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5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221

《高速铁路与经济社会发展新格局》(第二版)图书

High Speed Rails and New Structure of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SSAPID:101-5797-2352-89
ISBN:978-7-5201-0484-5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基于外部性理论和福利经济学的思想,从交通基础设施对国家和区域发展的作用机理出发,深入研究分析了我国高速铁路在现代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作用,从理论和实证方面对我国高速铁路与国家发展战略、与高铁经济带、与土地开发、与服务质量、与节能环保等的关系进行了剖析,得出了一系列有价值的结论,对于促进高铁与区域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林晓言
编 辑:王婧怡;刘宇轩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7年04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F5 交通运输经济

 再版前言

 一版前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高速铁路发展历史与现状

    一 世界高速铁路发展历史与现状

     1.日本新干线

     2.法国TGV

     3.德国ICE

    二 我国高速铁路建设的基本状况及发展前景

   第二节 高速铁路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 实例

    二 研究综述

   第三节 本书逻辑结构

    一 高铁状态总括

    二 高铁区域基础作用的机理形成及实现路径

    三 高铁区域基础作用的具体表现

    四 发挥高铁对区域发展更大作用的战略选择

 第二章 高速铁路对区域发展的作用机理

  第二章 高速铁路对区域发展的作用机理

   第一节 理论基础

    一 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的关系理论

    二 系统论

    三 区域经济理论

    四 运输经济理论

    五 现代组织管理理论

   第二节 影响高速铁路基础作用的构成要素

    一 沿线区域经济社会质量对于高铁基础作用的影响差异

    二 短期与长期对于高铁影响效应的差异

   第三节 高速铁路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

    一 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对高速铁路发展的影响

    二 高速铁路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作用

     1.高速铁路对区域经济社会的促进推动作用

     2.高速铁路对区域经济社会的制约作用

 第三章 高速铁路的技术经济特征

  第三章 高速铁路的技术经济特征

   第一节 高速铁路的技术经济特点

    一 速度的弹性

    二 高铁成本的复杂性

    三 高铁环境问题的固有性

    四 高铁市场需求的派生性与跨界性

   第二节 高速铁路的技术经济比较优势

    一 速度优势

    二 运量优势

    三 时间优势

    四 土地占用优势

    五 节能优势

    六 排放优势

    七 安全舒适的优势

 第四章 高速铁路的时间效益与时空竞争力

  第四章 高速铁路的时间效益与时空竞争力

   第一节 高速铁路的时间节约效益

    一 时间节约效益的概念及其测度指标

     1.时间价值测算模型

     2.不同时间价值测算方法说明

    二 高速铁路的客运时间价值节约——以京沪高速铁路为例

   第二节 高速铁路的时空竞争力

    一 时空竞争力概念及其测度指标

    二 区域可达性测算

     1.可达性理论阐述

     2.可达性与区域发展

     3.可达性的定量方法

     4.京沪高铁沿线地区或城市可达性测算

   第三节 高速铁路对沿线不同城市时空竞争力的影响

    一 对经济水平发展较高的城市影响不明显

    二 对经济基础较差的资源型城市影响明显

 第五章 高速铁路与区域交通结构

  第五章 高速铁路与区域交通结构

   第一节 高速铁路与运输结构优化的机理

    一 交通运输结构优化及其目标

    二 运输需求与技术支撑双驱动的高速铁路优化运输结构机理

    三 高速铁路优化运输结构的主要路径

   第二节 高速铁路对区域内各交通方式的影响

    一 高速铁路与区域内各交通方式的竞争协作关系

    二 有助于与既有铁路形成客货分运

    三 对公路造成一定冲击

    四 与水运形成多式联运

    五 对民航的直接分流

   第三节 高速铁路对区域交通影响实例

    一 日本东海道新干线案例分析

     1.案例背景

     2.东海道新干线开通对日本客运总周转量的影响

     3.东海道新干线对客运市场结构的影响

     4.分析结论

    二 台湾高铁案例分析

     1.案例背景

     2.台湾高铁开通的影响

     3.分析结论

    三 海南高铁案例分析

     1.案例背景

     2.海南高铁对岛内原有运输格局的影响

 第六章 高速铁路与区域经济总量

  第六章 高速铁路与区域经济总量

   第一节 高速铁路区域经济影响理论

    一 影响区域生产率

     1.厂商水平分析

     2.对生产函数的影响

    二 影响区域生产活动再布局

     1.通过可达性影响区域布局

     2.通过运输的边际成本影响区域就业

    三 区域集聚经济效果

    四 高速铁路区域经济效果量化方法

   第二节 高速铁路与区域经济总量的关系

    一 对投资的影响——以京沪线为例

    二 对消费的影响——以京沪线为例

    三 对贸易的影响——以湘桂线及其延长线为例

    四 生产函数视角的综合分析——以广西境内高铁网为例

 第七章 高速铁路与区域经济结构

  第七章 高速铁路与区域经济结构

   第一节 高速铁路与区域结构优化

    一 产业升级——以京沪高铁为例

    二 产业集聚效应——以京沪高铁为例

   第二节 高速铁路与区域关联产业发展

    一 高速铁路与区域旅游业——以广西高铁为例

    二 高速铁路与区域物流体系完善——以广西高铁为例

    三 高速铁路与区域房地产发展——以广西高铁为例

 第八章 高速铁路经济带

  第八章 高速铁路经济带

   第一节 高速铁路发展与新型经济带

    一 高速铁路经济带形成的背景与意义

    二 高速铁路经济带形成的前提保障

   第二节 高速铁路经济带的基本特征与形成机理

    一 高速铁路经济带的基本特征

    二 高速铁路经济带的形成与发展模式

     1.起步雏形期

     2.起飞膨胀期

     3.成熟扩展期

     4.融合消亡期

    三 高速铁路经济带的形成——以广西柳南线及其延长线为例

     1.起步期(高速铁路线路建成前的时期)

     2.发展期(线路建成后,未形成稳定客流量的时期)

     3.趋稳期(有稳定的客流量后)

     4.成熟与重建期(周边或者沿线有新线路进入)

   第三节 国外(境外)高速铁路经济带案例

    一 日本新干线与“太平洋工业带”

     1.新干线的布局

     2.新干线加速区域“融城效应”

     3.新干线促进沿线地区人口均质化

     4.新干线加速产业转移,重整生产要素,改写经济密度版图

     5.新干线助推沿线房地产业发展

    二 TGV与沿线经济带

     1.TGV线路的提出和发展

     2.TGV开通有利于沿线城市吸引半径扩大,合理配置经济带资源

    三 台湾高铁与“西部经济走廊”

