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7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85

从苏区文艺到延安文艺图书

Literature and Arts from Soviet Area to Yan'an

SSAPID:101-5892-8378-60
ISBN:978-7-5097-6612-5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以苏区文艺到延安文艺为线索,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中国化进程进行了全景式的历史描述和总体性的理论概括。指出:从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以旗帜为引领,通过理论创新、文化创新,自上而下地全面推进文艺创新,是其基本经验;坚持政治意识形态艺术化、审美文化形态大众化、苏维埃文化本土化、民间文化资源体制化,是其基本策略;从古田《决议》到延安《讲话》、从“苏维埃文化”到“新民主主义文化”、从“唱山歌”到“扭秧歌”、从“化大众”到“大众化”,凸显了其基本脉络;在文艺理论、文艺形态、文艺体制、文艺批评、文艺政策诸方面协调发展,整体推进,为其基本规律。

相关信息

丛书名:江西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作 者: 周平远
编 辑:孙燕生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4年12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I2 中国文学

 总序

 引言

 第一章 命题的关键词考辨

  第一节 “苏区”与中国苏维埃运动

   一 苏维埃与国际苏维埃运动

    (一)苏维埃:“无产阶级专政”

    (二)共产国际与“民族解放运动”

   二 中国苏维埃运动之兴起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文论与“中国化”

   一 文论与马克思主义文论

   二 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

    (一)“中国化”的理论品格

    (二)“中国化”的理论策略

    (三)“中国化”的历史起点

    (四)“中国化”的文化旗帜

 第二章 从苏区文艺到延安文艺的历史经验

  第一节 历史建构的基本理路

   一 以旗帜引领为前提

   二 以理论创新为先导

   三 以体制建构为基石

   四 以政策法规为保障

  第二节 历史建构的基本策略

   一 政治意识形态艺术化

   二 审美文化形态大众化

   三 “苏维埃文化”本土化

   四 本土文化资源体制化

  第三节 历史建构的基本脉络

   一 从古田《决议》到延安《讲话》

   二 从“苏维埃文化”到“新民主主义文化”

   三 从“唱山歌”到“扭秧歌”

   四 从“化大众”到“大众化”

  第四节 历史建构的基本原则

   一 文艺理论与文艺政策互为支撑

   二 批评的体制化与体制化的批评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文论在现代中国的译介

  第一节 苏维埃运动时期的马克思主义文论译介

   一 革命文学论争时期的马克思主义文论译介

    (一)马克思主义文论译介的基本情况

    (二)马克思主义文论译介的主要内容

     1.无产阶级文学论的译介

     2.唯物史观文学论的译介

    (三)马克思主义文论译介的主要特点

   二 左联时期的马克思主义文论译介

    (一)“国际路线”与马克思主义文论的译介

    (二)左联时期马克思主义文论译介的基本内容

     1.文艺大众化理论的译介

     2.现实主义理论的译介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文化旗帜下的马克思主义文论译介

   一 马克思主义文论译介的中国化语境及推动性因素

   二 译介的马克思主义文论文献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文论文献的译介

    (二)马克思主义者文论文献的译介

   三 马克思主义文论译介的特点

    (一)译介更为经典化、系统化

    (二)与现实需要结合更为紧密

 第四章 从苏区到延安的文艺理论研究

  第一节 中国左翼文艺运动与中国苏维埃运动

   一 “革命文学”时期的“中国化”问题

    (一)“文艺暴徒”与及其“暴动”语境

    (二)“革命文学”论者的“拉普作风”

    (三)鲁迅的探索及其“中国化”建树

   二 “左联”时期的“中国化”问题

    (一)从“布尔塞维克化”到“更加布尔塞维克化”语境

    (二)“为苏维埃政权而斗争”及其“苏维埃文学运动”

  第二节 从“苏维埃文化”到“新民主主义文化”

