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7

引证文献

2 !

参考文献

216

目的地旅游安全评价与预警图书

Study on Tourism Safety and Security Assessment and Early Warning in Tourism Destination

SSAPID:101-5990-0390-12
ISBN:978-7-5201-3551-1
DOI:
ISSN:

[内容简介]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和旅游事业的不断发展,旅游目的地的各种传统与非传统、内部与外部的安全风险经常出现。面对日益频发的旅游安全事件,我国明确提出:要积极推动实施“安全旅游目的地”战略。在这样的背景下,目的地旅游安全评价问题急需得到学术关注。本书尝试以目的地旅游安全内涵为切入点,采用客观和主观双重视角的分析框架,对目的地旅游安全评价做出理论诠释,并测算目的地旅游安全度指数和游客安全感指数,依据评价指数作出旅游安全预警判断。

相关信息

丛书名:华侨大学哲学社会科学文库·管理学系列
作 者: 邹永广
编 辑:孙燕生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11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F2 经济计划与管理

 后记

 《华侨大学哲学社会科学文库》编辑委员会

 附录

 摘要

 文前辅文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2.2.1 理论意义

    1.2.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2.1 研究方法论

    1.3.2.2 具体研究方法与工具

  1.4 研究思路与逻辑框架

 2 国内外研究述评

  2.1 旅游安全评价研究历程

  2.2 旅游安全评价的基础研究

   2.2.1 旅游安全的相关基础研究

   2.2.2 旅游安全评价的概念

  2.3 旅游安全评价研究的内容

   2.3.1 旅游地安全的客观评价研究

   2.3.2 旅游安全认知的主观评价研究

  2.4 旅游安全评价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2.4.1 旅游安全评价研究的理论

   2.4.2 旅游安全评价研究的方法

  2.5 旅游安全评价研究的其他方面

   2.5.1 旅游安全评价研究的程序

   2.5.2 旅游安全评价研究结果的影响

  2.6 旅游安全评价研究评述

   2.6.1 旅游安全评价研究的基础:旅游安全概念的厘清

    2.6.1.1 现有旅游安全概念存在的问题

    2.6.1.2 旅游安全概念界定

   2.6.2 旅游安全评价研究共识

   2.6.3 旅游安全评价研究内容评述

  2.7 本节拟探索的方向

 3 目的地旅游安全评价与预警的理论建构

  3.1 目的地旅游安全:一个系统论视角的诠释

   3.1.1 目的地旅游安全的概念界定

   3.1.2 目的地旅游安全的构成要素

    3.1.2.1 人员:目的地旅游安全的主体

    3.1.2.2 设施设备:目的地旅游安全的资源保障

    3.1.2.3 环境:目的地旅游安全的空间载体

    3.1.2.4 管理:目的地旅游安全的制度保障

   3.1.3 目的地旅游安全的主要特征

   3.1.4 目的地旅游安全的影响因素

    3.1.4.1 系统内在因素:抵抗能力

    3.1.4.2 系统外在因素:安全风险

  3.2 目的地旅游安全评价与预警:客观与主观双重视角的解释

   3.2.1 客观评价:目的地旅游安全度

    3.2.1.1 目的地旅游安全度的理论基础

    3.2.1.2 目的地旅游安全度运行特点

    3.2.1.3 目的地旅游安全度运行机制

    3.2.1.4 目的地旅游安全度评价:抵抗力与入侵度的博弈

   3.2.2 主观评价:目的地游客安全感

    3.2.2.1 安全感的界定

    3.2.2.2 游客安全感的概念及内涵

    3.2.2.3 游客安全感的两个方面:游客心理安全感和社会安全感

    3.2.2.4 目的地游客安全感的形成机理

    3.2.2.5 游客安全感的特征

    3.2.2.6 目的地游客安全感的影响因素

    3.2.2.7 目的地游客安全感评价:安全期望和安全感知的双重审视

   3.2.3 整合评价:目的地旅游安全的全面解释

  3.3 目的地旅游安全预警的理论分析框架

   3.3.1 目的地旅游安全预警概念

   3.3.2 目的地旅游安全预警意义

   3.3.3 目的地旅游安全预警内容

   3.3.4 目的地旅游安全预警等级

   3.3.5 目的地旅游安全预警机制

  3.4 本章小结

 4 旅游安全度:目的地旅游安全客观评价与预警研究

  4.1 评价模型

  4.2 目的地旅游安全度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4.2.1 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

