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1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36

中国减贫与发展(1978-2018)图书

Poverty Reduction in China (1978-2018)

SSAPID:101-5980-5511-70
ISBN:978-7-5201-3554-2
DOI:
ISSN:

[内容简介] 中国的扶贫开发,跨越了近40年的历程,其间克服了无数的困难,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7亿多农民摆脱了贫困,也创造了世界减贫史上的一大奇迹。中国的扶贫开发,是中国道路、中国经验和中国发展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国际社会广泛视为人类社会扶贫的一个成功样板。本书全面回顾和分析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的减贫历程和取得的成就,系统研究了中国减贫的政策和治理体系及其变化,深入分析了中国扶贫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相关信息

丛书名:改革开放研究丛书
作 者: 吴国宝
编 辑:高雁;李佳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12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C1 社会科学现状与发展

 索引

 出版者前言

 文前辅文

 推荐阅读书目

 第一章 中国减贫经验及其意义

  一 中国减贫的经验

   (一)通过发展减贫

   (二)不断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

   (三)实行精准扶贫

   (四)坚持扶贫创新

   (五)坚持“党和政府领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的基本扶贫制度

   (六)坚持持续扶贫

  二 中国减贫成效及其对世界的贡献

   (一)减贫成效

   (二)中国对全球贫困人口减少和福祉提高的贡献

  三 中国减贫的重要意义

   (一)中国减贫的特点

   (二)中国减贫的重要意义

 第二章 中国减贫的历程

  一 改革前和1978~1985年的中国农村减贫

  二 1986~1993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

  三 1994~2000年“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期间的农村扶贫开发

  四 2001~2010年的农村扶贫开发

  五 2011~2013年农村扶贫开发

  六 2013年以后的农村扶贫开发

 第三章 中国的发展减贫

  一 经济发展支持和促进贫困的减缓

   (一)中国经济发展与减缓贫困

   (二)协调区域发展,促进减贫

   (三)选择合适的经济体制改革模式,保障了贫困的持续减缓

   (四)选择合适的改革和发展路径,最大化经济发展对减贫的作用

   (五)依托土地制度支撑农村减贫

   (六)通过支农惠农政策减缓贫困

  二 社会事业发展减贫

   (一)实现普遍教育和定向教育支持政策,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素质

   (二)发展农村医疗卫生和公共卫生,提高贫困人口的健康水平

   (三)发展农村社会保障事业,完善农村扶贫体系

  三 结合生态环境改善扶贫

   (一)环境友好型产业发展扶贫

   (二)生态修复扶贫

   (三)生态保护扶贫

   (四)生态移民

 第四章 中国的开发式扶贫

  一 中国开发式扶贫的内涵与基本特征

   (一)内涵

   (二)基本特征

  二 中国开发式扶贫的演变

   (一)开发式扶贫探索阶段(1982~1985年)

   (二)大规模区域开发扶贫阶段(1986~2012年)

   (三)精准开发扶贫阶段(2013年至今)

