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生态安全与绿色发展报告(2022)图书
Annual Report on Ecological Security and Green Development of Chongqing (2022)
[内容简介] 本书从多个维度对重庆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取得的成绩进行总结分析。研究发现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建设在思想理念、污染防治攻坚、生态系统修复、经济绿色低碳转型、城乡美丽家园建设以及生态治理体系和能力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与维持长江上游乃至长江流域生态安全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且不同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问题需要进一步关注。未来重庆将推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建成美丽中国的典型范例、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引领示范,为共建绿色“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重庆智慧。
皮书数据库
Abstract
序
摘要
基本子库
Ⅰ 总报告
G.1 重庆“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建设形势及展望
一 山清水秀美丽之地的产生背景
(一)2012年以前:着力解决环境污染防治,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未得到根本解决
(二)2012~2020年:把生态修复放在压倒性位置,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建设开始发生根本性转变
(三)2020年以来:全面绿色低碳转型,稳步迈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二 山清水秀美丽之地的时代内涵与重要特征
(一)深化对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的认识
(二)拓展山清水秀美丽之地的深刻内涵
(三)把握山清水秀美丽之地的主要特征
1.整体性
2.时代性
3.人民性
4.地域性
5.开放性
三 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的进展成效
(一)凝聚战略共识、加强顶层设计,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战略全局的突出位置,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成为全市上下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二)坚持问题导向、聚焦重点领域,举全市之力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
(三)服从服务全局、担当历史使命,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进一步筑牢
(四)学好用好“两山”理论、走深走实“两化路”,积极探索拓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全面绿色低碳转型迈出坚实步伐
(五)加强区域协同、推进城乡融合,统筹城市提升和乡村振兴,美丽宜居家园魅力更加彰显
(六)深化体制改革、完善制度体系,推进生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建设保障机制不断健全
四 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的主要目标与战略路径
(一)山清水秀美丽之地的愿景蓝图
(二)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的战略举措
G.2 重庆“山清水秀美丽之地”评价指数研究*
一 山清水秀美丽之地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一)总体思路
(二)基本原则
(三)指标体系
(四)数据与方法
1.数据来源
2.评价方法
(1)全市指标评价方法
(2)区县指标评价方法
二 全市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建设成效分析
(一)综合指数变化趋势
(二)生态自然本底指数变化趋势
1.生态系统
2.环境质量
(三)绿色低碳转型指数变化趋势
1.绿色低碳结构
2.环境生态效率
(四)生态宜居家园指数变化趋势
(五)生态文化底蕴指数变化趋势
(六)生态环境治理能力指数变化趋势
三 区县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建设成效分析
(一)区县指数比较分析
(二)“一区两群”指数比较分析
(三)中心城区指数比较
(四)主城新区指数比较
(五)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指数比较
(六)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指数比较
四 研究结论
Ⅱ 生态安全篇
G.3 重庆生态风险动态演变特征及转移趋势*
一 重庆面临的主要生态风险问题
(一)经济发展加强生态风险压力
(二)山区环境复杂性导致生态风险易发性
二 重庆生态风险评价的数据来源及方法
(一)数据来源
(二)生态风险评价模型构建
1.技术路线
2.生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生态风险指标权重确定
(1)构建指标数据初始矩阵
(2)数据标准化
(3)度量信息熵
(4)确定指标权重
4.生态风险评价模型
(三)生态风险转移模型构建
三 重庆生态风险动态演变格局
(一)风险源危险性—生态环境脆弱性—风险受体损失度动态演变趋势
(二)综合生态风险等级划分
四 重庆生态风险转移趋势结果
(一)综合生态风险转移分析
(二)综合生态风险等级预测
五 重庆生态风险管控政策建议
(一)地方政府制定具有地方特色的多层级差异化环境治理准则
