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劳动力就业与流动的性别差异图书
Gender Difference of Rural Employment and Migration in China
[内容简介] 本书根据农村地区调研数据,通过计量分析探究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中的性别差异形成的原因及特点,并主要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了农村男女劳动力流动的不同特点及对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影响。虽然劳动力流动显著增加了农户收入,但是却对农业生产与农村经济具有潜在不利影响,并且在健康、教育、养老等方面对农村居民的生活也有一定负面影响。本书最后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如促进农村女性劳动力实现就业转移;改善农村地区的教育、医疗和养老等条件,以应对农村劳动力转移所带来的不利影响;促进女性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
相关信息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相关文献综述
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影响因素及其性别差异的原因
农业女性化及其影响
劳动力流动与留守人口研究
流动人口问题研究
文献评价
1.3 研究设计
1.3.1 相关概念介绍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3.4 调研介绍
2 农村劳动力就业与流动的发展及现状
2.1 就业与流动的发展历史
2.1.1 农村劳动力结构的变化
2.1.2 农村收入结构的变化
2.1.3 农村劳动力转移原因
2.1.4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点
2.2 近年来就业与流动的发展现状
3 农村劳动力就业与流动的性别差异的现状及特点
3.1 农村女性劳动力的非农就业的现状
3.2 农村劳动力就业与流动的性别差异的现状及特点
3.2.1 农业就业的性别差异
3.2.2 外出打工的性别差异
3.2.3 非农经营中的性别差异
4 农村劳动力就业与流动性别差异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4.1 就业差异因素分析
4.1.1 模型及变量介绍
4.1.2 数据及估计结果分析
4.1.3 结论与建议
4.2 工作时间差异分析
4.2.1 模型及变量介绍
4.2.2 估计结果分析
4.1.3 结论与建议
4.3 收入差异因素分析
4.3.1 模型及变量介绍
4.3.2 估计结果分析
4.3.3 结论与建议
4.4 小结
5 农村劳动力流动性别差异对农业生产及家庭经营的影响
5.1 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5.1.1 模型及数据
5.1.2 结果分析
5.1.3 结论与建议
5.2 农村劳动力流动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潜在影响
5.3 农村劳动力流动与农村非农经营
5.3.1 家庭非农经营的实证分析
5.3.2 农村劳动力流动对非农经营的潜在影响
5.4 小结
6 农村劳动力流动性别差异与农户生活
6.1 劳动力流动对家庭收入与消费水平的影响
6.1.1 家庭收入的实证分析
6.1.2 结论与建议
6.2 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儿童教育的影响
6.2.1 劳动力外流与人均教育支出
6.2.2 劳动力外流与孩子学习成绩的关系
6.2.3 结论与建议
6.3 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村居民健康的影响
6.3.1 实证模型及数据
6.3.2 结果分析
6.3.3 结论和建议
6.4 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家庭养老的影响
6.4.1 劳动力外流对养老的影响
收入增加
日常照料的减少
老年人农业生产负担加重
老年人经济地位下降
老年人的家务负担加重
其他不利影响
6.4.2 劳动力流动背景下养老问题的解决
6.5 小结
7 农村劳动力流动性别差异与女性发展
7.1 农村女性对集体事务的参与
7.2 农村女性的参政情况分析
7.2.1 模型及变量
7.2.2 数据及结果
7.2.3 小结
7.3 农村女性在家庭中的经济地位
7.3.1 女性对家庭收入贡献的实证分析
7.3.2 小结
7.4 小结
8 对新农村建设的思考及建议
8.1 劳动力流动的性别差异及其影响
人力资本的作用及问题
农户生活受到的影响
农村女性地位和农村发展
对农业发展的不利影响
耕地使用
8.2 相关政策建议
增加农村投入,改善农村教育、医疗和养老条件
发展地方经济,扩大就地转移就业
增加农村技术培训,提高培训质量
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深化土地利用制度改革,提供土地利用效率
附 调查问卷
1 村问卷
2 户问卷
2.1 家庭成员基本情况
2.2 营养健康情况
2.3 工资性就业时间及收入
2.4 农业劳动时间分配
2.5 其他时间分配
2.6 小孩教育情况
2.7 住户基本情况
2.8 作物、蔬菜等种植情况
2.9 家庭其他经营收入(除作物、蔬菜等种植外)
2.10 家庭其他收入
序
Barnum H N,Squire L.,A Model of an Agricultural Household:Theory and Evidence,World Bank Staff Occasional Papers,No.27,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79.
