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5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259

中国服务业发展报告No.8图书

Annual report on China's service industry

SSAPID:101-5797-7925-80
ISBN:978-7-5097-1208-5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研究所组织编写。我国服务业就业正在成为全社会劳动就业的主力军,服务业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本书内容涉及我国的服务业的体制、运行环境、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等,能为读者提供了解我国服务业发展的必要信息。

相关信息

丛书名:财经蓝皮书
作 者: 裴长洪 夏杰长
编 辑:周映希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年12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F7 贸易经济

 Abstract

 中文摘要

 中国皮书网

 法律声明

 财经蓝皮书编委会

 总报告

  服务业发展与中国城市转型

   一 引言

   二 服务业支撑城市转型机制:基于中国现实的分类研究

    (一)服务业发展与工业型城市转型

     1.现代物流业

     2.中介服务业

     3.金融业

     4.工业设计业

     5.信息服务业

    (二)服务业发展与区域性中心城市转型

    (三)服务业发展与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

   三 中国转型期城市服务业发展特征及其原因的实证分析

    (一)城市服务业发展与“成本病”

    (二)城市服务业发展影响因素的理论和实证分析

     1.集聚经济与城市服务业发展

     2.地方保护与城市服务业发展

     3.城市服务业发展影响因素的实证检验

 专题篇

  城市与服务业互动发展:趋势与对策

   一 城市与服务业的互动:现象与理论

    1.城市与服务业互动发展已成为全球经济的一个重要趋势

    2.城市化与服务业互动发展的理论解释

    3.服务化与城市化的动态发展过程理论

   二 城市与服务业互动的趋势:全球城市的兴起与正在变平的世界

    1.从国际性大都市到全球城市:概念过程

    2.城市与服务业互动:世界正在变平吗

   三 中国城市与服务业互动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1.严格的户籍制度导致我国城市化严重滞后,并使城市与服务业之间无法产生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关系

    2.城市规模政策的失误

    3.促进我国城市与服务业互动发展的对策

   四 结论

  城市转型与服务业发展:国际经验与启示

   一 引言

   二 国际经验与比较

    (一)纽约

     1.城市转型与产业结构变动的特征

     2.纽约城市成功转型的原因

    (二)东京

     1.城市转型与产业结构变动的基本情况

     2.东京产业结构调整的特点

     3.东京城市成功转型的原因

    (三)匹兹堡

    (四)新加坡

     1.新加坡经济结构转型的特点

     2.新加坡城市成功转型的关键

    (五)首尔

     1.城市转型与产业结构变迁

     2.生产者服务业高速增长

     3.文化创意产业发达

    (六)主要转型城市的产业特征及比较

     1.产业结构的服务化

     2.服务产业的生产者服务化

   三 城市转型与服务业发展的一般规律

   四 城市转型与服务业发展的借鉴与启示

    (一)国外大都市转型期发展服务业的主要措施

    (二)对我国城市转型的启示——以上海的转型为例

    (三)对我国城市转型的借鉴意义

  信息化与城市能级提升

   一 引言

   二 信息化与城市能级基本理论

    (一)城市能级的基本理论

     1.城市能级的内涵

     2.城市能级的分类

    (二)城市信息化的内涵

    (三)信息化提升城市能级的功能

   三 信息化与城市能级现状

    (一)信息化与城市能级总体发展状况

     1.信息化总体发展状况

     2.城市能级总体发展状况

     3.信息化为城市能级提升作出重要贡献

    (二)信息化较发达城市发展状况

     1.广州信息化发展状况

     2.北京信息化发展状况

     3.上海信息化发展状况

     4.信息化较发达城市的发展经验

   四 信息化提升城市能级的误区和问题

    1.对信息化提升城市能级的内涵缺乏深刻认识

    2.城市间的数字鸿沟在扩大,信息化发展缺乏全国统一规划

    3.不同领域的信息化发展程度不平衡,制约了城市能级的提升

    4.信息化与城市能级指标体系不完善,影响发展效果评估和目标制定

   五 信息化提升城市能级的政策措施

    1.思想观念层面

    2.法律、政策和体制层面

    3.资源保障层面

    4.人力资源层面

  城市规模、劳动就业与发展现代服务业

   一 引言及文献综述

    (一)关于城市规模与经济增长的相关关系

    (二)关于城市化与经济、产业发展的相关关系

     1.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增长高度相关

     2.城市化与产业发展密切相关

     3.城市化与服务业发展互相促进

    (三)关于城市化与劳动力就业的相关关系

    (四)关于劳动力就业与产业发展的相关关系

   二 城市化进程中劳动力就业与服务业发展的实证分析

    (一)我国城市化水平发展的阶段分析

    (二)我国城市化进程中产业发展与劳动力就业的关系分析

     1.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就业能力的比重分析

     2.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就业能力的弹性分析

    (三)基于动态计量理论的城市化进程、劳动力就业与服务业发展关联分析*

    (四)内外多重因素推动下的我国城市化道路选择

     1.世界城市化普遍规律要求城市化向大中城市发展

     2.产业集聚与城市化双向推动城市化向大中城市发展

     3.经济、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和谐发展战略要求城市化向大中城市发展

     4.区域经济增长极的重新布局要求城市化向大中城市发展

   三 结论与建议

    1.加强城市发展规划,促进服务业发展

    2.制定全面的产业发展政策,促进服务业发展

    3.合理加快我国城市化发展,促进人口就业

    4.坚持服务业向市场化发展方向,促进人口就业

    5.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提高其对就业的吸纳能力

    6.重视培养现代服务业人才

  服务业集聚发展:重塑城市空间形态的主导力量

   一 服务业集聚发展的国际经验及理论评述

    (一)国际大都市服务业集聚发展的现状

    (二)服务业区位选择理论回顾:集聚(Convergence)或分散(Divergence)?

