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53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63

潮青学刊(第一辑)图书

Chaozhou young scholars proceedings

SSAPID:101-5790-5819-99
ISBN:978-7-5097-4403-1
DOI:
ISSN:

[内容简介] 该书是国际著名国学大师饶宗颐教授指导下的学术团体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下设工作机构青年委员会委员的学术论文选集。由饶宗颐教授题写刊名。全书共分为“方言 歌谣 灯谜”“潮剧艺术”“区域历史”“侨批侨汇”“文化遗产”“历史文献”“潮籍贤哲”“教育事业”“宗教信仰”等九大板块,共收录了50篇学术论文,涵盖了有关潮汕地区历史文化的方方面面,是一部全面反映潮汕地区青年学者学术水平的佳作,将有利于促进潮学研究的深入。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陈景熙
编 辑:黄金平;关晶焱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3年04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K2 中国史

 文前彩插

 序二

 《潮青学刊》编辑委员会

 方言 歌谣 灯谜

  从翁辉东《潮汕方言》看70年来潮州话词语的变化*

   一 翁辉东及其《潮汕方言》

   二 70年来潮州话词语的发展变化

    (一)完全不变,至今仍然保留的词语

    (二)词语依旧使用,但有新说法的词语

    (三)依旧使用,但词义产生变化的词语

    (四)消亡了的词语

   三 70年来潮州话词语变化的社会原因

    (一)民俗文化发展的原因

    (二)经济生产方式转变的原因

    (三)生活习惯变化的原因

   四 小结

  广东澄海闽方言量词的语法特点*

   一 量词同形容词的组合

    (一)AM1和AM2的组合特点

     1.AM2的表意特点

     2.AM2的结构特点

     3.AM2的语法特点

    (二)从句法功能看,AM2可以在句中充当定语、谓语、补语等

     1.做定语

     2.做谓语

     3.做补语

   二 数量短语中的省略及其语法功能和意义特征

    1.表确切数目的“[一]M”

    2.表不确定数目的“[一]M”

    3.表确切数量的“[一]M”和表不确定数量的“[一]M”的区别

    4.数量短语“一M”不省略数词“一”的情况

   三 “指·量+名”结构中指示代词的省略及其语法特点

    (一)表特指的“M’N”的句法功能

    (二)省略“M’N”中的N

   四 量词的后缀“物”

   五 澄海话量词特点探源

    (一)称法探源例释

  粤东闽语*与福建闽南方言疑问句比较研究

   一 特殊疑问句

    (一)底

    (二)几、若(侪)

    (三)怎生(样)、做呢

    (四)乜

    (五)语气助词提问

   二 是非疑问句

    (一)句末升调

    (二)句末加疑问语气词

    (三)语气词轻读

   三 选择疑问句

   四 反复疑问句(正反疑问句)

   五 余论

  依托潮汕童谣进行潮汕方言教学的思考和探索

   一 依托潮汕童谣进行潮汕方言教学的必要性

    (一)为什么要进行潮汕方言教学

    (二)为什么要借助潮汕童谣进行潮汕方言教学

   二 依托潮汕童谣进行潮汕方言教学的学理依据

    (一)潮汕童谣的内容是否能够满足潮汕方言教学的需要

    (二)潮汕童谣的形式是否能够满足潮汕方言教学的需要

   三 依托潮汕童谣进行潮汕方言教学的设计和构想

    (一)实行标准化的方言教学

    (二)克服方言教学的随意性

    (三)纳入教学课程体系中

   四 结论

  论潮汕方言歌谣收集整理的原则与方法*

   一 潮汕方言歌谣收集整理历史概述

   二 歌谣收集整理的现实意义

    (一)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潮汕歌谣,渐渐失去了生存空间,处于濒危状态,必须及时做抢救性的搜集整理

    (二)从语言与文化、民俗结合的角度整理歌谣,还原失真了的材料,使歌谣文本更接近原生态、更具研究价值

   三 现行歌谣集本存在的问题

    (一)收集数量偏少

    (二)对象界定问题

    (三)体式界定不清

    (四)用字不究,少有注释

    (五)版本不同,面目有异

   四 歌谣收集整理的原则与方法

    (一)明确潮汕歌谣结构形式,界定体式,这是收集整理的前提

    (二)采用合理方式选取歌谣,取舍有据,这是收集整理的基础

     1.只有起兴不同的歌谣,只保留一首

     2.内容基本一致且主题相同的歌谣,只保留一首

     3.内容基本一致,但主题有所不同的,可同时保留

     4.内容基本一致但体式不同的,可同时保留

    (三)遵循用字原则,通过比较辨析,统一用字,这是收集整理的重点难点

    (四)运用方言学研究成果进行歌谣的注释,这是收集整理的另一重点

    (五)按照歌谣主题,兼顾表达形式进行分类,这是收集整理的必要环节

  月明潮汕 光耀灯谜

   一

    (一)灯谜活动场景布置郑重其事,诸如花灯悬猜、布搭谜棚、击鼓导猜、配置谜联等样式,创意地糅合了花灯、锣鼓乐器、书法、对联等其他潮汕民俗文化因素,显示出潮汕灯谜艺术的民俗文化综合性

    (二)潮汕谜人结合潮汕地域语言、文化特征,因地制宜,开发本土谜材,创制独具潮汕特色的灯谜作品,保留和传承潮汕特色谜种,丰富和充实了潮汕灯谜文化活动

   二

    (一)潮汕灯谜典籍整理,让潮汕灯谜先贤的谜艺著作流传于世,发扬光大潮汕灯谜前辈先进的灯谜艺术思想,启迪后学

    (二)老中青知名灯谜师友深入开展潮汕谜艺研究,理论联系实际,积极撰写潮汕灯谜学术论文,出版刊印潮汕谜艺著作,探索潮汕谜艺历史渊源和发展趋向,逐步形成潮汕灯谜学术概念

