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8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89

重构全球的文化抵抗空间图书

Reconstructe The Resisting Space of Culture——On The Theory and criticism of Jameson

SSAPID:101-5738-0726-20
ISBN:978-7-5097-0347-2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以詹姆逊的文化理论与批评为研究对象,着重研究了他在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时空研究、“文化研究”、现代性、全球化、乌托邦、马克思主义、政治等领域的探索,分析了这些文化理论之间、文化理论与批评之间的内在联系与互动,兼及全球化、新马克思主义、乌托邦、左派政治等“变革前景”。本书立足于国际文化研究的背景,结合中国文化研究的实际,系统而集中地研究了詹姆逊的文化理论与批评,其思想资源、研究方法、研究特点和得失,并分析了某些文化理论、批评对中国的影响。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李世涛
编 辑:张峰;王瑜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年09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E 军事

 后记

 代序

 相关链接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网站

 第一章 詹姆逊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

  第一节 詹姆逊对后现代主义文化的介入

  第二节 詹姆逊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的运作

   一 作为历史分期的后现代主义

   二 作为“文化主导”的后现代主义

   三 后现代主义社会的变迁

  第三节 后现代主义文化(文艺)的阐释

   一 后现代主义文化(文艺)的社会基础

   二 后现代主义文化(文艺)的特征

  第四节 詹姆逊对后现代主义文化的评判

  第五节 詹姆逊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的局限

  第六节 作为后殖民批评的“第三世界文化批评”

   一 “第三世界文学(文化)”批评的意义

   二 “第三世界文学(文化)批评”的困境和局限

   三 中国“第三世界文化批评”的选择

 第二章 詹姆逊的时空研究

  第一节 时空变迁:从现代到后现代

  第二节 从“超空间”到“认知测绘”

  第三节 詹姆逊时空理论的运作

  第四节 詹姆逊时空研究的意义与局限

 第三章 詹姆逊的文化批评与文化研究

  第一节 詹姆逊的文化批评实践

   一 文化观察方式及批评方法的调整

   二 影视批评:以大众文化批评的视角

   三 建筑文化批评:探求风格变化的原因及中介

  第二节 詹姆逊视野中的文化研究

   一 从学科发展看“文化研究”的合法性

   二 阶级·种族·性别·身份

   三 理论旅行·学院政治·权力分析

   四 文化研究·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立场

 第四章 詹姆逊的现代性研究

  第一节 詹姆逊的西方现代性研究

   一 现代性理论的谱系

   二 詹姆逊现代性研究的基本思路

   三 没有现代,何有现代性?

