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0

引证文献

3 !

参考文献

82

能源外交概论图书

AN INTRODUCTION TO ENERGY DIPLOMACY

SSAPID:101-5737-0392-30
ISBN:978-7-5097-3597-8
DOI:
ISSN:

[内容简介] 人类进入21世纪,能源安全问题日益凸显。确保国家能源安全成为世界多数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大课题。对于快速崛起的世界大国中国来说,能源安全面临的挑战更为严峻。与此同时,能源资源的战略特性日显突出,拓展国际能源关系越来越离不开能源外交的运筹。而能源外交涉及的领域和参与的主体都十分广泛,特别需要相关理论研究的支撑。中国能源外交理论研究起步较晚,许多基础理论研究仍是空白,因而这一任务更为艰巨。本书出版的目的即在于:探讨能源外交的基础理论和前沿理论,为能源外交学科建设奠定初步基础,填补国内外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考察世界能源外交形势及国际能源关系,为中国能源外交运筹提供参考;梳理中国能源外交面临的突出问题,探讨构建中国能源外交战略的基本思路;整理能源外交相关知识,为从事能源外交、能源国际合作的人士以及国际能源政治、国际能源经济专业的研究生提供一本比较实用的案头书、工具书、参考书、教科书。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王海运
编 辑:张晓莉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年08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D8 外交、国际关系

 序二 说上几句能源家常话

 序一 加强能源外交理论研究,服务于国家能源安全和外交运筹

 序三 维护国家利益是能源外交的核心

 绪论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本书主要内容概述

  三 本书写作的难点和创新点

 第一章 能源外交的产生与发展

  一 世界能源外交的产生与发展

   (一)早期石油的发现与利用

   (二)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石油外交

    1.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石油的战略地位初显

    2.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石油与政治、战争的联系日益紧密

    3.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石油因素更加突出

   (三)冷战时代的石油政治博弈

    1.战后初期美国对英国在中东石油主导权的取代

    2.资源国政府与石油“七姐妹”的权益之争:欧佩克的诞生

    3.石油危机:石油成为资源国手中的政治武器

    4.石油武器的过度使用与“反石油危机”

   (四)冷战后时代的多极制衡石油政治

    1.美国石油霸权政策的延续:谋求单极霸权,拓展全球布局

    2.国际石油政治多极化:资源国、消费国、过境国

   (五)新时期内涵日益丰富的能源外交

    1.“能源”内涵的扩展

    2.节能减排与生态安全外交

    3.国际能源市场与能源金融秩序

  二 中国能源外交的产生与发展

   (一)中国能源外交的发展历程

    1.从石油自给国到净进口国(1993年前)

    2.油气企业在国家政策支持下走向国际(1994~2004年)

    3.多主体全方位能源外交战略的确立(2005年至今)

