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5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443

创新驱动发展:效率评价与路径选择图书

Innovation Driven Development: Efficiency Evaluationa and Path Selection

SSAPID:101-5855-2115-21
ISBN:978-7-5201-2775-2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遵循“理论演进脉络—效率评价—路径选择”的研究思路,探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理论演进脉络,构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网络系统的投入产出回馈模型。同时,诊断、评估、反馈我国实施省域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效率、发展模式以及影响因素,借鉴发达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先进经验,以案例研究的方式比较分析我国东南沿海六省(市)、福建省九个地级市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践,提出完善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政策措施、制度安排。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王珍珍
编 辑:赵慧英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06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F2 经济计划与管理

 前言

 附录

 后记

 图目录

 第一章 绪论

  一 研究背景

   1.国际背景——创新驱动是世界大势所趋

   2.国内背景——创新驱动是发展形势所迫

  二 研究意义

   1.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打破我国处于全球价值链底端的利器

   2.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切入点

   3.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创新型国家建设浪潮的必然趋势

   4.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提升科技实力的核心主线

   5.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推动“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牵引力

  三 研究目标

  四 研究框架及内容

   1.绪论

   2.我国创新驱动战略的研究现状及趋势分析

   3.创新驱动发展的内涵及要义

   4.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理论演进脉络及其哲学探讨

   5.我国省域创新驱动发展实施现状

   6.基于链式网络SBM-DEA模型的区域创新驱动效率评价

   7.基于Tobit模型的我国省域创新驱动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8.E-PMP分析框架下创新驱动发展的国际比较

   9.我国省域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的实践(一)——基于东部沿海六省(市)的比较研究

   10.我国省域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的实践(二)——以福建省九地市为例

   11.我国省域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的制约因素及路径选择

  五 研究创新点

  六 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

   2.理论研究法

   3.数据包络法

   4.计量经济学

   5.比较研究法

   6.调查研究法

 第二章 我国创新驱动战略的研究现状及趋势分析

  一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数据来源及处理

   2.研究方法

    (1)文献计量分析

    (2)社会网络分析

  二 我国创新驱动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

   1.文献时间分布规律

   2.文章被引用情况分析

   3.文献发表的期刊分析

   4.关键词分析

  三 我国创新驱动研究的社会网络分析

   1.整体网络分析

   2.小世界效应

   3.网络中心性分析

   4.核心-边缘结构分析

   5.凝聚子群分析

  四 我国创新驱动研究内容分析

   1.创新驱动的历史沿革及内涵

   2.创新驱动论的战略意义

   3.创新驱动增长的机制

   4.创新驱动的影响因素

   5.创新驱动的路径与战略选择

  五 我国创新驱动论研究方法分析

   1.计量经济学模型

   2.指标体系构建法

   3.效率测算模型

   4.案例研究法

   5.其他

  六 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

 第三章 创新驱动发展的内涵及要义

  一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内涵及属性

   1.动态性

   2.复杂性

   3.长远性

   4.时代性

   5.实践性

  二 创新驱动的内容维度

   1.科技是创新驱动经济增长的关键

   2.管理是创新驱动经济增长的引擎

   3.需求是创新驱动经济增长的导向

   4.制度是创新驱动经济增长的保障

   5.金融是创新驱动经济增长的支撑

   6.文化是创新驱动经济增长的灵魂

   7.人才是创新驱动经济增长的根本

  三 创新驱动系统的构建

   1.创新过程子系统

   2.创新主体子系统

   3.创新环境子系统

   4.创新支撑子系统

  四 创新驱动系统发展属性

   1.创新系统是一个多层次递进系统

   2.创新驱动系统是一个多主体参与系统

   3.创新驱动系统是一个多功能集成系统

   4.创新驱动系统是一个多要素整合系统

 第四章 创新驱动发展的理论演进脉络及其哲学探讨

  一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国外演进脉络

   1.马克思的创新思想史

   2.恩格斯的创新思想史

   3.列宁的创新思想史

   4.熊彼特的创新理论

   5.彼得·德鲁克的创新概念

   6.技术创新学派

   7.制度创新学派

   8.区域创新系统理论

   9.增长理论

  二 创新驱动发展的国内理论演进脉络

   1.毛泽东创新思想史

   2.邓小平创新思想史

   3.江泽民的创新思想史

   4.胡锦涛创新思想史

   5.习近平创新思想史

    (1)科技创新引领

    (2)政府承担创新服务

    (3)企业是创新主体

    (4)人才是创新根基

  三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哲学探讨

   1.创新驱动论的实践观

   2.创新驱动论的运动观

   3.创新驱动论的矛盾观

   4.创新驱动论的物质意识观

 第五章 我国省域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现状

  一 不断出台创新驱动政策法规文件

   1.出台科技创新政策法规文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2.各省份在“十三五”规划纲要中重点突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二 创新投入能力显著提高

   1.创新人力资源投入稳步提升

   2.创新经费投入稳步增加

  三 创新产出能力大幅度提升,技术成果市场化程度提高

   1.专利申请授权量有较大幅度提升

   2.三大索引论文数显著攀升

   3.大部分省份技术市场成交合同数逐步增加

   4.大中型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不断增加

   5.大部分省份人均GDP大幅度增加

   6.高技术产品出口额显著提升

  四 公共创新环境大幅度改善

   1.财政环境

   2.金融环境

   3.信息环境

   4.教育环境

   5.产业集聚环境

   6.创新链接环境

 第六章 基于链式网络SBM-DEA模型的区域创新驱动效率评价

  一 引言

  二 研究方法

  三 实证研究及结果分析

   (一)指标体系的构建

   (二)样本的选取

   (三)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四)实证结果分析

   1.各省区市差异性分析

    (1)科技创新综合效率分析

    (2)科技创新阶段性差异性分析

   2.八大综合经济区差异性分析

    (1)我国八大综合经济区整体效率分析

    (2)我国八大综合经济区科技研发效率分析

    (3)我国八大综合经济区经济社会转化效率分析

    (4)小结

   3.科技创新两阶段利用模式分类

    (1)第一象限:粗放型低效率技术创新

    (2)第二象限:高科技研发效率低经济社会转化效率

    (3)第三象限:低科技研发效率高经济社会转化效率

    (4)第四象限:高效集约型技术创新

  四 结论与建议

 第七章 基于Tobit模型的我国省域创新驱动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 影响因素指标选择

   1.创新主体子系统

   2.创新环境子系统

   3.创新支撑子系统

  二 Tobit实证分析

  三 结论与建议

 第八章 E-PMP分析框架下创新驱动发展的国际比较*

  一 引言

  二 E-PMP分析框架下创新驱动发展系统构建

   1.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演变历程(Evolution)

   2.创新驱动发展格局(Pattern)

   3.创新驱动发展机制(Mechanism)

   4.创新驱动发展平台(Platform)

  三 E-PMP分析框架下美、德、日三国创新驱动发展系统比较

   1.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演变历程

   2.创新驱动发展格局

    (1)创新驱动主体系统

    (2)创新驱动协同系统

   3.创新驱动发展机制

    (1)保障机制——政策设计及制度安排

    (2)动力机制——创新人才培养、开发及引进

    (3)提升机制——创新文化

   4.创新驱动发展平台

    (1)新兴产业创新平台

    (2)国际合作创新平台

  四 美、德、日三国创新驱动发展模式分析

   1.美国——全面领先的市场牵引型

   2.德国——以点带面的双重引导型

   3.日本——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政府主导型

  五 美、德、日三国创新驱动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1.做好顶层设计规划,加强体制机制创新

