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7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50

中国对外市场提供者问题研究图书

Study on China's Role as a Market Provider for Foreign Countries

SSAPID:101-5805-2200-35
ISBN:978-7-5201-2561-1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考察了中国作为东亚地区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提供者的地位和前景,分析了中国对外市场提供者地位对东亚贸易模式和人民币国际化战略的影响,研究了中国对外市场提供者的结构变化与中国进口贸易模式转型以及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等问题,为分析外部国家对中国市场的依赖程度以及如何与之寻求共同利益而实现“合作共赢”提供了理论上的思路,为中国在进口贸易结构优化、有效供给增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等相关政策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关信息

丛书名: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文库
作 者: 冯永琦
编 辑:关少华;王红平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07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F2 经济计划与管理

 图表目录

 序言

 附表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市场提供者问题的提出

   一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

    (二)“新常态”下的经济结构转型

    (三)中国日益提升的国际影响力

   二 相关研究综述

    (一)关于“市场提供者”问题的研究

    (二)关于进口贸易模式与结构的研究

    (三)对现有研究的评述

    (四)本书的结构框架

  第二节 市场提供者地位的测度

   一 对产品类别的划分

   二 市场提供指数的提出

 第二章 中国作为东亚市场提供者地位的变化及前景分析

  第一节 中国作为东亚市场提供者地位的变化历程

   一 中国作为东亚市场提供者地位的现状概述

    (一)中国是东亚最大的初级产品市场提供者

    (二)中国是东亚最大的中间产品市场提供者

    (三)中国的东亚最终产品市场提供者地位与美国比相差甚远

   二 中日作为东亚市场提供者的地位变化

    (一)中国内地和日本作为东亚初级产品市场提供者地位的变化

    (二)中国内地和日本作为东亚中间产品市场提供者地位的变化

    (三)中国内地和日本作为东亚最终资本品市场提供者地位的比较

    (四)中国内地和日本作为东亚最终消费品市场提供者地位的比较

   三 中日作为东亚的市场提供者地位变化的原因分析

    (一)东亚区域整体经济与贸易发展环境

     1.东亚地区产业分工模式的演进

     2.东亚地区“新三角贸易”的形成与发展

     3.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因素

    (二)中日两国经贸发展模式上的差异

     1.中日两国对外直接投资与产业海外转移的程度不同

     2.中日两国对外贸易的模式不同

     3.中日两国货币汇率变动带来的影响不同

     4.中日两国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增长方式的不同

   四 中日两国作为东亚的市场提供者地位变化的影响

    (一)对中日国际经济地位的影响

    (二)对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影响

    (三)对东亚地区依赖区域以外最终产品市场程度的影响

  第二节 中国作为东亚市场提供者地位提升的动因

   一 中国作为东亚市场提供者地位提升的主要动因

    (一)主要动因

     1.经济增长速度

     2.人民币的升值

     3.国内总投资

     4.国内总消费

     5.不同产品的进口需求程度

    (二)主要动因发挥作用的内在机制

     1.相对价格变动作用机制

     2.需求结构变动作用机制

     3.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机制

     4.直接作用机制

   二 中国作为东亚市场提供者地位提升动因的实证分析

    (一)模型的设定

     1.变截距固定系数面板数据模型

     2.固定效应变系数面板数据模型

    (二)变截距固定系数面板数据模型的检验结果

    (三)固定效应变系数面板数据模型的检验结果

     1.核心解释变量对提升中国的东亚市场提供者地位的影响

     2.政府消费对中国为东亚提供不同类型产品市场的影响

  第三节 中国作为东亚市场提供者地位的前景分析

   一 基于不同影响因素角度的分析

   二 基于不同类型产品角度的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作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提供者的地位及前景分析

