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24

引证文献

1 !

参考文献

174

中国民营企业竞争力报告No.4图书

Report on Chinese non-governmental enterprises competitiveness

SSAPID:101-5911-9610-25
ISBN:978-7-80230-899-2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由以中国社会科学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研究人员为主体组成的课题组集体研究完成的学术成果,对中国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型民营企业的发展状况进行了深入、详尽的研究分析。

相关信息

丛书名:民营企业蓝皮书
作 者: 刘迎秋 徐志祥
编 辑:周志宽;宋娜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年11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E 军事

 学术委员会

 序言

 后记

 法律声明

 中文摘要

 研究报告

  总报告 中国现阶段民营企业人力资本与民营企业竞争力关系调查与分析

   一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意义

   二 企业人力资本与竞争力关系文献综述

    (一)关于企业竞争力的分析

    (二)关于企业的人力资本研究

    (三)中国学术界关于人力资本与民营企业竞争力关系的阐释

   三 中国民营企业人力资本与民营企业竞争力现状

    (一)民营企业人力资本现状和特征

    (二)人力资本对民营企业竞争力影响的实证分析

   四 现阶段制约人力资本提升民营企业竞争力的因素分析

   五 基本结论和主要政策建议

    (一)基本结论

    (二)提升民营企业人力资本的对策建议

    (三)在提升民营企业人力资本方面政府可以有更大的作为

  分报告之一 人力资本与民营企业制度选择与创新

   一 企业家人力资本与非企业家人力资本

   二 中国民营企业制度演进回顾

    (一)企业制度演进回顾

     1.古典企业

     2.现代工商企业

    (二)中国民营企业制度演进回顾

   三 人力资本与中国民营企业制度选择与创新

    (一)数据来源及说明

    (二)模型设定及说明

    (三)1325家民营企业调查数据的一般统计分析

     1.民营企业制度形态

     2.民营企业的家族制情况

     3.民营企业中机构*设置情况

     4.民营企业中设置党委会或党支部的情况

     5.民营企业员工持股制度

     6.民营企业控股大股东情况

     7.民营企业经营者来源

     8.民营企业创办时主要创办人的年龄

     9.民营企业创办时法定代表人的受教育程度

     10.民营企业创办时法定代表人是否党员

     11.民营企业创办时法定代表人是否复转军人

     12.民营企业创办时法定代表人的领导经验

     13.民营企业现任执行总经理(总裁)的年龄

     14.民营企业现任执行总经理(总裁)的受教育程度

     15.民营企业现任执行总经理(总裁)是否党员

     16.民营企业现任执行总经理(总裁)是否复转军人

     17.民营企业现任执行总经理(总裁)的领导经验

    (四)各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矩阵及其分析*

    (五)Ordered logistic 回归结果及其说明

     1.对y1回归结果的说明

     2.对y2回归结果的说明

     3.对y3回归结果的说明

     4.对y4回归结果的说明

     5.对y5回归结果的说明

     6.对y6回归结果的说明

     7.对y7回归结果的说明

   四 结论

  分报告之二 创业者、经营者人力资本与民营企业绩效

   一 民营企业创办者和现任经营者的人力资本状况

    (一)年龄

    (二)文化程度

    (三)是否中共党员

    (四)是否转业或者复员军人

    (五)是否担任过村或村以上干部或企业负责人

   二 创业者和经营者人力资本与企业绩效:计量模型的设定

    (一)模型的设定和变量的选择

    (二)模型估计

   三 创业者人力资本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一)资本和劳动投入与企业绩效的关系

    (二)民营企业创办者创办该企业时的年龄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三)创业者文化程度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四)是否中共党员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五)是否转业或者复员军人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六)进入企业之前担任过村或村以上干部或企业负责人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七)员工持股、经营者控股和企业拥有市场力量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八)企业绩效的地区差异

   四 经营者人力资本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一)民营企业经营者年龄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二)经营者文化程度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三)是否中共党员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四)是否转业或者复员军人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五)之前担任过村或村以上干部或企业负责人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五 结论