   (二)中国能源外交的发展趋向

    1.能源外交战略布局日趋多元

    2.在国际能源领域的影响力日渐增大

    3.能源外交在国家总体外交中的地位不断上升

  三 国内外关于能源外交的研究

   (一)国外关于能源外交的研究

   (二)国内关于能源外交的研究

 第二章 能源外交的实践范畴与理论范畴

  一 能源外交的基本概念

   (一)能源的内涵与外延

   (二)能源外交的基本概念

  二 能源外交的实践范畴

   (一)国家间的能源对话

   (二)政府直接参与的能源合作活动

   (三)政府对国际能源关系施加影响的举措

   (四)国家间的能源博弈

   (五)国际组织的能源活动

   (六)公共能源外交活动

  三 能源外交的理论范畴

   (一)能源外交战略的基本概念

   (二)能源外交战略的基本框架

   (三)国际能源政治研究

   (四)对象国能源合作宏观环境研究

  四 能源外交战略与国家各战略的关系

   (一)能源外交战略与国家能源战略的关系

   (二)能源外交战略与国家外交战略的关系

   (三)能源外交战略与国家发展战略的关系

   (四)能源外交战略与国家安全战略的关系

 第三章 与能源外交相关的前沿理论问题

  一 能源安全论

   (一)不同视角下的能源安全内涵

    1.复杂科学视角下的能源安全

    2.其他视角下的能源安全

   (二)不同范式下的能源安全观

    1.现实主义的能源安全观

    2.新自由主义的能源安全观

    3.建构主义的能源安全观

    4.政治经济学的能源安全观

  二 能源地缘论

   (一)能源地缘论的由来

   (二)能源地缘论的发展

   (三)能源地缘论的影响

  三 能源博弈论

   (一)能源博弈论的由来

   (二)能源博弈论的理论研究

   (三)能源博弈案例分析

  四 石油峰值论

   (一)石油峰值论的产生

   (二)围绕石油峰值问题的争论

   (三)石油峰值论的影响

 第四章 能源外交的几大基础性领域

  一 能源资源领域

   (一)能源资源问题对国际能源市场的影响

   (二)能源资源问题对全球能源格局的影响

   (三)能源资源问题对能源外交的影响

  二 能源运输领域

   (一)能源运输与国际能源关系

   (二)世界能源运输基本格局

   (三)能源运输中的合作与博弈

  三 能源政治领域

   (一)能源政治与地缘政治

   (二)能源政治与国际能源秩序

   (三)能源政治与能源企业的国际活动

  四 能源经济领域

   (一)能源投资

   (二)能源贸易

   (三)能源金融

   (四)能源效率

   (五)案例分析

  五 能源技术问题

   (一)能源技术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二)世界能源技术的发展趋势

   (三)能源技术领域的合作与竞争

  六 能源环境领域

   (一)气候变化——能源发展中的环境制约因素

   (二)低碳发展——解决能源环境制约问题的根本途径

 第五章 国际能源外交形势

  一 影响国际能源外交形势的基本因素

   (一)国际政治因素

   (二)国际经济因素

   (三)国际安全因素

   (四)能源资源因素

   (五)环境气候因素

   (六)商业技术因素

  二 国际能源外交形势的基本特点

   (一)国际油气市场剧烈波动,能源金融问题日益突出

   (二)国际能源格局出现变动,国际能源秩序酝酿调整

   (三)清洁发展压力增大,低碳发展成为热点

   (四)能源博弈持续紧张,能源外交空前活跃

   (五)非传统安全问题凸显,共同能源安全渐成共识

  三 稳定国际能源外交形势的着力方向

   (一)共同营造新型国际能源秩序

   (二)共同维护能源资源产地的政局稳定

   (三)共同维护国际能源市场的稳定

   (四)共同面对各种能源安全挑战

   (五)合作伙伴国之间建立起利益平衡机制

   (六)加强能源各领域各环节的互利共赢合作

   (七)加快新能源与节能增效技术的开发

 第六章 世界主要国家的能源外交

  一 主要能源资源国的能源外交

   (一)能源资源国能源外交的共同取向

   (二)主要能源资源国能源外交特点比较

  二 主要能源消费国的能源外交

   (一)能源消费国能源外交的共同取向

   (二)主要能源消费国能源外交特点比较

  三 主要能源过境国的能源外交

 第七章 国际组织的能源外交

  一 国际能源组织的能源外交

   (一)石油输出国组织(Organization of the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OPEC)

   (二)国际能源机构(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IEA)

   (三)世界能源理事会(World Energy Council,WEC)

   (四)能源宪章条约组织(Energy Charter,EC)

   (五)国际能源论坛(International Energy Forum,IEF)

   (六)天然气出口国论坛(Gas Exporting Countries Forum,GECF)

