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7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11

地方文化资源与乡村社会治理图书

Local Cultural Resources and Rural Social Governance: A Case Study of Miao Ethnic Group in Qingshuijian River Basin of Guizou Province

SSAPID:101-5776-1629-29
ISBN:978-7-5201-1945-0
DOI:
ISSN:

[内容简介] 苗族历史悠久,文化资源宏富,其社会治理蕴含着丰厚的历史积淀。现代社会治理与传统社会治理方式只要互相尊重、平等协商、从善借鉴,就会形成彼此承认、互相为用、共生其长的生态关系。社会治理是多元主体的公共权益的公平正义之回归过程,而治理的基点是对不同文化脉络的深入认知及其价值的遵循。本书将治理的理念、技术与文化资源结合分析,从民族地区文化资源中探寻不同社会治理的切实路径。

相关信息

丛书名:
编 辑:杨雪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04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G0 文化理论

 后记

 前言

 附录

 第一章 清水江流域的苗族与地方政府

  第一节 苗疆开辟与文化冲突

  第二节 苗族与晚清地方政府的长期磨合

  第三节 民国时期苗族与地方政府对话

  第四节 民国时期苗族“黔东事变”

  小结

 第二章 “地鬼”信仰的权威表征

  第一节 龙塘苗寨

   一 居于龙塘的“人”

   二 聚于龙塘的“鬼”

  第二节 土地庙的等级

   一 历史记忆与家族地位

   二 家族与土地庙的等级认同

    (一)吴家庙与邰家庙的地位等级之争

    (二)邰氏家族土地庙的等级认同

     1.邰家中寨土地庙

     2.“包诺”土地庙

  第三节 村寨传统权威与现代权威的互动

   一 权力的更迭:对村寨资源的争夺

    (一)村委会成员

    (二)村委会的开展与运作

   二 家族势力的拘囿

    (一)酒堂与村小组

    (二)酒堂的“出”与“进”

   三 以庙为中心:两种权威的借用

  第四节 多元性权威的建立

  小结

 第三章 民间节日运作与权力博弈

  第一节 施洞地区独木龙舟节

  第二节 龙舟节的传统性表达

   一 “龙”的神圣性建构

    (一)龙舟制作

    (二)出“龙”仪式

   二 家族血缘观念的强化

   三 村寨秩序的权力分配

  第三节 龙舟节的组织与管理

   一 多重权威的交织

    (一)寨老

    (二)村干部与基层村委

    (三)龙舟协会

   二 传统力量的消解

   三 竞渡中的冲突与纠纷

    (一)平寨纠纷

    (二)镇远冲突

    (三)下司比赛

  第四节 龙舟节的现代性变迁

   一 龙舟竞渡的现代性

   二 现代观念下龙舟节的开展

  小结

 第四章 苗族婚姻中的权力关系

  第一节 《仰阿莎》古歌

  第二节 游方

  第三节 婚姻选择

   一 婚姻圈

   二 姑舅婚

   三 巫蛊

  第四节 礼物

  第五节 婚姻纠纷与调解

   一 理老与传统婚制

   二 地方调解与婚姻关系

  第六节 现代语境下的婚俗变迁

   一 游方的没落

   二 婚姻圈的扩大

   三 婚姻法对传统婚姻的冲击

  小结

 第五章 民间仪式与村寨治理

  第一节 大乌烧村寨口述史

  第二节 大乌烧村“鼓藏节”的由来及历史

  第三节 村寨权力秩序的打破

  第四节 村寨治理下的权力维度

   一 节日的组织与运作

   二 村寨权威人物

   三 调解与村规民约

  第五节 民间仪式与国家在场

   一 鼓藏节的国家话语

    1.鼓藏节的历史与国家在场

    2.“鼓藏”与“牯臓”

    3.民间节日的国家话语表征

   二 传统权威与国家权威

  小结

 第六章 苗族村民自治与制度创新

  第一节 苗族村民自治现状

  第二节 文化权力与行政权力的互补与整合

   一 土地庙搬迁

   二 土地纠纷

   三 红阳寨修路

  第三节 村寨治理的制度创新

   一 “五老理财”

