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46

引证文献

4 !

参考文献

208

中国社会工作发展报告(1988~2008)图书

Reports on development of social work in China(1988~2008)

SSAPID:101-5831-0630-85
ISBN:978-7-5097-0750-0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对1988~2008年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全面描述和分析。书中内容涉及专业社会工作的恢复和拓展、专业社会工作实务和职业化探索及推进社会工作制度和体制建设,并对该领域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相关信息

丛书名:社会工作蓝皮书
作 者:中国社会工作协会
编 辑:杨桂凤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年04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 社会学

 法律声明

 成员单位

 组织单位

 AbstractReviser Mr.Xu Liugen,vice-president of China Association of Social Workers,a career diplomat having long-time experience in diplomacy & foreign affairs,and served as press officer of China Permanent Mission to the United Nation,Adviser of the Chinese Mission to the Security Council and Director-General of the Foreign Affairs Department of the Chinese Ministry of Civil Affairs. From 2000 to 2002,Mr.Xu went to Princeton University & Kalamazoo College respectively as visiting fellow & visiting professor.">*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皮书系列

 序

 中文摘要

 总报告

  中国社会工作二十年发展状况分析与前瞻

   一 社会工作发展的主要阶段

    (一)专业社会工作的恢复和拓展阶段

     1.设置社会工作教育专业

     2.开展专业社会工作研究

     3.建立专业社会工作组织

     4.创办专业社会工作刊物

    (二)专业社会工作实务和职业化探索阶段

     1.专业社会工作实务的探索

     2.专业社会工作职业化的探索和规范

    (三)推进社会工作制度和体制建设阶段

     1.加快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

     2.设置社会工作岗位

     3.推进社会工作制度建设

     4.在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中锻炼社会工作人才队伍

   二 社会工作发展的基本特点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社会工作发展的基本特点

     1.坚持政府主导推动

     2.呈现依次递进的发展路径

     3.强化人才队伍建设

     4.多方协同、合力运行

     5.发挥社会工作的特定功能

    (二)社会工作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人才总量不足,专业素质不高

     2.社会认知度低,阻滞社工发展

     3.制度尚未配套,法制不够健全

     4.发展尚不平衡,结构不够合理

     5.自律机制不健全,评估机制待完善

   三 社会工作发展前瞻

    (一)社会工作的地位和作用将日益彰显

     1.推进社会工作有助于加强社会建设

     2.推进社会工作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

     3.推进社会工作有助于提升社会应对风险的能力

     4.推进社会工作有助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二)社会工作制度建设将逐步完善

     1.法律制度

     2.组织制度

     3.职业制度

     4.专业制度

    (三)民间社会组织的作用将得到充分发挥

     1.民间社会组织的地位和作用将日益突出

     2.政府将积极培育和支持民间社会组织

    (四)社会工作本土化进程将逐步加快

     1.优势互补,不机械照搬

     2.突出特色,力求创新

     3.坚持本土化,注重科学化

 专题报告 实务拓展篇

  老年社会工作实务

   一 老年社会工作实务的历史和专业发展

    (一)老年社会工作实务的历史渊源

     1.老年社会工作及其实务概念界定

     2.老年社会工作的萌芽阶段

     3.老年社会工作的显现和初步发展

    (二)老年社会工作实务的专业发展

     1.老年社会工作实务的发展

     2.相关法律和政策对老年社会工作实务发展的推动

   二 老年社会工作实务的基本特色和发展障碍

    (一)老年社会工作实务的基本特色

     1.政策和行政框架下的运作

     2.海外社会工作学界和实务界的推动

     3.社会工作专业元素在服务中的有效性和优势

    (二)老年社会工作实务发展的障碍

     1.专业社会工作的认同障碍

     2.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

     3.去专业性倾向

     4.专业人才和需求之间的矛盾

   三 老年社会工作实务发展的反思和前景

    (一)老年社会工作实务发展的反思

     1.评估老年社会工作实务的服务成效

     2.联结老年社会工作教育及人才培养和老年社会工作实务的关系

     3.区分行政任务、老年人活动和老年社会工作服务

     4.协调行政架构及其力量和老年社会工作实务发展的良性互动

    (二)老年社会工作实务发展的前景

     1.制度设计:政府积极推动,老年社会工作实务机构自主运作,志愿者主动参与

     2.人才培养:面向实务,扎根实践,本土探索

     3.专业建设:岗位设置,规范制定,成效评估

  青少年社会工作实务

   一 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内涵及其在我国的发展

    (一)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内涵

     1.青少年的界定

     2.青少年社会工作

    (二)青少年社会工作在我国的发展

     1.中国青少年工作与青少年社会工作的缘起

     2.中国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发展阶段

   二 青少年社会工作发展现状

    (一)组织机构

     1.资料一:上海市浦东新区青少年事务署*

     2.资料二:上海市社区青少年事务办公室

     3.资料三:上海市阳光社区青少年事务中心

    (二)服务形式、内容与方法

     1.服务形式

     2.服务内容

     3.服务方法

   三 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发展现状

     1.社会工作价值理念的实践

     2.社会工作制度的创新

     3.社会工作者的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现状

    (二)青少年社会工作存在的问题

   四 青少年社会工作的未来展望

  残疾人社会工作实务

   一 残疾人社会工作的缘起

    (一)残疾人社会工作在国外的起源

     1.最初的残疾人社会工作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残疾人社会工作

    (二)残疾人社会工作在国内的起源

     1.新中国成立前的残疾人社会工作

     2.新中国成立后的残疾人社会工作

   二 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发展历程

    (一)初创阶段

     1.建立全国统一的残疾人组织

     2.颁布法律法规及重要文件

     3.成立残疾人工作协调委员会

    (二)推进阶段

    (三)普及阶段

     1.基层建立残疾人组织

     2.政府机构开展的残疾人社会工作

    (四)现状分析

     1.近期颁布的法律法规及重要文件

     2.经费投入

     3.工作人员组成及队伍建设

   三 残疾人社会工作发展的主要特点

    (一)残疾人社会工作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残疾人社会工作内容丰富,紧密结合实际

    (三)残疾人社会工作紧密依靠社会各界力量

    (四)残疾人社会工作注重残疾人与社会的融合

   四 残疾人社会工作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各地发展不平衡

    (二)缺少社会工作专业人才

    (三)残疾人社会工作从业人员缺乏应有的培训

    (四)缺乏健全的法律法规保障

   五 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一)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发展趋势

     1.残疾人社会工作充分体现人性化

     2.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内容趋向全面性

     3.残疾人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更加多样化

     4.残疾人社会工作方法的多元化

    (二)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发展展望

     1.结合和谐社会的要求建设残疾人社会工作

     2.各级党委、政府加大对残疾人社会工作的支持力度

     3.加强专业人员的培养,重视在职人员的培训

     4.残疾人社会工作的规范化

  妇女社会工作实务

   一 妇女社会工作的服务机构和主要内容*

    (一)妇女社会工作的服务机构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内务司法委员会妇女儿童青少年室

     2.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

     3.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

     4.非政府妇女组织

    (二)妇女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1.“三项主体活动”

     2.“四项工程”

     3.“五项巾帼行动”

