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0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210

建国初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基本经验图书

CCP'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Early Year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Its Basic Experience

SSAPID:101-5963-6179-36
ISBN:978-7-5097-4841-1
DOI:
ISSN:

[内容简介] 建国初期是中国社会全面转型的特殊时期。建国初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党在新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开端和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国化的重要阶段,在推动中国社会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顺利过渡与转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本书在吸收和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依托大量历史文献,以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为指导,以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为学科依据,通过追溯和分析了建国初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来源与社会变革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特征,系统阐述了建国初期党从社会变革的特殊背景和现实环境出发,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为导向,科学设置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内容、合理选择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有效运用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对建国初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及其历史地位进行了合理评价,并系统总结了建国初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教训。

相关信息

丛书名:江西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作 者: 王员
编 辑:黄金平;关晶焱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3年08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D2 中国共产党

 后记

 Abstract

 总序

 导论

  第一节 研究意义

   一 论题研究的时间范畴

   二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一)关于建国初期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问题

    (二)关于建国初期农民思想教育问题

    (三)关于建国初期中共对意识形态的教育与控制问题

    (四)关于建国初期中共思想政治教育与改造运动的成就问题

   二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一)从中共党史的角度涉及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关的内容

    (二)从思想政治教育史的角度进行的研究

    (三)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进行了初步研究

    (四)国内研究的基本评价

  第三节 研究的基本思路与基本框架

   一 研究的基本思路

   二 研究的内容框架

  第四节 研究的主要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 研究的主要方法

    (一)文献研究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二)系统分析的方法

    (三)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

   二 创新之处

    (一)研究视角上的创新

    (二)研究观点上的创新

 第一章 建国初期思想政治教育溯源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是建国初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

   一 建国初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理论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

    (二)人的本质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二 建国初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依据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理论原则

    (二)列宁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科学论述和发展

    (三)斯大林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科学论述和发展

  第二节 民主革命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为建国初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经验借鉴

   一 民主革命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分期

   二 民主革命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发展

    (一)大革命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初创

    (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形成

    (三)抗日战争以后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发展

   三 民主革命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经验借鉴

    (一)正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地位与任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前提

    (二)科学设置教育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条件

    (三)健全的机构和制度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制度保障

 第二章 建国初期的社会变迁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特征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社会变迁理论及其价值

   一 马克思主义社会变迁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社会变迁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二)人的需要与全面发展是社会变迁与发展进步的动力和重要价值标准

    (三)社会变迁的结果表现为社会制度的演变与不同社会形态的更替

   二 马克思主义社会变迁理论对正确认识建国初期社会变迁的方法论意义

    (一)充分认识建国初期社会变迁的历史必然性

    (二)充分认识社会制度在建国初期社会变迁中的重要作用

    (三)充分认识建国初期社会变迁中人的变迁与物的变迁的互动关系

  第二节 建国初期的政治变迁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环境特征

   一 中共执政的全面性

    (一)党的社会地位根本变化与挑战

    (二)党的工作环境根本变化与挑战

    (三)党的工作任务的根本变化与挑战

   二 社会形态的过渡性

    (一)建国初期的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形态

    (二)建国初期的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种过渡的社会形态

   三 政治体制的初创性

    (一)全国各级政权的建立

    (二)建国初期政治体制的基本特点

   四 阶级关系的突变性

    (一)建国初期中国社会阶级结构的突变

    (二)建国初期城乡新型社会组织的建立与社会阶级分层的新变化

  第三节 建国初期的经济变迁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环境特征

   一 经济形态的多样性

    (一)建国初期的经济结构

    (二)建国初期经济结构的内在关系

   二 经济形势的严峻性

    (一)工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二)通货膨胀严重,物价飞涨

    (三)失业严重,民生凋敝

    (四)建国初期党面临的主要矛盾及其中心任务

  第四节 建国初期的文化变迁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文化环境特征

   一 主要阶层社会心理的差异性

    (一)工人阶级的社会心理

    (二)农民阶级的社会心理

    (三)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

    (四)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心理

   二 思想文化的多元性

    (一)建国初期思想文化多元性的原因

    (二)建国初期思想文化多元性的主要表现

    (三)建国初期文化的转型性

  第五节 建国初期的环境特征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一 政治环境特征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一)中国共产党获得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法定主体地位