    (三)潮汕各地灯谜组织发起举办潮汕地区上规模、上档次、有影响力的大型灯谜活动,以“大潮汕谜会”为主导,辐射大粤东、闽粤港台等地区,交流谜艺、增进谜友友谊,打响潮汕灯谜文化品牌

   结语

 潮剧艺术

  台湾皮影戏“潮调”唱腔与潮剧、白字戏、正字戏的关系*

   一 重六调

   二 活五调

   三 轻六调

   四 反线调

  潮剧戏文《汕头角石案》的发现与校订

   一 概说

   二 校订《汕头角石案》凡例

   三 校订《汕头角石案》戏文全文

    (一)新造汕头角(礐)石案头集

    (二)新造汕头礐石案贰集

    (三)新刊汕头礐石案叁集(老万利藏板)

    (四)新刊汕头礐石案四集(老万利藏板)

  经典、观众与政策*

   一 引言

   二 解放之初对潮剧的改造

   三 观众与艺人的反应

   四 经典与新戏之间的选择

   五 作为经典的《大难陈三》

   六 参加中南会演

   七 获奖的偶然与必然

   八 结论

  潮剧的“味道”和“乌衫”

   潮剧的味道

   潮剧舞台不见乌衫

 区域历史

  南宋元朝时期潮州驿道建设的政治功能*

   一 南宋以前潮州地区简陋的驿道建设

   二 南宋潮州驿道的整修改造

   三 元朝时期潮州新驿道的修建

  明代中期潮州地方士绅的兴起与卫所地方化*

   一 明初潮州大城所的设置与地方社会组织形态

   二 明代中期地方士绅的兴起与大城所的地方化

    (一)从“奏迁大城所”事件中看东里士大夫力量的兴起

    (二)经济形态、社会组织形式的转变与大城所角色的转换

   三 结语:乡村军事化与卫所地方化

  明代潮州抗倭问题探析

   一 明代潮州倭患久烈之原因

   二 明代倭寇劫掠潮州的危害

    (一)烧杀劫掠,毁坏文物

    (二)破坏生产,阻碍发展

    (三)加建村寨,造成隐患

   三 明代潮州抗倭之久烈

   四 明代潮州抗倭胜利之原因

  陈坤《如不及斋丛书》与晚清潮州社会*

   一 鳄渚回澜·古井遗忠——陈坤其人其书

   二 从“会乡”到团练:县际“剿匪”与乡村社会情态

   三 《治潮刍言》与《潮牍偶存》:地方行政形式的转变趋向

   四 余论

 侨批侨汇

  战争状态下之金融与传统人文网络*

   一 1939~1941年潮汕与东南亚间的侨汇流通

   二 东南亚的沦陷及与潮汕的侨汇流通

   三 两种政治势力对侨汇业务的参与

   四 香港在侨汇流通中的作用

   五 结语

  亲情与礼仪:冷战时代的南洋华人家庭关系*

   一 背景和材料

   二 亲情与现实之间

   三 礼多人不怪

   四 结语

  东南亚地区潮帮批信局的历时性特征析论*

   一 引言

   二 近代以来东南亚地区潮帮批信局数量的时间序列

   三 东南亚地区潮帮批信局在时间序列上的变化特点及其原因

   四 结语

  侨批:维系侨眷婚姻生活的纽带*

 文化遗产

  从考古发现看潮汕先民的越族文化特征*

   一 经济生活特点

   二 “棚寮”式的居住方式

   三 善舟楫,海上交通发达

   四 使用有肩、有段石器和石钺等石器

   五 使用铜钺、越式戈矛、越式鼎等青铜器

   六 流行几何印纹陶

   七 蛇图腾崇拜和鸟图腾崇拜

  潮州窑的中国宋青花*

   结语

  近现代枫溪潮州窑与新马陶瓷业的关系*

   一 近代枫溪与新马的陶瓷业

    (一)近代枫溪的陶瓷业

    (二)近代新马的陶瓷业

   二 枫溪潮州窑与新马陶瓷业密切关系的三种经营模式

    (一)吴子厚与近代枫溪陶瓷业

     1.从祝寿匾文及分家书了解吴子厚

     2.从文献及口述史料了解吴子厚

    (二)枫溪陶瓷业者在马来西亚创立在地化生产的企业——“万和发”

    (三)枫溪陶瓷业者在新加坡创立在地化生产及跨国贸易的企业——“陶光”公司

   三 小结

    (一)东南亚华人社会在本地化之前与华南侨乡存在密切联系

    (二)东南亚华人社会在本地化之前,枫溪陶瓷业者已进行在地化生产

    (三)东南亚华人社会在本地化之后仍然与华南侨乡存在非常密切的关系

  清代粤东闽南妇女服饰“文公帕(兜)”之考察*

   一 清代文人眼中的文公帕(兜)——理学正统的解释

   二 宋元文献记载与现今服饰遗存

   三 “文公帕”在周边地区的变异与非汉族群文化标志

   四 结语

  潮汕民间工艺美术的区域文化价值*

   一 引言

   二 文化需要的客体:民间工艺美术的繁荣和创新满足海外贸易成功商人荣归故里的需要

   三 文化需要的主体:海外侨胞文化的介入决定民间工艺美术的精细性

   四 结语

  “京都帝王府,潮州百姓家”*

   木雕

   石雕

   屋顶和嵌瓷

   高耸挺拔的山墙

   门面和彩绘

  潮州湘子桥的商业文化意蕴*

   一 精心选址蕴涵“商机”