     1.服务业集聚发展的主要理论

     2.服务业分散化发展的理论回顾

     3.对服务业集聚化、分散化之争的解释

    (三)对服务业集聚发展理论的简要评述

   二 我国城市服务业集聚发展的现状:一个描述性分析*

    (一)基于城市等级体系的服务业集聚发展现状

     1.服务业呈现明显集聚,比工业集聚更加突出

     2.服务业集聚发展推动了城市和区域经济增长,集聚效应开始显现

     3.服务业的集聚发展趋势较强,区域间服务业集聚发展的差距将被不断拉大

     4.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集聚的区位相似度较高

     5.服务业集聚程度与地区等级相关,“中心地理论”对我国服务业集聚有一定解释力

    (二)基于都市区内部的服务业集聚发展现状

     1.大都市区内部服务业发展圈层结构明显,城市功能转换步伐加快

     2.部分城市服务业显示出集聚化和郊区化并存的态势,但“一元集聚”仍是主导

     3.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城市服务业集聚发展过程中政府推动的作用更为重要

    (三)基于各行业类别的城市服务业集聚发展现状

     1.大多数服务行业的集聚程度不断提高

     2.服务行业的集聚度与行业的社会性质相关

     3.各服务行业集聚程度和集聚特征差异较大

     4.分配型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程度更高

    (四)我国城市服务业集聚区的主要形态及布局规律

    (五)我国城市服务业集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定位雷同,唯品牌、唯高端的现象比较普遍,缺乏必要的需求基础

     2.过度重视硬件建设,忽视集群内企业间的联系

     3.以城市中心区的现代服务业集群作为建设重心,导致土地环境等要素制约日益加剧

     4.体制改革不彻底对城市服务业的集聚发展形成阻碍

     5.促进城市服务业集聚发展的政策体系还未形成

   三 促进我国城市服务业集聚发展的政策思路

    1.更新观念,走出以工业园区模式构建服务业集群的误区

    2.合理规划,在城市中条件成熟的区域积极促成服务业的集聚

    3.错位发展,实现城市服务资源在更大区域内的配置和共享

    4.顺应各服务行业在城市发展中的集聚规律,确定不同的政策着力点

    5.选取部分城市,进行服务业集聚区财政投入与政策支持试点

    6.完善城市服务业集聚度的相关统计和监测体系

  服务业开放与城市新一轮增长

   一 服务业开放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进展

   二 中国城市服务业开放的总体特征描述

    (一)城市服务业利用外资的总体情况

    (二)各城市金融服务业开放

    (三)各城市旅游服务开放

    (四)各城市房地产服务开放

   三 服务业开放与城市经济增长关系:一项计量研究

    (一)方法、指标选取和基本假设

    (二)数据选择、描述性统计及相关分析

     1.数据选择

     2.变量描述性统计

     3.各因素相关性分析

     4.数据回归分析

    (三)回归假设条件检验

     1.回归方程误差服从正态分布检验

     2.多重共线性检验

     3.自相关检验

   四 城市服务业开放存在的主要问题

    1.各城市服务业开放程度的差距拉大,在一定程度上拉大了各城市间服务业发展的差距

    2.城市服务业开放的行业分布结构不均衡程度不断加大

    3.服务业开放对城市经济增长的贡献仍局限于部分行业

    4.服务业体制改革滞后以及部分服务行业较高的进入壁垒极大地限制了各城市服务业开放度的进一步提高

   五 继续推动城市服务业开放的对策

    1.加强对外商投资的管理和调节,对于保持较快速度的服务贸易增长意义重大

    2.国内服务行业尽快实现对内开放,营造外资和内资公平进入的竞争环境

    3.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鼓励外商向西部城市的服务业投资

    4.目前我国人才培养模式、人才结构和人才市场运行机制还很不适应服务业进一步开放的现实要求

    5.积极推动制造企业将生产性服务环节外包

  服务外包:城市增长的新引擎

   一 服务外包:概念界定、研究综述与发展趋势

    (一)服务外包的兴起与研究综述

     1.服务外包的动因

     2.影响离岸外包的因素

     3.关于中国承接服务外包的综述

    (二)服务外包发展现状与趋势

     1.从宏观上看,服务外包的规模不断扩大

     2.从微观上看,交易的集中度在上升

   二 服务外包与城市经济:国际经验与启示

    (一)城市是承接服务外包的载体

    (二)服务外包对城市经济的带动——以班加罗尔为例

   三 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的服务外包现状

    (一)我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建设与发展状况

    (二)服务外包基地城市的竞争优势与定位

   四 影响服务外包的因素:理论与实证

    (一)来自科尔尼公司的研究

    (二)来自CIO insight的研究

    (三)来自NeoIT公司的分析

    (四)来自上海社会科学院的研究

   五 促进服务外包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实行差异化战略,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二)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和引智环境建设力度

     1.吸引留学人员回国发展

     2.吸引外籍服务外包人才

     3.建立多层次服务外包人才培养体系

    (三)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四)加大外包园区载体建设

    (五)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和行业协会建设

    (六)要重视承接在岸外包

 案例篇

  软件与信息服务业:支撑北京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一 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的概念、范围及特征

   二 北京大力发展软件与信息服务业意义重大

    1.国际大都市普遍重视软件与信息服务业

    2.软件与信息服务业最有可能成为北京的主导产业

    3.软件与信息服务业是北京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由之路

    4.软件与信息服务业是北京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发动机

    5.北京总部经济的发展需要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的强力支撑

   三 北京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一)基本状况

     1.规模不断扩张,但结构有待优化

     2.全国软件与信息服务业“排头兵”的地位日益巩固

     3.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逐年上升

     4.向高效、高端和能耗低方向发展

    (二)面临的问题

   四 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对北京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基于影响力系数与感应系数的分析

   五 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对北京经济外溢性的实证分析

    1.模型描述

    2.数据描述

    3.估计方法和结论

   六 促进北京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思路

    (一)继续加大对软件产业的政策支持力度,切实把它打造为北京的主导产业

     1.北京已经采取鼓励软件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2.采取更有力、更具针对性措施,切实把软件产业打造为北京的主导产业

    (二)坚持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的融合与互动发展

    (三)营造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1.完善和规范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2.推进行业协会建设

