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1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267

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研究图书

Study on Mechanism and Pattern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for Rural Finance and Rural Economy

SSAPID:101-5879-2002-75
ISBN:978-7-5097-0551-3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是熊德平教授主持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同名成果。该成果不仅引起了中央有关领导同志的重视,作重要批示和调阅,而且全国多家媒体对该成果进行了推介和宣传,并受到学术界重视和好评。该成果的学术价值和政策意义,以及对研究和解决我国农村金融问题的作用显而易见,希望该著作的出版能进一步推动我国农村金融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不断深化。

相关信息

丛书名: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学术著作
作 者: 熊德平
编 辑:尤田雄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年12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E 军事

 代序

 后记

 Abstract Study on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Rural Finance and Rural Economy

 中文摘要

 第一章 总论

  第一节 研究的问题与背景

   一 问题的展示

    (一)中国农村经济发展与国民经济发展不相适应

    (二)发展滞后的农村金融制约中国农村经济发展

    (三)中国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关系原理尚不清楚

    (四)协调发展问题研究应向机制与模式层面深化

   二 研究的背景

    (一)时间背景

    (二)空间背景

    (三)理论背景

    (四)现实背景

  第二节 研究的目标与假设

   一 研究的目标

   二 研究的假设

  第三节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的思路

   二 研究的方法

    (一)哲学方法

    (二)具体方法

  第四节 研究的依据与内容

   一 研究的依据

   二 研究的内容

 第二章 理论回顾与借鉴

  第一节 金融与经济关系理论

   一 马克思经济学中的金融与经济关系理论

    (一)经典马克思主义的金融与经济关系理论

    (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金融与经济关系理论

   二 西方经济理论中的金融与经济关系理论

    (一)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金融与经济关系理论

     1.货币面纱论与货币非面纱论

     2.货币中立论与货币非中立论

    (二)20世纪50~90年代的金融与经济关系理论

     1.早期的思想

     2.金融结构论

     3.金融深化理论

     4.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关系理论

    (三)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金融与经济关系理论

     1.金融发展理论的深化

     2.金融发展理论的发展

     3.金融功能论

  第二节 协调与协调发展理论

   一 经济发展理论中的协调与协调发展理论

    (一)传统的协调与协调发展理论

    (二)现代的协调与协调发展理论

   二 系统科学理论中的协调与协调发展理论

  第三节 制度变迁与创新理论

   一 马克思经济学中的制度变迁与创新理论

    (一)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制度变迁与创新理论

    (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制度变迁与创新理论

   二 新制度经济学中的制度变迁与创新理论

    (一)以制度需求为重点的制度变迁与创新理论

    (二)以制度供给为重点的制度变迁与创新理论

 第三章 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内涵

  第一节 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分析基点

   一 交易视角的农村金融内涵

    (一)对既有分析范式的讨论

    (二)交易视角中的农村金融

    (三)功能意义上的农村金融

   二 农村金融发展的制度内涵

    (一)农村金融发展的制度属性

    (二)功能意义的农村金融发展

     1.农村金融发展的目标在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2.农村金融发展必须和农村经济发展保持适应