  分报告之三 民营企业人力资本特征与企业绩效

   一 文献综述和报告创新

   二 研究思路、变量选取和研究假设

    (一)研究思路

    (二)变量选取

     1.人力资本关键特征

     2.企业绩效

     3.控制变量

    (三)回归模型

    (四)研究假设

   三 实证分析过程和结果

    (一)数据描述

     1. 2004~2006年样本企业人力资本特征的纵向年度对比

     2.样本企业人力资本特征的行业横向对比

    (二)各变量数据的相关性分析和多重共线性检验

    (三)整体样本的回归分析

     1.回归结果

     2.回归结果的解析

    (四)行业样本的回归分析

   四 结论和建议

  分报告之四 家族企业与外部人力资本吸纳

   一 引言

   二 已有的研究文献

    (一)围绕“环境论”的争论

    (二)对家族控制权稀释的解释

   三 本文研究的问题

   四 基于我国经验数据的计量分析

    (一)企业类型

    (二)企业的股权结构

    (三)企业的控制权

    (四)样本的行业分布

    (五)回归分析

   五 一个家族企业变革的案例

   六 结论及政策含义

  分报告之五 人力资本与民营企业研发行为

   一 数据样本

   二 模型设定

   三 经验结果

   四 关于人力资本内生性的讨论

  分报告之六 人力资本与企业市场开发

   一 人力资本与竞争力

   二 民营企业市场开发及相关人力资本现状分析

    (一)民营企业市场开发现状分析

    (二)民营企业人力资本分析

     1.人力资本投资开发力度不够

     2.缺乏科学的人力资本激励制度

   三 人力资本对民营企业市场开发的作用分析

    (一)人力资本对企业市场开发的定性分析

    (二)人力资本对企业市场开发的定量分析

   四 增强企业市场开发能力的人力资本对策研究

    (一)加强员工培训教育,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

    (二)建立健全人力资本激励机制

    (三)培育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四)建立人力资本产权机制

    (五)转化家族制管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分报告之七 人力资本与民营企业国际化发展