     3.健全人才支撑体系

  上海建设全球性国际贸易中心的战略构想

   一 从国家战略高度思考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问题

    (一)这是党和国家关于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构想的重要意图

    (二)这是提高我国开放型经济水平的战略需要

    (三)这是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格局形成的战略机遇

   二 上海已基本具备全球性国际贸易中心的条件

    1.经济总量中国第一、全球第七

    2.最大的商品进出口货源/目的地

    3.国内最大的海运口岸

    4.国内最大的航空口岸

    5.开放型经济达到较高水平

   三 中央政府需要考虑和给予的政策环境

    (一)确立走向贸易强国的正确方针

    (二)确立内外需并重的经济建设方针

     1.采取竞争性人民币汇率

     2.改革外汇管理体制

     3.进一步明确跨国生产经营方向与目的

     4.给予上海更多自由贸易政策条件

   四 上海借鉴国际经验的若干认识问题

    (一)上海的国际贸易仍然要以实体产品贸易为基础

    (二)贸易网络的建设应以国内为起点

    (三)海外贸易网络建设应以扩张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功能为目的

    (四)发展转口贸易和离岸贸易是长远目标、需要循序渐进

   五 上海建设全球国际贸易中心的主要思路与重要举措

    (一)两个加强

    (二)三个转变

    (三)体现两个加强和三个转变的重要举措

  国际贸易中心:上海的目标与对策

   一 上海建设国际贸易中心的战略意义

    (一)加快建设上海国际贸易中心是新时期实现国家战略的需要

    (二)建设上海国际贸易中心有利于加快形成“四个中心”

    (三)国际贸易中心建设有利于服务型经济的加快形成

    (四)加快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有助于当前启动内需、扩大出口

   二 新型国际贸易中心的内涵、特点、发展趋势及国际经验借鉴

    (一)新型国际贸易中心的内涵

    (二)新型国际贸易中心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三)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的国际经验借鉴

     1.国际贸易中心的功能特征

     2.国际贸易中心产业及贸易环境特点

   三 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现状

    (一)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现状

     1.贸易规模逐步加大,投资落户上海的国际贸易企业成为国际贸易中心的重要力量

     2.要素市场集聚,辐射功能增强,要素市场及市场机制逐渐形成和完善

     3.现代流通体系逐步形成,内外贸联动发展的体制机制逐步理顺

    (二)上海建设国际贸易中心的问题

     1.贸易经营主体缺乏,贸易网络控制能力不强

     2.内外贸分割状况尚未完全消除,内外联动的统一大市场还未形成

     3.贸易发展不均衡,服务贸易结构不合理

     4.贸易服务环境不能满足贸易企业需要

     5.要素集聚及辐射能力弱,商品的价格发现功能缺失

     6.面临国内其他城市国际贸易中心功能逐渐形成的压力

    (三)上海建设国际贸易中心的瓶颈

     1.制度瓶颈

     2.管理瓶颈

     3.基础设施瓶颈

     4.人才瓶颈

   四 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目标

    (一)总体目标

    (二)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功能体系框架目标

   五 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思路建议

    (一)以国际贸易中心引领“四个中心”建设,形成协同推进格局

    (二)强化国际贸易中心对上海“三个服务”、对中国经济转型的支撑作用

    (三)打造市场平台体系,构建沟通全球的交易网络

    (四)集聚高能级的贸易主体,构建富有活力的贸易产业组织结构

    (五)提高贸易自由化与便利化的程度,营造国际一流的商务环境

    (六)加快内外贸一体化进程,形成统一的内外贸大市场

  承接服务外包:助推广州经济增长

   一 经济增长核算的基本模型

   二 承接服务外包促进经济增长的机理

    (一)概念和分类

    (二)承接服务外包助推经济增长的理论依据

     1.比较优势理论

     2.培育自主创新能力理论

     3.差异化战略理论

    (三)承接服务外包促进经济增长的效应

     1.静态效应

     2.动态效应

   三 承接服务外包助推广州经济增长

    (一)承接服务外包提高就业率,扩大内需,为经济增长提供了保证

     1.承接服务外包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劳动力就业保证,成为提高大学生就业率的有效途径之一

     2.承接服务外包对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效果显著

    (二)承接服务外包全面提高广州服务业吸收外资水平,增加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带动经济增长

     1.承接服务外包成为广州当前吸收外商投资的新方式

     2.承接服务外包增加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带动经济增长

    (三)承接服务外包提升和改善了人才的知识结构,进一步加快了广州经济增长的水平

    (四)承接服务外包促进产业升级,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优化产业链条

     1.承接服务外包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层次,带动经济增长的作用加强

     2.承接服务外包促进了广州制造业可持续发展,改变了经济增长方式

     3.承接服务外包提高了服务贸易出口的竞争力

    (五)承接服务外包提高当地政府的管理和服务能力,有利于优化制度环境

   四 广州承接服务外包助推经济增长的SWOT分析

    (一)优势分析

     1.具有区位优势和便捷的交通条件

     2.具备良好的基础优势

     3.政府更加重视承接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

     4.拥有人才与科教优势

    (二)劣势分析

     1.与世界多数国家相比服务业所占比重偏低

     2.生产服务业欠发达,其中金融业严重落后

     3.创新能力不足

     4.体制约束

    (三)机遇分析

     1.承接知识流程外包成为新的发展热点

     2.清晰的发展战略为承接服务外包带来新的发展前景

    (四)挑战分析

     1.国际上,新兴市场国家之间竞争激烈

     2.在国内,面临其他服务外包基地城市的威胁

   五 积极承接服务外包,促进广州经济增长的建议

    (一)充分认识承接服务外包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二)构建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

    (三)加强服务外包与先进制造业之间的互动

    (四)人才培养

  文化创意产业:提升杭州品质与竞争力的“推手”

   一 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国际国内环境分析

    (一)国际环境

    (二)国内环境

   二 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一)总体情况

     1.明确界定概念,提出发展目标

     2.设置专门机构,提供组织保障

     3.发展重点行业,构建十大园区

     4.保持强劲势头,提升综合实力

     5.出台扶持政策,激励快速发展

     6.搭建多种平台,服务产业发展

    (二)基于对五大创意产业园区的调查*

    (三)小结

   三 杭州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战略意义

    (一)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杭州积极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举措

    (二)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杭州发展循环经济的更高要求

    (三)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杭州发挥比较优势的必然选择

    (四)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加快杭州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