   一 《新民主主义论》的理论创新

    (一)实现了共产主义理论和三民主义理论的系统整合

    (二)弥合了民族文化、启蒙文化和革命文化间的裂隙

   二 《新民主主义论》的理论意义

    (一)为中国革命开辟了胜利的道路

    (二)为中国文艺确立了新美学原则

   三 “民族形式”讨论的中国化意义

    (一)“民族形式”讨论的兴起

    (二)关于“旧形式”的利用

    (三)关于“新形式”的创造

    (四)新民族形式的成功实践

  第三节 《讲话》的理论创新与历史意义

   一 以价值论为中心的体系建构

    (一)“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

    (二)“功利主义”文艺价值观的历史合理性与理论合法性

   二 以方法论为基础的思想引领

    (一)《讲话》的实事求是原则

    (二)《讲话》的三重历史语境

    (三)《讲话》的理论和方法论意义

   三 两套文论话语体系的差异与张力

    (一)话语差异性的表现

    (二)话语差异性的原因

    (三)两套话语构成的张力

 第五章 从苏区到延安的文艺形态研究

  第一节 苏区、延安文艺形态建构的文化资源

   一 学习和借鉴俄苏文艺资源

   二 利用和改造民间文艺形式

    (一)延安时期民间文艺形态地位的确立

    (二)从“旧瓶装新酒”到“推陈出新”

    (三)利用和改造民间形式的成功范例

   三 继承与发展五四新文艺传统

    (一)文学语言:从“五四白话”到“工农兵语言”

    (二)文艺体式:从“欧化”到“民族化”

  第二节 苏区、延安文艺形态的主要类型及发展脉络

   一 戏剧:从“化装宣传”到民族新歌剧《白毛女》

    (一)“化装宣传”

    (二)活报剧

    (三)话剧

    (四)秧歌剧

    (五)民族新歌剧及其奠基之作《白毛女》

    (六)平剧及其改革成果

   二 音乐和舞蹈:从“唱山歌”到“扭秧歌”

    (一)红色歌谣

    (二)新秧歌

    (三)大型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

   三 散文:报告文学异军突起

    (一)集体创作《红军长征记》

    (二)报告文学的发展脉络

   四 美术:从标语画到新木刻画

    (一)标语、标语画、宣传画

    (二)漫画

    (三)木刻

   五 诗歌:从“布告诗”到民歌体叙事诗

    (一)布告诗

    (二)街头诗

    (三)民歌体长篇叙事诗《王贵与李香香》

   六 小说:“赵树理方向”的确立

    (一)短篇小说

    (二)中长篇小说

    (三)赵树理的小说和“赵树理方向”

 第六章 从苏区到延安的文艺政策研究

  第一节 苏维埃时期的阶级话语

   一 关于文艺政策的一般性考察

    (一)文艺家们的文艺政策观

    (二)国民党的“文化剿匪”政策

    (三)中共文艺政策的话语形态特点

   二 苏维埃文艺政策的基本原则

    (一)文艺工作的宣传本位原则

    (二)文艺宣传的任务中心原则

    (三)宣传方法的联系实际原则

    (四)宣传主客体的体制化原则

    (五)文艺样式的戏剧优先原则

    (六)文艺活动的社会娱乐原则

   三 张闻天对“左”的批评与纠正

    (一)对左联“关门主义”的批评

    (二)对苏区“吃知识分子”的纠正

  第二节 抗日战争时期的民族话语

   一 中共文艺政策的重大调整

    (一)组织措施:“取消左联”

    (二)文学口号:“国防文学”

    (三)统一战线政策的成就与意义

   二 国民文化方针与知识分子政策

    (一)新民主主义的“国民文化方针”

    (二)“大量吸收知识分子”政策

  第三节 整风运动时期的党性话语

   一 “党的文艺政策”与“国民文化方针”

   二 “工农兵方向”与“人民方向”

    (一)《讲话》“工农兵方向”再认识

    (二)《讲话》“工农兵方向”再评价

    (三)“工农兵方向”与“人民方向”的理论整合

 后记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7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10卷本),人民出版社,2009。

《列宁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72。

《列宁专题文集》(5卷本),人民出版社,2009。

《毛泽东选集》(第1~5卷),人民出版社,1991、1977。

《毛泽东文集》(第1~8卷),人民出版社,1993~1999。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解放日报》1943年10月19日。

《陈独秀著作选》(第1~3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瞿秋白论文集》,重庆出版社,1995。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4册),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1987。

《共产国际第一次代表大会文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文献》编辑委员会编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文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文献》编辑委员会编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陈立明、邵天柱、罗惠兰主编《中国苏维埃辞典》,江西人民出版社,1998。

《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上中下),江西省档案馆、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党史教研室编,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

《中央苏区革命文化史料汇编》,江西省文化厅革命文化史料征集办公室、福建省文化厅革命文化史料征集办公室编,江西省人民出版社,1994。

《闽浙赣苏区革命文化史料汇编》,江西省文化厅革命文化史料征集工作委员会、福建省文化厅革命文化史料征集工作委员会、浙江省文化厅革命文化史料征集工作委员会编,江西人民出版社,1997。

