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7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0

生存的基础图书

The Basis of Survival : the Soc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Agriculture and the Responsibilities of Government

SSAPID:101-5929-0825-37
ISBN:978-7-5097-4640-0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围绕农业、农民、政府三者之间的关系揭示农业的社会本质,其理论意义在于对构建农业社会学学科的结构框架提出基本要素和基本框架,填补社会学对农业研究的空白,拓宽社会学的解释力,进一步唤起全社会重视农业、关心农民和关注农村。其实践意义在于:探讨农业的社会学特点,为政府制定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政策提供依据;探讨农业组织发展规律,为农民组织建设提供依据;探讨农业与农民的关系,为农民增收提供依据;探讨政府的农业责任等,为政府支持农业提供依据。

相关信息

丛书名:公共治理与公共政策丛书
作 者: 朱启臻
编 辑:韩莹莹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3年07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 社会学

 前言

 第一章 对农业认识的误区

  一 从一项调查说起

  二 误区一:农业规模经营可以使农民增收

  三 误区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可以使农民增收

  四 误区三:农业科技可以使农民增收

  五 误区四:农业产业化可以使农民增收

 第二章 农业特性的社会学分析

  一 自然科学的农业及其特性

   (一)农业生产的地域性

   (二)季节性与周期性

   (三)农业的自然风险性

   (四)土地的特殊重要性

  二 经济学的农业及其特性

   (一)农业的正外部性

   (二)农产品的需求弹性

   (三)农业生产的市场风险

  三 社会学的农业及其特性

   (一)农业的基础性

   (二)农业具有公益性

   (三)农业的社会价值

   (四)农业的文化传承价值

   (五)农业的教育价值

  四 全面看待农业的价值

   (一)农业的经济价值阶段

   (二)农业的生态价值的提出与发展

   (三)农业社会价值的发现

 第三章 农业与农民

  一 农民及其特点

   (一)农民的含义

   (二)农民的特点

  二 农业活动的生活价值

   (一)农业活动是农民生活体系的基础

   (二)家庭是农民生活格局的基本单元

   (三)农民生活节奏与大自然的节拍相吻合

   (四)农民生活的自给性强

  三 农民的农业意愿

   (一)务农不仅收入低且无保障

   (二)农业劳动艰苦

   (三)农民地位低

  四 农村劳动力流失对农业的影响

   (一)土地粗放经营

   (二)复种指数下降

   (三)耕地抛荒现象严重

   (四)多样化农业难以为继

  五 重新认识农民的地位

   (一)农民的重要性

   (二)政府的责任

  六 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与家庭农场培育

   (一)关于新型职业农民

   (二)关于家庭农场

 第四章 农业文化

  一 农业文化的内容

   (一)物质实体文化是农业文化的载体

   (二)民俗与民间信仰是农业文化的重要表现

   (三)农业文化观念体系是农业文化的灵魂

  二 农业文化的价值

   (一)农业文化的生态价值

   (二)农业文化的经济价值

   (三)农业文化的社会价值

  三 农业文化的失落

   (一)被冷落的农业

   (二)传统生产经验的失落

   (三)文化传承与农民生活方式的冲突

  四 农业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一)生态博物馆

   (二)农业旅游

   (三)发展社区农业和家庭农场

 第五章 农民合作组织

  一 农民合作社的特点与功能

   (一)农业生产和家庭特点决定了家庭经营的生命力

   (二)家庭经营的弊端决定了合作组织的必要性

   (三)农民合作社的功能

  二 合作社实现农民利益的条件

   (一)什么样的合作社才能保护农民的利益

    1.规模足够大

    2.有自己的品牌

    3.由异质资源组成

   (二)目前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的问题

  三 解决农民合作问题的思路

   (一)日本农业协同组合的体系和特点

   (二)农民合作社的网络化建构模式

    1.基层农民合作社

    2.县级农民合作职能社和省级农民合作职能社

    3.全国农民合作总社

   (三)农民合作社建构模式的特点

    1.农民合作社的结构特点

    2.农民合作社的功能特点

    3.农民合作社的制度特点

  四 政府对合作社的责任

   (一)构建农民合作社平台

   (二)培训合作社人才

 第六章 农业补贴政策

  一 农业补贴的含义

  二 农业补贴的理论依据

   (一)公共财政理论

   (二)非均衡理论

   (三)利益集团理论

  三 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农业补贴政策

   (一)美国农业补贴政策

   (二)欧盟农业补贴政策

   (三)日本农业补贴政策