     1.台湾交通运输需求与交通发展

     2.高速铁路对台湾“西部经济走廊”的融合与促进

     3.台湾高速铁路嵌入式发展将引领岛内运输体系变革

 第九章 高速铁路与区域土地开发

  第九章 高速铁路与区域土地开发

   第一节 高速铁路与区域土地开发的关系理论

    一 轨道交通廊道效应与沿线土地开发

     1.空间吸引效应通过增加城市土地利用强度影响城市空间形态

     2.分异效应对土地利用类型的影响

    二 高速铁路对区域土地开发的影响

     1.高速铁路对土地利用性质的影响

     2.高速铁路对土地利用强度的影响

     3.高速铁路对土地利用价值的影响

   第二节 高速铁路与区域土地价格

    一 高速铁路建设对沿线地价的影响

    二 高速铁路建设对沿线地价影响评估

     1.土地价格测算的方法

     2.需要考虑的几个问题

     3.高速铁路对沿线地价的影响模型

   第三节 高速铁路与区域土地开发案例

    一 京沪高铁对沿线土地开发的影响

    二 法国欧洲里尔车站

     1.法国土地利用相关政策和站区开发模式

     2.法国里尔站市镇联合体

     3.法国里尔站站区土地开发一体化

    三 英国国王十字车站

     1.英国城市土地增值收益的分配制度

     2.国王十字车站站区的一体化开发

    四 日本东京火车站

     1.东京火车站周边用地的开发模式

     2.东京火车站站区的土地开发

    五 台湾桃园高铁站

     1.台湾土地利用相关政策

     2.桃园站站区土地一体化开发

   第四节 土地发展权与高铁沿线土地开发

    一 土地发展权的基本理论

    二 高速铁路沿线土地发展权的内涵

 第十章 高速铁路与区域服务质量

  第十章 高速铁路与区域服务质量

   第一节 服务质量理论

    一 顾客满意度

    二 服务质量控制理论

   第二节 高速铁路服务质量

    一 高速铁路运输市场特征

     1.高速铁路旅客的特点

     2.高速铁路运输市场的细分

     3.高速铁路运输市场满意度的基本特征

    二 高速铁路运输服务质量评价指标

   第三节 高速铁路服务质量与区域质量

   第四节 高速铁路运输服务质量控制

    一 高速铁路运输产品特性说明

    二 高速铁路运输产品服务质量的差距模型构建

    三 高速铁路运输服务质量控制方案

     1.服务质量维度

     2.高速铁路运输服务质量控制因素

     3.高速铁路运输服务质量控制选择模型

    四 高速铁路运输服务质量控制实证——以京津城际为例

     1.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2.数据分析

     3.京津城际运输服务质量控制方案应用

    五 小结

 第十一章 高速铁路发展模式与政策

  第十一章 高速铁路发展模式与政策

   第一节 高速铁路政策的作用

   第二节 高速铁路发展的政策目标

    一 服务于经济发展的政策目标

     1.直接的经济效益目标

     2.给沿线城市带来经济效益的目标

     3.增加相关产业的经济效益目标

    二 服务于国土规划的政策目标

     1.高铁枢纽与大都市发展目标

     2.高铁沿线枢纽对区域规划的发展目标

   第三节 国外境外高速铁路发展模式与政策

    一 服务于宏观经济的高速铁路发展模式与政策

     1.欧洲

     2.我国台湾

     3.韩国

     4.日本

    二 服务于国土规划和开发的高铁发展模式与政策

     1.日本

     2.法国

     3.美国

   第四节 我国高速铁路发展模式选择与政策

    一 高速铁路发展的双属性定位

     1.产业属性

     2.企业属性

    二 产业属性定位下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1.基本内涵

     2.保障机制

    三 企业属性定位下的品牌建设发展模式

     1.基本内涵

     2.建设与维护措施

 第十二章 高速铁路与国家宏观战略

  第十二章 高速铁路与国家宏观战略

   第一节 高速铁路与新型城镇化战略

    一 高铁与沿线城市规划建设

    二 高速铁路的融城效应

    三 高速铁路与沿线地区城市化进程及格局演变

   第二节 高速铁路与资源管理战略

    一 我国铁路用地政策

     1.铁路用地的范围、来源及特点

     2.铁路用地管理的政策和现状

    二 高速铁路与区域内的农业用地

    三 高速铁路与区域内商业及工业用地

   第三节 高速铁路与低碳化能源战略

   第四节 高速铁路与技术转移战略

    一 世界高速铁路技术转移历史与态势

     1.我国高铁技术输出历程

     2.我国高铁技术装备引进情况

     3.法国高铁技术转移

    二 我国高铁技术转移的机遇与挑战

    三 我国高铁技术转移战略的方式选择与建议

     1.方式选择

     2.相关建议

 附录

  附录

   第三章

   第四章

 书评

  用技术经济理论和方法指导高铁研究的《高速铁路与经济社会发展新格局》著作

  探寻高铁技术的经济效果

   一 高铁经济研究的最新成果

   二 理论贡献:系统论述高铁技术的经济社会影响

   三 实践意义:正确处理高铁技术与经济社会的内在矛盾

   四 努力创建中国高铁经济理论

 参与本书研究的其他专家学者

 再版序言