《井冈山·湘赣苏区革命文化史料汇编》,江西省文化厅革命文化史料征集工作委员会编,赣出内图字(1996)第0004号。

《湘鄂赣苏区革命文化史料汇编》,江西省文化厅革命文化史料征集工作委员会编,赣出内图字(1996)第0066号。

汪木兰、邓家琪编《苏区文艺运动资料》,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

《延安文艺丛书》(1~16卷),《延安文艺丛书》编辑委员会编,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1卷(上下册),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

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国民国史》第2部,章建刚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李维汉:《回忆与研究》(上),中央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

胡乔木:《胡乔木谈中共党史》,人民出版社,1999。

胡乔木:《胡乔木回忆毛泽东》,人民出版社,2003。

〔美〕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董乐山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9。

〔美〕斯图尔特·R.施拉姆:《毛泽东的思想》,田松年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王光远编《陈独秀年谱》,重庆出版社,1987。

陈晋:《文人毛泽东》,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高华:《红太阳是怎样升起的》,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0。

黎辛、朱鸿召主编《博古,39岁的辉煌与悲壮》,学林出版社,2005。

吴介民主编《延安马列学院回忆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王明回忆录》,香港哈耶出版社,2009。

〔德〕李德:《李德回忆录》,香港哈耶出版社,2009。

〔苏联〕彼得·弗拉基米洛夫(孙平):《延安日记》,香港哈耶出版社,2009。

鲁林、陈德金主编《红色记忆:中国共产党历史口述实录(1921~1949)》,济南出版社,2002。

唐志宏、谭继和主编《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史稿》,成都出版社,1993。

王海平、张军锋主编《回想延安·1942》,江苏文艺出版社,2002。

余伯流、凌步机:《中央苏区史》,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杨菲蓉、江传月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概论》,人民出版社,2005。

《鲁迅全集》第3、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

《鲁迅全集》第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鲁迅全集》第5、7、10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鲁迅译文集》第5、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郭沫若全集》第15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

《郭沫若全集》第1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

《周扬文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雪峰文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胡风全集》第8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

《周扬近作》,作家出版社,1985。

《周扬序跋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

〔日〕平林初之辅:《文学之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及其适用》,林骙译,太平洋书店,1928。

画室(冯雪峰):《新俄的文艺政策》,光华书局,1928。

〔法〕伊科维兹:《唯物史观的文学论》,樊仲云译,新生命书局,1930。

〔日〕藏原惟人:《新写实主义论文集》,吴之本译,现代书局,1933。

瞿秋白:《海上述林》(上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

〔日〕冈泽秀虎:《苏俄文学理论》(第二版),陈望道译,开明书店,1940。

《文艺先锋》1942年第1卷第2期。

《文艺先锋》1943年第2卷第1期。

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中国现代文学教研室主编《文学运动史料选》(第1~5册),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

翟厚隆编选《十月革命前后苏联文学流派》上编,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

张捷编选《十月革命前后苏联文学流派》下编,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

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第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戴逸主编《二十世纪中华学案》,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

王运熙主编《中国文论选·现代卷》(上中下),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

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1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钱理群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4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王中江、苑淑娅选编《新青年》,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

江西师范大学中文系苏区文学研究室编著《江西苏区文学史》,江西人民出版社,1984。

刘国清:《中央苏区文学史》,江西高校出版社,1995。

刘云主编《中央苏区文化艺术史》,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8。

江西省文化厅革命文化史料征集委员会编《江西苏区文化研究》,2001,赣新出内准字第00797号。

艾克恩编纂《延安文艺运动纪盛》,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

艾克恩主编《延安文艺史》(上下),河北教育出版社,2009。

王培元:《延安鲁艺风云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刘增杰主编《中国解放区文学史》,河南大学出版社,1988。

〔苏联〕斯·舍舒科夫:《苏联二十年代文学斗争史实》,冯玉律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

〔斯洛伐克〕玛利安·高利克《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发生学》,陈圣生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

廖超慧:《中国现代文学思潮论争史》,武汉出版社,1997。

钱理群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林贤治:《人间鲁迅》,花城出版社,1998。

曹聚仁:《鲁迅评传》,东方出版中心,1999。

晓风、梅志:《胡风:死人复活的时候》,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

朱立元等:《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梁向阳、王俊虎主编《延安文艺研究论丛》第1辑,陕西人民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