  三 政策与干预

   (一)主要政策

   (二)重点干预

  四 主要成效

   (一)增加贫困人口收入,缩小了贫困地区与其他地区农民收入差距

   (二)提高了贫困地区经济发展能力,缩小了发展差距

   (三)增强了贫困人口的信心和发展能力

   (四)初步遏制了贫困地区生态恶化趋势

  五 重要经验

  六 未来路径

 第五章 中国的精准扶贫

  一 中国精准扶贫的特点

  二 中国精准扶贫的实践

   (一)扶贫对象识别和动态调整,解决贫困信息不对称问题

   (二)建立和完善保障精准扶贫的扶贫治理体系和扶贫制度

   (三)初步建立可满足脱贫攻坚需要的扶贫资源投入和动员体系

   (四)创新和实行可包容多种贫困类型的扶贫方式,拓展精准扶贫的空间

   (五)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和特殊贫困群体

  三 中国精准扶贫的成就

   (一)在不利的宏观经济环境下实现了贫困人口的较大规模持续减少

   (二)贫困地区农户的基本公共服务得到明显改善

   (三)18%的贫困县实现了摘帽

  四 中国精准扶贫实践对世界减贫理论和国家社会治理创新的贡献

   (一)中国精准扶贫对世界减贫实践和理论的贡献

   (二)精准扶贫对中国社会治理创新的贡献

 第六章 中国金融扶贫

  一 专项扶贫金融政策

   (一)信贷扶贫

   (二)保险业扶贫政策

   (三)资本市场扶贫政策

  二 全面的综合性精准扶贫金融政策

   (一)作为基本公共服务的金融服务政策

   (二)普惠金融政策

   (三)全面、综合、精准金融扶贫政策

  三 与金融扶贫相配套的货币、监管和财税支持政策

   (一)货币政策

   (二)金融监管政策

   (三)财税支持政策

  四 扶贫金融的进展与成效

   (一)政府主导的扶贫贴息贷款

   (二)公益性组织的小额信贷

   (三)贫困村村级互助资金

   (四)政策性银行扶贫新机制

   (五)商业银行扶贫金融机制与产品创新

   (六)保险业扶贫保险产品创新

   (七)资本市场扶贫

   (八)农村互联网金融

   (九)货币与监管政策的影响

  五 经验、挑战和展望

   (一)经验

   (二)挑战

   (三)展望

 第七章 中国产业扶贫

  一 产业扶贫政策演变

   (一)第一阶段 制度变革促进农业发展

   (二)第二阶段 扶持经济实体发展生产

   (三)第三阶段 脱贫致富与农业产业化相结合

   (四)第四阶段 作为“两翼”之一的产业化扶贫

   (五)第五阶段 专项扶贫中的产业扶贫

   (六)第六阶段 精准扶贫方略中的产业扶贫

  二 产业扶贫实践形式

   (一)兴办扶贫经济实体

   (二)支持扶贫龙头企业

   (三)发展特色产业项目

   (四)扶持传统手工业

   (五)开发农业园区

   (六)促进乡村旅游扶贫

  三 产业扶贫的组织模式与利益联结方式

   (一)产业扶贫的组织模式

   (二)产业扶贫的利益联结方式

  四 产业扶贫效果及其评价

   (一)扶贫资金投向促进农业发展

   (二)产业扶贫推动结构转型

   (三)产业扶贫对贫困人口收入的影响

   (四)产业扶贫成效评价

   (五)产业扶贫存在的问题

  五 产业扶贫经验与发展建议

   (一)产业扶贫经验总结

   (二)促进产业扶贫发展的建议

 第八章 中国移民扶贫

  一 概述

   (一)移民搬迁、移民扶贫与扶贫开发

   (二)关于扶贫搬迁行为准自愿性的讨论

   (三)中国移民扶贫的基本历程

  二 移民扶贫的发展历程

   (一)1993年以前:自发移民扶贫

   (二)1994~2000年:开发式移民

   (三)2001~2010年:生态移民

   (四)2011~2020年:易地扶贫搬迁

  三 移民扶贫模式与政策

   (一)移民扶贫领导和管理体制

   (二)移民扶贫主要政策安排

   (三)移民扶贫实施方式

  四 移民扶贫进展与实施效果

   (一)扶贫搬迁规模

   (二)扶贫搬迁的资金投入

   (三)移民扶贫的综合效果

  五 经验、问题和对策建议

   (一)中国扶贫移民的基本经验

   (二)中国当前扶贫搬迁面临的问题

   (三)推进移民扶贫的对策建议

 第九章 中国的社会保障减贫

  一 社会保障在反贫困中的作用及其机理

   (一)社会保障在反贫困中的作用

   (二)社会保障减贫的作用机理

  二 中国社会保障在减贫进程中的地位演变

   (一)1978~1985年:社会保障是中国扶贫的基本方式

   (二)1986~2001年:社会保障是中国扶贫开发的补充手段

   (三)2002~2013年:社会保障成为中国扶贫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2014年以来:社会保障是精准扶贫体系的重要支柱

  三 中国社会保障减贫效果的经验研究

   (一)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减贫效果

   (二)养老保险的减贫效果

   (三)医疗保险的减贫效果

  四 中国社会保障减贫面临的问题与政策建议

   (一)当前社会保障制度在减贫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二)增强社会保障减贫作用的政策建议

