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0

引证文献

1 !

参考文献

169

安徽社会发展报告(2013)图书

ANNUAL REPORT ON SOCIAL DEVELOPMENT OF ANHUI (2013)

SSAPID:101-5931-2326-82
ISBN:978-7-5097-4435-2
DOI:
ISSN:

[内容简介] 《安徽社会发展报告(2013)》,对安徽2011-2012年的建设发展情况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肯定了社会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找出来存在的差距和问题,提出了努力奋斗的目标。近年来安徽的工业化、城市化建设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城乡一体化稳步前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生态建设“五位一体”的发展战略,促进了安徽的和谐发展、科学发展、持续发展。在城市化建设方面,合肥区域性特大城市建设加速推进;在社会管理方面,宿州市“三化同步”经验效果明显,区域性产业迅猛发展;芜湖市“两代一委”与铜陵市社会管理模式创新,推进了社会和谐运行能力迅速提高。本书的专题报告,涉及劳资关系问题、文化产业发展问题、妇女权益保障问题、拆迁与征地后农民的出路问题等,更为精彩之处是对小岗村的调查研究。调查实事求是,充分尊重科学,向社会披露了一个真实的小岗村,一个难以复制难以持续发展的典型。为了促进小岗村的发展,作者提出了一系列探索性建议。对于在全国影响较大的“安徽好人”现象,本书也作了较详细的介绍。

相关信息

丛书名:安徽蓝皮书
编 辑:王颉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3年04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 社会学
本报告是在安徽大学“安徽社会发展报告”课题组撰写的调研分析报告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内容主要涉及2011~2012年安徽省的社会发展状况及其前景。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的专家教授、安徽省社会学学会的专家学者以及政府部门的相关研究人员参与了本报告的撰写。本报告参考了国家及安徽省官方发布的统计数据,进行了相关的社会调查,在掌握大量文献资料和第一手调研资料的基础上,从城市化、社会管理创新、社会建设等方面总结了安徽省的社会发展进程,报告指出:2011~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最初两年,安徽省紧紧围绕科学发展的主题和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的主线,攻坚克难,锐意进取,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保持了经济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实现了“十二五”的良好开局。但是,安徽省仍属于欠发达的省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问题依然严峻,在加快社会建设方面仍然面临着重大挑战。本报告对安徽和谐社会建设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勾勒出其现状、进展和趋势,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在城市化建设方面,作为安徽省会城市,合肥区域性特大城市建设扎实推进,“合肥速度”树立了发展典范;在社会管理方面,宿州市“三化同步”效果明显,区域性产业迅猛发展;芜湖市“两代一委”工作机制运转良好,社会矛盾化解能力逐步提高;铜陵市社会管理推陈出新,影响全国。在社会服务、社会组织建设等方面,本报告针对安徽省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社会工作发展、基层自治组织建设以及人口老龄化等问题进行了详细阐述与分析。在专题研究方面,本报告对安徽省在社会发展进程中遇到的问题,如安徽劳资关系问题、文化产业发展问题、妇女权益问题、拆迁与征地后农民出路问题、小岗村发展问题以及“安徽好人”现象等,进行了考察和研究。本报告客观反映了2011~2012年安徽社会发展的轨迹,剖析了“美好安徽建设”中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提出了促进安徽和谐发展的对策建议,展望了2013年安徽社会形势的发展趋向。

〔奥〕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何畏等译,商务印书馆,1990。

〔美〕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郑秉文译,中国物资出版社,1998。

〔美〕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对社会预测的一项探索》,王宏周等译,商务印书馆,1984。

〔印〕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安徽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官方网站,http://www.ahpc.gov.cn/showfgyw.jsp?newsId=10114317。

安徽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安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安徽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安徽调查总队:《安徽省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1。

安徽统计信息,http://www.ahtjj.gov.cn/news/open.asp?id=37172。

安徽省政府:《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规划(2012~2020年)》,2012。

汝信、陆学艺、李培林主编《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宿州先锋网,http://sz.ahxf.gov.cn/szyw/bsyw/181191.SHTML。

孙立平:《现代化与社会转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孙立平:《以重建社会来再造经济》,《社会学研究》2009年第2期。

《2010年合肥市统计年鉴》,合肥市统计局,2010。

《2009年合肥市统计年鉴》,合肥市统计局,2009。

《2008年合肥市统计年鉴》,合肥市统计局,2008。

《2007年合肥市统计年鉴》,合肥市统计局,2007。

《2006年合肥市统计年鉴》,合肥市统计局,2006。

合肥市发展改革委员会:《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见《合肥市“十一五”规划汇编》,2006。