   一 引言

   二 我国民营企业国际化的现状分析

    (一)民营企业出口贸易状况

    (二)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现状

    (三)进行国际化实践的民营企业状况

   三 人力资本在民营企业国际化中的作用

    (一)人力资本在民营企业出口贸易的作用

    (二)人力资本对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作用

   四 人力资本与民营企业国际化关系的实证分析

    (一)人力资本与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

    (二)人力资本与民营企业出口贸易

    (三)人力资本与民营企业出口额的计量分析

     1.总体检验

     2.行业检验

     3.地区检验

   五 民营企业国际化中存在的人力资本问题

    (一)国际化的人力资本储备匮乏

    (二)对国际化人力资本的吸引力不足

    (三)国际化的人力资本整合存在障碍

   六 民营企业国际化中的人力资本战略

    (一)职业经理人的国际化

    (二)外部国际化人力资本的获得

    (三)内部国际化人力资本的培养

    (四)适应国际化的企业文化

    (五)使用和激励

  分报告之八 集群社会网络人力资本与民营企业竞争力

   一 理论综述

    (一)集群社会网络

    (二)社会网络中的人力资本

    (三)集群社会网络条件下人力资本与企业竞争力

   二 基于集群社会网络人力资本与企业竞争力关系考察

    (一)产业集群与社会网络*

    (二)企业竞争力与集群社会网络

     1.驰名商标、中国名牌区域比较

     2.我国专利区域比较

     3.人力资本投资区域比较

     4.优势企业区域分布比较

    (三)集群社会网络中人力资本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案例分析

   三 基于集群社会网络人力资本对企业竞争力提升的作用机制

    (一)集群社会网络有助于区域内人力资本的积累与提升

    (二)集群社会网络条件下加速了企业技术创新

    (三)集群社会网络有利于提高专业化协作配套水平

    (四)集群社会网络有利于降低市场交易成本

    (五)社会网络有利于企业品牌与区域品牌的互动发展

   四 结论和建议

    (一)积极倡导产业集群战略

    (二)大力营造人文环境

    (三)加大集群人力资本投资

    (四)鼓励企业家协会组织发展

    (五)完善产业集群中介服务体系

  分报告之九 民营企业人力资本的培养战略与政策环境

   一 人力资本与企业发展:国际与国内经验

    (一)人力资本与企业发展:国际的经验

    (二)人力资本与企业发展:国内的经验

    (三)关于人力资本的理论

   二 我国民营企业人力资本发展现状

    (一)民营企业人力资本水平普遍不高

    (二)民营企业人力资本水平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别

    (三)民营企业人力资本水平存在明显的行业差别

    (四)民营企业人力资本水平存在明显的企业规模差异

    (五)民营企业人力资本水平存在明显的企业家特质影响差异

    (六)民营企业人力资本水平存在明显的发展时间差别

   三 我国民营企业人力资本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本水平整体不高

    (二)民营企业人力资本培育投入不足

    (三)民营企业人力资本管理理念陈旧

    (四)民营企业人力资本培育的机制远没有建立起来

    (五)民营企业人力资本培育重科技人员、管理人员的培育,轻一般员工的培育

   四 民营企业人力资本培养战略

    (一)企业人力资本培育成本——收益分析框架

    (二)民营企业人力资本可持续培养战略

    (三)民营企业人力资本的管理战略

   五 民营企业人力资本培养的政策建议

    (一)从企业方面看

    (二)从国家和社会方面看

  分报告之十 2007年民营企业人力资本竞争力指数及50强企业分析

   一 50强企业遴选基本情况

   二 民营企业人力资本竞争力指数模型设计

   三 民营企业人力资本竞争力50强企业分析

   四 民营企业综合竞争力50强与人力资本竞争力关系分析

    (一)关于综合竞争力指数

    (二)民营企业综合竞争力50强及与人力资本竞争力关系分析

    (三)调查问卷有关人力资本数据的情况

     1.民营企业员工教育程度状况

     2.民营企业员工培训费用情况

     3.民营企业R&D费用情况

     4.民营企业人均收入水平情况

 50强典型案例介绍

  案例一 以人为本、制度为本

   一 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积极推进公司现代企业制度建设

   二 紧紧围绕卷烟商标配套生产,加大卷烟以外其他行业包装印刷市场的开拓力度,提高企业的市场占有率

   三 加大企业技术创新和设备技改力度,保持公司竞争力在业界的领先之势

   四 强化生产管理,提升产品服务质量、降低生产成本

   五 以人为本、制度为本,加强企业内部规范化管理

   六 不断适应新形势,探索新路子,加强公司党建工作

  案例二 提升企业人力资本与竞争力的经验

   一 公司及主要负责人简介

   二 企业对人力资本的理解

   三 企业关于人力资本的理念

   四 提升人力资本管理的四大要点

   五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六 企业竞争力提升的未来发展战略

  案例三 人本管理促发展

   一 关注人力资本对企业发展的作用

   二 重视人才培养,发展壮大人力资本

    (一)建立多渠道的人才发展通道

    (二)建立了轮岗机制

    (三)建立多层次的培训体系

   三 有效激励,提升人力资本效益

   四 企业竞争力提升的未来发展战略设想

   五 集团董事长、总裁陈年代简介

  案例四 与时俱进的人才观

   一 人才资本化理念

   二 与时俱进的人才观

   三 一流的薪酬理念与人性化的福利制度

   四 完善的员工职业培训体系

   五 职业规划成就员工和企业的双赢

   六 文化管理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最高境界

   七 人力资源管理基础领先

  案例五 卓越的绩效来源于卓越的人

   一 中利的价值观

   二 中利的人才观

   三 集团未来的发展战略设想

   四 集团董事长王柏兴简介

  案例六 人力资本,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核心

   一 上海富臣的人力资本理念

   二 上海富臣的选人、育人、用人、留人之道

   三 人力资本给上海富臣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四 企业竞争力提升的未来发展战略思想

   五 上海富臣总经理刘顺简介

  案例七 立足农业 开创未来

   一 公司发展历程

   二 公司企业文化

   三 公司未来发展战略设想

   四 公司董事长程立力先生简介

  案例八 学习与创新引领企业发展

   一 公司发展历程

   二 公司企业文化

   三 公司未来发展战略设想

    (一)诚信经营居首

    (二)产品实现多元化

    (三)加大研发力度

   四 公司总经理闫向阳先生简介

  案例九 德才兼备 人尽其才

   一 集团发展历程

   二 企业文化与人才观

   三 集团未来的发展战略与设想

   四 集团董事长龚海涛简介

  案例十 以人为本 追求卓越

   一 集 团 文 化

    (一)企业管理

    (二)人才管理

    (三)经营观念

    (四)品牌意识

    (五)文化生活

   二 集团总董事长高翔寄语

   三 集团董事长高翔先生简介

  案例十一 员工与企业共同成长

   一 企 业 文 化

    1.泰坦的愿景

    2.泰坦的核心价值观

    3.泰坦的经营宗旨

    4.泰坦的质量意识

    5.泰坦的文化基石:三“T”