  第一节 中国作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提供者地位分析

   一 中国作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提供者地位的概述

    (一)中国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主要的初级产品市场提供者

    (二)中国是部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主要的中间产品市场提供者

    (三)中国作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最终资本品市场提供者的地位很低

    (四)中国作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最终消费品市场提供者的地位很低

   二 中美两国作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提供者地位的比较

    (一)中美作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初级产品市场提供者地位的比较

    (二)中美作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间产品市场提供者地位的比较

    (三)中美作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最终资本品市场提供者地位的比较

    (四)中美作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最终消费品市场提供者地位的比较

   三 中日美三国作为东盟国家市场提供者地位的比较

    (一)中日美作为东盟市场提供者地位的变化

     1.中日美三国作为东盟初级产品市场提供者地位的变化

     2.中日美三国作为东盟中间产品市场提供者地位的变化

     3.中日美三国作为东盟最终资本品市场提供者地位的变化

     4.中日美三国作为东盟最终消费品市场提供者地位的变化

    (二)中日美三国作为东盟市场提供者地位变化的原因

     1.经济总量的变化

     2.汇率的变化

     3.贸易结构的差异

     4.东亚地区产业分工模式的转变

    (三)中日美作为东盟市场提供者地位变化的影响

     1.对中国的影响

     2.对日本的影响

     3.对美国的影响

     4.对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影响

  第二节 中国作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提供者地位提升的影响因素

   一 影响因素的选取与数据来源

   二 模型设定及实证结果

    (一)变截距固定系数面板数据模型

    (二)固定效应变系数面板数据模型

     1.中国作为东南亚地区的产品市场提供者地位

     2.中国作为南亚地区的产品市场提供者地位

     3.中国作为中亚地区的产品市场提供者地位

     4.中国作为独联体地区的产品市场提供者地位

     5.中国作为西亚地区的产品市场提供者地位

     6.中国作为中东欧地区的产品市场提供者地位

  第三节 中国作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提供者地位的前景分析

   一 基于不同影响因素角度的分析

   二 基于不同类型产品角度的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对外市场提供者地位对东亚贸易模式转型的影响

  第一节 东亚“外需主导型”贸易模式的形成

   一 东亚贸易模式问题的提出

   二 东亚区域生产分工形式和模式的演进

    (一)东亚区域分工形式的演进

    (二)东亚区域分工模式的演进

     1.雁行模式

     2.生产网络模式

   三 东亚区域产品需求结构的变化

    (一)东亚区域“雁行模式”下的分析

    (二)东亚区域“生产网络模式”下的分析

    (三)不同行业类别下的分析

   四 东亚区域“外需主导型”贸易模式的形成

    (一)东亚区域“外需主导型”贸易模式的出现

    (二)东亚区域产品需求结构的变化对贸易模式的影响

    (三)东亚区域生产分工的演进对贸易模式的影响

    (四)东亚区域与欧盟的贸易模式比较

  第二节 东亚贸易模式的缺陷及转型的必要性

   一 东亚区域“外需主导型”贸易模式的缺陷

    (一)东亚区域最终产品市场严重依赖欧美地区

    (二)区域内缺乏最终产品市场提供者

    (三)东亚区域受外部经济影响和制约的程度较为严重

   二 东亚贸易转型的概念与内容

    (一)东亚贸易转型的内容

    (二)东亚贸易转型的研究意义

   三 东亚贸易转型的必要性

    (一)东亚贸易转型是东亚地区经济进一步持续增长的必然要求

    (二)东亚贸易转型是改变东亚“贸易国家”*困境,降低对“美元体制”依赖的途径

    (三)东亚贸易转型为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进展创造条件

   四 东亚贸易转型面临的困难

    (一)东亚地区最终产品的内部需求长期不足

    (二)东亚区域产业结构升级与分工模式演进具有长期性

    (三)东亚区域的最终消费品需求严重不足

    (四)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制约

  第三节 中国市场提供者地位提升对东亚贸易转型的作用

   一 中国作为东亚最终产品市场提供者地位提升的直接推动作用

    (一)东亚区域内最终产品需求的提升是东亚贸易转型的基本途径

    (二)中国作为东亚最终产品市场提供者地位的上升将推动东亚“三角贸易”模式的改变

    (三)中国作为东亚最终产品市场提供者地位还会进一步上升

    (四)中国的扩大内需是东亚贸易转型的关键

   二 中国为东亚区域提供最终产品市场的潜力

    (一)基于中国产业结构演进趋势的考察

    (二)基于中国内需潜力的考察

    (三)基于中国市场规模的考察

    (四)基于人民币汇率变化的考察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对外市场提供者地位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

