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0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35

北京科普发展报告(2020~2021)图书

Annual Report on Beijing Science Popularization Development (2020-2021)

SSAPID:101-5857-1126-51
ISBN:978-7-5201-8989-7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关于北京科普事业发展状况的研究报告。通过构建北京科普驱动力评价模型和指数,全面研究和分析北京科普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发展的趋势。全书分为总报告、科普成效篇、高质量发展篇、科普品牌篇、科普专题篇五大部分,给出了北京发展科普事业的对策和建议。

相关信息

丛书名:北京科普蓝皮书
编 辑:连凌云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1年12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G3 科学、科学研究

[1]李群、陈雄、马宗文:《公民科学素质蓝皮书: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报告(2015~201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2]何薇、张超、任磊:《中国公民的科学素质及对科学技术的态度——2018年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报告》,《科普研究》2018年第6期。

[3]汤乐明、刘润达、胡睿、郭敏:《基于DEMATEL方法的北京市科普基地评价及发展思路研究》,《科学管理研究》2020年第38期。

[4]梁廷政、汤乐明、王玲玲:《北京市科普基地资源分布情况及管理政策研究》,《科普研究》2019年第14期。

[1]张绘:《我国科普投入产出效率分析与政策调整:基于DEA—Tobit理论模型的判断》,《财会月刊》2019年第2期。

[2]《规划纲要草案: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新华每日电讯2021-03-06(010)。

[3]李言:《创新发展 科技引领——记中国科协第十八届年会》,《科学家》2016年第4期。

[4]章志华、孙林:《OFDI逆向技术溢出、异质性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质量》,《国际经贸探索》2021年第3期。

[5]王先君:《平台型媒体情境下的科学传播》,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8。

[6]黄波:《多元供给机制下公共文化服务的主体困境及出路》,《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3期。

[7]李陶陶:《科普供给问题探因与对策》,《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5期。

[8]杨秋霞、贾雁岭:《公共服务满意度研究:一个文献综述》,《阿坝师范学院学报》2018年第4期。

[9]陶贤都、周欢:《“科普中国”App微视频的传播特色与发展策略》,《科学教育与博物馆》2020年第6期。

[10]刘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国内科技馆建设的启示》,《科技视界》2019年第20期。

[1]杨文志:《科普信息化建设是什么?》,https://www.sohu.com/a/24073486_115402,2015年7月24日。

[2]《百度联手中国科协开启“智慧+科普”新航程》,https://tech.huanqiu.com/article/9CaKrnJNCy0,2015年7月21日。

[3]余晓洁、傅双琪:《中国科协牵手腾讯打造“互联网+科普”》,http://www. gov.cn/xinwen/2015-04/30/content_2855893.htm,2015年4月30日。

[4]钟艳平:《多位专家齐聚新华网探讨科普信息化项目建设》,http://www.xin huanet.com/2019-03/22/c_137915575.htm,2019年3月22日。

[5]余清楚:《积极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科技导报》2016年第34期。

[6]钟艳平:《中国科技新闻网正式上线运行》,http://finance.people.com.cn/n1/2020/0427/c1004-31690393.html,2020年4月27日。

[7]北京市科协:《北京市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7.56%》,《北京科协年鉴(2015)》。

[8]郭宇豪:《百度联合北京市科协发布2017年度十大“科学”流言榜》,http://www.techweb.com.cn/internet/2018-01-08/2626593.shtml,2018年1月28日。

[9]聂传清:《北京举办科普新媒体创意大赛》,https://www.sohu.com/a/13647 6003_119038,2017年4月26日。

[10]张鲁豫:《关于加快科普信息化建设进程的对策与建议》,《科技经济导刊》2018年第26期。

[11]燕三义:《关于大数据时代下规划管理信息化的建设思考》,《科技创新与应用》2017年第13期。

[1]中国政府网:《刘延东强调:努力提升全民科学素质整体水平》,2011年8月30日。

[2]黄荣丽、王大鹏、陈玲:《新时期科技资源科普化的未来路径思考》,《今日科苑》2020年第9期。

[3]张学波、吴善明:《广东省科技资源科普化现状及对策研究》,《科技传播》2018年第10期。

[4]周海鹰、田甜等:《浙江省科技资源科普化对策研究》,《科技通报》2018年第6期。

[5]张九庆:《关于科技资源科普化的思考》,《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6]曹再兴、谢华:《新形势下推进科技资源科普化的几点思考》,《科技管理研究》2012年第2期。