   2.完善人才教育体系,提升创新人才资源储备水平

   3.明确创新驱动主体,拓展创新型中小企业发展空间

   4.培育创新文化土壤,积极优化创新环境

   5.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建设协同创新机制

   6.打造产业先发优势,加速产业转型升级

 第九章 我国省域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的实践(一)

  一 引言

  二 文献综述

  三 SFE分析框架内涵及指标体系构建

   (一)SFE的内涵

   (二)系统观下的SFE框架内涵

    1.结构是功能的先决条件,功能是结构的反作用力

    2.结构和功能是效率的决定因素,效率是结构和功能的综合反映

   (三)指标选择

    1.指标设定原则

    2.具体指标选取

  四 SFE框架下福建省创新驱动能力提升实证研究

   (一)研究方法

    1.PCA分析法

    2.DEA评价法

    3.熵值动态评价法

   (二)数据来源及处理

   (三)区域创新体系结构、功能、效率与总体评价

    1.区域创新体系结构逐年优化,形成企业科研投入集中型创新体系

    2.区域创新体系功能连年提高,但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的贡献度相对不足

    3.区域创新体系效率常年较低,亟待提高创新资源投入的有效性

    4.区域创新体系综合得分抬升,但仍在较低水平

  五 福建省创新驱动能力提升的现实路径

   (一)坚持企业主体,优化区域创新体系结构

    1.坚持企业主体,推动用户主导紧密型产学研合作

    2.加强高校与科研机构的有效投入,优化创新资源结构

   (二)强化特色区域创新高地,增强区域创新体系功能

   (三)整合全省科技资源,提升区域创新体系效率

 第十章 我国省域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的实践(二)

  一 引言

  二 文献综述

  三 福建省创新驱动发展能力的评价

   (一)创新驱动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1.创新驱动投入

    2.创新驱动支撑

    3.创新驱动绩效

   (二)指标处理与数据说明

   (三)评价方法选择

   (四)结果分析

    1.综合发展能力比较

    2.创新驱动投入综合比较

    3.创新驱动支撑综合比较

    4.创新驱动绩效综合比较

  四 福建省九地市创新驱动发展能力区域差异的原因探究

   (一)经济发展水平

   (二)人口整体素质

   (三)企业创新能力

  五 福建省九地市创新驱动发展能力的提升对策

   (一)发挥资源禀赋条件,发展区域经济

   (二)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提高科研创新投入力度

   (三)加快创新人才培养,改善人力资本

   (四)扩大对外开放度,加强区域合作与交流

 第十一章 我国省域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的制约因素及路径选择*

  一 我国省域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的制约因素

   (一)各方力量自成体系,区域资源浪费严重,区域协调力度欠缺

   (二)研发经费投入不足,研发结构仍需大力改善,研发科技人力资源强度不够

   (三)科技引文总体质量有待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率低,自主创新能力较弱

   (四)科技创新体制环境不完善,相关法规和政策体系尚待完善

  二 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路径选择

   (一)整合创新资源,提高创新系统整体效能

   (二)对接产业链与创新链,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紧密结合

   (三)鼓励产学研政合作,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四)增加财政科技投入,优化科技投入结构

   (五)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激发技术创新的内源动力

   (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增强自主科技创新活力

   (七)构建科技中介服务体系,营造良好科技创新环境

   (八)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表目录

本书遵循“理论演进脉络—效率评价—路径选择”的研究思路,探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理论演进脉络,构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网络系统的投入产出回馈模型。同时,诊断、评估、反馈我国实施省域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效率、发展模式以及影响因素,借鉴发达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先进经验,以案例研究的方式比较分析我国东南沿海六省(市)、福建省九个地级市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践,提出完善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政策措施、制度安排,以期促进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系统的优化和目标的实现。

[1]艾琳、刘春雨:《科技创新驱动经济转型发展的思考》,《宏观经济管理》2013年第12期。

[2]安宇宏:《创新驱动型经济》,《宏观经济管理》2014年第9期。

[3]白春礼:《致力重大创新突破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求是》2012年第16期。

[4]白津夫、刘中伟:《经济新常态亟须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5年第4期。

[5]白少君、白冬瑞、耿紫珍:《中国企业创新驱动典型案例分析》,《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年第22期。

[6]白元龙:《创新驱动下物流企业的经营战略模式研究》,《南京社会科学》2014年第4期。

[7]毕功兵、梁樑、杨锋:《两阶段生产系统的DEA效率评价模型》,《中国管理科学》2007年第2期。

[8]毕新华、李建军:《创新驱动对经济发展的制度设计研究》,《学习与探索》2015年第11期。

[9]蔡甜甜、潘华峰、严艳、叶晓宪、王正、赖秋华:《创新驱动下实验设备转型升级新机遇》,《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年第6期。

[10]蔡银寅:《规模扩张与创新驱动效应的直觉错误——一个基于行业分析的证据》,《科技管理研究》2016年第12期。

[11]蔡乌赶、周小亮:《企业生态创新驱动、整合能力与绩效关系实证研究》,《财经论丛》2013年第1期。

[12]曹志鹏:《创新驱动发展模式下我国科技资源配置效率》,《企业经济》2013年第8期。

[13]陈彪:《资源型地区创新驱动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经济问题》2015年第9期。

[14]陈建成:《发达国家研究型大学创新人才》,《科技管理》2009年第1期。

[15]陈建武、张向前:《适应创新驱动的中美科技人才发展协同机制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年第19期。

[16]陈建武、张向前:《我国“十三五”期间科技人才创新驱动保障机制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年第10期。

[17]陈劲:《国家创新系统:对实施科技发展道路的新探索》,《自然辩证法通讯》1994年第5期。

[18]陈劲等:《科学、技术与创新政策》,科学出版社,2013。

[19]陈劲、贾根良:《理解熊彼特:创新与经济发展的再思考》,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20]陈继勇、余罡:《发达国家与新兴经济体政府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的实践及启示》,《理论月刊》2011年第10期。

[21]陈华:《创新范式变革与创新生态系统建构——创新驱动战略研究的新视角》,《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5年第5期。

[22]陈玮、吴建伟:《创新与职能耦合:创新驱动系统价值产生路径》,《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年第12期。

[23]柴玉珂、顾晓敏:《“互联网+”创新驱动下企业运行机制研究:基于重复博弈的视角》,《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年第21期。

[24]陈琦:《新兴大国经济转型的创新驱动机制:基于全要素生产率的分析》,《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年第6期。

[25]陈强、陈凤娟、刘园珍:《韩国创新驱动发展的路径与特征分析》,《科学管理研究》2015年第3期。

[26]陈强、余伟:《英国创新驱动发展的路径与特征分析》,《科学管理研究》2015年第3期。

[27]陈晓文:《“科教兴湘”战略与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研究》,《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

[28]陈曦:《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路径选择》,《经济问题》2013年第3期。

[29]陈伟等:《中国区域创新系统创新效率的评价研究》,《情报杂志》2010年第12期。

[30]陈勇星、屠文娟、季萍、胡桂兰:《江苏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路径选择》,《科技管理研究》2013年第4期。

[31]陈潭、杨孟:《创新驱动发展:理论逻辑与实践图景》,《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8期。

[32]陈宇学:《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新华出版社,2014。

[33]陈一恋:《中国省市创新驱动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CES生产函数》,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34]成琪:《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哲学思考》,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35]程郁、陈雪:《创新驱动的经济增长——高新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分解》,《中国软科学》2013年第11期。

[36]迟红刚、徐飞:《从技术创新到社会技术系统转型——工业革命先导产业创新驱动发展的历史启示》,《科技管理研究》2016年第24期。

[37]车旭:《创新驱动下的上海开发区转型问题研究》,《城市规划学刊》2012年第S1期。

[38]陈雪颂:《设计驱动式创新机理与设计模式演化研究》,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39]程宇:《创新驱动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金融制度安排——基于“适应性效率”的分析》,《南方金融》2013年第3期。

