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7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39

城市公共住房政策设计——基于供需均衡分析的考量图书

URBAN PUBLIC HOUSING POLICY DESIGN BASED ON SUPPLY AND DEMAND EQUILIBRIUM ANALSIS

SSAPID:101-5987-0750-85
ISBN:978-7-5097-3668-5
DOI:
ISSN:

[内容简介] 该论文在总结既有理论研究成果、借鉴国外公共住房政策经验和分析社会经济环境的基础上,对公共住房产品供需数量、质量及动态均衡进行理论分析;构建了公共住房产品需求和供给数量的预测模型,并在案例地区应用;对影响公共住房政策供给效率与需求公平的因素作了详细分析,并对现有公共住房政策类型的供给效率与需求公平的均衡性作了比较;从规范的公共政策体系出发对基于均衡性的公共住房政策构建进行了分析和阐述。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陶雪良
编 辑:王玉山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年09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Z4 论文集、全集、选集、杂著

 序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1.1.1 城市公共住房政策是要解决城市的基本住房需求问题

   1.1.2 现阶段我国城市公共住房供需均衡问题不断衍生

   1.1.3 公共住房的供需均衡问题是国内外研究的重要视角

   1.1.4 研究问题的提出

    1.1.4.1 我国城市公共住房政策面临的供需不均衡问题

    1.1.4.2 我国城市公共住房政策的规范理论框架问题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2.2.1 理论意义

    1.2.2.2 实践意义

  1.3 有关重要概念的界定

   1.3.1 公共住房产品

    1.3.1.1 公共住房产品的基本概念

    1.3.1.2 保障性住房

    1.3.1.3 可支付住房

   1.3.2 公共住房政策

   1.3.3 供给效率

   1.3.4 需求公平

   1.3.5 公共住房的供需均衡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4.1 公共住房的供给效率和需求公平研究