   二 特殊结构彰显商业意识

   三 桥市风情揭示商业盛况

   四 结语

  吴殿邦诗轴释文

  十万山人绘画美学思想探析*

   一 胸有千岩万壑——十万山人的艺术构思

   二 浑逸——十万山人的审美理想

   三 诗与画通——十万山人绘画理论的再阐释

 历史文献

  浅谈东岩石刻的文史价值*

   一 记载地理形胜

    (一)“垂云”摩崖石刻

    (二)“云关”摩崖石刻

    (三)“近听风涛生有信,远观天水合无云”摩崖石刻

    (四)“天风海涛”摩崖石刻

    (五)“碧苔芳晖上有飞瀑”摩崖石刻

   二 记载人物行踪

    (一)凌廷飏诗摩崖石刻

    (二)王用文纪游摩崖石刻

    (三)县主老爷彭碑记

    (四)虚昌道人乩题和韵摩崖石刻

   三 记载宗教名胜

    (一)佛教

     1.“卓锡古寺”匾额石刻

     2.“白牛岩”摩崖石刻

     3.“开山祖”诗摩崖石刻

     4.“石岩古寺”门匾石刻

     5.“悟禅”摩崖石刻

     6.《咏点头石》诗摩崖石刻

    (二)道教

     1.牌坊

     2.虚昌道人乩题原倡和韵诗摩崖石刻

   四 记载法律保护告示

    (一)“钦命总镇府余爷审语”碑刻

    (二)“廉明县主王禁谕”碑刻

    (三)“县主老爷彭碑记”碑刻

    (四)“呈县主唐准示勒石”碑刻

  《月容传》考索

   一 出现时间偏晚

   二 内容有硬伤

   三 叙述不够合理

   四 结论

  潮汕善堂文征*

   前言

   一(潮阳)报德善堂

    (一)堂外福德祠石匾

    (二)堂门石匾

    (三)门后木匾

    (四)《报德堂碑记》

    (五)康熙庚子年(1720年)碑记*

    (六)光绪丙戌年(1886年)田产碑

    (七)民国壬子年(1912年)田产碑

    (八)民国己未年(1919年)碑记*

    (九)民国辛酉年(1921年)田产碑

    (十)《上寨二房社发》碑

    (十一)《复修报德古堂碑记》

   二(潮阳)棉安善堂

    (一)堂门石匾

    (二)善堂石联

    (三)《肇造留踪》碑

    (四)《保存宋大峰祖师纪念碑》

    (五)《基础垂远》碑*

    (六)《重建棉安善堂记》

   三(揭阳梅云)觉世善堂

    (一)堂门石匾

    (二)创建觉世善堂碑记*

    (三)石柱、门框题刻*

    (四)《重修觉世善堂碑记》

    (五)《觉世之光》

  1945年前日文潮汕资料知见录*

   一般总类

    《清国广东省汕头港并潮州情况》

    《汕头港ノ状势》

    《汕头事情》

    《南支汕头商埠》

    《香港广东汕头厦门出张报告书》

    《新汕头》

    《汕头の印象》

    《南支那旅行记》(厦门、汕头、香港、广东)

    《汕头》

    《汕头の一般概况》

    《汕头杂话》

    《潮汕の景物》

    《汕头の一般状况》

    《汕头の一般概况》

    《汕头所见》(绘と文)

    《汕头を语る》

    《汕头を语る》

    《汕头を语る》

    《潮梅一般事情》

    《汕头夜话》

    《汕头とはどんな处か》

    《汕头》

    《南澳岛事情》

   政治 外交

    《在汕头帝国领事馆管辖区域内事情》

    《汕头帝国领事馆管内事情》

    《南支の排外劳働运动》(附:《汕头の印象》)

    《最近の日支问题と汕头事件に对する外交论调》

    《汕头事件の真相》

    《歴史上より见れる我国と潮汕地方との交渉》

   战争

    《广东·汕头の攻略》

    《攻略后の汕头を观る》

    《南支新秩序への战ひ - 厦门、汕头、广东》

    《汕头攻略の重要性》

    《汕头攻略の意义》

    《汕头占领と事变の见透し》

    《汕头ノ背后地·潮梅地方 - 地志·产业 - 》

    《汕头の奇袭占领》

    《潮州·澄海を屠る》

    《南支那の复兴建设を现地に见る - 汕头》

    《汕头攻略》

    《南支汕头点描》

    《皇威辉く南支之展望》(广东、厦门、香港、南宁、汕头、海南岛)

    《潮州攻略战》《澄海占领 南支派遣军の战果》《汕头杂观》

    《潮阳攻略》

   经济

    《汕头金融事情》

    《南支那の开港场》第二编(《南支那及南洋调査》第198辑)

    《汕头商埠に就て》

    《南支に于ける潮汕地方の地位》

    《潮梅地方の一般经济事情》

    《汕头に于ける银荘に就て》

    《南汕头に于ける银荘に就て》

    《汕头の产业·经济》

    《汕头经济概况(十二月中)》

    《汕头经济概要》

    《汕头经济概况(五月中)》

   商业 贸易

    《贸易上ヨリ见タル汕头ノ将来》

    《汕头贸易事情》(南支调一一の二)