目前我国高速铁路运营总里程已居世界第一位。高速铁路是我国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形成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区域包容性增长和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和战略意义,是我国企业“走出去”的着力点。本书基于外部性理论和福利经济学的思想,从交通基础设施对国家和区域发展的作用机理出发,深入研究分析了我国高速铁路在现代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作用,从理论和实证方面对我国高速铁路与国家发展战略、与高铁经济带、与土地开发、与服务质量、与节能环保等的关系进行了剖析,得出了一系列有价值的结论,对于促进高铁与区域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1]A.H. Wickens,“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n high speed railways-achievement and prospects”,Transport Reviews,1983,3(1):77-112.

[2]Amano K.,Nakagawa D.,Study on urbanization impacts by new stations of high speed railway,//Conference of Korean Transportation Association,Dejeon City. 1990.

[3]Amano K.,Fujita M.,“A long run economic effect analysis of alternativetranspiration facility plans-regional and national”,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1970,10(3):297-323.

[4]Andrew Holman,“In conversation with David Ellis”,British 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2010,38(2):83-85.

[5]Anderson William P.,Chatterjee Lata,Lakshmanan T. R.,“Ecommerce,Transportation and Economic Geography”,Growth and Change,2003,34(4):415-432.

[6]Antonio Couto and Daniel J. Graham,“The impact of high-speed technology on railway demand”,Transportation,2008,35(1):111-128.

[7]Armin Schmutzler,“The New Economic Geography”,Journal of Economic Surveys,1999,13(4):355-379.

[8]Berthold Herrendorf,James A. Schmitz,Arilton Teixeira,“The Role of Transportation in U.S. Economic Development:1840-1860”,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2012,53(3):693-716.

[9]Blum U.,Haynes K. E.,Karlsson C.,“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The Regional and Urban Effects of High-speed Trains”,The Annals of Regional Science,1997,31 (1):1-20.

[10]Bryan Ellickson and William Zame,“A Competitive Model of Economic Geography”,Studies in Economic Theory,2006,25(1):131-147.

[11]Campbell Thomas C.,“Transportation and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Transportation Journal,1963,3(1):7-13.

[12]Castelli L.,Pesenti R.,Ukovich W.,“Scheduling multimodal transportation systems”,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155,2004:603-615.

[13]Chang Justin S.,Jang-Ho Lee,“Accessibility Analysis of Korean High-speed Rail:A Case Study of the Seoul Metropolitan Area”,Transport Reviews,2008,28(1):87-103

[14]Chen C. L.,“Hall P. The impacts of high-speed trains on British economic geography:a study of the UK’s InterCity 125/225 and its effects”,Journal of Transport Geography,2011,19(4):689-704.