   4.2.2 指标体系结构和具体阐释

    4.2.2.1 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

    4.2.2.2 评价指标的具体阐释

   4.2.3 指标体系的合理性

    4.2.3.1 理论角度的合理性验证

    4.2.3.2 统计意义的合理性验证

  4.3 评价模型拟合检验

   4.3.1 分析方法

   4.3.2 数据来源与处理

   4.3.3 模型拟合与修正

    4.3.3.1 目的地旅游安全抵抗力与入侵度评价模型检验

    4.3.3.2 评价指标信度与效度检验

  4.4 检验结果分析

   4.4.1 目的地旅游安全抵抗力评价模型验证分析

   4.4.2 目的地旅游安全入侵度评价模型验证分析

  4.5 目的地旅游安全度评价与预警分析

   4.5.1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4.5.2 目的地旅游安全度测算

   4.5.3 目的地旅游安全度等级划分

   4.5.4 目的地旅游安全度评价结果

    4.5.4.1 目的地旅游安全抵抗力评价

    4.5.4.2 目的地旅游安全入侵度评价

    4.5.4.3 目的地旅游安全度指数评价

   4.5.5 目的地旅游安全度指数预警

    4.5.5.1 目的地旅游安全度预测

    4.5.5.2 目的地旅游安全度预警

  4.6 本章小结

 5 游客安全感:目的地旅游安全主观评价与预警研究

  5.1 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

   5.1.1 理论模型

   5.1.2 研究假设

  5.2 研究设计

   5.2.1 问卷设计

    5.2.1.1 问卷的设计过程

    5.2.1.2 问卷的内容构成

   5.2.2 变量的测度与操作性定义

    5.2.2.1 游客心理安全感的测量

    5.2.2.2 游客社会安全感的测量

  5.3 小样本数据测试

   5.3.1 小样本数据收集

   5.3.2 小样本数据描述性统计分析

    5.3.2.1 小样本社会人口统计特征

    5.3.2.2 小样本题项的描述性统计

    5.3.2.3 测量题项的净化

  5.4 大样本数据测试

   5.4.1 大样本数据收集

    5.4.1.1 调研范围

    5.4.1.2 调查样本数量

   5.4.2 大样本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5.4.2.1 大样本数据的社会人口统计特征

    5.4.2.2 大样本数据题项的描述性统计

   5.4.3 大样本数据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5.4.3.1 信度检验

    5.4.3.2 效度检验

   5.4.4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与假设检验

    5.4.4.1 结构方程模型适配检验

    5.4.4.2 假设检验

    5.4.4.3 检验结果分析

  5.5 目的地游客安全感评价与预警分析

   5.5.1 观测变量权重系数的确定

   5.5.2 目的地游客安全感指数测算

   5.5.3 目的地游客安全感等级划分

   5.5.4 目的地游客安全感指数评价

    5.5.4.1 目的地游客安全感观测指标评价

    5.5.4.2 目的地游客安全感评价

   5.5.5 目的地游客安全感指数预警

  5.6 本章小结

 6 研究结论与讨论

  6.1 研究结论

   6.1.1 目的地旅游安全度是旅游安全抵抗力与旅游安全入侵度博弈的结果

   6.1.2 目的地游客安全感是游客安全期望与游客安全感知差异的主观响应

   6.1.3 目的地旅游安全评价是主观和客观双重整合的判定结果

  6.2 理论上的进一步探讨

   6.2.1 目的地旅游安全度:增强抵抗力,规避风险入侵

   6.2.2 目的地游客安全感:实现期望与感知间的高度协调

   6.2.3 目的地旅游安全:追求主观与客观的高度耦合

   6.2.4 理论上的高度均衡与现实中的底线思维

  6.3 本章小结

 7 政策建议与研究展望

  7.1 政策建议

   7.1.1 形成目的地旅游安全第三方评价机制

   7.1.2 构建目的地旅游安全预警机制

   7.1.3 夯实旅游安全管理基础,形成常态化管理机制

   7.1.4 健全目的地旅游安全公共服务体系

   7.1.5 规范旅游应急处置流程,推进旅游紧急救援机制建设

   7.1.6 加强旅游安全合作,推动旅游安全协同治理

   7.1.7 完善目的地旅游安全风险化解机制

   7.1.8 形成目的地旅游安全评价反馈机制

  7.2 研究展望

   7.2.1 可能的创新点

   7.2.2 研究局限

   7.2.3 未来延伸方向

 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推动文化传承创新

 Abstract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和旅游事业的不断发展,旅游目的地的各种传统与非传统、内部与外部的安全风险经常出现。面对日益频发的旅游安全事件,我国明确提出:要积极推动实施“安全旅游目的地”战略。在这样的背景下,目的地旅游安全评价问题急需得到学术关注。本书尝试以目的地旅游安全内涵为切入点,采用客观和主观双重视角的分析框架,对目的地旅游安全评价做出理论诠释,并测算目的地旅游安全度指数和游客安全感指数,依据评价指数作出旅游安全预警判断。