《2010年天津市统计年鉴》,天津市统计局,2010。

《2009年天津市统计年鉴》,天津市统计局,2009。

《2010年深圳市统计年鉴》,深圳市统计局,2010。

《2009年深圳市统计年鉴》,深圳市统计局,2009。

杜栋、庞庆华、吴炎:《现代综合评价方法与案例精选》,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王浣尘:《人口系统工程》,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82。

王浣尘:《可行性研究和多目标决策》,机械工业出版社,1986。

温勇、尹勤:《人口统计学》,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2000年合肥市人口普查资料》,合肥市统计局,2001。

《2009安徽人口》,安徽省统计局,2010。

《2008安徽人口》,安徽省统计局,2009。

《2000年安徽省人口普查资料》,安徽省统计局,2001。

《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

《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2006。

陈俊峰、宋雨洁、钱永佳:《当前安徽城镇化的发展困境与对策》,《中国名城》2011年第6期。

陈俊峰、宋雨洁:《安徽省城乡一体化现状与发展路径研究》,《华东经济管理》2012年第2期。

李亚琴:《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及原因分析》,《经济研究导刊》2009年第10期。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2年11月8日。

陈甬军、陈爱民:《中国城市化实证分析与对策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

马寿海:《人口与经济》,《北京人口城市化发展》2008。

左学金、朱宇、王桂新:《中国人口城市化和城乡统筹发展》,学林出版社,2007。

谭仲池:《城市发展新论》,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李玲、沈静、袁媛:《人口发展与区域规划》,科学出版社,2008。

侍非、储金龙、顾康康:《安徽省城市化发展区域分异特征》,《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9(20)。

范文华:《安徽省城市化水平区域差异研究》,《资源开发与市场》2007年23(9)。

韩峰、廖进中:《人口城市化与产业结构变迁——基于湖南省的实证检验》,《西北人口》2009年30(2)。

景春梅:《城市化、动力机制及其制度创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候景新、尹卫红:《区域经济学分析方法》,商务印书馆,2004。

郝勇:《对影响上海人均寿命与综合环境因素的逐步回归分析研究》,《经济师》2003年第11期。

王发曾、吕金嵘:《中原城市群城市竞争力的评价与时空演变》,《地理研究》2011年第30期。

韩长赋:《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努力实现“三化”同步发展》,《农业经济问题》2011年第11期。

黄莉新:《大力推进“三化同步”加快江苏省“三农”发展步伐》,《农业经济问题》2012年第1期。

吴旭晓:《我国中部地区城市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发展研究——以赣湘鄂豫四省为例》,《农业现代化研究》2012年第1期。

高梁:《转变发展方式的三个重要问题及政策选择》,《中国经贸导刊》2012年第5期。

郑新立:《农业现代化必须与工业化、城镇化同步推进》,《农业工作通讯》2011年第17期。

钟芸香:《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中部崛起》,《山东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

胡滨:《人口城市化、空间城市化与社会风险》,《社会科学》2012年第5期。

赵鹏:《同步推进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1年第4期。

周荣、吕璞:《推进“三化同步”统筹城乡发展》,《经济纵横》2011年第4期。

韩柱、呼格吉勒图:《日本农村“三化同步”的经验及其启示意义》,《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

王瑞波、陈琼、肖红波、王济民:《世界“三化”同步及对中国的启示》,《世界农业》2012年第5期。

王先锋、刘谟炎:《中国建立“三化同步先行区”的学理因应及其政策取向》,《改革》2011年第10期。

王永作、蒋金泉:《“三化”同步发展的实证分析——以长三角区域常州溧阳市南钱村为例》,《农业工程》2011年第11期。

沈石声:《苏州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实践与启示》,《上海集体经济》2009年第6期。

李阳春:《打破行政壁垒,民企才能转型升级》,《南方日报》2011年3月25日。

郭力:《中部地区农民工回流的动因与应对机制研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11年第3期。

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

《宿州市经济年鉴》(2001~2011)。

安徽省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安徽省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办公室编《全国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安徽省人口普查办公室:《世纪之交的中国人口·安徽卷》,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

“跨世纪的中国人口(安徽卷)编委会”编著《跨世纪的中国人口·安徽卷》,中国统计出版社,1994。

“安徽省老年人口预测及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课题组”:《安徽省老年人口预测及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中国老年》2010(增刊)。