[15]Chen C. L.,“Reshaping Chinese space-economy through high-speed trains: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Journal of Transport Geography,2012,22:312-316.

[16]Cheshire P.,“A new phase of urban development in Western Europe?The evidence for the 1980s”,Urban Studies,1995,32(7):1045-1063.

[17]Chia-Lin Chen and Peter Hall,“The impacts of high-speed trains on British economic geography:a study of the UK’s InterCity 125/225 and its effects”,Journal of Transport Geography,2011,19(4):689-704.

[18]Concepción Román and Juan Carlos Martín,“Special Issue on New Frontiers in Accessibility Modelling:The Effect of Access Time on Modal Competition for Interurban Trips:The Case of the Madrid-Barcelona Corridor in Spain”,Networks and Spatial Economics,2011,11(4):661-675.

[19]David Walburn,Christian Saublens,“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policy in Europe:Where next?”,Local Economy,2011,26(6-7):73-485.

[20]David Alan Aschauer,“Is government spending productive?”,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989,23,pp. 177-200.

[21]David Alan Aschauer,“Does public capital crowd out private capital?”,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989,24(2):171-188.

[22]David Ellis,Relationship Between Transportation and the Economy,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2010.

[23]DfT,Transport,Wider Economic Benefits,and Impacts on GDP. London:UK Department for Transport (2006),See http://www.dft.gov.uk/pgr/economics/rdg/webia/transportwidereconomicbenefi3137.

[24]Dodgson J. S.,Motorway investment,industrial transport costs,and sub-regional growth:A case study of the M62,1974,8(1):75-91.

[25]Donelson Angela,“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Analysis and Planning Strategy” (Advances in Spatial Science)(Book),Papers in Regional Science,2003,82(3):419-420.

[26]Fernand Martin,“Justifying a High-speed Rail Project:Social Value Vs. Regional Growth”,The Annals of Regional Science,1997,31(2):155-174.

[27]Francis X. Mahady,Michael L.Lahr,“Endogenous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Through Transportation Investment”,Australian Tennis Magazine:Asia and the Pacific,2008 (2067):110-119

[28]Fujita M.,Mori T.,“Frontiers of the New Economic Geography”,Papers in Regional Science,2005,84(3):377-405.

[29]Fujita M.,Thisse J.,“New Economic Geography:An appraisal on the occasion of Paul Krugman′s 2008 Nobel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2008,39(2):109-119.

[30]Gand H.,“Comparative 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different modes”,Transportation,1987,14(2):139.

[31]Gines de Rus,Vicent Inglada,“Cost-benefit Analysis of the High-speed Train in Spain”,The Annals of Regional Science,1997,31(2):175-188.

[32]Griffin A. & Hauser J.R.,“The voice of the customer”,Marketing Science,1993,12(1):1-27.

[33]Hall P.,“Investment-spatially targeted or spatially blind?”,Town and Country Planning,2009,78,298-300.

[34]Hall P.,Banister D.,“The second railway age”,Built Environment,1994,19(3/4).

[35]Hirota R.,“Present situation and effects of the Shinkansen”,International Seminar on High-speed Trains,Paris,1984(11):15.

[36]H?gni Kals? Hansen,“Key Concepts in Economic Geography”,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2012,20(5):893-894.

[37]J. Simmie,“Technolog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The Dynamics of Local Regional and National Competitiveness”,Regional Studies,1998,32 (5):484-485.

[38]James R. Melvin,“The Regional Economic Consequences of Tariffs and Domestic Transportation Costs”,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1985,18(2):237-257.

[39]Jobair B. Alam,Saiyid H. Sikder,K. G. Goulias,“Role of Transportation in Regional Economic Efficiency in Bangladesh120”,Transportation Research Record,2004(1864):112-120.

[40]Juan Carlos Martin,Aura Reggiant,“Recent Methodological Developments to Measure Spatial Interaction:Synthetic Accessibility Indices Applied to High-speed Train Investments”,Transport Reviews,2007,27(5):551-571.

[41]Kim T.J.,Ham H. and Boyce D.E.,“Economic Impact of Transportation Network Changes:Implementation of a Combined Transportation Network and Impact-Output Model”,Papers in Regional Science,2002,81(2):223-246.

[42]Kingsley E. Haynes,“Labor Mar kets and Regional Transportation Improvements:the Case of High_speed Trains”,The Annals of Regional Science,1997,31(1):57-76.

[43]Kiyoshi Kobayashi,Makoto Okumura,“The Growth of City Systems with High_speed Railway Systems”,The Annals of Regional Science,1997,31(1):39-56.

[44]Komei Sasaki,Tadahiro Ohashi,Asao Ando,“High-speed Rail Transit Impact on Regional Systems:does the Shinkansen contribute to dispersion?”,The Annals of Regional Science,1997,31(1):77-98.

[45]Kristian Behrens,Pierre M. Picard,“Transportation,freight rates,and economic geography”,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11,85(2):280-291.

