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7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244

公共政策伦理图书

The Ethics of Public Policy

SSAPID:101-5875-3768-39
ISBN:978-7-5201-3115-5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对公共政策“价值中立”理论渊源进行梳理,剖析了公共政策“价值中立”理论的缺陷,并对由此而带来的公共政策伦理价值的缺失进行反思,对公共政策价值取向的特点进行学理上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现代公共政策价值取向的伦理建构进行了阐释;分析公共政策制定中的不同环节所涉及的伦理问题,系统分析了公共政策伦理环境、公共政策伦理责任体系、公共政策伦理评价的机理以及实现公共政策伦理责任的保障。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许淑萍
编 辑:丁凡;林炳青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09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C91 社会学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公共政策伦理概述

   一 公共政策伦理思想的发轫

   二 公共政策伦理的研究对象

   三 公共政策伦理的学科性质

   四 公共政策伦理的实质

   五 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框架

  第二节 公共政策伦理研究的现实依据

   一 解决政府道德问题的需要

   二 解决社会不公问题的推动

   三 走出生态伦理困境的要求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状况

   一 国外研究状况

    1.公共政策的伦理价值取向问题

    2.公共政策与伦理的相关性问题

    3.关于公共政策伦理标准的研究

    4.关于公共政策主体应具备的伦理素质问题的研究

    5.关于实现伦理责任的途径研究

    6.关于公共政策伦理环境问题研究

   二 国内研究状况

    1.关于公共政策伦理的界定

    2.伦理价值对于公共政策制定的意义

    3.关于公共政策伦理评价标准的研究

    4.提高公共政策伦理性的制度保障问题研究

    5.关于公共政策主体伦理责任问题的研究

 第二章 公共政策的价值取向

  第一节 公共政策价值取向的内涵和特点

   一 公共政策价值取向的内涵

    1.公共政策价值取向是公共政策制定者的主观价值判断

    2.公共政策价值取向始终以满足公共政策对象的需求为目标

    3.公共政策价值取向随公共政策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二 公共政策价值取向的特点

    1.多元性

    2.动态性

    3.融合性

    4.层次性

    5.主观性

  第二节 公共政策“价值中立”理论的产生及反思

   一 事实与价值之分:“价值中立”的理论渊源

   二 公共政策“价值中立”的反思

   三 价值追寻:公共政策的本质要求

    1.公共政策过程是公共政策主体的价值选择活动

    2.价值取向规定着公共政策合法性程度

    3.价值取向规定着公共政策目标的确立

    4.价值取向规定着公共政策的评价标准

  第三节 公共政策价值取向的嬗变

   一 西方国家公共政策价值取向的演进

   二 我国公共政策价值取向的发展

   三 现代公共政策价值取向的伦理建构

    1.社会效率

    2.社会公平

    3.公共秩序

    4.可持续发展

    5.以人为本

 第三章 公共政策伦理方案制定的基本程序

  第一节 信息伦理:公共政策伦理的基础

   一 信息伦理的兴起与发展

   二 信息伦理:公共政策制定的必然要求

   三 公共政策信息伦理原则

    1.信息无害原则

    2.信息公平原则(亦称信息对称原则)