  第一节 中国市场提供者地位与东亚货币兑人民币汇率稳定性要求

   一 中日美作为东亚市场提供者地位的演进

   二 东亚经济体货币分别兑中日美三国货币汇率的稳定性

   三 变量的选取与模型的设定

    (一)变量的选取

    (二)模型设定

   四 实证结果分析

    (一)美国的东亚市场提供者地位对东亚货币汇率稳定性的影响

    (二)中国的东亚市场提供者地位对东亚货币汇率稳定性的影响

    (三)日本的东亚市场提供者地位对东亚货币汇率稳定性的影响

    (四)结论与启示

     1.主要结论

     2.启示

  第二节 中国市场提供者地位对东亚货币与人民币汇率波动性的影响

   一 东亚经济体货币分别兑中日美三国货币汇率的波动性

   二 变量的选取与模型的设定

    (一)变量的选取

    (二)模型设定

   三 实证结果分析

    (一)美国的东亚市场提供者地位对东亚货币汇率波动性的影响

    (二)中国的东亚市场提供者地位对东亚货币汇率波动性的影响

    (三)日本的东亚市场提供者地位对东亚货币汇率波动性的影响

    (四)结论与启示

     1.主要结论

     2.启示

  第三节 中国市场提供者地位对人民币货币职能国际化的影响

   一 货币国际化与货币职能的国际化

    (一)不同角度下货币国际化的定义

    (二)货币职能的国际化

    (三)货币国际化的条件

   二 人民币货币职能国际化的现状

    (一)人民币作为国际结算货币职能的发展

     1.跨境贸易的人民币结算

     2.人民币收付比

     3.主要国际支付货币的比较

    (二)人民币作为国际投资货币职能的发展

     1.离岸人民币债券市场的发展

     2.离岸人民币外汇市场中人民币交易

    (三)人民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职能的发展

   三 中国市场提供者对人民币货币职能国际化的作用

    (一)对外提供市场是一国货币国际化的重要条件

    (二)有利于缓解贸易顺差对人民币国际化推进的压力

    (三)可以积极推进人民币贸易计价货币功能的实现

    (四)可以促进人民币作为贸易融资货币的使用

  第四节 日本市场提供者地位对日元货币职能国际化影响的经验分析

   一 日元货币职能国际化的历程

    (一)结算货币国际化历程

    (二)投资货币国际化历程

    (三)储备货币国际化历程

   二 日本市场提供者地位对日元货币职能国际化作用的实证分析

    (一)变量的选取及定义说明

     1.对东京离岸市场发展程度指标进行描述

     2.对其他变量的选取说明

    (二)模型的设置与分析

     1.模型的设置

     2.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三)模型的估计检验及实证结果

     1.模型的估计方法及估计结果

     2.稳健性检验及其结果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对外市场提供者的结构变化与进口贸易模式转型

  第一节 进口贸易模式转型问题的提出

   一 对外市场提供与进口贸易模式的关系

   二 进口贸易模式转型的定义

  第二节 日本进口贸易模式转型的经验分析

   一 日本进口贸易模式转型的进程

   二 日本进口贸易结构转型的影响因素

    (一)日元实际有效汇率

    (二)产业海外转移

    (三)国内的投资与消费

   三 日本进口贸易结构转型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一)数据选择与模型构建

    (二)变系数面板数据模型

    (三)实证研究结论与启示

     1.结论

     2.启示

  第三节 中国进口贸易模式转型的汇率变动因素

   一 模型的构建与变量解释

    (一)模型的构建

    (二)变量选取与数据说明

   二 实证检验

    (一)变系数面板数据模型

     1.实际有效汇率水平与各类产品进口贸易的关系

     2.实际有效汇率波动与各类产品进口贸易的关系

    (二)动态面板数据模型

   三 检验结果及启示

  第四节 中国进口贸易模式转型的前景分析

   一 中国进口贸易模式转型的其他因素

    (一)产业海外转移的因素

     1.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增长迅速

     2.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以第三产业为主

     3.中国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速度较快

     4.中国产业海外转移对进口贸易模式转型作用不大

    (二)中国国内总私人消费能力增长的因素

     1.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呈现下降趋势

     2.居民消费支出相对政府消费支出有所下降

     3.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下降趋势明显

     4.国内总私人消费对进口贸易模式转型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二 中国进口贸易模式转型的前景

    (一)短期内中国进口贸易模式转型难以出现

    (二)长期来看中国进口贸易模式转型还会发生

    (三)中国进口贸易结构的调整是改善经济供给面的重要内容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中国对外市场提供者的结构变化与经济发展

  第一节 不同类型产品市场提供的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一 中国对外不同类型产品市场提供的结构变化

    (一)基于初级产品、中间产品与最终产品角度的分析

    (二)基于对不同行业提供中间产品市场角度的分析

    (三)基于对不同行业提供最终产品市场角度的分析

   二 中国对外市场提供的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一)计量方法和数据说明

     1.单位根检验

     2.协整检验

     3.误差修正模型

     4.数据说明

    (二)不同类型产品的市场提供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1.协整检验

     2.Granger因果检验

     3.误差修正模型

    (三)不同行业的中间产品市场提供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四)不同行业的最终产品市场提供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五)实证分析的结论及启示

