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3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51

西部山区农村灾害移民研究图书

Disaster-related Migration in Mountain Areas of Western China

SSAPID:101-5991-0166-38
ISBN:978-7-5097-8049-7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对农村灾害移民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初步构建了我国农村灾害移民的理论体系,同时,从山区社会风险管理的视角对我国山区避灾移民问题进行了探讨,首次从灾害移民发生机制的角度对我国历史上的灾害移民类型和相关政策进行了研究,从可持续生计和生计脆弱性理论角度对我国西部山区灾后移民搬迁问题进行多地实证研究,并为今后西部山区灾害移民搬迁安置工作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陈勇
编 辑:陈凤玲;陈欣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5年10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C92 人口学

 前言

 第一章 西部山区自然灾害及其对农村经济社会的影响

  第一节 山地自然灾害分类及其发生机制

   一 山地自然灾害分类

   二 山地自然灾害发生机制

  第二节 我国西部山区自然灾害现状及其对农村经济社会的影响

   一 我国西部山区自然灾害现状

    1.地震灾害及其分布

    2.地质灾害及其分布

    3.气象灾害及其分布

   二 我国西部山区自然灾害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1.自然灾害对农村经济的影响

    2.自然灾害对农村社会的影响

    3.自然灾害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影响

 第二章 灾害学视野下的人口迁移相关理论

  第一节 对自然灾害和灾害移民的新认识

   一 自然灾害是人地关系不协调的反映

    1.自然灾害不是简单的自然事件或过程,而是人地关系不协调在人类社会的反映

    2.灾害是致灾因子作用于处于脆弱状态的受灾体而出现的结果

   二 灾害移民是人类面临自然灾害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第二节 对灾害移民的划分

  第三节 对灾害移民的相关理论解释

   一 “压力阈值”模型和“地点效用”理论

   二 “价值预期”模型

   三 环境经济理论

   四 风险感知理论

 第三章 山地自然灾害风险管理与避灾扶贫移民搬迁

  第一节 山地自然灾害风险管理

   一 山地自然灾害风险及风险管理分类

   二 山地自然灾害风险管理及其与灾害移民的关系

  第二节 山区避灾扶贫移民搬迁

  第三节 结论

 第四章 西部山地灾害多发区土地承载力及其迁移区划

  第一节 相关概念与研究方法

   一 相关概念与分析路径

   二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研究方法

     (1)人口容量

     (2)人口盈余/赤字规模

     (3)人口承载力指数[14]