     3.农村金融发展必须以政府行为的有效性为前提

     4.农村金融发展受到宏观制度环境的影响和冲击

   三 农村经济发展概念的理解

  第二节 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概念内涵

   一 协调与协调发展的概念界定及其内涵分析

    (一)协调的概念界定与特征

    (二)协调发展的内涵与特征

   二 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概念界定

  第三节 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状态的特征*

   一 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总量特征

    (一)基本假设与概念描述

    (二)外部冲击与制度协调

     1.制度非刚性假设

     2.制度刚性假设

    (三)技术进步与协调发展

   二 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结构特征

    (一)结构变动与协调发展

    (二)结构变动的影响分析

   三 开放系统的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

  第四节 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过程的特征

   一 协调发展是内部结构复杂的系统运动过程

   二 协调发展是需要支付成本的系统运动过程

   三 协调发展是多层次相交叉的系统运动过程

   四 协调发展是多内容相交织的系统运动过程

   五 协调发展是前馈—反馈式的系统运动过程

 第四章 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实现机理

  第一节 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传导机理

   一 农村金融作用于农村经济的基本过程

    (一)哈罗德_多马模型中的金融过程

    (二)拉姆塞模型中的金融过程*

    (三)内生经济增长模型中的金融过程

    (四)农村金融作用于农村经济的传导机理

   二 农村经济作用于农村金融的一般路径

   三 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的相互作用机理

  第二节 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均衡过程

   一 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供求分析

    (一)供求分析的理论前提

    (二)供求结构与供求均衡

   二 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供求均衡的影响因素

   三 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多重均衡与协调发展

   四 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均衡机理

  第三节 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约束条件*

   一 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交易视角

   二 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产业约束

    (一)简化的分析框架

    (二)结构变动的影响

    (三)政府管制的结果

   三 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信用约束

    (一)信用风险的约束

    (二)交易方式的约束

     1.长期交易

     2.关联交易

     3.团队交易

     4.抵押交易

    (三)交易动机的约束

  第四节 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微观基础

   一 农村金融需求主体的行为特征

    (一)农村金融需求主体的构成

    (二)农户的金融需求行为分析

    (三)农村企业与农业产业化组织的金融需求行为

   二 农村金融供给主体的行为特征

    (一)农村金融供给主体的构成

    (二)农村商业性金融的主体行为

    (三)农村政策性金融的主体行为

    (四)农村合作性金融主体的行为分析

    (五)农村非正规金融主体的行为分析

     1.农村非正规金融主体的行为特点

     2.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利率决定

     3.农村非正规金融行为的局限性

   三 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中的政府

    (一)政府行为的决定机理

    (二)经济体制与政府行为

    (三)分层治理与政府行为

 第五章 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国际经验

  第一节 欧美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典型

   一 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美国模式

    (一)美国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概况

    (二)美国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农村合作金融体系

     1.联邦土地银行系统

     2.联邦中期信贷银行系统

     3.农村合作银行系统

    (三)美国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农村政策性金融体系

     1.农民家计局

     2.商品信贷公司

     3.农村电气化管理局和小企业管理局

    (四)美国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农业保险体系

     1.美国农业保险组织体系

     2.美国农业保险品种体系

     3.美国农业保险制度体系

   二 法国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特点

    (一)法国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概况

    (二)法国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农村信贷模式

    (三)法国的中小企业设备信贷银行和农业保险体系

   三 德国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特色

  第二节 亚洲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典型

   一 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日本模式

    (一)日本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概况

    (二)日本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农协金融系统

    (三)日本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农业制度金融

     1.农林渔业金融公库

     2.中小企业金融金库

    (四)日本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农业保险体系

   二 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韩国模式

   三 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南亚模式

    (一)印度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概况

     1.印度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农业政策性金融

     2.印度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农业合作性金融

    (二)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小额信贷模式

     1.孟加拉国的小额信贷体系

     2.小额信贷的多种实践模式

     3.小额信贷模式的基本共性

  第三节 国外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启示

   一 国外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特征

    1.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都十分重视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的协调发展,其认识形成于农村经济落后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制约,完善于对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关系的把握

    2.各国都十分重视通过法律去规范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的协调发展,协调手段的选择经历了从单一的市场或政府协调,到政府、市场等多种手段综合运用的过程

    3.各国都十分重视政策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在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中的作用,并由狭义的信贷支农逐步发展为以交易为特征的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互惠发展

    4.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模式是协调发展系统遵循协调发展原理,在协调发展主体推动下,通过制度协调,能动地适应其“生态环境”而不断演进的结果

   二 国外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启示

 第六章 中国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制度变迁的关系

  第一节 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制度变迁的初始条件

   一 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制度变迁的历史背景

    (一)中国传统小农生产方式的渊源探析

    (二)近代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状况

     1.农业生产力停滞衰落,人口严重超负荷

     2.土地制度极不合理,小农生产方式极度落后

    (二)近代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基本情况

     1.建立农村正规金融的尝试和失败

     2.官僚资本对农村经济的逐渐渗透

   二 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制度变迁的初始环境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农村经济制度变迁分析

   一 农村经济制度变迁的主要路径与基本内容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农村经济制度变迁(1949~1957)

     1.改革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

     2.农村合作经济及其产权制度变迁

     3.农产品价格形成与购销制度变迁

    (二)人民公社制度的形成及其调整(1958~1978)

    (三)市场化改革初期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979~1992)

     1.改革农业经营制度

     2.变革农村土地制度

     3.改革农产品购销与价格形成制度

     4.市场主体多元化的培育——乡镇企业的兴起和迅速发展

    (四)市场经济体制确立时期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992年至今)

     1.构建农地制度的基本框架

     2.农村经济组织制度创新

     3.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和完善

     4.农村税费制度改革

     5.农业和农村现代化途径的探索

   二 农村经济制度变迁的基本特征与影响因素

    (一)农村经济制度变迁的基本特征

     1.改革开放前中国农村经济制度变迁的基本特征

     2.改革开放后中国农村经济制度变迁的基本特征

    (二)农村经济制度变迁的影响因素

     1.中国农村经济制度变迁受初始条件的限制

     2.中国农村经济制度变迁受发展战略的压制

     3.中国农村经济制度变迁受经济体制的约束

     4.中国农村经济制度变迁受利益集团的驱动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农村金融制度变迁分析

   一 农村金融制度变迁的主要路径与基本内容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农村金融制度变迁(1949~1958)

    (二)人民公社时期的农村金融制度变迁(1958~1978)

     1.农村国家金融机构下放和农村金融大跃进及其调整(1958~1966)

     2.“文革”期间农村金融发展的停滞和其后的复苏(1966~1978)

    (三)改革开放以来农村金融体制的演化(1978年至今)

     1.农村金融体系的重构与调整(1978~1992)

     2.农村政策性、商业性和合作性金融“三足鼎立”格局的形成(1992~1997)

     3.新形势下农村金融改革的深化与发展(1997年至今)