  第二节 中国对不同产业部门提供市场的结构变化

   一 投入产出分析方法与感应度系数

    (一)感应度系数

    (二)感应度系数的改进

     1.直接中间分配系数与最终分配系数

     2.中间产品综合分配系数和最终产品综合分配系数

     3.感应度系数

    (三)进口部门感应度系数的定义

     1.进口直接中间分配系数与进口最终分配系数

     2.进口中间产品综合分配系数和进口最终产品综合分配系数

     3.进口感应度系数

   二 不同产业部门进口的中间产品分配

    (一)不同产业部门进口的中间产品综合分配系数

    (二)不同产业部门进口中间产品综合分配系数的变化

   三 不同产业部门进口的最终产品分配

    (一)不同产业部门进口的最终产品综合分配系数

    (二)不同产业部门进口的最终产品直接分配系数

    (三)不同产业部门进口最终产品综合分配系数的变化

   四 中国对不同产业部门提供市场的变化趋势

    (一)不同产业部门的进口感应度系数

    (二)为中间产品部门提供市场的变化趋势

    (三)为最终产品部门提供市场的变化趋势

  第三节 中国对外提供市场结构变化的动力来源

   一 中国对外非竞争(进口)型投入产出表的构建

   二 最终需求对中国为韩国提供市场的诱发作用

    (一)进口诱发系数角度的分析

    (二)综合进口诱发系数角度的分析

    (三)进口诱发系数和综合进口诱发系数的历史比较

   三 最终需求诱发影响下中国为韩国提供市场的结构变化

    (一)从最终需求进口诱发系数角度的分析

    (二)从最终需求综合进口诱发系数角度的分析

    (三)从最终需求进口诱发导致的不同行业进口比重结构变化角度的分析

  本章小结

美国总统特朗普上台后,美国开始收缩对外经济战略。美国对促进贸易全球化方面责任的放弃,使全球化发展到了又一个转折点。这对中国来说,既是机遇,同时也是挑战。中国应该在未来的国际经贸领域,继续倡导经济全球化,继续推动贸易自由化。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依据“共商、共享、共建”的原则,积极主张“互通互联”。既然是“互通互联”,就意味着既有“走出去”,同时又有“走进来”。2017年5月14~15日,中国在北京主办了“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高峰论坛最终的76大项成果中含有一项“中国将从2018年起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2018年博鳌亚洲论坛上,国家主席习近平明确提出主动扩大进口等重大开放举措。因此,作为全球最大市场之一的中国要充分发挥对外市场提供者的作用,充分重视不同类别产品进口结构的优化。中国积极对外提供产品市场以及进行结构优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一方面,中国对外市场提供者地位的提升有利于增强中国在国际经济地位中的影响力。一国对外产品市场提供的能力能够直接地体现他国对该国的经济依赖度。研究中国对外市场提供者的地位和结构的变化及影响,可以为中国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对自身国际经济地位的认识、争取增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中国的依赖程度以及如何寻求共同利益而实现“合作共赢”提供理论上的思路。另一方面,这会为“新常态”下中国如何充分发挥作为供给管理重要手段的进口贸易结构管理作用提供理论依据。中国宏观经济管理的思路正在发生重大转变和调整,主要转变为需求管理与供给管理并重,而改善进口贸易结构是改善经济供给面的重要内容,在进口贸易结构的调整中,要重视不同类别进口数量与结构的优化以实现经济增长预期。本书以中国对外市场提供者的地位与结构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中国对外市场提供者地位与结构的变化及其影响。全书共计七章。第一章为导论。第二章至第五章主要研究中国对外市场提供者的地位问题。第六章和第七章主要研究中国对外市场提供者的结构问题。通过分析和研究,本书的核心观点如下。第一,中国于2007年超过日本成为东亚最大的初级产品市场提供者,2003年和2009年超过美国成为东亚最大的中间产品和最终资本品市场提供者。但是,中国提供的最终消费品市场依然落后于美国甚至日本。中国作为东亚最终消费品市场提供者的地位还会提升,中国作为东亚中间产品和初级产品市场提供者的地位将下降,中国作为东亚最终资本品市场提供者的地位可能下降或者变化不大。第二,中国是大部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主要的初级产品市场提供者,是东南亚国家、中亚国家和西亚国家主要的中间产品市场提供者,中国作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最终资本品和最终消费品市场提供者的地位很低。中国作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初级产品和中间产品市场提供者的地位还会进一步上升,而最终消费品和最终资本品市场提供者的地位不会有显著的上升。第三,中国作为东亚区域内最大的最终产品市场提供者,将在东亚贸易模式转型这个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中国外贸发展方式的转变是东亚贸易转型的直接推动力,中国内需的扩大是推动东亚贸易模式转型的最重要因素。第四,中国对外市场提供者地位的提升可以积极推进人民币贸易计价货币功能的实现,可以促进人民币作为贸易融资货币的使用。为了提高人民币在东亚区域内“货币锚”的作用,应着重推动中国作为东亚最终消费品市场提供者地位的进一步提升。第五,目前中国没有发生大规模的产业海外转移,国内总私人消费对进口贸易模式转型的作用依然没有充分发挥。所以,短期内中国进口贸易模式转型难以出现。但是,长期来看中国进口贸易模式转型还会发生。第六,近年来,中国对外提供初级产品市场规模所占比重经历了迅速上升,但目前已经出现明显下降的趋势。中国提供的中间产品市场所占比重会比较稳定或呈下降趋势,提供的最终产品市场所占的比重将会逐渐上升。中国对外市场提供者的结构变化会对经济增长产生一定的影响。第七,中国对外提供的市场仍旧是初级产品市场和中间产品市场所占比重比较大。从发展趋势上来看,中国对外提供市场的产业类型会从中间产品产业类型向最终产品产业类型逐渐转换,即中国对外提供最终产品市场的能力会伴随着中国产业结构的升级而不断提高。但是,这一转变的实现仍有很长的路要走。第八,最终需求是诱发一个国家产生进口的动力根源,各项最终需求对不同行业进口诱发能力的变化直接推动中国对外提供市场结构上的变化。例如,存货增加和贵重物品净值进口诱发能力较强的行业构成了中国为韩国所提供产品市场的重要主体。