[7]胡庆华:《科技资源科普化之一瞥》,《科技创新导报》2013年第15期。

[8]刘玲利:《科技资源要素的内涵、分类及特征研究》,《情报杂志》2008年第8期。

[9]任福君:《关于科技资源科普化的思考》,《科普研究》2009年第4期。

[10]李国忠、蒙福贵、赵忠平:《科技资源科普化的实践与思考》,《大众科技》2011年第7期。

[11]中国政府网:《2018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http://www.gov.cn/shuju/2019-08/30/content_5425835.htm,2019年8月30日。

[12]中国科普网:《科技部发布2018年全国科普统计数据,一图看懂这份成绩单!》,http://www.kepu.gov.cn/www/article/dtxw/84160b8e156846448fdf572a eee5a3e6,2019年12月25日。

[13]新华社:《我国研发人员总量连续6年稳居世界第一位》,http://www.gov. cn/xinwen/2019-07/23/content_5413519.htm,2019年7月23日。

[14]中国新闻网:《解读最新全国科普统计数据》,https://www.chinanews.com/cj/2019/12-25/9042907.shtml,2019年12月25日。

[15]数极客:《微信公众号10w+文章数据报告》,https://www.shujike.com/zixun/195484.html,,2019年9月27日。

[16]李媛:《打通学术资源科普化“最后一公里”——科研成果向科普资源转化的观察与思考》,《改革与开放》2019年第11期。

[1]佟贺丰、刘润生、张泽玉:《地区科普力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分析》,《中国软科学》2008年第12期。

[2]刘广斌、刘璐、任伟宏:《基于DEA的中国科普投入产出效率初步分析》,《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期。

[3]李卉、熊春林、尹慧慧:《基于规模与效率的地区科普能力评价研究》,《科技与经济》2019年第3期。

[4]任嵘嵘、郑念、赵萌:《我国地区科普能力评价——基于熵权法GEM》,《技术经济》2013年第2期。

[5]章梅芳:《新中国城市社区科普历史回顾》,《科普研究》2019年第14期。

[6]张丽:《“科学教育活动走出去”——科技馆进校园进社区模式探究》,《天津科技》2020年第12期。

[7]娄巍岳:《对推进社区科普工作的调查与思考》,《科协论坛》2012年第12期。

[1]李江辉、王宾:《京津冀科普全要素生产率测算与分析》,《中国科技论坛》2019年第5期。

[2]马健铨、刘萱:《京津冀科普资源共建共享对策研究》,《今日科苑》2018年第8期。

[3]李百华:《京津冀协同下科普基地资源利用及优化研究》,《科技视界》2018年第2期。

[4]李军强:《基于智能手机的“京津冀”科普旅游平台开发与应用》,河北省石家庄市科信计算机技术服务中心,2017年12月22日。

[5]彭砚淼:《京津冀绘制科普资源共享新蓝图》,《科技创新与品牌》2017年第1期。

[1]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2020年10月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新华社2020年10月29日。

[2]冯华、喻思南:《中国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达59.9%》,人民网,2020年10月21日。

[3]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2020年10月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新华社2020年10月29日。

[4]熊柴:《老龄少子化加快——中国人口报告》,2020年6月23日。

[5]《2019年全球竞争力报告》,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2019年10月10日。

[6]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外文出版社,2018。

[7]中国科普研究所:《第十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结果公布》,中国科普研究网,2018年9月18日。

[8]SPECIALREPORT#82 NBR by Charles W.Boustany and Aaron L.Friedberg:THE NATIONAL BUREAU OF ASIAN RESEARCH:PARTIAL DISENGAGEMENT A New U.S.Strategy for Economic Competition with China,NOVEMBER 2019.