   二 妇女社会工作实务理论

   三 妇女社会工作实务领域

   四 妇女社会工作实践活动

    (一)反对针对妇女的暴力

     1.从国家立法角度,推动反对家庭暴力立法

     2.加强地方政策法规建设

     3.实施具体干预行动

    (二)妇联干部社会工作专业能力建设

   五 妇女社会工作的特点及局限

    (一)妇女社会工作的特点

    (二)妇女社会工作的局限

   六 未来妇女社会工作的发展

  社区社会工作实务

   一 社区社会工作的缘起

   二 社区社会工作在我国的发展过程

    (一)探索社区建设道路阶段

    (二)全面推进社区建设阶段

    (三)建设和谐社区新阶段

   三 社区社会工作发展过程的主要特点

   四 社区社会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五 社区社会工作发展的态势和社区建设展望

    (一)社区社会工作发展的态势

    (二)社区建设展望

  农村社会工作实务

   一 农村社会工作发展概述

    (一)国内农村社会工作的缘起

    (二)农村社会工作的基本内涵和定义

     1.农村社会工作的基本内涵

     2.农村社会工作的定义

    (三)我国农村社会工作发展的历史阶段

     1.新中国成立前的农村社会工作

     2.新中国成立初期到20世纪80年代的农村社会工作

     3.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农村社会工作发展

   二 农村社会工作实务现状及评价

    (一)政府扶贫模式的探索

     1.政府扶贫模式探索的历史发展阶段及评价

     2.政府扶贫模式探索下农村社会工作实务的主要特点

     3.政府扶贫模式探索下的农村社会工作实务机构

    (二)非政府组织的探索

     1.非政府组织探索的历史发展阶段及评价

     2.非政府组织探索下的农村社会工作实务的主要特点

     3.非政府组织探索下的农村社会工作实务机构

    (三)高校教育机构探索

     1.高校教育机构探索的历史发展阶段及评价

     2.高校教育机构探索下的农村社会工作实务机构

   三 农村社会工作实务的发展趋势及展望

    (一)农村社会工作实务的发展趋势

     1.“三农”问题的提出为农村社会工作开展提供了政策依据

     2.新农村建设的提出为农村社会工作发展提出了具体目标

    (二)农村社会工作实务发展展望

  企业社会工作实务

   一 企业社会工作实务发展概况

    (一)企业社会工作实务缘起

    (二)我国企业社会工作实务发展概况

   二 我国企业社会工作的领域和内容

    (一)企业社会工作的基本领域和内容

     1.企业社会工作的基本领域

     2.企业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3.企业社会工作的主要方式

     4.企业社会工作的主要项目

    (二)企业社会工作在人力资源领域的实践

    (三)企业社会工作在工会领域的实践

    (四)企业社会工作在企业外部领域的实践

   三 企业社会工作的主要特点

    (一)外资企业率先开展专业化企业社会工作实务

    (二)国企沿袭传统的工作方式、方法

    (三)整体发展较晚,刚刚起步

    (四)各类企业明显不同,发展很不均衡

   四 我国企业社会工作的主要问题

    (一)企业整体发展有待成熟

    (二)社会工作发展的整体环境有待完善

    (三)企业社会工作的专业化程度有待提高

    (四)企业社会工作人才极其匮乏

    (五)企业社会工作机构有待发展

    (六)社会工作本土经验亟待总结

   五 我国企业社会工作的发展趋势

    (一)企业社会工作将成为社会工作的主要实务领域

    (二)企业社会工作在不同的企业中呈现明显不同的发展方向

    (三)企业社会工作需求催生专业社会工作机构

    (四)企业社会工作实务需要培养大量复合型社会工作人才

  学校社会工作实务

   一 中国学校社会工作的缘起及其发展历程

    (一)以“德育工作”为重点的传统学校社会工作的开展

    (二)中国学校社会工作的发展历程

    (三)开展专业化学校社会工作服务的必要性

   二 学校社会工作的主要服务对象、一般模式及发展的主要特点

    (一)学校社会工作的主要服务对象

    (二)学校社会工作的一般模式

    (三)学校社会工作发展的主要特点

   三 学校社会工作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发展的不平衡性

    (二)认同率相对较低

    (三)行政化倾向明显

    (四)专业人才短缺

    (五)职业保障还不健全

    (六)体制约束较多

   四 学校社会工作发展的展望

    (一)鼓励学校设立专职的学校社会工作者岗位

    (二)壮大专业的学校社会工作队伍

    (三)大力推行学校社会工作教育

    (四)国家和政府应该从政策上对学校社会工作给予强有力的支持

  家庭社会工作实务

   一 家庭社会工作的缘起

    (一)家庭社会工作的含义和内容

     1.什么是家庭社会工作

     2.家庭社会工作的目标

     3.家庭社会工作的内容

     4.家庭社会工作的基本价值理念

    (二)家庭社会工作发展的历史脉络

   二 家庭社会工作的发展现状

    (一)家庭社会工作的发展进程回顾

     1.萌芽时期(1988~1997年)

     2.初步探索时期(1998~2007年)

    (二)家庭社会工作发展的主要特点

     1.应对家庭新问题,拓展工作新思路

     2.专业培训为基础,专业队伍待加强

     3.服务内容有创新,服务品质待提升

    (三)家庭社会工作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专业队伍尚未形成

     2.专业水平亟待提升

     3.专业机构相当稀缺

   三 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

    (一)专业化和职业化

    (二)制度化

    (三)本土化

  医务社会工作实务

   一 我国医务社会工作实务发展的特点

   二 中国医务社会工作的实务探索

    (一)医务社会工作的专业内涵及基本工作模式

    (二)医务社会工作的服务内容及部门设置特点

     1.医务社会工作的服务内容

     2.医务社会工作的部门设置特点

    (三)我国医务社会工作的现状

     1.我国医疗服务的现状及面临的困难

     2.我国医务社会工作在医疗服务系统中的作用

   三 我国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前景与发展策略

    (一)我国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目标

     1.推动卫生事业发展,促进人类健康

     2.疾病治疗和预防的社会工作

    (二)发展医务社会工作的基础和条件

     1.我国发展医务社会工作的必要性

     2.医疗机构中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策略

     3.关于医务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建设

  社区矫正社会工作实务

   一 社区矫正社会工作及其发展

   二 社区矫正社会工作制度建设的现状及问题

    (一)社区矫正的本质

    (二)社区矫正整体制度

    (三)社区矫正社会工作者工作制度

    (四)社区矫正社会工作者激励制度

    (五)社区矫正社会工作者评估制度

   三 社区矫正社会工作实务实践的现状和问题

    (一)社会工作价值观在社区矫正社会工作中的运用

     1.平等观念

     2.尊重

    (二)社区矫正社会工作者的介入层面

    (三)社区矫正社会工作方法

   四 对社区矫正社会工作的未来展望

    (一)社区矫正制度将日臻完善

    (二)社区矫正社会工作者将成为社区矫正工作的主导力量

    (三)加快社区矫正社会工作者的职业化建设

    (四)加快社区矫正社会工作者的专业化建设

  精神健康社会工作实务

   一 精神健康社会工作在我国的发展过程

    (一)缘起(1988年之前)

     1.国外缘起

     2.国内缘起

    (二)萌芽阶段(1988~2000年)

     1.“社会化、综合性、开放式”模式

     2.精神健康社会工作的实务雏形

    (三)专业成长阶段(2000~2004年)

     1.社会工作者正式加入精神卫生专业人员队伍

     2.社会工作开始介入已有的精神健康服务平台

    (四)职业探索阶段(2004~2008年)

     1.社会工作者提供精神健康项目服务

     2.精神健康社会工作的职业化发展

   二 精神健康社会工作在我国的发展特点

    (一)精神健康社会工作积极顺应我国精神健康事业的发展需要

    (二)精神健康社会工作注重精神健康服务的全面性和可持续性

    (三)精神健康社会工作以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为主力军

   三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发展不平衡

    (二)缺乏立法支持

    (三)专业水准和社会接受度有待提高

   四 发展趋势与展望

    (一)社会工作与其他学科的融合

    (二)基于社区的服务功能进一步拓展

    (三)精神健康社会工作职业化上轨道

  戒毒社会工作实务

   一 戒毒社会工作的缘起

    (一)国外缘起

    (二)国内缘起

   二 戒毒社会工作在我国的发展过程

    (一)起步阶段(1994~2003年):围绕创建“无毒社区”,形成了社区禁毒的“包头模式”和“金碧模式”

    (二)探索阶段(2003~2006年):围绕构建“预防和减少犯罪工作体系”,上海率先进行禁毒社会工作制度创新

    (三)转折阶段(2006~2007年):围绕“建设一支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目标设想,戒毒社会工作的职业化、专业化、法制化进程加速

    (四)推进阶段(2007年至今):围绕建立“有中国特色、深圳特点的社会工作制度体系”,深圳市率先出台推进社会工作发展的系列文件

   三 戒毒社会工作的主要模式及其特点

    (一)戴托普治疗社区模式

    (二)社区戒毒康复模式

     1.社区戒毒康复模式的基本框架

     2.社区戒毒康复模式的实施原则

     3.社区戒毒康复模式的工作方法

    (三)公共卫生模式

   四 戒毒社会工作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重禁毒、轻戒毒康复

    (二)重脱毒,轻康复

    (三)重生理、心理康复,轻社会康复

    (四)对药物滥用者的定位及其社会保障问题

    (五)戒毒工作成果评价标准的科学性与合理性问题

    (六)科际合作中社会工作的角色定位问题

    (七)戒毒社会工作者的专业化问题

    (八)社会工作体系与政法工作体系的兼容问题

    (九)强政府背景下禁毒社团的自主运作问题

    (十)药物滥用预防教育模式急需创新

   五 戒毒社会工作的未来发展趋势

    (一)对药物滥用者的定位趋向功能化和正常化

    (二)戒毒治疗康复服务的社区化趋势

    (三)社区戒毒康复服务的社团化趋势

    (四)戒毒社会工作的职业化、专业化趋势

    (五)戒毒治疗康复模式的多元化趋势

    (六)社区禁毒立法、政策与社会福利行政的一体化趋势

  人口和计划生育社会工作实务

   一 探索以社区为重心的城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体制

    (一)确立社区理念,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开始融入社区服务之中

    (二)确立以社区为重心的城市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与管理体制

   二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推动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的转变