(二)建立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与预警系统
G.4 重庆三峡库区腹心地带生态修复进展与展望
一 重庆生态保护修复情况
二 三峡库区腹心地带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
(一)水土流失量大面广
(二)消落区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低
(三)面源污染风险大
(四)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
(五)地质灾害易发频发
三 三峡库区腹心地带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
(一)保护修复思路
(二)项目总体布局
(三)保护修复任务
(四)项目实施效果
四 前景展望和下一步建议
G.5 三峡库区加快建设绿色生态廊道的路径及保障政策研究*
一 绿色生态廊道的内涵与功能
(一)绿色生态廊道的内涵
(二)绿色生态廊道的功能
1.过滤功能
2.缓冲功能
3.庇护功能
4.涵养功能
二 三峡库区生态系统存在的问题
(一)水环境持续改善压力较大
(二)森林草地质量不高
(三)局部地区水土流失依然突出
(四)生物多样性风险依然存在
三 三峡库区绿色生态廊道建设的总体构想
(一)三峡库区绿色生态廊道的识别
1.数据来源
2.廊道识别
(1)生态源地提取
(2)景观阻力分析
(3)生态廊道识别
(二)三峡库区绿色生态廊道建设总体框架
1.实施绿源战略
2.实施绿江战略
3.实施绿岸战略
(三)三峡库区绿色生态廊道建设实施路径
1.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建设,完善三峡库区绿色生态廊道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格局
2.推进绿色低碳循环生产,构建三峡库区绿色生态廊道集约高效的生态产业体系
3.倡导绿色生活,构建三峡库区色绿生态廊道宜居适度的生活空间格局
四 三峡库区绿色生态廊道建设保障措施
(一)争取国家重大项目支持
(二)开展禁止—修复—提升多层共治
(三)建立流域与政区二元协同管理体制
(四)建立资金、科技、用地支撑体系
(五)加快建设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六)建立生态环境保护监测体系
(七)因地制宜调整优化考核制度
G.6 重庆江心岛保护与利用问题研究*
一 重庆中心城区江心岛概况
(一)岛屿组成
(二)保护价值
1.生态价值明显
2.文化价值明显
3.示范价值明显
二 重庆江心岛保护现状与问题
(一)保护现状
(二)存在问题
1.生态共性问题
2.人文发展问题
3.生态功能定位问题
三 广阳岛保护利用的实践经验与启示
(一)广阳岛基本情况
(二)广阳岛保护与利用的实践
四 重庆江心岛保护利用的建议
(一)明确不同岛屿的保护利用目标
(二)差异化修复不同类型的岛屿
(三)适度开发和利用
(四)加快推动重庆江心岛生态法治体系建设
G.7 重庆云阳县生物多样性保护调查与评估
一 调查范围和内容
二 云阳县生物多样性调查结果
(一)生态系统多样性特征
(二)陆生维管束植物
1.植被类型
2.物种类群
3.重点保护及珍稀濒危植物
4.外来入侵植物
(三)陆生动物
1.陆生昆虫(蝴蝶)
(1)物种组成
(2)区系分析
2.两栖动物
(1)物种组成
(2)重点保护及珍稀濒危物种
3.爬行动物
(1)物种组成
(2)重点保护及珍稀濒危物种
4.鸟类
(1)物种组成
(2)重点保护及珍稀濒危物种
5.哺乳动物
(1)物种组成
(2)重点保护及珍稀濒危物种
(四)鱼类
(1)物种组成
(2)重点保护及珍稀濒危物种
三 云阳县生物多样性评估结果
(一)评估方法
1.指标归一化处理
2.生物多样性指数计算方法
3.生物多样性状况分析
(二)评估结果
四 云阳县生物多样性保护对策初探
(一)将生物多样性纳入常态化观测
(二)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格局
(三)强化自然保护地保护
(四)强化生态系统保护修复
(五)提升物种资源保护能力
Ⅲ 绿色发展篇
G.8 重庆市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实践探索与对策建议
一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进展成效
(一)以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为切入口,营造生态文明建设新境界
(二)以城乡自然资本增值为着力点,塑造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三)以产业绿色低碳转型为驱动轴,培育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力
(四)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动力源,贡献“两山”价值转化新方案
二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典型案例
(一)以生态修复带动价值提升
(二)构建核算体系量化绿水青山
(三)以市场交易实现生态产品价值
(四)依托生态优势培育生态产业
(五)创新生产经营模式促进生态资源开发
三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主要问题
(一)践行“两山”理念认识还不够深、导向还不够明
(二)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有待充分发挥
(三)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不够畅通和多元
四 多渠道多元化探索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一)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进规划进考核
(二)加快完善市场体系和价格机制
(三)多元化探索拓展价值实现路径
G.9 重庆市绿色农业发展困境与破解对策研究
一 重庆绿色农业发展现状与成效
(一)重庆市农业发展现状
(二)重庆市绿色农业发展现状总体分析
(三)重庆市绿色发展成效
1.数量规模稳步增长
2.产品结构不断优化
3.产品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
二 重庆绿色农业发展面临问题
(一)农业发展结构不合理,农业绿色发展水平低
(二)重庆市绿色农业区域发展不平衡
(三)绿色农业相关主体逆向选择倾向高
(四)绿色生产政策供需不匹配
