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经济与中日经贸关系发展报告(2008)图书
Annual report on Japanese economy and sino-Japanese economic & trade relations(2008)
[内容简介] 本书从宏观经济运行层面、金融领域、产业结构与技术创新、贸易、投资以及区域合作等不同角度对日本经济与中日经贸关系的发展进行了全景式分析与预测。
日本经济蓝皮书编委会
法律声明
中文摘要
总报告
2007~2008年日本经济与中日经贸关系:现状、问题与展望
一 日本经济的现状与走势
(一)2007年日本宏观经济运行状况
(二)2008年日本经济展望
二 中日经贸关系现状与展望
(一)中日经贸合作的现状分析
1.双边贸易
2.相互投资
3.政府间资金合作
(二)首次中日经济高层对话
(三)双边经贸合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双边贸易高位徘徊的态势未出现根本性改观
2.中方逆差持续扩大
3.贸易摩擦增多
4.日本对华直接投资锐减
5.其他方面的问题
(四)今后的展望
现状与趋势
当前日本经济周期演进的特征与走势
一 本轮长周期扩张的主要特征
1.前期衰退最重的长周期扩张
2.经历时间最长的长周期扩张
3.增长势头最弱的长周期扩张
4.伴随通货紧缩的长周期扩张
5.内需主导的长周期扩张
6.缺乏“实感”的长周期扩张
二 从2007看2008:渐入周期“拐点”
1.增长势头逐渐弱化
2.景气判断持续恶化
3.股票市场转趋低迷
4.设备投资出现波动
5.国际环境空前恶化
三 期待回暖的中日经济关系
1.提升了中日经济合作的层次
2.完善了中日经济合作的机制
3.深化了中日经济交流的内涵
4.拓宽了中日经济合作的领域
携手合作,促进中日经济共同发展
一 中日互为重要经贸合作伙伴
(一)贸易合作
(二)相互投资
(三)资金合作
(四)存在的问题及推动合作领域
二 首次中日经济高层对话成功举行
三 中日经贸关系未来展望:合作共赢和协调发展
日本经济面临的课题
一 长期化的景气复苏与变化中的景气循环格局
1.2006~2007年的景气现状
2.效益持续坚挺的企业部门
3.收入、消费增长缓慢的居民部门
4.景气循环结构的变化
5.零利率解除后处于稳定状态的金融市场
6.缓慢上升的物价动态
二 未来经济增长过程中的生产率提高与企业行动
1.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及其变动原因
2.生产率的国际比较与不同产业的生产率
3.从不同产业水平反映的资本效益差距
4.日本的企业治理与生产率
5.风险企业发行新股上市后的资金有效利用
三 劳动市场的变化及其对居民部门的影响
1.不断增加的非正式雇佣的实际状况
2.劳动时间长的非正式雇佣人员处于增加趋势
3.在雇佣环境不断改善的情况下出现的因是否参加工会导致的工资差异
4.经济增长与经济社会差距的关系
5.通过收入再分配对差距扩大的抑制效果正在显露
在变与不变中把握中日关系的大局*
一 世界在变,但中日之间的地缘关系没有改变
二 时代在变,但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题没有改变
三 中国在变,但中国重视和谐、热爱和平的文化传统没有改变
四 日本在变,但日本的国家根本利益没有改变
五 中日关系在变,但中日两国友好交往的主流没有改变
六 几点建议
1.进一步加强文化交流,增强相互之间的文化认同
2.进一步加强经济合作,增强相互之间的互利共赢
3.进一步加强安全合作,增强相互之间的安全互助
4.进一步加强对话沟通,增强相互之间的政治互信
当前日本景气恢复的特点及其成因*
一 引言
二 景气恢复中的不同障碍:“流动性陷阱”与“投资过剩”
(一)“流动性陷阱”与经济低迷的恶性循环
(二)实际利率的低下成为摆脱困境的关键
(三)此次景气与“伊奘诺景气”恢复时所面临的障碍不同
三 劳动供求发生变化:买方市场和卖方市场
(一)从雇佣停滞到雇佣增加的转换
(二)与“伊奘诺景气”比较:劳动力需求强度发生变化
四 设备投资恢复的不同起点:金融环境宽松与财政直接干预
(一)金融环境宽松是此次景气中非制造业设备投资恢复的起点
(二)“伊奘诺景气”中设备投资的启动与政府财政干预密切相关
五 消费需求的拉动作用呈现差异:个人消费主导与消费增长缓慢
(一)个人消费需求增长的缓慢及其原因
(二)抑制个人消费下降的特殊因素
六 企业环境的变化:流动性过剩与资金不足
(一)企业经营的变化与改善
(二)此次景气中企业的流动性过剩及其成因
七 景气的外部环境:竞争格局的变化
(一)中国市场的拉动对日本此次景气恢复起重要作用
(二)出口仍是日本摆脱萧条的主要途径
八 景气恢复中的不确定因素
(一)日本政府对前景的预测
(二)长期利率上升的影响
(三)美国市场的不确定性
九 结语
(一)相关理论与日本经济周期特征的演化
(二)现代经济周期特征成因的概括
日益深化的中日贸易投资关系
一 2006年中日贸易回顾
(一)日本对华出口特点
(二)日本自华进口特点
二 2007年的中日贸易进展状况
三 日本与东亚的经济合作进展
四 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动向
五 在华日资企业面临的课题
六 中国企业对日投资日益活跃
比较与借鉴
中日国际竞争力比较*
一 中日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的基本问题