[1]刘挺:《风险社会与全球治理》,《社会科学家》2004年第2期。

[2]安东尼·吉登斯、克里斯多弗·皮尔森:《现代性——吉登斯访谈录》,尹宏毅译,新华出版社,2001。

[3]化涛:《社会转型与治理创新——基于社会稳定风险的分析》,《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4期。

[4]成伯清:《“风险社会”视角下的社会问题》,《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5]田鹏颖:《社会工程:风险社会时代的重要哲学范式——兼论哲学研究范式的历史转向》,《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7年第4期。

[6]郑杭生、洪大用:《中国转型期的社会安全隐患与对策》,《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7]李旭:《社会系统动力学:政策研究的原理、方法和应用》,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

[8]Richard Sharpley. Security and risks in travel and tourism[J].Tourism Management,1995,16:548-549.

[9]Yoel Mansfeld,Abraham Pizam. Safety and Security in Tourism:Relationships,Management and Marketing[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5,32:814-817.

[10]Yoel Mansfeld and Abraham Pizam. Tourism Security and Safety:From Theory to Practice[M].Pergamon An Imprint of Elsevier Science,2006.

[11]Tsaur,S.H.,Tzeng,G.H.,&Wang,K.C. Evaluating tourist risks from fuzzy perspectives[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7,24(4),796-812.

[12]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 Safety and security in tourism:Partnerships and practical guidelines for destinations[R].Pending Publication .2002.

[13]George,R. Tourist's Perceptions of Safety and Security While Visiting Cape Own[J].Tourism Management,2002,(3):33-37.

[14]郑向敏:《旅游安全学》,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

[15]许纯玲、李志飞:《旅游安全实务》,科学出版社,2000。

[16]李巧玲、彭淑贞:《旅游安全及其相关问题的初步研究》,《泰山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17]朱红新:《旅游安全及其管理体制研究》,南京农业大学,2007。

[18]中国旅游研究院:《中国旅游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

[19]张进福、郑向敏:《旅游安全表现形态与时空特征简析》,《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第1期。

[20]张进福、郑向敏:《旅游安全研究》,《华侨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1年第1期。

[21]Mieczkowski Z. Environmental Issues of Tourism and Recreation[M].Lanham:Press of America,1995.

[22]George R. Tourist's perceptions of safety and security while visiting Cape Town[J].Tourism Management,2003,24(5):575-585.

[23]张西林:《旅游安全事故成因机制初探》,《经济地理》2003年第4期。

[24]李洪波、郑向敏:《目的地旅游安全事故范畴简析》,《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25]张进福:《旅游安全管理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旅游科学》2001年第2期。

[26]林香民、李剑峰、阮红利:《基于ArcIMS的旅游安全管理系统》,《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5年第10期。

[27]郑向敏、卢昌崇:《论我国旅游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28]张进福:《建立旅游安全救援系统的构想》,《旅游学刊》2006年第6期。

[29]谢朝武:《我国旅游安全预警体系的构建研究》,《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0年第8期。

[30]李东和、孟影、李经龙:《旅游目的地救援系统构建的初步研究——以黄山市为例》,《旅游学刊》2011年第9期。

[31]Aris-Anuar A.N.,Jaini N.,Kamarudin H.,et al. Effectiveness Evaluation of Safe City Programme in Relation to the Tourism Industry[EB/OL].http://linkinghub.elsevier.com/retrieve/pii/S187770581 1029924,http://api.elsevier.com/content/article/PII:S1877705811 029924?httpAccept=text/xml.

[32]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标准《安全评价通则》(AQ8001-2007)。

[33]赵怀琼、王明贤:《旅游安全风险系统研究》,《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6年第1期。

[34]谢贤平、李雪林、罗春红:《旅游安全评价及应急救援问题》,《安全生产与监督》2007年第2期。

[35]陆燕春:《旅游安全风险管理与对策研究》,《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36]柴建设、刘志敏、别凤喜:《安全评价技术·方法·实例》,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37]章秉辰:《开展地质旅游安全评价工作的作用与意义》,《安全与环境工程》2010年第4期。

[38]周丽君:《山地景区旅游安全风险评价与管理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12。

[39]王丽华、俞金国:《城市旅游地旅游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安全与环境工程》2010年第2期。