   二 农村金融制度变迁的基本特征与影响因素

    (一)农村金融制度变迁的基本特征

     1.农村金融制度变迁在不同体制下总是表现为机构的不断反复调整

     2.农村金融制度变迁在三个不同层次上表现为二元结构系统的演进

     3.农村金融制度变迁以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为主

     4.农村金融制度变迁是强制性制度变迁压制诱致性制度变迁的过程

     5.农村金融制度变迁是与农村经济制度变迁不相适应的强制性过程

     6.农村金融制度变迁是从属于经济发展战略的强制性制度变迁过程

    (二)农村金融制度变迁的影响因素

  第四节 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制度变迁的相互关系

   一 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制度变迁模式互不适应

    (一)制度变迁主体不同

    (二)制度变迁过程不同

    (三)制度变迁动因不同

   二 农村金融制度变迁滞后于农村经济制度变迁

   三 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制度变迁存在结构失衡

    (一)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制度变迁的需求结构失衡

    (二)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制度变迁的供给结构失衡

    (三)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制度变迁的区域结构失衡

   四 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制度变迁的影响不对称

    (一)农村经济制度变迁带动农村金融制度变迁

    (二)农村金融制度变迁制约农村经济制度变迁

 第七章 转型时期中国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关系的实证

  第一节 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关系的实证方法

   一 变量选择与数据来源

   二 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相互关系的实证方法

    (一)单位根检验

    (二)协整检验

    (三)因果关系检验

     1.建立模型

     2.F检验

     3.滞后期数的确定

  第二节 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关系的数量特征

   一 单位根检验

   二 协整检验

   三 格朗杰因果检验

    (一)农村经济总产值与农村金融相关变量的格朗杰因果检验

    (二)农民收入与农村金融相关变量的格朗杰因果检验

    (三)农村投资与农村金融相关变量的格朗杰因果检验

    (四)农村消费与农村金融相关变量的格朗杰因果检验

  第三节 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的相互影响

   一 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发展的相互影响

   二 农村金融发展与国民经济发展的相互影响

   三 农村金融发展与整体金融发展的相互影响

  第四节 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关系的评价

   一 转型时期中国农村正规金融未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一)从资金来源角度看,农村金融未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二)从资金运用角度看,农村金融未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二 转型时期中国农村经济未能促进农村正规金融发展

    (一)农村经济发展未能直接促进农村金融发展

    (二)农村经济发展未能间接促进农村金融发展

   三 转型时期中国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关系受外因制约

 第八章 中国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关系失调的原因分析

  第一节 宏观制度环境约束是根本原因

   一 初始条件不足和发展战略使然

   二 二元经济和二元金融结构约束

   三 分层治理中政府行为相互冲突

   四 思想认识不足和传统观念限制

    (一)对经济发展中的工农关系认识不稳定

    (二)对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关系认识肤浅

  第二节 农村经济发展制约是深层原因

   一 农村经济发展状态不佳

   二 农民收入增长速度缓慢

   三 农村经济比较利益低下

   四 农村市场主体发育不良

    (一)农户的市场主体地位尚未完全形成

    (二)农村企业和农业产业化组织发育滞后

    (三)农村经济主体生产方式落后,政府投入不足

  第三节 农村金融功能不足是直接原因

   一 农村正规金融结构不合理

    (一)产权结构、组织结构和服务功能单一

    (二)区域结构失衡,中小型金融机构缺乏

   二 农村政策性金融发展不到位

    (一)农村政策性金融的外延和功能界定过于狭窄

    (二)农业政策性金融资金来源和运用结构不合理

    (三)农业政策性金融存在政策性和经营性的矛盾

    (四)农业发展银行管理水平不高,运行效率低

   三 农村商业金融非农化发展

    (一)农村商业金融机构数量萎缩

    (二)农村国有商业金融功能异化

    (三)农村商业性金融运行机制落后

   四 农村合作金融发展难度大

    (一)农村信用合作社名不副实,合作原则未能充分体现

    (二)农村信用合作社“商业化”、“非农化”倾向严重

    (三)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历史包袱沉重,功能难以发挥

    (四)农村合作金融改革处于试点阶段,体制性风险巨大

   五 农村民间金融发展不规范

    (一)农村非正规金融活跃异常

    (二)农村小额信贷发展不规范

   六 农村金融市场化改革滞后

    (一)农村金融深化改革落后于整体金融

    (二)农村金融改革滞后于农村经济

    (三)农村金融市场体系建设不完善

    (四)农村金融监管体系构造不完备

     1.农村金融监管主体选择不当

     2.农村金融监管体制僵化

     3.对非正规金融监管“偏激”

    (三)农村金融调控体系功能不强

 第九章 中国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模式构建

  第一节 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模式的基本构成

   一 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模式的内涵

   二 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模式的构成

  第二节 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模式构建的内容

   一 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模式构建的目标

   二 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模式构建的原则

   三 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模式的运作手段

   四 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模式运行的前提

   五 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模式运行的要求

    (一)政府职能的基本要求

    (二)农村金融的功能要求

    (三)农村经济的功能要求

  第三节 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模式框架与构建

   一 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模式的总体框架

   二 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模式的基本类型

    (一)市场主导模式

    (二)政府主导模式

    (三)政府扶植模式

   三 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模式的构建程序

 第十章 中国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建设

  第一节 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机制建设的基本原则

   一 系统性与结构性相结合的原则

   二 稳定性与适应性相结合的原则

   三 统一性与差别性相结合的原则

   四 综合性与主导性相结合的原则

   五 能动性与自发性相结合的原则

   六 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节 营造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宏观制度环境*