    3.信息责任原则

  第二节 公共政策问题的界定

   一 公共政策问题的含义

   二 公共政策问题界定中的伦理问题

    1.公共政策问题的感知阶段

    2.公共政策问题的分析阶段

    3.公共政策问题的确认阶段

  第三节 公共政策伦理方案的设计

   一 公共政策伦理目标的确立

    1.事实准则

    2.价值准则

    3.协调原则

   二 公共政策伦理环境分析

   三 备选方案的设计

  第四节 公共政策伦理方案的评估选优

   一 公共政策备选方案伦理评估选优的原则

    1.要把公共政策备选方案的伦理评估纳入标准工作程序

    2.依据公共政策伦理目标对备选方案进行伦理评估

    3.将备选方案的伦理评估与其他方面的评估相结合

    4.对备选方案的伦理效果进行预测

   二 公共政策伦理方案评估选优的具体步骤

    1.第一步,明确利益相关者,分析利益关系

    2.第二步,运用伦理价值和伦理规范进行分析评估

    3.第三步,确定公共政策备选方案的伦理水平

    4.第四步,对边际可接受方案实施进一步评估

   三 影响公共政策伦理方案选择的因素

    1.决策者的伦理素质

    2.决策者的伦理判断能力

    3.组织所确立的目标

    4.公共政策备选方案的道德状态

 第四章 公共政策的伦理环境

  第一节 公共政策伦理环境的含义、特点及本质

   一 公共政策伦理环境的含义

   二 公共政策伦理环境的特点

    1.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

    2.动态性与稳定性的统一

    3.多元性与多层次性的统一

    4.隐性与显性的统一

   三 公共政策伦理环境的本质

  第二节 共时态背景下公共政策的伦理环境

   一 社会伦理环境

   二 组织伦理环境

   三 政府伦理环境

   四 个体伦理环境

  第三节 历时态背景下公共政策的伦理环境

   一 传统伦理环境

   二 现代伦理环境

  第四节 公共政策伦理环境之间的冲突

   一 共时态伦理环境之间的冲突

    1.个体伦理环境与政府伦理环境之间的冲突

    2.个体伦理环境与组织伦理环境之间的冲突

    3.个体伦理环境与社会伦理环境之间的冲突

    4.政府伦理环境与组织伦理环境之间的冲突

    5.政府伦理环境与社会伦理环境之间的冲突

    6.组织伦理环境与社会伦理环境之间的冲突

   二 历时态伦理环境之间的冲突

 第五章 公共政策伦理责任体系

  第一节 公共政策伦理责任体系的内涵及特点

   一 公共政策伦理责任体系的内涵

   二 公共政策伦理责任的特点

    1.社会性

    2.渗透性

    3.全程性

    4.动态性

  第二节 公共政策伦理责任的主体维度

   一 组织性公共政策主体的伦理责任

   二 个体性公共政策主体的伦理责任

  第三节 公共政策伦理责任的内容维度

   一 公共政策的政治伦理责任

   二 公共政策的经济伦理责任

   三 公共政策的社会伦理责任

   四 公共政策的文化伦理责任

   五 公共政策的生态伦理责任

  第四节 公共政策伦理责任的时间维度

   一 面向过去的伦理责任

   二 面向当代的伦理责任

   三 面向未来的伦理责任

 第六章 公共政策伦理评价机理

  第一节 公共政策伦理评价的内涵及作用

   一 公共政策伦理评价的内涵

    1.伦理评价贯穿公共政策全过程

    2.伦理评价是评价公共政策的伦理化程度

    3.社会伦理原则是对公共政策进行伦理评价的尺度

    4.伦理评价是专门组织和社会公众普遍参与的活动

   二 公共政策伦理评价的意义

    1.公共政策伦理评价是选择合理的政策价值取向的手段

    2.公共政策伦理评价对社会道德具有引导作用

    3.公共政策伦理评价是公共政策调整的重要依据

    4.公共政策伦理评价是实现公平正义的重要途径

   三 公共政策伦理评价的方式

    1.个体的评价

    2.社会舆论评价

    3.专业伦理组织评价

    4.政策主体的自我评价

    5.立法审议

  第二节 公共政策伦理评价标准及其特点

   一 西方国家公共政策伦理评价标准的演进

   二 我国公共政策伦理评价标准的沿革

    1.平均主义标准

    2.效率标准

    3.公平标准

    4.效率与公平相统一的标准

   三 公共政策伦理评价标准的特点

    1.评价标准的多元性

    2.评价标准的历史性

    3.评价标准的社会性

    4.评价标准的职业性

    5.评价标准的具体性

  第三节 影响公共政策伦理评价的因素

   一 公共政策目标的多元性

   二 评价者的价值取向

   三 评价主体的伦理水平

   四 利益相关者需求的满足程度

   五 公共政策效果的复杂性

   六 特定的时空环境

  第四节 公共政策伦理评价的维度

   一 评价公共政策目标的伦理性

    1.公共政策的目标要符合公共利益

    2.公共政策的目标体现社会公平

   二 评价公共政策内容的伦理性

    1.判断和评价公共政策的内容是否合乎伦理原则和伦理规范,要看公共政策内容是否符合法律法规

    2.判断公共政策的内容是否合乎伦理,要看公共政策是否符合社会倡导的伦理道德规范

   三 评价公共政策程序的伦理性

    1.程序的公正

    2.公众参与的广度和深度

 第七章 公共政策伦理责任实现的保障

  第一节 伦理责任实现的理论基础

   一 个体伦理道德发展三层次论

   二 内部控制论与外部控制论

  第二节 公共政策伦理责任实现的个体保障

   一 决策者的伦理意识

    1.决策者伦理意识要通过决策者的决策行为体现出来

    2.决策者伦理意识是决策者个人自主选择的过程

    3.决策者的伦理意识表现恒常性

   二 决策者的伦理素质

    1.人的伦理素质的形成基于在社会实践中的伦理道德认识

    2.伦理素质是个人自觉自主的行为过程

    3.伦理素质是在行为整体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特征和倾向,是一种长期保有的个体的总体性存在

    4.伦理素质是决策者素质的重要部分

   三 决策者伦理素质的养成

    1.伦理素质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形成的,是人们通过一定的社会实践形成的

    2.伦理素质的养成还取决于个人的主观努力

  第三节 伦理责任实现的组织保障

   一 组织文化

   二 伦理组织

    1.伦理组织的由来

    2.伦理组织的功能

    3.伦理组织的主要类型

  第四节 公共政策伦理责任实现的制度保障

   一 制度的伦理价值

    1.制度的设计要符合社会伦理价值规范

    2.制度与伦理的产生具有同构性

    3.制度是伦理道德行为的保障

   二 制度伦理:实现伦理责任的必要条件