    1.4.1.1 效率和公平的最优替代

    1.4.1.2 政府与市场的相互补充

    1.4.1.3 作为公共产品的公共住房

   1.4.2 公共住房供需的经济学研究

   1.4.3 公共住房均衡的政治经济学研究

   1.4.4 公共住房的政策体系研究

   1.4.5 国内研究特点概括

    1.4.5.1 公共住房供给模式和水平研究

    1.4.5.2 公共住房需求研究

    1.4.5.3 公共住房政策研究

   1.4.6 文献综述小结

  1.5 研究方法及论文框架

 第2章 城市公共住房政策设计的环境分析与理论框架

  2.1 城市公共住房政策设计的环境分析

   2.1.1 社会发展归宿:城市主义

    2.1.1.1 从城市化到城市主义

    2.1.1.2 我国未来城市化进程的特点

    2.1.1.3 城市主义:公共住房政策设计考量的前提

   2.1.2 经济演变趋向:国家主义

    2.1.2.1 从凯恩斯主义到国家主义

    2.1.2.2 我国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国家主义

    2.1.2.3 国家主义:公共住房政策制定和实施的有利条件

   2.1.3 财富变迁特征:重房主义

    2.1.3.1 从重商主义、重农主义到重房主义

    2.1.3.2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房主义

    2.1.3.3 重房主义:公共住房政策制定和实施的掣肘

  2.2 国内外公共住房政策构建的实践与经验

   2.2.1 我国城市公共住房政策的运行效果与问题

    2.2.1.1 基本情况

    2.2.1.2 经济适用住房政策存在的问题及争论

    2.2.1.3 廉租住房政策存在的问题及争论

    2.2.1.4 公共租赁住房政策存在的问题及争论

    2.2.1.5 公积金制度存在的问题及争论

   2.2.2 国外公共住房政策的构建经验

  2.3 城市公共住房政策设计的理论框架

   2.3.1 把握公共住房政策的规范性和均衡性

   2.3.2 明确公共住房政策的目标原则和设计范畴

   2.3.3 创新公共住房政策的执行方式

  2.4 小结

 第3章 城市公共住房政策的适度供需均衡分析

  3.1 公共产品的一般均衡分析

   3.1.1 庇古均衡

   3.1.2 林达尔均衡

   3.1.3 萨缪尔森均衡

  3.2 适度数量均衡与政策设计

   3.2.1 数量均衡的含义

   3.2.2 数量均衡的衡量指标

   3.2.3 影响数量均衡的主要因素

    3.2.3.1 共同影响供给和需求的因素

     (1)国家GDP和城市GDP

     (2)商品房市场价格

    3.2.3.2 主要影响需求的因素

     (1)城市人口规模(城市化率)

     (2)居民可支配收入及支出构成

     (3)人均住房面积

     (4)家庭结构与居住文化

    3.2.3.3 主要影响供给的因素

     (1)居住用地供应量及结构

     (2)财政收入及支出方向

    3.2.3.4 主要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思路

     (1)研究方法

     (2)变量指标

    3.2.3.5 数量均衡政策设计影响要素的提出

   3.2.4 公共住房政策适度数量均衡的设计预测

    3.2.4.1 收入线模型及需求预测

    3.2.4.2 适度供给水平的测度

  3.3 适度质量均衡与政策设计

   3.3.1 公共住房质量均衡的含义

   3.3.2 影响公共住房质量均衡的主要因素

    3.3.2.1 建筑质量

    3.3.2.2 区位因素

     (1)交通成本

     (2)环境因素

    3.3.2.3 面积与格局

    3.3.2.4 配套服务设施

   3.3.3 衡量住房质量水平的指标与政策设计

  3.4 动态均衡与政策设计

   3.4.1 公共住房动态均衡的含义

   3.4.2 动态均衡的影响因素

    3.4.2.1 住房需求层次

    3.4.2.2 经济社会发展阶段

   3.4.3 动态均衡与政策设计

  3.5 城市公共住房政策适度供需均衡在北京市的应用研究

   3.5.1 公共住房产品的数量需求

    3.5.1.1 收入线模型的应用及需求预测

    3.5.1.2 供需数量缺口与住房保障水平

   3.5.2 北京市经济适用住房供给规模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3.5.2.1 方法与数据

    3.5.2.2 实证结果和分析

     (1)相关性检验结果

     (2)主成分分析结果

  3.6 小结

 第4章 城市公共住房政策供给效率与需求公平均衡分析

  4.1 一般公共政策的供给效率与需求公平的均衡分析

   4.1.1 公共政策供给效率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4.1.1.1 政府行为能力