    《汕头贸易年报(昭和八年度)》

    《一九三七度广东及汕头の港势》

    《汕头贸易の现势と贸易事业经营要项》

    《汕头の商工业调査》

    《汕头贸易の特质と重要性》

    《南支の重要贸易港汕头の展望》

   工业

    《厦门及汕头の工业》

    《汕头诸事业界事情》

    《汕头抽纱业の概况》

    《汕头抽纱业の概况》

   农业

    《广东省潮州一带の蔗糖产出状况》

    《潮安地方柑橘产业状况》

    《广东省澄海县北湾乡の农村概况》

    《广东省潮州の农地分配》

    《潮汕地方农村の土地制度》

    《潮汕地方农村实况》

   水运 交通

    《汕头ニ于ケル电灯,水道,交通事业调査》

    《粤江及韩江》

   华侨

    《最近ノ厦门及汕头ヲ中心トスル华侨移动》

    《汕头の金融事情と华侨问题》

    《潮汕地方出身华侨に就て》

    《汕头地方出身华侨最近の动向》

   语言 文学

    《实用日汕语快捷方式》

    《日汕会话》

    《潮州:吉田忠一 从军句集》

   自然灾害

    《大正七年二月十三日汕头地方大地震报告》

  凤凰山畲族文献资料和文物遗存调查报告

   一 祖图、祖谱、祖杖等文物

   二 经书、法器等

   三 祖基遗址

   四 生产工具

 潮籍贤哲

  薛中离易学思想浅析

   一 薛中离《图》《书》易说要旨

   二 湛若水对《图书质疑》的批评

   三 薛中离易说之评述

  唐伯元与东林诸子交游考略*

   一 唐伯元与东林名士的交游

    1.与“二顾”的交游

    2.与安希范、高攀龙、钱一本的交游

     3.与邹元标的交游

   二 唐伯元与岭南王门的游离

   三 稽考唐伯元交游个案的文史意义

  唐伯元《白沙先生文编》编纂考

  十载春风几知己,三更旧雨百怀人*

   一 以诗证史,记录了清时潮州文人的文化生活

   二 以诗记诗,保存了当时文人的部分诗作

   三 以诗记人,刻画出清朝文人的众生相

  饶钝盦先生学术年表初编*

   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一岁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十四岁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八岁

   清光绪三十五年(1909年)十九岁

   清宣统二年(1910年)二十岁

   清宣统三年(1911年)二十一岁

   民国元年(1912年)二十二岁

   民国二年(1913年)二十三岁

   民国三年(1914年)二十四岁

   民国四年(1915年)二十五岁

   民国六年(1917年)二十七岁

   民国七年(1918年)二十八岁

   民国八年(1919年)二十九岁

   民国九年(1920年)三十岁

   民国十年(1921年)三十一岁

   民国十一年(1922年)三十二岁

   民国十二年(1923年)三十三岁

   民国十三年(1924年)三十四岁

   民国十四年(1925年)三十五岁

   民国十五年(1926年)三十六岁

   民国十六年(1927年)三十七岁

   民国十七年(1928年)三十八岁

   民国十八年(1929年)三十九岁

   民国十九年(1930年)四十岁

   民国二十年(1931年)四十一岁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四十二岁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先生殁后2年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先生殁后3年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先生殁后5年

   1978年 先生殁后46年

   1987年 先生殁后55年

   1994年 先生殁后62年

   2006年 先生殁后74年

   2010年 先生殁后78年

   2010年 先生殁后78年

  当代二大词学家在词学上的互动

   一 四次晤对,欢若平生

    (一)1935年夏詹安泰杭州初访夏承焘

    (二)1956年初詹安泰杭州再访夏承焘

    (三)夏承焘广州讲学三晤詹安泰

    (四)詹安泰杭州四晤夏承焘

   二 客里关心,互通音问

   三 互赠新作,互评颇高

   四 切磋词学,促进研究

    (一)互赠书籍及词学近作

    (二)交流词学心得

  万山深处锁吟魂*

   一

   二

   三

   四

   五

   余论

  现代潮籍女诗人冯素秋研究*

   一

   二

  水到天涯更自由*

   一 用典

    (一)借古典写我之情

    (二)用中国之典写外国之事

    (三)取外国之典造我之境

   二 点化

    (一)剪裁其辞

    (二)句式相承

    (三)意象变换

    (四)暗用其意

    (五)反用其意

   结语

 教育事业

  东山有文脉 悠悠四百年

   上篇 东山书院沿革考

    一 明末清初之东山书院(沈公祠)

     (一)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下半年,或稍后,潮阳士民为知县沈淙作祠,在东山邮亭之西,亦称东山书院

     (二)明季或清初,沈公祠毁于兵燹。徙沈公像于韩祠内

     (三)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将修韩祠,乃重葺沈公祠,归其像而祀之

    二 康熙年代之东山书院(韩祠)

     (一)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正月,潮阳知县臧宪祖重建东山韩祠,至五月落成。臧氏与杨钟岳分别为撰《记》*

     (二)雍正初年,潮阳频年荒歉,东山书院或因此废置

    三 乾隆至光绪年代之东山书院

     (一)乾隆十年(1745年)左右,潮阳知县吴廷元修建韩祠,潮阳教谕李斌增建学舍50余间

     (二)乾隆十七年(1752年),潮阳知县陈昶拨田租

     (三)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潮阳知县孙炜拨田租

     (四)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举人郑策名主讲东山书院

     (五)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署潮阳知县、南雄府通判宋鉴拨田租

     (六)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潮阳知县李文藻延进士郑安道为师,购经史子集数十种以教学者

     (七)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澄海陈进瑞主讲东山书院

     (八)嘉庆二十年(1815年),潮阳知县唐文藻修东山书院

     (九)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潮阳教谕黄钊与诗友续红棉吟社于东山书院

     (十)咸丰年间,嘉应举人李铿载主讲东山书院

     (十一)同治十年(1871年)举人余用宾主讲东山书院

     (十二)同治十二年(1873年),总兵方耀、潮阳知县樊希元筹款捐修。时邑绅王大勋、黄庭经、姚弼贤董其役。方耀并拨中田6亩、租25石

     (十三)同治十三年(1874年),总兵方耀拨中田5亩2分、下田10亩2分,租77石6斗8升8合7勺5杪

     (十四)光绪元年(1875年),总兵方耀捐置书籍,并拨中田17亩5厘、租34石4升入东山书院

     (十五)光绪十年(1884年)总兵方耀拨田3亩5分、租13石8斗、银80圆

     (十六)光绪十七年(1891年),闽省举人康咏主讲东山书院,十八年成进士,复主讲东山书院,至十九年始别去

     (十七)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二月,台湾进士丘逢甲主讲东山书院

     (十八)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夏五月二日,丘约同人为文信国祝生日于东山之大忠祠,都所为诗文名之曰《寿忠集》。书院诸生思赓续其绪,遂邀同志之士为“寿忠社”,丘氏应门人之请,作《东山寿忠社缘起》