三 重庆绿色农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一)总体思路
1.提高发展总量,进一步优化结构
2.进一步提高规模化、组织化程度
3.进一步提高人才队伍能力素质
(二)政策建议
1.绿色农业发展要数质并重,实现数量与质量的平衡
2.创新土地流转制度
3.加强绿色生产宣传,强化农户绿色教育
4.针对农户开展个性化培训
5.构建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加大监管力度
6.建立专业销售平台,打破市场信息不对称
7.关注农户需求,完善相关扶持政策
G.10 重庆建筑产业绿色低碳转型研究
一 重庆建筑产业绿色低碳发展现状
(一)建筑产品规模持续扩大
(二)建筑节能工作稳步提高
(三)现代建造方式融合推进
(四)产业政策标准基本建立
(五)低碳技术水平成绩显著
(六)支撑管理模式创新发展
二 重庆建筑产业绿色低碳发展问题
(一)产品量质有待提升
(二)产业链条有待融合
(三)市场驱动有待加强
(四)法律标准有待完善
(五)激励措施有待强化
(六)科技创新有待深入
三 重庆建筑产业绿色低碳转型思路
(一)推动“三全拓展升级”
(二)实现“三维创新驱动”
(三)加强“三化深度融合”
(四)落实“三层协同治理”
四 重庆建筑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对策建议
(一)健全政策标准,完善顶层设计
(二)整合产业链条,提升发展水平
(三)推动要素升级,强化支撑体系
(四)优化组织结构,培育市场主体
(五)强化协同创新,促进动力变革
(六)升级建造方式,壮大绿色产业
(七)建设产业载体,发挥引领作用
G.11 重庆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趋势
一 国内外绿色金融发展趋势
二 重庆市绿色金融发展现状
(一)绿色金融组织管理体系逐渐完善
(二)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覆盖面持续扩大
(三)绿色金融改革创新持续深入
(四)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获得批准
三 重庆市绿色金融制约因素分析
(一)全市绿色金融市场体系发育不成熟
(二)绿色金融产品服务市场认可度有待提升
(三)绿色金融风险防范管理机制不完善
(四)绿色金融信息披露机制欠缺
四 重庆市绿色金融体系发展对策建议
(一)系统优化全市绿色金融聚集区空间布局
(二)建立健全全市各类绿色金融组织体系基础
(三)突出加强全市绿色金融产品服务体系创新
(四)持续完善全市绿色金融基础设施体系建设
(五)强化绿色金融政策支持体系建设
(六)整体推进绿色金融风险防控体系
(七)优化全市绿色金融市场营商环境
G.12 重庆市节能减排进展与趋势
一 节能降碳工作进展情况
(一)总体目标完成情况
(二)制度建设情况
1.严格目标责任制度,压实行业地区主体责任
2.强化节能审查制度,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3.探索能耗平衡制度,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
4.健全监督检查制度,强化用能监管
(三)重点领域节能工作成效
1.突出推动工业节能
2.积极推进建筑节能
3.全力抓好交通节能
4.扎实开展公共机构节能
(四)保障措施落实情况
1.认真落实价格、税收政策保障
2.加大财政专项资金支撑保障
3.加强节能技术推广支持保障
4.强化能源统计体系保障
二 节能降碳工作发展趋势
(一)基于“十四五”规划目标的趋势分析
1.以2020年为基期的预测
(1)以2020年为基期的基本情景
(2)以2020年为基期的激励情景
2.以2021年为基期的预测
(1)以2021年为基期的基本情景
(2)以2021年为基期的激励情景
(二)基于2026年4万亿目标的趋势分析
三 存在问题
(一)高能耗高排放项目盲目扩张势头未得到有效抑制
(二)对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的理解存在误区
四 对策与建议
(一)坚持节能优先,提高全社会能源利用效率
(二)严格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
(三)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
(四)深度挖掘全社会节能潜力,高标准实施节能降碳行动
(五)抓住机遇,大力发展节能低碳产业
G.13 重庆市老旧社区绿色改造与品质提升路径研究
一 重庆城市老旧社区的概况
(一)重庆城市老旧社区的三维分类
(二)三维属性下老旧社区分类测度指标框架
1.主客观指标选择
2.指标特异性
3.分析规模
4.社会群体维度
5.生活质量指标构成
6.测量难度
(三)重庆城市老旧社区的基本特征
1.改善物理环境,完善配套设施
2.盘活社区资产,发展服务业态
3.保护历史建筑,功能提档升级,发展文旅事业
二 重庆城市老旧社区的改造提升案例研究
(一)沙坪坝区灯头厂小区改造项目
1.通过分析社区规模确定相应分级提升路径
2.围绕“共商、共建、共享、共治”原则确定改造路径
3.结合居民诉求制订改造方案,提高社区改造满意度
(二)渝中区沧白路社区改造项目
(三)南坪正街、新街片区改造项目
(四)九龙坡区白马凼社区改造项目
(五)案例总结
三 重庆城市老旧社区的改造提升建议
(一)提高认识,将老旧社区改造作为重庆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期重要工作之一
(二)编制老旧社区专项城市更新规划、细化老旧社区物质改造与社区治理建设清单
(三)构建城市老旧社区更新改造的技术标准体系
(四)完善老旧社区更新改造公共政策
G.14 重庆市碳减排进展及对策研究*
一 重庆碳减排面临的国内外形势
二 重庆碳排放及碳减排的推进情况
(一)碳排放状况
(二)碳减排推进情况
1.扎实推进地方试点碳市场建设
2.探索开展多项创新实践工作
3.其他工作推进情况
三 重庆碳减排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或挑战
(一)经济社会面临发展和转型的双重挑战
(二)碳排放总量监测和核查不完善
(三)高碳排放行业占比高且节能降碳潜力不足
(四)在建新建项目给碳达峰带来较大压力
(五)碳排放交易市场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六)政策平台技术人才等保障不成熟
四 重庆推进碳减排的对策建议
(一)统筹安排碳减排的目标和进程
(二)建立碳排放总量统计核算机制
(三)严格控制“两高”项目,优化产业结构
(四)完善碳交易市场体制机制
(五)强化政策平台技术人才等基础保障