[40]叶欣梁:《旅游地自然灾害风险评价研究》,上海师范大学,2011。

[41]徐进:《中国出境游安全检索:东南亚旅游的安全评估》,《瞭望新闻周刊》2006年第4期。

[42]席建超、刘浩龙、齐晓波等:《旅游地安全风险评估模式研究——以国内10条重点探险旅游线路为例》,《山地学报》2007年第3期。

[43]马晓路、王杏丹:《灾后旅游地安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第2期。

[44]董雪旺:《旅游地生态安全评价研究——以五大连池风景名胜区为例》,《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3年第6期。

[45]郭小鸿:《自然保护区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探讨——以医巫闾山自然保护区为例》,《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46]赵新伟:《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预警评价研究——以开封市为例》,《平顶山工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

[47]邹永广、郑向敏:《旅游景区安全 评价模型及实证研究》,《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1年第3期。

[48]崔秀娟:《旅游区(点)安全评估体系初探》,《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5年第1期。

[49]李新娟:《山地景区旅游安全风险评价与控制》,《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50]罗振军、佟瑞鹏:《旅游景区安全容量分析与事故风险评价》,《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8年第2期。

[51]安辉、付蓉:《影响旅游者主观风险认知的因素及对旅游危机管理的启示》,《浙江学刊》2005年第1期。

[52]Demos E. Concern for Safety:A Potential problem in the tourist industry[J].Journal of Travel and TourismMarketing,1992,1(1):81-88.

[53]Nell C. An Exploratory study of gendered differences in young tourists perception of danger within London[J].Tourism Management,2001,(22):565-570.

[54]Ballantyne R.,Carr N.,Hughes K.Between the flags:an assessment of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students’knowledge of beach safety in Australia[J].Tourism Management,2005,26(4):617-622.

[55]Kozakl M.,Crotts J.C.,Law R.The impact of the perception of risk on international traveller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2007,9(4):233-242.

[56]George R. Visitor perceptions of crime-safety and attitudes towards risk:The case of Table Mountain National Park,Cape Town[J].Tourism Management,2010,31(6):806-815.

[57]邓梅:《国内旅游者旅游安全认知状况分析》,《社会科学家》2013年第5期。

[58]Yoel Mansfeld and Abraham Pizam. Tourism Security and Safety:From Theory to Practice[M].Pergamon An Imprint of Elsevier Science,2006.

[59]Brunt P.,Mawby R.,Hambly Z. Tourist victimisation and the fear of crime on holiday[J].Tourism Management,2000,21(4):417-424.

[60]Rittichainuwat B.N.,Chakraborty G. Perceived travel risks regarding terrorism and disease:The case of Thailand[J].Tourism Management,2009,30(3):410-418.

[61]Boakye K.A. Tourists’views on safety and vulnerability:A study of some selected towns in Ghana[J].Tourism Management,2011,29(3):1-7.

[62]Lepp A.,Gibson H.,Lane C. Image and perceived risk:A study of Uganda and its official tourism website[J].Tourism Management,2011,32(3):675-684.

[63]Fuchs G.,Reichel A. An exploratory inquiry into destination risk perceptions and risk reduction strategies of first time vs.repeat visitors to a highly volatile destination[J].Tourism Management,2011,32(2):266-276.

[64]高萍、姚海琴、周玲强:《乡村旅游游客安全认知实证》,《经济地理》2006年第12期。

[65]郑向敏、范向丽、肖蓓:《大学生户外运动与休闲安全认知分析》,《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

[66]刘春济、高静:《基于风险认知概念模型的旅游风险认知分析——以上海市民为例》,《旅游科学》2008年第5期。

[67]王兴琼:《游客安全感知对其目的地选择的影响研究述评》,《旅游论坛》2009年第4期。

[68]陈楠、乔光辉、刘力:《出境游客的旅游风险感知及旅游偏好关联研究——以北京游客为例》,《人文地理》2009年第6期。

[69]Wilks J.,Page S.J. Managing Tourist Health and Safety in the New Millennium [M].Netherlands:Pergamon an Imprint of Elsevier Science,2003,143-211.

[70]Prideaux B. Internation tourists and transport safety[A]//Wilks J,Page S.J.Managing Tourist Health and Safety in the New Millennium .Netherlands:Pergamon an Imprint of Elsevier Science,2003.143.

[71]Barker M.,Page S.J.,Meyer D.Tourist safety and urban environment.[A]//Wilks J,Page S.J.Managing Tourist Health and Safety in the New Millennium [M].Netherlands:Pergamon an Imprint of Elsevier Science,2003,197.

[72]张捷雷:《旅游安全事件与旅游目的地营销》,《商业研究》2007年第12期。

[73]Wong Jehn-Yih,Yeh Ching. Tourist hesitation in destination decision making[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9,36(1):6-23.