   二 民主评议与民主监督

   三 为村委“挂红”

  小结

 第七章 苗族文化资源与权力运作

苗族历史悠久,文化资源宏富,其社会治理蕴含着丰厚的历史积淀。现代社会治理与传统社会治理方式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矛盾,只要两者互相尊重、平等协商、从善借鉴,建构文化互信的主体间性的智慧共同体,就会形成彼此承认、互相为用、共生其长的生态关系。社会治理是多元主体的公共权益的公平正义之回归过程,而治理的基点是对不同文化脉络的深入认知及其价值的遵循。本书将治理的理念、技术与文化资源结合分析,从民族地区文化资源中探寻不同社会治理的切实路径,对建设一个“多元和谐共生”的社会主义中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法〕皮埃尔·布迪厄:《实践感》,蒋梓骅译,译林出版社,2003。

〔日〕池田大作、〔英〕威尔逊:《社会与宗教》,梁鸿飞、王建译,人民出版社,1991。

陈庆德:《人类学的理论预设与建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美〕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王明福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法〕E.杜尔干:《宗教生活的初级形式》,林宗锦、彭守义译,林耀华校,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美〕艾里希·弗洛姆:《健全的社会》,孙恺祥译,译文出版社,2011。

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法〕米歇尔·福柯:《性史》,张廷琛等译,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9。

〔法〕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刘北成、杨远婴译,三联书店中译本,1999。

〔美〕霍莉·彼得斯—戈尔登:《改变人类学:15个经典个案研究》(第5版),张经纬、夏航、何菊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贵州省委、省政府组织编修《贵州通史》(第3卷),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

贵州省台江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台江县志》,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

贵州省剑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剑河县志》,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

贵州省编辑组编《苗族社会历史调查》(三),贵州民族出版社,1987。

贵州民族出版社编《苗族理辞》,吴德坤、吴德杰收集整理、翻译,贵州民族出版社,2002。

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贵州省民族研究所编《贵州“六山六水”民族调查资料选编·苗族卷》,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

贵州省民族研究所编《民国年间苗族论文集》,内刊,1983。

(清)《贵州通志》卷36。

(民国)《贵州通志·宦迹志·张广泗传》。

(民国)《贵州通志·前事志》(三),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

(唐)孔颖达:《尚书·吕刑疏》《礼记·缁衣疏引》。

〔日〕栗本慎一郎:《经济人类学》,王名等译,商务出版社,1997。

〔法〕雅克·勒高夫:《历史与记忆》,方仁杰、倪福生译,中国人民出版社,2010。

〔美〕卢克·拉斯特:《人类学的邀请》,王媛、徐默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凌纯声、芮逸夫:《湘西苗族调查报告》,民族出版社,2003。

《苗族简史》编写组:《苗族简史》,贵州民族出版社,1985。

〔法〕莫斯:《论馈赠》,卢汇译,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

《平定贵州苗匪记略》卷三六。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概况》编写组编《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概况》,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

秋阳:《苗疆风云录》,贵州民族出版社,2003。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下册,中华书局,1980。

石朝江:《中国苗学》,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

台江县志编纂委员会:《台江县志》,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

(清)魏源:《圣武记》(下),中华书局,1984。

(清)魏源:《圣武记·雍正西南夷改流记》卷8。

吴荣臻主编《苗族通史》(二),民族出版社,2007。

伍新福:《中国苗族通史》(上),贵州民族出版社,1999。

吴泽霖、陈国钧等著《贵州苗夷社会研究》,民族出版社,2004。

王明珂:《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英〕王斯福:《帝国的隐喻》,赵旭东译,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德〕马克斯·韦伯:《支配社会学》,康乐、简惠美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芬兰〕E.A.韦斯特马克:《人类婚姻史》,商务印书馆,2002。

王铭铭、王斯福:《乡土社会的秩序、公正与权威》,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

王铭铭:《走在乡土上——历史人类学札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熊克武编《台江苗族历史文化》(干部读本),中国文化出版社,2010。

(清)徐家干:《苗疆闻见录》,吴一文校注,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

余未人:《苗人的灵魂——台江苗族文化空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

杨培德、潘定智、张寒梅编《苗族古歌》,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贵州省档案馆合编《清代前期苗民起义档案史料(上)》,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