(六)大力推进绿色低碳生活环境建设
G.15 重庆地区区域隐含碳排放强度网络构建及空间影响研究
一 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一)隐含碳计算方法
(二)隐含碳排放空间网络结构构建
1.网络密度
2.网络效率
3.网络强度
4.网络关联度
5.网络中心性
(三)数据来源
二 重庆地区隐含碳排放强度网络结构分析
三 实证结果及分析
(一)基准回归结果分析
(二)隐含碳排放强度输入输出网络互动效应及其对重庆地区隐含碳排放强度影响
(三)稳健性检验
四 结论及政策启示
Ⅳ 治理能力篇
G.16 重庆推进绿色发展法治建设的问题与思路
一 重庆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法治现状
(一)重庆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立法现状
(二)重庆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执法现状
(三)重庆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司法现状
(四)重庆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普法现状
二 重庆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法治隐忧
(一)重庆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形式化立法隐忧
(二)重庆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运动式执法隐忧
(三)重庆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机械性司法隐忧
(四)重庆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应付式普法隐忧
三 重庆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法治完善思路
(一)重庆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立法完善思路
(二)重庆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执法完善思路
(三)重庆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司法完善思路
(四)重庆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普法完善思路
G.17 重庆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法律促进机制研究*
一 重庆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对法律促进机制的客观要求
(一)长江经济带重视“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建设
(二)长江经济带要求“水陆港岸产城”流域共同体建设
(三)长江经济带要求东中西部区域协调统筹合作
二 重庆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法律促进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模糊的事权配置体制机制,导致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整体性缺失
(二)单一的法律机制参与主体,致使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协同性不足
(三)片面的法律机制治理手段,引致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综合性不强
(四)疲软的环境问责追究机制,导致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实效性欠缺
三 重庆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法律促进机制优化路径
(一)健全长江流域管理体制机制,提升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整体性
(二)扩大法律促进机制参与主体,增强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协同性
(三)具化法律促进机制治理手段,巩固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综合性
(四)落实政府环境责任问责机制,增强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实效性
G.18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流域治理合作机制构建研究*
一 流域治理相关研究及实践
(一)流域治理理论
(二)流域治理实践及经验借鉴
1.国内重点区域生态环境合作治理
2.国外重点区域生态环境合作治理
二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态环境合作治理的基础
(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长江上游流域的核心区域,其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本质上是“流域生态环境治理”
(二)流域治理是成渝地区完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的重要抓手
(三)跨行政区域流域治理是环境保护和促进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三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态环境合作治理现状
(一)生态共建有序推进
(二)环境共保积极开展
(三)合作机制初步建立
四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态环境合作治理问题及原因
(一)生态共建任务艰巨
(二)各管一段的治水困局尚未打破
(三)大气污染治理政策措施有差异
(四)规划、标准、执法监督不统一
(五)合作机制还不够健全