    (二)社会制度变革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积极影响

   二 经济环境特征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一)建国初期经济发展状况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基础

    (二)建国初期经济变革引发的新矛盾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复杂性

   三 文化环境特征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四 建国初期的环境特征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

 第三章 建国初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一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马克思主义是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

    (二)建国初期社会急剧变革进程中面临的挑战所要求的

   二 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根本要求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立场和方法

    (一)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武装广大人民群众

    (二)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以解决实际问题

   三 唯物主义是建国初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核心内容

    (一)唯物主义宣传教育的主要途径

    (二)唯物主义宣传教育活动的开展及其成效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

   一 新民主主义思想的宣传教育

    (一)对干部群众的新民主主义思想宣传教育

    (二)对民族资产阶级的新民主主义思想宣传教育

    (三)新民主主义思想宣传教育的意义

   二 社会主义思想和道路的宣传教育

    (一)对农民的社会主义思想教育

    (二)对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思想教育

    (三)对其他民众的社会主义思想教育

  第三节 形势任务与过渡时期总路线教育

   一 建国初期的形势任务教育

    (一)抗美援朝运动中的形势教育

    (二)土地改革运动中的形势教育

    (三)镇压反革命和“三反”“五反”运动的宣传教育

   二 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宣传教育

    (一)对广大干部进行的总路线宣传和教育

    (二)对农民进行的总路线宣传和教育

    (三)对工人和人民解放军进行总路线的宣传和教育

   三 阶级意识与阶级觉悟教育

    (一)工人中的阶级教育

    (二)农村中的阶级教育

  第四节 无产阶级价值观教育

   一 爱国主义教育

    (一)建国初期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

    (二)建国初期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特点

   二 集体主义教育

    (一)对农民的集体主义和农业集体化教育

    (二)对广大党员和工人阶级的集体主义教育

    (三)对广大学生的集体主义教育

   三 艰苦奋斗精神教育

    (一)艰苦奋斗是我们的政治本色

    (二)艰苦奋斗是建国初期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需要

 第四章 建国初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选择

  第一节 理论教育方法

   一 建国初期理论教育的必要性

    (一)理论教育是适应人的思想政治观形成、发展基本规律的必然要求

    (二)理论教育是解决建国初期社会各阶层思想政治发展状况的基本方法

   二 建国初期理论教育的主要形式

    (一)理论学习法

    (二)理论解析法

    (三)理论培训法

  第二节 实践教育方法

   一 实践教育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

    (一)社会实践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教育与实践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基本原则

   二 建国初期实践教育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一)实践教育方法在农民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二)实践教育方法在工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三)知识分子在社会实践中得到教育和改造

  第三节 典型教育方法

   一 典型教育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的理论依据

    (一)哲学依据

    (二)行为心理学依据

   二 建国初期典型教育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一)军队典型英雄人物的树立与宣传

    (二)工人模范典型人物和先进群体典型的发现与宣传

    (三)农民典型人物的发现与宣传

    (四)对苏联社会主义国家典型英雄人物的宣传

  第四节 批评与自我批评方法

   一 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思想政治教育“唯一有效的方法”

   二 建国初期批评与自我批评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一)党内教育中的批评和自我批评

