篇章数

0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18

刑罚实践的发展与完善图书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and Improvement of Punishment Practice

SSAPID:101-5993-1799-68
ISBN:978-7-5097-5172-5
DOI:
ISSN:

[内容简介] 随着人们知识的不断成长,法律实践日趋丰富、深入,法学和刑事法学的研究也日益精深,规范上的犯罪和刑罚存在的事实基础是什么,这一刑事法学的基本问题却没有相应地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作为事实的犯罪和刑罚应当是刑事立法、刑事司法和整个刑事科学知识与体系的基础。从犯罪和刑罚的本原性认识出发,探索刑事法学研究和刑罚实践发展的科学之路正是本书的立意所在。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张绍彦
编 辑:赵瑞红;关晶焱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4年01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D9 法律

 第一章 犯罪本原和生成

  一 犯罪本原

  二 犯罪生成

  三 犯罪成因的主体分析

   (一)主体因素对犯罪的发生并不具有决定意义

   (二)一定主体犯罪的必然性

    1.一定的犯罪的产生和存在是必然的

    2.部分主体实施犯罪或者说犯罪发生在部分主体身上是必然的

    3.可能犯罪的联系是必然的和普遍的

    4.个体的不犯罪是偶然的

   (三)主体罪因的分析路向

    之一:人为什么会犯罪——致罪系统或罪因系统

    之二:人为什么没有犯罪——免罪系统

 第二章 刑罚的本原

  一 作为生活事实的刑罚

   (一)从生活事实出发感受到的刑罚

   (二)刑罚之源、非刑罚本身之善与恶

  二 刑罚怎样存在着

   (一)奖赏与惩罚来自制刑者、受刑者还是旁观者

   (二)不堪负重的刑罚缘何低头

   (三)刑罚的想象

  三 刑罚的禁忌和效应

   (一)刑罚越严厉背离人们的生活越远

   (二)权利越发达刑罚越轻缓、越广泛

   (三)刑罚的扩展、传达与公众认同

   (四)刑罚传达给公众什么

   (五)刑罚不可授公众以敌意

   (六)刑罚也不可授公众以鼓励和诱惑

 第三章 刑罚使命的理性建构

  一 命题的由来

   (一)刑罚实现在刑事科学和刑事司法实践中的价值

   (二)犯罪状况对刑罚实现的要求

   (三)刑罚自身的发展面临选择

   (四)社会政策的期待

  二 刑罚使命的实践依赖

   (一)刑罚实现与法的实施和实现

   (二)刑罚实现作为活动过程

   (三)刑罚实现作为结果事实

   (四)刑罚实现作为过程和事实的结合与统一

  三 罪刑关联的认识基础

   (一)刑罚作为犯罪的反题或者社会对犯罪的正式反应

   (二)刑罚惩罚的基础:原因与责任

  四 罪刑关联的实践机制

   (一)刑事司法系统中的监狱、刑罚和刑法

   (二)犯罪与刑罚的一体化

   (三)犯罪处遇中人的因素

   (四)罪刑关联的辩证与依赖

 第四章 刑罚实践的基础和条件

  一 刑罚实践的基础因素

   (一)国家和政治因素

   (二)社会因素

   (三)经济发展水平

  二 刑事法治水平

   (一)刑罚实现对刑罚创制的要求

    1.刑罚的内容应当是清晰明确而不可更改的

    2.刑罚的精神和原则应当前后一致,一以贯之

   (二)刑罚实现对刑罚适用的要求

   (三)刑罚机制的整体协调

  三 刑罚实践的法治保障

   (一)功利目标

   (二)国家实质和监狱本体

   (三)观念

   (四)事实

  四 刑罚实践的现实困境

   (一)中国几千年狱制专制的影响,广泛地威胁着行刑法治的实现

   (二)监狱在政权建设中的地位

   (三)行刑在刑罚体系和刑罚实现中的地位与作用

   (四)法治环境和监狱法治水平的制约

   (五)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和国际轻刑趋势等对行刑法实施的影响

   (六)行刑人员的素质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第五章 刑罚实践运行机制

  一 刑罚实践的权力机制

   (一)刑罚权的分配和运行

    1.刑罚基本权能分析的“四权能说”*

    2.刑罚权分析的“三分天下说”*

    3.刑罚运用之“四阶段说”*

    4.“三分五方结构论”与“三分四段机制论”相结合的“三分四段五方综合说”