     (4)人口盈余率/赤字率

     (5)粮食距平指数

    2.数据来源

  第二节 人口容量分析

   一 陕南粮食产量分析

    1.陕南粮食总产量趋势分析

    2.陕南人均粮食产量趋势分析

   二 陕南各区县人口容量分析

    1.温饱状态*下陕南各区县2007~2010年人口容量*分析

    2.小康状态下陕南各区县2007~2010年人口容量分析

  第三节 2015~2020年陕南人口容量预测

   一 预测情景设定

    1.各区县粮食播种面积

    2.单位面积粮食产量情景设定

    3.人均粮食消费量情景设定

    4.粮食调入情景设定

   二 人口规模预测

   三 陕南各区县2015~2020年人口容量分析

  第四节 陕南各区县人口迁移区划

  第五节 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 结论

   二 政策建议

    1.扩大粮食仓储设施建设,提高粮食供给安全性

    2.合理规划科学使用,有效保护耕地资源

    3.鼓励外出务工,减轻耕地人口压力

    4.建立高效粮食流通体系,提升虚拟人口容量

    5.全局协调,促进人口空间合理分布

 第五章 西部山地灾害多发区农户搬迁安置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研究区概况

  第二节 问卷设计和数据搜集方法

   一 问卷设计

   二 数据收集方法

  第三节 受灾农户灾害风险感知分析

   一 灾害风险感知的主要内容

   二 受灾农户的灾害经历

   三 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

   四 灾害知识的传播

   五 农户对地方危险性和自身暴露性的认识

   六 对灾害预期的分析

  第四节 受灾农户不搬迁的原因分析

   一 未搬迁农户家庭经济特征

   二 未搬迁农户对搬迁安置的态度

   三 耕地数量对未搬迁农户搬迁行为的影响

  第五节 受灾农户已搬迁原因分析

   一 “安全第一”是已搬迁农户选择接受安置的首要动机

    1.已搬迁农户搬迁动机的数据搜集情况

    2.已搬迁农户对搬迁安置的态度

    3.“安全第一”的考虑对已搬迁农户实际搬迁行为的影响

   二 非农就业对搬迁决策的影响

  第六节 已搬迁农户可持续生计状况

   一 已搬迁农户家庭非农就业

   二 已搬迁农户家庭成员灾前灾后就业比较

   三 已搬迁农户搬迁前后家庭收入的变化

   四 已搬迁农户生活上面临的困难

  第七节 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 结论

    1.未搬迁农户的灾害风险感知程度高,搬迁意愿强烈

    2.经济因素是未搬迁农户没有搬迁的主要原因

    3.家庭可耕地数量并不对农户搬迁决策造成影响

    4.“安全第一”是农户选择搬迁的首要动机

    5.家庭非农就业能够促进农户选择搬迁

    6.已搬迁农户在搬迁后面临较大的生活压力

   二 政策建议

 第六章 西部山地灾害多发区受灾搬迁农户生计重建研究

  第一节 研究区概况

  第二节 灾后农户搬迁安置

  第三节 可持续生计理论

  第四节 已搬迁农户生计资本

   一 人力资本

    (1)年龄和性别

    (2)文化程度和职业

   二 自然资本

    (1)耕地和林地

    (2)饮水

   三 物质资本

    (1)住房

    (2)牲畜

    (3)家具、家电

   四 金融资本

    (1)现金收入

    (2)新房补助金

    (3)生活负担

   五 社会资本

  第五节 因灾搬迁农户面临的主要生计问题

   一 搬迁前后生计资本情况比较

   二 因灾搬迁农户面临的主要生计问题

  第六节 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 结论

   二 政策建议

 第七章 四川汶川地震灾区异地搬迁农户生计脆弱性研究

  第一节 研究区概况

  第二节 问卷设计和数据收集方法

   一 问卷设计与分析方法

   二 数据收集方法

   三 分析框架与假设

  第三节 生计状况的描述与分析

   一 灾害发生前后的生计比较

    1.灾前的生计状况

     (1)金花村

     (2)木梯村

    2.灾后的生计状况

     (1)金花村

     (2)木梯村

    3.灾前与灾后的生计比较

   二 与原住居民的生计资本比较

    1.自然资本

    2.物质资本

    3.人力资本

    4.金融资本

    5.社会资本

  第四节 生计风险及应对策略

   一 健康风险及应对

   二 教育风险及应对

   三 生产生活风险及应对

   (1)务工

   (2)开办农家乐

   (3)家庭养殖

  第五节 生计脆弱性评价

   一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二 生计脆弱性评价

    1.生计资本值

     (1)自然资本

     (2)物质资本

     (3)人力资本

     (4)金融资本

     (5)社会资本

    2.生计风险值

     (1)健康风险

     (2)教育风险

     (3)生产生活风险

    3.适应策略值

    4.生计脆弱性程度指数

  第六节 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 结论

    (1)灾害移民搬迁后其生计资本低于灾前

    (2)灾害移民搬迁后其家庭生计资本低于原住居民家庭

    (3)灾害移民搬迁后其家庭生计风险高于原住居民家庭

    (4)灾害移民搬迁后其生计脆弱性程度高于原住居民家庭

    (5)灾害移民搬迁后其生计方式与灾前相比有较大变化

   二 政策建议

    (1)鼓励移民开办避暑纳凉度假村和农家乐,增加移民生计资本

    (2)探索适当放宽移民土地和房产流转限制,促进安置区土地房屋资源的优化配置

    (3)加大对移民子女教育的扶持力度,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降低教育风险

    (4)加强村级医疗卫生事业建设,方便移民看病就医,改善移民健康状况

    (5)推进家庭旅游开发和高山产业发展,稳步实现移民生计转型

 第八章 西部山区灾害移民生计重建研究

  第一节 灾情回顾与人口基本情况

  第二节 生计恢复与影响因素分析

   一 可持续生计理论

   二 生计资本评估方法

    1.人力资本及其测量

    2.自然资本及其测量

    3.物质资本及其测量

    4.金融资本及其测量

    5.社会资本及其测量

   三 七堰村搬迁农户灾前与灾后生计资本评估

    1.七堰村已搬迁农户灾前生计资本评估

    2.七堰村搬迁农户灾后生计资本评估

    3.七堰村搬迁农户灾前与灾后生计资本演变

    4.灾后人口、生计特征与职业转变

    5.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6.数据来源与结果分析

  第三节 灾后已搬迁农户生计资本变化与发展困境

   一 灾后已搬迁农户收支变化

    1.已搬迁农户灾前灾后收入变化基本稳定

    2.已搬迁农户灾后支出整体呈现减少的趋势

   二 搬迁农户生计资本转变与发展困境

    1.人力资本损失

    2.自然资本损失

    3.资本物质化

    4.农户生产生活模式转变压力大

  第四节 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 结论

    1.灾后人力资本弱化

    2.灾后自然资本弱化

    3.灾后物质资本增强

    4.灾后金融资本弱化

    5.灾后社会资本基本稳定

   二 政策建议

    1.鼓励有条件的年轻夫妇再生育,并给予生育关怀

    2.加大对劳动力损失家庭的培训力度,提升受灾家庭的人力资本水平

    3.拓展多种就业渠道,促进受灾农户的职业转变

    4.加大对灾后农村妇女劳动力职业转变的关注力度

    5.对受灾山区的土地资源进行重新规划和再利用

    6.提升灾后受灾农户的物质资本水平,但要警惕生计资本的“物质化”和“房屋化”

