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5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59

中国城市教育竞争力比较图书

A Comparative Study on Chinese Cities’ Educational Competitiveness:Ningbo’s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Level

SSAPID:101-5798-5533-02
ISBN:978-7-5097-0942-9
DOI:
ISSN:
关键词:

教育 教育事业 城市

[内容简介] 本书基本研究思路是:首先,对关于教育竞争力的理论及方法研究的进展和成果进行梳理和评述;进而,提出本课题的分析研究框架;然后,依据该框架分别从五个样本空间,即国际城市、5个计划单列市、15个副省级城市、16个长三角城市、10个浙江省内城市,对宁波市教育发展的区间位置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最终,得出相关比较结论,找出宁波市教育发展中的优势和弱项,提出富有针对性的建议。

相关信息

丛书名:中国城市竞争力课题组案例研究系列
编 辑:任文武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年08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F0 经济学

 《中国城市教育竞争力比较》编委会名单

 丛书总序

 后记

 第一章 导论

  一 研究意义

   (一)现实意义:宁波市教育发展区间位置研究虚位以待

   (二)理论价值:宁波市教育发展区间位置研究不可或缺

    1.教育发展水平与城市供给能力

    2.教育空间集聚与城市聚集能力

    3.教育发展绩效与城市创新能力

  二 研究思路

  三 文献综述

   (一)对教育竞争力概念的研究

   (二)对教育竞争力指标体系的评述

    1.国际组织与国外教育指标体系的特点

    2.我国教育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

    3.对建立中国教育指标体系的启示

 第二章 研究框架与指标体系

  一 基本框架

   (一)投入:教育的未来竞争力

    1.硬件投入

    2.软件投入

   (二)产出:教育的现实竞争力

    1.本体产出

    2.功能产出

  二 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一)层次性与结构性原则

   (二)全面性与概括性原则

   (三)代表性与简洁性原则

   (四)相关性与整体性原则

   (五)可得性与可操作性原则

   (六)可比性与可靠性原则

  三 指标体系的框架结构

  四 指标体系的具体构成及其解释

  五 指标体系测评方法

   (一)层次分析法

    1.基本原理

    2.在本课题中的运用思路——指标及其数据的处理方法

   (二)包络分析法

 第三章 宁波在全国5个计划单列城市区间位置比较

  一 综合竞争力:整体水平居后,教师优势突出

  二 硬件投入:资源投入不均,财力亟待提高

   (一)教师投入:整体优势突出,结构有待改善

   (二)资金投入:综合表现靠后,各项均待提升

   (三)物力投入:高校发展迅速,未来潜力巨大

  三 软件投入:综合水平靠后,教育管理居中

   (一)教育政策认知与评价:综合水平靠后,职业教育领先

   (二)教育观念认知与评价:素质教育淡薄,重教意识浓厚

   (三)教育管理认知与评价:教育管理居中,领导重教领先

  四 本体产出:教育成果靠后,教育机会居中

   (一)教育成果:整体水平最弱,各项都有待追赶

   (二)教育机会:整体表现居前,职教表现优越

  五 功能产出:创新贡献居前,创富贡献居中

   (一)教育投入的贡献:综合创富居中,个人收入居前

   (二)教育投入的影响:科技成果突出,创富效率偏低

 第四章 宁波在浙江10个城市区间位置比较

  一 综合竞争力:位列全省次席,投入产出均衡

  二 硬件投入:人力物力优势明显,财力保障有待改善

   (一)人力资源:各级师生比合理,学历合格率过关

   (二)财力资源:投入水平较高,结构亟待调整

   (三)物力资源:各项指标表现为中上,高等教育保障有力

  三 软件投入:比较优势突出,管理政策领先

   (一)教育政策:各项政策较为到位,民办教育有待改进

   (二)教育观念:重教就业观念突出,素质教育尚存差距

   (三)教育管理:规划督导卓有成效,领导管理值得肯定

  四 本体产出:成果突出机会均等,公平效率得以兼顾

   (一)教育成果:综合水平靠前,市民素质占优

   (二)教育机会:位居上游水平,结构尚需调整

   (三)教育公平性:本体产出均衡,彰显教育公平