安文强、朱钧钧:《离岸人民币外汇期货市场月度报告(2015年10月)》,《金融博览》2015年第22期。

安文强:《境外人民币外汇衍生品市场月度报告(2016年11月)》,《金融博览》2016年第12期。

毕玉江:《汇率、国民收入与商品进出口——基于标准国际贸易分类的实证检验》,《财贸研究》2005年第4期。

曹阳、李剑武:《人民币实际汇率水平与波动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基于1980~2004年的实证研究》,《世界经济研究》2006年第8期。

陈昌才:《产业关联测度方法的改进及应用——基于OECD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的分析》,《统计与信息论坛》2013年第3期。

陈建安:《东亚的产业分工体系及其结构性不平衡》,《世界经济研究》2008年第4期。

陈雨露、王芳、杨明:《作为国家竞争战略的货币国际化:美元的经验证据——兼论人民币的国际化问题》,《经济研究》2005年第2期。

陈云、何秀红:《人民币汇率波动对我国HS分类商品出口的影响》,《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年第3期。

丛涛:《日本能成为东亚的市场提供者吗?》,《日本研究》1996年第1期。

丁任重:《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治经济学分析》,《经济学家》2016年第3期。

丁一兵、刘璐、傅缨捷:《中国在东亚区域贸易中的地位变化与其经济结构调整》,《国际商务》2013年第4期。

董葆茗:《日元升值对日本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分析》,《现代日本经济》2006年第5期。

冯永琦、黄翰庭:《中国作为东亚市场提供者的地位与前景研究》,《世界经济研究》2016年第8期。

冯永琦、裴祥宇:《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变动的进口贸易转型效应》,《世界经济研究》2014年第3期。

冯永琦、裴祥宇:《中国进口贸易结构变化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经济问题探索》2013年第10期。

冯永琦、王丽莉:《中日作为东亚市场提供者的地位变化及其原因和影响分析》,《现代日本经济》2016年第4期。

冯永琦:《东亚区域的生产分工、产品需求结构与贸易模式转型》,《当代亚太》2011年第3期。

谷宇、高铁梅:《人民币汇率波动性对中国进出口影响的分析》,《世界经济》2007年第10期。

〔日〕关志雄:《亚洲货币一体化研究——日元区发展趋势》,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何帆、朱鹤、韩国成:《特朗普贸易新政下,中国如何化挑战为机遇?》,中国新闻网,http://finance.chinanews.com/cj/2017/03-21/8179589.shtml。

胡鞍钢、周绍杰、任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应和引领中国经济新常态》,《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2期。

黄锦明:《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变动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基于1995-2009年季度数据的实证研究》,《国际贸易问题》2010年第9期。

黄梅波:《货币国际化及其决定因素——欧元与美元的比较》,《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

季莹、王怡:《人民币汇率波动对中国对外贸易影响的动态分析》,Proceeding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gineering and Business Management,2010。

季铸:《进口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动态分析》,《财贸经济》2002年第11期。

焦继军:《人民币国际化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辽宁大学,2004。

靳军会:《边限检验理论及几点讨论》,《统计与信息论坛》2008年第7期。

李兵:《进口贸易结构与我国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国际贸易问题》2008年第6期。

李琮:《现阶段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经济社会体制论坛》1996年第6期。

李娇、陆晓丽:《从国际生产网络视角考察东亚贸易模式转变》,《亚太经济》2008年第3期。

李晓、丁一兵:《新世纪的东亚区域货币合作:中国的地位与作用》,《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第2期。

李晓、丁一兵:《亚洲的超越——构建东亚区域货币体系与“人民币亚洲化”》,中国当代出版社,2006。

李晓、冯永琦:《中日两国在东亚区域内贸易中地位的变化及其影响》,《当代亚太》2009年第6期。

李晓、付竞卉:《现阶段的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东亚的困境与战略选择》,《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0年第4期。

李晓、付竞卉:《中国作为东亚市场提供者的现状与前景》,《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年第2期。

李晓、张建平:《东亚产业关联的研究方法与现状——一个国际/国家间投入产出模型的综述》,《经济研究》2010年第4期。

李晓:《中日经济关系在东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世界经济与政治》1995年第1期。