   四 现代性与意识形态

    (一)从断代看现代性理论的意识形态性

    (二)从再现看现代性理论的意识形态性

    (三)现代性理论视角的意识形态性

    (四)现代性理论及其研究中的意识形态性

    (五)破除意识形态的束缚,正确地对待现代性

   五 詹姆逊现代性理论的基本内容

   六 从中国问题出发寻求外来理论与本土实践的最佳结合

  第二节 詹姆逊的西方审美现代性研究

   一 詹姆逊的现代主义文艺观

    1.现代主义文艺与个体主体关系密切

    2.现代主义文艺具有乌托邦性

    3.现代主义文艺面临的危机是语言媒介和表达的危机

    4.现代主义文艺的美感是焦虑

    5.只有与后现代主义联系起来,才能理解现代主义

    6.现代主义文艺是与垄断资本主义相对应的一种主导性的文学样式

    7.以高级现代主义文艺理论为指导的后期现代主义文艺具有意识形态性

   二 现代主义与帝国主义

   三 现代主义文艺的意识形态分析

    (一)现代主义文艺的意识形态性

    (二)现代主义的意识形态的运作

     1.抹杀现代主义文艺的形式(或文体)与社会之间的联系

     2.通过排除文艺中的文化因素,现代主义文艺获得了自治

     3.依靠压抑机制,现代主义压制了真实的现实,建立了其意识形态

     4.现代主义文艺还通过限制、排斥和压制其他文艺类型,建立起自己的意识形态

     5.技术的意识形态参与了现代主义的自治性的建构

    (三)现代主义及其意识形态的不平衡性

   四 作为现代主义延续的后期现代主义文艺

 第五章 詹姆逊的全球化研究

  第一节 全球化论说:重建抵抗资本主义扩张的全球空间

   一 理解全球化:哲学的视角

   二 社会领域的全球化

   三 全球化的再现

  第二节 詹姆逊全球化研究的特点

  第三节 詹姆逊全球化理论的启发意义

 第六章 詹姆逊的乌托邦研究

  第一节 乌托邦的变迁

   一 乌托邦的起源与发展

   二 乌托邦的衰落

   三 晚期资本主义时代的乌托邦

  第二节 乌托邦的多元之维

   一 乌托邦的性质

    1.乌托邦的自由性

    2.乌托邦的现实性

    3.乌托邦的否定性

    4.乌托邦的建构性

   二 乌托邦的二元对立

   三 乌托邦的分类

   四 作为机制的乌托邦

   五 作为方法的乌托邦

  第三节 多元格局中的乌托邦

   一 乌托邦与宗教

   二 乌托邦与反乌托邦

    (一)反乌托邦思想的兴起

    (二)乌托邦与反乌托邦之间的关系

   三 乌托邦与政治

   四 乌托邦与意识形态

   五 乌托邦与马克思主义

   六 乌托邦与科学

    (一)乌托邦与科学的关系

    (二)科学与反乌托邦、反乌托邦小说的关系

 第七章 詹姆逊的马克思主义研究

  第一节 詹姆逊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

   一 历史唯物主义

   二 辩证法

   三 科学社会主义

   四 革命

    (一)作为社会体制与生产方式根本性变革的革命

    (二)积极寻求可能和可能性的革命

  第二节 詹姆逊对学科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的研究

   一 马克思主义的跨学科性及其研究对象

   二 马克思主义的定位

  第三节 当代语境中的马克思主义研究

   一 马克思主义的危机与生命力

   二 晚期资本主义时代的马克思主义

  第四节 詹姆逊马克思主义研究身份的定位

   一 定位詹姆逊研究身份的困惑

   二 詹姆逊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实际

   三 与一种詹姆逊的研究身份的定位的商榷

  第五节 詹姆逊与后马克思主义

   一 众说纷纭的后马克思主义

   二 后马克思主义的境遇

   三 詹姆逊与后马克思主义的不同

    (一)后马克思主义解构了历史唯物主义及其社会历史观

    (二)后马克思主义解构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概念,以非阶级的对抗取代阶级的对抗

    (三)后马克思主义否定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政治和政党政治,代之以身份政治

    (四)后马克思主义还解构了马克思主义意义上的社会主义革命的主体和科学社会主义

    (五)后马克思主义反对因果关系

  第六节 詹姆逊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得失

   一 詹姆逊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成就

   二 詹姆逊马克思主义研究存在的问题

 第八章 詹姆逊的政治思想研究

  一 信仰和理想层面的政治

  二 作为政治斗争主要形式的阶级政治、联盟政治

  三 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社会运动

  四 希望与危机俱存的文化政治

  五 后现代主义与后马克思主义政治的谋反者

  六 作为克服后现代主义政治困境的“认知测绘”

  七 关于美国政治的思考

 余论 从学术交流看研究詹姆逊文化思想的紧迫性

 引论

本书三组命题,恰好构成一幅詹姆逊针对“晚期资本主义”文化批判的认知地图。据我所见,国内学界迄今尚无一本书如此系统地考察詹姆逊近二十年来的文化理论;或者说,詹姆逊自其1984年“文化转向”以来,他对欧美学界最突出的理论贡献,首次在中国学界受到了集中研究。

詹姆逊Marxism and Form:Twentieth Century Dialectical Theories of Literature,Priceton:Priceton University,1971.

詹姆逊The Prison-house of Language:A Critical Account of Structuye and Russian Formalism,Priceton:Priceton University,1972.

詹姆逊Fables of Aggression:Wyndham Lewis,The Modernist as Fascist,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1979.

詹姆逊The Political Unconscious:Narrative as a Socially Symbolic Act,Ithaca:Cornell University,1981.

詹姆逊The Ideologies Of Theory,Essays 19711986,vol.1:Situations of Theory,London:Routledge,1988.

詹姆逊The Ideologies Of Theory,Essays 19711986,vol.2:The Syntax of History,London:Routledge,1988.

詹姆逊Signatures of the Visible,London:Routledge and Chapman &Hall,Inc.,1990.

詹姆逊Late Marxism:Adoron,Or,The Persistence Of The Dlalectic,London:Verso,1990.

詹姆逊Postmoderism,or,The Culture Logical of Late Capitalism,Durham:Duke University Press,1991.

詹姆逊The Geopolitical Aesthetic,or,Cinema and Space in the World System,London:British Film Institute Publishing,1992.

詹姆逊Seeds of Time,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1994.

詹姆逊The Cultural Turn,London:Verso,1998.

詹姆逊Brecht and Method,London:Verso,1998.