    (一)推进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制度与社会保障

    (二)重视性与生殖健康的教育和服务

    (三)开展公益性社会活动——“生育关怀行动”

   三 社会工作方法和社会工作者被引入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领域的实践

    (一)几种主要形式

     1.上海市

     2.甘肃省

    (二)主要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1.完善了计划生育领域的工作理念、工作方法和工作队伍

     2.尚处于探索尝试阶段,取得职业资格的社工数量比较少

     3.人口和计划生育社工的职能尚没有权威规定

     4.人口和计划生育社会工作尚未形成职业特色

    (三)人口和计划生育领域发展社会工作实务展望

     1.发挥现代社会工作的预防、恢复、发展功能的积极作用

     2.借鉴现代社会工作方法有助于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公共管理与服务

     3.引进社会工作者有助于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队伍结构

  民族宗教社会工作实务

   一 20年来我国民族宗教社会工作的发展状况

    (一)我国民族社会工作的发展状况

     1.开展重点帮扶,促进少数民族地区脱贫致富

     2.发展社会事业,提高少数民族的文化和健康水平

     3.采取多项措施,尊重保护少数民族的习俗和文化

     4.建立工作网络,开展城市民族工作

    (二)我国宗教社会工作的发展状况

     1.依法管理,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和宗教团体的合法权益

     2.帮助引导,支持爱国宗教团体加强自身建设

     3.鼓励支持,引导宗教界参与道德建设和社会公益事业

     4.关心服务,切实为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帮困解难

    (三)专业社会工作者介入民族宗教社会工作

   二 民族宗教社会工作的功能和定位

    (一)民族宗教社会工作的功能

     1.沟通建言功能

     2.宣传教育功能

     3.整合资源功能

     4.增能维权功能

     5.疏导维稳功能

    (二)民族宗教社会工作的定位

     1.接受政府委托,协助管理民族宗教事务

     2.纳入社区体系,接受统一管理

     3.联手社团组织,形成工作合力

   三 民族宗教社会工作的运作模式和运行机制

    (一)民族宗教社会工作的运作模式

     1.社会化、专业化、项目化的运作模式

     2.统一性、综合性和专项性结合的运作模式

     3.定向性、联手性、多样性的运作模式

    (二)民族宗教社会工作的运行机制

     1.工作机制

     2.管理机制

     3.评估机制

   四 民族宗教社会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其发展趋势的思考

    (一)民族宗教社会工作存在的问题

     1.政府有关部门对民族宗教社会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不足

     2.社会各方缺乏对民族宗教社会工作者的了解和支持

     3.承接民族宗教社会工作项目的民间专业机构发育不全

     4.高素质的民族宗教专业社工人才稀缺

     5.民族宗教社会工作缺乏政策保障和系统、规范的长效机制

    (二)对民族宗教社会工作发展趋势的思考

     1.民族宗教社会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将更为凸显,必须提高其社会认知度和认同度

     2.民族宗教社会工作的开展范围将进一步扩大,必须进一步探索其规范化、多样化的运作模式

     3.对高素质民族宗教社工人才的需求将更为增强,必须进一步加强其队伍建设和管理

     4.民族宗教社会工作的长效性科学机制将更为健全,必须进一步完善政策保障措施

  社会工作职业机构的发展

   一 社会工作职业机构的发展过程

    (一)社会工作职业机构的酝酿期

    (二)社会工作职业机构的摸索期

   二 我国职业化社会工作机构发展的推动力

    (一)政府

    (二)高校社会工作院系

    (三)港台社会工作界

   三 我国社会工作职业机构的分类与特点

   四 社会工作职业机构的作用

   五 社会工作职业机构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六 对促进社会工作职业机构发展的建议

 专题报告 专题研究篇

  社会工作与社会救助

   一 道义性社会救助与社会工作的恢复(1997年之前)

    (一)拾遗补缺功能

    (二)政府通过扶持企业减少贫困人口

    (三)社会救助的道义性质

    (四)社会工作的恢复

   二 制度化社会救助与社会工作教育的兴起(1997~2002年)

    (一)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确立

    (二)社会工作教育的兴起

   三 综合性社会救助与社会工作的职业化(2003年至今)

    (一)社会救助体系建设

     1.“五保”供养

     2.农村最低生活保障

     3.农村医疗救助

     4.城市最低生活保障

     5.城市医疗救助

     6.住房保障

     7.法律援助

     8.教育救助

    (二)社会救助工作与专业社会工作的融合

     1.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上的融合

     2.制度上的融合

     3.知识和技巧上的融合

  社会工作与就业服务

   一 就业服务概念

   二 我国就业服务的历史发展

    (一)第一阶段:就业服务初创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二)第二阶段:就业服务体系逐步成型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

    (三)第三阶段:就业服务制度建立完善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

    (四)第四阶段:建设公共就业服务体系阶段(进入21世纪以来)

   三 对就业困难群体实施就业援助服务

    (一)就业援助制度的概念

    (二)就业援助制度提出的过程及主要对象

    (三)就业援助服务的内容、措施和进展情况

     1.残疾人就业援助

     2.零就业家庭的就业援助

   四 就业服务面临的挑战及应对措施

    (一)就业服务面临的挑战

    (二)就业服务存在的问题

    (三)针对问题应采取的措施

   五 社会工作介入就业服务

    (一)社会工作介入就业服务的路径和角色

    (二)社会工作介入就业服务的改革和创新

     1.社会工作介入我国就业服务的理念和策略创新

     2.将社会工作的基本方法用于就业服务工作,实现就业服务工作方式、方法的创新

     3.社会工作者介入就业服务工作,实现就业服务工作内容的创新和服务对象范围的扩展

  社会工作与减灾救灾

   一 灾害及灾害管理

    (一)灾害及其特征

    (二)灾害管理

     1.灾害分期管理

     2.灾害分级管理

   二 我国的灾害与减灾救灾工作

    (一)我国的灾害现状

    (二)我国的减灾救灾工作

   三 社会工作在减灾救灾领域的介入

   四 我国社会工作对减灾救灾领域的介入

    (一)社会工作介入减灾救灾领域的必要性

    (二)社会工作介入减灾救灾的方法

     1.个案工作方法

     2.小组工作方法

     3.社区工作方法

    (三)社会工作介入减灾救灾的领域

     1.防灾减灾领域社会工作的介入

     2.灾害紧急救援领域社会工作的介入

     3.灾后重建领域社会工作的介入

  社会工作与优抚安置

   一 我国优抚安置社会的缘起

   二 优抚安置工作在中国大陆的发展过程

    (一)行政性优抚安置工作阶段(2003年之前)

    (二)专业性优抚安置社会工作萌芽阶段(2003年至今)

   三 优抚安置工作在中国大陆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特点

    (一)优抚安置工作的服务对象具有特殊性

     1.群体特征

     2.服务对象需求的特殊性

    (二)拥军优抚安置社会工作顺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任务而提出

    (三)优抚安置工作长期以行政性工作为主导

    (四)优抚工作长期辅之以群众性运动

   四 优抚安置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制度缺失

     1.优抚意识淡化

     2.优抚服务退化

     3.优抚工作的物化

    (二)人才缺失

     1.工作人员文化素质低

     2.工作人员的服务手段单一

     3.工作人员专业化程度不高

    (三)社会支持缺失

     1.安置就业形势严峻,市场接纳余地小

     2.经济补偿低,社会支持面窄

     3.优抚安置“白条现象”不容忽视

   五 优抚安置工作的发展态势及展望

    (一)优抚安置工作的发展态势

     1.服务更趋规范化

     2.管理逐步社会化

     3.保障系统化

     4.城乡一体化

    (二)优抚安置工作展望

     1.加强制度建设,为优抚安置对象提供制度保障

     2.加强优抚安置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为优抚安置对象提供专业服务

     3.优化优抚安置社会工作政策环境,发挥社会公益性民间组织的重要作用

  社会工作与流浪乞讨救助管理

   一 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制度

    (一)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概念的界定

    (二)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制度介绍

     1.体现了新的救助理念

     2.明确规定了自愿受助、无偿救助的原则

     3.体现了一定的开放性

   二 社会工作在救助管理工作中运用的现状

    (一)我国现有救助管理政策文件在社会工作运用方面已有涉及

    (二)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的社会工作实践

     1.部分地区已经设立了专门的社会工作机构或社会工作岗位

     2.部分救助管理机构运用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方法开展工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三)救助管理领域教育培训、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工作