    6.泰坦要树立的社会形象:“泰坦科技,永恒动力”

   二 公司人才战略

    (一)人才理念

    (二)人才策略

     1.良好的工作环境

     2.合理的薪酬政策

     3.广阔的职业前景

   三 公司未来发展战略设想

   四 董事长寄语

 附录

  附录Ⅰ 中国民营企业人力资本竞争力指数及其指标体系说明

  附录Ⅱ 中国民营企业综合竞争力指数及其指标体系说明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网站

 ABSTRACT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企业实现了超常发展,表现出很强的竞争力,已经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调查表明,除了其他因素外,人力资本是中国民营企业持续快速成长的重要支撑。所谓人力资本,简单地说,就是存在于人体之中以及后天获得的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技术和能力与健康状况等的总和。人力资本通过对人的卫生、教育和培训等项投资形成。通过对全国十多个省市开展民营企业人力资本与企业竞争力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我们运用规范的计量经济学等现代经济学方法,分析研究了调查回收的1594份有效问卷,集中分析和阐明了人力资本与中国民营企业的制度选择与创新、企业绩效、研发行为、市场开发、国际化发展等各方面的关系,深入探究和揭示了人力资本对中国民营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和决定作用,提出了相应政策建议。全书由“研究报告”、“50强典型案例介绍”、“附录”三部分组成。由1个总报告和10个分报告组成的第一部分是全书的主体。11份研究报告表明,总体上看,到目前为止中国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的人力资本水平还不够高,人力资本对民营企业竞争力的提升还受一些因素的制约;企业家人力资本在规模较小的企业中的作用比规模较大的企业显著;在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人力资本对民营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民营企业的家族制、短视的经营理念和市场环境、法制环境与道德环境等,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中国民营企业人力资本的提升和作用的发挥。这项研究还表明,在中国现阶段,民营企业家的企业家人力资本越高,其创立的企业越有可能改制成为现代企业。民营企业家管理经验和领导能力的积累,对于民营企业制度选择和创新具有重要作用。民营企业创办人的党员身份同样是民营企业家人力资本的一种存在形态,对于民营企业绩效与成长具有重要影响。民营企业综合竞争力50强和人力资本竞争力50强则从不同角度表明,人力资本的水平和质量越高,企业的竞争力越大,成长与发展的能力也越强。通过研究我们也发现,在中国现阶段,民营企业家的文化程度影响着民营企业的绩效,大专及以上高学历创业者和经营者的企业绩效显著高于低学历者的企业绩效。近年来虽然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本状况有所改善,但民营企业人力资本开发的广度和深度还有待加强,人力资本的企业绩效还局限于企业的市场获利能力,还没有升华到企业运营整合能力和财务管控能力。环境对家族企业治理结构的影响是非实质性的,导致家族企业治理结构变化的原因最终来自企业自身发展及其需要。企业的人力资本水平越高,企业内部设立独立研发机构的可能性越大。企业人力资本水平对企业研发行为、市场开发以及民营企业国际化发展和进出口贸易均表现出显著的正效应。这项研究得出的一个基本结论是,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民经济的日益现代化与国际化,人力资本的提升对于提升民营企业竞争力的作用也将越来越大。民营企业家要进一步提高认识,继续积极创造条件,大力提升自身的企业家人力资本水平,着力提升经营管理型人力资本和技术性人力资本水平,普遍提升劳动力(职工)人力资本水平。在提升民营企业人力资本、促进民营企业竞争力方面,尤其需要政府的支持,政府也可以因此而更加有所作为。

1. B.Chinitz,“Contrasts in Aggkmeration. New York and Pittsburgh”,American Economic Review,Papers and Proceedings 1961.52.

2. Divid J. Teece and Gary Pisano,“The Dynamic Capabilities of Firms:An introduction”,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1994.