   三 伦理制度化:实现伦理责任的有效途径

   四 强化监督:实现伦理责任的根本保障

    1.加强监督有利于促进决策者认真履行决策责任

    2.加强监督有利于维护公平正义

    3.加强监督促进公共政策公开化、透明化

 前言

 文前辅文

《公共政策伦理》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成果。本书论述了公共政策与伦理的相关性,并对公共政策伦理研究的对象、学科性质进行了精要的论述。通过对公共政策“价值中立”理论渊源进行梳理,剖析了公共政策“价值中立”理论的缺陷,并对由此而带来的公共政策伦理价值的缺失进行反思,对公共政策价值取向的特点进行学理上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现代公共政策价值取向的伦理建构进行了阐释。分析公共政策制定中的不同环节所涉及的伦理问题,系统分析了公共政策伦理环境、公共政策伦理责任体系、公共政策伦理评价的机理以及实现公共政策伦理责任的保障。本书从伦理的视角来研究公共政策问题,采用决策分析与伦理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讨公共政策制定过程,打破了应用伦理学和公共政策学的学科界限,弥补传统单学科研究的不足。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人民出版社,1982。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

常修泽:《人本体制论》,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陈鸿瑜:《政治发展理论》,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

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

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陈振明:《公共政策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陈振明:《公共政策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陈振明:《公共政策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程东峰:《责任伦理导论》,人民出版社,2010。

邓国胜、肖明超等:《群众评议政府绩效——理论、方法与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高小平等:《行政的价值》,湘潭大学出版社,2013。

高兆明:《存在与自由:伦理学引论》,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郭夏娟:《公共行政伦理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

何怀宏:《公平的正义:解读罗尔斯〈正义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

何怀宏:《契约伦理与社会正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黄建中:《比较伦理学》,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

李春秋:《新编伦理学教程》(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李景鹏:《挑战、回应与变革:当代中国问题的政治学思考》,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李龙:《西方法学名著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

李秀林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4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林水波、张世贤:《公共政策》,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0。

刘世清:《教育政策伦理》,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

刘祖云:《当代中国公共行政的伦理审视》,人民出版社,2006。

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1996。

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宁骚:《公共政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沈士光:《公共行政伦理学导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苏东水:《管理心理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

孙彤:《组织行为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陶学荣:《公共政策学》(第2版),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万俊人:《现代公共管理伦理导论》,人民出版社,2005。

王惠岩:《政治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王伟、鄯爱红:《行政伦理学》,人民出版社,2005。

王玲玲、冯皓:《发展伦理学》,人民出版社,2010。

伍启元:《公共政策》,香港商务印书馆,1989。

向俊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协同治理体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谢宝富:《万人评议:中国地方党政机关绩效评价新方式初探》,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谢庆奎、佟福玲编《服务型政府与和谐社会》,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徐向华:《中国立法关系论》,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颜昌武、马骏:《公共行政学百年争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严耕、杨志华:《生态文明的理论与系统建构》,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

