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0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343

政治规范论图书

The Political Theory of Norms: Research on the Political Value Idea and Reality of Intersection

SSAPID:101-5703-3921-31
ISBN:978-7-5097-6777-1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地梳理了古代和近代中西方政治规范发展和演变的基本脉络,指明了政治价值倾向和政治制度与社会生活的相关性,从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政治规范角度分析批判了当今时代和当代中国政治价值取向误区,剖析了现代性与后现代思潮对于当代政治规范结构、功能和未来发展趋势的影响,探索并阐明如何从合理性、合法性、权力与规范的关系以及社会正义的实现程度等尺度评价政治规范,对于中国应对国际政治规范的路径作出必要说明。

相关信息

丛书名:天津社会科学院学者文库
作 者: 杨晓东
编 辑:桂芳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6年05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D0 政治理论

 导论 规范的出场视域

  一 规范:透视社会的重要维度

  二 作为一种公共理性的规范

  三 规范(规则)与主体间性

  四 规范的一般含义及构成

   1.技术性规范

   2.社会性规范

   3.理想性规范

  五 作为价值与事实中介系统的规范

 第一章 政治规范的场域和人性基础

  一 政治规范与共同体

  二 政治规范与人性假定

   (一)古希腊和中世纪时期的人性假定与政治规范

   (二)近代以来的人性分析与政治规范

   (三)19世纪以来的人性思想与政治规范

  三 政治规范的权力主义方法论

   (一)作为政治知识的方法论

   (二)作为政治判断的方法论

   (三)作为政治科学的博弈论

 第二章 政治规范与正义理念

  一 政治规范的理想主义正义观

  二 政治正义的哲学传统

  三 马克思主义正义观的基本思路

  四 罗尔斯的正义理论与当代政治规范建构

  五 近代与现代政治正义理论之比较

 第三章 政治研究中的实证主义与规范主义

  一 政治理论研究的路径及特点

  二 政治理论的实证主义研究

  三 政治理论的规范主义研究

  四 政治规范:理念与现实的有机整合

 第四章 政治规范的合理性论证

  一 政治规范的宗教神学证明

  二 政治规范的自然法理论证明

  三 政治规范的人本主义证明

  四 政治规范的效用主义证明

  五 政治规范的理想主义证明

 第五章 西方政治规范的流变与趋向

  一 前现代背景下西方政治理念的演进逻辑

  二 西方政治规范的运行机制:分权与制衡

  三 现代性背景下政治规范的两面性

  四 现代性政治规范的批判性反思

  五 当代西方政治规范的理论重构

   (一)罗尔斯对契约论方法的模式化构建

   (二)罗尔斯对传统契约论的反思性超越

   (三)罗尔斯契约论方法对构建正义规则的价值

   (四)政治规范的多元化与“重叠共识”

 第六章 马克思政治规范的空间维度与时间维度

  一 政治规范视域中共同体的嬗变

   (一)共同体:共和主义者的思想内核

   (二)自由主义视野中的共同体

   (三)共同体概念的矛盾与统一

  二 马克思政治规范中的共同体

   (一)马克思对巴黎“公社”的反思

   (二)公社是一种新型的共同体

   (三)公社与真正共同体

  三 马克思政治规范理念的两个维度

  四 马克思政治规范的理论构架

 第七章 中国政治规范的历史性反思

  一 奴隶制时代的“天道论”政治规范

  二 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时期的政治规范

   (一)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二)以郡县制作为地方行政制度

  三 中国古代政治规范中的“礼”

  四 中国古代政治规范中的“仁”

  五 中西方政治规范的历史反思

 第八章 当代中国政治规范的理论与实践

  一 当代中西方政治规范的比较

  二 当前我国行政价值取向及特征

   (一)和谐社会的构建

    1.由注重单一经济增长转向注重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2.由注重效率转向注重公平

    3.由注重集体单一化利益转向注重多种主体多元化利益

   (二)服务型政府的构建

    1.由管制转向服务

    2.由全能转向有限

    3.由人治转向法治

  三 政治规范的效力与公务员行政责任追究制度的完善

  四 政治规范与中产阶层保障的必要性

  五 公众参与廉政建设对于构建政治规范的价值

   (一)平台——政务公开、“阳光工程”

   (二)教育——扭转意识、自觉参与

   (三)保障——检举保密、奖励参与

   (四)辐射——扩大范围、连线作战

 第九章 政治规范的全球化视野

  一 当代国际政治规范的前沿问题

   (一)世界主义与社群主义之争

   (二)人道主义干预问题

   (三)全球资源的分配问题

  二 罗尔斯《万民法》中的世界主义政治规范

  三 当代国际政治规范的扩散

  四 中国应对国际政治规范扩散的策略

  五 “和谐世界”的政治理念及现实意义

   (一)“和谐世界”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

   (二)“和谐世界”思想与西方文化传统

   (三)当代中国“和谐世界”理念的实践

 前言

 后记

 文前辅文

[1]〔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1986。

[2]〔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颜一、秦典华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廖申白译注,商务印书馆,2003。