  二 联合国的能源外交

   (一)联合国的世界能源安全使命

   (二)联合国的能源外交机制

   (三)联合国对世界能源外交的影响

  三 主要地区合作组织的能源外交

   (一)欧洲联盟的能源外交

   (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能源外交

   (三)上海合作组织的能源外交

   (四)东亚地区的能源外交

   (五)大湄公河次区域能源合作机制

 第八章 中国能源外交的若干问题

  一 中国能源外交的总体思路和战略目标

   (一)中国能源外交的“总体思路”

   (二)中国能源外交的战略目标

    1.能源战略目标:促进国家的能源安全与发展

    2.发展战略目标: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外交战略目标:促进国家政治和安全利益的拓展

  二 中国能源外交的基本原则

   (一)切实贯彻新能源安全观的原则

    1.新能源安全观的提出是对于传统能源安全观的扬弃

    2.新能源安全观的提出基于时代的要求

    3.新能源安全观的核心理念是“全球共同能源安全”

    4.新能源安全观强调“综合能源安全”

    5.新能源安全观是中国能源外交运筹的有力武器

   (二)坚持互利共赢理念的原则

    1.“互利共赢”是中国开放战略的核心思想

    2.“互利共赢”是中国能源外交战略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

    3.能源外交坚持“互利共赢”理念的思路

   (三)正确对待国际能源秩序的原则

    1.现行国际能源秩序的突出特点

    2.现行国际能源秩序对中国的利弊

    3.中国对待国际能源秩序所应实行的基本方针

   (四)谋求国家多重利益的原则

    1.谋求国家能源利益

    2.谋求国家经济社会利益

    3.谋求国家政治与安全利益

    4.妥善处理各种利益的相互关系

    5.高效正确地进行海外发展决策

   (五)确保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1.能源供应与技术进步兼顾

    2.能源发展与生态安全兼顾

    3.当前需要与未来发展兼顾

   (六)多元发展国际能源关系的原则

    1.发展多方位的国际能源关系

    2.发展多种形式的国际能源关系

    3.发展多个领域的国际能源关系

   (七)协调运用各种能源外交资源的原则

    1.与能源外交相关的硬实力

    2.与能源外交相关的软实力

    3.各种能源外交资源的协调运用

   (八)政府能源外交和公共能源外交相互配合的原则

  三 中国能源外交的战略重点和战略布局

   (一)中国能源外交的战略重点

    1.推动公正合理的国际能源秩序的建立

    2.推动良好的国际能源环境的营造

    3.推动国际能源关系的多元发展

    4.推动国家和企业国际能源利益的有效扩展

   (二)发展与不同对象能源外交的战略布局

    1.发展与能源资源国关系的布局

    2.发展与能源消费国关系的布局

    3.发展与过境国及潜在过境国关系的布局

    4.发展与国际能源组织关系的布局

    5.发展与能源跨国公司关系的布局

 附录

  附件1 世界能源外交大事记

   (1960~1989年)

   1990年

   1991年

   1992年

   1993年

   1994年

   1995年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附件2 中国能源外交大事记

   1993年

   1994年

   1995年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附件3 联合国主要能源机构

   一 联合国能源机制

   二 国际原子能机构

   三 联合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会议

   四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

   五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

   六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七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八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

  附件4 世界主要国际能源组织

   一 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

   二 国际能源机构

   三 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

   四 天然气出口国论坛

   五 国际可再生能源机构

   六 世界能源理事会

   七 世界石油大会

   八 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论坛)

  附件5 世界主要国家政府能源机构

   一 美国

   二 俄罗斯

   三 欧盟

   四 日本

   五 英国

   六 加拿大

   七 韩国

   八 印度

   九 沙特阿拉伯

   十 伊朗

   十一 伊拉克

   十二 巴西

   十三 委内瑞拉

   十四 墨西哥

  附件6 中国主要政府部门能源外交职能

  附件7 世界主要国家能源储量、产量、消费量和进出口量*

   1.石油储量

   2.石油产量

   3.石油消费量

   4.石油进出口量(2010年)