 第十章 中国特色的社会扶贫

  一 中国社会扶贫的内容与形式

  二 各种形式社会扶贫的发展变迁

   (一)东西协作扶贫

   (二)定点扶贫

   (三)军队和武警扶贫

   (四)企业扶贫

   (五)民主党派扶贫

   (六)社会组织扶贫

   (七)社会个人扶贫

   (八)国际组织扶贫

  三 社会扶贫在中国扶贫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弥补了政府投入的不足,支持了贫困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二)社会扶贫与专项扶贫和行业扶贫形成分工与合作

   (三)在某些方面社会组织扶贫比政府扶贫体现出更大的优势

   (四)社会扶贫中的一些创新方式方法已上升为国家政策

   (五)社会扶贫动员了广泛的社会参与,增强了社会凝聚力

  四 社会扶贫的未来展望

   (一)在精准扶贫攻坚体系中,社会扶贫的力量是重要支柱

   (二)社会扶贫中,东西协作、定点扶贫、国际组织扶贫可能会减少,企业扶贫和社会组织扶贫、公众志愿者扶贫可能会越来越多

   (三)社会组织可能是今后社会扶贫的主力

   (四)社会扶贫体系更加系统,社会参与机制更加完善,社会扶贫政策更加健全

   (五)新技术将为个人参与扶贫提供越来越大的帮助

 第十一章 中国扶贫展望和建议

  一 扶贫形势及社会经济结构变化

   (一)2020年前实现脱贫攻坚目标的总体形势

   (二)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变化

  二 2020年后中国贫困性质和特点

   (一)相对贫困和绝对贫困

   (二)收入贫困与多维贫困

   (三)个体贫困和区域性贫困

   (四)城乡贫困

   (五)暂时性贫困与慢性贫困

  三 扶贫战略选择

   (一)2020年前的扶贫战略

   (二)2020~2050年中国扶贫战略选择

 主要作者简介

 内容提要

 后记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总结和梳理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和教训尤为重要,各行各业取得的成就,发展的经验,更值得深入研究。中国的扶贫开发,跨越了近40年的历程,其间克服了无数的困难,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7亿多农民摆脱了贫困,也创造了世界减贫史上的一大奇迹。中国的扶贫开发,是中国道路、中国经验和中国发展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国际社会广泛视为人类社会扶贫的一个成功样板。全书共十一章,全面回顾和分析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的减贫历程和取得的成就,系统研究了中国减贫的政策和治理体系及其变化,深入分析了中国扶贫的主要做法和经验,既是对中国减贫经验理论研究的一次尝试,也可以为政府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

曹永红:《扶贫开发怎样走好国际合作之路》,《人民论坛》2016年第11期。

陈凌建:《中国农村反贫困模式:历史沿革与创新》,《财务与金融》2009年第1期。

陈涛:《教育扶贫是根本的扶贫——西部地区农村教育扶贫工作探索》,《理论与当代》2016年第10期。

陈晓琴、王钊:《“互联网+”背景下农村电商扶贫实施路径探讨》,《理论导刊》2017年第5期。

陈雨露、马勇:《中国农村金融论纲》,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

程杰:《社会保障对城乡老年人的贫困削减效应》,《社会保障研究》2012年第3期。

都阳、Albert Park:《中国的城市贫困:社会救助及其效应》,《经济研究》2007年第12期。

都阳、蔡昉:《中国农村贫困性质的变化与扶贫战略调整》,《中国农村观察》2005年第5期。

杜发春:《三江源生态移民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杜晓山、林万龙、孙同全:《贫困村扶贫互助资金互助组织模式的比较研究》(内部研究报告),2009。

杜晓山、刘文璞等:《小额信贷原理及运作》,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杜晓山、刘文璞等:《中国公益性小额信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杜晓山、宁爱照:《中国金融扶贫实践、成效及经验分析》,《海外投资与出口信贷》2017年第5期。

范小建:《勇于坚持探索创新,推进扶贫开发向前发展》,《老区建设》2007年第8期。

冯世平:《三西移民:迁移的意愿与预期的希望》,《开发研究》2000年第5期。

龚冰:《论我国开发式扶贫的拓展与完善》,《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年第11期。

广东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广东扶贫志:1984—2005》,内部印刷,2007。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广西通志扶贫志:1978—2000》,广西人民出版社,2013。

国家发展改革委:《全国易地扶贫搬迁年度报告(2017)》,人民出版社,2017。

国家统计局住户调查办公室:《2015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中国统计出版社,2016。