刘志雄、王新哲:《中国作为东盟产品市场提供者的实证研究》,《经济问题探索》2013年第1期。

卢锋:《产品内分工》,《经济学》(季刊)2004年第1期。

麦慧珍:《浅析香港离岸人民币债券的发展现状》,《时代金融》2014年第8期。

〔加〕蒙代尔:《汇率与最优货币区》,《蒙代尔经济学文集》第五卷,中国金融统计出版社,2003。

裴长洪:《对未来经济发展取向和增长理念的若干分析》,《经济学动态》2013年第2期。

齐舒畅、王飞、张亚雄:《我国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编制及其应用分析》,《统计研究》2008年第5期。

沈利生、吴振宇:《外贸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定量分析》,《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第4期。

沈利生:《“三驾马车”的拉动作用评估》,《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年第4期。

史智宇:《东亚产业内贸易发展趋势的实证研究——对发展我国与东亚产业内贸易的政策思考》,《财经研究》2003年第9期。

苏海峰、陈浪南:《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中国贸易收支时变性影响的实证研究》,《国际金融研究》2014年第2期。

孙卫东、韩友德:《东亚地区生产分工对其贸易结构影响的实证研究》,《经济与管理》2007年第7期。

佟家栋:《关于我国进口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探讨》,《南开学报》1995年第3期。

汪斌:《东亚国际产业分工的发展和21世纪的新产业发展模式》,《亚太经济》1998年第7期。

汪琳:《人民币汇率波动对我国进口商品结构的影响》,《武汉金融》2011年第10期。

王巧英:《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计算方法新探》,《理论探索》2010年第10期。

王珊珊、黄梅波:《人民币成为东亚区域计价结算货币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最终产品市场提供者的视角》,《经济经纬》2015年第3期。

王伟:《中国的东亚市场提供者地位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11。

王岩:《世界银行ICP2011的方法、指标与数据问题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6年第4期。

谢锐:《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中国贸易结构变迁与经济效应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湖南大学,2010。

徐春祥:《“浅层次”贸易一体化:东亚区域经济合作新模式》,《亚太经济》2009年第1期。

徐光耀:《我国进口贸易结构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分析》,《国际贸易问题》2007年第2期。

徐奇渊、刘力臻:《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汇率变化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

羊绍武:《日元升值与日本产业的海外转移》,《当代经济》2005年第11期。

阳中良:《需求贸易理论与我国的绿色贸易战略》,《现代经济探讨》2006年第9期。

杨碧云:《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加工贸易进口影响的实证研究:1995—2008》,《当代财经》2009年第9期。

袁富华:《低碳经济约束下的中国潜在经济增长》,《经济研究》2010年第8期。

张伯伟、彭支伟:《东亚地区经济内部化及产业分工体系研究》,《南开学报》2006年第5期。

张伯伟、田朔:《汇率波动对出口贸易的非线性影响——基于国别面板数据的研究》,《国际贸易问题》2014年第6期。

张红霞:《东亚地区产业分工模式的演进及中国的对策》,《东北亚论坛》2006年第5期。

张坤:《东亚新贸易模式的形成与转型——基于中国地位及作用的考察》,《世界经济研究》2013年第10期。

张蕴岭:《东亚区域合作的新趋势》,《当代亚太》2009年第4期。

郑京淑、李佳:《“后雁形模式”与东亚贸易结构的变化》,《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7年第2期。

郑京淑:《东亚的区域内贸易发展及其动力机制研究》,《南开经济研究》2005年第4期。

郑昭阳、周昕:《中国东亚地区贸易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基于零部件贸易的研究》,《世界经济研究》2007年第8期。

中国经济增长前沿课题组:《中国经济长期增长路径、效率与潜在增长水平》,《经济研究》2012年第11期。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2010年第一季度》,2010。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2015年第三季度》,2015。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2016年第三季度》,2016。

钟伟:《需求模式与贸易结构》,《南京社会科学》1998年第11期。

周林、温小郑:《货币国际化》,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朱春兰:《进口贸易结构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经济技术与管理研究》2012年第4期。

朱民:《持续低迷和结构性变化主导世界经济》,《第一财经日报》2017年2月20日。

朱民:《世界经济未来10年:低迷、结构性变化和拐点》,《21世纪经济报道》2017年3月1日。

朱民:《特朗普的经济政策将如何影响全球?》,《第一财经日报》2017年3月6日。

朱心坤:《1985年日元升值以来的日本经济及其90年代的发展前景》,《日本研究》1990年第2期。

Alberto,Trejos,and Randall Wright,“Toward a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Currency:A Step Further,” PIER Working Paper,1996.

Ando,Mitsuyo,“Fragmentation and Vertical Intra-Industry Trade in East Asia,” Claremont Regional Integration Workshop with Particular Reference to Asia,2005.

Arndt,W.Sven,“Globalization and the Open Economy,” North American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Vol.1,1997.

Barhoumi,K.,“Differences in Long Run Exchange Rate Pass-through into Import Price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Economic Modeling,Vol.23,No.6,2006.