    7.拓展灾后农户金融资本获取途径、提高受灾户金融资本水平

    8.增强灾后农户的社会资本,引导构建受灾户村民互助组

 第九章 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受灾农户生计问题研究

  第一节 灾后移民安置情况

  第二节 对舟曲灾后农村移民安置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

   一 数据来源

   二 受灾农户过渡安置政策调查

   三 受灾农户灾害损失情况

   四 受灾农户生产生活变化

    1.住房面积对比

    2.耕地面积对比

    3.家庭收入对比

    4.家庭支出对比

  第三节 受灾农户面临的生计问题

   1.受灾农户面临的居住问题

   2.受灾农户面临的就业问题

   3.受灾农户面临的收入下降问题

  第四节 政策建议

   1.加强对受灾弱势移民群体的社会保护

   2.加强对因灾失地搬迁农户的社会保障

   3.加强受灾搬迁农户实用技术和技能培训,提高农户个体的生计能力

 第十章 我国历史上自然灾害移民相关政策和经验教训

  第一节 历史灾害移民相关概念

   一 流民与灾害流民

   二 难民与环境难民

   三 逃荒与灾荒性移民

   四 移民与灾害移民

  第二节 历史灾害移民产生的过程分析

  第三节 历史上灾害移民及相关政策

   一 灾害移民相关政策

    1.移民就食政策

    2.移民垦荒政策

   二 灾害流民相关政策

    1.灾害流民救助政策

    2.灾害流民返乡政策

    3.灾害流民招抚移垦政策

    4.灾害流民入籍政策

  第四节 经验教训

 第十一章 世界各国灾害移民搬迁经验与教训

  第一节 巴西

   一 人口与社会经济概况

   二 自然灾害情况

   三 灾害风险管理

   四 防灾与减灾机构和政策措施

   五 避灾移民搬迁项目

    1.移民搬迁的组织实施

    2.搬迁居民概况及搬迁安置模式

    3.搬迁安置的社会管理

    4.项目总投资和搬迁安置费用

    5.项目完成情况

    6.搬迁安置中的经验教训

  第二节 阿根廷

   一 人口与社会经济概况

   二 自然灾害情况

   三 灾害风险管理

    1.防灾与减灾组织机构

    2.主要的防灾政策与防洪措施

   四 洪泛区居民避灾移民搬迁

    1.受益人群及其选择标准

    2.避灾移民搬迁参与机构

    3.避灾移民搬迁的组织实施

    4.避灾移民搬迁项目成果

  第三节 哥伦比亚

   一 人口与社会经济概况

   二 自然灾害情况

   三 灾害风险管理

   四 波哥大首都区避灾移民安置情况

    1.波哥大首都区概况

    2.波哥大首都区自然灾害及其管理

   五 避灾移民搬迁面临的主要挑战和解决办法

  第四节 危地马拉

   一 人口与社会经济概况

   二 自然灾害情况

   三 灾害风险管理

    1.防灾与减灾组织机构

    2.主要的防灾减灾政策与措施

   四 灾区居民避灾移民搬迁

    1.圣地亚哥-阿蒂特兰市以及帕纳巴和灿查农区受灾基本情况

    2.帕纳巴和灿查农区灾害移民安置及安置区特点

    3.灾害移民安置的经费来源

  第五节 避灾移民搬迁的经验教训

 第十二章 我国西部山区农村灾害移民政策分析与评价

  第一节 我国灾害移民政策分类

  第二节 我国防灾减灾政策中有关灾害移民的相关规定

   一 综合防灾减灾政策中的人口转移安置规定

   二 按灾害属性划分有关人口转移安置政策

    1.与水旱灾害有关的人口转移安置政策

    2.与气象灾害有关的人口转移安置政策

    3.与地震灾害有关的人口转移安置政策

    4.与地质灾害有关的人口转移安置政策

  第三节 近年我国西部山区农村重大自然灾害人口搬迁安置政策

   一 汶川地震灾害受灾人口搬迁安置政策

   二 陕南地区避灾扶贫移民搬迁安置政策

   三 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受灾人口搬迁安置政策

  第四节 我国西部山区农村灾害移民政策中的主要问题

   一 灾后移民搬迁安置政策中的主要问题

    1.我国尚缺乏系统完善的灾后移民搬迁安置法律法规

    2.农村灾后移民搬迁安置政策面临着诸多难以逾越的体制障碍和制度约束

    3.农村灾后移民搬迁安置政策的实施面临着迁入地土地资源稀缺和人地关系紧张的现实困境

    4.受灾居民搬迁安置后普遍面临着较为严重的可持续生计问题和心理适应问题

   二 避灾移民搬迁政策中的主要问题

    1.缺乏相关法律法规来指导和规范我国的避灾移民搬迁活动

    2.缺乏避灾移民相关规划或规划体系不完善,不仅使搬迁难以达到避灾移民搬迁的预期目标,而且会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