  五 功能产出:产出优势明显,贡献影响俱佳

   (一)教育投入的贡献:总体优势突出,经济效益显著

   (二)教育投入的影响:资源利用充分,成果转化突出

 第五章 宁波在长三角地区16城市区间位置比较

  一 综合竞争力:投入产出并驾齐驱,综合实力优势明显

  二 硬件投入:三项资源形成合力,综合排位区间季军

   (一)人力资源:师生比表现优异,合格率较为靠后

   (二)资金设施:财力投入结构欠佳,物力投入尚待强化

  三 软件投入:教育管理优势突出,政策尚佳观念滞后

   (一)教育管理:分项发展均衡,综合实力位列三甲

   (二)政策观念:各项政策有待调整,教育观念还需转变

  四 本体产出:教育公平表现卓越,成果机会表现不佳

   (一)教育成果:总体排名表现平平,协调投入期待超越

   (二)教育机会:区间位次不占优势,各项指标有待提升

  五 功能产出:总体表现值得肯定,隐忧不足仍然存在

 第六章 宁波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区间位置比较

  一 综合竞争力:区间排名位次居中,投入产出局部失衡

  二 硬件投入:人力财力资源充足,物力保障有待加强

   (一)人力资源投入:各级师生比合理,教师学历合格率偏低

   (二)财力资源投入:经费投入水平较高,结构合理、增长滞后

   (三)物力资源投入:设施条件先天不足,后天发展优势突出

  三 软件投入:综合实力名列前茅,政策管理水平突出

   (一)教育政策分析:总体认同度高,实施效果显著

   (二)教育观念分析:重教意识较强,观念有待扭转

   (三)教育管理分析:领导重视度高,服务水平颇佳

  四 本体产出:综合名次位列下游,关键指标敲响警钟

   (一)教育成果:跌至榜尾位置,亟待强势反弹

   (二)教育机会:中游水平徘徊,结构需作调整

  五 功能产出:贡献影响同比较强,局部矛盾有待化解

   (一)教育投入的贡献:经济效益显著,贡献程度较高

   (二)教育投入的影响:科技影响显著,转化效率不高

 第七章 宁波在国际城市中的区间位置比较

  一 指标的选择

   (一)指标选择基准

   (二)投入类

   (三)产出效果类

  二 比较与结论

   (一)比较

    1.综合比较

    2.分项比较

   (二)结论

 第八章 世界五城市(国家)案例研究

  一 基础教育篇

   (一)新加坡:政府引导教育改革,学校赋权自主办学

    1.新加坡发展基础教育的经验

    2.新加坡基础教育对宁波的启示

   (二)日本:重点攻关实现均衡发展,有效调控保障改革成效

    1.日本发展基础教育的经验

    2.日本基础教育对宁波的启示

  二 职业教育篇

   (一)香港:统筹立足需求预测,发展围绕质量培养

    1.香港发展职业教育的经验

    2.香港职业教育对宁波的启示

   (二)韩国:多重保障构建职教体系,动态调整发挥职教功能

    1.韩国发展职业教育的经验

    2.韩国职业教育对宁波的启示

  三 高等教育篇

   (一)新竹:立足大学科技园区,打造高教产业集群

    1.新竹高教园区的发展经验

    2.新竹高等教育对宁波的启示

   (二)新加坡:发展国际教育服务,加强教育质量保障

    1.新加坡发展高等教育的经验

    2.新加坡高等教育对宁波的启示

  四 终身教育篇*

   (一)大阪:全球眼光创建文化首都,本地行动立足社会教育

    1.大阪发展终身教育的经验

    2.大阪终身教育对宁波的启示

   (二)台湾:立法保障终身教育,探索创建学习社会

    1.台湾发展终身教育的经验

    2.台湾终身教育对宁波的启示

 第九章 总体结论、优劣势分析和对策性建议

  一 主要研究结论

   (一)国际城市间的比较:区间位次理想,结果有待修正

   (二)计划单列市间比较:整体实力不强,产出效能偏低

   (三)浙江省城市间比较:位列全省次席,投入产出均衡

   (四)长三角城市间比较:投入产出并进,综合实力突出

   (五)副省级城市间比较:排名位次居中,投入产出局部失衡

  二 宁波教育竞争力的优劣势分析

  三 增强宁波市教育竞争力八大战略对策

   (一)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

   (二)实施教育与宁波经济社会互动发展战略

   (三)实施教师人才高地战略

   (四)实施教育均衡发展战略

   (五)实施职业教育振兴战略

   (六)实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战略

   (七)实施教育内涵发展战略

   (八)实施平安校园建设战略

 参考文献

 附录1 部分国际组织和国家构建的教育指标体系

  一 世界银行的《世界发展报告》

  二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教育指标体系

   (1)教育供给(财力与人力资源)