[4]〔古罗马〕西塞罗:《论共和国论法律》,王焕生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

[5]〔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苗力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6]〔德〕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90。

[7]〔德〕康德:《法的形而上学原理》,沈叔平译,商务印书馆,1991。

[8]〔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

[9]〔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贺麟、王玖兴译,商务印书馆,1979。

[10]〔德〕黑格尔:《逻辑学》,梁志学译,人民出版社,2002。

[11]〔德〕马克思:《资本论》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75。

[12]〔德〕尤尔根·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行为合理性与社会合理性》,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13]〔德〕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童世骏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14]〔德〕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第二卷——论功能主义理性批判》,洪佩郁、蔺青译,重庆出版社,1993。

[15]〔德〕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曹卫东等译,译林出版社,2004。

[16]〔德〕J.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进化》,张博树译,重庆出版社,1989。

[17]〔德〕海因里希·罗门:《自然法的观念史和哲学》,姚中秋译,上海三联书店,2007。

[18]〔德〕斐迪南·縢尼斯:《共同体与社会——纯粹社会学的基本概念》,林荣远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19]〔德〕阿尔图·考夫曼等主编《当代法哲学和法律理论导论》,郑永流译,法律出版社,2002。

[20]〔德〕奥特弗利德·赫费:《政治的正义性——法和国家的批判哲学之基础》,庞学铨、李张林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

[21]〔德〕卡尔·雅斯贝尔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魏楚雄、俞新天译,华夏出版社,2002。

[22]〔德〕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齐世荣等译,商务印书馆,1963。

[23]〔德〕恩斯特·卡西尔:《国家的神话》,范进等译,华夏出版社,1999。

[24]〔英〕霍布斯:《利维坦》,黎思复、黎廷弼译,商务印书馆,1985。

[25]〔英〕洛克:《政府论》(下篇),瞿菊农、叶启芳译,商务印书馆,1964。

[26]〔英〕休谟:《人性论》,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1980。

[27]〔英〕休谟:《人类理解研究》,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1997。

[28]〔英〕休谟:《道德原则研究》,曾晓平译,商务印书馆,2001。

[29]〔英〕休谟:《休谟政治论文选》,张若衡译,商务印书馆,2010。

[30]〔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郭大力、王亚南译,商务印书馆,1972。

[31]〔英〕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蒋自强等译,商务印书馆,1997。

[32]〔英〕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高鸿业译,商务印书馆,1963。

[33]〔英〕边沁:《政府片论》,沈叔平等译,商务印书馆,1995。

[34]〔英〕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邓正来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35]〔英〕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哈耶克:《致命的自负》,冯克利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36]〔英〕甄克思:《社会通诠》,严复译,商务印书馆,1981。

[37]〔英〕迈克尔·欧克肖特:《政治中的理性主义》,张汝伦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38]〔英〕伯恩斯:《剑桥中世纪政治思想》,程志敏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

[39]〔英〕亚当·斯威夫特:《政治哲学导论》,佘江涛,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40]〔英〕迈克尔·莱斯诺夫等:《社会契约论》,刘训练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41]〔英〕迈克尔·H.莱斯诺夫:《二十世纪的政治哲学家》,冯克利译,商务印书馆,2001。

[42]〔英〕伯兰特·罗素:《西方哲学史》,何兆武、李约瑟译,商务印书馆,1976。

[43]〔英〕尼尔·麦考密克、〔奥〕奥塔·魏因贝格尔:《制度法论》,周叶谦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44]〔英〕科亨:《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一个辩护》,岳长龄译,重庆出版社,1989。

[45]〔英〕戴维·赫尔德:《民主的模式》,燕继荣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46]〔英〕布雷恩·特纳、〔英〕恩斯·伊辛:《公民权研究手册》,王小章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47]〔英〕鲍桑葵:《关于国家的哲学理论》,汪淑钧译,商务印书馆,1995。

[48]〔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译林出版社,2011。

[49]〔英〕约翰·洛克:《政府论两篇》,赵伯英译,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

[50]〔英〕阿克顿:《自由与权力》,侯健、范亚峰译,商务印书馆,2001。

[51]〔英〕克里斯托弗·J.贝瑞:《苏格兰启蒙运动的社会理论》,马庆译,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

[52]〔英〕以赛亚·伯林:《浪漫主义时代的政治观念:它们的兴起及其对现代思想的影响》,王岽兴、张蓉译,新星出版社,2011。

[53]〔英〕唐纳德·温奇:《亚当·斯密的政治学》,褚平译,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2010。