杨帆:《利益集团》,郑州大学出版社,2010。

杨紫烜:《经济法研究》第1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虞崇胜:《政治文明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俞可平:《全球化与国家主权》,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袁贵仁:《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中国大自然全书·环境科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3。

张富:《公共行政的价值向度》,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张国庆:《公共行政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张国庆:《行政管理学概论》(第2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张国庆:《现代公共政策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张国庆:《现代公共政策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张金马:《政策科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张金马:《公共政策分析》,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

张金马:《公共政策分析——概念过程方法》,人民出版社,2005。

张康之:《公共行政中的哲学与伦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张康之:《寻找公共行政的伦理视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张康之、刘柏志:《行政伦理学教程》,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赵成根:《民主与公共决策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

周祖城:《管理与伦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澳〕J.J.C.斯马特、〔英〕B.威廉斯:《功利主义:赞成与反对》,牟斌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澳〕皮特·凯恩:《法律与道德中的责任》,罗豪才主编,商务印书馆,2008。

〔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卷),贺麟、王玖兴译,商务印书馆,1979。

〔德〕马克斯·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朱红文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法〕爱弥儿·涂尔干:《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渠东、付德根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冯克利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法〕亨利·法约尔:《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周安华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法〕让·雅克·卢梭:《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1997。

〔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商务印书馆,1988。

〔法〕雅克·阿达:《经济全球化》,何竞、周晓幸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

联合国新闻处编《联合国手册》,商务印书馆,1972。

〔美〕爱德华·弗里曼:《战略管理——利益相关者方法》,王彦华、梁豪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美〕埃德加·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邓正来、姬敬武译,华夏出版社,1987。

〔美〕B.盖伊·彼得斯:《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吴爱明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美〕B.盖依·彼得斯:《美国的公共政策——承诺与执行》,顾丽梅、姚建华等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美〕彼得·罗西、霍德华·弗里曼、马克·李普希:《项目评估:方法与技术》,邱泽奇等译,华夏出版社,2002。

〔英〕彼得·斯坦、约翰·香德:《西方社会的法律价值》,王献平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

〔美〕戴维·J.弗里切:《商业伦理学》,杨斌、石坚、郭阅译,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

〔英〕大卫·休谟:《人性论》(下册),商务印书馆,1983。

〔美〕丹尼斯·缪勒:《公共选择》,张军译,上海三联书店,1993。

〔美〕道格拉斯·C.诺思:《理解经济变迁过程》,钟正生、邢华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美〕道格拉斯·C.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陈郁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4。

〔美〕德尼·古莱:《发展伦理学》,高铦、温平、李继红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美〕E.R.克鲁斯克:《公共政策词典》,上海远东出版社,1992。

〔英〕F.A.哈耶克:《法律、立法与自由》第一卷,邓正来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

〔美〕菲利普·J.库珀:《二十一世纪的公共行政:挑战与改革》,王巧玲、李文钊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美〕弗兰克·费希尔:《公共政策评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美〕弗兰克·J.古德诺:《政治与行政——一个对政府的研究》,王元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美〕菲利克斯·A.尼格罗、劳埃德·G.尼格罗:《公共行政学简明教程》,郭晓来等译,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

〔美〕弗莱蒙特·E.卡斯特、詹姆斯·E.罗森茨韦克:《组织与管理》(第4版),傅严、李柱流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美〕哈罗德·孔茨、海因茨·韦里克:《管理学》,张晓君等译,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美〕赫伯特·西蒙:《管理行为——管理组织决策过程的研究》,杨砾、韩春立、徐立译,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

〔美〕杰弗里·M.贝瑞、克莱德·威尔科克斯:《利益集团社会》,王明进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美〕科恩:《论民主》,聂崇信、朱秀贤译,商务印书馆,2005。

〔美〕拉雷·N.格斯顿:《公共政策的制定——程序和原理》,重庆出版社,2001。

〔美〕理查德·L.达夫特:《组织理论与设计精要》,李维安等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美〕罗伯特·海涅曼、威廉·布卢姆、史蒂文·彼得森、爱德华·卡尼:《政策分析师的世界——理性、价值观念和政治》,李玲玲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美〕罗伯特·诺齐克:《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美〕罗纳德·德沃金:《至上的美德——平等的理论与实践》,冯克利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美〕马斯洛:《动机与人格》,许金声等译,华夏出版社,1987。