[46]Liu Youmei,“Exploring of Chinese High-Speed Railways”,Engineering Sciences,2004:7.

[47]Lozano A.,Storchi G.,“Shortest viable hyper-path in multi-modal networks”,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B 36(10),2002:853-874.

[48]Lozano A.,Storchi G.,“Shortest viable path algorithm inmultimodal networks”,Transportation Research,A 35(3),2001:225-241.

[49]Man Joyce Y.,“Transportation infrastructure and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1998,21(9):1307-1321.

[50]Mariko Utsunomiya,Kenichi Hodota,“Financial lessons from Asian experience in constructing and operating high speed train networks”,Transportation,2011,38 (5):753-764.

[51]Martin R.,Sunley P. Paul,“Krugman′s geographical economics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regional development theory:A critical assessment”,Economic Geography,1996,72(3):259-289.

[52]Martin Ron,Sunley Peter,“The new economic geography and policy relevance”,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2011,11(2):357-369.

[53]McCann Philip,“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economic geography:knowledge,time and transactions costs”,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2011,11(2):309-317.

[54]McCann Philip,“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Analysis and planning strategy”,Papers in Regional Science,2009,88(3):696-697.

[55]Morgan D. Thomas,“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Papers in Regional Science,1962,10(1):61-75.

[56]Moshe Givoni,“Development and Impact of the Modern High-speed Train:A Review”,Transport Reviews,2006,26(5):593-611.

[57]Nakamura H.,Ueda T.,“The Impacts of Shinkansin on Regional Development”,Proceedings of WC,1989,3:95-109.

[58]Paul Krugman,“Scale Economics,Product Differentiation,and the Pattern of Trade”,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80,170(5):950.

[59]Peterson,Robert A. and William R. Wilson (1992),Measuring Consumer Satisfaction:Fact and Artifact. Journal of the Academy Science 20 (Winter).

[60]Peter M.J.Pol,“The Economic Impact of the High—Speed Train on Urban Regions”,European Regional Science Association,2003.

[61]Philip Laird.,“Rail freight efficiency and competitiveness in Australia”,Transport Reviews. 1998,18(3):241-256

[62]Preston John Wall Graham,“The Ex-ante and Ex-post Economic and Social Impacts of the Introduction of High-speed Trains in South East England”,Planning Practice and Research,2008,23(3):403-422.

[63]Puga D.,“Agglomeration and cross-border infrastructure”,EIB Papers,2008,13(2):102-124.

[64]R. C. Jensen,G. R. West,G. J. D. Hewingst,“The Study of Regional Economic Structure using Input-Output Tables”,Regional Studies,1988,22(3):209-220.

[65]Richard Sellner,“Aggregate and Regional Economic Effects of New Railway Infrastructure”,Review of Economic Analysis,2009,2(1):73-85.

[66]Roberto Basile,“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in Europe:A semiparametric spatial dependence approach”,Regional Science,2008,87 (4):527-544.

[67]Roger Vickerman,“High-speed rail in Europe:experience and issues for future development”,The Annals of Regional Science,1997,31(1):21-38.

[68]Scott Loverodge,“A Typology and Assessment of Multi-sector Regional Economic Impact Models”,Regional Studies,2004,38(3):305-317.

[69]Spiekermann K.,Wegener M.,“The shrinking continent:new time-space maps of Europe”,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B,1994,21:653-653.

[70]Spiekermann K.,Wegener M.,“Accessibility and spatial development in Europe”,Scienze Regionali,2006,5(2):15-46.

[71]Tomoya Mori,“Increasing returns in transportation and the formation of hubs”,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2012,12(4):877-897.

[72]Toshiji Takatsu,“The History and Future of High-speed Railway in Japan”,Japan Railway & Transport Review,2007(8):20.

[73]UIC,Estimation des ResourcesetdesActivite’s EconomiquesLie’ es ala GrandeVitesse. PreparedbyCENIT(CenterforInnovationinTransport,UniversitatPolitecnicadeCatalunya),ParisOctober,2005.

[74]UIC,Railway Time-Series Data 1970-2004. UIC Publications,Paris February,2006.

[75]Wachs M. and Kumagai T. G.,“Phyical accessibility as a Socialindicator”,Transportation Reseach B,1996,30(1):47-79.

[76]Weinsteinb,“Economic geography and regional production structure: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European Economic Review,1999,43(2):379-407.

[77]Wolfgang Polasek,Wolfgang Schwarzbauer,Yuji Murayama,“The impact of railways on accessibility in the Japanese urban system”,Journal of Transport Geography,1994,2(2):87-100.