    (二)工农群众教育中的批评与自我批评

    (三)知识分子政治学习和思想改造中的批评与自我批评

    (四)民族资产阶级教育和改造中的批评与自我批评

 第五章 建国初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运用

  第一节 建国初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载体

   一 直接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纪念活动载体

    (一)纪念人民英雄及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典礼

    (二)“五四”纪念活动

    (三)鲁迅逝世二十周年纪念活动

    (四)领袖逝世追悼活动

   二 结合经济工作开展的各项教育活动载体

    (一)结合增产节约和劳动竞赛开展的教育活动

    (二)结合爱国捐献开展教育活动

    (三)结合青年监督岗开展青年教育活动

   三 党团活动载体

    (一)国庆庆祝活动

    (二)中国共产党成立30周年庆祝活动

    (三)做合格共产党员教育活动

    (四)团的宣传教育活动

  第二节 建国初期思想政治教育会议载体

   一 党政会议载体

    (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指明了中国人民前进的方向

    (二)中共八大为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科学理论依据

   二 政治协商与统战会议载体

    (一)坚持和发展统一战线最大限度团结各阶层人民

    (二)加强对民主党派和各阶层爱国民主人士的思想政治教育

   三 宣传思想工作会议载体

    (一)进一步明确了宣传工作就是思想工作,充分认识思想政治工作的日益重要性

    (二)放手发动群众,改善工作方法,全面做好宣传思想工作

   四 其他类型会议载体

    (一)劳动模范和先进生产(工作)者代表会议

    (二)整风与批判会议

    (三)学习读书报告会

  第三节 建国初期思想政治教育大众传媒载体

   一 建国初期广播载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一)中共中央高度重视广播载体的建设与运用

    (二)建国初期的重大广播宣传活动

    (三)建国初期广播载体在思想宣传教育中的成效

   二 建国初期报纸载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一)建国初期报纸宣传教育网络载体的建立

    (二)运用报纸载体开展重大宣传教育活动

    (三)建国初期报纸载体在思想政治宣传教育中的主要成效

   三 大众传播在建国初期思想政治教育中作用的发挥

    (一)大众传播载体为建国初期经常性宣传教育工作的开展创造了条件

    (二)大众传播载体扩大了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覆盖面,有助于民众共同理想与价值观的确立,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第四节 建国初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

   一 建国初期思想政治教育文学载体

    (一)建国初期思想政治教育文学载体的主要形式与运用成效

    (二)中共高度重视发挥文学载体在建国初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二 建国初期思想政治教育音乐美术载体

    (一)音乐载体

    (二)美术载体

   三 建国初期思想政治教育电影载体

    (一)建国初期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电影载体的建设

    (二)建国初期电影载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第六章 建国初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成效与历史地位

  第一节 建国初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评价的意义与根据

   一 建国初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评价的意义

    (一)有助于我们对建国初期思想政治教育结果作出科学判断

    (二)有助于总结建国初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二 建国初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评价的根据

    (一)根据建国初期思想政治教育对马克思主义和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贡献进行评价

    (二)根据建国初期思想政治教育对不同价值主体产生的实际影响进行评价

  第二节 建国初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成效

   一 引导了建国初期社会各阶层对中国共产党的拥护与支持

    (一)建国初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了社会各阶层对中共意识形态的认同

    (二)思想政治教育推动了建国初期社会各阶层对新政权的全力支持

   二 推动了建国初期的社会变革与社会发展

    (一)思想政治教育为顺利实现建国初期的社会变革与稳定提供了思想保障

    (二)建国初期思想政治教育为社会生产力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人力保证

    (三)建国初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了社会风尚的转变

   三 促进了建国初期各阶层民众的主体性发展

    (一)建国初期社会变革对民众主体性发展的消极影响

    (二)建国初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了社会各阶层民众的主体性发展

  第三节 建国初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地位

   一 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国化的重要阶段

    (一)提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概念

    (二)作出了“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的科学论断

   二 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史上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

    (一)建国初期的历史地位决定了这一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在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史上的承上启下地位

    (二)建国初期思想政治教育新实践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思路与经验

 第七章 建国初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教训及其启示

  第一节 建国初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经验

   一 加强教育主体自身建设,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力

    (一)充分利用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积聚的影响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权威性