辛西娅·休伊特·德·阿尔坎塔拉:《“治理”概念的运用与滥用》,《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1999年第1期。

石朝江:《苗族传统社会组织及功能》,载《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3期。

曹端波:《苗族古歌中的婚姻伦理与规则——以黔东南苗族为例》,载《苗学研究》2010年第1期。

曹端波:《苗族文化的社会控制》,载《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曹端波:《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的社会分层与层级婚》,载《思想战线》2008年第5期。

高丙中:《民间的仪式与国家在场》,载《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高云红等:《基于嵌入性的社会工程:对斯科特〈国家的视角〉的一种理解》,载《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2012年第1期。

刘锋:《“鬼蛊”的想象与建构——以黔东南苗族聚居区为中心的考察》,载《思想战线》2007年第5期。

刘锋、吴小花:《苗族婚姻变迁六十年——以贵州省施秉县夯巴寨为例》,载《民族研究》2009年第2期。

陆群:《苗族延续至今的万物有灵信仰及原因剖析》,载《贵州民族研究》2002年第4期。

罗章、陈萍:《民间自组织传统在民族乡村治理中的功能研究:以苗族“议榔”活动为例》,载《云南社会科学》2010年第2期。

马国君:《论雍正朝开辟黔东南苗疆政策的演变》,载《清史研究》2007年第4期。

任声策等:《公共治理理论述评》,载《华东经济管理》2009年第11期。

申腾、于小倩:《弱者的政治:斯科特〈弱者的武器:农民反抗的日常形式〉述评》,载《知识经济》2010年第8期。

廷贵、酒素:《略论苗族古代社会结构的“三根支柱”——鼓社、议榔、理老》,载《贵州民族研究》1981年第4期。

王晓毅:《“斯科特与中国农村:阅读和对话”研讨会在北京举行》,载《社会学研究》2008年第1期。

徐晓光:《歌唱与纠纷的解决:黔东南苗族口承习惯法中的诉讼与裁定》,载《贵州民族研究》2006年第2期。

徐小涵:《两种“反抗史”的书写:斯科特和底层研究学派的对比评述》,载《社会学研究》2010年第1期。

杨正文:《鼓藏节仪式与苗族社会组织》,载《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5期。

张晓:《苗族传统社会组织管理中的“绝对权威”与“充分民主”》,载《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11年第5期。

张志英:《“乡村政治”的兴起、现状与发展趋势》,载《农村经济》2003年第6期。

成文魁:《六合苗民抗夫碑》,《施秉文史资料》(第二辑),内部资料无日期铅印本。

(清)方显:《平苗纪略》,参见马国君编著《平苗纪略研究》,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

甘凌杰等:《“黔东事变”历史背景的调查报告》,《黔东南文史资料》(第六辑),内刊,1987。

贵州省编辑组编《苗族社会历史调查》(三),《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贵州民族出版社,1987。

郭于华:《民间社会与仪式国家:一种权力实践的解释——陕北骥村的仪式与社会变迁研究》,郭于华主编《仪式与社会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黄寿华:《“黔东事变”大事记》,《黔东南文史资料》(第六辑),内刊,1987。

黄在之:《黔东事变善后工作的片段》,《黔东南文史资料》(第二辑),内刊,1984。

胡廷夺:《中国苗族》,贵州大学民族学硕士点资料室。

况再举:《雷、台、剑苗族农民抗暴斗争纪实》,《黔东南文史资料》(第二辑),内刊,1984。

李德鑫:《黔东事变作战述评》,中共贵州省施秉镇远县委党史办编《黔东事变史料首辑》,内刊,1987。

李德鑫:《李光庭与黔东事变之我见》,中共贵州省施秉镇远县委党史办编《黔东事变史料首辑》,内刊,1987。

李廷贵:《梁聚五年谱》,张兆和、李廷贵主编《梁聚五文集:民族民主政论》(下册),香港科技大学华南研究中心、华南研究文献丛刊(八),华南研究中心,2010。

力文:《“黔东事变”主要人物简介》,《黔东南文史资料》(第六辑),内刊,1987。

梁聚五:《苗族发展史》,张兆和、李廷贵主编《梁聚五文集:民族民主政论》(上册),香港科技大学华南研究中心、华南研究文献丛刊(八),华南研究中心,2010。

梁治平:《乡土社会中的法律与秩序》,王铭铭、王斯福主编《乡土社会的秩序、公正与权威》,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