    (五)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提升人民生活品质的重要依托

    (六)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提高杭州城市综合实力的必由之路

   四 杭州打造全国文化创意产业中心的对策思路

    (一)加强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化发展,构筑完整产业链

    (二)加强高端文化创意人才培养和引进,强化创作和市场运作能力

    (三)扩大投融资渠道,化解资金短缺问题

    (四)加强宣传引导,培育创意产品消费

  服务业发展与西部区域中心城市转型:以兰州为例

   一 兰州服务业发展的现状、特点和趋势

    (一)兰州服务业发展的基本条件分析

     1.不断增强的工业实力使兰州发展服务业具有坚实的产业基础

     2.良好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区位优势和国家宏观政策的支持促进了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3.初具规模且较为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为兰州现代服务业提供了极其有利的发展条件

    (二)兰州服务业总体发展现状分析

     1.服务业成为兰州国民经济的主要部门

     2.兰州服务业发展存在的隐忧

   二 服务业与兰州城市转型:现状分析与比较研究

    (一)传统服务业发展较快,但层次有待提升

     1.商贸流通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对经济贡献率不断提高

     2.旅游业有所发展,但其优势资源尚未得到充分利用

    (二)现代服务业市场基础比较薄弱,但有较大发展潜力

     1.金融服务业发展滞后,制约了兰州经济的发展

     2.信息服务业发展滞后,影响了服务业现代化进程和城市能级提升

     3.房地产业发展空间较大,市场秩序仍不规范,居民生活环境有待提高

    (三)兰州不断加大新兴服务业的投资力度,为产业结构优化提供了便利

   三 完善服务业体系,促进兰州服务业成长

    (一)引入新的商业理念,为兰州经济发展增添新的活力

    (二)整合各种旅游资源,推动旅游成为兰州经济新增长点

    (三)完善金融业服务体系,促进兰州经济与金融的协调发展

    (四)完善房地产市场体系,加快兰州的城市化进程

    (五)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为兰州服务业发展培养合格、适用的人才

  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与促进资源型城市转型:以东营为例*

   一 生产性服务业是资源型城市转型的重要支撑

    (一)资源型城市的定义与产生背景

    (二)资源型城市的基本特征

     1.资源型城市建设速度较快

     2.城市兴衰与资源开发密切相关

     3.产业结构低度化,产业序次低

     4.城市公共服务两套体系并存

    (三)资源型城市依靠服务业转型已有不少的成功案例*

    (四)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对东营城市转型意义重大

     1.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制造业服务化”趋势的必然选择

     2.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东营提升石油产业竞争力和促进石油产业升级的必然要求

     3.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东营建设“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重要着力点

     4.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提升东营区域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二 东营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基础与面临的挑战

    (一)具备了较好的基础

     1.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

     2.丰富的土地资源

     3.区位优势

     4.较好的工业基础

     5.较强的科研资源

    (二)面临的挑战

     1.产业类型单一,二、三产关联度和联动性尚待提升

     2.城市布局分散,服务资源难以集聚整合

     3.缺乏高层次服务业人才,城市宜居度尚需提升

   三 东营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重点领域与基本策略

    (一)现代物流业

     1.发展目标

     2.主要任务

     3.发展策略

    (二)科技服务业

     1.发展目标

     2.重点任务

     3.发展策略

    (三)服务外包产业

     1.发展目标

     2.主要任务

     3.发展策略

    (四)金融服务业

     1.发展目标

     2.现状与差距

     3.主要任务

     4.发展策略

    (五)商务服务业

     1.发展目标

     2.现状与差距

     3.重点任务

     4.发展策略

    (六)信息服务业

     1.发展目标

     2.主要任务

     3.发展策略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皮书系列

 皮书数据库阅读使用指南

城市扩张是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特征,而城市是服务业最重要的投入和产出基地。城市与服务业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是全球经济的重要趋势。服务业并不单纯是城市产业的一部分,且在拓展城市空间、提升城市功能、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提高城市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城市转型和成长的重要引擎。后工业经济时代,城市转型的主要特征就是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进而促进城市功能及其发展模式的重大变化。城市的转型一般分为三类:工业型城市转型、区域性中心城市转型、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其转型的核心目的分别是提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与周边地区之间形成深入的产业分工与合作、寻找接替产业。为了顺利推进城市转型,工业城市宜优先发展那些能够体现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生产性服务行业,以降低社会交易成本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区域性中心城市则要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完善服务功能体系,提高服务业的经济实力、影响力和辐射力;资源型城市关键是解决接续或者替代产业问题,实践表明,退出传统的资源性产业,进入生态旅游、信息服务等服务业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以现代服务业推进城市转型与成长,信息化是极为重要的手段之一。我国的信息化和城市化进程紧密结合在一起。城市能级是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状况在城市范畴内的具体化,信息化与城市能级提升是过程与结果、手段与目标的关系,有效利用信息化发展成果是城市能级提升的关键,也是城市服务业集聚发展的重要支撑。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服务业集聚已成为国际大都市产业发展的主要趋势和重塑城市内部空间的主导力量。我国城市服务业呈现较明显的集聚发展趋势,集聚效应开始显现,对推动城市经济发展,提升城市的影响力和控制力等具有重要作用。

Noyelle,Thierry J. and Stanback,Thomas M.,Jr.,The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of American Cities,Rowman & Allanheld Publishers,1984.

J.Friedmann & Wolff G.,“World City Formatio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1982(3).

Gottmann Jean,Megalopolis:The Urbanized Northeastern Seaboard of the United States,New York:The Twentieth Century Fund,1961.

Baumol,W.J.,“Macroeconomics of Unbalanced Growth”,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7(57).

Pavitt,K.,“Sectoral Patterns of Technical Change:Towards a Taxonomy and a Theory”,Research Policy,1984(13).

Nicholas Oulton,Must the Growth Rate Decline?Baumol’s Unbalanced Growth Revisited. Bank of England,1999.

Rosenthal,S.S. and Strange,W.C.Geography,“Industrial Organization,and Agglomeration”,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2003(85).

Black,D and J.V.Henderson.,“A Theory of Urban Growth”,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9,107(2).

Francois,J.F.,“Trade in producer services and returns due to specialization under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1990(23).

Rotemberg and Saloner,“Collusive Price Leadership”,Journals of Industrial Economics,1990(39).

Helsley,“The stochastic city”. 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1990(28).