    (二)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

    (三)加强党的宣传教育能力建设,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执行力

   二 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在社会转型中的引领作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牵引力

    (一)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全面进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灌输

    (二)坚持以干部教育为重点,充分发挥干部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学习的带头作用

    (三)坚持对异质的意识形态加以批判,维护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四)坚持反对教条主义,科学认识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实质

   三 坚持服务革命与经济建设,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力

    (一)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党的中心工作的理论阐述

    (二)建国初期思想政治教育服从和服务革命与经济建设工作的实践

   四 广泛运用政治动员手段,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

    (一)建国初期政治动员的运行模式

    (二)抗美援朝宣传教育中的政治动员

    (三)土地改革中的政治动员

    (四)建国初期政治动员的主要特点

   五 注重满足教育对象的合法利益,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

    (一)注重满足人民群众的政治利益

    (二)注重满足人民群众的经济利益

    (三)注重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利益

  第二节 建国初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教训

   一 对思想、理论和政治问题的区别存在认识上的偏差

    (一)把理论认识问题上升为政治路线问题

    (二)把思想、学术问题政治化

    (三)产生认识偏差的主要原因

   二 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群众斗争过度及方式简单粗暴的做法

    (一)对知识分子思想改造和教育中采取了简单批判和人人过关的方法

    (二)采用群众运动的方式解决思想问题容易导致强制性和武断性

   三 存在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过高和步骤上急于求成的倾向

    (一)在教育目标上存在要求过高和整齐划一的倾向

    (二)在教育步骤上存在急于求成的倾向

  第三节 建国初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当代启示

   一 必须应对多元文化挑战,坚持全球化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一)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指导地位是历史与现实的必然选择

    (二)坚持全球化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必须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

   二 必须适应时代要求,坚持为新世纪科学发展中心任务服务

    (一)坚持为新世纪科学发展这一中心工作服务是思想政治教育社会职能和建国初期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经验的根本要求

    (二)为实现科学发展服务是思想政治教育为党的中心工作服务在新时期的根本体现

   三 必须坚持与时俱进,推进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

    (一)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选择与创新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和现实需要

    (二)完善和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三)创新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教育方法

 结语 努力探索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新发展

 摘要

建国初期是中国社会急剧变革的特殊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推动社会变革平稳顺利实现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整个社会呈现出生机盎然的精神风貌和欣欣向荣的局面。本书在吸收和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依托大量的历史文献,以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为指导,以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为学科依据,系统研究这一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及其基本经验,对创新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本书通过追溯和分析建国初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来源与社会变革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特征,为建国初期思想政治教育寻求理论依据和现实出发点。马克思主义相关基本原理是建国初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理论,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是其直接理论根据。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理论总结,为建国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实践经验。建国初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环境特征体现为中共执政的全面性、社会形态的过渡性、政治体制的初创性和阶级关系的突变性;经济环境特征体现为经济形态的多样性和经济形势的严峻性;思想文化环境特征体现为各阶层社会心理的差异性和思想文化的多元性。特殊的环境特征成为建国初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载体、方法选择的现实根据。本书系统阐述了建国初期党从社会变革的特殊背景和现实环境出发,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为导向,科学设置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内容、合理选择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有效运用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一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灵魂,以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为核心,以形势任务和过渡时期总路线教育为重点,以无产阶级价值观教育为基础,构成一个层次清晰、错落有致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二是综合运用了理论教育方法、实践教育方法、典型教育方法、批评与自我批评教育方法,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三是充分利用丰富的执政资源和有利条件,科学有效地运用了活动载体、会议载体、大众传媒载体和文化载体等主要载体,有效地将党的思想理念、政治主张和文化价值观念等信息传递给教育对象,有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全面推进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本书合理评价了建国初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及其历史地位。中国共产党从特殊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出发,科学选择和运用了符合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载体和方法,使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对于推动建国初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引导各阶层对中国共产党的拥护与支持,推动社会变革、社会发展和社会转型平稳顺利实现,促进各阶层民众的主体性发展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是党在新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开端,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国化的重要阶段,在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历史地位。本书系统总结了建国初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教训与启示。建国初期党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通过加强教育主体自身建设,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在社会转型中的核心作用,坚持为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和建设新中国的双重任务服务,充分运用政治动员的手段,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与满足人民群众合法利益有机统一,从而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力、牵引力、现实力、感染力和说服力。但限于历史条件、已有经验和认识水平,党在建国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还存在对思想、理论和政治问题认识上的偏差,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过高和步骤上的急于求成,以及群众斗争过度及方式简单粗暴的倾向,留下了深刻的教训。这些经验教训对当代中国社会大转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2卷、第3卷、第4卷、第12卷、第19卷、第20卷、第23卷、第42卷,人民出版社,第2版。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10卷),人民出版社,2009。