     (十九)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秋,潮阳知县裴景福发起重修韩祠及书院,丘逢甲代撰《重修东山韩夫子祠及书院启》。又撰东山书院联二比*

     (二十)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邑举人萧永康向东山书院捐学田

     (二十一)光绪三十年(1904年)东山书院改为“东山高等小学堂”

   下篇 20世纪东山学校嬗变述略

    一 东山高等小学堂

     (一)光绪三十年(1904年)

     (二)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

     (三)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

     (四)宣统三年(1911年)

    二 潮阳县立中学校

     (一)民国三年(1914年)

     (二)民国四年(1915年)

     (三)民国七年(1918年)

     (四)民国八年(1919年)

     (五)民国九年(1920年)

     (六)民国十年(1921年)

     (七)民国十一年(1922年)

     (八)民国十二年(1923年)

     (九)民国十四年(1925年)

     (十)民国十七年(1928年)

    三 乡师与简师

     (一)民国十九年(1930年)

     (二)民国廿一年(1932年)

     (三)民国廿四年(1935年)

     (四)民国廿八年(1939年)

     (五)民国三十年(1941年)

    四 潮阳县立联合中学

     (一)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

     (二)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

     (三)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

    五 潮阳第一中学

     (一)1949年

     (二)1950年

     (三)1953年

     (四)1956年

     (六)1960年

     (七)1969年

     (八)1978年

     (九)1979年

     (十)1980年

     (十一)1981年

     (十二)1982年

     (十三)1985年

     (十四)1986年

     (十五)1990年

     (十六)1991年

     (十七)1993年

     (十八)1995年

     (十九)1997年

     (二十)2000年

     (二十一)2001年

     (二十二)2003年

     (二十三)2004年

     (二十四)2006年

    结语

  近代汕头基督教会女校研究*

   一 汕头淑德女校的创办及发展

   二 收回教育权时代的淑德女校

   三 近代汕头基督教会女校的特点

    (一)以传教及培养协助传教的女性为办学目的

    (二)学校发展缓慢

    (三)教师多数为女传教士,人员相对稳定

    (四)教学围绕传教需要进行,本地化色彩较浓

    (五)学生品行笃诚纯良,对国家、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淡薄

    (六)不因形势的流转而改变办学性质,选择停办或合并

   四 结语

  汕头孔教总会创办之国粹专门学校史实考略*

   一

   二

    1.关于创办时间

     (1)1920年说

     (2)1925年说

     (3)1929年说

    2.入学条件和收费

    3.课程及学制

    4.师资及管理

    5.校址及校名

   三

 宗教信仰

  粤东三山国王信仰的分布与信仰的族群*

   一 问题的提出

    (一)“三山国王是台湾客属的特有信仰”的论述完整吗?

    (二)“三山国王是台湾客属的特有信仰”的命题本身有无需要检讨?

    (三)三山国王也是其他区域客属特有的信仰?

   二 三山国王信仰在中国大陆的分布

    (一)潮州府的三山国王庙分布

    (二)嘉应直隶州的三山国王庙分布

    (三)惠州府的三山国王庙分布

    (四)其他地区的检索

   三 三山国王信仰分布区域的方言群考察

   四 三山国王信仰与方言群分布的历史综合考察

   五 结论与讨论

  近二十年来大陆学者三山国王研究之检讨*

   一 引言

   二 两岸民间交流与三山国王研究的缘起

   三 文献资料的鉴别和运用

   四 研究的主题:三山国王信仰的由来和性质

   五 区域社会文化史的视野

   六 小结

  粤东三山国王崇拜的起源与演变*

   一 粤东三山国王崇拜的起源

   二 粤东三山国王崇拜的演变

    (一)隋唐时期

    (二)宋元时期

    (三)明清时期

   三 小结

  潮汕民间石敢当信仰之调查研究*

   一 学术史回顾及研究思路

   二 调查区域现存石敢当的分析

   三 关于石敢当的制作、立碑仪式与祭祀方式

   四 有关“石敢当”的史志记载及民间传说

   五 关于石敢当信仰的几个问题

    (一)潮汕石敢当与符箓信仰

    (二)潮汕石敢当与风水观念中的镇宅民俗

    (三)石敢当与泰山信仰

   六 结语

  十九世纪中叶香港三位潮州男传道的巡游布道*

   日记作者的身份

   长洲的布道环境

   如何使用圣经和传道小册子

   布道的要点

    1.对“上帝”的解释

    2.对“耶稣”的解释

    3.批判崇拜柴神和菩萨的行为

    4.礼拜上帝的方式

    5.遇到辱骂时保持克制

   积极的回应

   消极的回应

    1.自身的不良行为

    2.迁延

    3.忙于生计

    4.年老

    5.贫穷

    6.不识字

    7.祖宗和柴神崇拜

   结论

  草创时代德教的建构与演变*

   引言:学术史、问题与研究材料

   一 德教经典的产生

    1.紫香阁的请仙师咒

    2.《德教心典》、“十德”、“六大信条”与《德教根荄下意识真义》

   二 “德教”概念的提出

    1.紫香阁“扶老仙师”

    2.“德教”及相关概念

   三 组织形态的建设

    1.创阁人、主持人、乩手

    2.收录阁生(德生)、义子

    3.奉乩谕创阁扬教

    4.“三生”与异姓金兰

    5.三阳德友齐集共祭与紫香寻源

   四 活动方式的演化

    1.扶乩仪式的演变

    2.明德学校、明德善社的出现

    3.从“善化乡人”到“德教行于五洲”

   结语:草创时代德教的历史阶段总结

 附录

  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青年委员会活动纪略(2012)