五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态环境合作治理对策建议
(一)以流域为单元构建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空间格局
(二)以水为脉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建设与修复
(三)以流域水环境容量为最大刚性约束确定生态环境管控目标
(四)以流域为单位建立跨行政区生态环境联防联控联治机制
(五)以流域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加强生态系统治理统筹规划
G.19 重庆碳交易机制建设进展与趋势
一 进展情况
(一)制度框架
(二)管理体系
(三)覆盖范围
(四)运行机制
(五)交易平台
(六)与全国碳市场并行
二 面临问题
(一)纳入的排放单位标准较高、范围较窄
(二)缺乏专业化技术支持与第三方评估
(三)交易产品种类和形式的创新能力不足
三 前景展望
(一)重庆碳市场扩容增量
(二)调控机制越发完善
(三)开展绿色金融
(四)碳配额价格稳步上升
四 对策建议
(一)修订并出台相关政策,拓展碳交易市场覆盖范围
(二)构建专家智囊团队,探索开展第三方绩效评估
(三)逐渐丰富碳抵消信用产品的种类
(四)推动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积极构建区域化环境资源交易平台
(五)拓展平台功能,构建立体化绿色发展服务体系
(六)加大低碳领域科研力度,打造低碳工程示范
G.20 重庆生态文明转型的治理机制研究
一 向生态文明转型刻不容缓
二 培育指导向生态文明转型的三大新理念
(一)强乐观主义
(二)合作共赢
(三)循环再生
三 实施向生态文明社会转型的系统行动规划
(一)基于共同愿景规划向生态文明的具体行动部署
(二)积极响应全球共同行动
(三)平衡好向绿色生产转型的矛盾与节奏
(四)支持绿色消费
四 创建更适应向生态文明转型的治理新机制
(一)积极发挥“有为政府”的市场化资源配置功能
(二)完善面向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治理新机制
G.21 重庆生态环保科技创新进展与趋势研究
一 重庆生态环保科技创新现状与问题
(一)重庆生态环保科技创新现状
1.关键技术点上有突破,总体有差距、“卡脖子”瓶颈明显
2.创新平台逐步完善,国家环保战略科技力量缺乏
3.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与发达地区相比仍有不小差距
4.产业体系日渐完善,装备和产品制造短板突出
5.企业主体不断壮大,结构不优、龙头企业缺乏
(二)重庆生态环保科技创新的主要问题
1.环保科研系统性、前瞻性不足
2.多学科技术交叉融合进展缓慢
3.科技创新研发投入不足
4.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不足
5.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不顺畅
二 重庆生态环保科技创新的重点与趋势
(一)生态环保领域基础研究
(二)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技术体系
(三)碳达峰碳中和技术体系
(四)生态环境技术集成示范
(五)以科技驱动生态环保产业发展
三 推进重庆市生态环保科技创新的保障措施
(一)完善生态环保科技创新体系
(二)完善生态环保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三)完善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配套服务
主要编纂者简介
重庆生态绿皮书编委会
法律声明
陈文锋:《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理论导报》2021年第8期。
高世楫、俞敏:《中国提出“双碳”目标的历史背景、重大意义和变革路径》,《新经济导刊》2021年第2期。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实施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重大项目的通知》,《重庆市人民政府公报》2021年第14期。
黄群慧、刘尚希、张车伟等:《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总结中思考推进中国经济学“三大体系”建设——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笔谈》,《经济研究》2021年第12期。
周宏春、史作廷:《双碳导向下的绿色消费:内涵、传导机制和对策建议》,《中国科学院院刊》2022年第2期。
胡婕:《重庆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的示范作用研究》,《中国国情国力》2021年第5期。
庄贵阳、周宏春、郭萍等:《“双碳”目标与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评论》2022年第1期。
彭国川:《重庆推进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着力点》,《当代党员》2022年第2期。
王金南、秦昌波、苏洁琼、熊善高:《美丽中国建设目标指标体系设计与应用》,《环境保护》2022年第8期。
甄江红、王亚丰、田圆圆等:《城市空间扩展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为例》,《地理研究》2019年第5期。
曹佳梦、官冬杰、黄大楠等:《重庆市生态风险预警等级划分及演化趋势模拟》,《生态学报》2022年第16期。
张锋、陈伟强、马月红、耿艺伟:《基于景观结构的黄河沿岸土地利用生态风险时空变化分析——以河南省为例》,《水土保持通报》2021年第2期。
张雪茂、董廷旭、杜华明等:《基于景观生态风险评价的涪江流域景观格局优化》,《生态学报》2021年第10期。
岳启发、赵筱青、李思楠等:《“一带一路”背景下博多河流域景观格局变化及生态风险评价研究》,《世界地理研究》2021年第4期。
刘海龙、王炜桥、王跃飞等:《汾河流域生态敏感性综合评价及时空演变特征》,《生态学报》2021年第10期。
王夏晖、何军、牟雪洁等:《中国生态保护修复20年:回顾与展望》,《中国环境管理》2021年第5期。
唐军:《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对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的思考与建议》,《当代党员》2020年第19期。