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国扶贫开发年鉴》编委会:《中国扶贫开发年鉴2014》,团结出版社,2016。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农村扶贫开发(白皮书)》,2001年10月。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的新进展(白皮书)》,2011年11月。

韩华为、高琴:《中国农村低保制度的保护效果研究——来自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的经验证据》,《公共管理学报》2017年第2期。

韩华为、徐月宾:《中国农村低保制度的反贫困效应研究——来自中西部五省的经验证据》,《经济评论》2014年第6期。

何畅、张昭:《“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投融资模式研究》,《开发性金融研究》2017年第1期。

洪大用:《改革以来中国城市扶贫工作的发展历程》,《社会学研究》2003年第1期。

洪亚敏:《中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回顾》,载成思危主编《中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目标、模式与实施难点》,民主与建设出版社,1999。

胡晗、司亚飞、王立剑:《产业扶贫政策对贫困户生计策略和收入的影响——来自陕西省的经验证据》,《中国农村经济》2018年第2期。

胡勇:《进一步完善我国易地搬迁扶贫政策》,《宏观经济管理》2009年第1期。

胡振光等:《参与式治理视角下产业扶贫的发展瓶颈及完善路径》,《学习与实践》2014年第4期。

黄承伟:《中国扶贫开发道路研究:评述与展望》,《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6年第5期。

黄承伟:《中国农村扶贫自愿移民搬迁的理论与实践》,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贾康、刘军民:《中国住房制度改革问题研究:经济社会转轨中“居者有其屋”的求解》,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贾鹏、都阳、王美艳:《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减贫》,《劳动经济研究》2016年第6期。

贾志军、许茂杰:《山西省实施生态移民的实践》,《中国水土保持》2004年第5期。

姜爱华:《我国政府开发式扶贫资金使用绩效的评估与思考》,《宏观经济研究》2007年第6期。

姜爱华:《我国政府开发式扶贫资金投放效果的实证分析》,《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靳薇:《青海三江源生态移民现状调查报告》,《科学社会主义》2014年第1期。

李秉龙、李金亚:《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的成就、经验与未来》,《人民论坛》2011年第11期。

李海波:《关于创新金融扶贫模式的探讨——基于河北模式的讨论》,《农村金融研究》2017年第5期。

李培林、魏后凯主编《中国扶贫开发报告(201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李鹏:《精准脱贫视阈下就业扶贫:政策回顾、问题诠释与实践探索》,《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17年第5期。

李莎:《从救济式到开发式:中国扶贫思想的转变》,《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7期。

李实、杨穗:《中国城市低保政策对收入贫困和贫困的影响作用》,《中国人口科学》2009年第5期。

李小勇:《能力贫困视域下中国农村开发式扶贫的困境与超越》,《理论导刊》2013年第2期。

李小云、左停:《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挑战与对策》,《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2月6日。

李小云等:《论我国的扶贫治理:基于扶贫资源瞄准和传递的分析》,《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年第7期。

李兴洲:《公平正义:教育扶贫的价值追求》,《教育研究》2017年第3期。

梁晨:《产业扶贫项目的运作机制与地方政府的角色》,《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0期。

廖富洲:《农村反贫困中政府主导行为的优势与问题》,《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4年第9期。

廖富洲:《中国特色反贫困的基本特点及完善思路》,《学习论坛》2011年第2期。

林鄂平:《产业扶贫再认识》,《中国扶贫》2012年第17期。

林闽钢:《社会保障如何在精准扶贫中发力》,《中国社会保障》2017年第4期。

林万龙:《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扶贫政策的创新》,《经济纵横》2016年第6期。

刘慧、叶尔肯·吾扎提:《中国西部地区生态扶贫策略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年第10期。

刘坚主编《中国农村减贫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

刘俊文:《中国的开发式扶贫为什么备受称道》,《红旗文稿》2005年第2期,第17~19页。

刘文璞主编《小额信贷管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刘喜堂:《建国60年来我国社会救助发展历程与制度变迁》,《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刘小珉:《民族地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反贫困效应研究》,《民族研究》2015年第2期。

刘雅静、张荣林:《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60年的变革及启示》,《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鲁全:《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保障认识的变迁与发展(1997~2017)》,《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7年第6期。