   5.天然气探明储量

   6.天然气产量

   7.天然气消费量

   8.煤炭储量

   9.煤炭产量

   10.煤炭消费量

   11.核能消费量

  附件8 中国能源资源储量、产量、消费量和进出口量*

   1.石油储量

   2.石油产量

   3.石油消费量

   4.石油进出口量

   5.煤炭储量(2010)

   6.煤炭产量

   7.煤炭消费量

   8.煤炭进出口量

   9.天然气探明储量

   10.天然气产量

   11.天然气消费量

   12.天然气进出口量

 Abstract

 后记

人类进入21世纪,能源安全问题日益凸显。确保国家能源安全成为世界多数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大课题。对于快速崛起的世界大国中国来说,能源安全面临的挑战更为严峻。与此同时,能源资源的战略特性日显突出,拓展国际能源关系越来越离不开能源外交的运筹。而能源外交涉及的领域和参与的主体都十分广泛,特别需要相关理论研究的支撑。中国能源外交理论研究起步较晚,许多基础理论研究仍是空白,因而这一任务更为艰巨。本书出版的目的即在于:探讨能源外交的基础理论和前沿理论,为能源外交学科建设奠定初步基础,填补国内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考察世界能源外交形势及国际能源关系,为中国能源外交运筹提供参考;梳理中国能源外交面临的突出问题,探讨构建中国能源外交战略的基本思路;整理能源外交相关知识,为从事能源外交、能源国际含作的人士以及国际政治经济、国际关系等专业的研究生提供一本比较实用的案头书、工具书、梦考书、敎科书。

[1]赵剑:《世界能源战略与能源外交·中国卷》,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

[2]郭依峰:《世界能源战略与能源外交·中东卷》,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

[3]申险峰:《世界能源战略与能源外交·亚洲卷》,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

[4]张爽:《世界能源战略与能源外交·美洲卷》,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

[5]陈会颖:《世界能源战略与能源外交·欧洲卷》,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

[6]余建华:《世界能源政治与中国国际能源合作》,长春出版社,2011。

[7]尹晓亮:《战后日本能源政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8]冯建中:《欧盟能源战略走向低碳经济》,时事出版社,2011。

[9]李俊峰:《能源与金融危机》,科学出版社,2010。

[10]陈岳、许勤华主编《中国国际能源合作报告2009》,时事出版社,2010。

[11]陈岳、许勤华主编《中国国际能源合作报告2010/2011》,时事出版社,2011。

[12]赵庆寺:《美国石油安全体系与外交(1941~1981)》,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13]夏义善主编《中国国际能源发展战略研究》,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

[14]童媛春:《石油真相》,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15]许勤华:《新地缘政治:中亚能源与中国》,当代出版社,2007。

[16]陈岳:《国际政治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17]李少军:《国际政治学概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18]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经济安全研究中心编著《全球能源大棋局》,时事出版社,2005。

[19]倪健民主编《国家能源安全报告》,人民出版社,2005。

[20]吴磊:《中国石油安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21]安尼瓦尔·阿木提、张胜旺主编《石油与国家安全》,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

[22]江红:《为石油而战——美国石油霸权的历史透视》,东方出版社,2002。

[1]〔美〕弗雷德·克鲁普、米丽亚姆·霍:《决战新能源——一场影响国家兴衰的产业革命》,陈茂云译,东方出版社,2010。

[2]〔美〕迈克尔·伊科诺米迪斯、唐纳·马里·达里奥:《石油的优势:俄罗斯的石油政治之路》,徐洪峰、李洁宇译,华夏出版社,2009。

[3]〔美〕威廉·恩道尔:《石油战争》,赵刚译,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

[4]〔法〕菲利普·赛比耶-洛佩兹:《石油地缘政治》,潘革平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5]〔美〕丹尼尔·耶金:《石油大博弈:追逐石油、金钱与权力的斗争》(上、下),中信出版社,2008。