   三 救助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一)救助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现行的救助管理制度无法满足一些求助人员的需求

     2.有救助需要的流浪乞讨人员未能接受救助服务

     3.救助管理工作缺乏专业性

    (二)社会工作是救助管理工作发展的趋势和需要

   四 社会工作在救助管理工作领域的介入

    (一)宏观层面的社会工作介入

     1.推动救助管理制度的完善

     2.帮助公众树立对流浪乞讨人员接纳、关爱的价值观和态度,为流浪乞讨人员创造宽松的社会环境

    (二)微观层面的社会工作介入

     1.介入角度

     2.介入渠道

  社会工作与收养服务

   一 收养服务的定位

    (一)收养的定义及其历史演进

    (二)收养与收养服务

    (三)我国收养服务的现状

     1.我国社会弃婴和孤儿的成因

     2.收养服务在帮助弃婴和孤儿回归家庭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3.收养服务的法律体系完善和职能机构健全

   二 收养服务与社会工作的衔接互动

    (一)社会工作在涉外收养服务中的应用

     1.社会工作者组织参与对收养家庭的收养前培训

     2.社会工作者主导完成家庭调查报告

     3.社会工作者协助家庭办理移民、归化手续

     4.社会工作者完成收养后反馈报告和其他后续服务工作

    (二)社会工作在我国收养服务中的理论验证与实践探索

     1.收养服务领域社会工作介入的相关探讨

     2.收养服务领域社会工作介入的具体实践

   三 收养服务的现状和发展规划中面临的挑战

    (一)儿童收养服务面临的挑战

     1.社会福利机构的工作人员在收养准备期内的工作水平有待提高

     2.社会福利机构孤残儿童收养过程中许多工作还不到位

     3.社会福利机构孤残儿童收养后跟踪反馈机制有待完善

    (二)收养服务主体面临的挑战

   四 社会工作在我国收养服务中的发展方向

    (一)社会工作介入的范围、内容和程度

    (二)社会工作介入的方式

     1.培养收养服务类社会工作人才

     2.推动部分特殊岗位社会工作化

     3.收养服务事务性工作中涉及社会工作的业务进行有偿委托、外包的构想

  社会工作与慈善事业

   一 慈善事业、社会工作及二者的关系

    (一)现代意义的社会工作实际上衍生于慈善事业

    (二)二者有相近的价值理念,共同的救助目标和相同的社会功能

   二 我国的慈善事业与社会工作

    (一)慈善事业及社会工作的调整与改造时期(1949~1954年)

    (二)慈善事业和社会工作的衰熄和停滞时期(1954~1981年)

    (三)慈善事业和社会工作的恢复与发展时期(1981年至今)

   三 我国慈善事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社会工作在其中所能发挥的作用

   四 我国慈善事业与社会工作的发展态势及展望

    1.慈善事业将成为社会工作的重要工作领域

    2.社会工作的专业工作方法和理念必将有力地促进新时期慈善事业的专业化发展和效率的提升

    3.新时期我国慈善事业和社会工作统一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历史任务之中

  社会工作与社会公益事业

   一 社会公益事业概述

    (一)社会公益事业的界定

    (二)公益事业的特点

    (三)公益事业的建设、经营和管理

    (四)社会公益活动及其内容

    (五)我国社会公益事业的现状

    (六)社会工作与社会公益事业

   二 社会公益事业的缘起

    (一)慈善活动的缘起

    (二)志愿服务的起源

   三 中国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

    (一)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概况

    (二)中国志愿服务发展的现状

   四 社会工作与社会公益事业的关系

    (一)社会工作与慈善事业

     1.慈善的“科学化”与社会工作的兴起

     2.社会工作与慈善事业的关系

     3.中国社会工作在慈善事业领域的发展

     4.社会工作在现代慈善活动中的作用

    (二)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

   五 社会工作与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态势及展望

    (一)社会工作与慈善事业的发展态势及展望

    (二)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的发展态势及展望

     1.专业社会工作者参与到志愿服务中

     2.社会工作专业理论与实务技巧运用于志愿服务中

     3.社会工作的专业理念逐步融入志愿服务中,实现志愿服务的反思与升华

     4.社会工作者参与到志愿者的组织管理与培训工作中

     5.社会工作者参与到志愿服务的督导与评估工作中

     6.社会工作制度化明确社会工作者与义工的相互关系

 专题报告 人才建设篇

  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制度建设

   一 社会工作制度建设的内涵

   二 培养、评价、使用、激励四者的关系

   三 建立完善四项制度的外围环境分析

  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发展

   一 中国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发展的历史回顾

    (一)第一时期:社会工作教育在中国的产生与起步(20世纪20年代初至1952年)

     1.初步创立阶段(1922~1949年)

     2.勉强维持阶段(1949~1952年)

    (二)第二时期:社会工作教育在中国的恢复与发展(1985~2008年)

     1.论证酝酿阶段(1985年至1987年9月)

     2.恢复重建阶段(1987年10月至1993年)

     3.初步发展阶段(1994~1998年)

     4.快速发展阶段(1999~2008年)

   二 中国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发展的特点

    (一)相较于西方发展进程的“后生快发”

    (二)相比较于一般职业进程的“教育先行”

   三 中国社会工作教育20年发展的成就

    (一)专业学科建设方面的成就

     1.合格胜任的教师队伍基本形成

     2.适合国情的课程体系日趋成熟

     3.结构合理的培养体系渐趋完善

     4.知行统一的实践环节得到加强

     5.国际国内的学术交流日益频繁

    (二)社会建设与社会服务方面的贡献

     1.为社会工作专业制度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2.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发挥教育优势

     3.为社会工作实务模式的创建提供示范性实践经验

   四 结语

  社会工作者资格管理

   一 社会工作者资格管理的含义

   二 社会工作者资格管理的国际经验

   三 社会工作者资格管理的国内借鉴

   四 建构社会工作者资格管理制度的意见和建议

    1.设定社会工作者从业资格要求

    2.明确社会工作者从业资格管理内容程序

    3.明确社会工作者的从业守则和法律责任

    4.强化社会工作者的行业管理和行业自律

  以制度创新推进社会工作及人才队伍建设

   一 政府主导

    1.虚实结合的体制

    2.上下联动的机制

    3.率先发展的带动

   二 民间运作

    1.民间化的社工机构

    2.以竞争推进民间运作

    3.双向选择的竞争机制

   三 培育机构

    1.创新登记管理体制

    2.为社会组织腾出空间

    3.扶持社会组织发展

   四 建设队伍

    1.确立社工的专业地位

    2.明确社工的职业资格

   五 引入督导

    1.督导配置

    2.本土督导

   六 设置岗位

    1.设置原则

    2.编制内社工

    3.编制外社工

   七 购买服务

    1.购买方式

    2.服务项目

    3.服务协议

   八 控制运营成本

    1.岗位价格

    2.岗位类别

    3.控制成本

   九 整合资源

    1.政府资源

    2.社会资源

    3.义工资源

    4.人才资源

   十 初见成效

    1.总体评估

    2.民政领域评估

    3.试点项目评估

    4.基本经验

 专题报告 法规政策篇

  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

   一 社会工作专业法规

    (一)国家层面

    (二)地方层面

   二 社区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

    (一)国家层面

     1.城市社区建设的有关政策文件

     2.城市社区服务相关政策及内容

     3.城市社区就业相关政策

     4.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相关政策

     5.农村社区建设与发展

    (二)地方层面

  社会工作相关法规与政策

   一 老年社会工作的法规与政策

    (一)老年社会工作的法规体系

     1.《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

     2.养老保险法规体系

    (二)老年社会工作的有关政策文件

     1.关于发展老龄事业的政策文件

     2.针对行业及机构的规范性文件

   二 残疾人社会工作的法规与政策

    (一)残疾人社会工作的法规体系

     1.《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

     2.残疾人社会工作的行政法规

     3.残疾人社会工作的部门规章

    (二)残疾人社会工作的有关政策文件

     1.有关残疾人事业发展纲要的重要政策文件

     2.国务院及各有关部门的其他政策文件

     3.针对行业及机构的规范性文件

   三 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的法规与政策

    (一)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的法规体系

     1.《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二)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方面的政策文件