[74]Mawby R.I. Tourists' Perceptions of Security:The Risk-fear Paradox[J].Tourism Economics,2000,6(2):109-121.

[75]Peattie S.,Clarke P.,Peattie K.Risk and responsibility in tourism:promoting sun-safety[J].Tourism Management,2005,26(3):399-408.

[76]刘宏盈、马耀峰:《基于旅游感知安全指数的旅游安全研究——以我国六大旅游热点城市为例》,《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8年第1期。

[77]张一:《旅游安全认知:内涵、结构及相关变量》,《资源开发与市场》2011年第12期。

[78]刘浩龙、葛全胜、席建超:《区域旅游资源的灾害风险评估——以内蒙古克什克腾旗为例》,《资源科学》2007年第1期。

[79]Sonmez S.E.,Graefe A.R. Determining Future Travel Behavior from Past Travel Experience and Perceptions of Risk and Safety[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98,37(2):171-176.

[80]Barker M.,P.S. Visitor safety in urban tourism environments:the case of Auckland,New Zealand[J].Cities,2002,19(4):273-282.

[81]桑霞:《试论旅游犯罪活动对旅游业的影响及启示》,《特区经济》2011年第11期。

[82]张捷雷:《旅游安全事件与旅游目的地营销》,《商业研究》2007年第12期。

[83]李柏文:《区域旅游安全与国际社会问题》,《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84]Sonmez S.F.,Graefe A.R. Influence of terrorism risk on foreign tourism decision[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8,(1):112-144.

[85]尹建华:《“安全”概念之缺陷与修正》,《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年第8期。

[86]毛海峰:《论“安全”及“安全性”的概念》,《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9年第4期。

[87]汪育俊:《“国家安全”及其相关的哲学概念》,《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88]郑杭生、杨敏:《个体安全:一个社会学范畴的提出与阐说——社会学研究取向与安全知识体系的扩展》,《思想战线》2009年第6期。

[89]《术语工作词汇第1部分:理论与应用》GB/T15237.1-2000,2000。

[90]冯启:《为概念正名》,http://mie168.com/manage/2009-02/284561.2014-02027。

[91]颜墀策:《概念的定义》,http://sx.dhyz.com/upload/20077111129 14-201.2014-02-27。

[92]张红、席岳婷:《旅游业管理》,科学出版社,2006。

[93]〔英〕克里斯·库珀(Cooper,C.)等编著《旅游学:原理与实践》(第二版),张俐俐、蔡利平主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94]高长波、陈新庚、韦朝海等:《区域生态安全:概念及评价理论基础》,《生态环境》2006年第1期。

[95]郭再富:《安全城市内涵及其持续改进过程研究》,《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2年第12期。

[96]刘茂、赵国敏、陈庚:《建立城市公共安全系统的研究》,《中国公共安全》(学术版)2005年第1期。

[97]程林、修春亮、张哲:《城市的脆弱性及其规避措施》,《城市问题》2011年第4期。

[98]魏永忠:《论我国城市社会安全指数的预警等级与指标体系》,《中国行政管理》2007年第2期。

[99]舒宁:《安全概念、安全机制与安全战略》,《社会科学动态》1998年第11期。

[100]郭秀锐:《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以广州市为例》,北京师范大学,2003。

[101]Rapport D.J.,G.Bohm,D.Buckingham,J.Cairns,R.Costanza,etc. Ecosystem health:the concept,the ISEH,and the important tasks ahead[J]Ecosystem Health .1999,5:82-90.

[102]Karr J.R.,Defining and assessing ecological integrity:beyond water quality[J]. Environmental Toxicology and Chemistry .1993,12:1521-1531.

[103]Rapport D.J. Dimensions of ecosystem health. In:Rapport,D.J.,R.Costanza,P.R.Epstein,C.Gaudet & R.Levins eds. Ecosystem Health[C]. Malden and Oxford:Blackwell Science,1998,34-40.

[104]韩博平:《生态系统稳定性:概念及其表征》,《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年第2期。

[105]余中元、李波、张新时:《社会生态系统及脆弱性驱动机制分析》,《生态学报》2014年第7期。

[106]Karr J.R.,Defining and assessing ecological integrity:beyond water quality[J].Environmental Toxicology and Chemistry,1993(12):1521-1531.

[107]韩传峰、王忠礼:《基于自组织系统耦合的区域安全》,《中国公共安全》(学术版)2008年第1期。

[108]宋轩、杜丽平、李树人等:《生态系统健康的概念、影响因素及其评价的研究进展》,《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109]罗欣贤:《转型期私营企业产权安全问题研究》,华南理工大学,2007。

[110]Lowrance,W.W. Of acceptable risk:Science and the determination of safety. Los Altos:William Kaufmann,1976.