罗明忠:《共同富裕:理论脉络、主要难题及现实路径》,《求索》2022年第1期。
钟晔:《河流廊道的生态修复及工程设计》,《工程建设与设计》2021年第7期。
张慧:《湖南省省级生态廊道建设总体规划实践及建议》,《绿色科技》2020年第16期。
冯俊、王琳:《合力共建长三角绿色生态廊道的思考》,《江南论坛》2020年第4期。
刘世庆、巨栋:《长江绿色生态廊道建设总体战略与实现路径研究》,《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2016年第5期。
高吉喜:《构建国家生态廊道 保护生物多样性》,《中国发展》2016年第3期。
穆少杰、周可新、方颖、朱超:《构建大尺度绿色廊道,保护区域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2014年第2期。
李玉强、邢韶华、崔国发:《生物廊道的研究进展》,《世界林业研究》2010年第2期。
李旭光:《长江三峡库区生物多样性现状及保护对策》,《中国发展》2004年第4期。
曹建华、杨慧、康志强:《区域碳酸盐岩溶蚀作用碳汇通量估算初探:以珠江流域为例》,《科学通报》2011年第26期。
曹休宁:《基于产业集群的工业园区发展研究》,《经济地理》2004年第4期。
冯琍:《汉江王甫洲水利枢纽工程》,《水利水电施工》1997年第1期。
葛春凤:《广州港老港区转型发展研究》,《当代经济》2013年第16期。
韩忠、袁本宇:《湖北省近城江心洲可持续发展研究述评》,《农村经济与科技》2013年第6期。
洪亮平:《城市设计历程》,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胡大伟、李响、崔莹莹:《浅谈城市河流生境岛屿的构建》,《江淮水利科技》2010年第4期。
金传兴:《复兴岛的形成》,《航海》1993年第4期。
许炯心:《我国游荡河型和江心洲河型的地域分布特征》,《科学通报》1990年第6期。
许炯心:《中国江心洲河型的地域分布特征》,《云南地理环境研究》1992年第2期。
薛东峰、罗宏、周哲:《南海生态工业园区的生态规划》,《环境科学学报》2003年第2期。
赵咏茹、向子雅、陈翠婉、郑堪培:《保护炮台遗迹 构建风景园林——广州名城长洲岛炮台遗址公园规划设想》,《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
郑力鹏、曾昭璇:《广州沙面建筑风貌及其保护的建议》,《华中建筑》2002年第5期。
杨昌煦、熊济华、钟世理等:《重庆维管植物检索表》,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陈斌、李廷景、何正波:《重庆市昆虫》,科学出版社,2010。
赵欣如、卓小利、蔡益:《中国鸟类图鉴》,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
王酉之、胡锦矗主编《四川兽类原色图鉴》,中国林业出版社,1999。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农业农村部:《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1年2月1日。
杨艳、李维明、谷树忠、王海芹:《当前我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面临的突出问题与挑战》,《发展研究》2020年第3期。
孙博文:《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瓶颈制约与策略选择》,《改革》2022年第5期。
陈清、张文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与对策研究》,《宏观经济研究》2020年第12期。
蒋金荷、马露露、张建红:《我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的选择》,《价格理论与实践》2021年第7期。
冯俊、崔益斌:《长江经济带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思考》,《环境保护》2022年第Z2期。
李忠:《长江经济带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研究》,《宏观经济研究》2020年第1期。
李志萌、何雄伟、马回、王露瑶:《长江经济带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探讨》,《企业经济》2022年第1期。
雷硕、孟晓杰、侯春飞等:《长江流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与成效评价》,《环境工程技术学报》2022年第2期。
石志恒、崔民、张衡:《基于扩展计划行为理论的农户绿色生产意愿研究》,《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20年第3期。
辛岭、安晓宁:《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构建与测度分析》,《经济纵横》2019年第5期。
秦书生、杨硕:《习近平的绿色发展思想探析》,《理论学刊》2015年第6期。
李学敏、巩前文:《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绿色发展支持政策演变及优化进路》,《世界农业》2020年第4期。
韩长赋:《大力推进农业绿色发展》,《人民日报》2017年5月9日。
李福夺、杨鹏、尹昌斌:《我国农业绿色发展的基本理论与研究展望》,《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0年第10期。
孙炜琳、王瑞波、姜茜、黄圣男:《农业绿色发展的内涵与评价研究》,《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9年第4期。
赵大伟:《我国绿色农业发展的博弈分析》,《统计与决策》2013年第12期。
黄炎忠、罗小锋、李兆亮:《我国农业绿色生产水平的时空差异及影响因素》,《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7年第9期。
金赛美:《中国省际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及区域差异评价》,《求索》2019年第2期。
魏琦、张斌、金书秦:《中国农业绿色发展指数构建及区域比较研究》,《农业经济问题》2018年第11期。