   一 以“公平高效”为目标,构建和完善协调发展体制

    (一)切实赋予并培育和保护好农民平等的市场主体地位

    (二)切实赋予并保护好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的产业地位

    (三)切实赋予并保护好不同产权主体平等的市场地位

    (四)构建以市场为基础、政府为主导的协调发展体制

   二 以“城乡统筹”为核心,制定和实施协调发展战略

    (一)以协调发展为原则,制定和实施经济发展战略

    (二)以城乡统筹为手段化解二元经济和金融结构

   三 以“能力建设”为重点,强化政府的协调发展职能

    (一)科学界定协调发展中的政府职能

    (二)优化协调发展中的政府治理结构

    (三)提高政府履行协调发展职责的能力

  第三节 解除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农村经济约束*

   一 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奠定农村经济发展基础

    (一)明确不同主体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职能

    (二)建立城乡统筹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系

    (三)建立公共产品供给的内部需求决定机制

    (四)建立多元化的农村公共产品资金筹集渠道

   二 加速农村生产要素流动,改善农村经济发展质态

    (一)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

    (二)推进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实现规模经济

    (三)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发挥比较优势

    (四)促进农业和农村科技进步,提高比较利益

   三 壮大农村市场经济主体,激发农村经济发展活力

    (一)建立农村经济主体的市场共识,增进市场意识

    (二)增加农村经济主体的人力资本,强化市场能力

    (三)培育形式多样的农村经济组织,提高市场地位

  第四节 强化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农村金融功能*

   一 树立现代金融意识,走出农村金融改革误区

    (一)树立制度金融意识,按金融发展规律推进农村金融改革

    (二)树立功能金融意识,按农村经济需求推进农村金融改革

    (三)树立产业金融意识,按产业发展规律推进农村金融改革

   二 优化农村金融结构,重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

    (一)优化农村金融产权结构,奠定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制度基础

     1.培育多元化农村金融产权主体

     2.深化农村公有制金融产权改革

     3.奠定农村金融发展的制度基础

    (二)优化农村金融业务结构,拓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服务范围

     1.拓宽农村金融服务的业务领域

     2.对农村金融需求进于科学细分

     3.探索农村金融机构的混业经营

     4.拓展农村政策性金融业务范围

     5.成立邮政储蓄银行,将农村邮政储蓄吸纳的农村资金返回农村金融系统

     6.促进农村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

    (三)优化农村金融产业结构,提高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核心能力

     1.建立合理的农村金融产业组织

     2.提高农村金融制度核心竞争力

     3.提高农村金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 改进农村金融监管,提高农村金融运行效率

    (一)树立现代金融监管理念,转变农村金融监管方式

    (二)明确农村金融监管主体,重构农村金融监管体系

    (三)提高农村金融监管能力,完善农村金融监管机制

     1.提高农村金融监管主体的人力资本

     2.构建农村金融监管的微观运行机制

     3 加强不同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配合

     4.依靠制度建设规范农村金融监管行为

 第十一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运用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 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是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关系的理想状态及其实现过程

   二 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是宏观制度环境下两者相互促进达成的最优供求均衡

   三 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必须以良好的产业发展、信用关系和微观基础为条件

   四 经济发展中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模式具有多样性,但成长路径具有一致性

   五 中国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制度变迁模式不同,在时间、结构及其相互影响上不协调

   六 转型时期中国农村正规金融与农村经济受内外因素影响未能在相互促进中协调发展

   七 中国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关系失调源于制度环境、农村经济和农村金融的共同约束

   八 中国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模式具有实现机理一致性和实现形态多样性特点

  第二节 政策运用

   一 营造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宏观制度环境

    (一)以“公平高效”为目标,构建和完善协调发展体制

    (二)以“统筹发展”为指针,制定和实施协调发展战略

    (三)以“能力建设”为重点,强化政府的协调发展职能

   二 解除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农村经济约束

    (一)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奠定农村经济发展基础

    (二)加速农村生产要素流动,改善农村经济发展质态

    (三)壮大农村市场经济主体,激发农村经济发展活力

   三 强化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农村金融功能

    (一)确立现代金融意识,走出农村金融改革误区

    (二)优化农村金融结构,重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

    (三)改进农村金融监管,提高农村金融运行效率

 前言

《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研究》是熊德平教授主持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科研成果。该成果不仅在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组织的结项验收鉴定中获得优秀等级,并得到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学术著作出版资助和有关专家一致好评,而且其研究结论“推进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还应邀以《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成果要报》形式,呈报党和国家领导人,引起中央有关领导同志的重视,并作重要批示和调阅了成果原件,中国银监会等有关领导认为该成果观点新颖,建议发参阅件学习。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网站主页、《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汇编(第二辑)》、《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重庆社科规划要报》、以及《浙江大学报》等多家媒体对该成果进行了推介和宣传。该研究在《经济研究》等权威期刊发表了阶段性成果十多篇,受到学术界重视和好评。该成果的学术价值和政策意义,以及对研究和解决我国农村金融问题的作用显而易见。希望该著作的出版能进一步推动我国农村金融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不断深化。

1.周立:《中国各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1978~2000)》,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周立:《中国金融改革要求金融制度转变》,《世界经济》2001年第2期。

3.张杰:《中国农村金融制度:结构、变迁与政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4.张杰:《中国金融制度的结构与变迁》,山西经济出版社,1998。

5.张军:《改革后中国农村的非正规金融部门:温州案例》,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

6.林毅夫、G.Feder、刘遵义、罗小朋:《中国农村信贷和农场绩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7.林毅夫:《金融改革与农村经济发展》,《上海改革》2003年第10期。

8.何广文:《中国农村金融供求特征及均衡供求的路径选择》,《中国农村经济》2001年第10期。

9.何广文:《中国农村金融转型与金融机构多元化》,《中国农村观察》2004年第2期。

10.何广文等:《农村金融服务问题研究专题报告》,《农业部“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课题组》,2002。

11.王维安:《经济发展中的金融安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12.孔祥毅:《金融协调的若干理论问题》,《经济学动态》2003年第10期。

13.李树生:《农村经济发展与金融市场化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1999。

14.中共中央十五届三中全会《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00。

15.周欣宇:《融资难成为农业企业发展瓶颈》,2003年11月17日《市场报》,第3版。

16.World Bank,Building Institutions for Markets,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

17.Levine Ross,“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views and agenda”,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688-726.June,1997.