程大中:《中国服务业存在“成本病”问题吗?》,《财贸经济》2008年第12期。

周振华主编《城市转型与服务经济发展》,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赵弘:《国外典型城市经济转型对我国城市的借鉴》,《中国高新区》2009年第7期。

龙绍双:《论城市性质、功能、结构及其相互关系——兼论广州建设国际大都市的基本着力点》,《城市问题》2001年第2期。

高传胜:《制造业发展转型对生产性服务的需求研究》,载任旺兵主编《我国制造业发展转型期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问题研究》,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2006年度重点课题。

刘志彪:《论现代生产者服务业发展的基本规律》,《中国经济问题》2006年第1期。

王鑫鳌:《北京——建成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基本内涵》,《城市开发》2002年第2期。

李廉水:《都市圈发展——理论演化国际经验中国特色》,科学出版社,2006。

谷永芬、宋胜洲、洪娟等著《大都市圈生产性服务业——以长三角为例》,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叶素文、闫国庆:《中国资源型城市的主导产业“短链”问题及可持续发展对策》,《美中经济评论》2005年第5卷第1期。

胡霞:《中国城市服务业发展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中山大学博士论文,2006。

李善同等:《中国国内地方保护问题的调查与分析》,《经济研究》 2004年第11期。

踪家峰:《中国地方保护的研究进展》,《上海经济研究》2006年第6期。

郝硕博、李上炸:《地方财政的税源结构及变动趋势实证研究》,《税务研究》2008年第6期。

平新乔:《政府保护的动机与效果——一个实证分析》,《财贸经济》2004年第5期。

李齐云:《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缺陷分析与改革构想》,《当代财经》2003年第10期。

胡向婷、张璐:《地方保护主义对地区产业结构的影响——理论与实证分析》,《经济研究》2005年第2期。

魏后凯主编《现代区域经济学》,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程大中:《服务业发展与城市转型:理论及来自上海的经验分析》,《中国软科学》2009年第1期。

方远平、毕斗斗:《国际大都市服务业结构与功能特征》,《城市问题》2007年第12期。

顾乃华:《转型期中国服务生产率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郭蕾:《以中心城市为核心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经济经纬》2007年第2期。

韩汉君、黄恩龙:《城市转型的国际经验与上海的金融服务功能建设》,《上海经济研究》2006年第5期。

孙瑞生等:《寻找资源型城市转型的“良方”》,2009年8月1日《山西经济日报》。

夏杰长等:《高新技术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张贤、张志伟:《基于产业结构升级的城市转型——国际经验与启示》,《现代城市研究》2008年第8期。

Dixit,Avinash K.and Joseph E. Stiglitz.(1977),“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and Optimum Product Diversity,”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67,June 1977. pp.297-308.

Riddle,Dorothy I.(1986),Service-Led Growth-the Role of the Service Sector,Praeger,1986.

Singleman(1979),From Agriculture to Service,Sage Publication.

Fujita,J.,P. Krugman and A.J. Venables,The Spatial Economy:Cities,Regions,and International Trade,1999,MIT Press.

肖林、王方华:《中国都市圈服务经济与全球化竞争战略》,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潘海岚:《中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孟祥林:《城市化进程的经济学分析》,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张庭伟:《制造业、服务业与上海的发展战略》,《城市规划学刊》2005年第3期。

刘俊杰:《分工、结构演进与城市化》,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高敏:《服务业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研究——一般经验与中国模式》,厦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向俊波、陈雯:《二级城市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困境和解决途径》,《城市问题》2003年第1期。

杨小凯:《发展经济学——超边际与边际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郭文杰:《服务业增长、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后中国数据的经验研究》,《当代经济科学》2006年第5期。

刘维奇:《我国服务业与城市化的相关性研究》,《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

〔英〕Peter Hall:《全球城市》,陈闽齐译,《国外城市规划》2004年第4期。

郑吉昌、夏晴:《服务业与城市化互动关系研究》,《经济学动态》2004年第12期。

孔凡文、许世卫:《中国城镇化发展速度与质量问题研究》,东北大学出版社,2006。

〔美〕库兹涅茨著《各国的经济增长:总产值和生产结构》,常勋等译,商务印书馆,1985。

〔美〕丝奇雅·沙森:《全球城市:纽约、伦敦、东京》,周振华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美〕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高铦等译,商务印书馆,1986。

〔美〕托马斯·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21世纪简史》,何帆、肖莹莹、郝正非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李敬、冉光和、温涛(2007):《金融发展、劳动分工与经济增长》,工作论文。

Daniels,P.W.,1993,Services Industries in the World Economy,Blackwell Publishers.

Daniels,P.W.,O’Connor,P.,Hutton,T.A.,1991,“The planning response to urban service sector growth:a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Growth and Change,22,4:3-26.

安德鲁·M.哈默、琼汉尼斯·F.林:《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模式、问题和政策》,载埃德温·S.米尔斯主编《区域和城市经济学手册(第2卷):城市经济学》,安虎森等译,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大桥英夫:《国际大都市·东京的制造业集聚——对上海经济的启示》,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国际研讨会论文,2007。

〔美〕丝奇雅·沙森著《全球城市——纽约、伦敦、东京》,周振华等译,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奥〕曼弗雷德·费希尔、〔德〕贾维尔·迪亚兹、〔瑞典〕福克·斯奈卡斯著《大都市创新体系——来自欧洲三个都市的理论和案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程大中:《服务业发展与城市转型:理论及来自上海的经验分析》,《中国软科学》2009年第1期。

韩汉君、黄恩龙:《城市转型的国际经验与上海的金融服务功能建设》,《上海经济研究》2006年第5期。

刘俊杰、王述英:《现代服务业的集聚——扩散效应与城市功能转型分析》,《太平洋学报》2007年第2期。

屠启宇、金芳等:《金字塔尖的城市——国际大都市发展报告》,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王战、周振华主编《城市转型与科学发展——2006/2007年上海发展报告》,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周振华:《崛起中的全球城市——理论框架及中国模式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周振华主编《城市转型与服务经济发展》,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张庭伟、吴浩军:《转型的足迹——东南亚城市发展与演变》,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

张养志:《发达国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研究》,《国外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

阿瑟·奥莎利文著《城市经济学》,周京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承继成、王浒:《城市信息化的基本框架》,《测绘科学》2000年第4期。