Barkoulas,J.T.,Baum,C.F.,and Caglayan,M.,“Exchange Rate Effects on the Volume and Variability of Trade Flow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oney and Finance,Vol.21,No.4,2002.

Bergsten,C.Fred,“The Dollar and the Euro,” Foreign Affairs,Vol.76,No.4,1997.

Bergsten,C.Fred,The Dilemma of the Dollar:The Economics and Politics of United States International Monetary Policy,ME Sharpe,1996.

Black,W.Stanley,“The International Use of Currencies,” in Yoshio Suzuki,Junichi Miyabe,and Mitsyaki Okabe,eds.,The Evolu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System,University of Tokyo Press,1990.

Chen,Xikang,et al.,“The Estimation of Domestic Value-Added and Employment Induced by Exports:An Application to Chinese Exports to the United States,” A Working Paper,Department of Economics,Stanford University,2001.

Chou,W.L.,“Exchange Rate Variability and China’s Exports,”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Vol.28,No.1,2000.

Chow,P.,et al.,“East Asian NIC Manufacture Intra-Industry Trade 1965-1990,” Journal of Asia Economics,Vo1.5,No.3,1994.

Cipolla,Money,Prices and Civilization in the Mediterranean World,Fifth to Seventeenth Century,New York:Gordian Press,1967.

Coe,D.,Helpman,E.,Hoffmaister,A.,“North-South R&D Spillovers,” Economic Journal,Vol.107,1997.

Cohen,J.Benjamin,The Future of Sterling as an International Currency,London,Macmillan;New York,St.Martin’s Press,1971.

Cohen,J.Benjamin,The Geography of Money,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98.

Connolly,M.,“The Dual Nature of Trade:Measuring Its Impact on Imitation and Growth,”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Vol.72,2003.

Cote,A.,“Exchange Rate Volatility and Trade:A Survey,” Bank of Canada Working Paper,Vol.94,No.5,1994.

Dellas,H.,Zilberfarb,H.,“Real Exchange Rate Volatility and International Trade:A Reexamination of the Theory,” Southern Economic Journal,Vol.59,No.4,1993.

Engle,R.F. and C.J.Granger,“Co-Integration and Error Correction Representation,” Estimation and Testing Econometrica,Vol.55,No.3,1987.

Feenstra,C.Robert,“Integration of Trade and Dis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in the Global Economy,”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Vol.12,No.4,1998.

Francis,Ng,and Alexander Yeats,“Major Trade Trends in East Asia,” World Bank Policy Rearch Paper,No.3084,2003.

Fran?oise,Lemoine,Deniz ünal-Kesenci,“China’s Emergence and the Reorganisation of Trade Flows in Asia,” China Economic Review,Vol.18,No.3,2006.

Frenkel,J.,Goldstein,M.,“The International Role of the Deutsche Mark,” in Deutsche Bundesbank,ed.,Fifty Years of the Deutsche Mark:Central Bank and the Currency in Germany since 1948,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

Gaulier,G.,F.Lemoine,and ü.K.Deniz,“China’s Emergence and the Reorganisation of Trade Flows in Asia,” China Economic Review,Vol.18,No.3,2007.

Gerald,P.,Dwyer Jr.,and James R.Lothian,The Economics of International Monies,Federal Reserve,2003.

Gerald,Selgin,“World Monetary Policy after the Euro,” Cato Journal,Vol.20,No.1,2000.

Goldstein,M.,M.S.Kahn,“Income and Price Effects in Foreign Trade,” in R.W.Jones and P.B.Kenen,eds.,Handbook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Amsterdam:Elsevier,1985.

Grubel,P.,J.Lloyd,Intradeindustry Trade:The Theory and Measuremen to Iniemational Tradein Differeniiated Produets,London:Macmillan,1975.

Guillaume,Gaulier,et al.,“China’s Integration in East Asia:Production Sharing,FDI & High-Tech Trade,” CEPII Working Paper,Vol.40,No.1,2005.

Hartmann,P.,Currency Competition and Foreign Exchange Markets:The Dollar,the Yen and the Euro,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

Hashem,M.Pesaran,Ron P.Smith,“Structural Analysis of Cointegrating VARs,” Economic Surveys,Vol.12,1998.

Hellvin,Lisbeth,“Intra-Industry Tradein Asia,” International Economic Journal,Vol.8,No.4,1994.

Hooper,P.,S.Kohlhagen,“The Effect of Exchange Rate Uncertainly on the Prices and Volume of International Trad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Vol.8,1978.

Hummels,D.,et al.,“The Nature and Growth of Vertical Specialization in the World Trad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No.54,2001.

Hummels,D.,et al.,“Vertical Specialization and the Changing Nature of World Trade,” Economic Policy Review,No.7,1998.

Ishii,Jun,and Kei-Mu Yi,“The Growth of World Trade,”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New York Research Paper,No.9718,1997.