    3.避灾移民搬迁安置规划目标过多过大,而地方财力有限,难以筹措足够资金满足移民搬迁需要,导致规划难以达到预期目标

    4.避灾移民搬迁补助标准过低,致使大量贫困人口难以搬离灾害危险区,或搬迁后面临沉重的债务,背离移民搬迁目标

 第十三章 改善我国西部山区灾害移民安置效果若干政策建议

  第一节 关于应急转移安置的政策建议

   一 提高对应急转移安置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二 加强应急转移安置工作的宣传教育和培训

   三 构建科学高效的应急转移安置体系

   四 完善我国应急转移安置数据统计和财政补助机制

  第二节 关于灾后移民搬迁安置的政策建议

   一 制定和完善灾后移民搬迁安置的相关法律法规

   二 做好灾后移民搬迁安置规划

   三 因地制宜确定灾后移民安置模式

   四 加强因灾移民的后期扶持和社会保障

  第三节 关于避灾移民搬迁政策建议

   一 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规划设计标准

   二 加强避灾移民搬迁工作的相关机构和制度建设

   三 完善现行避灾移民搬迁安置规划体系

   四 严格确定搬迁对象,防止搬迁对象扩大化

   五 分期分批实施避灾移民搬迁安置,保障搬迁居民各项权益

灾害移民是由各种灾害导致的人口迁移与社会经济重建活动,属于非自愿移民的范畴。与同属非自愿移民范畴的工程移民和生态移民研究相比,我国对灾害移民的研究仍显得十分薄弱。本书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对农村灾害移民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初步构建了我国农村灾害移民的理论体系,同时,从山区社会风险管理的视角对我国山区避灾移民问题进行了探讨,首次从灾害移民发生机制的角度对我国历史上的灾害移民类型和相关政策进行了研究,从可持续生计和生计脆弱性理论角度对我国西部山区灾后移民搬迁问题进行多地实证研究,并就今后西部山区灾害移民搬迁安置工作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

[1]Huddleston,B.,Ataman,E.,De Salvo,P.,Zanetti,M.,Bloise,M.,Bel,J.,Franceschini,G. and d’Osiani,L.F. Towards a GIS-based Analysis of Mountain Environments and Population. Working Paper No.10,Environment and Natural Resources,FAO.2003.

[2]吴积善、王成华、程尊兰主编《中国山地灾害防治工程》,四川科技出版社,1997。

[3]陈勇、谭燕、茆长宝:《山地自然灾害、风险管理与避灾扶贫移民搬迁》,《灾害学》2013年第28(2)期,第136~142页。

[4]钟祥浩、刘淑珍、王晓丹等:《西藏生态环境脆弱性与生态安全战略》,《山地学报》2003年第21期(增刊),第1~6页。

[5]陈勇、陈国阶、王益谦:《山区人口与环境互动关系的初步研究》,《地理科学》2002年第22(3)期,第282~287页。

[6]高庆华:《中国自然灾害的分布与分区减灾对策》,《地学前缘》2003年第10期(特刊),第258~264页。

[7]王瑛:《中国农村地震灾害脆弱性研究》,科学出版社,2012。

[8]唐邦兴、吴积善:《山地自然灾害(以泥石流为主)及其防治》,《地理学报》1990年第45(2)期,第202~209页。

[9]杜榕桓、刘潮海、谭万沛:《山地灾害发展趋势预测》,转引自丁一汇主编《中国西部环境变化的预测》,科学出版社,2002。

[10]唐邦兴、柳素清、刘世建:《我国山地灾害的研究》,《山地研究》1984年第2期,第1~7页。

[11]Chambers,R.,Conway,R. Sustainable Livelihoods:Practical Concepts for the 21st Century. IDS Discussion Paper No.296. 1992.

[12]高燕、王海波:《社会资本视角下的农村“失独家庭”养老问题研究》,《江西农业学报》2013年第25(10)期,第143~146页。

[13]沈茂英:《汶川地震灾区受灾人口迁移问题研究》,《社会科学研究》2009年第4期,第1~7页。

[14]乔建平:《西部生态建设中的山地灾害问题》,《山地学报》2000年第18(5)期,第399页。

[1]陈勇:《对灾害与移民问题的初步探讨》,《灾害学》2009年第24(2)期,第138~144页。

[2]Smith,K. Environmental Hazards:Assessing Risk and Reducing Disaster. London:Routledge.2004.

[3]Cutter,S.L.,Boruff,B.J.,Shirley,W.L. Social Vulnerability to Environmental Hazards,Social Science Quarterly. 2003,84(2):242-261.