罗燕:《证监会:将资本活水引入贫困地区》,《民生周刊》,http://www.msweekly.com/show.html?id=97433。

农业部:《关于公布第七次监测合格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名单的通知》,http://www.moa.gov.cn/。

潘功胜:《加快农村金融发展 推进金融扶贫探索实践》,《行政管理改革》2016年第6期。

齐良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减贫、增收和再分配效果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2011年第8期。

乔庆梅:《从“五年规划”看中国社会保障发展30年》,《社会保障研究》2008年第2期。

任燕顺:《对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模式的实践探索与理论思考——以甘肃省为例》,《农业经济问题》2007年第8期。

陕立勤、K.S. Lu:《对我国政府主导型扶贫模式效率的思考》,《开发研究》2009年第1期。

沈茂英、杨萍:《生态扶贫内涵及其运行模式研究》,《农村经济》2016年第7期。

世界银行:《1993年世界发展报告:投资于健康》,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3。

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四川省志第七十六卷扶贫开发志:1986—2005》,方志出版社,2012。

孙冰:《互联网金融农村拓荒记》,《中国经济周刊》2016年第31期。

孙梦洁、陈宝峰、任燕:《中国产业开发扶贫的经验及对发展中国家的启示》,《世界农业》2010年第1期。

孙若梅:《小额信贷与农民收入——理论与来自扶贫合作社的经验数据》,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涂俊:《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模式与产业特征匹配性初探》,《经济经纬》,2007年第4期。

汪三贵、张伟宾:《贫困村村级互助资金影响评估》(内部研究报告),2013年4月。

汪三贵、殷浩栋、王瑜:《中国扶贫开发的实践、挑战与政策展望》,《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4期。

汪三贵等:《连片特困地区扶贫项目到户问题研究》,《中州学刊》2015年第3期。

王朝明:《中国农村30年开发式扶贫:政策实践与理论反思》,《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王姮、汪三贵:《整村推进项目对农户饮水状况的影响分析——江西省扶贫工作重点村扶贫效果评价》,《农业技术经济》2008年第6期。

王丽华:《贫困人口分布、构成变化视阈下农村扶贫政策探析——以湘西八个贫困县及其下辖乡、村为例》,《公共管理学报》2011年第2期。

王美艳:《中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设计实施》,《劳动经济研究》2015年第3期。

王蒲华:《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构建和谐文明新村》,《农业经济问题》2006年第9期。

王钦池:《消除灾难性医疗支出的筹资需求及其减贫效果测算》,《卫生经济研究》2016年第4期。

王胜临:《甘肃两西地区移民初探》,《西北人口》1991年第1期。

魏珊:《非自愿性移民可持续发展与发展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

文雯:《城市低保与家庭减贫——基于CHIPS数据的实证分析》,《人口与经济》2015年第2期。

吴国宝:《将乡村振兴战略融入脱贫攻坚之中》,光明网理论频道,2018年1月2日。

吴国宝:《扶贫模式研究:中国小额信贷扶贫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吴国宝等:《中国农村贫困户信贷服务研究》,《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委托课题报告》,2007年4月。

吴忠、曹洪民、林万龙:《扶贫互助资金仪陇模式与新时期农村反贫困》,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谢仁寿:《论人本式扶贫模式》,《当代经济研究》2006年第5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新疆通志扶贫开发志编纂委员会合编《新疆通志扶贫开发志:1978—2008》,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

徐月宾、刘凤芹、张秀兰:《中国农村反贫困政策的反思——从社会救助向社会保护转变》,《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

徐忠等:《中国贫困地区农村金融发展研究:构造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平衡》,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

闫坤、于树一:《中国模式反贫困的理论框架与核心要素》,《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6期。

杨起全、刘冬梅、胡京华等:《新时期科技扶贫的战略选择》,《中国科技论坛》2007年第5期。

杨宜勇、吴香雪:《中国扶贫问题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中国人口科学》2016年第5期。

姚云云、郑克岭:《发展型社会政策嵌入我国农村反贫困路径研究》,《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

余佶:《资产收益扶持制度:精准扶贫新探索经济》,《红旗文稿》2016年第2期。

张百新、王增海、杜晓明编《“三西”扶贫记》,新华出版社,2012。

张承惠、郑醒尘等编著《中国农村金融发展报告2015》,中国发展出版社,2016。

张川川、John Giles、赵耀辉:《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效果评估——收入、贫困、消费、主观福利和劳动供给》,《经济学季刊》2014年第1期。