18.张红宇:《现阶段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功能缺陷》,《中国农村经济》2004年第2期。

19.张红宇:《中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绩效、缺陷与制度创新》,《中国农村观察》2004年第2期。

20.米建国、李建伟:《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与实证分析》,《管理世界》2002年第4期。

21.冉光和:《金融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商务印书馆,2004。

22.冉光和:《中国货币供应问题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23.冉光和:《市场经济中农村金融调控体系》,《农业经济问题》1994年第3期。

24.冉光和:《农村金融市场与农村经济发展》,《经济纵横》1995年第4期。

25.冉光和:《农村金融产业化发展问题研究》,《农业经济问题》1995年第12期。

26.冉光和:《初级阶段中国农村金融基本特征及发展战略研究》,《农业经济问题》1998年第5期。

27.冉光和:《农村金融产业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农村金融研究》1999年第5期。

28.熊德平:《农村小额信贷:模式、经验与启示》,《财经理论与实践》2005年第2期。

29.谢家智、冉光和:《中国农村金融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农业经济问题》2000年第5期。

30.王家传、刘廷伟:《农村信用社改革与发展问题研究》,《金融研究》2001年第8期。

31.王家传:《农村信用社经营目标与发展模式再探》,《中国农村经济》2003年第10期。

32.王叙国:《农村金融非均衡发展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05年第2期。

33.王爱俭:《金融协调机制的理论框架》,《经济问题研究》2005年第2期。

34.徐现祥、舒元:《.区域协调发展:一个新的分析框架》,《管理世界》2005年第2期。

35.汪丁丁:《制度创新的一般理论》,《经济研究》1995年5期。

36.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

37.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5。

38.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

3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4。

4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

4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4。

4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3。

4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

4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

45.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46.亚当·斯密:《国富论》,商务印书馆,1974。

47.凯恩斯:《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商务印书馆,1983。

48.米尔顿·弗里德曼:《货币数量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49.约翰·G. 格利、爱德华·S. 肖:《金融理论中的货币》,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50.布赖恩·斯诺登:《现代宏观经济学发展的反思》,商务印书馆,2000。

51.唐·埃思里奇:《应用经济学研究方法论》,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52.Mckinnon,R.I.,Money and Capital in Economic Development,Washington:Brookings Institution,1973.

53.Shaw,E.S.,Financial Deepening in Economic Development,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3.

54.Malcolm,R.,Institutions in Economics:The Old and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New York,NY,USA: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

55.Veblen,T.,The Place of Science in Modem Civilization New York:Russell and Reussell 1961.

56.Dietrich,M.,Transaction Cost Economics and Beyond:Towards A New Economics of the Firm London;New York,NY:Rout-ledge,1994.

57.Pitelis,C. and R.Sugden,The Nature of the Transnational Firm. London:Routledge,1991.

58.Rajan,R.G. and L.Zingales,“Financial Dependence and Growth”,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88,No.3,Jun 1998,pp. 559-586.

59.Levine,R. and S.Zervos,“Stock Markets,Banks,and Economic Growth”,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88,No.3,Jun 1998,pp. 559-586.

60.King,R. and R.Levine,“Finance and Growth:Schumpeter Might Be Right”,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3,108(3),pp717-737.

61.Patrick,H.T.,“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in Developing Countries”,Economic and Cultural Change,1966.14(2):174-189.

62.Gupta,k.L.,“Aggregate Savings.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and Interest Rate”,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87,69,pp.303-311.

63.Weintraub,E.R.,Microfoundations:the Compatibility of Microeconomics and Macroeconomics,Cambridge:Cambride University Press,1979.

64.Caballera,R.J.“A Fallacy of Gomposition”,American Economic Review,Dec. 1992,Vol,82,No.5,pp.1279-1292.

65.Colander,D.C.,“The Macrofoundations of Micro”,Eastern Economic Journal ,1993,Vol. 19,pp.447-458.

66.Lowe,P. and J.Goyder,Environmental Groupsin Politics,London:Allen and Unwin,1983.

67.Levine,Ross,“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Views and Agenda”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1997(5),pp.688-726.

68.Mckinnon,R.I.,The Order of Economic Liberalization:Financial Comtrol in the Transition to a Market Economy,Baltimore: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91.

69.Pitelis,C.,Market and Non-market Hierachies:Theory of Institutional Failure,Cambridge,Mass.:B.Blackwell,1991.

70.Passmore,J.A.,Man’s Responsibility for Nature,Scribner’s World Congress,1974.

71.王广谦:《20世纪西方货币金融理论研究:进展与评述》,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72.唐绍祥、汪浩翰:《宏观经济“协调理论”的新进展的评价》,《商业经济与管理》2002年第8期。

73.谈儒勇:《中国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经济研究》1999年第10期。

74.宾国强:《实际利率、金融深化与中国的经济增长》,《经济科学》1999年第3期。

75.韩廷春:《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基于中国的实证分析》,《经济科学》2001年第3期。

76.武剑:《货币政策与经济增长》,上海三联书店,2000。

77.斯蒂格利茨:《经济学》(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78.余逊达:《邓小平与中国经济制度创新》,1995年3月30日《人民日报》。