3. E.T. Prahalad and Gary Hamel,“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0.

4. C. 格鲁特尔特和T.范贝斯特纳尔编《社会资本在发展中的作用》(中译本),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5.边燕杰、丘海雄:《企业的社会资本及其功效》,《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2期。

6.陈凌主编《民营经济与中国家族企业成长》,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7.戴园晨主编《中国经济的奇迹——民营经济的崛起》,人民出版社,2005。

8.段兴民、张志宏等:《中国人力资本定价研究》,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9.冯亚明:《产业集群提升职业经理人力资本价值存量的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07年第2期。

10.加里·S.贝克尔:《人力资本》(中译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11.李品媛:《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理论与实证分析》,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12.李新春、张书军主编《家族企业:组织、行为与中国经济》,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13.李新功:《建立社会资本架构下的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研究》,《当代经济研究》2007年第1期。

14.林南:《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中译本),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15.刘迎秋、徐志祥主编《中国民营企业竞争力报告》(No.1,No.2,No.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2005、2006。

16.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中译本),商务印书馆,2005。

17.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中译本),华夏出版社,2002。

18.缪小明、李刚:《基于不同介质的产业集群知识溢出途径分析》,《科研管理》2006年第6期。

19.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中译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

20.王缉慈:《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1.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90。

22.雅各布·明塞尔:《人力资本研究》(中译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23.雅克·菲兹-恩兹:《人力资本的投资回报》(中译本),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24.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商务印书馆,1972。

1. Amemiya,T.,Advanced Econometrics,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5.

2. Maddala,G.S.,Limited-Dependent and Qualitative Variables in Econometric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

3. Ricketts,M.,The New Industrial Economics,St. Martin Press,1987.

4. Thurow,L.C.,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INC,Belmont,California,1970.

5. Wooldridge,Jeffrey M.,Econometric Analysis of Cross Section and Panel Data,MIT Press,2002.

6.陈峰:《现代医学统计方法与Stata的应用》,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

7.胡静林:《人力资本与企业制度创新》,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8.焦斌龙:《中国企业家人力资本:形成、定价与配置》,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9.李涛:《人力资本投资与城市竞争力》,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10.马津龙:《温州民营企业的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江南论坛》2001年第2期。

11.钱德勒:《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商务印书馆,1997。

12.王金营:《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理论与实证》,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13.西奥多·W.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

14.杨其静:《企业家的企业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1. Barnard,The Function of Executiv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38.

2. Harris,M. and A. Raviv,“The Design of Securities”,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89,vol. 24,pp. 255-287.

3. Jin,Hehui;Qian,Yingyi and Weingast,Barry R.,“Regional Decentralization and Fiscal Incentives:Federalism,Chinese Style”,Stanford University Working Paper, 1999.

4. Milgrom,P. and J. Robers,Economics,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New Jersey:Prentice-Hall International,Inc,1992.

5. Tybout,James R.,“Manufacturing Firm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How Well do They Do,and Why?”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2000,38(1),pp. 11-44.

6. Wooldridge,J.M.,Introductory Econometrics:A Modern Approach,South-Western College Publishing,2000.

7.刘德强:《国有企业的经营者:是能力不足还是努力不足——关于钢铁工业的实证研究》,《经济学(季刊)》2002年第1卷第2期。

8.刘小玄:《民营化改制对中国产业效率的效果分析》,《经济研究》2004年第8期。

9.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中文版),商务印书馆,1990。

10.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中文版),商务印书馆,1999。

11.何玮:《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研究与发展费用支出对产出的影响》,《经济科学》2003年第3期。

12.涂正革、肖耿:《中国的工业生产力革命》,《经济研究》2005年第3期。

13.吴延兵:《R&D,创新与生产率——中国工业产业的经验证据》,博士学位论文,2006。

14.谢千里等:《改革以来中国工业生产率变动趋势的估计及可靠性分析》,《经济研究》1995年第12期。

15.姚洋:《非国有经济成分对我国工业企业技术效率的影响》,《经济研究》1998年第12期。

16.朱钟棣和李小平:《中国工业行业资本形成、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及其趋异化:基于面板数据的研究》,《世界经济》2005年第9期。

17.周黎安、罗凯:《企业规模与创新:来自中国省级水平的经验证据》,《经济学(季刊)》2005年第4卷第3期。

18.赵世勇:《所有权安排、经营者特征与企业效率》,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2007年工作论文。

1. Ahmed Riahi;Belkaoui,“Intellectual Capital and Firm Performance of Multinational Firms”,Journal of Intellectual capital,2003,(4),pp.5-6.