[4]Hogan,D.J. and Marandola,E.Jr. Vulnerability to Natural Hazards in Population-Environment Studies. Background Paper to the Population-Environment Research Network(PERN)Cyberseminar on Population and Natural Hazards,November 2007:5-19.

[5]Turner,B.L.,Kasperson,R.E.,Matsone,P.A.,et al. A Framework for Vulnerability Analysis in Sustainability Science. Proceedings of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03,100(14):8074-8079.

[6]Blaikie,P.,T.Cannon,I.Davis and B.Wisner. At Risk:Natural Hazards,People’s Vulnerability and Disasters. London:Routledge. 1994:9-48.

[7]Oliver-Smith,A. Theorizing Disasters:Nature,Culture,Power. Susanna M.Hoffman and Anthony Oliver-Smith. Catastrophe and Culture:The Anthropology of Disaster,Santa Fe,New Mexico:The School of American Research Press. 2002:23-47.

[8]Petersen,W. A General Typology of Migration,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1958,23:256-265.

[9]Hugo,G. Environmental Concerns and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Review,1996.30(1):105-131.

[10]Keane,D. The Environmental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Migration:A Search for the Meaning of “Environmental Refugees”. Georgetown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Law Review,2004,Winter. http://findarticles.com/p /articles /mi_qa3970 /is_200401 /ai_n9353848,Accessed on July 13,2008.

[11]Reuveny,R. Ecomigration and Violent Conflict:Case Studies and Public Policy Implication. Human Ecology. 2008,36:1-13.

[12]Paul,B.K. Evidence Against Disaster-induced Migration:The 2004 Tornado in North- central Bangladesh. Disaster. 2005,29(4):370-385.

[13]Bates,D.C. Environmental Refugees?Classifying Human Migration Caused by Environmental Change. Population and Environment. 2002,23(5):465-477.

[14]Myers,N. Environmental Refugees. Population and Environment. 1997,19:167-182.

[15]Wood,W.B. Ecomigration:Linkages Between Environmental Change and Migration // Zolberg,A.R. and Benda,P.N.Global Migrants,Global Refugees. Berghahn,New York. 2001:42-59.

[16]Black,R. Environmental Refugees:Myth or Reality,UNHCR Working Paper No.34. 2001.

[17]Wolpert,J. Migration as an Adjustment to Environmental Stress,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1966,22(4):92-102.

[18]Hunter,L.M. Migration and Environmental Hazards. Population and Environment. 2005,26(4):273-302.

[19]Osterling,J.P. The 1970 Peruvian Disaster and the Spontaneous Relocation of Some of its Victims:Ancashino Peasant Migrants in Huayopampa. Mass Emergencies. 1979,4:117-120.

[20]Morrow-Jones,H.A.,Morrow-Jones,C.R. Mobility due to Natural Disaster:Theoretical Consideration and Preliminary Analyses. Disasters. 1991,15(2):126-132.

[21]Todaro,M. Internal Migra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Geneva:ILO.1976,25-46.

[22]谢晓非、徐联仓:《风险感知研究概况及理论框架》,《心理学动态》1995年第3(2)期,第17~22页。

[23]Slovic,P. Perception of Risk. Science. 1987,236:280-285.

[24]Sj?berg,L. Explaining Risk Perception:An Empirical Evaluation of Cultural Theory. Risk Decision and Policy. 2004,2(2):113-130.

[25]Wildavsky,A.,Dake,K. Theories of Risk Perception:Who Fears What and Why?Daedalus. 1990,119(4):41-60.

[1]刘燕华、葛全胜、吴文祥:《风险管理——新世纪的挑战》,气象出版社,2005。

[2]Correa E. Preventive Resettlement of Populations at Risk of Disaster:Experiences from Latin America. Washington,D.C.:The World Bank:GFDRR. 2011.

[3]UNISDR(United Nations International Strategy for Disaster Reduction). UNISDR Terminology on Disaster. Geneva:UNISDR. 2009.

[4]Correa E.,Ramirez F.,Sanahuja H. Populations at Risk of Disaster:A Resettlement Guide. Washington,D.C.:The World Bank:GFDRR. 2011.

[5]Maskrey A. Revisiting Community-based Disaster Risk Management. Environmental Hazards. 2011,10:42-52.

[6]Lavell A. Local Disaster Risk Reduction:Lessons from the Andes [M]. Lima:Technical Secretariat of the Andean Community. 2009.

[7]Cutter S.L.,Boruff B.J.,Shirley W.L. Social Vulnerability to Environmental Hazards. Social Science Quarterly. 2003,84(2):242-261.

[8]陈勇:《对灾害与移民问题的初步探讨》,《灾害学》2009年第24(2)期,第138~144页。

[9]丁文广、陈东梅:《农村贫困地区的灾害风险管理研究》,《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0年第24(5)期,第69~73页。

[10]Sabates-Wheeler R.,Devereux S.,Mitchell T.,et al. Rural Disaster Risk-Poverty Interface. Paper Prepared for Global Assessment Report on Disaster Reduction,IDS. 2008.