(一)什么是国际竞争力
(二)国际竞争力理论的提出以及发展
二 中日国际竞争力综合评价
(一)中日竞争力在世界范围内的排名变化
(二)中国和日本共有的优势及劣势指标
(三)中日两国国际竞争力变迁
三 中日国际竞争力的要素分析
(一)国内经济
(二)国际化
(三)企业管理
(四)金融体系
(五)科学技术
(六)人力资本
(七)基础设施
(八)政府管理
四 从国际竞争力看中日两国的互补性
中日“泡沫”生成环境的非同质性探析*
一 与日本20世纪80年代中期泡沫经济相比,更多的是差异
(一)发展阶段不同带来的诸多差异
(二)政府应对泡沫的政策不同
二 中国经济现状与日本20世纪70年代更接近
(一)经济发展阶段与增长模式相近
(二)面临的国际环境比较接近
(三)国内经济形势比较类似
三 日本20世纪70年代的经验与启示
(一)石油危机的影响机制与增长方式的转变
(二)抑制恶性通货膨胀
(三)加速产业结构调整
(四)开发节能技术和新能源,治理公害
(五)“减量经营”
结语
中国应该从日本泡沫经济中吸取什么教训?
一 前言
二 对日本泡沫经济需要深刻反思
1.泡沫经济破灭使日本付出巨大代价
2.日本资产泡沫膨胀的大背景
3.日本泡沫经济影响加剧的主要因素
三 从日本应对政策失误带来的教训
1.对资产泡沫的形成规律和泡沫破灭的严重性认识不足
2.在治理资产泡沫膨胀方面缺少理论支持
3.错过了最佳调控时机,也没有采取有效的调控方法
四 中国应如何抑制当前的资产价格膨胀
1.当前中国资产价格上涨与日本资产泡沫膨胀的简单比较
2.当前中国资产价格上涨的特殊性
3.对抑制资产价格过快上涨的几点建议
日本资产价格泡沫的发生机制及其启示*
一 引言
二 资产价格泡沫的内涵
三 日本资产价格泡沫的发生机制
1.资金来源
2.投资意愿
四 产生背景
1.金融体制改革
2.歪曲的税制
3.日美贸易摩擦
4.财政再建计划
5.良好的经济状况
6.国家竞争力的上升
五 经验教训
六 几点启示
日本公共建设工程招投标监管机制及其主要特点*
一 高度重视公共建设工程招投标监管,树立正确的监管理念,明确监管目的和要求
1.公共建设工程招投标监管强调以质量为中心,兼顾其他的理念
2.强调招投标和契约的透明性、竞争的公正性,排除违法行为,确保适正化施工*
3.重点防范招投标中的“谈合”,特别是“官制谈合”等违法行为
4.中标条件由单一的价格因素向综合因素转变
5.强调投标与契约履行的诚实信用*
二 法律规定不厌其详,明确具体,突出可操作性,确保得到实施
三 强调公共建设工程招投标及其监管工作的透明性,建立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
四 明确相关当事人在公共建设工程招投标中的责任和义务,责任到人,违法必究
五 预防和制裁相结合,重点防范投标“谈合”等违法行为
1.明确界定投标“谈合”等违法行为
2.规定发现违法事实时的报告义务
3.对投标“谈合”等违法行为进行严格查处
4.采取补救措施,防止违法行为再次发生
六 重视建筑企业素质建设,严格参加投标企业资格,从源头预防建设工程中的腐败等
21世纪日本养老金制度改革与危机*
一 跨世纪的养老金制度改革
二 负担与支付:政府财源危机
三 企业“年金税”超过法人税——企业生存危机
四 “年金不信”——养老金信赖危机
五 养老金危机引发政党危机
六 结论:走出养老金危机的制度路径
过疏化、高龄化与农地弃耕*
一 农地弃耕与日本农村经济发展的困境
(一)日本农地弃耕的现状和特点
1.高龄化和过疏化是导致日本农地弃耕的主因
2.农地弃耕在不同类型农业地区中存在较大差异
3.自给农户、副业农户和持地非农户的弃耕地面积增加幅度较大
(二)农地弃耕对日本农村经济的影响
1.影响日本农村土地的规模化集中利用
2.影响日本粮食自给安全
3.影响日本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 过疏化和高龄化对农地弃耕的影响
三 日本政府的政策选择
(一)日本政府相关政策措施的基本依据
(二)日本政府的政策措施
四 结论和启示
1.传统农业功能向多功能农业的转变
2.把农地弃耕问题与农村过疏化和高龄化相结合
3.关注不同类型农业地区间的差异
金融问题
日本短期调整中的战略动向对亚洲和我国的影响
一 日本从贸易大国转向投资大国的潜在影响
(一)日本股市上涨引致国内外资金流向变化与调整
(二)日本规避和防范汇率风险的效率与策略
(三)日本应对资源产品的战略意识与实际手段
二 日本经济金融转变带来的国际合作动向
三 日本经济金融战略调整针对我国的意向
日本资金流动格局的变化及其变革路径
一 日本银行的现金流量统计
二 从现金流量表看日本间接金融体制的变化
1.日本资金流动的整体格局及其变化
2.家庭金融资产构成变化特征
3.民间非金融企业的现金流量变化
4.政府部门的资金需求状况
5.日本金融中介机构的作用
三 日本间接金融体制的变革路径:市场型间接金融
日本货币政策调整分析*
一 萧条时期日本货币政策选择
(一)零利率政策出台背景
(二)零利率下的数量宽松货币政策选择
1.数量宽松政策论
2.通货膨胀目标论
3.调整通货膨胀论
二 零利率下数量宽松货币政策分析
(一)主要内容
(二)实施过程
(三)效果分析
1.资产配置再平衡效果随着不良债权问题的解决逐渐显效
2.期待效果不明显,人们对货币政策的执行效果并无切身之感
3.时间轴效果实现了长期利率低水准的预期,起到间接支持经济复苏的作用
三 数量宽松货币政策与零利率政策相继解除
(一)数量宽松货币政策的解除
(二)零利率政策的结束