     1.基本概况

     2.近年来若干重要的政策文件

     3.儿童社会福利机构建设的规范和规划

   四 妇女社会工作的法规与政策

    (一)妇女社会工作的法规体系

    (二)妇女社会工作的政策文件

     1.概况

     2.重要文件简介

   五 家庭社会工作的主要法律法规

   六 学校社会工作的法规与政策

    (一)学校社会工作有关的法规

    (二)学校社会工作的政策文件

     1.加强学生人身安全方面的政策文件

     2.增强青少年及广大师生员工法律意识的政策

     3.关于大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方面的政策文件

     4.对少年儿童校外教育机构管理的政策文件

     5.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的政策文件

   七 医务与健康社会工作有关的法规与政策

    (一)医务社会工作有关的法规与政策

     1.城镇基本医疗保险方面的法规和政策文件

     2.农村医疗体制改革方面的法规与政策文件

     3.医疗救助方面的法规与政策文件

    (二)公共卫生服务方面的法规与政策

     1.社区卫生服务方面的法规与政策文件

     2.公共卫生方面的法规与政策文件

    (三)精神健康方面的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文件

   八 矫正社会工作与戒毒社会工作的法规与政策

    (一)矫正社会工作的法规与政策

    (二)戒毒社会工作的法规与政策

     1.人大常委会关于禁毒的决定

     2.《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

     3.有关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

     4.有关戒毒工作的政策文件

   九 企业社会工作与农村社会工作的法规与政策

    (一)企业社会工作的法规与政策文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伙企业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独资企业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乡镇企业法》

     5.《中华人民共和国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

     6.《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

    (二)农村社会工作的法规与政策

   十 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方面的法规和政策

    (一)有关的行政法规

     1.《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

     2.《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

     3.《基金会管理条例》

    (二)相关法规与政策

   十一 就业服务领域社会工作的法规与政策

    (一)有关劳动就业的法律

     1.《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

    (二)有关劳动就业的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

    (三)有关就业工作的政策文件

   十二 社会救助和减灾救灾领域社会工作的法规与政策

    (一)社会救助领域社会工作的法规与政策

     1.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法规与政策文件

     2.《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

     3.住房救助和教育救助

     4.城市流浪乞讨救助管理法规

     5.社会救助方面的其他法规和政策文件

    (二)减灾救灾领域社会工作的法规与政策

   十三 优抚安置工作的法规与政策

    (一)有关的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1998年修订)

     2.有关行政法规

    (二)有关部门规章和政策文件

   十四 发展公益慈善事业的有关法规与政策

    (一)有关的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

     2.有关行政法规

    (二)有关政策文件

   十五 社区社会工作的法规与政策

    (一)社区社会工作的法规

    (二)社区社会工作的政策文件

 专题报告 合作交流篇

  借鉴·合作·创新

   一 交流综述

   二 港澳台地区社会福利与社会工作

    (一)香港

     1.香港社会福利服务及管理体制

     2.社会工作

    (二)澳门

     1.社会工作局的经济援助

     2.社会保障基金

     3.社会工作

    (三)台湾

     1.社会福利政策

     2.社会工作

   三 启示

  挑战·结合·应答

   一 交流综述

   二 具有代表意义的美国和加拿大的社会工作

   三 社会工作的国际化态势

    (一)经济全球化使社会工作的工作对象更加多样化

    (二)经济全球化提升了社会工作的价值

    (三)经济全球化丰富了社会工作的内容

   四 启示

 专家论坛

  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结构性张力与适应性发展

   一 我国发展社会工作的现实背景

   二 社会工作建构中的结构性张力

    1.社会工作发展的功能主义分析视角

    2.专业社会工作建构中的结构张力

    3.结构性张力与变动的社会结构

   三 社会转型中两种社会工作的互动

    1.两种社会工作的互动

    2.社会转型影响社会工作的发展方向

   四 专业社会工作的适应性发展

    1.社会工作的适应性发展

    2.社会工作发展中的互构性演化

   五 结语

  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

   1.和谐

   2.仁爱

   3.民本

   4.自强不息

   5.重家庭,讲孝道

  社会工作与现代民政

   一 社会工作的要素与过程

   二 转型期民政工作面临的挑战

    1.民政工作各要素面临的挑战

    2.民政工作的过程、方法和实践模式面临的挑战

    3.民政工作面临挑战的原因

   三 社会工作对现代民政工作的影响

    1.价值理念上从平均主义到公平的演进

    2.工作方法上从一般性向个性化和多层次性转变

    3.工作目标上从领域扩展向功能拓展提升

    4.政策执行上从注重投入到更加关注实施效果和后续发展

   四 现代民政的专业化建设

    1.现代民政工作的价值导向

    2.现代民政工作的能力提升

    3.现代民政的实践模式与专业方法

    4.现代民政工作的本地导向

  中国社会工作实践的本土导向

   一 基本概念

    1.社会工作

    2.专业

    3.本土导向

   二 概念架构

   三 逻辑基础:假设演绎法

   四 外来社会工作的本土化

    1.服务对象要呼应本土现实

    2.工作主体要适应本土特性

    3.工作目标要首先注重任务目标

    4.价值伦理要进行本土整合

    5.服务技术要适合本土场境

    6.服务整体要得到强力部门认可

   五 本土服务经验的专业化

    1.服务对象适度多元

    2.工作主体稳步提升

    3.多元目标应予兼顾

    4.社工伦理必须借鉴

    5.服务技术专业且权威

    6.注重民众和国际社会的认可度

  中国社会工作价值伦理建构策略

   一 厘清中国社会工作的核心价值

   二 发展中国社会工作伦理准则

   三 明确中国社会工作者处理伦理困境的原则和程序排序

   四 讨论与结语

  社会工作发展与中国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

   一 从管理到治理:现代社会管理机制的变化与公民社会的兴起

   二 社会工作对推动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转变的意义

   三 社会工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

  转型过程中我国社会工作职业化与本土化实践的理论分析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社会工作的专业属性和专业边界问题

    1.社会学对专业分工与专业化(或职业化)的研究

    2.社会工作的专业属性和专业边界问题

   三 对社会工作的职业化与本土化发展的理论认识

    1.社会工作职业的国际发展经验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2.当代国际社会工作专业化与职业化的发展趋势

    3.社会工作专业化与职业化的本土实践议题

   四 转型时期我国社会工作专业职业化与本土化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社会个案工作

   一 社会个案工作的含义

    (一)定义

    (二)服务对象及针对的问题

    (三)工作目的

   二 社会个案工作的发展历史

   三 社会个案工作的最新发展

    (一)社会个案工作发展的新趋势

    (二)社会个案工作理论的发展

     1.社会建构主义

     2.女性主义理论

    (三)社会个案工作模式的发展

     1.叙事治疗

     2.短期寻解治疗模式

     3.人与环境模式

   四 社会个案工作研究

   五 中国的社会个案工作

    (一)1949年之前的社会个案工作

    (二)1950年至20世纪80年代: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社会个案工作实践

     1.理念

     2.组织机构和工作者的身份

     3.工作方法

     4.工作者的角色

     5.社会个案工作的领域与内容

     6.社会个案工作的实践性

    (三)80年代之后:社会转型与社会个案工作的探索和发展

  社会工作与非政府组织

   一 非政府组织的概念起源

   二 非政府组织的类型分析

   三 中国非政府组织的类型

   四 非政府组织的性质和功能

    1.非政府组织的性质讨论

    2.非政府组织的功能考察

   五 社会工作与非政府组织

    1.实务社会工作的组织基础

    2.专业社会工作的合作伙伴

    3.职业社会工作的发展平台

    4.福利社会工作的发送载体

   六 发展非政府组织,促进社会工作职业化的建议

  中国社会工作发展进程中的小组工作

   一 小组工作:社会工作专业的“标志”