[40]迟梦筠、龚勤林:《基于创新驱动的后发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贵州社会科学》2015年第5期。

[41]崔也光、唐玮:《生命周期对R&D投入的影响——基于创新驱动视角》,《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5年第9期。

[42]崔有祥、胡兴华、廖娟、谢富纪:《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测量评估体系研究》,《科研管理》2013年第S1期。

[43]崔泽田、李庆杨:《马克思科技创新驱动生产力发展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理论月刊》2015年第5期。

[44]邓江年:《广东产业升级的创新驱动路径研究》,《南方经济》2016年第6期。

[45]邓衢文、李纪珍、褚文博:《荷兰和英国的创新平台及其对我国的启示》,《技术经济》2009年第8期。

[46]《邓小平论科学技术》,科学出版社,1997。

[47]《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

[48]《邓小平思想年谱》,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49]范德成、蔡文科:《中部六省高技术产业创新驱动绩效分析——基于熵值和TOPSIS法物元评判模型》,《工业技术经济》2016年第10期。

[50]范晓莉、郝寿义:《创新驱动下规模经济与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研究——基于新经济地理学视角的解释》,《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4期。

[51]樊华、周德祥:《中国省域科技创新效率演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科研管理》2012年第1期。

[52]樊杰、刘汉初:《“十三五”时期科技创新驱动对我国区域发展格局变化的影响与适应》,《经济地理》2016年第1期。

[53]方健雯、朱学新、张斌:《长江三角洲技术创新驱动机制的比较分析》,《软科学》2008年第2期。

[54]房宏君、汪昕宇、陈雄鹰:《21世纪中国创新驱动研究经典文献、主题热点及其演进历程》,《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年第13期。

[55]方亮、徐维祥:《创新驱动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高新区例证》,《重庆社会科学》2015年第11期。

[56]冯之竣:《转型发展创新驱动:战略研究与发展路径》,浙江教育出版社,2013。

[57]付一凡:《河南创新驱动发展的现状及战略研究》,《改革与战略》2015年第9期。

[58]公磊:《西安市统筹科技资源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现实考察与路径选择》,《科技管理研究》2016年第20期。

[59]郭欢:《企业技术创新效率驱动机制研究》,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60]国家发改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课题组、姜江、韩祺:《“十三五”时期我国创新驱动发展的思路与任务》,《经济研究参考》2016年第27期。

[61]付英彪:《创新驱动发展的评析、反思与展望》,《学习与探索》2016年第12期。

[62]傅兆君:《中国发展道路的创新驱动特征研究》,《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

[63]高伟:《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思考》,《宏观经济管理》2016年第5期。

[64]葛秋萍、李梅:《我国创新驱动型产业升级政策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年第16期。

[65]辜胜阻、刘江日:《城镇化要从“要素驱动”走向“创新驱动”》,《人口研究》2012年第6期。

[66]辜胜阻:《实施创新驱动战略需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社会科学战线》2015年第5期。

[67]辜胜阻、杨嵋、庄芹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战略思考——基于深圳创新发展模式的经验启示》,《中国科技论坛》2016年第9期。

[68]辜胜阻、韩龙艳、何峥:《供给侧改革需加快推进国企创新驱动战略——来自于央企的调查研究》,《湖北社会科学》2016年第7期。

[69]辜胜阻、刘伟、庄芹芹:《大力发展科技金融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以湖北为视角》,《江汉论坛》2015年第5期。

[70]辜胜阻:《创新驱动战略与经济转型》,人民出版社,2013。

[71]顾晓燕、刘丽:《知识产权贸易促进创新驱动发展的模式选择与实现路径》,《现代经济探讨》2016年第7期。

[72]官建成、何颖:《基于DEA方法的区域创新系统的评价》,《科学学研究》2005年第2期。

[73]郭铁成:《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基本问题》,《中国科技论坛》2016年第12期。

[74]韩凤芹、樊轶侠、赵伟:《创新驱动:现实、趋势与重点》,《经济研究参考》2015年第62期。

[75]韩秋明、袁立科:《创新驱动导向的技术评价概念体系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年第24期。

[76]何莉娟:《关于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信息服务平台的思考》,《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2年第12期。

[77]何岚:《制造业创新驱动发展的影响因素》,《重庆社会科学》2016年第8期。

[78]何雄:《以技术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求是》2015年第4期。

[79]洪银兴:《现代化的创新驱动: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江海学刊》2013年第6期。

[80]洪银兴:《关于创新驱动和协同创新的若干重要概念》,《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3年第5期。

[81]洪银兴:《论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战略》,《经济学家》2013年第1期。

[82]洪银兴:《创新型经济:经济发展的新阶段》,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83]洪银兴:《论创新驱动经济发展》,南京大学出版社,2013。

[84]洪银兴等:《产学研协同创新研究》,人民出版社,2015。

[85]侯海燕:《创新型省份创新驱动发展关键要素识别研究》,西安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

[86]胡达沙、王辉、王智源、李潇颖:《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文化与科技创新有机融合问题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14年第22期。

[87]胡凯、朱惠倩:《我国区域创新体系:基于DEA的绩效评价》,《商业研究》2009年第5期。

[88]胡继成、王宪明:《科技金融支持创新驱动发展的路径与措施》,《经济研究参考》2015年第39期。

[89]胡婷婷、文道贵:《发达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比较研究》,《科学管理研究》2013年第2期。

[90]胡学勤:《新常态下创新驱动经济的理论思考》,《现代经济探讨》2015年第11期。

[91]胡勇、乔元波:《诸种商业模式与创新驱动的关联度》,《改革》2016年第6期。

[92]胡钰:《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中国软科学》2013年第11期。

[93]胡振华、杨琼:《创新驱动的双重路径与后发赶超——基于技术经济范式演化视角的分析》,《学习与实践》2014年第5期。

[94]胡志伟、彭迪云:《新兴产业创新驱动下科教资源低丰裕度地区大院名校汇流研究——以深圳、苏州、无锡为例》,《科技管理研究》2015年第4期。

[95]黄东兵、刘骏:《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创新驱动成长机制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年第21期。

[96]黄剑:《论创新驱动理念下的供给侧改革》,《中国流通经济》2016年第5期。

[97]黄茂兴、王珍珍等:《中国(福建)自贸试验区发展报告(2015~201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98]黄茂兴:《“十二五”中期创新驱动战略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学习时报》2014年3月17日。

[99]黄茂兴、王珍珍等:《国家创新竞争力:理论、方法与实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100]黄宁燕、王培德:《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制度设计思考》,《中国软科学》2013年第4期。

[101]黄锐、任锦鸾、张殊、黄欣竹、王晶:《创新驱动发展机理分析与实证研究》,《中国科技论坛》2016年第8期。

[102]黄晟:《宁波实现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路径研究》,宁波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103]霍慧智:《京鄂皖苏等地创新驱动政策分析——基于内容分析法的探讨》,《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年第12期。

[104]霍慧智:《以京沪深为样本的创新驱动政策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16年第11期。

[105]季良玉、李廉水:《基于制造业发展进程的创新驱动轨迹分析——基于江苏省2004~2013年数据的分析》,《江苏社会科学》2015年第6期。

[106]金桂荣:《提升我国中小企业节能减排效率的创新驱动研究》,《科学管理研究》2014年第3期。

[107]金哲松、陈方、韦苏倢:《文化产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差异化研究——基于国别比较的视角》,《现代管理科学》2015年第5期。