    4.1.1.2 资源投入规模

    4.1.1.3 组织机制

   4.1.2 公共政策需求公平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4.1.2.1 选择对象

    4.1.2.2 确定标准

    4.1.2.3 分配次序

   4.1.3 供给效率与需求公平的均衡

    4.1.3.1 供给效率与需求公平的内在统一性

    4.1.3.2 供给效率与需求公平均衡的合理区间

    4.1.3.3 供给效率与需求公平的优先原则

  4.2 城市公共住房政策有关供给效率与需求公平均衡的指向关系

   4.2.1 经济发展与住房民生

    (1)发展的排序问题

    (2)福利的排序问题

   4.2.2 政府角色与市场推手

   4.2.3 制度安排与利益分配

   4.2.4 住房投资与住房消费

  4.3 城市公共住房政策供给效率和需求公平的影响因素与均衡分析

   4.3.1 影响城市公共住房政策供给效率的因素

    4.3.1.1 政府的作为

     (1)美国

     (2)英国

     (3)日本

     (4)韩国

    4.3.1.2 资金与土地的投入力度

     (1)资金投入

     (2)土地投入

    4.3.1.3 公共住房政策组织机制

     (1)新加坡

     (2)香港

   4.3.2 影响城市公共住房政策需求公平的因素

    4.3.2.1 关于合理选择对象

     (1)我国城市住房问题的主要表现

     (2)我国公共住房基本保障对象的选择

    4.3.2.2 关于确定政策类型

     (1)影响我国公共住房政策类型选择与实施的因素分析

     (2)我国公共住房政策类型的选择

    4.3.2.3 关于制定政策标准

     (1)基本住房建设标准

     (2)货币补贴标准

   4.3.3 城市公共住房政策供给效率与需求公平的均衡

  4.4 小结

 第5章 城市公共住房政策的价值原则和对象选择

  5.1 基于均衡性的公共住房政策的价值原则

   5.1.1 社会政策普遍的价值原则

   5.1.2 我国公共住房政策的价值原则

    5.1.2.1 我国公共住房政策的价值原则发展轨迹

     (1)计划包办的全民福利住房时期的保障原则(1959~1978年)

     (2)住房市场化改革中的住房保障的价值原则(1978~1998年)

     (3)不断完善的公共住房保障体系的价值原则(1998年至今)

    5.1.2.2 解决当前问题的主要原则

     (1)公平原则与划分层次原则

     (2)满足基本需要原则

     (3)财政适度原则

  5.2 基于均衡性的公共住房政策分配对象的选择

   5.2.1 世界各国公共住房政策分配对象的发展趋势

    5.2.1.1 从分配基础来看可以分为制度化分配和补充性分配两种类型

    5.2.1.2 在确定公共住房分配基础时需要解决的两个问题

    5.2.1.3 当前公共住房问题主要集中在特大城市中的低收入家庭

   5.2.2 我国城市公共住房政策的分配基础分析

    5.2.2.1 廉租住房分配对象

    5.2.2.2 经济适用住房分配对象

    5.2.2.3 公共租赁住房分配对象

  5.3 小结

 第6章 城市公共住房政策的内容形式与运行方式

  6.1 基于均衡性的公共住房政策的内容形式

   6.1.1 公共住房政策内容可供选择的形式

    6.1.1.1 现金补贴

    6.1.1.2 实物援助

    6.1.1.3 代用券

    6.1.1.4 退税和贷款给付

    6.1.1.5 服务

   6.1.2 公共住房政策内容形式的选择趋势

   6.1.3 我国城市公共住房政策的内容形式分析

    6.1.3.1 廉租住房的政策内容形式

    6.1.3.2 经济适用住房的政策内容形式

    6.1.3.3 公共租赁住房的政策内容形式

    6.1.3.4 住房公积金

  6.2 基于均衡性的公共住房政策的服务递送

   6.2.1 公共住房政策服务递送中的选择

    6.2.1.1 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分权

    6.2.1.2 私营化和商业化

   6.2.2 我国城市公共住房政策的服务递送

    6.2.2.1 我国中央—地方的政策传递与公共住房政策的空间均衡状态

     (1)资金压力指数及比较

     (2)土地压力指数

    6.2.2.2 我国城市公共住房政策的公私合作分析

  6.3 基于均衡性的公共住房政策的筹资方式

   6.3.1 公共住房政策筹资方式的选择

    6.3.1.1 资金来源方式

     (1)税收与税收支出

     (2)收费

     (3)自愿捐款

    6.3.1.2 资金的转移支付

   6.3.2 我国城市公共住房政策的筹资方式分析

    6.3.2.1 廉租住房筹资方式

    6.3.2.2 经济适用住房筹资方式

    6.3.2.3 公共租赁住房筹资方式

  6.4 小结

 第7章 结论、建议与进一步研究的计划

  7.1 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7.1.1 理论研究主要结论

   7.1.2 实证研究主要结论

   7.1.3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7.2 政策建议

  7.3 研究的局限性和进一步的研究计划

   7.3.1 研究的局限性

   7.3.2 研究的进一步计划

本书在总结既有理论研究成果、借鉴国外公共住房政策经验和分析社会经济环境的基础上,对公共住房产品供需数量、质量及动态均衡进行了理论分析;构建了公共住房产品需求和供给数量的预测模型,并在案例地区应用;对影响公共住房政策供给效率与需求公平的因素作了详细分析,并对现有公共住房政策类型的供给效率与需求公平的均衡性作了比较;从规范的公共政策体系出发对基于均衡性的公共住房政策构建进行了分析和阐述。