    (一)当前小组工作的内涵

    (二)小组工作在社会工作实务中的地位

   二 当前小组工作状况:高校与社会服务机构内的小组类型

    (一)主流小组类型:成长性小组

    (二)新生适应与同辈辅导:高校成长性小组的特征

    (三)情境模拟与交流:社会工作实务机构成长性小组的特征

   三 关于推进小组工作实务的思考:理论框架与实务模式

    (一)理论框架与实务模式

    (二)发展方向

  社会工作研究

   一 增权取向的社会工作研究

    1.权力、无权和增权

    2.社会工作中增权取向的实践、政治和思想基础

    3.增权取向的社会工作模型

   二 以证据为本的社会工作研究

    1.以证据为本的医学(实践)的含义

    2.以证据为本的实践在社会工作中的应用

    3.对以证据为本的实践的批评

   三 发展性社会工作研究

    1.发展性福利对新自由主义的回应

    2.从治疗性社会工作向发展性社会工作的转变

    3.发展性社会工作的实施

  当代中国社会工作与党的群众工作

   一 不同的概念、前提与视角

   二 党的群众工作与社会工作的差异和互补性分析

   三 继承党的群众工作优良传统,大力发展社会工作专业

 附录

  中国社会工作发展大事记

 组织编写委员会

 前言

 后记

社会工作作为一门教育专业和一种社会职业,在我国经历了长期和曲折的发展过程,其间曾中断和停顿。改革开放后,在党和政府的倡导与推动下,经过高校社会工作教育者和广大实际工作者的共同努力,社会工作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恢复和重建,至今已度过20个春秋。20年来,社会工作教育、社会工作实务、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和社会工作制度建设等,都获得了极大的发展。社会工作作为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书作为我国第一本社会工作发展报告,对社会工作恢复和重建的过程做了比较全面的记述和分析。全书分为总报告、专题报告和专家论坛三个部分。总报告主要阐明,我国社会工作自1988年开始恢复和重建,历经专业社会工作的恢复和拓展、专业社会工作实务和职业化探索、推进社会工作制度和体制建设三个主要阶段。20年来,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制度化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积累了本土化的初步经验,呈现一些显著特点。同时也存在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在未来的发展中,社会工作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与社会的广泛支持,必将进入一个黄金发展期。专题报告分为实务拓展篇、专题研究篇、人才建设篇、法规政策篇、合作交流篇五篇。“实务拓展篇”主要阐述老年、儿童青少年、残疾人、妇女、社区、农村、企业、学校、家庭、医务、矫正、精神健康、戒毒、人口和计划生育、民族和宗教社会工作实务以及社会工作机构开展工作的过程、主要经验和进一步发展所需要解决的问题。“专题研究篇”主要阐述社会救助、就业服务、减灾救灾、优抚安置、城市流浪乞讨救助管理、收养服务、慈善事业、社会公益事业(含志愿者服务)等开展工作的过程、主要经验和进一步发展所需要解决的问题。“人才建设篇”主要阐述社会工作教育发展、职业评价制度、社会工作者注册和考核制度的建设。“法规政策篇”主要阐述社会工作及其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合作交流篇”主要阐述社会工作20年来所进行的国内外交流活动。“专家论坛”是国内专家学者阐发个人有关社会工作重大问题的见解的平台。书后附录“中国社会工作发展大事记”。

陈良瑾、夏学銮、王青山:《社会工作》,载《中国社会工作百科全书》,中国社会出版社,1994。

国家教育委员会高教一司:《普通高等学校社会科学本科专业目录与专业简介》,武汉大学出版社,1989。

雷洁琼等:《燕京大学社会工作服务三十年》,载亚洲及太平洋地区社会工作教育协会、中国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主编《现状 挑战 前景——亚太地区社会工作教育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李刚:《大学的终结——1950年代初期的“院系调整”》,《中国改革》2003年第8期。

励天予:《上海社会工作教育与社会工作的回顾与展望》,载亚洲及太平洋地区社会工作教育协会、中国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主编《现状 挑战 前景——亚太地区社会工作教育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刘凤泰:《努力把我国的社会工作教育提高到新水平》,《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999年增刊。

卢谋华:《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载亚洲及太平洋地区社会工作教育协会、中国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主编《现状 挑战 前景——亚太地区社会工作教育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上海市民政局职业社会工作处:《2005年,发展中的上海社会工作》,内部资料,2006。

宋林飞:《社会工作概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孙立亚:《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发展之反思》,载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编《反思 选择 发展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999年社会工作教育专刊。

王青山:《雷洁琼与中国社会工作》,载《雷洁琼文集(1994~2003)》,开明出版社,2004。

王思斌:《中国社会工作的经验与发展》,载周永新等编《发展 探索 本土化——华人社区社会工作教育发展研讨会论文集》,中国和平出版社,1996。

王思斌:《雷洁琼教授的社会工作思想与实践》,载王思斌、解站原主编《雷洁琼的学术思想及教育活动》,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

王晓义:《解放前后的雷洁琼老师》,载王思斌、解站原主编《雷洁琼的学术思想及教育活动》,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

王婴:《理想与现实:对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的思考》,载周永新等编《发展 探索 本土化——华人社区社会工作教育发展研讨会论文集》,中国和平出版社,1996,第38页。

吴桢:《试论社会工作的职业化专业化》,载亚洲及太平洋地区社会工作教育协会、中国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主编《现状 挑战 前景——亚太地区社会工作教育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阎明:《一个学科与一个时代:社会学在中国》,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袁方:《社会工作教育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载亚洲及太平洋地区社会工作教育协会、中国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主编《现状 挑战 前景——亚太地区社会工作教育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袁方:《在华人社区社会工作教育发展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致词》,载周永新等编《发展 探索 本土化——华人社区社会工作教育发展研讨会论文集》,中国和平出版社,1996。

法利等:《社会工作概论》,隋玉杰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范志海、阎更法编著《社会工作行政》,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斯基德莫尔:《社会工作行政:动态管理与人际关系》,张曙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王婴、马福云等:《社会工作者评价研究报告》,民政部2007年课题。

杨伟民编著《社会政策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侯钧生主编《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

乔纳森·H.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吴曲辉等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

孙立平等:《改革以来我国社会结构的变迀》,《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第3期。

王思斌:《中国社会工作的经验与发展》,《中国社会科学》1995年第2期。

Chau,K. L. 1997. “Social Work in Hong Kong:Scaling New Heights in the Future,”载石丹理、林孟秋编《香港的社会工作:反思与挑战》(内部资料),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工作学系,1997。

成清美治、加纳光子编著《社会福祉》,(东京)学文社,2005。

顾东辉:《社会工作的定义和架构》,《社会工作概论》,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a。

顾东辉:《组织体制和能力建设》,载徐麟主编《中国慈善组织研究》,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b。

顾东辉:《发达国家/地区之社会工作发展的经验研究》,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社会工作人才建设研究”专家课题,2007。

李增禄:《社会工作概论》,(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999。

梁祖彬、颜可亲:《权威和仁慈:中国的社会福利》,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6。

林万亿:《展望二十一世纪的台湾的社会工作》,《社会工作学刊》2001年第7期。

陶蕃瀛、简春安:《社会工作专业发展之回顾与展望》,《社会工作学刊》1997年第4期。

王建军、甄炳亮:《赴香港社工专业化职业化考察报告》,http://www.mca.gov.cn,2006。

王思斌:《试论我国社会工作的本土化》,《浙江学刊》2001年第2期。

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夏学銮:《社会工作的三维性质》,《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

袁方:《社会调查原理与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关于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相关概念》,2007年3月23日。

周永新:《社会工作学新论》,(香港)商务印书馆,1994。

Flexner,A. 1915. Is Social Work a Profession?In National Conference of Charities and Corrections,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Conference of Charities and Corrections at the Forty-second annual session held in Baltimore,Maryland,May 12-19.

Garvin,Charles D. & Tropman,J. E. 1992. Social Work in Contemporary Society. New Jersey:Prentice Hall.

Greenwood,E. 1957. Attributes of a Profession. Social Work, Vol 2.

Perlman,H. H. 1979. Relationship:The Heart of Helping People.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Werner,W. B. 1959. Objectives of Social Work Curriculum of the Future. Curriculum Study I:54. NY:Council on Social Work Education.

布洛克:《西方人文主义传统》,董乐山译,三联书店,1997。

德沃金:《认真对待权利》,信春鹰、吴玉章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

多戈夫、洛温伯格、哈林顿:《社会工作伦理》,隋玉杰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顾东辉:《社会工作的价值观、冲突及对策》,《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郭世丰、曾华源、胡慧、李仰慈:《社会工作专业价值与伦理概论》,(台北)洪叶文化,2006。

卢克斯:《个人主义》,阎克文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罗肖泉:《中国社会工作需要怎样的本土伦理支持》,《中国社会导刊》2007年第20期。

米尔恩:《人的权利与人的多样性——人权哲学》,夏勇、张志铭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

诺丁斯:《始于家庭:关怀与社会政策》,侯晶晶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王思斌:《社会工作:利他主义的社会互动》,《中国社会工作》1998年第4期。

余英时:《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

Etzioni,A. 1993. The Spirit of Community:Rights,Responsibilities,and the Communitarian Agenda. New York:Crown.

IFSW. 2000. Definition of Social Work. Available at http://www.ifsw.org/Publications/4.6e.pub.html.

Mattison,M. 2000. Ethic Decision Making:The Person in the Process. Social Work,45:201-212.

Morales A. & Sheafor,B.W. 2004. Social Work:A Profession of Many Faces. Boston:Allyn & Bacon.

NASW. 1999. Code of Ethics. Available at http://www.socialworkers.org/pubs/code/default.asp.

Reamer,F.G. 2006. Social Work Values and Ethics.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Tawney,R.H. 1931. Equality. London:George Allen and Unwin.

Weiss,I. 2005. Is There a Common Core to Social Work?A Cross-National Comparative Study of BSW Graduate Students. Social Work,50:101-110.