[6]〔意〕莱昂纳多·毛杰里:《石油!石油!探寻世界上最富争议资源的神话、历史和未来》,夏俊、徐文琴译,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7]〔美〕马修·R.西蒙斯:《沙漠黄昏:即将来临的沙特石油危机与世界经济》,徐小杰主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8]〔俄〕斯·日兹宁:《俄罗斯能源外交》,王海运、石泽译审,人民出版社,2006。

[9]〔美〕迪克·切尼等:《美国国家能源政策:美国国家能源政策研究组报告》,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译,中国大地出版社,2001。

[10]〔美〕汉斯·摩根索:《国家间的政治》,徐昕等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

[11]〔美〕戴维·A.迪斯、约瑟夫·S.奈合编《能源与安全》,李淼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

[12]〔美〕彼得·柯利尔、戴维·霍洛维茨:《洛克菲勒王朝》,劳景素译,钱维藩校,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

[13]〔美〕哈维·奥康纳:《石油帝国》,刘晓青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58。

[1]刘杰:《中美清洁能源合作:一种博弈论的分析》,中国人民大学硕士论文(许勤华副教授指导),2010。

[2]程春华:《合作与冲突:论俄罗斯与欧盟能源贸易之两重性》,中国人民大学博士论文(陈新明教授指导),2010。

[3]刘伟华:《非对称需求困境:全球气候博弈中的需求与利益冲突》,外交学院博士论文(秦亚青教授指导),2010。

[4]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能源外交中心编著《国际能源合作和博弈》,2009。

[5]扈大威:《欧盟的能源安全与共同能源外交》,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欧盟研究部,2008。

[6]任娜:《能源安全与当代大国关系——以中日关系为例》,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朱锋教授指导),2007。

[7]崔天凯:《能源与中国外交》,载于《“能源安全:中国与世界”国际研讨会文件汇集》,中国国际战略学会,2006。

[8]裘援平:《树立新的国际能源安全观》,载于《“能源安全:中国与世界”国际研讨会文件汇集》,中国国际战略学会,2006。

[1]李兵:《论海上通道的地位与作用》,《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年第2期。

[2]许勤华:《低碳经济对大国关系的影响》,《教学与研究》2010年第7期。

[3]许勤华、王红军:《亚太经合组织多边能源合作与中国》,《现代国际关系》2009年第12期。

[4]许勤华:《油价高企影响世界经济》,《求是》2008年第9期。

[5]张仕荣:《复杂性科学视角下对于中国能源安全体系的几点解析》,《理论前沿》2008年第5期。

[6]孙霞:《关于能源安全合作的理论探索》,《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

[7]王海运:《“能源超级大国”的能源外交:俄罗斯能源外交综述》,《国际石油经济》2006年第10期。

[8]王海运:《关于我国能源外交战略研究的思考》,《世界问题研究》2007年第4期。

[9]王海运:《多视角透视中俄哈能源合作的宏观环境》,《中国石油化工》2005年第24期。

[10]许勤华:《评批判性地缘政治学》,《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年第1期。

[11]曹伟:《能源宪章与中国》,《国际石油经济》2003年第10期。

[12]《丹尼尔·尤金访谈录》,《国际政治》第98期,2002~2003年冬季出版。

[13]杨玉峰、韩文科:《我国“十二五”时期面临的关键性重大能源技术问题》,《中国能源》第32卷第1期。

[1]刘江永:《全球应关注“战争碳排放”》,2011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2]曹天元:《全球气候变化真实存在吗?》,2011年8月29日《东方早报》。

[3]《马六甲海峡:东亚石油安全之痛》,2010年3月12日《中国石化报》。

[4]陈晓晨:《访〈石油战争〉作者恩道尔》,2008年9月15日《第一财经日报》。

[5]蔡武:《中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给世界各国带来机遇》,2007年4月20日《中国日报》。