[3]《列宁全集》,第5卷、第6卷、第12卷、第16卷、第17卷、第23卷、第27卷、第31卷、第35卷、第39卷、第42卷,人民出版社,第2版。

[4]《列宁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

[5]中央编译局编《列宁专题文集》(共5册),人民出版社,2009。

[6]《斯大林全集》,第6卷、第13卷,人民出版社,第1版。

[7]《毛泽东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1。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1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

[9]《毛泽东文集》(第1~8卷),人民出版社。

[1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下),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11]《刘少奇选集》(上、下卷),人民出版社,1981/1985。

[12]《周恩来选集》,(上、下卷)人民出版社,1980/1984。

[13]《朱德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

[14]《陈云文选》(1926~1949年),人民出版社,1984。

[15]《陈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

[16]《邓小平文选》(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93。

[17]《陆定一文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92。

[18]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

[19]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4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中央宣传部办公厅编《党的宣传工作文件选编》(第1~4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1]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厅、中央档案馆编研部编《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文献选编》(第1~4册),学习出版社。

[22]中共中央宣传部编《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思想政治工作》,学习出版社,2000。

[2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7册),中央文献出版社。

[24]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厅编《党的宣传工作会议概况和文献(1951~1992年)》,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

[25]中共中央组织部编《干部教育工作重要文献选编》,党建读物出版社,1999。

[26]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办公厅编印《文化工作文件资料汇编》(1949~1959)。

[27]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编《列宁论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28]《马恩列斯思想方法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

[29]人民教育出版社编《毛泽东同志论教育工作》,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30]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31]刘德华等主编《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著作选读》,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2]黄道霞等主编《建国以来农业合作化史料汇编》,中共党史出版社,1992。

[33]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杭州大学教育系编译《现代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流派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34]中国社会科学院现代史研究室、中国革命博物馆党史研究室选编《“一大”前后: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前后资料选编》(1),人民出版社,1980。

[35]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室选编《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1册,人民出版社,1979。

[36]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室选编《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7册,人民出版社,1980。

[37]《毛泽东著作选读》(上、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

[38]中共中央党校党教研资料室编《中国共产党历次重要会议集》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39]《军队政治工作历史资料》(第1~4册),中国人民解放军出版社,1982。

[4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组编《〈毛泽东文集〉与毛泽东思想》,人民出版社,2002。

[4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刘少奇年谱》(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

[4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

[4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刘少奇文稿》(第3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4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周恩来文稿》(第2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45]中共中央统战部研究室,金陵之声广播电台编辑部编《统一战线工作手册》,南京大学出版社,1986。

[46]《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人民出版社,1984。

[47]中共中央组织部“党的组织工作大事记”编写组编《中国共产党组织工作大事记》,辽宁人民出版社,1992。

[4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刘少奇论新中国经济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49]《张闻天文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

[50]赵春生主编《周恩来文化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51]中共中央统战部研究室编《历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概况和文献》,中国档案出版社,1988。