[111]Timmerman P. Vulnerability,Resilience and the Collapse of Society. Environmental Monographl,Institute for Environmental Studies [D].Toronto University,1981.

[112]Cutter.S L. Vulnerability to environmental hazards[J].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1996,20(4):529-539.

[113]王岩、方创琳、张蔷:《城市脆弱性研究评述与展望》,《地理科学进展》2013年第5期。

[114]李鹤、张平宇、程叶青:《脆弱性的概念及其评价方法》,《地理科学进展》2008年第2期。

[115]Rapport D.J.,H.A.Regier & T.C.Hutchinson. Ecosystem behavior under stress[J].The American Naturalist,1985,125:617-640.

[116]朱正威、蔡李、段栋栋:《基于“脆弱性-能力”综合视角的公共安全评价框架:形成与范式》,《中国行政管理》2011年第8期。

[117]孔红梅、赵景柱、姬兰柱等:《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初探》,《应用生态学报》2002年第4期。

[118]Jorgensen S.E.,S.N.Nielson & H.Meier. Energy,environment,energy and ecological modeling[J].Ecological Modeling,1995,77:99-109.

[119]赵帅:《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模型及其应用》,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120]范荣亮、苏维词、张志娟:《生态系统健康影响因子及评价方法初探》,《水土保持研究》2006年第6期。

[121]肖风劲、欧阳华:《生态系统健康及其评价指标和方法》,《自然资源学报》2002年第2期。

[122]马克明、孔红梅、关文彬等:《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与方向》,《生态学报》2001年第12期。

[123]王丰年:《外来物种入侵的历史、影响及对策研究》,《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年第1期。

[124]李丽萍、郭宝华:《关于宜居城市的理论探讨》,《城市发展研究》2006年第2期。

[125]陈治国:《社会风险与风险社会——贝克风险社会理论建构探源》,《前沿》2010年第23期。

[126]王耕、吴伟:《区域生态安全演变机制与过程分析》,《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7年第1期。

[127]李格琴:《从社会学视角解读“安全”本质及启示》,《国外社会科学》2009年第3期。

[128]陈建辉:《安全感问题的哲学思考》,《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2013。

[129]王俊秀:《面对风险:公众安全感研究》,《社会》2008年第4期。

[130]阮明阳、李徽:《试析个体安全的定义及其理论体系》,《思想战线》2011年第S1期。

[131]Locke E.A. Satisfactors and Dissatisfactors Among White Collar and Blue Collar Employee[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1973,58:67-76.

[132]Richard W.Olshavsky J.A.M. Consumer expectations,product performance,and perceived product quality[J].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1972(2):19.

[133]Anderson R.E. Consumer dis-satisfaction:The effect of disconfirmed expectancy on perceived[J].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1973(2):838.

[134]姚本先、汪海彬:《整合视角下安全感概念的探究》,《江淮论坛》2011年第5期。

[135]于世刚:《确定感、安全感、控制感——人的安全需要的三个层次》,《社会心理科学》2011年第2期。

[136]叶浩生:《西方心理学理论与流派》,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37]阿瑟·雷伯:《心理学词典》,李伯黍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

[138]Maslow A.H.,Hirsh E.,Stein M.,et al.Aclinically derived test for measuring psychological security-insecurity.Journalof General Psychology .1945,33:21-41.//安莉娟、丛中:《安全感研究述评》,《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3年第6期。

[139]汪海彬:《城市居民安全感问卷的编制及应用》,第十三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2010。

[140]安莉娟、丛中:《安全感研究述评》,《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3年第6期。

[141]江绍伦:《安全感的建造》,岭南学院出版社,1992。

[142]安莉娟、丛中:《安全感研究述评》,《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3年第6期。

[143]陈顺森、叶桂青、陈伟静等:《大学生安全感量表的初步编制》,《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年第12期。

[144]曹中平、黄月胜、杨元花:《马斯洛安全感-不安全感问卷在初中生中的修订》,《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年第2期。

[145]丛中、安莉娟:《安全感量表的初步编制及信度、效度检验》,《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年第2期。

[146]刘玲爽、汤永隆、张静秋等:《5·12地震灾民安全感与PTSD的关系》,《心理科学进展》2009年第3期。

[147]刘跃进:《“安全”及其相关概念》,《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

[148]祖晶:《心理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崔亚平:《初中生心理安全感与家庭环境、人格特征关系研究》,河南师范大学,2012。

[149]伍新春:《中学生心理辅导》,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崔亚平:《初中生心理安全感与家庭环境、人格特征关系研究》,河南师范大学,2012。

[150]Pain R. Place,social relations and the fear of crime:a review[J].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2000,24(3):365.

