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学哲学:地球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图书
Philosophy of Earth Science
[内容简介] 本书依据对地球新的地质时代的分析,遵循地球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统一的方法,提出“人—地关系是地球人文社会科学的基本问题”“地学价值论是地球人文社会科学的基本理论”,就地球科学的人文转向开展研究,对地学文化、地缘政治学、地学经济学、地学伦理学、地质灾害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统一,以及地球与人类的未来进行系统分析。这是地球科学的新的基础性研究,它补充和完善了地球科学的领域,对建立一个新的地球科学模式,即地球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统一的模式进行了初步探索。
相关信息
序
第一部分 理论篇
第一章 人类世:地球新的地质时代
第一节 地球史:无机地球—生物学地球—人类学地球的发展
一 人类学的地球
二 生物学的地球向人类学地球进化
三 “人类世”的地球
1.人类世时代
2.“生态纪元”时代
3.“人类—生物—地球化学”概念
(1)地球的前生物阶段,地球化学阶段
(2)生物—地球化学阶段
(3)人类—生物地球化学阶段
第二节 “人类世”形成的机制:物理化学机制—生物机制—人类机制
一 地球物质运动的物理化学作用力
二 地球物质运动的生物地质作用力
三 地球物质运动的人类地质作用力
第三节 人类世“地球新突变期”对人类的挑战
一 地球史上的“地质突变”
二 “地球新突变期”
三 地球新突变期的挑战
1.生态危机挑战
2.地球增温问题的全球性挑战
3.地球面临“第六次大灭绝”吗
4.人类安全问题的新挑战
(1)“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新目标
(2)食品,正在挑战人类安全底线
(3)人类作为一个物种,它的生存已经受到威胁
第二章 地球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统一
第一节 地球科学的社会形成和社会建构
一 人类地质知识的萌芽,从制造和使用石器开始
二 矿物的发现和使用为矿物学作准备
三 现代地理学和地质学的产生
四 现代地球科学的社会形成和社会建构
第二节 地学社会学研究的兴起
一 什么是地学社会学
二 地学社会学的合法性论证
三 地学社会学的主要问题
1.关于地球科学和技术的生产力功能的问题
2.关于地学发展模式从“找矿型”向“社会型”转变的问题
(1)传统地学模式:地学“找矿型”的发展
(2)地学“找矿型”发展带来的挑战
(3)地学从“找矿型”向“社会型”转变
3.农业地学,为解决粮食安全问题服务
4.环境地质学,为解决环境污染和环境地质问题服务
第三节 地球自然科学与地球社会科学统一
一 从人类文化的视角,文化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
二 从社会基本矛盾,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统一
三 从科学的角度,地球自然科学与地球社会科学统一
第三章 人地关系:地球人文社会科学的基本问题
第一节 人地关系的历史发展
一 古代:自然力占统治地位,人类臣服自然——崇拜和敬畏自然的观念
1.远古时代崇拜自然的观念
2.古代敬畏自然,天命论的自然观
二 近代:自然界占主导地位,人类适应自然——地理环境决定论
三 现代:人类的因素占主导地位,人统治自然——人类中心主义
四 后现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尊重自然——人地关系协调论
第二节 人类与地球相互作用
一 地球对人类的作用——自然界的优先地位
二 人类对地球的作用——人是巨大的地质作用力
三 地球对人类的反作用——环境和资源问题成为社会中心问题
四 人类与地球对立的统一:调整人地关系
第三节 人类与地球协调发展
一 人类与地球协调发展的基本理论
1.关于人类生存与自然界生存的关系
2.关于人类对策与自然对策的关系
3.关于社会物质生产与自然物质生产的关系
4.关于文化价值与自然价值的关系
二 人类与地球协调发展的基本规律
三 协调人地关系——地学辩证法与社会历史辩证法的统一
小结
第四章 地学价值论:地球人文社会科学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地球的科学有用性
一 关于“科学”与“价值”的关系
1.古代:科学与道德统一
2.现代:科学价值中立,科学与道德分离
3.关于科学价值的讨论
4.科学技术为人的利益服务
二 地球的价值: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
三 地球的科学有用性
1.地球的地质科学有用性
2.地球的“矿产有用性”
第二节 地球的经济有用性
一 矿产价值及其创造
二 矿产价值的性质
1.矿产价值的多维性
2.矿产价值的多层次性
3.矿产价值的历史性
三 矿产价值评价:地质评价与经济评价
1.矿产的真理性评价与价值性评价
2.不同利益主体有不同的价值哲学
3.矿产价值评价的两种尺度
第三节 地球的社会有用性
一 人创造了“人类世”的地球:它的正价值和负价值
1.人类创造地球的正价值
2.人类创造地球的负价值
二 “灾害资本”:地球的社会有用性的一个方面
第五章 地球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第一节 地球科学“活物质”方法
一 地球“活物质”概念
1.“活物质”概念的提出
2.“活物质”概念的科学意义