Barnum,Howard N.,Lyn Squire,An Econometric Application of the Theory of the Farm-Household,
Boserup Ester,Women’s Role in Economic Development.,New York:St. Martin’s Press,1970.
De Brauw Alan,Huang,Jikun,Rozelle Scott,Zhang Linxiu,Zhang Yigang,The Evolution of China’s Rural Labor Markets During the Reforms,
De Brauw Alan,Scott Rozelle,《迁移与中国农村的家庭投资》,《中国劳动经济学》第二卷2005年第2期,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出版社。
Gary S. Becker,A Theory of the Allocation of Time,
Gustafsson,Bojorn and Shi Li,Economic Transformation and the Gender Earnings Gap in Urban China,
Huffman Wallace E,Farm and Off-Farm Work Decisions:The Role of Human Capital,
Lewis,W.A.,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Unlimited Supplies of Labor,
Meng Xin,Gender Occupational Segregation and Its Impact on the Gender Wage Differential Among Rural-urban Migrants:A Chinese Case Study,
Meng Xin,Junsen Zhang,The Two-Tier Labor Market in Urban China Occupational Segregation and Wage Differentials between Urban Residents and Rural Migrants in Shanghai,
Meng,X.,Male-female Wage Determination and Gender Wage Discrimination in China’s Rural Industrial Sector,
Pagán José A.,Tijerina J. A.,2000,Increasing Wage Dispersion and the Changes in Relative Employment and Wages in Mexico’s Urban Informal Sector:1987-1993,
Quisumbing,Agnes R.,Male-female Differences in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Methodological Issues and Empirical Evidence,
Ranis,G.,J. Fei,A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Rozelle,Scott,J. Edward Taylor and Alan De Brauw,Mig-ration,Remittances,and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in China,
Rozelle S.,Dong X.,Zhang L.,Mason A.,Gender Wage Gaps in Post-Reform Rural China,
Sicular Terry and Y.H. Zhao,Employment,Earnings and Poverty in Rural China:A Microeconomic Analysis,Paper Prepared for the Workshop on China’s WTO Accession,June,2002,Beijing.
Todaro,M. P.,A Model of Labor Migration and Urban Unemployment in Less Developed Countries,
Zhang,Linxiu,De Brauw,Alan,Rozelle,Scott:China’s Rural Labor Market Development and Its Gender Implications,
Zhao,Yaohui,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Return Migration:Recent Evidence from China,
白南生、李靖、陈晨:《子女外出务工、转移收入与农村老人农业劳动供给》,《中国农村经济》2007年第10期。
蔡昉:《劳动力迁移的两个过程及其制度障碍》,《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4期。
蔡昉:《农村劳动力剩余及其相关事实的重新考察:一个反事实的应用》,《中国农村经济》2007年第10期。
蔡昉、王德文:《作为市场化的人口流动——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分析》,《中国人口科学》2003年第5期。
陈铁铮:《当前农村留守老人的生存状况——来自258位农村老人的调查》,《湖北社会科学》2009年第8期。
陈在余:《中国农村留守儿童营养与健康状况分析》,《中国人口科学》2009年第5期。
第二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课题组:《第二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抽样调查主要数据报告》,《妇女研究论丛》2001年第5期。
都阳、Albert Park:《迁移与减贫——来自农户调查的经验证据》,《中国人口科学》2003年第4期。
都阳:《中国贫困地区农户劳动供给研究》,华文出版社,2001。
杜娟、杜夏:《乡城迁移对迁出地家庭养老影响的探讨》,《人口研究》2002年第3期。
杜鹏、丁志宏、李全棉、桂江丰:《农村子女外出务工对留守老人的影响》,《人口研究》2004年第11期。
杜鹰、白南生:《走出乡村: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实证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