[1]中共北京市委组织部:《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认识与实践》,北京出版社,2019。

[2]张士运等:《创新生态视角下的科学普及》,科学出版社,2019。

[3]周荣庭、徐永妍:《全媒体时代在线科普展览应用模式研究》,《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2020年第6期。

[4]董全超、李群、王宾:《大数据技术提升科普工作的思考》,《中国科技资源导刊》2016年3月。

[1]中共北京市委组织部:《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认识与实践》,北京出版社,2019。

[2]张士运等:《创新生态视角下的科学普及》,科学出版社,2019。

[3]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北京科技70年(1949~2019)》,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20。

[4]施普林格·自然和清华大学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联合研究团队:《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指数2020》(Global Innovation Hubs Index,GIHI),2020。

[1]张晋:《博物馆品牌化运用——以故宫博物院为例》,《文物鉴定与鉴赏》2018年第12期。

[2]梅海涛、段勇:《质与量——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博物馆“云展览”观察》,《中国博物馆》2020年第3期。

[3]于湛瑶、付娟、苏天旺:《新冠肺炎疫情下博物馆的对策与实践》,《中国文物报》2020年第5期。

[4]韩方正:《新冠肺炎疫情下博物馆建设发展刍议》,《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年第10期。

[5]刘文涛:《从分众传播的角度思考博物馆展览——以南京博物院的展览实践为例》,《中国博物馆》2019年第4期。

[6]熊珂:《博物馆品牌形象传播的现状及发展研究》,南昌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20。

[7]胡苏儿:《我国博物馆品牌建设浅析》,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20。

[8]曹高雅:《新媒体环境下城市博物馆品牌塑造与传播探究》,南昌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20。

[9]张瑶:《社会化媒体时代博物馆品牌传播策略分析》,《视听》2019年第7期。

[10]陈芸:《基于文本挖掘的城市博物馆品牌形象感知研究——以苏州博物馆为例》,《武汉商学院学报》2019年第5期。

[11]杨静坤:《浅谈博物馆的传播功能》,《新闻研究导刊》2014年第15期。

[12]刘超英:《北京地区博物馆百年回顾与前景展望》,《中国博物馆》2012年第4期。

[1]周荣庭、徐永妍:《全媒体时代在线科普展览应用模式研究》,《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2020年第6期。

[2]周孟璞、松鹰:《科普学》,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3]陈清华、吴晨生、刘彦君:《2014中国网络科普发展现状调查》,《科普研究》2015年第1期。

[4]刘华杰:《科学传播的三种模型与三个阶段》,《科普研究》2009年第2期。

[5]朱建国:《中国科普现状及对策研究》,《2010湖北省科协工作理论研讨会文集》,2010。

[1]彭雪:《新媒体时代科普类微博的传播路径探析——以“博物杂志”微博为例》,《新闻世界》2016年第11期。

[2]肖心通、袁艳明:《新媒体时代下的科学传播工作探究》,《新闻传播》2014年第12期。

[3]Shao-Feng L. U,Zhi-Kang Z,Ling-Zi K,et al. Current status of work of science popularization in Nanning City and its development strategies[J]. Journal of Southern Agriculture,2013.

[4]宋飞颐:《新媒体时代军事科普内容产品的年轻化传播新策略——以张召忠系列军事科普为例》,《新媒体研究》2019年第24期。

[5]Fuying Z,Dan S,Department J. E Strengthening Popular Science Elements to Promote Wechat Communication Ability of Academic Journals[J]. Journal of Suzhou College of Education,2019.

[6]水丹艳:《科普短视频自媒体传播策略分析——以“柴知道”为例》,《新媒体研究》2020年第6期。

[7]Ren R,Zheng N,Xing G,et al. Research on correlation between science popularization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based on panel data[C]//中国控制与决策会议.2014.

[8]王超、武骁飞、张静:《医疗类新媒体健康科普传播中的群体间互动研究》,《传媒》2019年第5期。

[9]李涛、李晶:《新媒体时代科普传播特点分析——以果壳网为例》,《今传媒》2018年第26期。

[10]句艳华:《新媒体时代科普传播之变——以科技日报“科技改变生活”改版为例》,《青年记者》2016年第36期。

[11]侯雨萌:《新媒体语境下公立医院医学科普模式新探索——以医院自制科普节目〈仁医直播间〉为例》,《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20年第2期。

[12]羊芳明、段飞、李颖琪等:《以微信矩阵为例的新媒体环境下科普传播模式的创新研究》,《科技创新与应用》2019年第23期。

[13]储昭卫:《发挥新媒体平台功能创新科普传播形式——以〈科学美国人〉为例》,《科协论坛》2017年第12期。

[14]金会平、鲁满新:《Influencing factors and their measurement of WeChat user stickiness of agricultural popular science journals》,《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7年第28期。

[15]赵越:《大数据时代融媒体环境下的科普传播探析》,《传媒论坛》2020年第3期。

[16]Sigurd,Mikkel,Pisinger,et al. Scheduling Transportation of Live Animals to Avoid the Spread of Diseases.[J]. Transportation Science,2004.