2. Arnold,J;Patterson,F.,Work Psychology:Understanding Human Behaviour in the Workplace. 4th London:FT/Prentice Hall,2005,pp.357-375.

3. Delaney,J.M&M.A.Huselid,“The Impact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Practices on Perceptions of Organization Performance”,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6,39,VOL(4),pp.949-969.

4. Gerhart,B;B.T.Milkovich,“Organization Difference in Managerial Compensation and Firm Performance”,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96,39,VOL4,pp.949-969.

5. Heyes,J.,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at an Agrochemical Plant in Mabey,C,Experiencing HRM,London,1998,pp.98-109.

6. Ngo,H,Y;D.Turban,C;M,Lau;S.U.Lui,“Human Resource Practice and Firm Performance of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Influence of Country Origin”,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1998,4 VOL9,pp.632-652.

7. Terpstra.D.E;E.J.Rozell,“The Relationship of Staffing Practice to Organizational Level Measures of Performance”,Personnel Psychology,1993,46,1,pp.27-48.

8.加里·S.贝克尔:《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王亚宇、陈琪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9.李嘉明、黎富兵:《企业智力资本与企业绩效的实证分析》,《重庆大学学报》2004年12月27卷。

10.张炳发、万武威:《企业知识资本投资与知识资本对企业绩效影响的实证分析》,《中国软科学》2006年第7期。

11.张正堂:《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与企业绩效的关系:人力资源管理效能中介效应的实证研究》,《经济科学》2006年第2期。

1. Maherault,“The Influence of Going Public on Investment Policy:An Empirical Study of French Family Owned Business”,Family Business Review, 2000,13(1),pp.71-79.

2. Ichak Adizes:Managing Corporate Lifecycle,Prentice Hall,1999.

3.储小平:《家族企业的成长与社会资本的融合》,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4.辜胜阻、张昭华:《家族企业治理模式及其路径选择》,《中国人口科学》2006年第1期。

5.韩朝华、陈凌、应丽芬:《传亲属还是聘专家:浙江家族企业接班问题考察》,《管理世界》2005年第2期。

6.李新春:《信任、忠诚与家族主义困境》,《新经济》2005年第5期。

7.吕福新:《家族企业的资源短缺与理念接续》,《管理世界》2003年第12期。

8.马丽波:《中国家族企业组织的合理性及其管理效率评价》,《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9.王志明、顾海英:《家族企业成长与治理结构的变迁》,《财经科学》2004年第5期。

1. Abrahamson,E.,Rosenkopf,L.,“Social Network Effects on the Extent of Innovation Diffusion:A Computer Simulation”,Organization Science,1997,8(3),pp.289-309.

2. Barro,R.J.,“Economic Growth in a Cross-section of Countries”,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1,CVI(2),pp.407-443.

3. Barro,R.J. and Lee,J.-W.,“International Comparisons of Educational Attainment”,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993,32,pp.363-394.

4. Barro,R.J. and Sala-i-Martin,X.,Economic Growth,New York:McGraw-Hill,Advanced Series in Economics,1995.

5. Becker,G.S.,Murphy,K.M. and Tamura,R.,“Human Capital,Fertility,and Economic Growth”,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0,98(5),pp.12-37.

6. Easterly,W. and Rebelo,S.,“Fiscal Policy and Economic Growth: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993,32,pp.417-458.

7. Freeman,C.,The Economics of Industrial Innovation,Harmondsworth. 1974.

8. Freeman,C. and Soete,L.,The Economics of Industrial Innovation,third edition,London and Washington. 1997.

9. Lazonick and O’Sullivan,“Perspective on Corporate Governance,Innovation,and Economic Performance”,INSEAD. 2000.

10. Lee Chang-Yang,“A New Perspective on Industry R&D and Market Structure”,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nomics,2005,LIII(1),pp.101-122.

11. Levine,R. and Renelt,D.,“A Sensitivity Analysis of Cross-country Growth Regression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2,82(4),pp.942-963.

12. Lind,Douglas,A.,Marchal,William G. and Mason,Robert D.,Statistical Techniques in Business and Economics,MaGraw-Hill. 2002.

13. Lucas,R.E.,“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988,22,pp.3-42.

14. Lunn,J.,“R&D,Concentration and Advertising:A Simultaneous Equation Model”,Managerial and Decision Economics,1989,10(2),pp.101-105.