[151]公安部“公众安全感指标研究与评价”课题组:《中国公众安全感现状调查及分析》,《社会学研究》1989年第6期。

[152]吴宗宪:《法律心理学大词典》,警官教育出版社,1994。

[153]洪伟:《公众安全感评价机制探究》,《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154]李锡伟:《浅议治安安全感的影响因素及提升对策》,《广州市公安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

[155]罗文进、王小锋:《安全感概念界定、形成过程和改善途径》,《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

[156]林荫茂:《公众安全感及指标体系的建构》,《社会科学》2007年第7期。

[157]刘朝捷:《试论公众安全感指标调查》,《武汉公安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158]刘昕:《区域水安全评价模型及应用研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159]韩林芝、郑江华:《BP神经网络在旅游安全预警信息系统中的应用研究》,《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第7期。

[160]祝喜、王静、吴郭泉:《旅游安全预警指标构建及应用研究》,《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年第3期。

[161]楼文高、王广雷、冯国珍:《旅游安全预警TOPSIS评价研究及其应用》,《旅游学刊》2013年第4期。

[162]魏永忠:《浅谈我国社会安全与稳定预警等级模型的建立》,《公安研究》2007年第1期。

[163]杨俭波、黄耀丽、李凡等:《BP神经网络预警在旅游安全预警信息系统中的应用》,《资源开发与市场》2007年第2期。

[164]畅明琦、黄强:《水资源安全理论与方法》,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

[165]刘殿国、许芳:《产业安全的生态预警机制研究》,科学出版社,2010。

[166]彭建、王仰麟、吴健生等:《区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方法与进展》,《生态学报》2007年第11期。

[167]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168]朱正威、王玮、郭雪松等:《区域公共安全动态评价及关键变量甄别——基于“脆弱性—能力”的视角》,《公共行政评论》2012年第6期。

[169]刘爱华、欧阳建涛:《城市安全评价体系基本框架的构建研究》,2010 ETP/IITA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170]孙华丽、周战杰、薛耀锋:《基于鱼骨图的公共安全风险测度与评价》,《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1年第7期。

[171]胡树华、杨高翔、秦嘉黎:《城市安全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评价》,《统计与决策》2009年第4期。

[172]徐丰良:《城市安全评价体系构建的研究》,湖南科技大学,2011。

[173]罗云、裴晶晶:《城市小康社会安全指标体系设计》,《中国安防产品信息》2004年第6期。

[174]田亚平、向清成、王鹏:《区域人地耦合系统脆弱性及其评价指标体系》,《地理研究》2013年第1期。

[175]尚志海、欧先交、曾兰华等:《城市社区公共安全风险评估——以东莞市虎门镇赤岗社区为例》,《热带地理》2013年第2期。

[176]郑志恩:《城市综合安全评价研究》,沈阳航空航天大学,2012。

[177]赵运林:《城市安全指数(ICS)模型、结构与功能分析》,《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第4期。

[178]朱正威、蔡李、段栋栋:《基于“脆弱性—能力”综合视角的公共安全评价框架:形成与范式》,《中国行政管理》2011年第8期。

[179]Costanza R. Toward an operational definition of ecosystem health. In:Costanza,R.,B.G.Norton & B.D.Haskell.Eds.Ecosystem health:new goals for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M].Washington,D.C.:Island Press,1992,239-256.

[180]吴明隆:《结构方程模型:AMOS的操作与应用》,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

[181]易丹辉:《结构方程模型方法与应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182]樊红艳、刘学录:《基于综合评价法的各种无量纲话方法的比较和优选——以兰州市永登县的土地开发为例》,《湖南农业科学》2010年第17期。

[183]黄芳铭:《结构方程模型:理论与应用》,中国税务出版社,2005。

[184]吴明隆:《问卷统计分析实务——SPSS操作与应用》,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

[185]Nunnally,J.C. Psychometric Thoery. New York:MacGraw-Hill,1978,2;吴明隆:《问卷统计分析实务——SPSS操作与应用》,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

[186]陈诚:《海上风险预警分级研究》,大连海事大学海上交通工程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3。

[187]“社会治安动态预警研究”及“社会治安预警等级标准”课题组:《制定社会治安预警等级标准的初步构想》,《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188]魏永忠:《浅谈我国社会安全与稳定预警等级模型的建立》,《公安研究》2007年第1期。

[189]曾永泉:《转型期中国社会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1。

[190]徐成龙、程钰、任建兰:《黄河三角洲地区生态安全预警测度及时空格局》,《经济地理》2014年第3期。

[191]杨俭波、黄耀丽、李凡等:《BP神经网络预警在旅游安全预警信息系统中的应用》,《资源开发与市场》2007年第2期。

[192]文森:《重庆市耕地资源安全与预警研究》,西南大学农业资源利用专业硕士学位论文,2008。

[193]Oliver R.L. A cognitive model of the 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of satisfaction decisions[J].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1980,17(4):460-469.