79.戴维·菲尼:《制度安排的需求与供给》,商务印书馆,1992。

80.奥斯特罗姆、皮希特:《制度分析与发展的反思》,商务印书馆,1992。

81.道格拉斯·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82.林毅夫、蔡昉、李周:《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83.盛洪:《中国的过渡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84.汪丁丁:《经济发展与制度创新》,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85.L.E. 戴维斯、道格拉斯·C. 诺斯:《财产权与制度变迁》,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86.李玉虹、马勇:《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互动关系的理论渊源》,《经济科学》2001年第1期。

87.熊德平、朱银芳:《经济发展中制度创新的逻辑》,《财经问题研究》2003年第8期。

88.科斯、阿尔钦、诺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三联书店,1996。

89.W. 阿瑟·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上海三联书店,1994。

90.道格拉斯·诺斯、罗伯特·托马斯:《西方世界的兴起》,华夏出版社,1989。

91.拉坦、速水:《论诱致性制度创新理论》,《发展研究》杂志1984年第7期。

92.道格拉斯·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上海三联书店,1994。

93.哈耶克:《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1。

94.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上海三联书店,1997。

95.胡汝银:《中国改革的政治经济学》,盛洪编《中国的过渡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1994。

96.樊纲:《公共选择与改革过程》,盛洪编《中国的过渡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1994。

97.道格拉斯·诺斯:《论制度》,《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1年第6期。

98.青木昌彦:《什么是制度?我们如何理解制度?》,《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0年第6期。

99.A. 爱伦·斯密德:《财产、权力和公共选择——对法和经济学的进一步思考》,上海三联书店,1999。

100.布坎南:《自由、市场与国家》,上海三联书店,1989。

101.丹尼斯·缪勒:《公共选择》,上海三联书店,1993。

102.文建东:《公共选择学派》,武汉出版社,1996。

103.伍装:《西方经济学中制度变迁理论的演变》,《经济学动态》1999年第8期。

104.胡钧、刘凤义:《马克思经济学与新制度经济学的比较》,《经济学动态》2001年第6期。

105.刘元春:《交易费用分析框架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106.张宇:《过渡政治经济学导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107.贾裕泉:《进化经济理论评述》,《经济学动态》2000年第6期。

108.周小亮:《论外在制度创新的差异性与多样性》,《经济评论》2002年第3期。

109.戴维斯、诺斯:《制度创新的理论描述、类推与说明》,上海三联书店,1991。

110.罗纳德·麦金农:《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上海三联书店,1997。

111.张坤民:《可持续发展论》,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

112.〔英〕伊恩·莫发特:《可持续发展——原则、分析和政策》,经济出版社,2001。

113.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第1卷,商务印书馆,1997。

114.骆玉鼎:《信用经济中的金融控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115.郑风田、姜克芬:《农村经济与管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8。

116.雷海章:《现代农业经济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117.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商务印书馆,1990。

118.德尔伯格、赫里克:《经济发展》,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

119.G.M. 迈耶:《发展经济学的先驱》,经济科学出版社,1988。

120.林毅夫:《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科斯编《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121.查尔斯·K. 威尔伯:《发达与不发达问题的政治经济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122.苏布拉塔·贾塔克:《发展经济学》,商务印书馆,1989。

123.刘伟、杨云龙:《资源配置与经济体制改革》,中央财政经济出版社,1989。

124.黄达:《金融——词义、学科、形势、方法及其他》,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125.江春:《论金融的实质及制度前提》,《经济研究》1999年第7期。

126.汪丁丁:《回顾“金融革命”》,《经济研究》1997年第12期。

127.曾康霖:《金融经济学》,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128.王绍仪:《财政与农村金融》,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129.白钦先等:《金融可持续发展研究导论》,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130.冉光和、王定祥、熊德平:《金融产业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涵》,《管理世界》2002年第8期。

131.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宏观组:《金融不是虚拟经济》,《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2年第1期。

132.张燔:《我国农村金融的现状和发展探析》,《农业经济问题》2000年第12期。

133.刘达:《略论“农村金融”与“农业金融”》,《农业经济问题》1994年第4期。

134.徐良平、黄俊青、覃展辉:《金融与经济关系研究的功能范式:一个初步分析框架》,《经济评论》2004年第1期。

135.吴先满:《中国金融发展论》,经济管理出版社,1994。

136.铃木淑夫:《1986.日本的金融制度》,中国金融出版社,1987。

137.王晓芳:《中国金融发展问题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

138.约翰·G. 格利、爱德华·S. 肖金:《金融理论中货币》,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139.周小川:《农村金融市场化改革“路线图”》,2004年6月21日《金融时报》。

140.周小川:《关于农村金融改革的几点思路》,《经济学动态》2004年第8期。

141.夏英:《中国农业产业化问题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142.杜林青:《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143.熊德平:《农业产业机构调整的内涵、关键、问题与对策》,《农业经济问题》2002年第6期。

144.江其务:《中国金融制度的改革回顾与创新思考》,《当代经济科学》2002年第1期。

145.何广文、冯兴元:《中国农村金融体制的缺陷及其弥补的路径选择》,《2004年中国青年农业经济学者年会论文集》,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146.何广文:《合作金融发展模式及运行机制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147.韩廷春:《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理论、实证与政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148.李生校:《金融、金融体系与经济增长的效率》,《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年第5期。

149.张杰:《中国金融成长的经济分析》,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

150.Pagano,M.,“Financial Markets and Growth:An over-view”,European Economic Review,1993,37(2)613-622.

151.叶兴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农村经济体制》,青岛出版社,1996。

152.杨咸月:《金融深化理论发展及其微观基础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

153.Greenwood,J. and B.Jovanovic,“Financial Development,Growth,and the Distribution of Income”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0,Vol.98,No.5,pp.1076-1107.