[1]安虎森:《区域经济学通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2]〔美〕保罗·克鲁格曼:《发展、地理学与经济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3]白云峰:《高速铁路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研究》,北京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4]布超、林晓言:《基于技术轨道理论的高速铁路自主创新演进路径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年第10期。

[5]程庆辉:《高速铁路科技创新的产学研一体化模式研究》,中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6]曹灿明、陈建军:《高速铁路客运服务质量、旅客满意度与忠诚度分析》,《铁道学报》2012年第1期。

[7]曹彪:《武广高铁对区域物流的影响》,《中国水运》2010年第4期。

[8]车骥冲:《高速铁路对商业地产价格影响及其成因分析》,《中国房地产金融》2011年第11期。

[9]陈有孝、林晓言、刘云辉:《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对地价影响的评估模型及实证》,《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9期。

[10]陈有孝、林晓言:《国土开发型铁路投资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确定方法研究》,《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11]邓岩:《未来京沪高速铁路与京沪空中快线间的博弈》,《空运商务》2009年第3期。

[12]丁冬梅:《高速铁路对沿线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北京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13]樊桦:《高速铁路建设对民航发展的预期影响分析》,《中国民用航空》2009年第4期。

[14]范秀成:《服务质量管理:交互过程与交互质量》,《南开管理评论》1999年第1期。

[15]冯华、薛鹏:《中国高速铁路的综合效益与支持政策探析》,《广东社会科学》2011年第3期。

[16]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08。

[17]国金证劵:《高铁专题分析报告》,2010。

[18]姜雅:《可持续发展的日本国土规划》,《中国国土资源报》2009年第11期。

[19]郭文军、曾学贵:《高速铁路对交通运输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中国铁路》2000年第3期。

[20]郭雪萌:《京沪高速铁路建设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综合运输》2006年第8期。

[21]韩保花:《法国高速铁路技术装备输出及对我国铁路提供的借鉴》,《中国铁路》2009年第12期。

[22]何华武:《快速发展的中国高速铁路》,《学术动态》2006年第3期。

[23]胡思继:《综合运输工程学》,北方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24]胡思涛:《高速铁路竞争下的公路客运发展策略研究》,《综合运输》2011年第2期。

[25]黄民、张建平主编《国外交通运输发展战略及启示》,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26]黄向荣、李引珍:《综合运输体系下客运结构合理配置模型及算法》,《铁道运输与经济》2006年第5期。

[27]黄世玲:《交通运输学》(第一版),人民交通出版社,1988。

[28]侯明明:《高铁影响下的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与地区发展研究》,同济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29]胡天军、申金升:《京沪高速铁路对沿线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经济地理》1999年第5期。

[30]胡叶平、张超:《京沪高速铁路潜在市场的调查与分析》,《铁路运输与经济》2002年第1期。

[31]韩彪:《论日本国铁民营及其启示》,《深圳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年第2期。

[32]蒋秀兰等:《高速铁路对京津冀都市圈经济发展的影响探讨》,《中国铁路》2009年第8期。

[33]姬东朝、宋笔锋、喻天翔:《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决策方法及应用》,《火力与指挥控制》2007年第11期。

[34]江波、陈森发:《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子系统间协调分析》,《综合运输》2007年第6期。

[35]蒋仁才、荣朝和、李雪松:《发达国家放松运输管制原因的理论分析》,《经济学家》1996年第6期。

[36]康平:《中国高铁时代的新选择》,《中国青年报》2010年8月18日,http://finance.qq.com/a/20100818/002065.htm。

[37]〔英〕肯尼斯·巴顿:《运输经济学》,商务印书馆,1993。

[38]郎茂祥:《我国修建高速铁路的社会经济效益分析》,《上海铁道科技》1999年第1期。

[39]李京文:《修建京沪高速铁路是经挤发展的客观要求》,《中国铁路》1996年第8期。

[40]李京文:《京沪高速铁路建设对沿线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中国铁路》1998年第10期。

[41]李建东:《高速铁路对沿线区域经济产业的影响》,《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年第9期。

[42]李平华、陆玉麒:《城市可达性研究的理论与方法评述》,《城市问题》2005年第1期。

[43]李学伟、韩宝明:《高速铁路概论》,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44]李世斌:《世界高速铁路发展的动向》,《铁路技术监督》2007年第1期。

[45]李旭宏、田锋、顾政华:《城市道路网供求分析技术》,《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02年第2期。

[46]梁燕:《顾客满意度研究述评》,《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47]梁雪松、王河江、邱虹:《旅游空间区位优势转换发展机遇的再探讨——基于“武广高铁”与“郑西高铁”视阈》,《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48]廖弘:《浅析高速铁路的技术经济优势》,《理论学习与探索》2006年第1期。

[49]廖颖林:《基于顾客满意度陷阱的市场细分方法研究》,《统计与信息论坛》2008年第11期。

[50]廖镇:《铁路客运市场调查理论及应用研究》,北京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51]林晓言:《技术经济学》,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

[52]林晓言:《区域质量与高速铁路社会效应——关于高铁建设时机的研究》,工作报告,2014。

[53]林晓言、陈有孝:《基础设施投资效果定量评价》,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54]林晓言:《高速动车组的重要经济影响》,《中国铁路》2007年第4期。