Jones,R.W. and Kierzkowski,H.,“The Role of Services in Production and International Trade:A Theoretical Framework,” RCER Working Papers from University of Rochester,1988.

Jonne,Cutler,et al.,“Intra-Regional Trade and the Role of Mainland China,” Hong Kong Monetary Authority Quarterly Bulletin,No.12,2004.

Kimura,Fukunari,and Mitsuyo Ando,“The Economic Analysis of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Distribution Networks in East Asia and Latin America:The Implication of Regional Trade Arrangements,” Business and Politics,Vol.7,No.1,2005.

Koopman,Robert,Wang Zhi,and Wei Shang-Jin,“Tracing Value-Added and Double Counting in Gross Exports,” 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Vol.104,No.2,2014.

Kyoji,Fukao,et al.,“Direct Investment in East Asia,” RIETI Dicussion Paper Seriese,2003.

Kyoji,Fukao,et al.,“Vertical Intra-Industry Trade an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East Asia,” Japanese Internationgal Economies,Vol.17,2003.

Lawrence,Z.Robert,“Trade and Growth:Experience from Japan and Korea,” Rethinking the East Asian Miracle,2000.

Lee,J.W.,“Capital Goods Imports and Long-Run Growth,”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Vol.48,No.1,1995.

Li,Xiao,and Yibing Ding,“From Export Platform to Market Provider:China’s Perspectives on Its Past and Future Role in a Globalised Asian Economy,” Third World Quarterly,Vol.36,No.11,2014.

Liu,Ruixiang,and An,Tongliang,“The Driving Force of China Economic Growth and Transformation Prospect:An Analysis from Final Demand Perspective,” 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No.7,2011.

Maehara,Y.,“The Internationalisation of the Yen and Its Role as a Key Currency,” 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Vol.4,No.1,1993.

Mukund,Raj,Currency Competition Survival of the Fittest,http://econwpa.wustl.edu:8089/eps/mac/papers/0309/0309010.pdf.

Mundell,Robert,“The Euro and the Stability of 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System,” paper prepared for Conference on the Euro as a Built-In Stabilizer in the Economic System,Luxembourg,December 3,1998.

Otani,A.,Shiratsuka,S.,Shirota,T.,“Revisiting the Decline in the Exchange Rate Pass-through:Further Evidence from Japan’s Import Price,” Monetary and Economic Studies,Vol.24,2004.

Patricia,S.Pollard,“The Creation of the Euro and the Role of the Dollar in International Markets,” The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St.Louis,2001.

Philipp,Hartmann and Otmar Issing,“The International Role of the Euro,” Journal of Policy Modeling,Vol.24,2002.

Prema-chandra,Athukorala,“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and Manufacturing for Export in Developing Asian Countries:Emerging Patterns and Opportunities for Latecomers,” Hi-Stat Discussion Paper Series,No.4,2006.

Prema-chandra,Athukorala,“Product Fragmentation and Trade Patterns in East Asia,” RePEc Working Paper,No.21,2003.

Prema-chandra,Athukorala,“Production Fragmentation and Trade Integration:East Asia in a Global Context,” The North American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Vol.17,No.3,2006.

Pula,G.,and T.A.Peltonen,“Has Emerging Asia Decoupled?An Analysis of Production and Trade Linkages Using the Asian International Input-Output Table,” ECB Working Paper,No.993,2009.

Rasul,Shams,“Is It Time for a World Currency?” HWWA Discussion Paper,Vol.167,2002.

Rolf,Weder,“Domestic Demand,Comparative Advantage,and the Pattern of Trade,” Swiss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Vol.131,No.3,1995.

Rolf,Weder,“How Domestic Demand Shapes the Pattern of International Trade,” World Economy,Vol.9,No.3,1996.

Romer,Paul,“Idea Gaps and Object Gaps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Vol.32,1993.

Ryuhei,Wakasugi,“Vertical Intra-Industry Trade and Economic Integration in East Asia,” Asian Economic Paper,Vol.6,No.1,2007.

Sercu,P.,Vanhulle,C.,“Exchange Rate Volatility,Exposure and the Value of Exporting Firms,”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Vol.16,1992.

Swoboda,Alexander,The Euro-Dollar Market:An Interpretation,Essays in International Finance,Princeton University,1968.

Tavlas,G.,On the International Use of Currencies:The Case of the Deutsche Mark,Princeton University,1991.

Thygesen,N.,International Currency Competition and the Future Role of the Single European Currency,Kluwer Law International,1995.

Timmer,P.Marcel,et al.,“An Illustrated User Guide to the World Input-Output Database:The Case of Global Automotive Production,”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Vol.23,No.3,2015.

Wolfgang,Keller,“How Trade Patterns and Technology Flows Affect Productivity Growth,” NBER Working Paper,1999.

Yi,Kei-Mu,“Can Vertical Specialization Explain the Growth of World Trad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Vol.111,No.1,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