154.Saint-Paul,G.,“Technological Choice,Financial Market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European Economic Review,1992,pp.36.

155.刘仁伍:《区域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理论与实证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156.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商务印书馆,1987。

157.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经济与乡村发展》,中华书局,2000。

158.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华书局,2000。

159.贝克尔:《家庭论》,商务印书馆,1998。

160.费孝通:《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商务印书馆,2001。

161.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162.斯科特:《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东南亚的叛乱和生存》,译林出版社,2001。

163.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

164.Geertz,C.,Agriculture Inovlution:the Process of Ecological Change in Indonesia,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63.

165.Popkin,S.,The Rational Peasant: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Rural Society in Vietnam,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9.

166.赵冈:《农业经济史论集——产权、人口与农业生产》,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167.费正清:《美国与中国》,商务印书馆,1987。

168.比尔基埃(A. Burguiere):《家庭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169.马扎亚尔:《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上海神州国光出版社,1932。

170.刘易斯:《劳动力无限供给下的经济发展》,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171.侯建新:《农民、市场与社会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172.Chayanov,A.V.,The Theory of Peasant Economy,Madison: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1986.

173.孙天琦:《货币政策——统一性前提下部分内容的区域差别化研究》,《金融研究》2004年第5期。

174.陈宗胜:《中国经济体制市场化进程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175.樊纲、王晓鲁、张立文、朱恒鹏:《中国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报告》,《经济研究》,2003年第3期。

176.樊纲、王晓鲁:《中国各省市场化程度的最新报告》,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177.温铁军:《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178.何广文:《从农村居民资金借贷行为看农村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中国农村经济》1999年第10期。

179.冯建林:《“三农”问题与乡镇企业》,《宏观经济管理》2003年第6期。

180.汤新华:《农业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研究》,《福建论坛》2003年第12期。

181.Kropp,E.,et al.,Linking Self-help Groups and Bank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Eschborn:GTZ-Verlag. 1989.

182.Krahnen,J.P. and R.H. Schmidt,Developing Finance as Institution Bubbling,San Francisco and Oxford:Westvew,1994.

183.张杰:《解读中国农贷制度》,《金融研究》2004年第2期。

184.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中国农业发展报告》(2002),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185.何广文:《对农村政策金融改革的理性思考》,《农业经济问题》2004年第3期。

186.王曙光:《金融自由化与经济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87.胡金焱、张乐:《非正规金融与小额信贷:一个理论分析》,《金融研究》2004年第7期。

188.马忠富:《中国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189.Pischke,V.,D.Adams,and G..Donald,Rural Financial Market in Developing Countries:Their Use and Abuse,Baltimore: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83.

190.Meyer,R.L.,and G.Nagarajan.“Rural Financial Markets in Asia. Flagships And Failures”,Paper Presented at the Mini-Symposium on Building Financial Market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for Tomorrow’s Agriculture. Status. Reforms. and Innovations,Aug. 2000,pp.13-18.

191.Montiel,P.J.,Pierre-Richard Agenor,and Nadeem UI HaqueInformal Financial Market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A Macroeconomics Analysis,Cambridge,MA:Blackwell,1993.

192.Wai U. Tun,“Interest Rates outside the Organised Money Markets of Underdeveloped Countries”,IMF Staff Papers. Nov. 1957,Ⅵ(1),pp.80-142.

193.Long,M.F.,“Credit for Small Farmers:Indonesia,Malaysia and Thailand”,US AID,Spring Review of Small Farmers Credit XV,Feb. 1973.

194.Bottomley,J.A.,“Interest Rate Determination in Underdeveloped Rural Areas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May 1975,57,pp.279-291.

195.江春:《我国民间信用中的产权问题》,《经济科学》1998年第1期。

196.何田:《地下经济与管制效率——民间信用合法性问题研究》,《金融研究》2002年第11期。

197.张建军等:《从民间借贷到民营金融:产业组织与交易规则》,《金融研究》2002年第10期。

198.曹力群:《目前我国农村民间借贷市场形成的原因、特点及其影响》,《中国农村研究》2001年第26期。

199.杜朝运:《制度变迁背景下的农村非正规金融研究》,《农业经济问题》2001年第3期。

200.何广文等:《不同地区农户借贷行为及借入资金来源结构研究》,《农业部软科学基金资助课题》,1999。

201.李军杰、钟君:《中国地方政府经济行为分析》,《中国工业经济》2004年第4期。

202.黄继忠:《省级财政支出制度:委托代理关系下的分析》,《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3年第6期。

203.〔美〕奥尔森:《国家兴衰探源——经济增长、滞胀与社会僵化》,商务印书馆,1993。

204.〔美〕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上海三联书店,1994。

205.张维迎:《企业理论与中国企业改革》,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06.岳稳定:《西方对农村金融组织理论研究的现状及启示》,《金融与保险》2003年第4期。

207.姜旭朝、杨杨:《合作金融的制度视角》,《山东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年第1期。

208.谢平:《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体制改革的争论》,《金融研究》2001年第1期。

209.陈雪飞:《合作制与股份制:不同经济背景下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制度选择》,《金融研究》2003年第6期。

210.吴汉洪、徐国兴:《信用本质的经济学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211.冯皮斯克·J.D. 等:《发展中经济的农村金融》,汤世生、许均华、钱绪红等译,中国金融出版社,1990。