   青委会2012年会

   第一期学术讲座

   第二期学术讲座

   第三期学术讲座

   第四期学术讲座

  《潮青学刊》文稿格式

   一 来稿正文格式

   二 注释格式

    (一)引用近现代文献

    (二)引用古代文献

    (三)引用英文文献

   三 注释说明

  《潮青学刊》征稿启事

 序一

《潮青学刊》是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主办,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青年委员会承办,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面向海内外公开出版的学术年刊。主要收录符合当代中国学术规范,遵循本学刊《文稿格式》的有关潮汕历史文化研究的高层次、高水平研究成果,欢迎国内外学术同人踊跃赐稿。《潮青学刊》(第一辑)收录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青年委员会委员代表性学术论文50篇,内容涵盖方言歌谣灯谜、潮剧艺术、区域历史、侨批侨汇、文化遗产、历史文献、潮籍贤哲、教育事业、宗教信仰等潮汕历史文化领域的新近研究成果。

甘于恩、邵慧君:《汉语部分南方方言否定副词的类型比较》,载《第四届国际闽方言研讨会论文集》,汕头大学出版社,1996。

欧阳觉亚、绕秉才、周耀文、周无忌编著《广州话、客家话、潮汕话与普通话对照词典》,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邵敬敏:《现代汉语疑问句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

施其生:《汕头方言的反复问句》,《中国语文》1990年第2期。

王建设、张甘荔:《泉州方言与文化》,鹭江出版社,1994。

周长楫:《厦门话疑问句末的“不”、“无”、“勿会”、“未”》,载《第五届国际闽方言研讨会论文集 》,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

朱德熙:《汉语方言里的两种反复问句》,《中国语文》1985年第1期。

宋史。脱脱等撰。台北:鼎文书局点校本。

元史。宋濂等撰。台北:鼎文书局点校本。

明史。张廷玉等撰。台北:鼎文书局点校本。

清史稿。赵尔巽等撰。台北:鼎文书局点校本。

古今图书集成。陈梦雷等辑。台北:文星书店影印。

宋会要辑稿。徐松辑。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影印。

舆地纪胜。王象之撰,清粤雅堂本。台北:文海出版社影印。

寰宇通志。陈循等撰,明景泰间内府刊初刻本。台北:中央图书馆、正中书局影印。

大明一统志。李贤等撰,明刊本。台北:文海出版社影印。

广志绎。王士性撰。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

读史方舆纪要。顾祖禹撰。台北:新兴书局。

嘉庆重修一统志。穆彰阿等撰,清史馆藏进呈写本。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

广东通志。阮元等纂,道光三年(1823)刊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

永乐大典·十三萧·潮字·潮州府条,收入饶宗颐纂,潮州志汇编。

潮州三阳志辑稿。陈香白辑校,1989年,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潮州府志。郭震春等纂,嘉靖二十六年(1547)刊本,收入饶宗颐纂,潮州志汇编。

潮州府志。吴颖等纂,顺治十八年(1661)刊本,收入饶宗颐纂,潮州志汇编。

潮州府志。周硕勋等纂,乾隆四十年(1775)增纂,光绪十九年(1893)刊本,收入成文华南 46。

潮州志。饶宗颐总纂,民国三十五年(1946)刊本,收入饶宗颐纂,潮州志汇编。

潮州志汇编。饶宗颐纂,1965年,香港:龙门书店。

海阳县志。陈珏等纂,雍正十一年(1733)刊本。

海阳县志。吴道镕等纂,光绪二十六年(1900)刊本,收入成文华南 64。

潮阳县志。张其抃等纂,光绪十年(1884)刊本,收入成文华南 12。

揭阳县志。凌鱼等纂,乾隆四十四年(1779)纂,民国二十六年(1937)铅印本,收入成文华南 195。

饶平县志。刘抃等纂,康熙二十六年(1687)刊本。

饶平县志。饶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1994年,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惠来县志。张玿美等纂,雍正九年(1731)纂,民国十九年(1930)重刊本,收入成文华南 116。

大埔县志。蔺壔等纂,乾隆十年(1745)刊本。

大埔县志。温廷敬等纂,民国三十二年(1943)刊本,1971年,台北:大埔同乡会影印。

澄海县志。宁时文等纂,雍正九年(1731)刊本。

澄海县志。蔡继绅等纂,嘉庆二十年(1815)刊本,收入成文华南 62。

普宁县志。萧麟趾等纂,乾隆十年(1745)纂,民国二十三年(1934)铅印本,收入成文华南 173。

丰顺县志。葛曙等纂,乾隆十一年(1746)刊本。

韩江闻见录。郑昌时撰,道光四年(1824)刊本,1978年,香港:潮州会馆董事会影印本。

陈天资纂修、王琳干勘校《东里志》。万历二年(1574)初纂,1990年,汕头市地方志办公室、饶平县地方志办公室刊行。

程乡县志。刘广聪等纂,康熙三十年(1691)刊本,收入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刊,1992年,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