[1]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人民出版社,2001。

[2]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吉林大学出版社,1992。

[3]张耀灿主编《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史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张耀灿主编《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5]许启贤主编《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6]刘建军主编《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7]张雷声等编著《新中国思想理论教育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8]石云霞:《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教育历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9]张蔚萍主编《思想政治工作史》,中国方正出版社,2001。

[10]陈登才、董京泉:《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史》,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

[11]李光辉主编《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史论》,法律出版社,2005。

[12]王育常编著《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史专题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

[13]夏伟东主编《中国共产党思想道德建设史略》,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14]罗国杰主编《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论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15]李德芳、杨素稳:《中国共产党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16]王艳成、龚志红主编《中国共产党农民社会主义教育50年》,河南大学出版社,2003。

[17]祝黄河:《发展:社会与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18]祝黄河:《中国社会全面发展研究》,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

[19]郑永廷主编《毛泽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

[20]张蔚萍主编《毛泽东思想政治工作学说》,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

[21]徐志远:《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

[22]班华主编《现代德育论》,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

[23]袁本新、王丽荣等:《人本德育论》,人民出版社,2007。

[24]芮明杰、孙远:《思想·心理·行为——思想政治工作学探索》,重庆出版社,1990。

[25]冷浩然等主编《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哲学问题》,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26]张云:《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27]张爱卿:《现代教育心理学》,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

[28]周晓红主编《现代社会心理学》,江苏人民出版社,1991。

[29]何一成:《融合与创新: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国化的历程和经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30]李合亮:《思想政治教育探本》,人民出版社,2007。

[31]申国权:《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32]戴钢书:《德育环境研究》,人民出版社,2002。

[33]张彦:《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

[34]石书臣:《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研究》,学林出版社,2004。

[35]项久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36]陈华洲:《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37]邵献平:《思想政治教育中介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38]王敏:《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论》,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

[39]张世欣:《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规律论》,上海三联书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0]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论》,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

[41]贺才乐:《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

[42]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3]刘新庚:《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人民出版社,2006。

[44]祖嘉合:《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5]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46]孙其昂:《社会学视野中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国物价出版社,2002。

[47]刘建军:《马克思主义信仰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48]胡子克主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概论》,人民出版社,2005。

[49]郑永廷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研究》,人民出版社,2002。

[50]徐海波:《中国社会转型与意识形态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51]刘华蓉:《大众传媒与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52]潘知常、林玮:《大众传播与大众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53]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54]肖东波:《中国共产党理论建设史(1949~1956)》,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

[55]骆郁廷:《精神动力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56]曾小华:《文化、制度与社会变革》,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57]师吉金:《构建与嬗变——中国共产党与当代中国社会之变迁(1949~1957)》,济南出版社,2004。

[58]吴林根、石作斌:《中国共产党干部教育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1。

[59]李立志:《变迁与重建——1949~1956年的中国社会》,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

[60]李定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当代中国出版社,1997。

[61]李青主编《中国共产党对资本主义和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与政策》,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

[62]焦润明等:《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录》(第1卷),沈阳出版社,2001。

[63]王乐理:《政治文化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64]赵渭荣:《中国政治社会化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65]曹德本、李少鹏:《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与社会稳定》,吉林大学出版社,2001。

[66]郝在今:《协商建国》,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67]胡敏中:《理性的彼岸:人的非理性因素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68]马庆钰:《告别西西弗斯:中国政治文化分析与展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69]崔晓麟:《重塑与思考——1951年前后高校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研究》,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

[70]杨凤城:《中国共产党的知识分子理论与政策的研究》,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

[71]于风政:《改造——1949~1957年的知识分子》,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

[72]林蕴晖等:《凯歌行进的时期》,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

[73]彭华:《马寅初的最后33年》,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

[74]陆学艺等:《社会结构的变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75]任平:《当代视野中的马克思》,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76]曲庆彪:《超越乌托邦——毛泽东的社会主义观》,北京出版社,1996。