〔美〕阿列克斯·施瓦兹:《美国住房政策》,黄瑛译,中信出版社,2008。

〔美〕阿瑟·奥沙利文:《城市经济学》,苏晓燕译,中信出版社,第4版,1994。

〔英〕保罗·贝尔琴,〔英〕戴维·艾萨克,〔英〕吉恩·陈:《全球视角中的城市经济》,刘书翰、孙钰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北京市统计局:《北京统计年鉴2009》,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陈劲松:《公共住房浪潮——国际模式与中国安居工程的对比研究》,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陈星:《从住房市场的特点看政府对住房市场的干预和作用》,《社会学研究》1998年第6期。

成思危:《中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目标模式与实施难点》,民主与建设出版社,1999。

褚超孚:《城镇住房保障模式及其在浙江省的应用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企业管理系,2005。

褚超孚、贾生华:《浙江省城镇住房保障“三阶段”动态演进的框架模型》,《浙江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

董藩、周小萍、王宏新等:《城市中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模式的重构——住房货币化梯度补贴方案的提出与操作思路》,http://business.sohu.com/20060604/n243570484.shtml,2006。

邓宏乾:《英国的公共住宅政策发展及启示》,《经济学动态》2000年第2期。

冯长春:《中国经济适用房住房政策评析与建议》,《城市规划》1999年第8期。

冯宗容:《房改攻坚:住房保障制度的构建》,《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

冯宗容:《廉租房运作机制评析及创新》,《经济体制改革》2002年第3期。

韩冰:《我国城镇居民住房消费水平研究》,《城市问题》2000年第2期。

何晓玲:《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水平模型初探》,《上海房地》2008年第7期。

侯淅珉:《关于建立基本住房保障的初步研究》,《住房保障》2009年第4期。

胡昊、〔荷〕约根·诺兹曼:《荷兰住房政策的演变及其启示》,《中国房地产研究》2002年第3期。

黄有光:《福利经济学》,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1。

季朗超:《非均衡的房地产市场》,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贾生华:《德国住宅政策的演变和效果分析》,《外国经济与管理》1996年第3期。

简玲:《我国公共住房供给模式研究——以贵州为例》(硕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05。

〔美〕吉尔伯特:《社会福利政策导论》,黄晨熹、周烨、刘红译,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金银姬:《韩国公共住房政策对中国的启示》,《城市开发》2006年第11期。

〔英〕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华夏出版社,2005。

寇志荣、王洁:《关注弱势群体的住房需求——以西安为例的经济适用住房需求调查分析》,《城市建筑》2006年第1期。

李剑阁:《中国房改现状与前景》,中国发展出版社,2007。

李娜:《中国城镇适度住房保障水平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土地管理系,2006。

厉以宁:《西方福利经济学评述》,商务印书馆,1986。

林坚、冯长春:《美国的住房政策》,《国外城市规划》1998年第2期。

刘洪玉、耿媛元:《住房支付能力分析》,《建筑经济》1999年第7期。

刘洪玉、郑思齐:《城市与房地产经济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刘洪玉:《对我国当前住房问题和住房价格的思考》,《中国房地产》2007年第4期。

刘友平、张丽娟:《住房过滤理论对建立中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制度的借鉴》,《经济体制改革》2008年第4期。

刘志峰:《住房制度改革:小平谈话突破了住房公有制思想禁锢》,2008年12月11日《人民政协报》。

龙奋杰、沈悦、刘洪玉等:《住宅市场与城市经济互动机理研究综述与展望》,《城市问题》2006年第1期。

芦金锋、王要武:《日本公营住宅的运作方法及其借鉴》,《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

罗周全、刘望平:《城市地下空间开发效益分析》,《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7年第1期。