安徽省人口发展战略研究编委会:《人口发展策论》,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

张恺悌、郭平主编《中国人口老龄化与老年人状况蓝皮书》,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

姚远主编《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及老年人问题研究》,中国人口出版社,2007。

中国人口(安徽分册)编委会:《中国人口·安徽分册》,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7。

安徽省人口普查办公室编《安徽省人口发展报告(2002)》。

中共安徽省委组织部、安徽省民政厅:《安徽省“十二五”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规划》(民办字〔2012〕160号)2012年7月31日。

安徽省民政厅:《省民政厅召开全省民政系统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会议》2008年4月2日。

民政厅:《民政部关于促进民办社会工作机构发展的通知》(民发〔2009〕145号)2009年10月12日。

省委组织部、省民政厅等:《印发〈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的通知》(民办字〔2012〕246号)2012年11月。

覃海珍:《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思考》,《调研世界》2009年第3期。

王丽:《天津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城市》2012年第2期。

李文静、李妍:《关于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思考》,《现代经济信息》2011年第4期。

安徽省行政学院课题组:《安徽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问题》,《华东经济管理》2005年第11期。

王一群:《构建完善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实证研究——以山东省临沂市为例》,《农业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第5期。

沈统:《沧海桑田三十载,江淮巨变铸辉煌——改革开放三十年安徽经济社会发展概述》,《江淮》2008年第12期。

杜杰:《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要性》,《西藏农业科技》1992年第4期。

《农业基础不断巩固,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十一五”时期全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综述》,http://www.dss.gov.cn/Article_Print.asp?ArticleID=321985,2011-09-23,安徽统计信息网。

《安徽省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五号)》,http://www.dss.gov.cn/Article_Print.asp?ArticleID=300583,2011-03-15,安徽省统计信息网。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http://china.caixin.com/2012-11-08/100458021.html,2012-11-08。

仝志辉:《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部门化”亟待破解》,《红旗文稿》2007年第16期。

贺雪峰:《论农地经营的规模——以安徽繁昌调研为基础的讨论》,《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

曹锦清:《新农村建设之困境与出路》,《社会观察》2006年第6期。

庄孔韶、赵旭东、贺雪峰、仝志辉、卢晖临、林聚任等:《中国乡村研究三十年》,《开放时代》2008年第6期。

《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24号)。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08〕131号)。

《安徽省政府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实施意见》(皖政〔2007〕106号)。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皖政〔2010〕60号)。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实施廉租住房保障制度的通知》(皖政〔2009〕61号)。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的实施意见》(皖政办〔2011〕13号)。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工作的实施意见》(皖政办〔2010〕8号)。

《安徽省城镇住房保障“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建保〔2011〕240号)。

罗应光等:《住有所居:中国保障性住房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1。

亨廷顿:《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上海三联书店,1998。

辛秋水:《“组合竞选制”的实践与理论——村委会民主选举模式的重大创新》,《学术界》2001年第5期。

辛秋水:《“组合竞选制”的发展过程和历史价值》,《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0期。

邓伟志:《“组合竞选”的四层面改造》,《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

吴理财:《“组合竞选制”:基础与价值》,《学习时报》2008年1月14日。

涂跃进:《“组合竞选制”模式质疑》,《江淮法治》2003年第3期。

刘兴波、纪光欣:《我国农村组合选举实践初探》,《理论月刊》2008年第10期。

徐理响:《从动员式参与到自主式参与——农村公共事物治理中的农民角色分析》,《学术界》2011年第5期。

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大力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43号)。

安徽省民政厅社会组织管理局:《安徽省“十二五”社会组织建设发展规划》,2011年10月。

民政部:《2011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2011年9月。

〔美〕R.科斯、A.A.阿尔钦、D.诺斯:《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刘玉方:《分化与协调—国有企业各职工群体及其利益关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冯同庆:《中国工人的命运—改革开放以来工人的社会行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常凯:《劳动关系学》,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杨体仁、李丽林:《市场经济国家劳动关系—理论、制度、政策》,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0。

陈恕样、杨培雷:《西方发达国家劳资关系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

程延园:《集体谈判制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郑尚元:《建立中国特色的罢工法律制度》,《战略与管理》2003年第3期。

吴洪洛:《转型期的和谐劳动关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辜璟:《我们的工资谁做主?》,《中华工商时报》2010年6月18日。