埃伦·内庭、彼特·凯特纳、史蒂文·麦克默特里:《社会工作宏观实务》,刘继同、隋玉洁、王颖译,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

鲍勃·杰索普:《治理的兴起及其失败的风险:以经济发展为例的论述》,《国际社会科学》(中文版)1998年3月号。

陈光金:《当前我国若干重大社会结构变化与结构性矛盾》,《新华文摘》2008年第8期。

格里·斯托克:《作为理论的治理:五个论点》,《国际社会科学》(中文版)1998年3月号。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年10月。

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2000年11月3日。

钱宁:《社会正义、公民权利和集体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史柏年主编《社区治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王思斌主编《社会工作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王思斌主编《社会行政》,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吴铎:《探索社会管理新思路》,2007年6月15日《中国社会报·社会工作周刊》(第一版)。

辛西娅·休伊特·德·阿尔坎塔拉:《“治理”概念的运用与滥用》,《国际社会科学》(中文版)1998年3月号。

俞可平主编《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俞可平:《权利政治与公益政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默顿:《社会研究与社会政策》,林聚任等译,三联书店,2001。

帕森斯:《现代社会的结构与过程》,梁向阳译,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

涂尔干:《社会分工论》,渠东译,三联书店,2000。

王绍光:《 大转型:1980年代以来中国的双向运动》,《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

王思斌:《中国社会工作的经验与发展》,《中国社会科学》1995年第2期。

王思斌:《中国社会政策时代与政府社会政策能力建设》,《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

熊跃根:《论当前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发展中的专业性与专业自律问题》,载王思斌主编《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工作——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2001年会论文集》,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亚当· 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下卷),郭大力、王亚南译,商务印书馆,1997。

Abbott,A. 1988. The System of the Professions:An Essay on the Division of Expert Labor. Chicago:Univ. of Chicago Press.

Abbott,A. 1995. Boundaries of Social Work or Social Work of Boundaries. Social Service Review,December.

Austin,D. 1983. The Flexner Myth and the History of Social Work. Social Service Review,(57) 3.

Bartlett,H. 1970. The Common Base of Social Work Practice. New York:NASW.

Etzioni,A. (eds.) 1969. The Semi-professions and Their Organization:Teachers,Nurse,Social Workers. New York:The Free Press.

Evetts,J. 2003. The Sociological Analysis of Professionalism:Occupational Change in the Modern World. International Sociology,18(2).

Flexner,A. 1915. Is Social Work a Profession?In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Conference of Charities and Correction at the Forty-second annual session held in Baltimore,Maryland,May 12-19,1915. Chicago:Hildmann (pp. 576-590).

Gray,M. 2005. Dilemmas of International Social Work:Paradoxical Processes in Indigenisation,Universalism and Imperialism.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Welfare,14 (3).

Greenwood,E. 1957. Attributes of a Profession. Social Work,2 (3),July.

IFSW. 2000. Definition of Social Work. Adopted by IFSW General Meeting in Montreal,Canada.

Midgley,J. 1981. Professional Imperialism:Social Work in the Third World . London:Heinemann.

Payne,M. 1996. What Is Professional Social Work ?Bristol:The Policy Press.

Reamer,F. G. 2003. Boundary Issues in Social Work:Managing Dual Relationships. Social Work ,48 (1).

Sewpaul,V. 2005. Global Standards:Promise and Pitfalls for Re-inscribing Social Work into Civil Societ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Welfare ,14 (3).

包亚明:《后现代性与公正游戏——利奥塔访谈、书信录》,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曹品连、陈志燕:《外进妇女婚姻管理——个案工作手记》,《社会工作研究》1995年第5期。

陈德刚:《肢残人家庭环境无障碍改造实践——个案工作手记》,《社会工作研究》1995年第2期。

程勇:《社区矫正中个案工作的机制探索及完善》,《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新论)2007年第9期。

董云芳:《人与环境模式及其在社会(个案)工作中的应用》,《社会工作》(学术版)2006年第9期。

法利等:《社会工作概论》(第九版),隋玉杰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福柯:《知识考古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高刘宝慈、朱亮基:《个人工作与家庭治疗:理论及案例》,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7。

何雪松、陈蓓丽:《当代西方社会工作的十大发展趋势》,《南师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转载于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社会学》2006年第4期。

吉儿·佛瑞德门、金恩·康姆斯:《叙事治疗》,易之新译,(台北)张老师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0。

李银河:《女性主义》,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刘松怀、刘鸣命:《弃婴——个案工作手记》,《社会工作研究》1995年第1期。

吕民睿主编《社会个案工作研究——方法、探讨与处遇》,(台北)洪叶文化,2002。

马凤芝:《定性研究与社会工作研究》,载王思斌主编《中国社会工作研究》(第一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马凤芝:《社会个案工作》,载王思斌主编《社会工作概论》(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欧泽光等:《个案工作:理论及案例》,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8。

潘淑满:《社会个案工作》,(台北市)心理出版社,2000。

齐芳:《个案工作在城市贫困者救助中的介入策略》,《中国社会导刊》2007年第18期。

Rex A. Skidmore:《社会工作实务与个人》,沈琼桃译,(台北)学富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2。

万育维:《社会工作概论:理论与实务》,(台北)双叶书廊有限公司,2005。

卫小将、何芸:《“叙事治疗”在青少年社会工作中的应用》,《青年探索》2008年第2期。

吴小英:《方法论的女性主义》,2004年11月23日《光明日报》。

谢秀芬:《社会个案工作:理论与技巧》,(台北)双叶书廊有限公司,2006。

许锦锋:《社会个案工作:理论与实务》,(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5。

许临高主编《社会个案工作——理论与实务》,(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3。

赵明海:《学生管理中个案工作理论方法的运用》,《科技资讯》2006年第28期。

朱韶华:《脑瘫儿童家庭的个案工作》,《中国社会导刊》2007年第16期。

Aptekar. Herbet H. 1955. The Dynamics of Casework and Counseling.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Buckle,J.1981. Intake Teams. London,Tavistock Publications.

Caplan,G.1964. Princples of Preventive Psychiatry. London,Tavistock Publications.

Coulshed,Veronica.1991. Social Work Practice:An Introduction. The MacMillan Press Ltd.,London.

Epston,D.1994.Extending the Conversation. Family Therapy Network, 18(6),30-37.

Germain,C.B.& Gitterman,A.1979.The Life Model of Social Work Practice:Theoretical Approaches(2nd),Francis J.Turner.Social Work Treatment:Interlocking. New York,NY:The Fress Press.

Hamilton,Gordon.1965. Theory and Practice of Social Casew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New York.

Hardcastle,D.,Wenocur,S.,& Powers,P. 1997.Community Practice:Theories and Skills for Social Workers.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ollis,Florence.1965. Casework—A Psychosocial Therapy.The Book Press,Bralteboro,Random House Inc.

Johnson,L.C.1998.Social Work Practice:A Generalist Approach(6th ed.). Needham Heights,MA.:Allyn and Bacon.

Johnson,Louis C.2000. Social Work Practice:Ageneralist Approach. Allyn and Bacon.

Kemp,Suan P.,James K.Whittaker,and Elizabeth M.Tracy.1997.Person-environment Practice:The Social Ecology of International Helping. New York:Aldine De Gruyter.

Levy,Charles S.1973.The Value Base of Social Work.Journal of Education for Social Work 9:34-42.

McDonald,C.2003.Forward via the Past?Evidence-based Practice As Strategy in Social Work. The Drawing Board:An Australian Review of Public Affairs,Vol.3,No.3:123-142.

Miley,Karla Krogsrud Michael O’Melia,and Brenda L.DuBois.1995.Generalist Social Work Practice:An Empowering Approach. Massachusetts:Allyn & Bacon A Simon & Schuster Company.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ocial Workers. 1994.Code of Ethics. Washington,D.C.:Author.

Parad,H.J.& Caplan,C.1965.A Framework for Studing Families in Crisis,In Parad,H.J.(ed.),Crisis Intervention:Selected Readings. New York,Family Service Association of America.

Perman,Helen Harris.1964.Social Casework:A Problem-Solving Process. The University Press,Chicago and London.

Potter,W.James.1996. An Analysis of Thinking and Research about Qualitative Methods. New Jersey:Lawrence Erlbum Associates.

Rapoport,L.1970.Crisis Intervention As a Brief Mode of Treatment. In Robcrts,R.W. and Nee,R.H. (eds),Theories of Social Casework.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Chicago.

Reid,W.J.and Shyne,A.W.1969.Brief and Extended Casework.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Richmond,Mary Ellen.1922.What is Social Case Work?An Introductory Description. New York:Russell Sage Foundation.