张建杰、崔石磊、马林等:《中国农业绿色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与例证》,《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2020年第8期。
赵会杰、于法稳:《基于熵值法的粮食主产区农业绿色发展水平评价》,《改革》2019年第11期。
涂正革、甘天琦:《中国农业绿色发展的区域差异及动力研究》,《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3期。
高源、刘丛红:《我国传统建筑业低碳转型升级的创新研究》,《科学管理研究》2014年第4期。
刘泓汛:《中国建筑业绿色低碳化发展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18。
毛志兵:《“双碳”目标下的中国建造》,《施工企业管理》2021年第10期。
赖小东:《低碳技术创新驱动机制与可持续发展转型路径研究——以建筑业为例》,中国经济出版社,2019。
吴景山:《“双碳”目标下,大力推进建筑业低碳发展》,《建设科技》2022年第6期。
樊志:《“双碳”目标下建筑业绿色发展的实施路径》,《中国经济周刊》2022年第7期。
张凯、陆玉梅、陆海曙:《双碳目标背景下我国绿色建筑高质量发展对策研究》,《建筑经济》2022年第3期。
阳栋、李晃、李水生等:《建筑业减碳途径及实施策略》,《科技导报》2022年第11期。
马骏:《论构建中国绿色金融体系》,《金融论坛》2015年第5期。
戴季宁:《绿色金融描绘美丽重庆》,《中国金融》2018年第23期。
杨鹏:《协同治理视角下绿色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中国银行业》2022年第4期。
重庆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重庆调查总队:《重庆统计年鉴2019》,中国统计出版社,2019。
重庆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重庆调查总队:《重庆统计年鉴2020》,中国统计出版社,2020。
重庆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重庆调查总队:《重庆统计年鉴2021》,中国统计出版社,2021。
李德智、谷甜甜、王艳青:《基于TPB-TSP-TSA的老旧小区居民参与海绵化改造障碍及其突破——以江苏省镇江市为例》,《现代城市研究》2019年第10期。
胡迎春、曹大贵:《南京提升城市品质战略研究》,《现代城市研究》2009年第6期。
张松、镇雪锋:《城市保护与城市品质提升的关系思考》,《国际城市规划》2013年第1期。
高春菊:《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城市文化品质的提升——以衡水市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为例》,《改革与战略》2012年第4期。
沈尚武:《优秀传统文化在城市品质建设中的作用和路径——以上海嘉定为例》,《领导科学论坛》2015年第1期。
Clark T. N.,
Pacione M.,“Urban Environmental Quality and Human Wellbeing-A Social Geographical Perspective,”
陈维灯:《“十三五”重庆碳强度累计下降21.9%》,《重庆日报》2022年6月16日,第002版。
马天禄:《绿色金融服务助推重庆高质量发展》,《中国金融》2021年第23期。
杨秀汪、李江龙、郭小叶:《中国碳交易试点政策的碳减排效应如何?——基于合成控制法的实证研究》,《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3期。
刘泽淼、黄贤金、卢学鹤等:《共享社会经济路径下中国碳中和路径预测》,《地理学报》2022年第9期。
王颖、万璐、周彦希:《贸易大通道下GVC嵌入能带给“一带一路”环境红利吗——基于隐含碳视角》,《南开经济研究》2022年第7期。
高鹏、岳书敬:《全球价值链嵌入是否降低了中国产业部门隐含碳——兼论产业数字化的调节效应》,《国际贸易问题》2022年第7期。
杜娟、潘盟、汪云峰:《基于成本优化的中国省际碳减排目标分配》,《中国管理科学》2022年第7期。
胡安俊、孙久文:《碳排放的产业空间版图、省际转移与中国碳达峰》,《经济纵横》2022年第5期。
余丽丽、彭水军:《中国区域嵌入全球价值链的碳排放转移效应研究》,《统计研究》2018年第4期。
王育宝、何宇鹏:《增加值视角下中国省域净碳转移权责分配》,《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1年第1期。
刘斌、王乃嘉、余淼杰、朱学昌:《制造业服务要素投入与出口中的隐含碳——基于全球价值链环境成本视角的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21年第2期。
黄和平、易梦婷、曹俊文等:《区域贸易隐含碳排放时空变化及影响效应——以长江经济带为例》,《经济地理》2021年第3期。
胡剑波、王楷文:《中国省域碳排放效率时空差异及空间收敛性研究》,《管理学刊》2022年第4期。
姚常成、吴康:《集聚外部性、网络外部性与城市创新发展》,《地理研究》2022年第9期。
王恕立、门小璐:《中国服务进出口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2期。
胡剑波、闫烁、韩君:《中国产业部门隐含碳排放效率研究——基于三阶段DEA模型与非竞争型I-O模型的实证分析》,《统计研究》2021年第6期。
钟诗雨、张晓敏、黄哲等:《基于社会网络的我国产业系统隐含碳流动过程研究》,《环境工程技术学报》2022年9月8日。
孔翔、胡泽鹏:《文化邻近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科研合作强度的影响》,《地理研究》2022年第8期。
曲越、秦晓钰、黄海刚、汪惠青:《碳达峰碳中和的区域协调:实证与路径》,《财经科学》2022年第1期。
赵玉焕、王淞:《基于技术异质性的中日贸易隐含碳测算及分析》,《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
Munksgaar,D.J.,Peder,Sen K.A.,“CO
Pang R.Z.,Deng Z.Q.,Chiu Y.H.,“Pareto Improvement through a Reallocation of Carbon Emission Quotas,”
Yan Y.F.,Yang L.K.,“China’s Foreign Trade and Climate Change:A Case Study of CO
封丽霞:《地方立法的形式主义困境与出路》,《地方立法研究》2021年第6期。