[108]姜长云:《创新驱动视野的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改革》2015年第12期。

[109]姜军、武兰芬、李必强等:《发达国家政府在创新体系中的作用方式及启示》,《科学学研究》2004年第4期。

[110]姜黎辉:《突变性技术创新驱动下政策组合链条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年第24期。

[111]江湧、陈敏、刘佐菁:《“五位一体”视角下的广东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路径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17年第2期。

[112]《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

[113]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人民出版社,2002。

[114]江泽民:《论科学技术》,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115]蒋绚:《资源、机制与制度:美国创新驱动发展研究与启示》,《学海》2016年第3期。

[116]蒋绚:《政策、市场与制度:德国创新驱动发展研究与启示》,《中国行政管理》2015年第11期。

[117]蒋秀兰、沈志渔:《基于波特假说的企业生态创新驱动机制与创新绩效研究》,《经济管理》2015年第5期。

[118]蒋玉涛、招富刚:《创新驱动过程视角下的创新型区域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09年第7期。

[119]姜照华、刘建华、刘爽、陈禹、赵帅:《创新驱动增长模式的共协理论分析:以中兴通讯为例》,《科技管理研究》2014年第9期。

[120]康继军、孙彩虹:《创新驱动经济增长:创客模式与传统创新模式比较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年第2期。

[121]金相郁、张换兆、林娴岚:《美国创新战略变化的三个阶段及对中国的启示》,《中国科技论坛》2012年第3期。

[122]兰宏、聂鸣、邹德文:《战略高技术产业对国家创新能力的创新驱动——基于武汉光电子产业的分析》,《改革与战略》2008年第5期。

[123]李春浩、张向前:《我国创新驱动战略对科技人才发展的需求与趋势》,《科技管理研究》2016年第15期。

[124]李国璋、陈南旭:《创新驱动下技术引进与东西部地区工业结构优化》,《甘肃社会科学》2016年第6期。

[125]李洪文:《我国创新驱动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研究》,《科学管理研究》2013年第3期。

[126]李健:《创新驱动城市更新改造:巴塞罗那普布诺的经验与启示》,《城市发展研究》2016年第8期。

[127]李健:《创新驱动空间重塑:创新城区的组织联系、运行规律与功能体系》,《南京社会科学》2016年第7期。

[128]李俭国、肖磊:《创新驱动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当代经济研究》2015年第8期。

[129]李建平、李闽榕、赵新力主编《二十国集团(G20)国家创新竞争力发展报告(2011~201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130]李建平、李闽榕、赵新力:《G20国家创新竞争力黄皮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131]李建平、李闽榕、赵新力:《G20国家创新竞争力黄皮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132]李建平、李闽榕、黄茂兴:《二十国集团(G20)经济热点分析报告(2015~2016)》,经济科学出版社,2015。

[133]李惠娟、朱福兴、刘宁宁:《创新型省份自主创新能力的模糊综合评价》,《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年第12期。

[134]李海超、李美葳、陈雪静:《高科技产业原始创新驱动因素分析与实现路径设计》,《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年第6期。

[135]李建钢、李秉祥:《后发企业迈向创新型企业过程中创新驱动特征分析——以中兴通讯公司为例》,《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年第2期。

[136]李景海、周松兰:《异质性个体、知识创造与创新驱动政策转向》,《学习与实践》2015年第11期。

[137]李琳、戴姣兰:《中三角城市群协同创新驱动因素研究》,《统计与决策》2016年第23期。

[138]李石勇、马卫华、蓝满榆:《广东高校科技创新与区域创新的联结效应及深化对策》,《科技管理研究》2011年第16期。

[139]李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研发支出资本化的会计选择研究——来自A股制造业的经验证据》,《华东经济管理》2016年第7期。

[140]李梅:《我国创新驱动型产业升级政策研究》,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141]李楠、龚惠玲、张超:《区域创新驱动发展关键影响因素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年第12期。

[142]李葳、王宏起:《区域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建设与运行策略》,《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年第6期。

[143]李晓冬、王龙伟:《市场导向、政府导向对中国企业创新驱动的比较研究》,《管理科学》2015年第6期。

[144]李晓萍、李平、江飞涛:《创新驱动战略中市场作用与政府作为——德国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产经评论》2015年第6期。

[145]李燕萍、毛雁滨、史瑶:《创新驱动发展评价研究——以长江经济带中游地区为例》,《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年第22期。

[146]李旭辉、王刚刚:《创新驱动战略下中小企业R&D投资的创新效应研究》,《科学管理研究》2016年第2期。

[147]李应生:《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难点与对策研究》,《河南科技》2012年第2期。

[148]李宇:《嵌入大学科技园的紧密型产学研结合机制及区域创新驱动模式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年第1期。

[149]李政、任妍:《“新常态”下民营企业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理论学刊》2015年第10期。

[150]梁龙武、袁宇翔、付智、余国兴:《区域创新驱动全要素生产率测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Malmquist-Tobit方法的实证分析》,《科技管理研究》2016年第10期。

[151]林念修:《改革释放活力创新驱动发展》,《宏观经济管理》2015年第7期。

[152]凌峰、戚湧、石志岩:《区域科技资源市场化配置机理与江苏创新驱动发展建议》,《科技管理研究》2016年第18期。

[153]凌捷:《供给侧改革与中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研究》,《改革与战略》2016年第7期。

[154]柳卸林:《技术创新经济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155]孔德议、张向前:《我国“十三五”期间适应创新驱动的科技人才激励机制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15年第11期。

[156]孔令丞:《科技支撑创新驱动和转型发展的政策研究》,《理论学刊》2014年第12期。

[157]孔宪丽、米美玲、高铁梅:《技术进步适宜性与创新驱动工业结构调整——基于技术进步偏向性视角的实证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15年第11期。

[158]李俊江、孟勐:《基于创新驱动的美国“再工业化”与中国制造业转型》,《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年第5期。

[159]刘爱文:《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自然依归》,《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2期。

[160]刘爱文:《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民主依归》,《现代经济探讨》2015年第3期。

[161]刘爱文:《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三重体认》,《社会科学》2015年第3期。

[162]刘爱文:《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三重境域》,《贵州社会科学》2015年第1期。

[163]刘城:《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载体培育——以广东惠州仲恺高新区为例》,《科技管理研究》2016年第15期。

[164]刘春晖、赵玉林:《创新驱动的航空航天装备制造业空间演化——基于演化计量经济学的实证分析》,《宏观经济研究》2016年第5期。

[165]刘焕、吴建南:《创新驱动先前实践对建设目标的影响——来自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年第12期。

[166]刘瑞波、边志强:《基于两阶段关联DEA的高速公路上市公司经营效率研究》,《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

[167]刘若霞、李宇飞:《我国新能源产业创新驱动发展路径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年第17期。

[168]刘群彦、刘艳茹:《创新驱动视角下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研究》,《中州学刊》2015年第12期。

[169]刘顺忠、官建成:《区域创新系统创新绩效的评价》,《中国管理科学》2002年第1期。

[170]刘新民、董啸、王垒:《资源整合视角下企业家集群创新驱动经济发展作用研究》,《商业研究》2015年第9期。

[171]刘雪芹、张贵:《创新生态系统:创新驱动的本质探源与范式转换》,《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年第20期。

[172]刘英基:《我国产业高端化的协同创新驱动研究——基于产业共生网络的视角》,《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6期。

[173]刘新竹:《知识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机理》,《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6年第3期。