二 地球“生物圈”概念
1.生物圈是统一的整体
2.生物圈是地壳的重要机制
3.生命现象的巨大地质意义
4.生物圈向智慧圈过渡
三 “活物质”概念的方法论意义
第二节 “盖娅假说”:认识地球的生命方法
一 什么是盖娅假说,它的主要含义
二 用地球生命方法论证盖娅假说
1.拉弗洛克的生物—地球化学论证
2.中国学者的地球生命方法论证
三 盖娅假说的地学方法论意义
第三节 地学思维方式:生态整体性思维
一 什么是地学思维方式
二 地学思维是一种生态整体性思维
第二部分 实践篇
第六章 地球科学的人文转向(1):地学文化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 什么是地学文化
一 地学文化的定义
二 地学文化的历史发展
第二节 古代地学文化:土地崇拜的文化
一 土地崇拜是最早的地学文化形式
二 工业革命后土地崇拜文化逐渐退位
第三节 现代地学文化:人统治自然的文化
一 资本专制主义文化的根本性质
二 资本专制主义文化的环境后果
第四节 人类世时代:人地关系协调的地学文化
一 世界环境保护运动为新的地学文化作准备
二 “世界地球日”的产生是新的地学文化产生的标志
三 新的地学文化的建构和它的文化责任
1.新的地学文化结构
2.新的地学文化责任:地学研究和地学活动的导向与制约作用
第七章 地球科学的人文转向(2):地缘政治学
第一节 什么是地缘政治学
一 地缘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1.地缘政治学的创立
2.“地缘政治学”一词的提出
3.“海权论”
4.“陆权论”
5.空权论
6.地缘经济学
7.文明冲突论
二 关于地缘政治问题的讨论
第二节 中国面临严峻的地缘政治挑战
一 国内地缘政治问题
二 国际地缘政治挑战
1.三条“岛链”围堵中国
2.“C型包围圈”完成对中国的完全的地缘政治包围
第三节 中国地缘政治战略
一 国际上,建设和谐世界的战略
二 中国西进战略:“西部战略”
1.历史上关于“塞防”与“海防”的争论
2.新时代的“塞防”与“海防”,熟重熟轻
3.中国历史上几次崛起得益于地缘政治位置
4.从能源安全的角度看新疆的地缘政治的意义
5.中国在中亚的存在
6.从能源安全的角度看新疆的地缘政治的意义
7.中亚地缘政治矛盾冲突发展分析
8.中国西部地缘政治问题
第八章 地球科学的人文转向(3):地学经济学
第一节 地理科学中人文地理学占重要地位
一 什么是人文地理学
二 人文地理学:地学“人文化”的特有现象
第二节 “四矿问题”:当前地学经济学的重大问题
一 “四矿问题”既是现实经济—社会问题,又是战略问题
1.什么是“四矿问题”
(1)矿山问题
(2)矿业问题
(3)矿工问题
(4)矿城问题
二 如何认识和解决“四矿问题”
1.“四矿问题”表现为经济—社会问题
2.“四矿问题”需要采取社会政策和决策措施
3.它需要矿产价值观转变
4.它需要地球科学和技术转变
5.关于矿城问题转型
第三节 “矿产资源再生利用”:当前地学经济学的又一重大问题
一 资源危机提出“资源再生”问题
二 “资源再生”的哲学依据
三 资源开发利用模式转变
第九章 地球科学的人文转向(4):地学伦理学
第一节 什么是地学伦理学
一 现代地质管理中的伦理学
二 地球伦理学
1.伦理对象范围的扩大
2.对人及人以外的事物的“人之道”
3.对宇宙的“人之道”
4.对于大地的“人之道”
5.对于生物的“人之道”
三 地质管理与生态伦理
1.改变长期以来支配人的地学行为的错误观念
2.制定和实施支配人的地学行为的基本原则:地球资源共享原则
3.确立调节人的地质行为的新的地质道德规范
第二节 现代地学伦理是地学生态伦理
一 地学生态伦理的主要特点
二 地学生态伦理的主要原则和规范
三 地学生态伦理是一种责任伦理
1.国家各级领导干部,社会管理者阶层的道德责任
2.企业家、国营企业和私营企业主阶层的道德责任
3.地球科学和技术专家,专业技术人员阶层的道德责任
4.“草根阶层”的道德责任
第三节 地学伦理与宇宙伦理
一 现代宇航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提出宇航伦理问题
二 地球人的宇航伦理
三 宇航伦理的主要道德原则
四 “天地境界”是最高的道德境界
第十章 地球科学的人文转向(5):地质灾害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研究
第一节 地质灾害的辩证思考
一 地质灾害是一种普遍现象
二 灾害的定义,地质灾害的“害”与“利”
1.地质灾变导致生物大灭绝
2.地质灾变导致生命和生态系统进化
3.生物进化和地质进化是“渐变”与“灾变”的统一
4.灾害促进人的产生、进化和人类社会的发展
三 地质灾害的性质:自然性与社会性
1.“东日本大地震”是重大的自然事件
2.“东日本大地震”地质灾害的社会相关性
(1)大地震损害的社会相关性
(2)“资本”使核事故向恶化的方向发展
(3)地震导致社会危机
(4)地震后重建的社会相关性
四 人类活动是形成或加大地质灾害的因素
五 地质灾害引发的自然危机与社会危机
第二节 地质灾害引发核危机的战略反思
一 核能发展要求“安全第一”
二 排除安全隐患是核能发展的必要条件
1.妥当应对“地质威胁”
2.妥当应对“地缘威胁”
3.妥当应对“管理失误”
4.妥当应对“战争打击”
5.风险是通往未来技术进步的道路,核电发展要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6.反对核战争,禁止研发和生产核武器,全面彻底销毁一切核武器
三 中国核电工业发展的战略反思
1.大力发展核电是中国能源战略的重要环节
2.福岛核泄漏事故引发中国核电发展战略的反思
第三节 人类应对地质灾害的社会—文化战略
一 激起高昂的抗灾救灾精神
1.高扬抗震救灾的高尚道德
2.地震灾害的心理建设,震后公众心理重建
二 举国动员,组织全社会的力量抗灾救灾
三 防灾优于救灾,加强灾害预防预报力量的建设
四 完善抗震救灾的立法和执法