常凯:《劳动关系与工会论纲》,《工会理论与实践》1993年第3期。

杨大楷、韩其成:《民营企业的文化缺失及其重构》,《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美〕霍华德·穆森:《家族企业成长经典》,长春出版社,2006。

宋铭:《民营企业沉默的组织文化原因和对策分析》,《经营管理者》2011年第1期。

蔡一骏、毛梦佳、陈宇菲、蔡月华、林绍臻:《基于工作满意度的民营企业员工业余生活状况调查研究——以慈溪市产品外销型企业为例》,《消费导刊》2011年第1期。

郑杭生:《走向更加有序的社会:快速转型期社会矛盾及其治理》,《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发展研究报告(2007)》,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深圳最低工资标准调整到每月1320元 全国居首》,http://news.sina.com.cn/c/2011-03-04/123322052606.shtml。

罗宁:《中国转型期劳资关系冲突与合作研究——基于合作博弈的制度比较分析》,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王育琨:《一线员工是企业最大的财富》,《华人世界》2008年第10期。

孟杰:《窥探摩托罗拉企业大学》,《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05。

薛志成:《美国福特公司全方位培训员工》,《中国职工教育》1997年第9期。

《安徽省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http://www.tjcn.org,2012-02-26。

安徽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安徽调查总队:《安徽统计年鉴2011》,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安徽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安徽调查总队:《安徽统计年鉴2010》,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安徽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安徽调查总队:《安徽统计年鉴2009》,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安徽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安徽调查总队:《安徽统计年鉴2008》,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安徽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安徽调查总队:《安徽统计年鉴2007》,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安徽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安徽调查总队:《安徽统计年鉴2006》,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凤阳县民政局网,http://www.fymzj.gov.cn。

滁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http://www.cz12333.gov.cn/html/2012-03/4923.html。

小溪河镇先锋网,http://www.fyxf.gov.cn/Ecms_Html/fyxxh/index.asp。

凤阳县政府信息公开网,http://www.czzwgk.gov.cn/。

滁州日报,http://szbk.chuzhou.cn/czrb/html/2011-11/30/content_27724.htm。

安徽人大网,http://www.ahrd.gov.cn。

小溪河镇先锋网,http://www.fyxf.gov.cn/。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http://www.cnta.gov.cn/html/2011-1/2011-1-11-15-10-39153.html。

滁州市政府网,http://www.chuzhou.gov.cn。

安徽省统计局:《安徽省第五次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http://www.dss.gov.cn/Article_Print.asp?ArticleID=185117,2001-04-02。

谢麒麟:《我省常住人口接近六千万》,http://ah.anhuinews.com/qmt/system/2011/05/18/004051086.shtml,2011-05-18。

吴量亮:《安徽预计2011年城镇化率达到44.8%顺利完成目标》,http://politics.people.com.cn/h/2012/0118/c226651-2212824348.html,2012-01-18。

刘海云、刘吉云:《失地农民安置模式选择研究》,《商业研究》2009年第10期。

赵永平:《征地拆迁何太急 多替农民想一想》,《人民日报》2012年7月15日。

安徽省人民政府:《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调整安徽省征地补偿标准的通知》,《安徽省人民政府公报》2012年第15期。

安徽省人民政府:《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徽省“十二五”城镇化发展规划的通知》,《安徽省人民政府公报》2012年第8期。

安徽省濉溪县国土资源局:《濉溪县征地拆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http://wenku.baidu.com/view/0e4f848202d276a200292e85.html,2008-11-24。

丁敬转:《安徽省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之研究》,《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曹群媛:《关于肥西县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的思考》,《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于学花:《我国征地安置模式创新及政策选择》,《农村经济》2005年第12期。

孙胜梅:《浙江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政策瞭望》2007年第3期。

吴晖暖、余巍:《农村土地补偿安置问题法律政策解答》,法律出版社,2010。

严新明:《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研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

楼培敏:《农民就业——考问中国城市化》,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

陈绍军:《失地农民和社会保障水平分析与模式重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潘光辉:《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和就业问题研究》,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

简 介:本书参考了国家及安徽省官方发布的统计数据并进行了相关的社会调查,在掌握大量文献资料和第一手调研资料的基础上,客观反映了2012~2013年安徽社会的发展脉络,剖析了安徽社会发展建设中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提出了促进安徽和谐发展的对策建议,展望了2014年安徽社会形势的发展趋向。本书对安徽在新时期面对的主要困难和瓶颈做出预测...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4年0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