[6]许勤华:《国际油价的理性回归》,2007年1月23日《光明日报》国际版。

[7]许勤华:《俄罗斯与独联体能源之争》,2007年1月8日《光明日报》国际版。

[8]王海运:《能源成为“外交货币”》,2006年4月25日《环球时报》。

[1]国际能源署署长玛丽亚:《测绘不肯定世界中的能源未来》,在北京国际能源专家俱乐部所作报告,2011年11月18日。

[2]胡锦涛:《转变发展方式 实现经济增长》,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十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2011年11月13日,美国夏威夷檀香山。

[3]徐锭明:《落实科学发展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财经杂志2007年年会演讲。

[4]温家宝:《坚持互利共赢 加强合作创新》,在2006年中欧工商峰会上的讲话,2006年9月12日。

[5]胡锦涛:《树立开放思维 实现合作共赢》,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演讲,2006年2月24日。

[6]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单行本,2007年10月24日。

[7]国际能源署首席经济学家法蒂尔·比罗尔对记者谈话,英国《每日电讯报》网站,2011年11月9日。

[8]〔英〕马丁·沃尔夫:《东方与西方在一个问题上汇合》,2011年1月12日《金融时报》。

[9]张国宝:《能源体制必须改革》,在有关能源发展的政协新闻发布会上的谈话,中国经营网,2012年3月17日。

[10]《当前世界能源地缘政治格局与世界石油市场的新变化》,http://cne.csu.edu.cn/xnxy/vip/L1488634.htm。

[1]Harold F. Williamson,Arnold R. Daum,The American Petroleum Industry,The Age of Illumination 1859-1899,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1959.

[2]IEA,World Energy Outlook 2011,2011.

[3]Zhang Jianxin,Oil Security Reshapes China’s Foreign Policy,The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Working Paper,No.9,2005.

[4]Lisa L. Martin,“Interests,Power,and Multilateralism”,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Vol.46,No. 4(Autumn,1992),pp.765-792.

[5]“An Energy Policy for Europe”,http://europa.eu/legislation_summaries/energy/european_energy_policy/l27067_en.htm.

[6]16th APEC Economic Leaders Meeting,Declaration:A New Commitment to Asia-Pacific Development,available at http://www.apec.org/apec/leaders_declarations/2008.html.

[7]IEA,Toward a Sustainable Energy Future,http://www.iea.Org/textbase/nppdf/free/2000/future2001.pdf.

[8]EUROGULF,An EU-GCC Dialogue for Energy Stability and Sustainability,http://Europa.Eu.Int/comm/energy/index-en.html,June 4,2005.

简 介:本书首先对中美能源安全关系的国际背景和国内动因进行阐释,并用博弈理论假设存在中美能源安全关系的帕累托最优,然后分析各种因素对中美能源安全关系的影响和干预,特别是各种因素的影响方式和影响程度。其次,对中美能源安全关系博弈形式和收益进行分析,揭示中美合作性博弈的形式和路径。最后,提出中国应该参与制定的中美能源安全博弈规则,...

作者: 赵庆寺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7年11月

简 介:本书在对“一带一路”沿线主要国家能源状况和前景等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上下游领域合作方向和重点,认为应采取点线面相结合的方法,多措并举推动“一带一路”能源合作。同时,认为中国应依托“一带一路”倡议,构建丝路能源合作机制,在全球能源治理体系中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并针对西半球和北极地区能源潜力和前景,基于构...

作者: 朱雄关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9年03月

简 介:萨哈林地区因其储量的不断刷新、面向海洋的地理位置而在俄罗斯石油工业发展史上始终处于国家东部“试验场”的地位。在梳理、借鉴国内外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本书从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角度展示其油气开发的过程和具体动因,勾勒出该地区石油工业在“退一步、进两步”意图下百余年发展的轮廓,具体包括萨哈林石油工业的起源和发展、萨哈林地区油气与...

作者: 王绍章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7年0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