   (二)行刑权的确立和运行

    1.行刑权运行的内容和程序

    2.行刑权的发动

    3.行刑权行使的变更

   (三)行刑权的实践困难

    1.行刑机关的地位

    2.行刑法的残缺

    3.行刑被当作附属或延伸

  二 刑罚实践的法律机制

   (一)行刑法律体系

    1.国家社会发展中的监狱行刑法制建设

    2.监狱行刑法制建设与刑事立法体系

    3.监狱行刑法律体系的完善与发展

   (二)行刑法律关系

   (三)行刑司法体制

   (四)行刑法治

    1.刑事法的思想、理论和观念

    2.刑事立法和司法体系

    3.未成年人司法保护体系

    4.犯罪的非刑罚化和刑罚的非监禁化

  三 刑罚实践的发展趋势

   (一)行刑价值理念的重组与建构

   (二)监狱发展方向的思考与选择

   (三)行刑实践模式的科学与完善

   (四)行刑法治系统的改革与发展

   (五)关于行刑发展的“国际性”

 第六章 行刑理念与监狱职能

  一 行刑的价值理念

   (一)人道和人权

   (二)民主、自由与法治

   (三)行刑公正与效率

  二 监狱职能嬗变

  三 监狱角色与职能定位

   (一)监狱组织的性质

    1.从监狱与国家的关系看,监狱是国家暴力机器

    2.从监狱与社会的关系看,监狱是社会的整合组织

    3.从监狱与法治组织的关系看,监狱是专业的法律机构

   (二)监狱职能的多元

    1.监狱职能多元的形成

    2.监狱职能多元的“历史贡献”