张磊主编《中国扶贫开发历程(1949~2005)》,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

张峭、徐磊:《中国科技扶贫模式研究》,《中国软科学》2007年第2期。

张岩松:《发展与中国农村反贫困》,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张永丽、王虎中:《新农村建设:机制、内容与政策——甘肃省麻安村“参与式整村推进”扶贫模式及其启示》,《中国软科学》2007年第4期。

赵昌文、郭晓鸣:《贫困地区扶贫模式:比较与选择》,《中国农村观察》2000年第6期。

赵曼:《中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回顾与展望》,《湖北社会科学》2009年第7期。

郑秉文、于环、高庆波:《新中国60年社会保障制度回顾》,《当代中国史研究》2010年第2期。

郑秉文:《拉美“增长性贫困”与社会保障的减困功能——国际比较的背景》,《拉丁美洲研究》2009年(增刊)。

郑功成:《中国获社保杰出成就奖是实至名归》,《中国劳动保障报》2016年11月19日第3版。

郑功成:《从国家—单位保障制走向国家—社会保障制——30年来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制度变迁》,《社会保障研究》2008年第2期。

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十二五”回顾与“十三五”展望》,《社会政策研究》2016年第1期。

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30年》,人民出版社,2008。

郑瑞强、张哲萌、张哲铭:《电商扶贫的作用机理、关键问题与政策走向》,《理论导刊》2016年第10期。

郑瑞强:《江西扶贫移民典型模式与关键问题》,《社会福利》(理论版)2015年第7期。

中国扶贫基金会:《中国扶贫论文精粹(下)》,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中国人民银行农村金融服务研究小组:《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报告2014》,中国金融出版社,2015。

中国人民银行农村金融服务研究小组:《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报告2016》,中国金融出版社,2017。

中国人民银行资金管理司:《中央银行信贷资金宏观管理》,甘肃人民出版社,1990。

中国社会科学院 贫困问题研究中心小额信贷管理体制课题组:《关于改进和完善政府实施小额信贷扶贫管理体制的研究报告》,《当代中国史研究》2001年第5期。

周立群、曹利群:《农村经济组织形态的演变与创新》,《经济研究》2001年第1期。

周怡:《贫困研究:结构解释与文化解释的对垒》,《社会学研究》2002年第3期。

朱火云:《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减贫效应评估——基于多维贫困的视角》,《北京社会科学》2017年第9期。

左停、赵梦媛、金菁:《路径、机理与创新:社会保障促进精准扶贫的政策分析》,《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1期。

左停:《开发式扶贫与低保之衔接互嵌》,《中国经济报告》2016年第10期。

Caminada,K. and Martin,M. C.,“Differences in Anti-Poverty Approaches in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A Cross-Atlantic Descriptive Policy Analysis”,Poverty & Public Policy,3(2),2011,pp.1-15.

Golan,J.,Sicular,T,and Umapathi,N.,“Unconditional cash transfers in China:Who Benefits from the Rural Minimum Living Standard Guarantee (Dibao) Program”,World Development 93,2017,pp.316-336.

Gustafsson,B. A. and Deng,Q.,“Di Bao Receipt and Its Importance for Combating Poverty in Urban China”,Poverty & Public Policy 3(1),2011,pp.1-32.

Kimura,Y.,1993,China:Involuntary Resettlement,World Bank,Report No. 11641-CHA.

Lane Kenworthy,“Do Social Welfare Policies Reduce Poverty? A Cross-National Assessment”,Social Force,77(3),1999,pp.1119-1139.

Ravallion,M.,Chen,S. and Wang,Y.,“Does the Di Bao Program Guarantee a Minimum Income in China’s Cities?” In Lou,J and Wang,S. (eds.),Public finance in China:Reform and Growth for a Harmonious Society. Washington,DC:World Bank,2008,pp.317-334.

Scudder T.,and E. Colson,1982,“From Welfare to Development: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the Analysis of Dislocated People”,In A. Hansen & A. Oliver — Smith ed.,Involuntary Migration and Resettlement:The Problems and Responses of Dislocated People,Boulder:Westview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