[174]刘燕华、王文涛:《新常态下的创新驱动——对创新服务体系的认识》,《工业技术经济》2016年第1期。

[175]刘阳、隋顺雨:《创新结构及创新驱动的经济学分析》,《黑龙江社会科学》2016年第6期。

[176]刘贻新、朱怀念、张光宇、杨诗炜:《创新驱动战略下创新资源共享机制博弈仿真分析》,《科技管理研究》2014年第18期。

[177]刘姿媚、谢科范:《创新驱动的系统动力学模拟——以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例》,《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年第14期。

[178]刘志彪:《从后发到先发:关于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理论思考》,《产业经济研究》2011年第4期。

[179]刘志彪:《以科技创业推动城市的创新驱动发展》,《学术界》2015年第6期。

[180]刘忠艳:《创新驱动发展背景下的政府人才治理:内涵、发展困境及应对策略》,《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6年第17期。

[181]龙静、贾良定、孙佩:《技术创新驱动要素协同与能力构建——10家高科技企业典型事件分析法的案例》,《经济管理》2014年第5期。

[182]龙云凤:《典型国家全球竞争力指数分析及对广东创新驱动发展的启示》,《科技管理研究》2016年第9期。

[183]龙云凤:《江苏省创新驱动政策体系研究及对广东的启示》,《科技管理研究》2016年第7期。

[184]卢现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资源重新配置追赶型经济转向创新驱动型经济》,《人文杂志》2017年第1期。

[185]罗能生、黄雄智:《政府人力资本对区域创新驱动发展影响研究》,《工业技术经济》2016年第10期。

[186]罗晓梅:《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理论基础和学术渊源》,《探索》2016年第5期。

[187]罗兴鹏、张向前:《我国“十三五”期间创新驱动战略实施与科技人才发展互动耦合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年第17期。

[188]罗亚非:《我国中部6省和京、沪、粤区域技术创新绩效比较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年第1期。

[189]卢超、尤建新、郑海鳌:《创新驱动发展的城市建设路径——以上海创新型城市建设为例》,《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年第23期。

[190]吕富彪:《优化辽宁产业技术创新驱动耦合效应的措施选择》,《科学管理研究》2015年第5期。

[191]吕富彪:《加快辽宁装备制造业创新驱动协同发展的对策研究》,《科学管理研究》2016年第4期。

[192]吕薇主编《创新驱动发展与知识产权制度》,中国发展出版社,2014。

[19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

[19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

[19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

[19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

[19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

[19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72。

[19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4。

[200]《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

[201]《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

[202]马述忠、吴国杰:《全球价值链发展新趋势与中国创新驱动发展新策略——基于默会知识学习的视角》,《新视野》2016年第2期。

[203]马一德:《创新驱动发展与知识产权战略实施》,《中国法学》2013年第4期。

[204]毛冠凤、陈明艳、殷伟斌:《经济特区中后发展区域从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研究:以深圳龙岗为例》,《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年第22期。

[205]缪珊珊:《企业内部动力驱动系统与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浙江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206]欧阳峰、曾靖:《基于主成分——粗糙集方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驱动绩效评价——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为样本》,《工业技术经济》2015年第12期。

[207]潘建红、武宏齐:《论科技社团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践选择》,《求实》2016年第9期。

[208]潘恩荣:《〈资本论〉及其手稿中“创新驱动发展思想”哲学研究述评》,《自然辩证法研究》2015年第8期。

[209]房爱博:《世界强国之路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研究》,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210]裴小革:《论创新驱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分析视角》,《经济研究》2016年第6期。

[211]彭刚、李逸浩:《利用创新驱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5年第6期。

[212]戚耀元、戴淑芬、葛泽慧:《基于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耦合关系的企业创新驱动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年第21期。

[213]齐建国、梁晶晶:《论创新驱动发展的社会福利效应》,《经济纵横》2013年第8期。

[214]齐琳琳:《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高校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的构建》,《湖北社会科学》2016年第10期。

[215]齐秀辉、武志勇:《创新驱动视角下大中型工业企业创新能力动态综合评价》,《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年第21期。

[216]乔章凤:《基于创新驱动战略的创新型城市建设研究》,《理论与改革》2016年第6期。

[217]邱生荣、朱朝枝:《福建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研究》,《农业经济与科技》2008年第11期。

[218]仇景万:《英国创意产业发展对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启示》,《现代管理科学》2016年第5期。

[219]钱丽、陈忠卫、肖仁桥:《安徽省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研究——基于两阶段价值链视角》,《技术经济》2012年第8期。

[220]曲泽静、张慧君:《新常态下价值链升级的创新驱动系统研究》,《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6年第1期。

[221]任保平、郭晗:《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创新驱动机制》,《学术研究》2013年第2期。

[222]任胜钢、彭建华:《基于DEA模型的中部区域创新绩效评价与比较研究》,《求索》2006年第10期。

[223]任耀、牛冲槐、张彤进、姚西龙:《专用设备制造业创新驱动系统的协同度研究》,《中国科技论坛》2015年第8期。

[224]沙世蕤:《市场导向的中国高校技术创新驱动机制研究——基于美英日成功经验的研究与构建》,《科学管理研究》2016年第5期。

[225]沈坤荣、赵倩:《创新驱动发展的国际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学习与探索》2015年第11期。

[226]盛园:《普林斯顿大学本科课程及管理研究》,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227]盛亚、杨虎:《组织创新驱动因素国外研究评介与展望》,《科技管理研究》2014年第7期。

[228]邵传林、王丽萍:《创新驱动视域下科技金融发展的路径研究》,《经济纵横》2016年第11期。

[229]邵传林、王丽萍:《高投资率、制度环境质量与创新驱动发展》,《广东财经大学学报》2016年第3期。

[230]邵传林、徐立新:《创新驱动发展的制度性影响因素研究——基于中国省际层面的实证检验》,《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4期。

[231]沈坤荣、赵倩:《创新驱动发展的国际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学习与探索》2015年第11期。

[232]史修松、赵曙东、吴福象:《中国区域创新效率及其空间差异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年第3期。

[233]舒元、才国伟:《我国省际技术进步及其空间扩散分析》,《经济研究》2007年第6期。

[234]栗献忠:《新兴国家创新驱动模式与比较研究》,《科学管理研究》2014年第5期。

[235]宋平:《中日韩三国科技创新能力的比较与启示》,《山东社会科学》2012年第7期。

[236]宋晶、陈劲:《全球价值链升级下中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策略》,《技术经济》2016年第5期。

[237]苏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构建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教育与职业》2016年第14期。

[238]孙斌、魏守华、王有志:《创新驱动经济发展:从企业创新到创新型经济》,经济管理出版社,2013。

[239]孙庆梅、李兆友、李有刚:《论产学研合作中的“创新驱动失灵”》,《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年第7期。

[240]孙薇、郁钰:《中国制造业创新驱动的重大背离现象分析》,《科技管理研究》2016年第18期。

[241]孙晓、张少杰:《创新驱动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策略研究》,《经济纵横》2015年第5期。

[242]谈力、李栋亮:《日本创新驱动发展轨迹与政策演变及对广东的启示》,《科技管理研究》2016年第5期。

[243]石冠飞:《中国制造业创新效率:分解与驱动分析——基于随机边界分析和上市公司面板数据》,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244]孙兆刚:《面向创新驱动战略的创新质量分析》,《工业技术经济》2015年第2期。

[245]唐建荣、石文:《基于BMA的企业技术创新驱动因素分析》,《财经科学》2015年第11期。

[246]唐小飞、成立、王春国、鲁平俊:《新经济环境下技术创新驱动与品牌关系驱动影响力对比研究》,《科研管理》2015年第11期。

[247]陶卓、王春艳:《人才与产业耦合:创新驱动下西部人才培养路径》,《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年第22期。