    3.监狱职能多元的困扰

  四 监狱职能的纯化

   (一)纯化监狱职能的依据

    1.监狱职能的纯化是社会科学发展的要求

    2.监狱职能的纯化是行刑法治、依法行刑的要求

    3.监狱职能纯化是摆脱监狱困境,提高行刑质量的要求

   (二)纯化监狱职能的实践措施

    1.推进监狱体制改革

    2.促进监狱行刑模式的转变

    3.纯化监狱职能的制约因素

 第七章 刑罚方法的实践发展

  一 轻罪刑的理论思考

   1.劳动教养制度在中国的产生和发展本身就是理论创新的结果

   2.劳教改革理论创新面临的主要课题

    (1)前提重构

    (2)理论问题的形成和提出

   3.劳教改革理论创新的基本情势

  二 轻罪刑的制度框架

   (一)轻罪处罚措施的性质

   (二)劳动教养轻刑化中的实体法律问题

    1.劳动教养行为的犯罪化问题

    2.劳动教养措施的轻刑化问题

    3.劳动教养执行方式问题

   (三)劳动教养的司法化及其程序设计

   (四)劳动教养轻刑化与相关制度、措施的全面梳理

   (五)劳动教养轻刑化的具体执行和管理制度

  三 轻罪刑制度的实践要素

   (一)确立保护处罚对象人权的观念

   (二)从根本上解决劳动教养“二劳改”问题

   (三)现行执行方式的变革

   (四)理顺司法体制

  四 轻罪刑之社会防卫处遇制度

   (一)责任与风险

   (二)社会化防卫处遇方案

    1.改革的原则和路线图

    2.社会化处遇架构

     (1)总体设计

     (2)综合分析和分流

     (3)社会防卫处遇的程序和对象

   (三)轻罪刑——社会防卫处遇的性质及法律后果

  五 轻罪刑理论选择纲要

   方案一

   方案二

   方案三

   方案四

   方案五

 第八章 行刑方式的实践创新

  一 社区矫正的理论预设

   (一)犯罪的国家和社会责任思想,即对犯罪的发生和存在负有基本的和首要的责任

   (二)刑罚作用有限的思想

   (三)刑罚效应有限改而着力提高公民生活质量,尽量多地归还其自由的思想

   (四)处分措施着力行为养成,使其复归一般社会生活,而非罪过惩罚和思想改造的思想

  二 社区矫正状况及前景

   (一)概况

    1.开始试点阶段

    2.扩大试点阶段

    3.全国试行阶段

    4.法律确认阶段

   (二)社区矫正的前景分析

  三 中国社区矫正的问题与对策

   (一)观念和理论

   (二)社会基础

   (三)法律依据和制度完善

   (四)实际运作

 第九章 行刑监督

  一 监狱发展和行刑监督的定位

  二 中国行刑监督的基础和条件

   (一)制度、法律与规章

   (二)监狱行刑的实践保障体系

  三 经验与借鉴

   (一)英国的经验

   (二)印度的实践

   (三)俄罗斯的情况

   (四)美国的做法

  四 行刑监督体系

   1.转变观念,改革现有监狱考核体制,使监狱树立对外部监督的开放态度

   2.完善检察监督

   3.整合现有聘请执法监督员监督监狱工作的做法,探索建立中国特色的独立监督制度

犯罪和刑罚通常是人们对某些现象的评价和反应,由此建立起来的刑法学、刑事法学也成为法学这门规范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无疑,这是人类认识和适应自然、社会以及人类自身发展的必然历史过程,不可逆转也别无选择。然而,随着人们知识的不断成长,法律实践日趋丰富、深入,法学和刑事法学的研究也日益精深,而规范上的犯罪和刑罚的事实基础是什么,这一刑事法学的基本问题并没有相应地受到普遍重视。作为事实的犯罪和刑罚应当是刑事立法、刑事司法和整个刑事科学知识与体系的基础。从犯罪和刑罚的本原性认识出发,探索刑事法学研究和刑罚实践发展的科学之路,正是本书的立意所在。

1.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49。

2.〔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2。

3.〔英〕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张仲实译,人民出版社,1954。

4.〔俄〕列宁:《国家与革命》,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49。

5.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至五卷),人民出版社。

6.〔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1986。

7.〔古罗马〕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83。

8.〔英〕托马斯·摩尔:《乌托邦》,戴镏龄译,商务印书馆,1982。

9.〔英〕休谟:《道德原则研究》,曾晓平译,商务印书馆,2001。

10.〔法〕帕斯卡尔:《思想录》,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97。

11.〔意〕布鲁诺:《论原因、本原与太一》,汤侠声译,商务印书馆,1984。

12.〔日〕西田几多郎:《善的研究》,何倩译,商务印书馆,1983。

13.〔古罗马〕奥古斯丁:《忏悔录》,周士良译,商务印书馆,1981。

14.〔荷兰〕斯宾诺莎:《伦理学》,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83。

15.〔意〕尼科洛·马基雅维里:《君主论》,潘汉典译,商务印书馆,1986。

16.〔法〕卢梭:《爱弥儿》(上、下卷),李平沤译,商务印书馆,1983。

17.〔法〕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李常山译,商务印书馆,1982。

18.〔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82。

19.〔美〕亨德里克·房龙:《宽容》,迮卫、靳翠微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

20.〔英〕鲍桑葵:《关于国家的哲学理论》,汪淑钧译,商务印书馆,1996。

21.〔英〕威廉·葛德文:《政治正义论》(第一卷、二卷、三卷),何慕李译,商务印书馆,1982。

22.〔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下册),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82。