[11]王国敏:《农业自然灾害与农村贫困问题研究》,《经济学家》2005年第3期,第55~61页。

[12]陈国阶、方一平、陈勇等:《中国山区发展报告——中国山区聚落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13]何永彬:《云南省山区移民与发展研究》,《资源开发与市场》2011年第27(9)期,第838~841页。

[14]Cernea M. The Risk and Reconstruction Model for Resettling Displaced Populations. World Development. 1997,25(10):1569-1587.

[15]Chan N.W. Flood Disaster Management in Malaysia:An Evaluation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Government Resettlement Schemes.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1995,4(4):22-29.

[1]Brown L.R. Who Will Feed China?Wake-up Call For a Small Planet. New York:Norton. 1995:9-10.

[2]陈锡康、郭菊娥:《中国粮食生产发展预测及其保证程度分析》,《自然资源学报》1996年第11(3)期,第197~202页。

[3]谢俊奇、蔡玉梅、郑振源等:《基于改进的农业生态区法的中国耕地粮食生产潜力评价》,《中国土地科学》2004年第18(4)期,第31~37页。

[4]封志明:《土地承载力研究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中国土地科学》1994年第8(3)期,第1~9页。

[5]彭立、刘邵权、刘淑珍等:《汶川地震重灾区10县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009年第41(3)期,第294~300页。

[6]Hardin,G.Cultural. Carrying Capacity:A Biological Approach to Human Problems. BioScience. 1986,36:599-606.

[7]Seidl I.,Tisdell C. Carrying Capacity Reconsidered:From Malthus Population Theory to Cultural Carrying Capacity. Ecological Economics. 1999,31:395-408.

[8]Wackernagel M.,Rees W.E. Perceptual and Structural Barriers to Investing in Natural Capital:Economics from an Ecological Footprint Perspective. Ecological Economics. 1997,20:3-24.

[9]彭希哲、刘宇辉:《生态足迹与区域生态适度人口》,《市场与人口分析》2004年第10(4)期,第9~15页。

[10]陈勇、茆长宝、程琳:《基于地区生态足迹差异的生态适度人口研究》,《生态环境学报》2009年第18(2)期,第560~566页。

[11]高晓璐、陈田、樊杰:《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地区的人口容量分析》,《地理学报》2010年第65(2)期,第164~176页。

[12]刘红梅、王克强、石芳:《中国粮食虚拟土地资源进口的实证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07年第11期,第26~33页。

[13]封志明:《中国未来人口发展的粮食安全与耕地保障》《人口研究》2007年第31(2)期,第15~29页。

[14]封志明、杨艳昭、张晶:《中国基于人粮关系的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自然资源学报》2008年第23(5)期,第865~875页。

[15]梅方权:《21世纪前期中国粮食发展分析》,《中国软科学》1995年第11期,第99~101页。

[16]卢良恕、刘志澄:《中国中长期食物发展战略》,农业出版社,1993。

[17]刘晓梅:《我国粮食安全战略与粮食进口规模》,《宏观经济研究》2004年第9期,第16~18、41页。

[18]傅龙波、钟甫宁、徐志刚:《中国粮食进口的依赖性及其对粮食安全的影响》,《管理世界》2001年第3期,第135~140页。

[19]茆长宝、程琳:《两种人口预测模型精确度比较》,《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第29~32页。

[1]李小云:《KAP研究方法在农业技术采用研究推广实践中的运用》,《农业技术经济》2001年第3期,第17~19页。

[2]Sjoberg,L. Factors in Risk Perception. Risk Analysis. 2000,20:1-11.

[3]Savage,I. Demographic Influences on Risk Perceptions. Risk Analysis. 1993,13:413-420.

[4]Wildavsky,A.,Dake,K. Theories of Risk Perception:Who Fears What and Why. Daedalus. 1990,119(4):41-60.

[5]Plapp,T.,Werner,U. Understanding Risk Perception from Natural Hazards:Examples from Germany,in Risk 21- Coping with Risk due to Natural Hazards in the 21st Century(Eds Amman,Dannenmann and Vulliet). London:Taylor & Francis. 2006.

[1]四川省绵竹县志编撰委员会:《绵竹县志》,四川科技出版社,2006,第1~39页。

[2]陈勇:《对灾害与移民问题的初步探讨》,《灾害学》2009年第2(24)期,第138~144页。

[3]Blaike,P.,T.Cannon,I. Davis and B.Wisner. At Risk:Natural Hazards,People’s Vulnerability,and Disaster. London:Routledge. 1994:141-156.