Richmond,Mary Ellen and Hall,Fred. 1974.A Study of Nine Hundred and Eighty-Five Widows. New York:Arno Press.

Roberts,R.W.& Nee,R.H.(ed.)1976.Theories of Social Casework.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Chicago.

Rothman,J.& Sager,J.S.1998.Case Management:Integrating Individual and Community Practice. Boston:Anyn & Bacon.

Turner,F.J.(ed.)1986.Social Work Treatment:Interlocking Theoretical Approaches. New York:Collier Macmillan Canada.

Whittaker,James K.,James Garbarino,& Associates. 1983.Social Support Networks:Informal Helping in the Human Service. New York:Aldine De Gruyter.

Young,A.F.and Ashton,E.T.1956.British Social Work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Rutledge and Kegan Paul,Ltd.,London.

曹霞:《小组社会工作方法在本土禁毒社会工作中的应用一嘉定“亲子平行小组的例子》,《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2007年第16卷第5期。

柴定红、肖燃:《小组工作在同性恋者生存困境改善中的应用及其反思——以某“同性乐小组”为例的探讨》,《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董清:《运用小组工作方法开展脑瘫患儿家长社会康复的探索》,《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5年第11卷第11期。

冯博雅:《同伴教育模式在大学新生辅导中的运用》,《青年探索》2007年第1期。

康文萍、张一奇:《小组社会工作在糖尿病病人健康教育中的运用》,《中华护理杂志》2004年第39卷第5期。

刘华丽:《浅议成长小组的社工模式》,《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刘梦:《小组工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Payne,M.:《现代社会工作理论》,何雪松等译,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Rose,S.:《青少年团体治疗——认知行为互动取向》,翟宗悌译,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尚振坤:《小组工作在养老机构中的运用》,《社会福利》2007年第2期。

Tosland & Rivas:《团体工作实务》,许临高等译,(台北)双叶书廊有限公司,2000。

魏爽:《小组工作方法在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中的应用》,《中国青年研究》2006年第5期。

赵芳:《团体社会工作——理论、实务》,知识产权出版社、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

Cox,E.O.& Parsons,R.J :《老人社会工作:权能激发取向》,赵善如、何赵仁爱译,(台北)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1。

宋丽玉等:《社会工作理论——处遇模式与案例分析》,(台北)洪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2。

Cohen,A.M.,Stavri,P.Z.,& Hersh,W.R.2004. A Categoriz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Criticisms of Evidence-based Medicin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dical Informatics, Issue 1.

Gowing,L.2001. Evidence-base Practice:From Concepts to Reality. In Ann M. Roche and Joanne McDonald(eds.),Systems,Settings,People:Workforce Development Challenges for the Alcohol and Other Drugs Field. National Centre for Education and Training on Addiction (NCETA).

Gutiérrez,L. M.1990.Working with Women of Color:An Empowerment Perspective. Social Work, 3.

Gutiérrez,L. M.,Delois,K. A.,& Glenmaye,L.1995.Understanding Empowerment Practice:Building on Practitioner-based Knowledge. Families in Society:The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Human Services, November.

Gutiérrez,L. M. & Lewis,E. A.1999.Empowering Women of Color.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Gutiérrez,L. M.,Parsons,R. J.,& Cox,E. O.1998.A Model for Empowerment Practice.In L. M. Gutiérrez,R. J. Parsons,& E. O. Cox (eds.),Empowerment in Social Work Practice:A Sourcebook. Pacific Grove,CA:Brooks/Cole Publishing Company.

Hirayama,H. & Cetingok,M.1986.Empowerment:A Social Work Approach for Asian Immigrant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sian-American Symposium.

Hundley,V.1999.Evidence-based Practice:What Is It?And Why Does It Matter?Scottish Journal of Healthcare Chaplaincy, Vol. 2.

Kieffer,C. H.1981.The Emergence of Empowerment:A Development of Participatory Competence Among Individuals in Citizen Organizations. Doctoral Dissertation,University of Michigan.

Lee,J. A. B.1994.The Empowerment Approach to Social Work Practice. New York:Colubia University Press.

Lerner,M.1986.Surplus Powerlessness.Oakland:Institute of Labor and Mental Health.

May,R.1972.Power and Innocence. New York:W. W. Norton.

McDonald,C.2003.Forward via the Past?Evidence-based Practice As Strategy in Social Work. The Drawing Board:An Australian Review of Public Affairs, Vol.3,No. 3.

McNeece,C. Aaron & Thyer,Bruce A.2004.Evidence-based Practice and Social Work. Journal of Evidence-based Social Work, Vol. 1(1).

Midgley,J.1996.Involving Social Work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International Social Work, Vol. 39.

Midgley,J.2003.Assets in the Context of Welfare Theory:A Developmentalist Interpretation. Working Paper No. 03-10,Center For Social Development.

Midgley,J. & Sherraden,M.2000.The Social Development Perspective in Social Policy. In J. Midgley,J.,Tracy M. B.,& Livermore,M.2000. The Book of Social Policy. Thousand Oaks,California:Sage Publications,Inc.

Midgley,J. & Tang,K.2001.Social Policy,Economic Growth and Developmental Welfare. International Social Welfare, 10.

Mullen,E. J.2002a. Evidence-based Knowledge:Designs for Enhancing Practitioner Use of Research Findings (a Bottom Up Approach). Paper presented at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valuation for practice,University of Tampere,Tampere,Finland.

Mullen,E. J.2002b.Evidence-based Social Work—Theory and Practice:Historical and Reflective Perspective. Paper presented at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valuation for practice,University of Tampere,Tampere,Finland.

Parsons,R. J.,Jorgensen,J. D.,& Hernández,S. H.1994.The Integration of Social Work Practice. California:Brooks/Cole Publishing Company.

Pinderhughes,E. B.1983.Empowerment for Our Clients and for Ourselves. Social Casework:The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Social Work, Vol. 64(6).

Rosen,A.2003.Evidence-based Social Work Practice:Challenges and Promise. Social Work Research,Vol.27,No.4.

Sacket,D.L,Rosenberg,W.M.C,Gray,J.A.M,Haynes,R.B.,Richardson,W.S.1996.Evidence-based Medicine:What It Is and What It Isn’t. British Medical Journal,312.

Seeman,M.1985.Alienation Studies.In A. Inkeles,J. Coleman,& N. Smelser(eds.),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91-123).Palo Alto,CA:Annual Review,Inc.

Seligman,M.1972.Helplessness. San Francisco:Freeman & Co.

Serrano-García,I.1984.The Illusion of Empowerment:Community Development Within a Colonial Context,Studies in Empowerment. The Haworth Press.

Simon,B. L.1994.The Empowerment Tradition in American Social Work:A History.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Solomon,B.1976.Black Empowerment:Social Work in Oppressed Communities.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王明国:《“新闻群众工作学”简论》,《新闻记者》2002年第12期。

王玉川:《做好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2004年5月13日《光明日报》。

夏学銮:《社会工作的三维性质》,《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

徐震、林万亿:《当代社会工作》,(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8。

张耀灿、徐志远:《思想政治教育及其相关重要范畴的概念辨析》,《思想理论教育》2003年第7期。

简 介:本书分“社会工作专家论坛”、“本土社会工作探索”、“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社区工作研究”、“社会工作实务”等五个部分,从不同角度、不同领域、不同视野对社会变迁下的首都社会工作与社区工作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作者: 李素菊 袁光亮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年12月

简 介:“青年地带”项目,是广州市社会工作朝向职业化和专业化发展的一个鲜明里程碑,它是广州本土第一个由社会组织(启创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承接、由政府出资购买的社会工作服务项目,也是广州市民政、海珠区政府、海珠区团委和社会组织多方合作,推动社会管理创新的一个先行试点。本书科学地评估了“青年地带”发展三年的项目成效,总结了项目的服务...

作者: 罗观翠 王壬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3年05月

简 介:本书的出版不仅标志着社会工作人员能力建设项目本身的成功,同样也连系着在精神健康领域上跨专业的网络。我们期待这网络能够进一步巩固及扩大。特别是精神健康已是一个日益严重的问题,持续地引起社会广大的关注,精神健康的专业发展,实为该领域上不同合作伙伴的共同愿望,以令我国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我们社会的精神状态同样是健康舒泰。

作者: 叶锦成 叶少勤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年04月

简 介:本书共分为总报告、政策篇、实务篇、区域发展篇、专题篇和社会工作大事记六大部分,并首次将我国港澳地区和北美社会工作发展的相关内容纳入进来。试图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逐步理清社会现象背后的制度原因及形成机制,从中寻求破解社会问题、提升中国社会工作的路径、机制和方法,以顺利应对社会转型期间众多社会问题的挑战,实现中国社会的...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3年0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