[248]田建荣、尹达:《基于创新驱动的高校课堂改革路径》,《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6期。

[249]田兴国、吕建秋、杨立群、孙雄松、蒋艳萍:《创新驱动发展背景下广东高校的基础研究管理机制改革探讨》,《研究与发展管理》2016年第4期。

[250]万钢:《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人民论坛》2014年第S2期。

[251]万钢:《创新驱动与转型发展》,《中国流通经济》2013年第6期。

[252]万钢:《紧紧抓住重大战略机遇努力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求是》2012年第16期。

[253]汪冰:《创新、创新驱动和创新驱动战略》,《甘肃理论学刊》2013年第4期。

[254]王必好:《创新驱动发展中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研究》,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6。

[255]王聪、何爱平:《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理论解释:马克思与熊彼特比较的视角》,《当代经济研究》2016年第7期。

[256]王川、赵俊晔、张峭:《创新驱动我国科技发展的作用分析》,《农业科技管理》2013年第4期。

[257]王峰、王永刚、赵海燕:《我国体育旅游产业创新驱动与路径研究》,《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6年第4期。

[258]王冠凤:《创新驱动上海高端服务业结构优化》,《中国流通经济》2016年第10期。

[259]王佳宁、罗重谱、白静:《西部地区创新驱动发展与重庆的比较优势》,《改革》2016年第9期。

[260]王君:《创新驱动发展:理论探索与实践》,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4。

[261]王娟:《创新驱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路径研究》,《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6年第4期。

[262]王海兵、杨蕙馨:《创新驱动与现代产业发展体系——基于我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经济学(季刊)》2016年第4期。

[263]王殿华、莎娜:《京津冀科技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发展研究》,《科学管理研究》2016年第4期。

[264]王海龙、丁堃、沈喜玲:《科技服务业创新驱动效应研究——以辽宁投入产出表为例》,《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年第15期。

[265]王海燕、郑秀梅:《创新驱动发展的理论基础、内涵与评价》,《中国软科学》2017年第1期。

[266]王进富、侯海燕、张爱香:《创新型省份创新驱动发展关键要素识别研究——以陕西为例》,《科技管理研究》2016年第20期。

[267]王进富、黄鹏飞:《共同演化视角下创新驱动发展协同动力与路径选择》,《改革与战略》2015年第4期。

[268]王俊:《创新驱动和绿色发展的体制机制改革研究》,《经济体制改革》2016年第6期。

[269]王珺:《创新驱动发展与上市激励机制》,《学术研究》2015年第12期。

[270]王开盛:《创新驱动型经济增长激励机制研究》,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271]王垒、刘新民、董啸:《我国企业家集群创新驱动沿海省域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科技管理研究》2016年第21期。

[272]王利:《中国大中型工业企业创新驱动增长的测度与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5年第11期。

[273]王利:《企业创新驱动增长的测度与实证分析》,《统计研究》2015年第8期。

[274]王莉:《技术创新驱动的转型发展研究——基于新能源汽车产业》,《科学管理研究》2016年第5期。

[275]王冉冉:《“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制度供给促进技术创新的作用机理分析——以美国电影产业为例》,《学术论坛》2015年第12期。

[276]王山、奉公:《农业虚拟产业集群:“互联网+”创新驱动农业产业链融合的新模式》,《上海经济研究》2016年第6期。

[277]王涛、邱国栋:《创新驱动战略的“双向驱动”效用研究》,《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4年第6期。

[278]王薇:《中国经济增长中创新驱动的区域差异研究》,《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

[279]王维、金娜、钟川:《不同所有制下装备制造企业创新驱动要素差异化比较研究——以东北老工业区企业为例》,《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年第21期。

[280]王文寅、梁晓霞:《创新驱动能力影响因素实证研究——以山西省为例》,《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年第3期。

[281]王新红、李世婷:《基于改进熵值法的中国制造业创新驱动能力评价研究》,《商业研究》2017年第1期。

[282]王璇:《创新驱动湖北发展战略研究》,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283]王延飞、赵柯然、于洁:《创新驱动战略情报保障的概念关系辨析》,《情报理论与实践》2016年第11期。

[284]王叶军、李建伟:《中国典型高技术产业创新驱动模式——以北京市为例》,《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年第12期。

[285]王玉民、刘海波、靳宗振、梁立赫:《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策略研究》,《中国软科学》2016年第4期。

[286]王志标、杨盼盼:《创新驱动价值链重构作用机理探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年第21期。

[287]王志刚:《扎实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求是》2012年第23期。

[288]王珍珍:《“十二五”以来我国省域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成效分析》,《经济研究参考》2014年第58期。

[289]魏明、王超:《信息生态平衡视角下创新驱动陕西省制造业转型升级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年第21期。

[290]卫兴华:《创新驱动与转变发展方式》,《经济纵横》2013年第7期。

[291]卫兴华:《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集萃2013创新驱动的中国经济》,经济科学出版社,2014。

[292]吴春雷:《新常态下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政府职能定位》,《云南社会科学》2015年第6期。

[293]吴金希:《理解创新文化的一个综合性框架及其政策涵义》,《中国软科学》2011年第5期。

[294]吴琨、熊成扬、林蓉:《创新驱动背景下知识主导型技术联盟利益分配路径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年第21期。

[295]吴晗晗、刘传江、胡威:《创新驱动下武汉市研发产业发展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年第2期。

[296]吴军:《创新驱动要素的维度体系、协同发展及路径模式研究》,东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297]吴太胜:《推进区域内生经济增长的创新人才培育机制探索——以台州经济发展、资源建设与高等教育的关系为例》,《工业技术经济》2008年第10期。

[298]吴雪、胡伟清:《“创新驱动”背景下中小企业的创新发展研究》,《人民论坛》2013年第11期。

[299]巫强、陈梦莹、洪颖:《加拿大食品检验署风险管理的创新驱动机制研究与启示》,《科技管理研究》2014年第18期。

[300]吴祥佑:《创新驱动改革试验区对研发的作用机制研究》,《科学管理研究》2014年第5期。

[301]习士磊:《基于创新驱动战略的我国科技政策构建研究》,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302]谢建国、周露昭:《中国区域技术创新绩效——一个基于DEA的两阶段研究》,《学习与实践》2007年第6期。

[303]夏天:《创新驱动过程的阶段特征及其对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启示》,《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年第2期。

[304]肖奎喜、谢玥玥、徐世长:《创新驱动背景下实现中国科技金融突破性发展的制度安排及政策建议——基于发达国家和地区科技金融体制创新的借鉴》,《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年第23期。

[305]肖亮:《中部地区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的问题及对策研究》,《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年第22期。

[306]肖元真:《全球科技创新发展大趋势》,科学出版社,2000。

[307]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商务印书馆,1991。

[308]徐光耀、宋卫国:《2011~2012全球竞争力指数与中国的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国科技论坛》2012年第7期。

[309]徐可、王瑞:《我国中小纺织企业科技创新驱动探讨——基于知识、技术和管理视角研究》,《理论与现代化》2014年第6期。

[310]许楠、王立岩:《创新型城市科技创新系统运行机制与效率测度》,《统计与决策》2012年第13期。

[311]徐天舒、朱天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优势传统企业的创新特性——基于苏州200家优秀科技创新企业的实证分析》,《科技管理研究》2016年第15期。

[312]许宪春、郑学工:《改革研发支出核算方法更好地反映创新驱动作用》,《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6年第5期。

[313]许正中:《创新驱动战略:从追随者到引领者》,《学术前沿》2013年第7期。

[314]薛澜、赵静:《关于“十三五”时期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意义与战略思考》,《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6年第5期。