〔美〕迈克尔·罗斯金、罗伯特·科德、詹姆斯·梅代罗斯、沃尔特·琼斯:《政治科学》,林震等译,华夏出版社,2001。

〔美〕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陈郁等译,上海三联出版社,1996。

〔美〕尼古拉斯·亨利:《公共行政与公共事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美〕帕顿、沙维奇:《政策分析和规划的初步方法》,孙兰芝、胡启生等译,华夏出版社,2001。

〔美〕乔万尼·萨托利:《民主新论》,冯克利、阎克文译,东方出版社,1998。

〔美〕乔治·弗雷德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张成福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美〕R.M.克朗:《系统分析和政策科学》,陈东威译,商务印书馆,1985。

〔美〕R.J.斯蒂尔曼:《公共行政学》(下册),李方、潘世强等译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三联书店,1989。

〔美〕史蒂芬·霍尔姆斯、凯斯·R.桑斯坦:《权利的成本——为什么自由依赖于税》,毕竞悦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美〕斯蒂芬·P.罗宾斯:《组织行为学》,孙健敏、李原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美〕史蒂文·凯尔曼,《制定公共政策》,商正译,商务印书馆,1990。

〔美〕特里·L.库珀:《行政伦理学:实现行政责任的途径》(第4版),张秀琴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美〕特里·L.库珀,《行政伦理学:实现行政责任的途径》(第5版),张秀琴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美〕托马斯·戴伊:《理解公共政策》,彭勃等译,华夏出版社,2004。

〔美〕威廉·N.邓恩:《公共政策分析导论》(第2版),谢明、杜子芳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美〕小约瑟夫·斯图尔特、戴维·M.赫奇、詹姆斯·P.莱斯特:《公共政策导论》(第3版),韩红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美〕小詹姆斯·R.格伦:《决策中的伦理》,季大方译,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1。

〔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何保钢、廖申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美〕詹姆斯·奥康纳:《自然的理由》,唐正东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美〕詹姆斯·E.安德森:《公共决策》,唐亮译,华夏出版社,1990。

〔美〕詹姆斯·E.安德森:《公共政策制定》,谢明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美〕詹姆斯·E.安德森:《公共政策制定》,唐亮译,华夏出版社,1990。

〔日〕冈泽宪芙:《政党》,经济日报出版社,1991。

〔日〕药师寺泰藏:《公共政策》,张丹译,经济日报出版社,1991。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王之佳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世界银行:《1992年世界发展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2。

〔印〕阿玛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任赜、于真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西〕圭拉姆·德拉德赫萨:《全球化博弈》,董凌云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英〕安德鲁·海伍德:《政治学核心概念》,吴勇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

〔英〕鲍桑葵:《关于国家的哲学理论》,汪淑钧译,商务印书馆,1995。

〔英〕边沁:《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时殷弘译,商务印书馆,2005

〔英〕戴维·米勒、韦农·波格丹诺:《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邓正来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

〔英〕H.K.科尔巴奇:《政策》,张毅、韩志明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英〕杰夫·惠迪、萨利·鲍尔、大卫·哈尔平:《教育中的放权与择校:学校、政府和市场》,马忠虎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英〕罗德·黑格、马丁·哈罗德:《比较政府与政治导论》,张小劲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英〕洛克:《政府论》下篇,叶启芳、瞿菊农译,商务印书馆,1964。

曹永胜:《公共政策责任问题探略》,《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陈爱华:《信息伦理何以可能?》,《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陈庆云、刘小康、曾军荣:《论公共管理中的社会利益》,《中国行政管理》2005年第9期。

陈绍芳:《公共哲学视角的公共秩序价值解析》,《社会科学家》2009年第1期。

陈相光:《关于无直接利益冲突现象的社会心理分析》,《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陈新汉:《论个体评价活动向民众评价活动转化的机制》,《学术月刊》2004年第6期。

陈振明:《是政策科学,还是政策分析?——政策研究领域的两种基本范式》,《政治学研究》1996年第4期。

陈振明:《政策科学的研究纲领》,《中国社会科学》1997年第4期。

陈振明:《从公共行政学、新公共行政学到公共管理学》,《政治学研究》1999年第1期。

陈振明:《公共政策制定的基本程序》(上),《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06年第6期。