四 2007年日本货币政策调整的影响因素
(一)日本国内经济形势
(二)国际金融市场变化对日本利率政策的影响
中央银行独立性及政策目标*
一 中央银行的政策目标和独立性的出发点及其演进过程
二 日本中央银行——日本银行的独立性
三 超宽松货币政策与日本央行独立性
四 结语
产业结构与技术创新
日本产业政策的新特点及其启示
一 更加注重产业政策的市场导向作用
二 充分发挥结构调整对降低能耗的作用
三 将第三产业作为新的就业增长点
四 通过消费结构升级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内需增长
中国能源战略与中日合作
一 前言
二 吸收和借鉴日本的主要经验
(一)适时制定综合性政策(法律、标准、战略、检验等)并强制统一行动
(二)官企民协力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
(三)全国一盘棋走向“循环型社会”和“循环经济”
三 中日加强能源和环保合作互利互惠
(一)提高煤资源的综合回收率和利用率
(二)加强在核电技术和核电站建设领域的合作
(三)加强开发可再生能源的合作
(四)协力开发油气资源
(五)加强在节能和环保领域的合作
日本的技术进步、创新和产业结构变动*
一 “日本第一”背后的技术进步及其绩效
(一)日本的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的变化
(二)日本的技术进步与创新
(三)技术进步在日本经济增长与结构变化中的绩效
1.技术进步在日本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2.各个产业部门由于各种条件不同,其技术进步的速度也快慢不一,由此带来的生产率的上升速度不一,这作为供给方面的基础条件之一影响着产业结构的变动
3.从上游向下游扩散的静态溢出效应是个别产业的技术进步对产业结构产生影响的机制
4.技术创新的动态溢出效应也是影响产业结构的另一重要机制
5.技术进步和创新产生了有利于日本的贸易结构变化
6.技术进步的就业效果
二 日本技术创新模式的基本特征
(一)日本技术创新模式的基本特征
1.在技术引进基础上的创新是日本技术创新的基本模式
2.成功引进改良中的技术,这是日本创新模式不同于发展中国家之处
3.工艺创新是日本技术创新的主要途径
4.日本技术发展的主要路径为持续提升
5.强有力的中小企业的创新奠定了日本装配型产业升级的基础
(二)日本技术创新成功的前提
三 “失去的十年”——泡沫经济破裂后的经济结构调整与技术创新
(一)泡沫经济破裂后的经济结构变动
(二)技术创新的变缓及其原因
四 结束语
贸易与投资
日本应对涉外经济摩擦的政策措施及其启示
一 中日涉外经济摩擦的简要比较
二 日本应对涉外经济摩擦的政策措施
三 日本应对涉外经济摩擦的经验教训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日本商品贸易结构与产业内贸易的演进特征与趋势分析
一 引言
二 1988~2006年日本对外贸易的基本状况
(一)日本的进口额和出口额变动趋势
(二)日本的贸易余额变动趋势
三 日本对外贸易10大类商品结构的变动趋势
(一)日本出口类别的结构变动趋势
(二)日本进口类别的结构变动趋势
四 日本对外贸易主要商品结构的演变特征
五 日本进出口商品的产业内贸易
(一)1988年日本主要贸易品种的产业内贸易演变
(二)2006年日本主要贸易品种的产业内贸易演变
(三)其他层次产品类别的产业内贸易演变
六 小结
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变迁与现状分析
一 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趋势分析
1.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地区结构
2.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
二 日本对东亚直接投资的趋势分析
1.日本对东亚投资仍以制造业为主
2.中国是最主要的投资对象国
三 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趋势分析
1.近十年来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呈“U”字型
2.制造业是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主体
四 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现状分析与展望
1.日本对华直接投资仍然强劲
2.“产业回归”和“投资转向”难以扭转对华直接投资的走势
3.现代服务业将是对华直接投资的新增长点
对中国企业投资日本现状及利弊的分析与思考
一 引言: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现状
二 中日相互投资加强与中国企业对日投资现状
(一)日本经济复苏与对外投资
(二)日本对华投资现状及特点
(三)中国企业对日投资缓慢增加
三 中国企业对日投资形态等分析
(一)中国企业投资日本形态分析
(二)中国内地企业的直接投资
(三)在日中国留学生等的创业投资
四 中国企业对日投资的问题分析
(一)中国企业对日投资问题分析
(二)中国企业面临的日本阻力