嘉应州志。王午塘等纂,乾隆十五年(1889)纂,1991年,广州:广东省中山图书馆古籍部整理本。

嘉应州志。温廷敬等纂,光绪二十四年(1898)刊本,收入成文华南 117。

平远县志。卢兆鳌等纂,嘉庆二十五年(1820)纂,民国廿三年(1934)铅印本,收入成文华南 177。

平远县志续编资料。朱浩怀撰,1975年,台中:青峰出版社。

镇平县志。吴作哲等纂,乾隆四十八年(1783)刊本。

长乐县志。温训等纂,道光二十五年(1845)纂,民国年间铅印本,收入学生方志 126。

兴宁县志。施念曾等纂,乾隆四年(1739)刊本。

兴宁县志。张鹤龄等纂,咸丰六年(1856)纂,民国十八年(1929)铅印本,收入成文华南 9。

石窟一征。黄钊撰,宣统元年(1909)刊本,台北:学生书局影印。

惠州府志。邓抡斌等纂,光绪七年(1881)刊本,收入成文华南 3。

归善县志。陆飞等纂,乾隆四十八年(1783)刊本,收入成文华南 63。

永安县三志。赖朝侣纂,道光二年(1822)纂,民国十九年(1930)刊本,收入成文华南 178。

海丰县志。史本等纂,乾隆十五年(1750)纂,民国二十年(1931)铅印本,收入成文华南 10。

海丰县志。林光斐等纂,同治十二年(1873)纂,民国二十年(1931)铅印本,收入成文华南 10。

陆丰县志。王之正等纂,乾隆十年(1745)刊本,收入成文华南 11。

龙川县志。勒殷山等纂,嘉庆二十三年(1818)刊本,1981年,台北龙川县志续编编纂委员会。

和平县志。徐延翰等纂,嘉庆二十四年(1819)纂,民国二十三年翻写油印本。

漳州府志。沈定均等纂,光绪三年(1877)刊本,1965年,台南文献会影印。

南靖县志。王宝序等纂,乾隆四十二年(1777)刊本。

平和县志。昌景天等纂,康熙五十八年(1719)纂,光绪十五年(1889)刊本,收入成文华南 91。

诏安县志。秦炯等纂,康熙三十三年(1694)刊本。

汀州府志。李绂等纂,乾隆十七年(1752)纂,同治六年(1867)刊本,收入成文华南75。

长汀县志。刘国光等纂,光绪五年(1879)刊本,收入成文华南87。

宁化县志。李世熊等纂,同治八年(1869)重刊本,收入成文华南88。

上杭县志。丘复等纂,民国二十七年(1938)刊本,1981年台北上杭同乡会影印。

武平县志。赵良生等纂,康熙三十八年(1699)刊本,1980年台北武平同乡会影印。

明溪县志。廖立元等纂,民国三十二年(1943)刊本,收入成文华南235。

连城县志。邓光瀛等纂,民国二十七年(1938)刊本,收入成文华南239。

韶州府志。单兴诗等纂,同治十三年(1874)刊本,收入成文华南 2。

南雄直隶州志。戴锡纶等纂,道光四年(1824)刊本,收入成文华南60。

赣州府志。陈观西等纂,道光二十八年(1848)刊本,收入成文华中100。

南安府志。石景芬等纂,同治七年(1868)刊本,收入成文华中268。

重修凤山县志。王瑛曾等纂,乾隆二十八年(1763)纂,台湾文献丛刊本。

恒春县志。屠继善等纂,光绪二十年(1894)纂,台湾文献丛刊本。

云林县采访册。倪赞元等纂,光绪二十年(1894)纂,台湾文献丛刊本。

*“成文华中、华南”为成文出版社“中国方志丛书”简称,后附数字为其编号。

“学生方志”为学生书局“新修方志丛刊”简称,后附数字亦为其编号。

尹章义1985《闽粤移民的协和与对立——以客属潮州人开发台北以及新庄三山国王庙的兴衰史为中心所作的研究》,《台北文献(直)》74:1~28。

尹章义1990《台湾移民开发史上与客家人相关的几个问题》,《客家杂志》 8:64~78。同时刊于《辅仁历史学报》2:77~94。

王世庆1972《民间信仰在不同祖籍移民的乡村之历史》,《台湾文献》23~3:1~38。

王焜泉1979《松源人膜拜的“松源王公”》,《梅州文献汇编》第九辑,第 245~247页。

仇德哉编著1983《台湾之寺庙与神明(四)》。台中:台湾省文献委员会。

白长川1984《苏澳开拓史考》,《台湾文献》35~4:171~212。

何联奎1955《台湾省通志稿·人民志·礼俗篇》。台中:台湾省文献委员会。

余亦民1990《也谈台南三山国王庙》,《客家杂志》7:91。

吴金夫1996《三山国王文化透视》。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

吴瀛涛1969《台湾民俗》。台北:进学出版社。

贝闻喜、杨方笙主编1999《三山国王丛谈》。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李柏林1989《梅州史迹纵览》。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李新魁1987《广东闽方言形成的历史过程》,《广东社会科学》87~3:119~124,87~4:142~150。

邱彦贵1992《三山国王是台湾客属的特有信仰?——粤东移民原居地文献考察的检讨》,《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田野研究通讯》23:66~70。

邱彦贵1995《嘉义广宁宫二百年史(1752—1952)勾勒——一座三山国王庙的社会史面貌初探》,《台湾史料研究》6:69~89。

邱彦贵1997《宜兰溪北地区的三山国王信仰——自传说看历史性的族群关系论述》,收入《“宜兰研究”第二届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266~293页。宜兰:宜兰县立文化中心。