孟晓苏:《住房政策的国际经验与启示》,《中国软科学》1998年第7期。

穆怀中:《社会保障适度水平研究》,《经济研究》1997年第2期。

〔英〕尼古拉斯·巴尔:《福利国家经济学》,郑秉文、穆怀中译,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

潘石:《中国公共住房政策分析》(硕士学位论文),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2。

潘文辉:《美国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对策对我国的启示》,《中国房地产》2005年第4期。

钱瑛瑛:《中国住房保障政策研究——经济适用房与廉租住房》,《中国房地产》2003年第8期。

邱瑞贤、杜安娜:《香港公屋制度:一半人口安居的“政府楼”》,2010年2月9日《广州日报》。

保障性住房建设专题调研小组:《关于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实施情况的调研报告》,2009年10月28日,http://www.npc.gov.cn/npc/xinwen/jdgz/bgjy/2009-10/28/content_1524156.htm。

〔美〕乔治·库珀:《一本书读懂经济危机周期》,中信出版社,2010。

宋博通:《三种典型住房补贴政策的“过滤”研究》,《城乡建设》2002年第8期。

宋俊芳:《中低收入家庭住宅供需市场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师范大学房地产系,2008。

〔美〕斯蒂格里兹:《政府经济学》,曾强等译,春秋出版社,1988。

苏振民、林炳耀:《城市居住空间分异控制:居住模式与公共政策》,《城市规划》2007年第2期。

孙冰、刘洪玉、卢玉玲:《中低收入家庭补贴的形式与效率》,《经济体制改革》第4期。

田东海:《住房政策:国际经验借鉴和中国现实选择》,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汪利娜:《高房价背后的制度缺失》,《北京社会科学》2010年第2期。

王秋石:《国外住宅政策及其对我国住宅发展的启示》,《企业经济》1998年第3期。

王世联:《中国城镇住房保障制度思想变迁研究(1949-2005)》(博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经济学院,2006。

王微:《住房制度改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王维:《中国住房政策执行的障碍性因素分析——史密斯模型的一个解释》(硕士学位论文),北京大学政治学与行政管理系,1998。

王玉琼:《利益集团与政策决策》,《探索》2001年第2期。

〔美〕威廉·N.邓恩:《公共政策分析导论》,谢明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文林峰:《城镇住房保障》,中国发展出版社,2007。

文志鸿:《完善株洲市城镇居民住房保障制度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国防科技大学信息系统与管理学院,2004。

武文静:《廉租房保障范围扩大“反向递减”补贴低收入家庭》,2007年8月9日,http://www.ce.cn/cysc/zgfdc/fczx/200708/09/t20070809_12476236.shtml。

夏骏、阴山:《居住改变中国》,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许学强、周一星:《城市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姚玲珍:《中国公共住房政策模式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杨翠迎、何文炯:《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关系研究》,《公共管理学报》2004年第1期。

杨全社:《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公共产品分类及其对供给管理的意义》,《经济研究参考》2010年第20期。

杨小宇:《廉租住房供给模式的适用性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管理学院,2004。

余凌志:《廉租住房保障水平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2007。

余永定、张宇燕、郑秉文:《西方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

郑思齐、符育明、刘洪玉:《城市居民对居住区位的偏好及其区位选择的实质研究》,《经济地理》2005年第2期。

〔英〕朱利安·勒·格兰德,〔英〕卡洛尔·普罗佩尔,〔英〕雷·罗宾逊:《社会问题经济学》,苗正民译,商务印书馆,2006。

朱莉萍:《城镇住房保障水平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2008。

朱亚鹏:《住房货币化改革与社会公平——贵阳房改个案研究》,《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朱亚鹏:《住房制度改革:政策创新与住房公平》,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课题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居住目标研究》,《经济研究参考》2005年第2期。