(三)中国企业对日投资战略演变
五 中国企业对日投资趋势与展望
(一)日本吸引外资的综合魅力
(二)日本中央及地方政府的积极措施
(三)中国企业对日投资展望
日本对中印投资战略调整研究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日本对中印投资现状比较
三 日本对中印投资战略调整动因
(一)比较利益动态转移
(二)中日“政冷”促使印日“经热”
(三)调整争夺亚洲经济主导权战略
四 结论
区域经济合作
日本FTA/EPA的新发展与中日FTA难以启动的对策*
一 日本积极推动双边自由贸易的新动向
(一)以双边自由贸易为中心,积极推动FTA/EPA
(二)日本FTA/EPA的新发展与日美FTA的新动向
1.日本FTA/EPA的新发展
2.日美FTA的新动向
二 日本政府对中日FTA的消极态度及其原因
(一)日本政府对中日FTA的消极态度
(二)日本政府对中日FTA态度消极的直接原因
(三)日本政府对中日FTA态度消极的深层次原因
三 尽快启动中日FTA的对策
(一)努力改善中日关系
(二)继续倡导中日FTA
(三)通过中韩FTA推动中日FTA
日本经济复苏中的东亚因素
一 日本与东亚国家和地区间贸易格局的新特点
(一)日本对东亚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依存度不断加深
(二)日本与东亚国家和地区间的贸易中企业内贸易比重增加
(三)在日本对东亚地区机械类产品的出口中,零部件比重较高
(四)日本对东亚市场机械类产品的贸易额不断增加,份额较高
二 东亚经济增长促进日本经济复苏的原因
(一)日本通过在东亚地区进行直接投资形成互补性的产业分工
(二)日本与东亚国家和地区间存在贸易互利关系
(三)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牵引作用
三 日本在东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日本东亚经济合作政策新变化及其前景展望*
一 日本东亚区域合作政策新变化
(一)EPA“行动计划”是日本对未来5年东亚经济合作政策性纲领
1.推进双边自由贸易进程
2.推进日中韩自由贸易区进程
3.缔结东亚EPA
(二)东亚EPA构想“是日本经济全球化战略的重要内容”*
(三)东亚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构想也是日本东亚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 日本推出东亚EPA构想的主要意图
(一)深化经济盟友
(二)扬长避短保优
(三)平衡中国作用
(四)力求主导地位
(五)照顾美国关切
三 实现东亚EPA构想面临一定困难
加强中日经贸合作,促进亚洲区域合作的进程
一 加强中日经贸关系是双方经济发展的需要
1.中日两国互为重要的贸易伙伴
2.中日互为重要的投资国
二 中日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东亚
(一)中国经济的发展需要东亚
1.中国对外贸易进出口40%以上在东亚
2.东亚地区对华投资占中国引进外资总额的60%左右
(二)日本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东亚
三 亚洲经济的发展需要中日两国的合作
1.区域经济一体化迅速发展,需要加强亚洲区域经济合作
2.亚洲缺少代表亚洲利益的区域合作组织
3.中日要加强合作,推动尽快建立区域经济合作组织
“雁行合作模式”与东亚经济发展的新选择
一 “雁行合作模式”的理论基础与内涵
(一)“雁行合作模式”的理论基础——“雁行形态”论
(二)“雁行合作模式”的内涵——“协议性国际分工论”
二 东亚经济合作中面临的新问题
(一)东亚地区的分工格局已由单纯的垂直型向垂直、水平混合型过渡
(二)东亚地区外商直接投资和国际贸易的良性循环度降低
1.东亚诸国的“赶超”缩小了与日本之间的空间差距
2.雁阵内部海外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原有的均衡性被打破
3.传统的东亚经济合作模式深受外部环境影响
三 东亚经济发展的新选择——“雁行合作模式”
1.以创新研发为主的“雁首合作”
2.以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的“雁身合作”
3.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雁尾合作”
四 小结
附录
2007年日本经济与中日经贸关系大事记
日本经济与中日经贸关系主要数据变化
主要编撰者简介
Abstract
序
1.内閣府:『平成18年度年次 済財政報告』。
2.内閣府:『平成19年度年次 済財政報告』。
3.IMF,
4.日本銀行:『全国企業短期 済観測調査』、第134回、2007年9月。
5.内閣府政策統括官室:『日本 済2007~2008—景気回復6年目の試練—』、平成19年12月。
6.ジェトロ:『2006年の日中貿易』、2007年3月8日。
7.江瑞平:《论中日战略互惠关系的经济内涵》,《日本学刊》2007年第1期。
1.《JETRO贸易投资白皮书》,日本贸易振兴机构,2007年9月。
2.《2007年上半年对华直接投资动向》,日本贸易振兴机构,2007年8月。
3.《中日间投资走向双向时代》,