23.〔德〕费希特:《论学者的使命,人的使命》,梁志学、沈真译,商务印书馆,1984。

24.〔英〕格雷厄姆·沃拉斯:《政治中的人性》,朱曾汶译,商务印书馆,1996。

25.〔英〕梅因:《古代法》,沈景一译,商务印书馆,1959。

26.〔法〕E.迪尔凯姆:《社会学方法的准则》,狄玉明译,商务印书馆,1995。

27.〔英〕洛克:《政府论》(上、下篇),瞿菊农、叶启芳译,商务印书馆,1982。

28.〔德〕康德:《法的形而上学原理——权利的科学》,沈淑平译,商务印书馆,1991。

29.〔英〕约翰·密尔:《论自由》,程中华译,商务印书馆,1996。

30.〔古罗马〕西塞罗:《西塞罗三论——老年·友谊·责任》,徐奕春译,商务印书馆,1998。

31.〔德〕康德:《实践理性批判》,韩水法译,商务印书馆,1999。

32.〔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关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研究》,杜章智等译,商务印书馆,1992。

33.〔英〕洛克:《论宗教宽容——致友人的一封信》,吴云贵译,商务印书馆,1999。

34.〔意〕马志尼:《论人的责任》,吕志士译,商务印书馆,1995。

35.〔英〕边沁:《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时殷弘译,商务印书馆,2000。

36.〔英〕霍布斯:《利维坦》,黎思复、黎廷弼译,商务印书馆,1985。

37.〔古希腊〕柏拉图:《法律篇》,张智仁、何勤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38.〔古罗马〕西塞罗:《论共和国论法律》,王焕生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

39.〔法〕莱昂·狄骥:《公法的变迁·法律与国家》,郑戈、冷静译,辽海出版社、春风文艺出版社,1999。

40.〔德〕汉斯·约阿希姆·施耐德:《犯罪学》,吴鑫涛、马君玉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同际文化出版公司,1990。

41.〔法〕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刘北成、杨远婴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42.〔法〕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赵旭东、方文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43.〔法〕W.V.奎因:《真之追求》,王路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44.〔德〕汉斯·海因里希·耶赛克、托马斯·魏根特:《德国刑法教科书》,徐久生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

45.〔英〕费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王明毅、冯兴元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46.〔法〕居友:《无义务无制裁的道德概论》,余涌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47.〔英〕亨利·西季威克:《伦理学方法》,廖申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48.〔德〕费希特:《伦理学体系》,梁志学、李理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49.〔美〕A.麦金太尔:《德性之后》,龚群、戴扬毅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50.〔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51.〔德〕弗里德里希·包尔生:《伦理学体系》,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52.〔英〕L.T.霍布豪斯:《形而上学的国家论》,汪淑钧译,商务印书馆,1996。

53.〔日〕大谷实:《刑事政策学》,黎宏译,法律出版社,2000。

54.〔英〕J.W.塞西尔·特纳:《肯尼刑法原理》,王国庆、李启家等译,华夏出版社,1989。

55.〔英〕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邓正来、姬敬武译,华夏出版社,1987。

56.〔美〕丹尼尔·贝尔:《当代西方社会科学》,范岱年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8。

57.〔美〕德沃金:《法律帝国》,李常青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

58.〔美〕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法律、立法与自由》(第一卷),邓正来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

59.〔美〕哈罗德·J.伯尔曼:《法律与革命》,贺卫方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

60.〔奥〕凯尔森:《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沈宗灵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

61.〔英〕哈特:《法律的概念》,张文显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

62.〔英〕S·F·C·密尔松:《普通法的历史基础》,李显冬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63.〔意〕贝卡利亚:《论犯罪与刑罚》,黄风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

64.〔意〕加罗法洛:《犯罪学》,耿伟、王新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

65.〔美〕H·C·A·哈特:《惩罚与责任》,王勇、张志铭等译,华夏出版社,1989。

66.〔意〕菲利:《犯罪社会学》,郭建安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1。

67.〔法〕让-马克·夸克:《合法性与政治》,佟心平、王远飞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68.〔美〕H.W.埃尔曼:《比较法律文化》,贺卫方、高鸿钧译,清华出版社,2002。