邱彦贵2001《新街三山国王与五十三庄:管窥北港溪流域中游的一个客家信仰组织》,第38页,宣读于“第一届云林研究学术研讨会”,斗六:云林科技大学。

林伦伦1991《也谈粤东方言的形成及其有关问题——兼与黄苏先生商榷》,《广东社会科学》91~4:72~77。

林嘉书、林浩1992《客家土楼与客家文化》。台北:博远出版公司。

林衡道1963《员林附近的“福佬客”村落》,《台湾文献》14~1:153~158。

林衡道1980a《荷婆仑三山国王庙》,《台湾文献》31~1:99~100。

林衡道1980b《永靖乡的古迹》,《台湾文献》31~1:101~106。

林衡道1980c《埔心乡的古迹》,《台湾文献》31~2:78~83。

林衡道1981《三山国王庙》,《台湾胜迹采访册》第六辑,第 243~244页。

周宗贤1983《清代台湾民间的地缘组织》,《台湾文献》34~2:1~14。

施振民1975《祭祀圈与社会组织——彰化平原聚落发展模式的探讨》,《中研院民族所集刊》 36:191~206。

洪惟仁1987《消失的客家方言岛——现在开始拯救还不迟》,《客家风云杂志》3:13~17。

洪丽完1988《清代台中地方福客关系初探——兼以清水平原之三山国王庙兴衰为例》,收入《台湾史研究论文集》,第133~185页。

南洋客1990《泮坑公王保外乡》,《客家人》创刊号:60。

奚淞1990《粤东客家人的守护神——三山国王》,《汉声》24:100~101。

徐俊鸣、徐晓梅1984《古代梅县市发展过程初探》,《岭南文史》84~1:26~40。

袁家骅等1989《汉语方言概要》(第二版)。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

连景初1973《三山国王庙》,《台湾风物》23~1:38~42。附刊国分直一 1948《三山国王庙》。

张振兴1985《闽语的分区(稿)》,《方言》85~3:171~180。

张振兴1989《闽语的分布和人口》,《方言》89~1:54~59。

张淦宏1976《梅县太平乡简介(二)》,《梅州文献汇编》第三辑,第112~116页。

张淦宏1977《梅县所属乡镇区划名称对照表》,《梅州文献汇编》第四辑,第19页。

张宝义1979《梅县饶塘乡简介》,《梅州文献汇编》第九辑,第86~89页。

许嘉明1975《彰化平原福老客的地域组织》,《中研院民族所集刊》36:165~190。

陈春声1994《地方神明正统性的创造与认知——三山国王来历故事分析》,收入《潮州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郑良树主编,第 145~160页。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陈春声1996《三山国王信仰与台湾移民社会》,《中研院民族所集刊》80:61~114。

陈春声、陈文惠1993《社神崇拜与社区地域关系——樟林三山国王的研究》,《中山大学史学辑刊》 2:90~106。

陈拱初1978《陆丰乡土谈片》,《中原文化丛书》第二集,第33~40页。

陈国强1992《惠安崇武的民间寺庙与信仰》,收入《惠东人研究》,第180~203页,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陈运栋1978《客家人》。台北:联亚出版社。

曾玉昆1984《高雄市各庙宇及各庙主神的分类研究与各寺庙的沿革小志》,《高雄文献》18/19:269~355。

曾玉昆1985《盐埕区的拓殖与发展考》,《高雄文献》22/23:187~225。

曾景来1938《台湾宗教と迷信陋习》。台北:台湾宗教研究会。

叶文程1992《惠东大岝人的民间宗教》,收入《惠东人研究》,第59~170页,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程志远1986《梅南胜境与三山国王的由来》,《客家风采》第二辑,第141~143页。

程志远1989《泮坑公王保外乡》,《梅州风采——嘉应文学》(总)57/58:82。

梅州市地名委员会编1989《广东省梅州市地名志》。广州:广东省地图出版社。

黄苏1990《粤东方言的形成及其有关问题的探测》,《广东社会科学》90~2:170~176。

黄雪贞1987《客家话的分布与内部异同》,《方言》87~2:81~96。

黄荣洛1990《鹿港的三山国王庙》,《客家杂志》6:8~10。

黄荣洛1991《客家人移垦台湾的守护神——三山国王和阴那山惭愧祖师》,《客家杂志》18:14~20。

詹伯慧1990《广东境内三大方言的相互影响》,《方言》90~4:265~269。

杨国鑫1988《台湾的三山国王庙初探》,《三台杂志》18:44~49。

杨国鑫1990a《彰化县客家调查》,《客家杂志》6:11~18。

杨国鑫1990b《南投客家之旅》,《客家杂志》6:19~27。

董同龢1959《四个闽南方言》,《中研院史语所集刊》30本下:729~1042。

铃木清一郎1934《台湾旧惯冠婚葬祭と年中行事》。台北:台湾日日新报社。

熊正辉1987《广东方言的分区》,《方言》87~3:161~165。

台湾总督官房调查课1928《台湾在籍汉民族乡贯别调查》。台北:台湾时报印行。

刘佐泉1991《客家历史与传统文化》。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刘枝万1961《南投县风俗志宗教篇稿》。南投:南投县文献委员会。

刘还月1991a《苍茫暮色王爷影——台湾客家人信仰的三山国王》,《国文天地》72:103~106。

刘还月1991b《台湾的客家民俗》,收入徐正光主编《徘徊于族群和现实之间:客家社会与文化》,第78~101页,台北:正中书局。

潘自莲译,J. L. Watson原著1988《神明标准化:华南沿海地区天后之提倡(960~1960)》,《思与言》26~4:59~87。原作“Standardizing the Gods:The Promotion of T’ien Hou(Empress of Heaven)Along the South China Coast,960-1960” In D. Johnson & Others eds. Popular Culture in Late Imperial China.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5.

增田福太郎1935《台湾本岛人の宗教》。东京:财团法人明治圣德纪念学会。

蔡英元1986《河婆地方志略》,收入蔡俊举等编《河婆风采》,第51~63页,香港:奔马出版社。

蔡相辉1989《台湾的祠祀与宗教》。台北:台员出版社。

蔡俊举1986《客家源流》,收入蔡俊举等编《河婆风采》,第35~50页,香港:奔马出版社。

蔡俊举、张志诚、刘瑶1986《河婆风采》。香港:奔马出版社。

郑志明1990《台湾的宗教与秘密教派》。台北:台原出版社。

谢剑1981《香港的惠州客家社团——从人类学看客家文化的持续》。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谢雪影1935《潮梅现象》。汕头:汕头时事通讯社。

颜章炮1991《台湾民间的守护神信仰》,《厦门大学学报》91~2:97~102。

罗香林1933《客家研究导论》。兴宁:希山书藏。

罗香林1950《客家源流考》,收入《香港崇正总会三十周年纪念特刊》。

罗滨1990《庇民垂万古,骑虎镇三山——“三山大王”神话及有关诗文》,收入嘉应诗社主编《兴宁风物诗话》第二集,第54~63页,梅州:嘉应诗社。

饶宗颐1965《清以前潮志纂修始末》,收入《潮州志汇编》附录,香港:龙门书店。

Hansen,Valerie1990 Changing Gods in Medieval China,1127-1276. 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