4.《2006年的中日贸易》,日本贸易振兴机构,2007年2月。
1.中国人民大学竞争力与评价研究中心:《中国国际竞争力发展报告(2001)》,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第145~149页。
2.IMD,
3.〔美〕迈克尔·彼特:《国家的竞争优势》,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第39~45页。
4.〔美〕迈克尔·彼特:《竞争和战略:产业和竞争者的技术分析》,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1988,第23~34页。
5.〔美〕迈克尔·彼特:《竞争优势》,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第56~77页。
6.台湾
7.殷晓红:《创新系统失效:东亚经济危机的本质原因》,《开放导报》2003年第4期。
8.茅于轼:《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和障碍》,《开放导报》2002年第12期。
1.森武麿等:『現代日本 済史』、有斐閣、1993。
2.中村隆英:『日本 済その成長と構造』(第3版)、東京大学出版会、1997。
3.舘龍一郎:『日本の 済』、東京大学出版会、1993。
4.勝又壽吉:『戦後50年の日本 済金融·財政·産業·独禁政策と財界·官僚の功罪』、東洋 済新報社、1995。
5.金明善、宋绍英、孙执中:《战后日本经济发展史》,航空工业出版社,1988。
6.张季风:《挣脱萧条——1990~2006年的日本经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7.张季风:《日本国土综合开发论》,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第299页。
8.内閣府:『 済財政年次報告』(平成19年、20年)。
1.Alan Greenspan,“Economic Volatility”,remarks at a symposium sponsored by the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Kansas City,Jackson Hole,Wyoming,August 30,2002. http://www.federalreserve.gov/boarddocs/speedes/2002/
2.BIS (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71st Annual Report,1 April. 2001-31 March 2001,http://www.bis.org.
3.Bernanke and Gertler,“Monetary Policy and Asset Price Volatility”,Federal Reserve Bank of Kansas City’s symposium,
4.Bordo,Michael D.,Takatoshi Ito and Tokuo Iwaisako (1997),“Banking Crises and Monetary Policy:Japan in the 1990s and U.S. in the 1930s”,Working Paper,University of Tsukuba (Japan),1997,p.12、p.29.
5.Cecchetti,Stephen B,Hans Genberg,John Lipsky,and Sushil Wadhwami,“Asset Prices and Central Bank Policy”,London,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Monetary and Banking Studies.
6.Fed,“Preventing Deflation:Lessons from Japan’s Experience in the 1990s”,International Finance Discussion Papers,Number 729,June 2002.
7.Fels,Joachim,“Global:Bubble Trouble”,
8.Filardo,Andrew J.,“Monetary Policy and Asset Prices”,the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Kansas City,http://www.kc.frb.org.
9.Okina,Kunio and Masaaki Shirakawa,Shigenori Shiratsuka,“The Asset Price Bubble and Monetary Policy:Japan’s Experience in the Late 1980s and the Lessons”,Background Paper,
10.Schwartz,Anna J.,“Asset Price Inflation and Monetary Policy”,NBER Working Paper Series 9321,Nov. 2002,http://www.nber.org/papers/w9320.