[4]苏芳、徐中民、尚海洋:《可持续生计分析研究综述》,《地球科学进展》2009年第24(1)期,第61~69页。

[5]Roberts,M.G.,杨国安:《可持续研究方法国际进展——脆弱性分析与可持续生计方法比较》,《地理科学进展》2003年第22(1)期,第11~21页。

[6]Scoones,I.,1998. Sustainable Rural Livelihoods:A Framework for Analysis. IDS WORKING PAPER 72,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Studies.

[7]纳列什·辛格、乔纳森·吉尔曼:《让生计可持续》,《国际社会科学杂志》2000年第17(4)期,第123~128页。

[9]孙阿丽、石勇、石纯等:《沿海区域自然灾害脆弱性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年第5(19)期,第148~153页。

[10]王晟:《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问题对策探析》,《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7年第3(28)期,第57页。

[11]王磊、沈娜:《5·12地震引发潜在泥石流灾害的调查评价——以四川省德阳绵竹市龙形沟泥石流为例》,《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0年第6(6)期,第1300~1311。

[12]高慧、何政伟、倪忠云等:《绵竹市北部山区震后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研究》,《国土资源遥感》2010年第84(2)期,第97~106页。

[13]曾秀梅:《汶川地震次生山地灾害的经济社会影响研究——以绵竹市清平乡为例》[硕士学位论文],山东:曲阜师范大学,2011。

[14]陈绍军、荀厚平:《中国非自愿移民收入来源与风险分析》,《河海大学学报》2002年第4(2)期,第21~24页。

[15]Dunford,M.,Li,L. Earthquake Reconstruction in Wenchuan:Assessing the State Overall Plan and Addressing the “Forgotten Phase”. Applied Geography. 2011(33):998-1009.

[16]帕萨·达斯古普特、伊斯梅尔·撒拉格尔丁:《社会资本:一个多角度的观点》,张慧东、姚莉、刘伦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第19~73页。

[17]陈绍军、施国庆:《中国非自愿移民的贫困分析》,《甘肃社会科学》2003年第5期,第114~117页。

[18]李斌、李小云、左停:《农村发展中的生计途径研究与实践》,《农业技术经济》2004年第4期,第10~16页。

[19]彭立、刘邵权、刘淑珍等:《汶川地震重灾区10县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四川大学学报》2009年第41(3)期,第294~300页。

[20]Knutsson,P.,Ostwald,M. A Process-oriented Sustainable Livelihoods Approach:A Tool for Increased Understanding of Vulnerability,Adaptation and Resilience. Mitigation and Adaptation Strategies for Global Change. 2006(11):3-25.

[1]Sharp,K. Measuring Destitution:Integrating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pproaches in the Analysis of Survey Data,IDS Working Paper No.217. 2003.

[2]李小云、董强、饶小龙等:《农户脆弱性分析方法及其本土化应用》,《中国农村经济》2007年第4期,第32~39页。

[3]杨云彦、赵锋:《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下农户生计资本的调查与分析——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库区为例》,《农业经济问题》2009年第3期,第58~65页。

[4]蔡志海:《汶川地震灾区贫困村农户生计资本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10年第12期,第55~67页。

[5]阎建忠等:《青藏高原东部样带农牧民生计脆弱性定量评估》,《地理科学》2011年第31(7)期,第858~867页。

[6]王俊鸿:《汶川地震羌族移民异地安置和生计方式转型——四川省邛崃市木梯村和直台村的田野考察报告》,《民族学刊》2011年第(6)期,第8~17页。

[7]杜丽红、任振宇:《非自愿移民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对汶川特大地震四川邛崃市南宝山安置点的调研》,《软科学》2011年第25(11)期,第99~101页。

[8]高梦滔、姚洋:《健康风险冲击对农户收入的影响》,《经济研究》2005年第12期,第16~27页。

[9]朱农:《论教育对中国农村家庭生产活动和收入的作用》,《中国人口科学》2003年第2期,第17~26页。

[10]孙志军、杜育红:《农村居民的教育水平及其对收入的影响》,《教育与经济》2004年第1期,第24~29页。

[11]陈传波:《农户风险与脆弱性:一个分析框架及贫困地区的经验》,《农业经济问题》2005年第8期,第47~50页。

[1]陈勇、谭燕、茆长宝:《山地自然灾害、风险管理与避灾扶贫移民搬迁》,《灾害学》2013年第28卷第2期,第136~142页。

[2]DFID. Sustainable Livelihoods Guidance Sheets. London:Department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2000.

[3]Dercon,Stefan. Assessing Vulnerability to Poverty. Jesus College and CSAE,Department of Economics,Oxford University. 2001.

[4]Sharp,Kay. Measuring Destitution:Integrating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pproaches in the Analysis of Survey Data. IDS working paper. 2003.