[315]薛曜祖、黄蕾、马克卫:《创新驱动导向评价体系研究及展望》,《科技管理研究》2016年第14期。

[316]严成樑、胡志国:《创新驱动、税收扭曲与长期经济增长》,《经济研究》2013年第12期。

[317]闫俊周:《新常态下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驱动发展的路径选择》,《企业经济》2016年第5期。

[318]闫坤、张鹏:《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财政政策取向——全球经济再失衡态势初显与中国创新驱动战略》,《财经问题研究》2015年第7期。

[319]闫丽平、谷立霞、陈晔:《创新驱动战略下高技术产业发展能力评价》,《企业经济》2016年第6期。

[320]闫帅、武博:《研究联合体研发创新驱动产业结构发展演化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年第15期。

[321]严全治、赵冉:《创新驱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新常态下看河南》,《商业经济研究》2015年第32期。

[322]杨多贵、周志田:《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选择、动力支撑与红利挖掘》,《经济研究参考》2014年第64期。

[323]杨骏、邢科:《经济新常态、创新驱动和金融改革——“十三五”期间我国金融业改革的逻辑和重点问题》,《上海金融》2015年第5期。

[324]杨琳:《破除机制障碍助力创新驱动——陕西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运作实践》,《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6年第5期。

[325]杨涛、赵琳:《基于SEM的民营企业创新驱动发展路径模式构建——以山东省民营企业为例》,《企业经济》2015年第8期。

[326]杨静:《产业共性技术:撬动我国中小企业创新驱动的支点》,《经济研究参考》2013年第63期。

[327]杨卫:《为创新驱动发展固本强基》,《求是》2013年第14期。

[328]杨卫、赵雯、张彦、吕军:《创新驱动发展的供需战略及相关思考》,《中国科学基金》2016年第2期。

[329]杨武、杨淼:《基于产业创新系统的创新驱动发展案例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年第17期。

[330]杨武、杨淼:《基于科技创新驱动的我国经济发展与结构优化测度研究》,《软科学》2016年第4期。

[331]杨武、杨淼:《基于景气状态的中国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时序性研究》,《管理学报》2017年第2期。

[332]杨阳、霍国庆、顾春光:《基于AHP的区域创新驱动发展关键要素的研究》,《现代管理科学》2015年第8期。

[333]杨晓玲:《创新驱动、经济的非均衡运行与马克思经济学时代化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2015年第7期。

[334]杨轶:《试论创新驱动型产业政策》,《改革与战略》2008年第2期。

[335]叶松:《创新驱动背景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变革》,《科学管理研究》2016年第5期。

[336]尹猛基:《我国省级行政区域创新驱动发展水平评价研究》,《工业技术经济》2015年第12期。

[337]易蓉、盛振江、罗永泰:《创新驱动顾客价值实现的路径选择》,《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6期。

[338]雍兰利、赵朝霞:《面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中国创新政策重构》,《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年第11期。

[339]由玉坤:《创新驱动下的山东省休闲农业发展模式研究》,《农业经济》2016年第9期。

[340]俞宪忠:《全球化竞争与制度创新驱动》,《现代经济探讨》2016年第12期。

[341]俞燕、李艳军:《区域品牌创新驱动的传统农业集群价值链功能升级策略》,《统计与决策》2014年第18期。

[342]余日昌:《西欧国家的创新个性》,《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6年第6期。

[343]余永泽:《我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经济科学》2009年第4期。

[344]远德玉:《中日企业技术创新比较》,东北大学出版社,1998。

[345]岳书敬、刘朝明:《人力资本与区域全要素生产率分析》,《经济研究》2006年第4期。

[346]张贵、徐杨杨、梁莹:《京津冀协同创新驱动因素及对策建议》,《中国高校科技》2016年第10期。

[347]张晶:《创新驱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基于1996~2014年江苏省的数据检验》,《广西社会科学》2016年第10期。

[348]张晶:《创新驱动经济可持续发展效率分析——基于2003~2013年北京、上海与江苏三地数据》,《商业经济研究》2016年第5期。

[349]张宏丽、袁永:《基于GIS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量化指标构建及广东实证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16年第14期。

[350]张来武:《论创新驱动发展》,《中国软科学》2013年第1期。

[351]张蕾:《中国创新驱动发展路径探析》,《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

[352]张岭、张胜:《金融体系支持创新驱动发展机制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年第9期。

[353]张孟军:《美国科技创新政策一国外科技创新政策》,《科技日报》2005年11月28日。

[354]张然:《创新驱动与中国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探析》,《改革与战略》2016年第11期。

[355]张述存:《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三引擎”》,《经济体制改革》2016年第1期。

[356]张伟、柴张琦:《新兴技术企业协同创新驱动因素及绩效研究》,《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1期。

[357]张武军、韩愉东:《创新驱动下专利运营法律问题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年第24期。

[358]张亚明、刘海鸥:《协同创新驱动的云计算服务模式与战略》,《中国科技论坛》2013年第10期。

[359]张远军、黎琳:《创新驱动战略下承制军品民营企业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分析及优化》,《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年第23期。

[360]张元萍、杨哲:《创新驱动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及其实现路径研究——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分析》,《经济体制改革》2016年第6期。

[361]张向阳、张长生:《广州科技型小微企业“创新驱动”实证调研》,《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年第18期。

[362]张霄宇:《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政府与市场——基于新结构经济学的分析范式》,《改革与战略》2016年第12期。

[363]张银银、邓玲:《创新驱动传统产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型升级:机理与路径》,《经济体制改革》2013年第5期。

[364]张银银、黄彬:《产业承接、创新驱动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研究》,《经济体制改革》2015年第6期。

[365]张志元、李兆友:《创新驱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对策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5年第4期。

[366]赵丹妮:《“一带一路”创新驱动科技金融“试验田”运行模式研究》,《科学管理研究》2015年第4期。

[367]赵迪、张宗庆:《服务出口贸易发展研究:成本抑或创新驱动?——跨国经验实证及对中国的启示》,《经济问题探索》2016年第4期。

[368]赵海:《政府政策扶持、创新驱动对我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影响——基于894家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的实证分析》,《技术经济》2012年第8期。

[369]赵静、薛强、王芳:《创新驱动理论的发展脉络与演进研究》,《科学管理研究》2015年第1期。

[370]赵培:《以创新驱动助推京津冀协同发展》,《理论视野》2014年第10期。

[371]赵曙明、白晓明:《创新驱动下的企业人才开发研究——基于人力资本和生态系统的视角》,《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5期。

[372]赵峥:《科技创新驱动中国城市发展研究》,《学习与探索》2013年第3期。

[373]郑晓娟:《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的科技评价体系改革》,《科技管理研究》2016年第4期。

[374]郑烨:《基于引文分析的国外创新驱动研究的知识图谱》,《科技管理研究》2014年第24期。

[375]祝影、王飞:《基于耦合理论的中国省域创新驱动发展评价研究》,《管理学报》2016年第10期。

[376]曾繁华、何启祥、冯儒、吴阳芬:《创新驱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机理及演化路径研究——基于全球价值链治理视角》,《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年第24期。

[377]曾繁华、杨馥华、侯晓东:《创新驱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演化路径研究——基于全球价值链治理视角》,《贵州社会科学》2016年第11期。

[378]曾繁华、侯晓东:《包容性创新驱动武汉经济发展指标构建与实证分析》,《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年第5期。

[379]曾世宏、高亚林:《互联网技术创新驱动服务业转型升级的机理、路径与对策》,《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5期。

[380]章文光、JiLu、LauretteDubé:《融合创新及其对中国创新驱动发展的意义》,《管理世界》2016年第6期。

[38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38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38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384]中国生产力学会课题组(郑新立、高铁生、翟立功、陈胜昌、常义):《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提出及现状分析》,《经济研究参考》2015年第14期。