11.哈继铭、吴华、邢自强:《人口红利提升资产价格——2006年中国宏观经济回顾与展望》,中金公司内部资料,2006年12月21日。
12.国家发改委和国家统计局:《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地产价格统计》,2007年11月。
13.李维刚:《对日本泡沫经济的再反思》,《现代日本经济》2001年第116卷第2期。
14.童适平:《战后日本金融体制及其改革》,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年2月,第1版。
15.薛军:《日本房地产泡沫形成与破灭的原因及其对中国的启示》,选自王洛林、李向阳主编《2007世界经济黄皮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第1版。
16.张颖:《日本泡沫经济崩溃的必然性分析及对中国的启示》,《现代日本经济》2002年第121卷第1期。
1.Allen,F.and G.Gorton,“Churning Bubbles”,
2.Grossman G. and N. Yanaagawa (1993),“Asset Bubbles and Endogenous Growth”,
3.Tirole,J. (1985),“Asset Bubbles and Overlapping Generations”,
4.岡崎哲二、星岳雄:「1980年代の銀行 営—戦略、組織、ガバナンス」、村松岐夫、奥野正寛:『平成バブルの 験』、東洋 済新聞社、2002、第313~358页。
5.翁邦雄等:「資産価格バブルと金融政策政策:1980年代後期日本の 験と教訓」、日本銀行金融研究所、2000。
6.古城佳子:「バブル形成、崩壊の背景としての日米 済関係」、村松岐夫、奥野正寛:『平成バブルの 験』、東洋 済新聞社、2002、第345~372页。
7.館龍一郎等:「資産価格変動メカニズムとその影響」、日本大藏省財政金融研究所:『金融レビュー』1993年第11期、第1~64页。
8.飯田経夫:「日本 済と米国 済」、日本大藏省財政金融研究所:『金融レビュー』1987年第10期、第1~10页。
1.〔日〕『入札談合等関与行為の排除及び防止に関する法律』(平成十四年七月三十一日法律第百一号;最終改正:平成一五年七月一六日法律第一一九号)。
2.〔日〕『公共工事の入札及び契約の適正化の促進に関する法律』(平成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号外法律第百二十七号)。
3.〔日〕『公共工事の品質確保の促進に関する法律』(平成十七年三月三十一日法律第十八号)。
4.林忠:《日本官制谈合黑幕揭秘》,http://law.asiaec.com,2006-02-20。
5.〔日〕『建設業法』(昭和二十四年五月二十四日法律第百号;最終改正:平成一八年六月二日法律第五〇号)。
6.〔日〕『北海道開発局組織規則』(平成十三年一月六日国土交通省令第二十二号;最終改正:平成一八年三月三一日国土交通省令第三九号)。
7.〔日〕『公共工事の入札及び契約の適正化の促進に関する法律◆施行令』(平成十三年二月十五日政令第三十四号;最終改正:平成一八年三月三一日政令第一六一号)第二条。
1.石井寛治:「日本の産業革命」、朝日新聞社、1997。石井寛治:『近代日本金融史序説』、東京大学出版社、1999。
2.岡崎哲二:『企業システム』、岡崎哲二、奥野正寛(編)『現代日本の 済システムの源流』、日本 済新聞社、1993。
3.中川片桐(1999):「日本の家庭の金融資産選択行動」日銀調査月報11月号。
4. 済企 庁:『 済白書』、平成4年。
5.黒田厳、折谷吉治(1979):「わが国の金融構造の特徴の再検討——日米両国企業のバランスシートの比較をめぐってー」、『金融研究資料』(日本銀行特別研究室)第2号。
6.日本銀行(2003):『资金循环统计』。
7.中小企業研究会材料、平成15年。
8.財務省(2001):『法人統計月報』。
9.日本銀行(2003):『資金循環統計の国際比較』。
10.日本銀行(2006):『資金循環の日米比較:2006年1Q』。
11.信金中央金庫金融調査情報(2005):『資金の流れの構造変化と金融機関への影響』、2005年8月4日。
12.日本銀行調査統計局(2005):『資金循環から見た80年代以後のわが国の金融構造』、2005年3月15日。
13.日本銀行調査統計局(2002):「わが国の間接中心の金融構造は変化したのか」、『 済点描』、2002年7月2日。
1.章和杰:《央行独立性的历史回顾及对中国的现实意义——货币政策目标的路径选择:通货膨胀目标制》,《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8月,20(4),第16~21页。
2.梁毅:《我国中央银行独立性现状及其改革趋势的思考》,《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第95页。
3.任景波:「香港における通貨制度——カレンシー·ボード制度」、『 済論集』、2006年7月、(総)171号、第51~86页。
4.杜军:《日本经济研究——宏观经济政策、产业政策与金融体系》,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第1版。
5.刘瑞:《日本走出萧条过程中的货币政策——近年来的零利率政策与数量宽松政策分析》,《日本学刊》2007年第1期,第42~54、158页。
6.张季风:《挣脱萧条:1990~2006年的日本经济》,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7.杜军、任景波:《资金过剩型金融危机与货币政策》,《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第64~68页。