广州市信息化办公室、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产业经济研究所:《城市信息化发展战略思考》,广东经济出版社,2006。

国家统计局:《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0~2008),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2008。

郝寿义、倪鹏飞:《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以若干城市为安全》,《经济科学》1998年第3期。

李农:《中国城市信息化发展与评估》,上海交通出版社,2009。

牛凤瑞、潘家华、刘治彦:《中国城市发展30年(1978~200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宋庆迎:《现代服务业发展与城市能级提升》,《理论学习》2005年第4期。

孙志刚:《城市功能论》,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

吴伟萍:《城市信息化战略理论与实证》,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徐光远、陈松群:《城市经济学》,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赵全超、汪波、王举颖:《环渤海经济圈城市群能级梯度分布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周振华:《论城市能级水平与现代服务业》,《社会科学》2005年第9期。

〔英〕威廉·配第:《政治算术》,陈冬野译,商务印书馆,1960。

〔美〕H.钱纳里、S.鲁宾逊、M.塞尔奎因:《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吴奇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89。

陈甬军、陈爱民主编《中国城市化:实证分析与对策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第295~299页。

Fan Lida,“The City’s Functions Development Impetus and Realistic Options”,in Urbanization China City Planning Review 4(3):24-32,1988.

Renaud B.,National Urbanization Polic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1.

Zong Lin,“On the Scale,Structure and Development Strategy”,China City Planning Review 4(4):13-21,1988.

陈柳钦:《产业发展与城市化》,《中国发展》2005年第3期。

郭松:《城市规模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东北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06。

郭文杰:《服务业增长、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后中国数据的经验研究》,《当代经济科学》2006年第5期。

郭文杰:《中国城市化与服务业发展的动态计量分析:1978~2004》,《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顾燕:《产业-就业关联:城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及对就业的影响》,复旦大学硕士论文,2008。

韩景华:《我国发达城市服务业发展与就业弹性问题研究——以北京市为例》,《经济纵横》2007年第12期。

季斌:《城市化水平与城市服务业发展的动态计量分析——以南京为例》,《南京社会科学》2007年第11期。

江小涓等:《服务业与中国经济:相关性和加快增长的潜力》,《经济研究》2004年第1期

李诚固等:《城市产业结构升级的城市化响应研究》,《城市规划》2004年第4期。

李培祥等:《城市化与产业结构演变的调控模式及对策》,《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李玉凤等:《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整分析》,《统计与决策》2008年第4期。

刘辉群:《我国第三产业就业效应新论》,《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刘伟德:《我国人口城市化水平对城乡就业率影响分析》,《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

裴长洪等:《集聚、组织创新与外包模式——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理论视角》,《财贸经济》2009年第7期。

蒲艳萍:《第三产业发展带动我国就业增长的实证分析》,《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时峰:《中国现代服务业地区差异及其对城市化影响的实证研究》,湖南大学硕士论文,2008。

王红梅:《城市化与就业的相关性分析——以苏州市为例》,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09。

王小鲁等:《优化城市规模推动经济增长》,《经济研究》1999年第9期。

信春霞:《中国人口城市化率的深层次分析》,《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

杨宜勇等:《我国城市化进程与就业增长相关分析》,《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4期。

杨治等:《经济结构的进化与城市化》,《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

郑吉昌等:《服务业与城市化互动关系研究》,《经济学动态》2004年第12期。

曾令华等:《非农就业增长与城市化进程相关性分析》,《经济体制改革》2007年第1期。

周丽苹:《走以大城市为主导协调发展的城市化道路》,《市场与人口分析》2006年第3期。

Jess Gaspar and Edward Glaeser,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Future of Cities,NBER Working Paper No.5562,1996.

Scott,A.J.,“Flexible Production Systems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the Rise of New Industrial Spaces in North American and Western Europ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1988,12.

Moulaert,F. and Gallouj,C.,“The Locational Geography of Advanced Producer Firms:the Limits of Economies of Agglomeration in Daniels”,P.,Illeris,S.,Bonamy,J. and Philippe,J. The geography of services Frank Cass,London,1993.

Naresh&Gary,“The Dynamics of Industrial Clustering in British Financial Services”,The Service Industries Journal,2001.

David Keeble,Why Do Business Service Firms Cluster?Small Consultancies,Clustering and Decentralization in London and Southern England,Working Paper No.194 of ESRC Centre for Business Research,University of Cambridge. 2001.

Alexander I.,“Office Location and Public Policy”,Methuen,1970.

Nelson K.,“Labor Demand,Labor Supply and the Suburbanization of Low-wage Office Work”,in Scott A. & Storper M.(ed.),Production,Work,Territory, London:Allen & Unwin,1986.

Illeris S.,The Service Economy:A Geography Approach. Chichester:John Wiley & Sons,1996.

Goddard B.,Offices,Linkages and Location:A Study of Communications Spatial Patterns in Central London,Oxford:Pereamon,1973.

Christall W.,Central Places in Southern Germany,Jena Germany:Fischer,1933.

Dipasquale D. and Wheaton C.,Urban Economics and Real Estate Markets,Prentice-Hall,1996.

Gilmer W.,“Identifying Service-sector Exports from Major Texas Cities”,Economic Review,Federal Reserve Bank of Dallas,1990,July.

Noyelly J. and M. Stanback. The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of American Cities,Totowa,NJ:Rowman and Allanheld,1984.

Kim Thomas,“Growth and Change in the Service Sector of the U.S.:A Spatial Perspective”,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1987,77.

Stanback M.,The New Suburbanization:Challenge to the Central City,Boulder,CO:Westview Press,1991.

Sassen S. The Global City. Princeton,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1.

Browning H. and Singelman J.,“The Emergence of a Service Society:Demographic and Sociological Aspects of the Sector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Labor Force in the USA,Springfield”,VA:National Technical Information Service,1975.

Hohenberg PM. and Lees LH.,The Making of Urban Europe,1000-1950,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5.

M. Polese and C. Chapain,CBD Decline Revisited: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North American Cities,Working Paper of Meeting of the Canadian Regional Science Associations,2000.

S. Illeris and J.Philippe,“Introduction:the Role of Service in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The Service Industries Journal,1993.