杜鹰、唐正平、张红宇:《中国农村人口变动对土地制度改革的影响》,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段成荣、吴丽丽:《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最新状况与分析》,《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段成荣、杨舸:《我国流动儿童最新状况——基于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的分析》,《人口学刊》2008年第6期。
段成荣、杨舸、张斐、卢雪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流动人口变动的九大趋势》,《人口研究》2008年第11期。
段成荣、周福林:《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人口研究》2005年第1期。
封进、余央央:《中国农村的收入差距与健康》,《经济研究》2007年第1期。
高梦滔、姚洋:《健康风险冲击对农户收入的影响》,《经济研究》2005年第12期。
高小贤:《当代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农业女性化趋势》,《社会学研究》1994年第2期。
葛玉好:《部门选择对工资性别差异的影响》,《经济学(季刊)》2007年第1期。
国家统计局:《城市农民工生活质量状况调查报告》,2006。http:// www.stats.gov.cn/was40/gjtjj_detail.jsp?search-word =%C5%A9%C3%F1%B9%A4&channelid=33728 & record=6,2010.8.15。
国家统计局:《2009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http:// www.stats.gov.cn/tjfx/fxbg/t20100319_402628281.htm,2010-09-20。
国家统计局:《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09)》,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9)》,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6)》,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查报告》,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
胡枫、李善同:《父母外出务工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影响——基于5城市农民工调查的实证分析》,《管理世界》2009年第2期。
金一虹:《非农化过程中的农村妇女》,《社会学研究》1998年第5期。
金一虹:《农村妇女发展的资源约束与支持》,《浙江学刊》2000年第6期。
李剑阁、韩俊:《新农村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对全国2749 个村庄的调查》,《比较》第31期,中信出版社,2007。
李旻、赵连阁:《农业劳动力女性化现象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基于辽宁省的实证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09年第5期。
李培林:《农民工——中国进城农民工的经济社会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李琴、宋月萍:《劳动力流动对农村老年人农业劳动时间的影响以及地区差异》,《中国农村经济》2009年第5期。
李实、古斯塔夫森:《中国城镇失业、提前退休和性别收入差距的变化》,李实、史泰丽和古斯塔夫森主编《中国居民收入分配研究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李实:《农村妇女的就业与收入——基于山西若干样本的实证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
李实:《中国经济转轨中劳动力流动模型》,《经济研究》1997年第1期。
李实:《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与收入增长和分配》,《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2期。
李文:《中国农村妇女经济地位实证研究》,《农业经济问题》2009年第4期。
李小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促进农村妇女发展》,《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李新然、方子节:《试论农业女性化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影响》,《农业现代化研究》1999年第3期。
林毅夫:《解决农村贫困新战略》,《经济工作导刊》2002年第9期。
林毅夫:《中国的城市发展与农村现代化》,《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7期。
刘承芳、张林秀:《从农民非农就业的波动性重新审视农业的基础作用》,《现代经济探讨》2003年第9期。
刘国恩、William H. Dow、傅正泓、John Akin:《中国的健康人力资本与收入增长》,《经济学(季刊)》2004年第10期。
刘靖:《非农就业、母亲照料与儿童健康——来自中国乡村的证据》,《经济研究》2008年第9期。
刘晓昀、Sicular、辛贤:《中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性别差异》,《经济学(季刊)》第2卷2003年第7期。
刘晓昀、李小云、叶敬忠:《性别视角下的贫困问题》,《农业经济问题》2004年第10期。
刘晓昀、钟秋萍、齐顾波:《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性别差异及东、西部比较》,《农业经济问题》2007年第7期。
罗楚亮:《城镇居民健康差异与医疗支出行为》,《财经研究》2008年第1期。
罗忆源、柴定红:《半流动家庭中留守妇女的家庭和婚姻状况探析》,《探索与争鸣(理论月刊)》2004年第3期。
马京奎:《中国社会中的女人和男人》,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
马晓河、马建蕾:《中国农村劳动力到底剩余多少》,《中国农村经济》2007年第12期。
毛学峰、刘靖:《农地女性化还是老龄化——来自微观数据的证据》,《人口研究》2009年第3期。