  四 我国农业补贴政策效果

   (一)我国农业补贴政策发展阶段

    1.1979~2003年为第一个阶段

    2.2004年至今是第二个阶段

   (二)我国农业补贴政策微观效果

    1.农业补贴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2.农业补贴对农业生产结构的影响

    3.农业补贴对农业经营方式的影响

    4.农业补贴对农民农业生产积极性的影响

  五 对我国农业补贴政策的思考

   (一)我国农业补贴政策存在的问题

    1.农业补贴的政治效应大于经济效应

    2.补贴范围广,补贴标准不一

    3.农业补贴法律制度尚不健全

    4.制约农业生产要素流动

   (二)完善我国农业补贴政策的建议

 第七章 农业保险

  一 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理论依据

   (一)农业的自然风险性

   (二)农业保险的特性

    1.农业保险具有准公共物品性质

    2.农业保险的经营风险大、成本高

    3.由高赔付率和高成本造成的农业保险的高费率

   (三)农业保险的功能

    1.降低农业生产风险

    2.农业保护作用

    3.实现政府对农业的转移支付作用

    4.保证社会稳定

  二 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的实践

   (一)北京市政策性农业保险实施的背景

   (二)北京市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实施方式

    1.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制度架构

    2.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基本原则

    3.北京市政策性农业保险运作方式

    4.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相关支持政策

   (三)政策性农业保险取得的成效

    1.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覆盖面稳步扩大

    2.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率有效提高

    3.风险保障作用逐步发挥

    4.农村金融信贷环境得到改善

  三 政策性农业保险“北京模式”的经验与问题

   (一)利益相关者在政策性农业保险实施过程中的角色分析

    1.政府在政策性农业保险中的角色

    2.保险公司在政策性农业保险中的角色

    3.农户在政策性农业保险中的角色

   (二)相关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与对策

    1.政府与保险公司利益之间的矛盾及解决

    2.保险公司与农户利益的矛盾及解决

    3.政府培育农民风险意识与农民依赖扶持之间的矛盾

   (三)农业保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农户种植业风险意识有待提高

    2.定损理赔难,易引发矛盾

    3.保险条款苛刻,难以满足农民需求

    4.道德风险不可忽视

    5.农业保险经营管理人才缺乏

  四 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发展条件及政府责任

   (一)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所需要的条件

    1.农业规模化经营

    2.政府的财政补贴

    3.保险公司的科学运作

   (二)政府在农业保险发展中应承担的责任

    1.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立法工作

    2.加强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监管力度

    3.加强组织宣传工作

    4.尝试强制保险与自愿保险相结合

    5.建立农业再保险制度

 后记

《生存的基础——农业的社会学特性与政府责任》一书从农业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出发,分析了人类对农产品需求的必须性和农业的多功能性,论证了农业的公共产品性、基础性和社会性。农业地位并不随其在国民经济总收入中所占比例的降低而下降,相反,经济社会越发达,国家对农业的重视程度越高,对农业的支持力度也就越大。农业安全和农业发展是政府的重要责任。为了实现农业安全的目标,政府要通过农业制度和农业政策协调农业发展与农民利益的关系。只有让农民在发展现代农业过程中得到好处,农民的社会地位才能确立,积极性才能发挥,农业发展才能持续,农业安全才能得到保障。在诸多制度与政策措施中,农业基本经营制度是基础。理论和实践都证明了这样一条规律:农户经营是最适合农业特点的经营方式,只要农业生产特点不变,这一适应性就不会发生变化。对于农户经营的种种弊端,可以通过发展家庭农场、进一步形成农民合作组织等途径加以克服,而不能采取消灭农户由其他经营主体取而代之的办法。政府对农业的各项补贴制度、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以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政府支持农业的常用手段。政府的农业支持与保护措施可以通过家庭农场和农业组织发挥更有效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