[385]周济:《“中国制造”迎来创新驱动的春天》,《求是》2015年第15期。

[386]周娟:《中国农村养老服务模式:创新、驱动因素与趋势研究》,《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9期。

[387]周柯、唐娟莉:《我国省际创新驱动发展能力测度及影响因素分析》,《经济管理》2016年第7期。

[388]周娟、张玉:《产业创新驱动发展中的基础研究主体——以物理学领域专利权人结构为例》,《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年第11期。

[389]周明、喻景:《创新驱动工业结构优化升级、转换能力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以重庆市为例》,《中国科技论坛》2016年第3期。

[390]周伟:《北京建设世界城市、实施创新驱动的路径研究——基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视角》,《经济研究参考》2013年第53期。

[391]卓泽林:《国际化视野下高等教育创新驱动型人才的培养》,《高校教育管理》2015年第6期。

[392]朱北仲:《论中国农业装备制造业创新驱动体系建设》,《现代经济探讨》2015年第3期。

[393]朱恬恬、艾洪山:《高校教育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策略分析》,《中国行政管理》2016年第9期。

[394]朱云飞、张硕:《河北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创新驱动研究》,《经济研究参考》2016年第19期。

[395]庄志彬:《基于创新驱动的我国制造业转型发展研究》,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4。

[396]邹宝玲、李华忠:《交易费用、创新驱动与互联网创业》,《广东财经大学学报》2016年第3期。

[397]Ahuja,Gautam. Collaboration Networks,Structural Holes,and Innovation:A Longitudinal Study.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2000(3):425-455.

[398]Alan West. Innovation Strategy. Prentice,1992.

[399]Amin A. An Institutionalist Perspective on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1999,23:365-378.

[400]Autant-Bernard C.,LESAGE J P. Quantifying Knowledge Spillovers Using Spatial Econometric Models. 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2011,51(3):471-496.

[401]Bogliacino,F. & Pianta,M. Profits,R&D and innovation—a model and a test [J].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2012,22(3):649-678.

[402]Braczyk H J,Cooke P,Heidenreich M.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Designing for the Future. London:UCL Press,1998:49-54.

[403]Brown W B. The Management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An International and Strategic Approach.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9.

[404]Carlsson B,Jacobsson S,Holmenm,et al. Innovation Systems:Analytical and Methodological Issues. Research Policy,2002(31):233-245.

[405]Carney,M.,Gedajlovic,E. East Asian Financial Systems and the Transition from Investment-driven to Innovation-driven Economic Developmen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novation Managenment,2000,276.

[406]Chung S. Building a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 through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 Technovation,2002,22(8):485-491.

[407]Cook P.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Competitive Regulation in the New Europe. Geoforum,1992(23):365-382.

[408]Cook.,Brackzyk and Heiderneich.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The Role of Regional Government Management on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ity. Technovation,1996:72-78.

[409]Curtis B. Is the Primary National Strategy Transforming or Ossifying English Primary Schools?Education-Line,2006.

[410]Dasgupta P,Stiglitz J.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Nature of Innovative Activity. Economic Journal,1980(90):266-293.

[411]D.M.Amidon Rogers. Innovation Strategy for the Knowledge Economy:the Ken Awakening. Boston:Butterworth-Heineman,1997.7.

[412]Dodson M,Gann D M,Salter A J. The Intensification of Innov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novation Management,2002(1):53-83.

[413]Drucker P 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Harper Business,2006.

[414]Edquist C. Systems of Innovation Approaches-Their Emergence and Characteristics. Systems of Innovation:Technologies,Institutions and Organizations. 1997:1-35.

[415]Egbetokun A,Siyanbola WO,Sanni. 2009. What Drives Innovation?Inferences from an Industry-wide Survey in Nigeri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45):123-140.

[416]Feldman,M.P.R.Florida. The Geographic Sources of Innovation:Technological Infrastructure and Product Innov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1994,84(2):21-29.

[417]Freeman C.,Networks of Innovators:A Synthesis of Research Issues,Research Policy,1991,(20):10-15.

[418]Frenz,M.,Ietto-Gillies,G. The Impact on Innovation Performance of Different Sources of Knowledge:Evidence from the UK Community Innovation Survey. Research policy,2009(7):1125-1135.

[419]Fritsch M. Measuring the Quality of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a Knowledge Production Function Approach. International Regional Science Review,2002,25(1):86-101.

[420]Griliches Z. Issues in Assessing the Contribution of R&D to Productivity Growth. 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1979,10(1):92-116.

[421]Grossman,G. and Helpman,E.,Innovation and Growth in the World Economy,Cambridge:MIT Press,1991.

[422]Hardaker G,Smith D C. e-Learning Innovation through the Implementation of an Internet Supported Learning Environment. Educational Technology & Society,2000,3(3):422-432.

[423]HASSINK R,WOOD M. Geographic “Clustering” in the German Opto-Electronics Industry:Its Impact on R&D Collaboration and Innovation. Entrepreneurship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1998,10(4):277-296.

[424]Jaffe A. Real Effects of Academic Research. American Economics Review,1986(79):957-970.

[425]James M,Utterback. Mastering the Dynamics of Innovation. Boston,Massachusetts:Harvard Business Scholl Press,1994.

[426]Keith Smith. Innovation as a Systemic Phenomenon:Rethinking the Role of Policy. Enterprise & Innovation Management Studies,2000,1(1):73-102.

[427]Kline,S.J. and Rosenberg,N. An Overview of Innovation,In Landon,R.Rosenberg N.(Eds.),The Positive Sum Strategy,National Academy Press,1986.

[428]Lorenczik,C.,Newiak,M. Imitation and Innovation Driven Development under Imperfect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56(7):1361-1375.

[429]Lundvall,B.-A.(Ed.). National Systems of Innovation:Towards a Theory of Innovation and Interactive Learning(London:Pinter),1992.

[430]Lundvall & Sydow,Innovation Networks:Spatial Perspectives. London:Beelhaven Pinter,1991:314-315.

[431]Mansfield E. Industrial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New York:w.w. Norton,1968:119-120.

[432]Martin M J. Managing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urship. Virginia:Reston,1984.

[433]Mohan S,MARK A. The Influence of Intellectual Capital on the Types of Innovative Capabilities.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nal,2005,48(3):450-463.

[434]Mowery D C,Rosenberg N. New Developments in U.S. Technology Policy:Implications for Competitiveness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Policy.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1989,32(1):107-124.

[435]Nelson R,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s:a Comparative Analysi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

[436]Romer P M. Endogenous Technological Chang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0(98):72-102.

[437]Romijn,Henny,Manuel Albaladejo. Determinants of Innovation Capability in Small Electronics and Software Firms in Southeast England. Research Policy,2002(7):1053-1067.

[438]Rothwell R. Successful Industrial Innovation:Critical Factors for the 1990. R&D Management,1992,22(3):221-239.

[439]Patel P,Pavitt K. National Systems of Innovation Under Strain: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orporate R&D. England: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forthcoming),1999:223-225.

[440]Porter M E.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 New York:The Free Press,1990:55-58.

[441]Stem S,Porter M.E,Furman J. The Determinants of National Innovative Capacity. Cambridge: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Woring Paper,2000.

[442]Wang C.H.,Gopal R.,Zionts S.. Use of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in Assess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mpact on Firm Performance. Annals of Operations Research,1997,73:191-213.

[443]Wiig K M. Knowledge Management Methods:Practical Approaches to Manage Knowledge. Arlington:Schema Press,1995:355-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