   (2)教育需求

   (3)入学和参与

   (4)教育内部效率

   (5)教育产出

  三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教育指标体系

  四 美国教育指标体系

  五 英国教育指标状况*

  六 日本教育指标现状*

 附录2 国内教育指标体系研究现状

  一 客观性指标体系

  二 主客观结合的指标体系

 附录3 ××市教育现状调查问卷

  一 被调查者基本情况

  二 教育政策部分

   (一)民办教育政策

   (二)职业教育政策

   (三)成人教育政策

   (四)教育救济或资助政策

  三 教育观念部分

   (一)市民对教育与收入关系的认识

   (二)市民对素质教育的认识

  四 教育管理部分

   (一)教育管理水平(主要由与教育相关的人士来回答,如教师、校长、教育行政部门人员等)

   (二)教育评估水平(主要由与教育相关的人士来回答)

 附录4 本课题原始数据

  一 全国5个计划单列城市的原始数据

   (一)硬件投入

   (二)软件投入

   (三)本体和功能产出

  二 浙江省10个城市的原始数据

   (一)硬件投入

   (二)软件投入

   (三)本体和功能产出

  三 长三角16个城市的原始数据

   (一)硬件投入

   (二)软件投入

   (三)本体和功能产出

  四 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的原始数据

   (一)硬件投入

   (二)软件投入

   (三)本体和功能产出

 附录5 相关研究文献

  一 科学发展观统领下宁波教育的发展思路

   (一)优先发展:强化教育的引领功能

   (二)均衡发展:夯实教育的公平基石

   (三)内涵发展:铸造教育的质量品牌

   (四)服务发展:增强教育的创新活力

  二 构建区域服务型教育体系增强教育服务经济社会能力

  三 宁波教育的区间位置考析*

   (一)宁波教育综合实力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的区间位置

   (二)宁波影响教育发展水平的主要经济社会指标在“长三角”16城市中的区间位置

   (三)宁波基础教育发展水平在浙江省11个城市中的区间位置

  四 宁波与杭州:城市竞争力的理性考量

   (一)排名缘由:梅花香自苦寒来

   (二)优劣互见:观鱼胜过富春江

   (三)点评精辟:须知此事要躬行

   (四)扬长补短:而今迈步从头越

本书首先对关于城市教育竞争力研究的理论及方法进行梳理和评述;接着提出本课题的分析研究框架;然后依据框架分别从5个层面,即若干国际城市、5个计划单列市、15个副省级城市、16个长三角城市、10个浙江省内城市,对宁波市教育发展的区间位置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最后得出相关比较结论,找出宁波市教育发展中的优势和弱项,提出富有针对性的建议。

1.邹瑞睿:《新加坡小学教育改革解读》,《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08年第1期。

2.姚福清、郭蔡小琴:《新加坡“直接招生计划”简介及启示》,《基础教育参考》2007年第1期。

3.王敏:《新加坡基础教育改革的多层面思考》,《现代中小学教育》2009年第1期。

4.张凤莲:《亚洲“四小龙”教育制度与管理体制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

5.宋火金:《新加坡教育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基础教育参考》2006年第4期。

6.李世宏、艾琼:《试析新加坡基础教育发展四大特点》,《外国中小学教育》2004年第3期。

7.王学风:《面向21世纪的新加坡基础教育改革》,《外国教育研究》2002年第2期。

8.李大光、刘力南、曹青阳:《今日新加坡教育》,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

9.刘雪莲:《新加坡基础教育改革概况》,《文教资料》2007年第16期。

10.高峡:《日本义务教育改革新动向——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2005年咨询报告的主旨及其启示》,《教育科学研究》2006年第9期。

11.李协京:《日本教育财政制度和教育立法的若干考察——教育均衡化发展的制度环境》,《外国教育研究》2004年第3期。

12.吴遵民:《当代日本基础教育改革现状与发展趋向》,《教育发展研究》2005年第10期。

13.土屋基规:《现代日本教师的养成》,鲍良译,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14.陆岳新:《日本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特点及启示——赴日本考察基础教育的情况报告》,《世界教育信息》2006年第12期。