戴隆斌:《从比较的视角看中俄两国腐败的特点》,《社会科学研究》2011年第3期。

戴木才:《政治伦理的现代视野》,《哲学动态》2004年第1期。

戴木才、曾敏:《西方行政伦理研究的兴起与研究视界》,《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3年第2期。

戴艳军、陈岩:《对我国公共政策信息反馈的伦理思考》,《行政论坛》2004年第3期。

董跃:《公共政策与社会公平探析》,《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

郭夏娟、李劲松:《个体行政道德的发展与伦理责任模式》,《理论与改革》2003年第6期。

韩莹莹:《责任政府对行政伦理责任的内在诉求》,《行政论坛》2008年第4期。

何秀嵩:《试论当代中国行政决策伦理建设制度安排》,《甘肃理论学刊》2009年第1期。

洪威雷、万燕花:《中国传统行政文化与现代行政文化的特征及其冲突》,《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胡敏:《当代公共政策伦理的理论来源》,《学习时报》2010年第6期。

胡晓萍:《价值选择与决策伦理》,《新疆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

黄德良、王兴盛:《公共政策伦理向度的问题》,《理论建设》2011年第5期。

黄艺羡:《关于社会公平的几个理论问题》,《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1年第3期。

黄婷:《刍议行政伦理失范及其对策选择》,《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8年S1期。

宏量:《经济全球化观察》,《当代思潮》2000年第3期。

蒋殿浦:《新时期腐败的特点、原因与对策》,《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南京市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S1期。

靳媛媛:《论“问题界定”的公共性取向——基于中国公共政策语境下的考量》,《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劳凯声、刘复兴:《论教育政策的价值基础》,《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6期。

李传军:《公共政策的道德评价》,《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

李芙蓉:《对韦伯“价值中立”问题的探索》,《社会科学家》2005年S1期。

李靖:《关于行政伦理责任与行政伦理行为选择困境的几点认识》,《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李龙、徐亚文:《论法制建设与道德教育的协调发展》,《社会科学战线》1998年第5期。

李培超:《论生态正义》,《光明日报》2005年3月15日第1版。

李强:《和谐社会与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7年第6期。

李耀锋:《论公共政策对社会道德风气的影响》,《思想理论教育》2014年第5期。

林尚立:《社区:中国政治建设的战略性空间》,《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2年第2期。

林远泽:《责任伦理学的责任问题:科技时代的应用伦理学基础研究》,《台湾哲学研究》2005年第5期。

柳砚涛:《论行政惯例的价值及其制度化路径》,《当代法学》2013年第5期。

刘华:《法律与伦理的关系新论》,《政治与法律》2002年第1期。

刘彦尊:《信息伦理概念辨析》,《图书情报工作》2010年增刊(1)。

刘勇:《“无直接利益冲突”群体心理分析及心理疏导机制构建》,《云南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

卢明:《公共管理学管理范式的演进》,《中国行政管理》2001年第1期。

罗正业:《浅析公共政策中的伦理价值》,《科教导刊》(中旬刊)2011年第10期。

马俊峰:《应重视对价值冲突问题的研究》,《哲学动态》1999年第7期。

潘自勉:《在价值与规范之间》,《哲学研究》2005年第1期。

裴桂清:《行政决策的伦理评估程序与方法》,《中国行政管理》2004年第8期。

齐明山:《公共行政的熵值效应—管理效率递减规律初探》,《北京行政学院学报》1999年第3期。

钱再见:《论多维理论视角中的政策问题构建》,《学术界》2013年第6期。

青连斌、闫志民、唐钧:《和谐社会:小康社会的蓝图》,《时事》(时事报告大学生版)2004年第3期。

冉永平、陆娅楠、刘丰:《揭开PX的神秘面纱》,《人民日报》2013年06月24日。

任晓林、谢斌:《政府自利性的逻辑悖论》,《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

孙萍、张晓杰:《公共政策的普适性与特殊性》,《行政论坛》2007年第2期。

万俊人:《市场经济的效率原则及其道德论证》,《开放时代》2000年第1期。

王春福:《理性对公共政策决策责任的双重解读》,《社会科学家》2004年第3期。

汪春燕:《从民族政策视角论民族文化传承》,《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王立、王铮、王永梅:《公共政策过程中的利益考量——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分析》,《管理学刊》2012年第4期。