国务院编《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4。

财政部:《廉租住房保障资金管理办法》,2007。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通报2006年城镇廉租住房制度建设情况》,2007年2月15日,http://news.xinhuanet.com/house/2007-02/15/content_5741351.htm。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课题组:《住房、住房制度改革和房地产市场专题调研报告》,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人民网编《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人接受专题采访文字实录》,2009年3月11日,http://house.focus.cn/news/2009-03-11/636403.html。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编委会:《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9)》,中国城市出版社,2010。

中国房地产研究会住房保障与公共政策专业委员会:《中国住房保障制度年度报告(征求意见稿)》,2010。

中国指数研究院:《2009年中国土地出让金年终大盘点》,2010。

Aaron H J. 1984. Six welfare questions still searching for answers. The Brookings Review,3(1):12-17.

Ahluwalia J S. 2007. Pathway to health:Cluster-randomized trail to increase fruit and vegetable consumption among smokers in public housing. health psychology,26(2):214-221.

Anas A,Arnott R. 1993. Technological progress in a model of the housing land cycle. 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34(2):186-206.

Apparicio P. 2006. Measuring the Accessibility of Services and Facilities for Residents of Public Housing in Montreal. Urban Studies,43(1):187-211.

Battams S. 2009. The influence of service users and NGOs on housing for people with psychiatric disability. Health Sociology Review,18(3):39-43.

Braid R M. 1988. Uniform spatial growth with perfect foresight and durable housing. 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23(1):41-59.

Braid R M. 1991. Residential spatial growth with perfect foresight and durable housing. 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30(3):385-407.

Burns L,Grebler L. 1977. The housing of nations:analysis and policy in a comparative framework. London:Macmillan.

Chambers W,Wede K R. 2005. Social policy and social programs:a method for the practical public policy analyst(Fourth Edition). Essex:Pearson Education.

Chen J. 2006. The dynamics of housing allowance claims in Sweden:a discrete time-hazard analysis. European Journal of Housing Policy,6(1):1-29.

Connerly C E. 2006. Fair housing in the US and the UK. Housing Studies,21(3):343-360.

Crowley S. 2003. The affordable housing crisis:residential mobility of poor families and school mobility of poor children. The Journal of Negro Education,72(1):22-38.

Curley A M. 2009. Draining or gaining?The social networks of public housing movers in Boston.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26(2):227-247.

Dekeseredy W S. 2008. Which women are more likely to be abused?Public housing,cohabitation,and separated/divorced women. Criminal Justice Studies,21(4):283-293.

Deng L. 2007. Comparing the effects of housing vouchers and low-income housing tax credits on neighborhood integration and school quality. Journal of Planning Education and Research,27(1):20-35.

Edwards M. 1982.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low-income housing:new evidence from urban Columbia. Bulletin of Latin American Research,1(2):45-61.

Eugeni M L. 2011. Disconnections of African American public housing residents:Connections to physical activity,dietary habits and obesity. 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47(3)264-276.

Green R K,Malpezzi S. 2003. A primer on U. S. housing markets and housing policy. Washington D. C. :Urban Institute Press.

Gyourko J,Mayer C,Sinai T. 2006. Superstar cities. NBER Working Paper.

Himmelberg C,Mayer C,Sinai T. 2005. Assessing high house prices:bubbles,fundamentals,and misperceptions.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19(4):67-92.

Hulchanski J D. 2002. Housing policy for tomorrow’s cities. Discussion Paper of Canadian Policy Research Networks.

Kempen R V,Priemus H. 2002. Revolution in social housing in the Netherlands:possible effects of new housing policies. Urban Studies,39(2):237-253.

Kleit R G. 2009. Homing devices:The poor as targets of public housing policy and practice. Journal of Urban Affairs,31(1):112-114.

Kurz K,Blossfeld H. 2004. Home ownership and social inequality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Lipman B. 2006. A heavy load:the combined housing and transportation burdens of working families. Center for Housing Policy.