秦天宝:《我国流域环境司法保护的转型与重构》,《东方法学》2021年第2期。
何艳梅:《〈长江保护法〉关于流域管理体制立法的思考》,《环境污染与防治》2020年第8期。
单颖华:《当代中国全民守法的困境与出路》,《中州学刊》2015年第7期。
吴勇:《我国流域环境司法协作的意蕴、发展与机制完善》,《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0年第2期。
庄超、许继军:《新时期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实践要义与法律路径》,《人民长江》2019年第2期。
徐祥民:《论维护环境利益的法律机制》,《法制与社会发展》2020年第2期。
吴传清、黄磊:《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难点与推进路径研究》,《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3期。
刘卫先:《绿色发展理念的环境法意蕴》,《法学论坛》2018年第6期。
吕忠梅:《建立“绿色发展”的法律机制:长江大保护的“中医”方案》,《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9年第10期。
刘佳奇:《论空间视角下的流域治理法律机制》,《法学论坛》2020年第1期。
易淼:《新时代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问题缘起与实践理路》,《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20年第4期。
杨解君:《论中国绿色发展的法律布局》,《法学评论》2016年第4期。
吕忠梅:《寻找长江流域立法的新法理——以方法论为视角》,《政法论丛》2018年第6期。
王元聪、陈辉:《从绿色发展到绿色治理:观念嬗变、转型理据与策略甄选》,《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3期。
胡鞍钢、周绍杰:《绿色发展:功能界定、机制分析与发展战略》,《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年第1期。
顾向一、曾丽渲:《从“单一主导”走向“协商共治”——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治理模式之变》,《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5期。
代鑫:《“顶层设计+合作共治”流域治理模式构建与实践——从田纳西河到黄河》,《未来与发展》2020年第9期。
吴健明、姚舟:《协作治理模式下的流域水生态综合治理机制构建》,《中国水利》2020年第9期。
史玉成:《流域水环境治理“河长制”模式的规范建构——基于法律和政治系统的双重视角》,《现代法学》2018年第6期。
李奇伟:《从科层管理到共同体治理:长江经济带流域综合管理的模式转换与法制保障》,《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6期。
底志欣:《构建跨区域流域生态共建治理模式》,《环境经济》2016年第Z9期。
郭佳佳:《当代中国流域治理现状与模式选择——以太湖为例》,《新西部》(理论版)2016年第14期。
贾颖娜、赵柳依、黄燕:《美国流域水环境治理模式及对中国的启示研究》,《环境科学与管理》2016年第1期。
魏庆琦、雷晓玲、肖伟:《碳交易市场设计与构建——以重庆为例》,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
梁为纲、赵晓丽、周凌峰等:《碳交易市场体系中的碳排放基准线:应用实践、研究进展与展望》,《环境科学研究》2022年第10期。
杨东峰、刘正莹、殷成志:《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地方规划行动——减缓与适应的权衡抉择》,《城市规划》2018年第1期。
周亚敏:《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控制的战略与技术选择》,《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3年第4期。
董楠娅、王善礼、贺创:《重庆碳市场配额分配现状分析及政策调整建议》,《环境影响评价》2021年第3期。
杜子平、孟琛、刘永宁:《我国全面启动碳交易市场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基于“一带一路”战略背景》,《财会月刊》2017年第34期。
张莹、潘家华:《“十四五”时期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任务及路径选择》,《企业经济》2020年第8期。
魏胜强:《新发展理念视域下的生态补偿制度研究》,《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1期。
曾祥明、蒋若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成机理、时代内涵与价值启示》,《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2022年第1期。
吕忠梅:《发现环境法典的逻辑主线:可持续发展》,《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22年第1期。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文献情报中心资源生态环境战略情报研究团队:《趋势观察:国际资源生态环境领域科技发展态势与战略》,《中国科学院院刊》2021年第2期。
吕美花:《探讨环保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环境与发展》2018年第10期。
常杪、杨亮、孟卓琰等:《中国环保科技创新的推进机制与模式初探》,《中国发展》2016年第6期。
么新、熊天煜、郭文婷等:《中国生态环境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研究》,《中国环境管理》2020年第6期。
胡清、高菁阳、王超等:《生态环境科技转化与产业发展融合之路探索》,《中国环境管理》2020年第6期。
中国科学院创新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生态环境技术预见研究组:《中国生态环境2035技术预见》,科学出版社,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