刘楚凡口述、黄家骐整理《参加黔东事变善后工作纪实》,《黔东南文史资料》(第六辑),内刊,1987。

刘盛甲:《中共凯里地下党在“黔东事变”期间的活动》,中共贵州省施秉镇远县委党史办编《黔东事变史料首辑》,内刊,1987。

刘时范:《黔东事变纪要》,《黔东南文史资料》(第六辑),内刊,1987。

《湳洞司事件》,《剑河县志》,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

欧大荣等供稿、陈远卓整理《黔东事变在剑河、台江的几个战役》,《黔东南文史资料》(第六辑),内刊,1987。

强世功:《一项法律实践事件的评论》,王铭铭、王斯福主编《乡土社会的秩序、公正与权威》,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

斯科特:《文明缘何难上山?》,王晓毅、渠敬东编《斯科特与中国乡村:研究与对话》,民族出版社,2009。

邰秀光口述、张德麟整理《“黔东事变”在雷、台、剑地区的片段回忆》,《黔东南文史资料》(第六辑),内刊,1987。

邰秀清:《贵州苗族聚居区乡村治理研究:以黔东南台江县各类苗族村寨为例》,贵州大学2011届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万文新口述、吴朝恩整理《回忆台江覃膏堡和猫猫寨之战》,《黔东南文史资料》(第六辑),内刊,1987。

王朝文:《〈苗学通论〉序言》,贵州苗学会编《王朝文文集》,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

王建明:《西南苗民的社会形态》,贵州省民族研究所编《民国年间苗族论文集》,内刊,1983。

王良范:《现代性语境中地方性文化复兴与自我认同——以黔东南地区苗族文化的变迁为例》,贵州省文化厅、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编《守望与思考——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贵州民族出版社,2009。

吴通明:《强迫苗族妇女改装见闻》,《施秉文史资料》(第六集),内刊,无日期。

徐则平:《黔东事变性质初探》,《七七级七八级毕业论文选集》(文科本科生),贵州大学编,内刊,1982。

杨光修:《黔东事变台江之役》,中共贵州省施秉镇远县委党史办编《黔东事变史料首辑》,内刊,1987。

《玉、镇、岑、穗、柱、晃六县联防指挥部会剿奸匪吴宗尧工作报告书》,《黔东南文史资料》(第六辑),内刊,1987。

张斐然等:《为拥护梁聚五、吴性纯为贵州省苗夷族国民代表大会之代表伏乞准照由》,张兆和、李廷贵主编《梁聚五文集:民族民主政论》(下册),香港科技大学华南研究中心、华南研究文献丛刊(九),华南研究中心,2010。

梁聚五:《苗族发展史》,张兆和、李廷贵主编《梁聚五文集:民族民主政论》(上册),香港科技大学华南研究中心、华南研究文献丛刊(八),华南研究中心,2010。

张兆和:《梁聚五关于苗族身份认同的书写:近代中国边缘族群以汉语文表述我族身份认同的个案研究》,张兆和、李廷贵主编《梁聚五文集:民族民主政论》(下册),香港科技大学华南研究中心、华南研究文献丛刊(八),华南研究中心,2010。

赵维楼:《李光庭在麻江》,中共贵州省施秉镇远县委党史办编《黔东事变史料首辑》,内刊,1987。

中共凯里市委党史办:《李光庭、陈光远营救“黔东事变”遗散人员及其亲属》,中共贵州省施秉镇远县委党史办编《黔东事变史料首辑》,内刊,1987。

《多彩贵州网》,熊诚,2014年9月28日。

《贵州日报》,贵群轩,2014年12月19日。

《苗语“ghab lail与中华现代民族国家认同”》,三苗网,2013年。

http://www.itravelqq.com/2011/0515/140540_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