詹姆逊A Singular Modernity,London:Verso,2002.

詹姆逊Archaeologies of the Future:The Desire Called Utopia and Other Science Fictions,London and New York:Verso,2005.

Martin Jay,Marxism and Totality:The Adventures of a Concept from Lukacs to Habermas,Cambridge:polity pr.,c1984.

Anthony giddes,The Consequences of Modernity,Cambridge:polity Press,1990.

Douglas Kellner,ed.,Postmodernism,Jameson,Critique,Washington:Maospmmeive Press,1989.

Perry Anderson,The Origins of Postmodernity,London:Verso,1998.

Douglas Kellner and Sean Homer,Fredric Jameson:a critical reader,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2004.

New Literature History,Critical Inquiry,Social Text,New Left Review,Boundary Y10 Ⅱ 等。

《语言的牢笼》、《马克思主义与形式》,钱佼汝、李自修译,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

《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张旭东编,北京,三联书店,1997。

《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唐小兵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快感:文化与政治》,王逢振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布莱希特与方法》,陈永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政治无意识》,王逢振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文化转向》,胡亚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新马克思主义》,王逢振主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批评理论和叙事阐释》,王逢振主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文化研究和政治意识》,王逢振主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现代性、后现代性和全球化》,王逢振主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时间的种子》,王逢振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陆梅林主编《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文选》,桂林,漓江出版社,1988。

王岳川等主编《后现代主义文化与美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张京媛编《新历史主义与文学批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社科院外文所编《文艺学与新历史主义》,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

社科院外文所编《后现代主义》,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

柳鸣九主编《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王善均主编《由“结构”走向“解构”》,厦门大学出版社,1994。

盛宁:《20世纪美国文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赵一凡:《欧美新学赏析》,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

〔美〕徐贲:《走向后现代与后殖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盛宁:《人文困惑与反思》,北京,三联书店,1997。

〔法〕让—弗朗索·利奥塔尔:《后现代状况》,北京,三联书店1997。

汪晖:《汪晖自选集》,桂林,广西师大出版社,1997。

〔加〕高辛勇:《修辞学与文学阅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法〕萨特:《辩证理性批判》,林骧华等译,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

王宁、薛晓源主编《全球化与后殖民批评》,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美〕波林·罗斯诺:《后现代主义与社会科学》,张国清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

〔英〕约翰·斯特罗克编《结构主义以来》,渠东等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杜小真编《福柯集》,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

王治河:《扑朔迷离的游戏》,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上海,三联书店,1998。

〔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北京,三联书店,1998。

俞可平主编《全球化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美〕道格拉斯·凯尔纳、斯蒂文·贝斯特:《后现代理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

张京媛编《后殖民理论与文化批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英〕迈克·费瑟斯通:《消费社会与后现代主义》,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美〕罗兰·罗伯森:《全球化—社会理论和全球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陈永国:《文化的政治阐释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加〕马克·昂热诺等主编《问题与观点》,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

〔美〕史文·塞德曼:《后现代转向》,吴世雄等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

〔美〕斯蒂芬·贝斯特等《后现代转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美〕迈克尔·莱文森:《现代主义》,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

〔美〕詹姆逊、三好将夫主编《全球化的文化》,马丁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王宁主编《全球化与文化:西方与中国》,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英〕弗朗西斯·马尔赫恩:《当代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包亚明主编《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美〕乔治·瑞泽尔:《后现代社会理论》,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谢力中等主编《现代性、后现代性社会理论:诠释与评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张隆溪:《中外文化十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英〕肖恩·霍默:《弗雷德里克·詹姆森》,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王逢振、J. 希利斯·米勒主编《知识分子图书馆》丛书,北京,中国社科出版社,1998~2004。

〔英〕乔治·拉伦:《意识形态与文化身份》,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高宣扬:《后现代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赵一凡等主编《西方文论关键词》,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罗岗主编《帝国、都市与现代性》,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李惠斌、叶汝贤主编《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陆象淦主编《说完了一切的上帝》,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美〕理查德·罗蒂:《筑就我们的国家》,北京,三联书店,2006。

乐黛云等主编《迎接新的文化转型时期》,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6。

〔美〕拉塞尔·雅各比:《不完美的图像》,北京,新星出版社,2007。

吴琼:《走向一种辩证批评》,上海,三联书店,2007。

周宪、许钧主编《现代性研究译丛》,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2008。

《外国文学评论》、《外国文学》、《国外社会科学》、《读书》、《文学评论》、《文艺研究》、《文艺理论研究》、《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