EE. Learner and M. Storper. “The Economic Geography of the Internet Age”,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2001.

H. Schmitz,“Collective Efficiency and Increasing Returns”, 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1999.

于涛方等:《2000年以来北京城市功能格局与去工业化进程》,《城市规划学刊》2008年第3期。

邵晖等:《北京市生产者服务业聚集特征》,《地理学报》2008年第12期。

芮伟:《北京中央商务区现代服务业集群竞争优势研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顾燕:《产业-就业关联:城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及对就业的影响》,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胡霞:《产业特性与中国城市服务业集聚程度实证分析》,《财贸研究》2009年第2期。

张文忠:《大城市服务业区位理论及其实证研究》,《地理研究》1999年第9期。

陈秀山等:《大都市生产者服务业区位选择及发展趋势》,《学习与实践》2007年第10期。

李井奎等:《服务业的空间分布特征及与城市化的相关性分析——以浙江省为例》,《浙江学刊》2007年第1期。

陈泽鹏:《广州服务业空间布局的实证研究》,《珠江经济》2007年第12期。

吴艳等:《国外高层次服务业空间分布的研究综述》,《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年第6期。

王德禄等:《国外现代服务业发展借鉴》,《商场现代化》2009年第4期。

陈前虎等:《杭州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演化研究》,《城市规划》2008年第8期。

李慧中等:《结构演进、空间布局与服务业的发展》,《复旦学报》2007年第5期。

〔美〕丝奇雅·沙森:《全球城市》,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朱新艳等:《浅析现代服务业集群的成长机制与识别方法》,《华东经济管理》2007年第7期。

陈泽鹏等:《区域中心城市服务业空间布局实证研究》,《广东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

梁爽:《上海服务业区位选择中公共政策引导作用研究》,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曹顺良等:《上海市信息服务业产业集群分析》,《软科学》2008年第11期。

刘欣伟:《生产性服务业产业集群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9。

贾干荣:《生产者服务业空间分布及其绩效研究》,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马风华等:《我国服务业地区性集聚程度实证研究》,《经济管理》2006年第23期。

李志平:《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形成和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同济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李文秀等:《中国服务业集聚实证研究及国际比较》,《武汉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

李健等:《1990年代以来上海人口空间变动与城市空间结构重构》,《城市规划学刊》2007年第2期。

张水清等:《上海郊区城市化模式探讨》,《地理研究与开发》2001年第4期。

孙京海等:《产业聚集理论与现代服务业发展》,《大陆桥视野》2009年第1期。

洪银兴:《城市功能意义的城市化及其产业支持》,《经济学家》2003年第2期。

Clarke,G.,Cull,R.,D_Amato,L.,Molinari,A.,2000,“On the kindness of strangers?The impact of foreign entry on domestic banks in Argentina”,in Claessens,S.,Jansen,M. (Eds.),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Financial Services:Issues and Lessons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 Kluwer Academic Press,Boston,MA,pp.331-354.

UNCTAD,2004,World Investment Report,New York and Geneva:United Nations.

Liu Li-Gang,2005,The Impact of Financial Services Trade Liberalization on China,RIETI Discussion Paper Series 05-E-024.

姚战琪:《服务全球化条件下中国服务业的竞争力:问题和对策》,《国际贸易》2009年第4期。

李晓晗:《当前外资与我国房地产市场关系的探讨》,《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年第18期。

中央党校经济学部课题组:《我国房地产市场外资问题的调查与思考》,《宏观经济研究》2008年第5期。

蒋昭乙:《服务贸易与中国经济增长影响机制实证研究》,《国际贸易问题》2008年第3期

梁丹丹、程大中:《我国服务贸易增长率和经济增长率的实证研究》,《经济师》2005年第10期。

刘泽照:《基于国际服务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实证思考》,《江苏工业学院学报》2008年第12期。

苗秀杰:《服务贸易自由化对我国的正负效应分析》,《理论前沿》2005年第11期。

刘桂玉、张战仁:《国际旅游收入与地方经济增长动态关系的实证分析——以桂林市为例》,《旅游论坛》2008年第1期。

吴德进:《外商投资对福建工业增长和技术溢出的贡献》,《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王小平:《中国服务业利用外资的实证分析》,《财贸经济》2005年第9期。

夏晴、何万里:《服务业外资对区域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的影响——以浙江省为例的实证分析》,《国际贸易问题》2008年第5期。

殷凤:《中国服务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现状、问题与影响因素分析》,《世界经济研究》2006年第1期。

黄海:《加入WTO对中国商业的影响及对策》,《中国外资》2000年第10期。

Business:the Ultimate resource,Bloomsbury Publishing PLC,2003,p.1303.

Williamson,Oliver E.(1975),Markets and Hierarehies:Analysis and Antitrust Implications,Free Press,1975,New York.

Rick I.Click &Thomas N. Duening(2005),Business Process Outsourcing: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John Wiley & Sons,Inc,2005.

Willcocks,Leslie P.,Lacity,M. and Hirschheim,R.(1994),“Realizing Outsourcing expectations:Incredible Expectations Credible Outcomes”. Information Systems Management,11(4),1994.

Diromualdo,A. and Gurbaxani V.(1998),“Strategic Intent for IT Outsourcing”,Sloan Management Review,39(4),1998.

James Markusen(2005),Modeling the Offshoring of White-Collar Services:from Comparative Advantage to the New Theories of trade and FDI,NBER Working Paper Series,11827.

Richard Zielinski(2004),“The Offshoring of Teleservices:Opportunities and Macroeconomic Effect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Grossman,Gene M. and Elhanan Helpman(2004),“Outsourcing in a Global Economy”,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forthcoming.

“A.T.Kearney’s 2004 Offshore Location Attractiveness Index”,http://www.atkearney.com.

“Offshoring for Long-Term Advantage The 2007 A.T. Kearney Global Services Location IndexTM”,http://www.atkearney.com.

NoeIT(2006),“Global City Competitiveness”,http://www.neoit.com.

Mark Minevich,Going Global Ventures Inc.and Dr. Frank-Jürgen Richter,HORASIS,“Global Outsourcing Report,2005”,http://www.globalequations.com.

“Top 50 Emerging Global Outsourcing Cities(2007,2008)”,http://www.tholons.com.