1.日本貿易振興機構:『2006年貿易投資白書』。
2.日本 済産業省:『通商白書』(2000~2005)。
3.日本 済産業省:『製造業白書』(2002~2005)
4.日本 済産業省:『エネルギー白書』。
5.日本内閣府:『国民 済計算報告』(1995~2006)
6.日本内閣府:『2006年 済財政白書』。
7.日本財務省:『対外直接投資統計』。
8.日本財務省:『対外貿易統計』。
9.赵晋平:《日本通货紧缩研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调研报告》,2000年6月7日。
10.日本 済企 庁:『1995年日本 済キーワード』。
11.「デフレが近づいてくる」、日本 済新聞、1998年4月17~18日。
12.日本 済企 庁:『日本政府月例 済報告』(1998~1999)。
13.日本エネルギー庁:『総合エネルギー統計』。
14.菅野和夫(2002):『新·就職社会の法律』、有斐閣。
1. 済企 庁:『戦後日本 済の軌跡—— 済企 庁五十年史』、東京、大蔵省印刷局、1996。
2.日本综合研究所:《现代日本经济事典》,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3.科学技術庁:『科学技術白書』(昭和62年)、東京、大蔵省印刷局。
4.Fumio Hayashi and Edward C. Prescott,“The 1990s in Japan:A Lost Decade”,http://minneapolisfed.org/research/prescott/papers/Japan.pdf.
5.桜本光等:「わが国の 済成長と技術特徴」、『 済分析』149号、1997年3月、東京、内閣府 済社会総合研究所。
6. 済企 庁:『 済白書』(平成8年)、東京、大蔵省印刷局、1996。
7. 済企 庁:『 済白書』(昭和31年)、東京、大蔵省印刷局、1956。
8.労働省:『労働 済の分析』(昭和50年)、東京、1975。
9.文部科学省:『科学技術白書』(平成14年)、東京、財務省印刷局、2002。
10.内閣府 済社会総合研究所:『国民 済計算』(2004)、東京、国立印刷所、2004。
11.乾友彦、権赫旭:「展望:日本のTFP上昇率は1990年代においてどれだけ低下したか」[R]、ESRI Discussion Paper Series No.115、2004年8月、内閣府 済社会総合研究所。
12.OECD,“Main Science & Technology Indicators”,
13.内閣府:『 済白書』(平成12年)、東京、財務省印刷局、2000。
14.榊原清則、辻本 晴:「日本企業の研究開発の効率性はなぜ低下したのか」、ESRI Discussion Paper SeriesNo.47、 2003年6月、東京内閣府 済社会総合研究所。
1.胡方、余昺雕:《入世以来的中外经济摩擦:现状、原因与对策》,《东北亚论坛》2005年第6期。
2.马成三:《日本对外贸易概论》,北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91。
3.小尾敏夫:『日美 済摩擦再考と美中及び日中 済摩擦ヘの教训』、日本早稻田大学讨论稿、2005年第2期。
4.川田侃:《国际经济摩擦》,辽宁,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
5.中尾茂夫:『ジャパンマネの内幕』、岩波書店、1991。
6.吉川元忠:《金融战败:发自经济大国受挫后的诤言》,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
1.车维汉:《当前日本景气恢复的特点及其成因——与“伊奘诺景气”的比较分析》,《现代日本经济》2008年第1期。
2.陈迅、李维、王珍:《我国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实证分析》,《世界经济研究》2004年第6期。
3.洪宇、夏子敬:《2006年日本经济问题研究综述》,《现代日本经济》2007年第5期。
4.林琳:《中国制成品进出口产业内贸易的实证研究》,《世界经济研究》2005年第2期。
5.刘钧霆:《中日零部件贸易发展态势分析》,《现代日本经济》2007年第2期。
6.鲁明泓:《部门内贸易的定义与计算公式的修订》,《经济研究》1993年第7期。
7.庞德良、洪宇:《中日、印日商品进出口结构比较分析》,《现代日本经济》2007年第1期。
8.伞峰:《中国资产价格膨胀与日本泡沫经济的比较与启示》,《现代日本经济》2008年第1期。
9.史智宇、易行健、唐建伟:《东亚产业内贸易的发展趋势》,《世界经济》2003年第12期。
10.王恬:《对我国电子类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分析——中日、中美、中韩的国别比较分析》,《世界经济研究》2006年第1期。
11.吴昊:《中日IT产品贸易发展与产业内分工关系演进分析》,《现代日本经济》2007年第5期。
12.周延、杜运苏:《入世前后中国制成品产业内贸易发展的对比分析》,《世界经济研究》2006年第2期。
13.Aquino,A.,“Intra-Industry Trade and Inter-Industry Specialization as Concurrent Sources of International Trade in Manufactures”,
14.Bergstrand,J.H.,“The Generalized Gravity Equation,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and the Factor-Proportions Theory in International Trade”,