[1]习近平:《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2020年9月8日),人民出版社,2020。

[2]雷钟哲:《标准为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提供助力》,《标准生活》2020年第5期。

[3]金岩:《经济工作:2020怎么看 2021怎么干》,《党课参考》2021年第2期。

[4]薛亮:《公共卫生安全视域下的大国战“疫”:效果、价值观与反思》,《攀枝花学院学报》2021年第1期。

[1]Fincham J. E. The Public Health Importance of Improving Health Literacy[J]. American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Education,2013,77(3):41.

[2]孙浩林、傅华:《健康素养的涵义研究现状》,《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1年第19期。

[3]肖、陶茂萱:《健康素养研究进展与展望》,《中国健康教育》2008年第5期。

[4]Baker D. W,Williams M. V,Parker R. M,et al. Development of a brief test to measure functional health literacy[J]. Patient Educ Couns.1999,38(1):33-42.

[5]Weiss B. D,Mays M. Z,Martz W,et al. Quick assessment of literacy in primary care:the newest vital sign[J]. Ann Fam Med,2005,3(6):514-522.

[6]王玢、刘昆仑、徐琛:《中国健康素养研究及提升对策》,《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7年第32期。

[7]岳姝婷、代晓霞:《大学生健康素养研究进展》,《国外医学(医学地理分册)》2016年第37期。

[8]张秀娟、应宇辰、张义喜:《公众健康素养提升策略探讨》,《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20年第37期。

[9]Servellen G. V,Brown J. S,Lombardi E,et al. Health literacy in low income latino men and women receiving antiretroviral therapy in community-based treatment centers[J]. AIDS Patient Care STDs,2003,17(6).283-298.

[10]郭欣、王克安:《健康素养研究进展》,《中国健康教育》2005年第8期。

[11]胡晓云、覃世龙、马丽娜等:《国内外居民健康素养研究进展》,《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09年第20期。

[12]李莉、李英华、聂雪琼等:《2012年中国居民健康素养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健康教育》2015年第31期。

[13]徐杰:《微信公众平台在医院健康教育中的应用》,《中国健康教育》2015年第31期。

[14]周瑾、冯竞、陈莉萍:《新媒体对提升公众健康素养的意义》,《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16年第32期。

[15]王萍、毛群安、陶茂萱等:《2008年中国居民健康素养现状调查》,《中国健康教育》2010年第26期。

[16]田华、李沭、张相林:《慢病管理模式的国内外现状分析》,《中国药房》2016年第27期。

[17]阴佳、李慧、孙强:《提高全民应急素养,助力健康中国建设》,《预防医学论坛》2020年第26期。

[18]范淑红:《应用中医养生文化提升社区居民健康素养的策略研究》,《现代养生》2019年第2期。

[19]周亦茹、叶红:《传播中医养生文化提升居民健康素养》,《中国药物经济学》2012年第5期。

[20]耿黎明:《从知到行:提升全民健康素养》,《健康中国观察》2020年第2期。

[21]许春:《提升公众的健康素养非常重要》,《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9年第9期。

[22]刘春雨、徐龙彪:《居民健康素养促进策略分析》,《现代养生》2016年第10期。

[23]杨国莉、严谨:《老年人健康素养现状、影响因素及健康教育策略》,《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年第1期。

[1]高畅、孙勇、李群:《北京科普发展报告(2019~202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

[2]朱世龙、伍建民:《新形势下北京科普工作发展对策研究》,《科普研究》2016年第4期。

[3]王刚、郑念:《科普能力评价的现状和思考》,《科普研究》2017年第1期。

[4]董全超、李群、王宾:《大数据技术提升科普工作的思考》,《中国科技资源导刊》2016年3月。

[5]习近平:《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奋斗——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2016年5月30日)。

[6]《国务院关于印发北京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国发〔2016〕52号),2016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