Harris,N.,1996,Cities and Structure Adjustment,London:ULC Press.

〔美〕托马斯·弗里德曼著《世界是平的》,何帆、肖莹莹、郝正非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李仲周:《发展服务外包政府应该做些什么》,《WTO经济导刊》2006年第11期。

赵楠:《服务外包与我国利用外资的地区均衡——基于服务外包运行机制的分析》,《财贸经济》2007年第9期。

江小涓等著《服务全球化与服务外包:现状、趋势及理论分析》,人民出版社,2008。

霍景东、吴家淼:《促进在岸外包的公共政策研究》,《广东商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霍景东:《发展服务外包业的财税政策探析》,《税务研究》2009年第3期。

中国服务外包研究中心(COI)编《中国服务外包发展报告2008》,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周振华主编《城市转型与服务经济发展》,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于慈江著《接包方视角下的全球IT和ITES离岸外包——跨国服务商与东道国因素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夏杰长、戴建军:《依靠科技进步推动北京现代服务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009年第3期。

景体华主编《2006年:中国首都经济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赵弘著《总部经济》(第二版),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赵弘主编《中国总部经济发展报告(2008~200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赵弘、王小兰主编《中关村创新型服务业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北京软件与信息服务业促进中心主编《2009年北京软件产业发展蓝皮书》,研究报告,2009。

北京市信息化办主编《北京市信息服务业发展报告(2006)》,中国发展出版社,2007。

商务部主编《中国软件出口发展报告2007》,研究报告,2008。

北京市统计局统计报告:《调整、突破、提升——基于投入产出视角分析北京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状况及对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2008年第36号。

倪光南:《软件与信息服务业是北京的优势产业》,“北京科技论坛”会议资料,2009年5月。

倪鹏飞主编《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研师:《北京高技术服务业快速发展》,《科技与现代服务业》2008年第1期。

佛山市软件行业协会:《软件服务定义、分类及统计方法(征求意见稿)》,http://www.fssia.org/showInfo.asp?SS=1&TT=35&ID=261,2008年10月14日。

辅军、张爱清、王建会:《全球信息服务业发展研究》,http://218.1.116.75/list/list.aspx?id=5240。

课题组:《加快推进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研究报告汇编》,2009年5月。

上海市商务委员会:《上海服务贸易中长期发展规划(2009~2020年)》,2009年5月。

沈玉良、高耀松:《上海现代国际贸易中心建设:内涵、利益和思路》,《国际贸易》2008年第5期。

施蔷生:《加强上海国际贸易中心的功能塑造》,《上海商业》2005年第4期。

张泓铭:《上海商贸业发展与国际贸易中心建设》,《上海经济研究》2009年第7期。

倪鹏飞主编《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7——城市:中国跨向全球中》,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中国城市年鉴(2008)》,中国城市年鉴社,2008。

倪鹏飞、彼得·卡尔·克拉索主编《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2005~200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裴长洪:《新形势下利用外资问题研究——在第九届中国经济学家论坛的演讲》,《经济纵横》2008年第2期。

裴长洪:《如何认识城市经济转变发展方式》,《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8年第8期。

裴长洪:《正确认识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国际贸易》2008年第8期。

夏杰长:《中国服务业30年:回顾与展望》,何德旭主编《中国服务业发展报告No.7》,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夏杰长:《大力发展服务业是解决“增长型失业”的有效途径》,《经济研究参考》2004第11期。

张明志:《国际外包对发展中国家产业升级影响的机理分析》,《国际贸易问题》2008年第1期。

郑后建:《承接国际服务外包是加快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湖南商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济研究院课题组:《国际服务外包发展趋势与中国服务外包业竞争力》,《国际贸易》2007年第8期。

刘志彪:《国际外包视角下我国产业升级问题的思考》,《中国经济问题》2009年第1期。

中国服务外包网:http://chinasourcing.mofcom.gov.cn/gz/gz1citymiennr1.htmlJHJ2。

〔英〕约翰·霍金斯:《创意经济 如何点石成金》,洪庆福、孙薇薇、刘茂玲译,上海三联书店,2006。

〔澳〕约翰·哈利特:《创意产业读本》,曹书乐、包建女、李慧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王夏斐:《我市动漫游戏业集聚和辐射成效显著》,2009年3月7日《杭州日报》。

张京成:《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07)》,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王国平:《拓展新蓝海,培育新增点,倾力打造全国文化创意产业中心》,在杭州市打造全国文化创意产业中心大会上的讲话,2008年4月18日。

杜弋鹏:《北京:完善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服务体系》,2009年5月18日《光明日报》。

郭鸿雁:《创意产业链与创意产业》,《当代经济管理》2008年第7期。

郭立伟等:《杭州动漫游戏产业发展研究》,《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9年第3期。

郭立伟等:《杭州创意产业发展问题研究——基于对五大创意产业园区的调查》,《经济问题探索》2007年第12期。

姚战琪:《服务全球化条件下中国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问题和对策》,《国际贸易》2009年第4期。

姚战琪等:《技术进步与现代服务业:融合、互动及对增长的贡献》,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程大中:《论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黏合剂”作用》,《财贸经济》2004年第2期。

陈秀山、张可云:《区域经济理论》,商务印书馆,2004。

杨徐伟、郑建民:《西安服务业的竞争优势及发展对策》,《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赵凯、宋则:《商贸流通服务业影响力及作用机理研究》,《财贸经济》2009年第1期。

潘秀、孟令余:《兰州构建区域性金融中心的目标定位》,《甘肃金融》2009年第2期。

夏杰长:《发展职业教育宜成为甘肃扩大内需和带动就业的着力点》,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研课题研究报告,2009年5月。

2008年兰州市统计年鉴,http://www.lzstats.gov.cn/newsshow.asp?id=218。

2008年武汉市统计年鉴,http://www.whtj.gov.cn/documents/tjnj2008/1/1-11.htm。

2008年重庆市统计年鉴,http://www.cqtj.gov.cn/tjnj/2008/yearbook/index.htm。

2008年西安市统计年鉴,http://www.xatj.gov.cn/article/sort052/sort0157/list157_1.html。

Shelp,R.,The Role of Service Technology in Development,in Service Industrie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Case Studies in Technology Transfer,Praeger Publishers,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