15. Nasierowski,W.,Arcelus,F. J. “Interrelationships among the Elements of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s:A Statistical Evaluation”,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1999,119,pp.35-253.

16. Romer,P.M.,“Endogenous Technological Change”,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0,8(5),pp.71-101.

Schumpeter,J.A.,Capitalism,Socialism and Democracy,Unwin,London. 1942.中文版,商务印书馆,1999。

17. Scott,J.T.,“Firm Versus Industry Variability in R&D Intensity”,in Griliches,Z.(ed.),R&D,Patents and Productivity,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4.

18. Shrieves,R.,“Market Structure and Innovation:A New Perspective”,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nomics,1978,26(4),pp.329-347.

19. Wang,Y and Yao Y.D.,“Sources of China’s Economic Growth 1952-1999:Incorporating Human Capital Accumulation”,China Economic Review,2003,14,pp.32-52.

20. White,H.,“A Heteroskedasticity-Consistent Covariance Matrix Estimator and a Direct Test for Heteroskedasticity”,Econometrica,1980,48(4),pp.817-838.

21. Wilson,R.,“The Effect of Techn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Product Rivalry on R&D Effort and Licensing of Inventions”,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77,59(2),pp.171-178.

22.吴延兵:《企业规模、市场力量与创新:一个文献综述》,《经济研究》2007年第5期,第125~138页。

1.马宁等:《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机理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2年第9期。

2.张文贤:《人力资源总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3.浙江民营经济课题研究组:《浙江3000家民营企业问卷调查报告》,《浙江经济》2005年第8期。

4.王朝明:《人力资本在企业技术创新中的作用机制研究》,河北大学硕士论文,2006。

5.周阳:《浙江省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及原因分析》,《科技咨询导报》2007年第2期。

6.李守波:《人力资本投资与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武汉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6。

7.戈顿:《创新人力资本产权与广东民营企业发展》,《科技管理研究》2006年第6期。

8.葛玉辉:《人力资本产权及其制度创新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9.林波:《中国企业人力资本投资》,厦门大学硕士论文,2002。

10.张一力:《人力资本与区域经济增长》,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1. Knight,G.A. & Cavusgil. S.T.,“The Born Global firms:A Challenge to Traditional Internationalization Theory”,Advances in International Marketing,1996,8,pp.11-26.

2. Helpman,E.,“A Simple Theory of Trade with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4,92,pp. 451-471.

3. Markusen,James R.,Venables,Anthony J.,“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s a catalyst for industrial development”,European Economic Review,Feb 1999,Vol. 43 Issue 2,pp.335-356.

4.陈炜华:《国际化人才是民营企业的宝贵资源》,《国际人才交流》2007年第2期。

5.胡振华:《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模式探讨》,《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6.姜伟:《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的比较》,《现代经济》2007年第5期。

7.李丽:《试论民营企业国际化》,《华东经济管理》2003年第6期。

8.林俐:《国际化经营跳跃式发展模式的特征剖析》,《经济问题探索》2003年第8期。

9.林玫:《民营企业国际化:学术研究与理论推进》,《国际经济合作》2005年第12期。

10.刘纯安、王书军:《国际贸易新理论与中国对外贸易战略的创新》,《当代经济》2007年第7期。

11.鲁桐、李朝明:《温州民营企业国际化》,《世界经济》2003年第5期。

12.徐黑妹:《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的现状及应对措施》,《科技经济市场》2006年第11期。

13.易定红:《新贸易理论政策述评》,《经济学动态》1999年第3期。

14.尤宏兵:《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与管理》2004年第4期。

15.张延国:《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理论综述》,《商业时代》2007年第17期。

16.赵婷、王坤:《政府制度创新与民营企业国际化》,《浙江经济》2005年第4期。

17.赵伟:《民营企业国际化:几个关键因素》,《浙江经济》2006年第20期。

18.赵伟:《民营企业国际化:前导性论题》,《浙江经济》2006年第20期。

19.《全球化时代的人才战略论坛实录》,2006年09月17日19:05新浪财经,http://www.sina.com.cn。

1. Coleman,J.S.,“Social capital in the creation of human capital.American”,Journal of Sociology,1988,94(Supplement):pp.95-120.

2. Granovetter Mark,“Economic Ac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The Problem of Embeddedness.”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91:pp.481-510,1985.