69.〔美〕本杰明·N.卡多佐:《法律的成长法律科学的悖论》,董烔、彭冰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

70.〔美〕罗斯科·庞德:《法律史解释》,邓正来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

70.〔意〕切萨雷·龙勃罗梭:《犯罪人论》,黄风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

71.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72.朱庭光主编《法西斯体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73.储槐植:《刑事一体化与关系刑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74.陈兴良:《本体刑法学》,商务印书馆,2001。

75.夏勇:《人权概念起源——权利的历史哲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修订版。

76.王人博、程燎原:《法治论》,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

77.张明楷:《法益初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78.陈兴良:《刑法哲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修订版。

79.陈兴良:《刑法的价值构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80.陈兴良:《刑法的知识转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81.陈泽宪:《犯罪定义与刑事法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82.张明楷:《刑法的基本立场》,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

83.赵秉志主编《外国刑法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84.夏宗素主编《狱政法律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1997。

85.夏宗素主编:《监狱学基础理论》,法律出版社,1998。

86.韩玉胜、力康泰:《刑事执行法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87.储槐植、陈兴良、张绍彦主编《理性与秩序——中国劳动教养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2。

88.张绍彦:《刑罚的使命和践行》,法律出版社,2003。

89.甘雨沛、何鹏:《外国刑法学》(上、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

90.胡云腾:《存与废——死刑基本理论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0。

91.邱兴隆、许章润:《刑罚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8。

92.曲新久:《刑事政策的权利分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93.曲新久:《刑法的精神和范畴》,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94.杨晓民、周翼虎:《中国单位制度》,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

95.张绍彦主编《犯罪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96.张远煌主编:《犯罪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97.吴宗宪主编:《社区矫正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98.孙雄:《监狱学》,商务印书馆,1934。

99.〔台〕林山田:《刑罚学》,台湾商务印书馆,1975。

100.〔台〕张甘妹:《刑事政策学》,台湾三民书局,1979。

101.〔台〕林纪东:《刑事政策学》,台湾“国立”编译馆,1963。

1.皮艺军:“本能异化论”,《青少年犯罪研究》1989年第2期。

2.鲁迅:“可恶罪”,《而已集》,《鲁迅全集》,甘肃民族出版社,1998年版。

3.储槐植:“刑事政策的概念、结构和功能”,《法学研究》1993年第3期。

4.陈兴良:“刑事政策视野中的刑罚结构调整”,《法学研究》1998年第6期。

5.张明楷:“新刑法与法益侵害说”,《法学研究》2000年第1期

6.梁根林:“公众认同、政治选择与死刑控制”,《法学研究》2004年第4期。

7.李豫黔:“关于当前我国减刑制度司法实践的反思和探讨”,《犯罪与改造研究》2003年第3期。

8.张晶:“刑罚的后现代主义解读”,《犯罪与改造研究》2006年第7期。

9.郭明:“从劳改学到监狱学”,《犯罪与改造研究》2006年第4期。

10.张庆斌:“监狱秩序、狱政管理与行刑权力”,《中国监狱学刊》2006年第3期。

11.周光权:“抽象性问题及其意义:对刑法领域法治立场的初步考察”,《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2期。

12.苗伟明:“犯罪控制利益论——从利益的角度探析犯罪控制的目标、根据和途径”,《政治与法律》2005年第2期。

13.王人博:“权力与技术”,《中外法学》2001年第6期。

14.周少华:“刑法机能的发生机制——一个技术性描述”,《法商研究》2005年第2期。

15.周光权:“刑法的公众认同”,《中国法学》2003年第1期。

16.张旭:“犯罪学研究范式论纲”,《法学评论》2005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