[194]卢东、Samart Powpaka:《消费者对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评价研究——基于期望理论和归因理论的探讨》,《管理评论》2010年第12期。

[195]汪侠、梅虎:《旅游地游客满意度:模型及实证研究》,《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旅游版)2006年第7期。

[196]连漪、汪侠:《旅游地顾客满意度测评指标体系的研究应用》,《旅游学刊》2004年第5期。

[197]Fomell,C.,Michael D.Johnson,EugeneW.Anderson,Jaesung Cha,Bathara Everitt Bryant,The Ameriean customer satisfaction index:nature,Purpose,and findings[J].Journal of Marketing,1996,60(10):7-18.

[198]马全恩、张伟:《顾客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设计》,《陕西工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199]Spreng,Richard A.,Scott B.Mackenzie,Richard W.Olshavsky. A Reexamination of the determinants of consumer satisfaction. Journal of Marketing,1996,60(7):15~32.//卢东,Samart Powpaka:《消费者对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评价研究——基于期望理论和归因理论的探讨》,《管理评论》2010年第12期。

[200]王淑萍:《警民信任危机成因分析——基于“期望差异”理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

[201]中国旅游研究院:《中国出境旅游发展年度报告》,中国旅游出版社,2010。

[202]白凯、马耀峰、李天顺:《旅游目的地游客体验质量评价性研究——以北京入境游客为例》,《北京社会科学》,2006,(5)。

[203]梅琳:《沈阳市公众安全感影响因素研究》,东北大学行政管理,2010。

[204]曹渝:《煤矿工人心理安全感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以湖南省566名煤矿工人为例》,中南大学社会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205]赵超:《初中生心理安全感与家庭教养方式、人际信任的相关研究》,重庆师范大学,2012。

[206]Kristense,K.,Martensen,A.,and Gronholdt,L. Customer satisfaction measurement at Post Demark:results of application of the European customer Satisfaction Index methodology[J].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2000,11(7):1007-1015.

[207]Martensen,A.,Gronholdt,L.,and Kristensen,K. The drivers of customer satisfaction and loyalty:Cross-industry findings from Denmark[J].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2000,(11):544-553.

[208]Maslow AH. The dynamics of psychological security-insecurity[J]. Character and Personality,1992,10:331.

[209]沈学武、耿德勤、李梅等:《不安全感自评量表的编制与信度、效度研究》,《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年第9期。

[210]孙思玉、吴琼、王海兰等:《天津市大学生安全感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年第3期。

[211]李怀祖:《管理研究方法论》,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

[212]李华生、徐瑞祥、高中贵等:《南京城市人居环境质量预警研究》,《经济地理》2005年第5期。

[213]曲跃厚、付利庆:《底线思维: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法论》,《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5年第1期。

[214]郑方辉、毕紫薇:《第三方绩效评价与服务型政府建设》,《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215]曹惠民:《第三方政府绩效评价情境下的政府行为重塑》,《社会科学家》2011年第6期。

[216]戴斌、李仲广、何琼峰等:《游客满意:国家战略视角下的理论建构与实践进路》,《旅游学刊》2014年第7期。

简 介:本书从2019年我国旅游安全的总体形势人手,全面分析了我国旅游住宿、餐饮、交通、景区、购物、娱乐、旅行社等主要分支行业的安全情况,并深入剖析了涉旅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各类型旅游突发事件的发展态势;系统回顾了各类旅游主体在2019年的主要管理工作,分析了2019年影响我国旅游安全的主要因素,并...

作者: 郑向敏 谢朝武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0年09月

简 介:本书从2018年我国旅游安全的总体形势入手,全面分析了我国旅游住宿、餐饮、交通、景区、购物、娱乐、旅行社等主要分支行业的安全情况,并深入剖析了涉旅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各类型旅游突发事件的发展态势;系统回顾了各类旅游主体在2018年的主要管理工作,分析了2018年影响我国旅游安全的主要因素,并...

作者: 郑向敏 谢朝武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9年0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