[55]林晓言、任伟:《高速铁路服务质量与市场竞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56]林晓言、陈小君、自云峰、韩信美:《京津城际高速铁路对区域经济影响定量分析》,《铁道经济研究》2010年第5期。

[57]林晓言:《节能环保视角下交通方式比较优势研究》,《综合运输》2010年第6期。

[58]刘国臻:《论美国的土地发展权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启示》,《法学评论》2007年第3期。

[59]刘国臻:《论英国土地发展权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启示》,《法学评论》2008年第4期。

[60]刘航:《从城市再开发角度看铁路车站地区的改造与更新》,天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61]刘晶:《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客户满意度模型和改善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62]刘洪营:《城市客运交通结构评价、设计与优化研究》,长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

[63]刘万明:《高速铁路主要技术经济问题研究》,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

[64]陆大道:《关于“点-轴”空间结构系统的形成机理分析》,《地理科学》2002年第1期。

[65]罗鹏飞、徐逸伦、张楠楠:《高速铁路对区域可达性的影响研究——以沪宁地区为例》,《经济地理》2004年第3期。

[66]毛保华、曾会欣、袁振洲:《交通规划模型及其运用》,铁道出版社,1999。

[67]孟德友、陈文峰、陆玉麒:《高速铁路建设对我国省际可达性空间格局的影响》,《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年第4期。

[68]孟巍:《高速公路对区域经济影响分析与评价方法研究》,长沙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69]孟宇:《把握时代基于的优势整合——浅析法国高速铁路车站地区综合开发的实践经验》,2008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

[70]明立波、甄峰、郑俊:《无锡—南通过江通道建设构想及其区域经济影响评价》,《人文地理》2007年第4期。

[71]南剑飞、熊志坚:《论顾客满意度评价体系的构建》,《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02年第6期。

[72]南敬林:《京沪通道旅客行为时间价值研究》,《铁道经济研究》2002年第3期。

[73]欧晋德:《高铁对台湾经济发展的影响》,台湾高铁股份有限公司,2007。

[74]平野卫、伊东诚、本多均等:《京沪高速铁路建设项目经济效益的研究》,《中国铁路》2001年第1期。

[75]平野卫:《修建京沪高速铁路的意义》,《中国铁路》2001年第3期。

[76]钱仲侯主编《高速铁路概论》,中国铁道出版社,1999。

[77]强丽霞、颜颖:《快速铁路客运网客流组织与营销管理战略研究》,《中国铁路》2007年第5期。

[78]荣朝和:《论运输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79]荣朝和:《论交通运输在经济时空推移和结构演变中的宏观作用》,《地理学报》1995年第1期。

[80]荣朝和、柴为群:《对福格尔关于铁路与经济增长关系理论的评论》,《北方交通大学学报》1996年第3期。

[81]荣朝和:《关于铁路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探讨》,《铁道经济研究》2001年第4期。

[82]荣朝和:《从运输产品特性看铁路重组的方向》,《北方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

[83]荣朝和:《关于我国铁路发展的八个问题》,《综合运输》2006年专刊。

[84]荣朝和:《重视基于交通运输资源的运输经济分析》,《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第4期。

[85]荣朝和等:《探究铁路经济问题》(第二辑),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86]邵亚明、张秀媛:《我国铁路快速客运空间分布方法研究》,铁路运输企业改革与发展学术研究论文集,2003。

[87]世界银行驻华代表处:《中国高铁区域经济影响分析》,2014。

[88]施卫东、孙霄凌:《京沪高速铁路建设对两地及沿线创意产业发展的影响》,《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年第10期。

[89]施祖麟:《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与实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90]孙启鹏、冯雪松、边凯:《日本高速铁路运营组织管理的借鉴与思考》,《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11年第10期。

[91]孙翔、田银生:《日韩高速铁路客运站建设特点及其借鉴》,《规划师》2010年第1期。

[92]孙永福:《京九铁路对经济社会发展重大作用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93]孙章、杨耀:《城际轨道交通与城市发展》,《轨道交通》2005年第12期。

[94]唐晓芬:《服务质量指数》,亚洲质量网、中国质量协会,首届亚洲质量网大会暨第17届亚洲质量研讨会——首届中国质量学术论坛论文集(第一卷),亚洲质量网、中国质量协会,2003。

[95]田振清、梁衡义:《北京城市轨道交通资产管理模式研究》,《综合运输》2010年。

[96]铁道部经济规划研究院:《铁路发展回顾与展望》,《铁道经济研究》2007年第3期。

[97]铁道部第三勘测设计院:《京津城际可行性研究报告》,2004。

[98]陶希东:《高铁时代中国大都市圈发展战略重建研究》,《现代城市研究》2010年第6期。

[99]王海湘:《铁路客运服务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中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100]王慧敏:《创意产业的上海经验及对天津的启示》,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天津市委员会为天津市“解难题、促转变、上水平”做贡献主题研讨会材料,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天津市委员会,2010。