Lowry I. 1960. Filtering and housing standard:a conceptual analysis. Land Economics,36(4):362-370.

Lux M. 2003. Efficiency and effectiveness of housing policies in the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 countries. European Journal of Housing Policy,3(3):243-265.

Maclennan D,More A. 2001. Changing social housing in great Britain: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European Journal of Housing Policy,1(1):105-134.

Marcuse P. 2009. A Critical Approach to the Subprime Mortgage Crisis in the United States:Rethinking the Public Sector in Housing. City and Community,8(3):351-356.

Martinez M. 2005. Distributive aspects of public expenditure on housing in Spain. European Journal of Housing Policy,5(3):237-253.

Mayo S K,Malpezzi S,Gross D J. 1986. Shelter strategies for the urban poor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The World Bank Research Observer,1(2):183-203.

Milligan V R,Dieleman F M,Kempen R V. 2006. Impacts of contrasting housing policies on low-income households in Australia and the Netherlands. Journal of Housing and Built Environment,21(3):237-255.

Oakley D,Burchfield K. 2009. The spatial constraints on public housing residents’ relocation in Chicago. Journal of Urban Affairs,31(5):589-614.

Ohls J C. 1975. Public policy toward low-income housing and filtering in housing markets. 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2(2):144-171.

Ong S E,Sing T F. 2002. Price discovery between private and public housing markets. Urban Studies,39(1):57-67.

Orlebeke C J. 2000. The evolution of low-income housing policy:1949 to 1999. Housing Policy Debate,11(2):489-520.

Peters J L. 2007. Determinants of Allergen Concentrations in Apartments of Asthmatic Children Living in Public Housing. Journal of Urban Health,84(2):185-197.

Popkin S J. 2005. Public housing transformation and the hard to house. Housing Policy Debate,16(1):1-24.

Priemus H,Dieleman F. 2000. Social housing policy in the European Union:past,present and perspectives. Urban Studies,39(2):191-200.

Quillian L. 2010. Blueprint for disaster:The unraveling of Chicago public housing. Contemporary Sociology,39(4):456-457.

Ross J P. 1990. The FIRRE Act and housing for low-income families. Publius,20(3):117-130.

SchmidtW. 1990. Public housing:for workers or the needy?The New York Times,4-17.

Schwartz A E,McCabe B J,Ellen I G. 2010. Public schools,public housing:the education of children living in public housing. Urban Affairs Review,48(1):68-89.

Sherman J. 2010. Where the Other Half Lives:Lower Income Housing in a Neoliberal World. Contemporary Sociology,39(3):303-304.

Stolberg S G. 1999. Pennsylvania set to break taboo on reward for organ donation. New York Times,May 6:A1.

Suresh G. 2009. Homicide patterns and public housing:the case of Louisville KY(1989-2007). Homicide Studies,13(4):411-433.

Sweeney J L. 1974a. A commodity hierarchy model of the rental housing market. Journal of Ubran Economics,1(3):288-323.

Sweeney J L. 1974b. Quality,commodity hierarchies,and housing markets. Econometrica,42(1):147-167.

VakilA C. 1999. Problems and prospects of housing CBOs—an analysis of 30 case studies from Africa and Latin American. Cities,16(6):409-422.

Varady D P. 2009. Public housing and the legacy of segregation. Journal of housing and the built environment,24(3):391-393.

Wang Y P. 2000. Housing reform and its impacts on the urban poor in China. Housing Studies,15(6):845-864.

Warouw F. 2010. A Study on the Open Building System for Multi-Storey Housing in Indonesia. Journal of Asian Architecture and Building Engineering,9(2):339-346.

Wood G,Watson R,Flatau P. 2006. Low income housing tax credit programme impacts on housing affordability in Australia:microsimulation model estimates. Housing Studies,21(3):361-380.

Wyly E. 2010. Mapping Public Housing:The Case of New York City. City and Community,9(1):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