212.姜子叶、杨瑞洁:《民间信用的效应分析》,《财贸经济》2002年第11期。

213.林汉川等:《中小企业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

214.林乐芬、林彬乐:《农村金融制度变迁时期的非正规金融探析》,《现代经济探讨》2002年第8期。

215.刘少波:《我国目前的民间信用研究》,《金融与保险》1999年第6期。

216.〔美〕尼尔·格雷戈里、斯托伊安·塔涅夫:《中国民营企业的融资问题》,赵红军、黄烨青译,《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1年第6期。

217.农业部软科学委员会办公室:《农村金融与信贷政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218.彭兴韵:《金融发展的路径依赖与金融自由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219.史晋川等:《市场深化中民间金融业的兴起——以浙江路桥城市信用社为例》,《经济研究》1997年第12期。

220.史晋川等:《制度扭曲环境中的金融安排》,《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1年第1期。

221.严谷军、何嗣江:《制度扭曲、金融需求与路径选择——经济发达地区农村信用社的体制创新及发展》,《金融与保险》2002年第8期。

222.章齐、刘明兴、陶然、Vincent,Yiu Por Chen:《中国金融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中国金融学》2003年第1期。

223.赵晓康:《金融中介理论及其演变》,《经济学动态》2003年第1期。

224.张厚义等:《中国私营企业发展报告》(200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225.张胜林等:《交易成本与自发激励:对传统农业区民间借贷的调查》,《金融研究》2002年第2期。

226.周天勇:《宏观经济政策反思及其转型的框架设计》,《财贸经济》2003年第3期。

227.周小斌:《中国农业信贷市场的运行机制与绩效》,《中国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

228.左柏云:《民间金融问题研究》,《金融理论与实践》2001年第5期。

229.尼尔斯·赫米斯、罗伯特·伦辛克:《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发展中国家(地区)的理论与经验》,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230.格泽戈尔兹科勒德克:《从休克到治疗——后社会主义转轨的政治经济》,上海远东出版社,2000。

231.Atieno,Rosemary,Formal and Informal Institutions’Lending Policies and Access to Credit by Small-scale Enterprises in Kenya:An Empirical Assessment,Nairobi:African Economic Research Consortium,2001.

232.Azuma,Yoshiaki,and Herschel Ⅰ.Grossman,“A Theory of the Informal Sector”,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Working Paper 8823,2002.

233.Das-Gupta,A.C.,P.S. Nayer,and Associates,“Urban Informal Credit Markets in India”,National Institute of Public Finance and Policy,New Delhi,Sept.1989.

234.Hernando,De Soto,The Other Path:The Invisible Revolution in the Third World,New York:Harper & Row,1989.

235.Hulme,David,and Paul,Mosley,Finance against Poverty. Routledge Press,1996.

236.IFAD,“Rural Financial Services in China. Thematic Study”,Volume Ⅰ-Main Report. Report No.1147-CN Rev. 2001.

237.Seibel,Hans Dieter,Financial Systems Development and Microfi-nance,Rossdorf,TZ,Schriftenreihe der GTZ. NR. 1996.

238.Stiglitz,J.,and A.Weiss,“Credit Rationing in Markets 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81,71:393-410.

239.Krugman,P.,“The Myth of Asia’s Miracale”,Foreign Affairs,Dec. 1994.

240.Wu Yanrui,“Is China’s Economic Growth Sustainable?”Discussion paper at Department of Economics,University of Western Austrilia,Austrilia. 1997.

241.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85~2002),中国统计出版社。

242.林毅夫等:《中国的奇迹》,上海三联书店,1994。

243.施蒂格勒:《产业组织与政府管制》,上海三联书店,1989。

244.兹维·博迪、罗伯特·莫顿:《金融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245.王维国:《协调发展的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246.曾珍香:《可持续发展的协调性分析》,《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1年第3期。

247.崔满红:《金融资源理论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248.杨士弘、廖重斌、郑宗清:《城市生态环境学》,科学出版社,1996。

249.杨士弘、廖重斌:《关于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方法的探讨》,《广东环境监测》1992年第4期。

250.J.罗杰斯·霍林斯沃思、罗伯特·博耶:《当代资本主义——制度的移植》,重庆出版社,2001。

251.杨琳:《金融发展与实体经济增长》,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

252.李建伟、米建国:《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思考与实证分析》,《管理世界》2002年第4期。

253.熊德平、冉光和:《金融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内涵》,《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年第7期。

254.徐彬:《中国农业发展中的失范现象及其纠正》,《调研世界》2003年第9期。

255.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第4卷,商务印书馆,1997。

256.冯海发、李溦:《我国农业为工业化提供资金积累的数量研究》,《经济研究》1993年第9期。

257.林毅夫:《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58.唐成:《中国的政策性金融和邮政储蓄的关系研究》,《经济研究》2002年第11期。

259.〔德〕何梦笔、冯兴元、何广文:《试论中国农村金融组织机构的多元化》,《中国农村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260.谢家智:《区域资金配置研究》,中国物价出版社,2004。

261.黄燕君:《农村金融制度变迁与创新研究》,《金融与保险》2001年第2期。

262.尼尔·格雷戈里、斯托利安·塔涅夫:《中国民营企业的融资问题》,《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1年第6期。

263.王伟中:《让国民共享经济增长的成果》,2005年2月17日《社会科学报》。

264.熊德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所有制关系探索》,《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10期。

265.姜旭朝:《中国民间金融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

266.蔡则祥:《国外合作金融的发展变化及其对我们的启示》,《金融参考》2001年第1期。

267.吴晓灵:《全面改进农村金融服务》,2004年7月12日《金融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