[101]王炎灿:《高速铁路对沿线地区旅游产业集聚的影响研究》,西南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102]王杨堃:《高速铁路对我国相关产业发展的影响分析》,《综合运输》2011年第8期。

[103]王兰:《高速铁路对城市空间影响的研究框架及实证》,《规划师》2011年第7期。

[104]王令朝:《国外高速铁路及其标准化理念综述》,《铁道技术监督》2009年第8期。

[105]王缉宪:《高速铁路影响城市与区域发展的机理》,《国际城市规划》2011年第6期。

[106]王学民:《主成分分析和因子分析应用中值得注意的问题》,《统计与决策》2007年第11期。

[107]王颖:《高速公路对运输通道影响研究》,长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9。

[108]王垚、年猛:《高速铁路带动了区域经济发展吗?》,《上海经济研究》2014年第2期。

[109]汶婵、陈瑛、张晖:《基于地价函数的轨道交通对沿线房地产价格的影响》,《江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第1期。

[110]吴玲、林晓言:《台湾高速铁路融资及建设体制的启示》,《铁道经济研究》2001年第5期。

[111]吴强:《日本高速铁路考察报告》,《铁道经济研究》2006年第2期。

[112]吴兆麟:《综合交通运输规划》,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113]许晓峰、么培基:《高速铁路经济分析》,中国铁道出版社,1996。

[114]杨浩、赵鹏:《交通运输的可持续发展》,中国铁道出版社,2001。

[115]杨维凤:《京沪高速铁路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生态经济》2011年第7期。

[116]杨维凤:《京沪高速铁路对我国区域空间结构的影响分析》,《北京社会科学》2010年第6期。

[117]叶斌、汤晋:《从公共政策视角浅析欧洲高速铁路整合规划》,《国际城市规划》2010年第2期。

[118]叶霞飞、蔡蔚:《城市轨道交通开发利益还原方法的基础研究》,《铁道学报》2002年第1期。

[119]于涛:《高速铁路建设的内外部经济研究》,《铁道运输与经济》2007年第1期。

[120]许芳:《如何构建顾客满意度指标体系》,《商业时代》2006年第13期。

[121]张春:《我国铁路用地管理制度变迁与改革研究》,北京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122]张明、刘曦、黄翔:《中国旅游产业应对“高铁时代”的策略探析》,《中国商贸》2011年第8期。

[123]张琦:《关于Cantor五分集的维数》,《内蒙古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

[124]张文尝:《交通经济带》,科学出版社,2002。

[125]张振军:《高铁与航空由竞争走向连接》,《中国品牌与防伪》2009年第12期。

[126]张楠楠、徐逸伦:《高速铁路对沿线区域发展的影响研究》,《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年第3期。

[127]张鹏、花恋:《灰色模型预测技术在公路物流预测中的应用》,《交通企业管理》2001年第12期。

[128]张莹、薛东前:《郑西高铁开通后旅游整合联动发展的SWOT分析》,《经济师》2010年第4期。

[129]赵丹:《伦敦国王十字车站改造》,《城市建筑》2013年第3期。

[130]赵非:《高速铁路的旅客服务系统——话说高速铁路之七》,《高新技术》2000年第6期。

[131]赵娟、林晓言:《京津城际铁路区域经济影响评价》,《铁道运输与经济》2010年第1期。

[132]郑国华:《重视运输竞争对运输市场的影响作用》,《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133]郑新立:《新经济增长带——京九铁路沿线地区经济发展思路》,中国计划出版社,1997。

[134]郑友敬:《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与趋势展望——兼析华南经济圈的发展与经验》,《中国科技产业》1994年第12期。

[135]中国民用航空局课题组:《高速铁路对民航发展的影响及政策建议(续)》,《中国民用航空》2009年第9期。

[136]中国赴日高速铁路考察团:《日本高速铁路的发展》,《世界铁路》1994年第2期。

[137]中村英夫、厉国权:《日本铁路运输的变革及社会经济效益》,《中国铁路》2003年第8期。

[138]中西健一:《战后日本国有铁道论》,东洋经济新报社,1985。

[139]周溪召、王正:《论大城市客运交通的发展方向》,《综合运输》1996年第12期。

[140]周孝文:《高速铁路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促进作用》,《铁道经济研究》2010年第6期。

[141]颜颖、崔艳萍:《国外高速铁路列车开行特点及理念》,《中国铁路》2012年第9期。

[142]祝尔娟:《全新定位下京津合作发展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143]朱沆、汪纯孝、岑成德、谢礼珊:《服务质量属性的实证研究》,《商业研究》1999年第6期。

[144]朱士鹏、徐兵、毛蒋兴:《广西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分形研究》,《热带地理》2010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