3. Lanary R,Amara N,Lamari M.,“Does social capital determine innovation?To what extent”,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Social Change,2002.

4. Li & Fung reseaech center,“Textile and apparel clusters in China”,May 2006,Issue 5,www.idsgroup.com/profile/pdf/industry-series.

5. Peter Blau,Inequality and Heterogeneity:A Primitive Theory of Social Structure,New York:Free Press,1977.

6.边燕杰、丘海雄:《企业的社会资本及其功效》,《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2期。

7.蔡铂、聂鸣:《社会网络对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影响》,《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年第7期。

8.陈柳钦:《产业集群创新的六大动力来源》,《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7年第8期。

9.陈柳钦:《论产业集群、技术创新和技术创新扩散的互动》,http://www.chinavalue.net/article/82701.html,2007。

10.冯亚明:《产业集群提升职业经理人力资本价值存量的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07年第2期。

11.〔美〕C.格鲁特尔特、〔美〕T.范贝斯特纳尔:《社会资本在发展中的作用》,黄载曦译,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第172~183页。

12.顾强:《中国产业集群》1~6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2007。

13.黄中伟:《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机理研究》,《中国知识网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5。

14.季年芳:《以人力资本为基础构建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科技管理研究》2006年第12期。

15.〔美〕林南:《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张磊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第18~28页。

16.李新功:《建立社会资本架构下的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研究》,《当代经济研究》2007年第1期。

17.李勇刚:《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机理研究》,“中国知识网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5。

18.刘迎秋、徐志祥主编《中国民营企业竞争力报告No.2:品牌与竞争力指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19.吕文栋、朱华晟:《浙江产业集群的动力机制——基于企业家的视角》,《中国工业经济》2005年第4期。

20.李永华:《论产业集群生成机制中的人力资本要素》,《深圳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21.缪小明、李刚:《基于不同介质的产业集群知识溢出途径分析》,《科研管理》2006年第4期。

22.〔美〕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吴珠华等译,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第3页。

23.王缉慈:《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第128~132页。

24.吴德进:《产业集群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第56~58页。

25.徐强:《产业集群因何而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第116~125页。

26.叶子飘、丁孝智:《珠三角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与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职业技术教育》2003年第1期。

27.颜琼、成良斌:《企业社会资本对技术创新推动的作用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06年第7期。

28.朱华晟:《浙江产业群——产业网络、成长轨迹与发展动力》,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第74~82页。

29.张继彤:《产业集群与中小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30.周乐欣、李魁:《我国产业集群的社会资本理论视角》,《科技创业月刊》2006年第9期。

1.哈比森:《作为国民财富的人力资源》,英文版,1973。

2.谭崇台主编《发展经济学》,山西经济出版社,2004年第2版。

3.韦恩·F.卡肖:《人力资源管理》,王重鸣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4.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商务印书馆,1990。

5.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商务印书馆,1972。

6.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农村与社会发展司和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2004中国农民素质发展报告》,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1. Mark R. Linne,M. Steven Kane,George Dell,A Guide to Appraisal Valuation Modeling,Appraisal Institute,2000.

2. Daniel L.Stufflebeam,Anthony J. Shinkfield,Evaluation Theory,Models,and Applications, Jossey-Bass,2007.

3.西奥多·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

4.刘迎秋、徐志祥主编《中国民营企业竞争力报告No.1:竞争质量与竞争力指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5.刘迎秋、徐志祥主编《中国民营企业竞争力报告No.2:品牌与竞争力指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6.刘迎秋、徐志祥主编《中国民营企业竞争力报告No.3:自主创新与竞争力指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7.张炳申:《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基于企业成长的视角》,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

8.向显湖:《人力资本财务论——基于企业主体的一个基本框架》,《发展财务论丛书》,中经文通图书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9.郭亚军:《综合评价理论:方法及应用》,科学出版社,2007。

10.席酉民主编《企业集团竞争力与业绩综合评价》,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简 介:本书通过对全国十个省市民营企业 “走出去”的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运用规范的计量经济学等现代经济学方法,分析研究了868份回收问卷中的705份有效问卷,集中分析了民营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的金融 、保险和财政支持,以及政府及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并从微观层面分析了民营企业国际化中的行业、地域选择和海外投资企业的本土化问题。

作者: 刘迎秋 徐志祥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