王玲玲、周付林:《发展的伦理反思》,《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07年第4期。

王瑞祥:《政策评估的理论、模型与方法》,《预测》2003年第3期。

王雅君:《“无直接利益冲突”与社会心态调控》,《理论探讨》2008年第4期。

温泽彬:《论行政惯例的背景、价值与现状》,《政治与法律》2010年第6期。

吴光芸:《公共政策的信息约束问题分析》,《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武蔚:《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的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研究》,《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

吴永生:《公共政策内容的合法性探析》,《求实》2004年第9期。

夏澍耘:《社会主义行政伦理自律精神略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3年第4期。

向俊杰:《环境群体性事件的政策伦理分析》,《学习与探索》2015年第4期。

许淑萍、裴桂清:《试论决策的伦理评估》,《学习与探索》2004年第4期。

徐元善:《论基层政府决策伦理的失范与制度安排》,《中国行政管理》2007年第9期。

徐元善:《论领导决策的伦理境界》,《理论与改革》2003年第5期。

徐祖荣:《责任伦理视阈下安老养老政策支持体系的重构》,《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

杨兴:《气候变化的国际法之秩序价值初探》,《河北法学》2004年第5期。

俞可平:《全球治理引论》,《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年01期。

臧乃康:《政府利益论》,《理论探讨》1999年第1期。

曾凡军、韦彬:《西方公共政策价值变迁研究》,《行政与法》2009年第4期。

赵楚等:《全球化是福还是祸》,《开放导报》2000年第9期。

赵世林:《论民族文化传承的本质》,《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

张康之:《公共政策过程中科学与价值统和》,《江苏社会科学》2001年第6期。

张寿国:《当前腐败的特点及遏制方略》,《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张文芳:《浅谈政策伦理》,《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赵家祥:《关于人与社会的关系的几个问题》,《江淮论坛》1993年第1期。

郑杭生、杨敏:《关于社会建设的内涵和外延——兼论当前中国社会建设的时代内容》,《学海》2008年第4期。

郑庆林:《也谈价值的哲学本质》,《哲学研究》1992年第4期。

钟克钊:《主体需要与价值评价》,《江海学刊》1994年第5期。

周志忍:《行政效率研究的三个发展趋势》,《中国行政管理》2000年第1期。

朱华友:《市场经济呼唤高效政府——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作用国际研讨会综述》,《经济学动态》1997年第4期。

丁立群:《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光明日报》2011年11月24日第2版。

吴秀莲:《无处不在的伦理冲突》,《中国教育报》2007年10月9日。

Lon L.Fuller,The Morality of Law,2nd ed.,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69.

Terry L.Cooper,The Responsibility Administration,3rd ed.,San Francisco:Jossey-Bass,1990.

K.G.Denhardt,The Ethics of Public Service,New York:Greenwood Press,1988.

Wayne Parsons,Public Policy:An Introduction to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Policy Analysis,Cheltenham:Edward Elgar Publishing Limited,1997.

Harold D.Lasswell,“The Policy Orientation”,in The Policy Sciences:Recent Developments in Scope and Method,edited by Dansel Lerner and Harold D.Lasswell.Stanford,C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51.

Harold D.Lasswell,The Future of Political Science,New York:Atherton,1963.

Neil MacCormick,Institutions of Law:An Essay in Legal Theory,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7.

Frederick C.Mosher,Democracy and the Public Service,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8.

Andrew Dobson,Justice and the Environment,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

W.Dunn and E.Cliffs,Public Policy Analysis:An Introduction,Upper Saddle River,N.J.:Pearson Prentice Hall,1981.

T.R.Dye,Understanding Public Policy,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 Hall,Inc,1978.

John A.Rohr,“The Study of Ethics in the P.A.Curriculum”,in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Vol.36,No.4,1976.

Dennis F.Thompson,“Paradoxes of Government Ethics”,in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Vol.52,No.3,1992.

David A.Rochefort and R.W.Cobb,“Problem Definition,Agenda Access,and Policy Choice”,in Policy Studies Journal,Volume 21,Issue 1,1993.

Thomas M.Jones,“Ethical Decision Making by Individuals in Organizations:An Issue-Contingent Model”,in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Vol.16,No.2,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