[77]刘君德、汪宇明:《制度与创新——中国城市制度的发展与改革新论》,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

[78]郑谦等:《当代中国政治体制发展概要》,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8。

[79]赵玉明主编《中国广播电视通史》,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

[1]马广荣:《建国初期的中国社会性质及其特征》,《延安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

[2]张杰:《建国后中国社会结构的两次变迁与中国共产党执政思维的转变》,《理论学刊》2006年第4期。

[3]赵文龙:《浅析马克思的社会变迁理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

[4]李立志:《建国初期的社会问题及其治理》,《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11期。

[5]陈益元:《建国初期中共政权建设与农村社会变迁——以1949~1952年湖南省醴陵县为个案》,《史学集刊》2005年第1期。

[6]郑艳凤:《1949~1956年我国农村阶级阶层的变迁》,《渤海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7]杨娜:《一九四九年至一九五六年的中国农民阶级分化》,《中共党史研究》2005年第2期。

[8]杨奎松:《建国前后中共对资产阶级政策的演变》,《近代史研究》2006年第2期。

[9]王刚:《论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中国化》,《理论月刊》2007年第10期。

[10]曹爱琴:《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国化》,《毛泽东思想研究》2007年第3期。

[11]李爱华、雷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思想理论教育》2006年第4期。

[12]张才良:《建国初期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探微》,《甘肃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

[13]张才良:《建国初期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及其重要经验》,《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14]牟德刚:《建国初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及其启示》,《东岳论丛》2007年第6期。

[15]黎见春:《建国初期意识形态建设的经验和历史启示》,《兰州学刊》2006年第5期。

[16]黎见春、王军:《建国初期社会的转型与党对意识形态的整合》,《三峡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

[17]刘明:《论社会变迁中的政治信仰认同》,《思想理论教育》2007年第10期。

[18]王先俊:《建国初期的社会变迁与党对思想文化的整合》,《当代中国史研究》2003年第3期。

[19]王晶:《关于建国初期中国农民信仰实践的历史性反思》,《东北师大学报》2004年第5期。

[20]黄兢:《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政治动员评析》,《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21]王瑞芳:《建国初期中共克服“李四喜思想”的成功经验》,《当代中国史研究》2006年第4期。

[22]师吉金:《1949~1956年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心理之变迁》,《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23]章兴鸣:《论建国初期农村政治传播的组织形式》,《天府新论》2006年第3期。

[24]张海鹏、李丹:《对建国初期群众运动的几点思考》,《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25]杨建中:《政治动员: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优势》,《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3年第1期。

[26]邱忠信:《建国初期党对知识分子思想政治教育的政策和特点》,《社会科学战线》2006年第4期。

[27]赵子林:《建国初期知识分子思想状况与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回顾与思考》,《兰州学刊》2007年第1期。

[28]阎锋:《试论我国建国初期的文化过渡》,《广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

[29]王强:《毛泽东关于民族资产阶级的思想政治教育》,《求索》2005年第2期。

[30]曾宇辉:《毛泽东对党内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主要贡献》,《毛泽东思想研究》2002年第2期。

[31]邱柏生:《从政治沟通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思想教育研究》2006年第4期。

[32]汪曙光:《1949年~1956年执政党干部素质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毛泽东思想研究》2008年第5期。

[33]刘维芳:《新中国建立初期干部队伍建设的历史经验》,《当代中国史研究》2006年第2期。

[34]张世贵:《略论思想政治教育中介价值》,《理论探讨》2003年第6期。

[35]杨火林:《1949~1954年的中国政治体制》,博士学位论文,中共中央党校,2005。

[36]王红霞:《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干部教育转型研究(1949~1956)》,博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8。

[37]李跃新:《1949~1956年中国共产党干部教育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共中央党校,2004。