15.Grubel,H.G.,and LIoyd,P.J.,
16.Krugman,P.R.,“Intra-Industry Specialization and the Gains from Trade”,
17.Krugman,P.R.,“Scale Economies,Product Differentiation and the Pattern of Trade”,
18.OECD,“Intra-industry Trade”,
1.日本貿易振興機構:『貿易投資白書』、2007。
2.樊勇明:《转型中的日本对华直接投资》,《世界经济研究》2007年第5期。
3.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日本对华直接投资新趋势及上海“十一·五”对日招商引资对策研究》,上海市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委托研究课题,2006年6月。
4.缪开金:《日本对华战略与中日经济关系》,《亚非纵横》2006年第1期。
5.刘昌黎:《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新发展、新动向与问题》,《日本学刊》2005年第5期。
6.金熙德:《中日“政冷经热”现象探析》,《日本学刊》2004年第5期。
7.刘昌黎:《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研究》,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8.郭四志:『日本の対中国直接投資』、明徳出版社、1999年12月。
1.中国商务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北京,2004、2005、2006。
2.日本貿易振興機構:『貿易投資白書』、東京、2005。
3.日本貿易振興機構、伊藤道太:『対日投資支援、中国企業急増』、2007年2月。
4.日本財務省:『国別·地域別対内直接投資』、2006年5月。
5.日本(財)環日本海 済研究所:「産業連携促進ための外資系企業誘致に関する日中共同研究」、新潟平成16年3月。
6.笪志刚:《走向东瀛——对黑龙江省企业投资日本前景的综合研究》,日本侨报出版社,东京,2005年12月。
7.日本東洋 済臨時増刊:「2005外資系企業総覧」データベース6、2005。
8.日本内閣府調査:『新規外資系企業の動きに関する調査』、東京、2005。
9.日本東洋 済社:『都市データバック』、東京、2006年6月。
10.日本内閣府:「地方都市における外資誘致現状及び意義」、1999年2月。
11.日本中国研究所:『2005年中国年鑑』、東京、2005。
12.日本:2007年2月19日『朝日新聞』。
13.日本:2007年1月10日『読売新聞』。
14.日本語版、韓国2006年9月22日『朝鮮日報』。
15.中国商务部网站、日本贸易振兴机构网站及招商宣传资料等。
1.小島清:『日本の海外直接投資』、文真堂、1985。
2.〔印〕考希克·巴苏著《印度经济和亚洲的巨人:回顾与展望》,刁琳琳译,载自吴敬琏主编《比较》第32期,中信出版社,2007年9月。
3.〔印〕阿玛蒂亚·森、让·德雷兹著《印度:经济发展与社会机会》,黄飞君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12月。
4.杨冬云著《印度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制度分析》,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3月。
5.金仁淑著《投资大国的兴衰——日本对外直接投资模式及效用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4月。
6.高增杰主编《日本与东亚经济合作》,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9月。
1.日本外務省:「日本の 済連携協定(EPA)」、2008年1月、日本外務省ホームページ。
2.日本外務省:「日本のFTA戦略」、2002年10月、日本外務省ホームページ。
3. 済産業省通商政策局:「 済連携に関する政策の基本的方針」、2003年11月、 済産業省ホームページ。
4. 済連携促進関係閣僚会議:「今後の 済連携協定の推進についての基本方針」、2004年12月21日、首相官邸ホームページ。
5.刘昌黎著《东亚双边自由贸易研究》,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1.刘欣:《日本经济的新情况》,《理论学习》2006年第9期。
2.张季风:《日本经济走向复苏》,《当代亚太》2004年第1期。
3.李建军:《中日贸易对日本经济复苏的作用及存在的问题》,《日本学刊》2005年第2期。
4.田中四郎:『海外企業進出の知恵と工夫』、 済産業調査会、2004、第43~49页。
5.拉尔夫·戈莫里、威廉·鲍莫尔著,钱颖一主编《全球贸易与国家利益冲突》,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第16~40页。
6.商务部网站:http://www.mofcom.gov.cn。
7.Data statistic:http://www.imf.org/external/data.htm.
8.邵志勤:《日本经济走强与东亚地区竞争力》,《现代日本经济》2007年第1期。
1.徐长文主编,李光辉、李伟副主编《中国领跑亚洲区域经济合作》,中国海关出版社,2003。
2.李光辉:《中日经贸关系曲折上扬》,2007年4月10日《国际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