农民工回乡创业问题研究课题组:《农民工回乡创业现状的调查与政策建议》,2009年2月5日,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http://nc.people.com.cn/GB/8751401.html,2010-08-26。
庞丽华、Scott Rozelle、Alan De Brauw:《中国农村老人的劳动供给研究》,《经济学(季刊)》2003年第3期。
齐良书:《议价能力变化对家务劳动时间配置的影响——来自中国双收入家庭的经验证据》,《经济研究》2005年第9期。
钱忠好:《非农就业是否必然导致农地流转》,《中国农村经济》2008年第10期。
曲江斌、孟庆跃、张西凡、李林贵、李玉霞、刘远力:《山东省农村卫生室现状抽样调查》,《中国卫生经济》2006年第3期。
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协调组:《全国农村妇女权益状况和维权需求调查报告》,《中国妇运》2007年第3期。
宋月萍、张耀光:《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以及卫生服务利用状况的影响因素分析》,《人口研究》2009年第6期。
苏群、刘华:《农村女性劳动力流动的实证研究》,《农业经济问题》2003年第4期。
孙鹃娟:《劳动力迁移过程中的农村留守老人照料问题研究》,《人口学刊》2006年第4期。
孙琼如:《农村留守妻子家庭地位的性别考察》,《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6年第2期。
孙晓明、刘晓昀、刘秀梅:《中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谭深:《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性别差异》,《社会学研究》1997年第1期。
田翠琴:《农村妇女发展与闲暇时间的性别不平等研究》,《妇女研究论丛》2004年第9期。
王德文、刘玫:《农业发展中的妇女参与及其作用》,《中国人口科学》2002年第2期。
王芳、朱启戎、尤伊娜:《论习俗对农村养老机构的影响——以泰州市夕阳红敬老院为例》,《农村经济与科技》2009年第10期。
王玲杰:《农村女性流动打工经历对其家庭经济地位的影响》,《南方人口》2009年第4期。
王美艳:《中国城市劳动力市场上的性别工资差异》,《经济研究》2005年第12期。
魏众:《健康对非农就业及其工资决定的影响》,《经济研究》2004年第2期。
鲜祖德:《小城镇建设与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
向国成、韩绍凤:《农户兼业化:基于分工视角的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05年第8期。
邢春冰、罗楚亮:《城镇地区的技能回报与性别收入差异》,《第三届劳动经济学国际研讨会》,厦门,2008。
杨菊华、段成荣:《农村地区流动儿童、留守儿童和其他儿童教育机会比较研究》,《人口研究》2008年第1期。
叶敬忠、贺聪志:《静寞夕阳——中国农村留守老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叶敬忠、潘璐:《别样童年——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叶敬忠、吴惠芳:《阡陌独舞——中国农村留守妇女》,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张车伟:《营养、健康与效率——来自中国贫困农村的证据》,《经济研究》2003年第1期。
张车伟:《中国农村劳动力劳动就业:形势、挑战与前景》,《WTO与中国农业和农村发展》,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张凤路、刘雪春:《农业生产的女性化趋势与农业科技推广研究》,《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1年第12期。
张林秀、霍艾米、罗斯高、黄季焜:《经济波动中农户劳动力供给行为研究》,《农业经济问题》2000年第5期。
张文娟、李树茁:《劳动力外流对农村家庭养老的影响分析》,《中国软科学》2004年第8期。
赵耀辉:《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及教育在其中的作用》,《经济研究》1997年第2期。
赵忠、侯振刚:《我国城镇居民的健康需求与Grossman模型——来自截面数据的证据》,《经济研究》2000年第10期。
赵忠:《我国农村人口的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管理世界》2006年第3期。
郑真真、谢振明:《人口流动与农村妇女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钟涨宝、黄甲寅、万江红:《农村个体工商户经营活动中关系型社会资本运作研究》,《中国农村观察》2002年第6期。
朱秀杰:《农村女性人口流动的约束机制——社会性别视角分析》,《南方人口》2005年第3期。
简 介:本书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审视女性农民工的劳动问题。以马克思主义劳动理论为分析框架,以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数据库为样本,结合社会性别视角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女性农民工的劳动境遇、劳动权益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系统的实证研究,从和谐劳动关系构建、完善劳动保障制度、特殊劳动保护、法律规制的性别意识等...
作者:
苏映宇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08月
|
简 介:农村女性就业流动是和谐社会性别关系和“三农”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问题的妥善解决可以使农村女性获得经济独立,提高社会地位并争取男女平等。本书以空间迁移和身份变迁为切入点探讨女性就业流动,建构女性就业流动的理论解释框架和运作逻辑,并提出研究假设;通过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对女性就业流动进行多层次与多指标的统计描述,以及生存...
作者:
严静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5年12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