[38]侯松涛:《抗美援朝运动中的社会动员》,博士学位论文,中共中央党校,2006。

[39]邱忠信:《建国初期党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政治教育》,硕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03。

[40]宁小梅:《论建国初期党对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硕士学位论文,湖南师范大学,2007。

[41]张艳:《建国初期中共对新型党群关系的构建与整合》,硕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8。

[42]杨雪冬:《中国国家构建简论:侧重于过程的考察》,《学术季刊》2002年第2期。

[43]郭圣莉:《城市社会重构与新生国家政权建设——建国初期上海国家政权建设分析》,复旦大学政治学博士论文。

[44]赵臻:《1949年~1966年中国政治变迁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武汉大学,2005。

[1]〔美〕安东尼·奥罗姆:《政治社会学》,张华青、孙嘉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2]〔美〕A.班杜拉:《思想和行为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论》,林颖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美〕安东尼·贝尔:《意识形态的终结——五十年代政治观念衰微之考察》,张国清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4]〔法〕让-马克·夸克:《合法性与政治》,佟心平、王远飞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5]〔法〕K.S.卡罗尔:《毛泽东的中国》,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

[6]〔法〕埃德加·莫兰:《方法:思想观念》,秦海鹰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7]〔苏联〕伊·斯·马里延科:《德育过程原理》,牟正秋、王明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8]〔苏联〕苏共中央直属社会科学院心理学和教育学教研组:《党的工作中的社会心理学和教育学》,广西人民出版社,1986。

[9]〔苏联〕B.B.姆什韦尼耶拉泽:《政治现实与政治意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10]〔俄〕C.谢·弗兰克:《社会的精神基础》,王永译,三联书店,2003。

[11]〔德〕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12]〔美〕L.科塞等:《社会学导论》,安美华等译,南开大学出版社,1990。

[13]〔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董国良译,商务印书馆,1998。

[14]〔美〕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王浦劬等译,华夏出版社,1989。

[15]〔美〕罗伯特·A.达尔:《现代政治分析》,王沪宁、陈峰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16]〔美〕保罗·康纳德:《社会如何记忆》,纳日碧日戈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17]〔法〕爱弥儿·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渠东、汲喆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18]〔美〕史景迁:《天安门:知识分子与中国革命》,严庆军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19]〔美〕费正清:《美国与中国》,张理京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

[20]〔美〕斯图尔特·施拉姆:《毛泽东》,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国外研究毛泽东思想资料选辑》编译组编译,红旗出版社,1987。

[21]〔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1800~1985年)》,刘尊棋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

[22]〔美〕麦克法夸尔、费正清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卷):革命的中国的兴起(1949~1965年)》,谢亮生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23]〔美〕莫里斯·梅斯纳:《毛泽东的中国及其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张瑛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

[24]〔美〕塞缪尔·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李盛平、杨玉生译,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

[25]〔美〕斯图尔特·施拉姆:《毛泽东的思想》,田松年、杨德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6]〔美〕安德森、卡特:《社会环境中的人类行为》,王吉胜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8。

[27]〔美〕威廉·麦独孤:《社会心理学导论》,俞国良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8]〔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李康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9]〔美〕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基础》,邱泽奇译,华夏出版社,2010。

[30]〔美〕詹姆斯·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邓方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31]〔美〕埃德加·斯诺:《大河彼岸》,新民节译,新华出版社,1984。

[32]〔美〕詹姆斯·R.汤森、布兰特利·沃马克:《中国政治》,顾速、董方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33]Robert Jay Lifton,Thought Reform and the Psychology of Totalism:A Study of “brainwashing” in China,New York:Norton,1961.

[34]Carole L. Hahn,Becoming Political:Comparative Perspectives on Citizenship Education,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98.

[35]A.Doak Barnett,Communist China:The Early Years,1949-55,London:Pall Mall Press,1964.

[36]A.Doak Barnett,Cadres,Bureaucracy,and Political Power in Communist China,New York and London: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