15.徐永祥、初礼清:《日本基础教育改革的现状及特征分析》,《现代教育科学》2007年第4期。

16.陈永明:《日本教育——中日教育比较与展望》,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17.文亚光:《日本历次教育改革及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启示》,《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07年第3期。

18.黄家泉:《浅谈香港职业教育对内地的启示》,《高教探索》1999年第4期。

19.王学风:《香港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及经验》,《教育与职业》2001年第11期。

20.黄浩、何景安:《今日香港教育》,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

21.应雅泳:《香港职教办学模式和质量保障机制及其启示》,《教育与职业》2007年第35期。

22.何浩堃:《香港职业教育面面观》,《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0年第1期。

23.李枝生:《我看香港职业教育特色》,《职教论坛》1997年第6期。

24.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7年中国教育绿皮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5.卢晓春、李明惠:《韩国职业教育对人力资源开发的影响及其借鉴》,《教育导刊》2002年第8期。

26.李水山:《韩国教育的重大改革进程与效益评价》,《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3年第31期。

27.黄日强、黄勇明:《战后韩国政府发展职业教育的基本经验》,《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3年第25期。

28.刘耀华:《韩国职业教育改革基本经验评析》,《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29.田以麟:《今日韩国教育》,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

30.袁本涛:《从属与自立:韩国教育发展研究》,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

31.施永达:《韩国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及对我们的启示》,《外国中小学教育》2007年第11期。

32.本刊编辑部:《东京报告——亚太十国经验》,《职业技术教育》2007年第9期。

33.曹霞:《新加坡与韩国职业教育的共同特点及启示》,《职业教育研究》2006年第11期。

34.俞建伟、林麒:《“大学城”与“高教园区”辨析》,《现代教育科学》2003年第2期。

35.顾建民、王爱国:《大学城:我国发达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探索》,《高等教育研究》2003年第4期。

36.潘懋元、高新发、胡赤弟、张慧洁:《大学城的功能与模式》,《高等教育研究》2002年第2期。

37.李淑、赖明勇:《新竹科技园产业集聚的制度支持分析》,《科技管理研究》2008年第1期。

38.肖平、蒲伟芬:《新竹科学工业园人力资源管理及其对“武汉·中国光谷”建设的启示》,《科技进步与政策》2003年第2期。

39.曾建国、唐金生:《斯坦福研究园与新竹科技园发展模式之比较》,《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40.欧雪银、罗能生:《国外大学城向高等教育产业集群演变机理探讨》,《社会科学家》2007年第2期。

41.《嵇立群政策与法规——新竹园区高科技产业的导向舵》,《特区经济》2006年第2期。

42.钟坚:《世界硅谷模式的制度分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43.李海绩、郑新蓉:《台湾教育概览》,九州出版社,2003。

44.凌健:《新加坡的大学国际化改革特点及其启示》,《比较教育研究》2007年第7期。

45.沙红:《新加坡高等教育:经验与借鉴》,《教育发展研究》2006年第14期。

46.龚思怡:《国际分校——新加坡的经验与启示》,《辽宁教育研究》2005年第10期。

47.张民选:《新加坡案例:拓展国际教育建设世界校园》,《高等教育研究》2004年第3期。

48.茹宗志:《新加坡高等教育改革新动向述评》,《高等农业教育》2007年第6期。

49.谢静:《新加坡的“优质私立教育机构”认证》,《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5年第2期。

50.秦钠:《日本大阪市社会教育发展与启示》,《全球教育展望》2005年第8期。

51.喻春兰:《日韩终身教育体系的法制建设之比较及其对我国的启示》,《继续教育》1999年第2期。

52.吴遵民:《现代国际终身教育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53.陈宝堂:《日本教育的历史与现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4。

54.李海绩、郑新蓉:《台湾教育概览》,九州出版社,2003。

55.沈瑞华:《台湾创建学习型社会与教育改革的考察》,《上海商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56.郑少君:《基于台湾反照福建终身教育之发展》,《教育与考试》2007年第5期。

57.张学书、曲士培:《台湾社会教育》,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

58.郑旦华、于超美:《今日台湾教育》,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

59.黄富顺:《台湾终身教育:政府的角色》,《职业技术教育》2008年第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