结语 地球和人类的未来
第一节 关于地球灭亡的预言
一 地球灭亡的预言普遍地演绎着
二 科学家预言地球毁灭
1.霍金预言“地球200年内毁灭”
2.科学家解读十种“世界末日论”
3.“气候末日”预言
4.“核冬天”预言
5.“世界末日”10大可能
(1)外星人入侵
(2)未被发现的行星与地球相撞
(3)太阳大灾难
(4)磁极颠倒
(5)超级火山大爆发
(6)第三次世界大战
(7)大规模伤亡恐怖
(8)石油峰顶
(9)蜂群崩溃
(10)环境崩溃
第二节 人类与地球命运与共
一 人类短期内没有能力移民外星球
1.科学家发现并确认第一颗适宜人类居住的行星
2.现在人类没有能力移居“吉莱斯581d”星
3.美国航天局确认发现宜居类地行星
二 人类与地球命运与共,必须保护地球
1.发展航天技术,从太空探索中实现更大的利益
2.发展地壳深部探测技术,从地壳深部开发矿产资源
3.发展海洋技术,开发海洋矿产和生物资源
三 哲学家预言“地球不是永恒的”
第三节 地球科学为国服务,为建设美好的地球服务
一 “为国服务”是中国地学哲学的宗旨
二 重视“为国服务”是中国地学哲学的特色
1.地学哲学研究要联系实际为国服务
2.地学为国服务的社会角色有不断扩大的趋势
三 中国地学哲学的新使命:为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服务
于光远:《自然》,《自然辩证法研究》1991年第10期。
朱训:《找矿哲学概论》,地质出版社,2008。
朱训:《朱训论文选——地学哲学卷》,中国大地出版社,2003。
朱训主编《找矿哲学的理论与实践》,地质出版社,1995。
王子贤主编《地学哲学概论》,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89。
王子贤主编《新编地学哲学概论》,地震出版社,2000。
王子贤主编《地学与哲学》,中国文史出版社,1998。
王恒礼、王桂梁主编《地球科学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余谋昌、王子贤主编《地学与智慧》,地震出版社,1990。
余谋昌、王恒礼主编《地学与思维》,地质出版社,1992。
王恒礼、毕孔彰主编《地学哲学与构建和谐社会》,大地出版社,2006。
《刘亚洲中将撰〈西部论〉,纵谈西进战略》,《凤凰周刊》2010年第22期。
李旭旦、王恩涌:《人文地理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学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0。
朱训:《矿业城市转型研究》,中国大地出版社,2005。
余谋昌:《地球灾变的生物学意义》,《西北大学学报》1992年第2期。
〔苏〕维尔纳茨基:《生物圈》,莫斯科思想出版社,1967。
〔苏〕维尔纳茨基:《活物质》,余谋昌译,商务印书馆,1989。
余谋昌:《创造美好的生态环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余谋昌:《生态安全》,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余谋昌:《重新评价地理环境决定论》,《中国科学报》1986年12月31日。
余谋昌:《关于人地关系的讨论》,《自然辩证法研究》1986年第3期。
余谋昌:《走出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辩证法研究》1994年第7期。
赵延东、邓大胜、李睿婕:《汶川地震灾区的社会资本状况分析》,《中国软科学》2010年第8期。
胡文耕:《整体论》,《自然辩证法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
〔日〕丸山竹秋:《地球人的地球伦理学》,《伦理研究所纪要》1992年创刊号。
余谋昌:《生态伦理学——从理论走向实践》,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余谋昌:《自然价值论》,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法〕阿尔贝特·史怀泽:《敬畏生命》,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
〔美〕奥尔多·利奥波德:《沙乡年鉴》,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美〕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美〕罗尔斯顿:《哲学走向荒野》,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
杜乐天:《地球的五个气圈与氢烃资源》,《铀矿地质》1993年第5期。
杜乐天:《从固体地球观向液体地球观转变》,《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年第10期。
余谋昌:《环境哲学: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0。
余谋昌:《生态文明论》,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
余谋昌:《生态文明:人类社会全面转型》,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0。
卢风:《人、环境与自然——环境哲学导论》,广东人民出版社,2011。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导言》,人民出版社,1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