[1]胡凯衡、郭永刚、崔鹏等:《对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的初步认识》,《山地学报》2010年第28卷第5期,第628~634页。

[2]高新才、丁绪辉、高新雨:《西部地区生态脆弱地区反贫困模式探究——以甘南州舟曲县为例》,《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8卷第4期,第12~17页。

[3]徐月宾、刘凤芹、张秀兰:《中国农村反贫困政策的反思——从社会救助向社会保护转变》,《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第40~53页。

[4]李铿、蒋霞、王小龙:《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区居民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2年第9期,第89~91页。

[1]陆德阳:《流民史》,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第5~6页。

[2]El-Hinnawi,E.E. Environmental Refugees,Nairobi,Kenya:UNEP. 1985.

[3]Bates,D.C. Environmantal Reguees ?Classifying Human Migration Caused by Envionmental Change. Population and Environment. 2002,23(5):465-477.

[4]陈勇:《对西方环境移民研究中几个基本问题的认识》,《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年第19期,第70~75页。

[5]邓云特:《中国救荒史》,商务印书馆,2011,第5页。

[6]安介生:《明代北方灾荒性移民研究》,载曹树基主编《田租有神——明清以来的自然灾害及其社会应对机制》,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第156~193页。

[7]葛剑雄等:《简明中国移民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第1页。

[8]施国庆、郑瑞强、周建:《灾害移民权益保障与政府责任——以5·12汶川大地震为例》,《社会科学研究》2008年第6期,第37~43页。

[9]陈勇:《对灾害与移民问题的初步探讨》,《灾害学》2009年第2卷,第138~144页。

[10]陈勇:《山地自然灾害、风险管理与避灾扶贫移民搬迁》,《灾害学》2013年第28期,第136~142页。

[11]Mallory,W.H. China:Land of Famine. American Geographic Society. 1926.

[12]江立华、孙洪涛:《中国流民史》(古代卷),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第309页。

[13]王跃生:《中国人口的盛衰与对策——中国封建社会人口政策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第377页。

[14]高乐才:《近代中国东北移民研究》,商务印书馆,2010,第79页。

[15]李文海、周源:《灾荒与饥馑1840~1919》,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第302页。

[1]Correa,E. Preventive Resettlement of Population at Risk of Disaster:Experiences from Latin America. Washington,D.C.:The World Bank:GFDRR. 2011.

[2]Correa,E.,Ramirez,F.,Sanahuja,H. Population at Risk of Disaster:A Resettlement Guide. Washington,D.C.:The World Bank:GFDRR. 2011.

[3]Oliver-Smith,A.,de Sherbinin,A. Resettlement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Forced Migration Review. 2014,45:23-25.

[4]De Sherbinin,Castro,M.,Gemenne,F.,et al. Preparing for Resettlement Associated with Climate Change,Science. 2011,334:456-457.

[1]申欣旺:《中国灾害移民成非自愿移民主力军 专家呼吁立法规范》,中国新闻网,2011年5月27日。

[2]施国庆、郑瑞强、周建:《灾害移民权益保障与政府责任——以5·12汶川大地震为例》,《社会科学研究》2008年第6期,第37~43页。

[3]沈茂英:《汶川地震灾区受灾人口迁移问题研究》,《社会科学研究》2009年第4期,第1~7页。

[4]王跃生:《中国当代人口迁移政策演变考察——立足于20世纪50~90年代》,《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3年第5期,第103~111页。

[5]何路路、陈勇、茆长宝、张琴:《我国西部山区受灾搬迁农户生计状况研究——基于四川绵竹市清平乡受灾农户的调查研究》,《西北人口》2012年第6期,第45~49、54页。

[6]张国栋、谭静池、李玲:《移民搬迁调查分析——基于陕南移民搬迁调查报告》,《调研世界》2013年第10期,第25~27页。

[7]冯明放、彭洁:《浅析陕南移民搬迁面临的几个突出问题》,《特区经济》2012年第10期,第173~174页。

[8]王彦青:《关于陕南三市移民搬迁的政策建议》,《陕西发展和改革》2011年第3期,第13~15页。

[9]何得桂:《陕南地区大规模避灾移民搬迁的风险及其规避策略》,《农业现代化研究》2013年第34(4)期,第398~402页。

[1]刘玉立、尹浩:《农村自然灾害应急管理机制中转移安置体系的构建——以湖南省资兴市为例》,《文史博览》2009年第8期,第64~76页。

[2]冀萌新、张文生:《中国自然灾害转移、安置的财政补助机制》,《自然灾害学报》2006年第15(6)期,第67~71页。

[3]刘家强、车茂娟、唐青:《灾后重建中的人口迁移问题研究》,《人口研究》2008年第32(5)期,第1~9页。

[4]李含琳:《陇南市灾后重建与人口迁移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2012。

[5]王成华、邓宏艳、薛宁波:《地质灾害易发山区新农村房屋建设选址理论与方法》,《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8年第6期(增刊),第1~5页。

[6]张茂省:《地灾调查评估是移民搬迁的关键》,《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11年第5期,第143页。

[7]杨冠军:《关于实施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工程的思考》,《商洛日报》2011年6月23日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