[54]〔英〕安德鲁·海伍德:《政治学核心概念》,吴勇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

[55]〔英〕阿诺德·汤因比:《汤因比论汤因比——汤因比与厄本对话录》,王少如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89。

[56]〔英〕马丁·雅克:《当中国统治世界:中国的崛起和西方世界的衰落》,张莉、刘曲译,中信出版社,2010。

[57]〔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0。

[58]〔法〕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李常山译,商务印书馆,1962。

[59]〔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59。

[60]〔法〕让-吕克·南希:《解构的共通体》,郭建玲等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

[61]〔法〕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人类学》,陆晓禾、黄锡光译,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

[62]〔法〕埃米尔·涂尔干:《社会分工论》,渠东译,生活· 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

[63]〔法〕E.迪尔凯姆:《社会学方法的准则》,狄玉明译,商务印书馆,1995。

[64]〔法〕让-马克·夸克:《合法性与政治》,佟心平、王远飞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65]〔法〕邦雅曼·贡斯当:《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阎克文、刘满贵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66]〔法〕埃哈尔·费埃德伯格:《权力与规则——组织行动的动力》,张月等译,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67]〔美〕列奥·施特劳斯、约瑟夫·克罗波西主编《政治哲学史》,李天然等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93。

[68]〔美〕约翰·麦克里兰:《西方政治思想史》,彭淮栋译,海南出版社,2003。

[69]〔美〕罗伯特·W.杰克曼:《不需暴力的权利:民族国家的政治能力》,欧阳景根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70]〔美〕朱尔斯·L.科尔曼:《原则的实践:为法律理论的实用主义方法辩护》,丁海俊译,法律出版社,2006。

[71]〔美〕T.帕森斯:《社会行动的结构》,张明德、夏遇南、彭刚译,译林出版社,2003。

[72]〔美〕拉齐恩·萨丽等:《哈耶克与古典自由主义》,秋风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

[73]〔美〕汉娜·阿伦特:《人的境况》,王寅丽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74]〔美〕汉娜·阿伦特:《马克思与西方政治思想传统》,孙传钊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75]〔美〕汉娜·阿伦特:《过去与未来之间》,王寅丽、张立立译,译林出版社,2011。

[76]〔美〕罗伯特·K.默顿:《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唐少杰、齐心等译,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2006。

[77]〔美〕詹姆斯·罗西瑙主编《没有政府的治理》,张胜军等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78]〔美〕彼得·卡赞斯坦:《文化规范与国家安全》,李小华译,新华出版社,2002。

[79]〔美〕彼得·卡赞斯坦:《国家安全的文化:世界政治中的规范与认同》,宋伟、刘铁娃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80]〔美〕彼得·卡赞斯坦、罗伯特·基欧汉、斯蒂芬·克拉斯纳编《世界政治理论的探索与争鸣》,秦亚青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81]〔美〕玛莎·费丽莫:《国际社会中的国家利益》,袁正清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

[82]〔美〕A.麦金太尔:《德性之后》,龚群、戴扬毅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83]〔美〕安乐哲:《主术——中国古代政治艺术之研究》,滕复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84]〔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85]〔美〕约翰·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万俊人译,译林出版社,2000。

[86]〔美〕约翰·罗尔斯等:《政治自由主义:批评与辩护》,万俊人等译,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

[87]〔美〕约翰·罗尔斯:《万民法》,张晓辉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88]〔美〕道格拉斯·C.诺斯:《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厉以平译,商务印书馆,1992。

[89]〔美〕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杭行译,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90]〔美〕理查德·J.伯恩斯坦:《社会政治理论的重构》,黄瑞祺译,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2008。

[91]〔美〕杰弗里·托马斯:《政治哲学导论》,顾肃、刘雪梅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92]〔美〕列奥·施特劳斯:《自然权利与历史》,彭刚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93]〔美〕乔治·霍兰·萨拜因:《政治学说史》,刘山等译,商务印书馆,1986。

[94]〔美〕汉密尔顿等:《联邦党人文集》,程逢如等译,商务印书馆,1980。

[95]〔美〕菲利普·李·拉尔夫等:《世界文明史》,赵丰等译,商务印书馆,1998。

[96]〔美〕尼格尔·多德:《社会理论与现代性》,陶传进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97]〔美〕道格拉斯·凯尔纳、斯蒂文·贝斯特:《后现代理论:批判性质疑》,张志斌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98]〔美〕菲利普·佩迪特:《共和主义》,刘训练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99]〔美〕戈登·塔洛克:《官僚体制的政治》,郑景胜译,商务印书馆,2010。

[100]〔美〕迈克尔·J.桑德尔:《自由主义与正义的局限》,万俊人等译,译林出版社,2011。

[101]〔美〕理查德·伯恩斯坦、罗斯·芒罗:《即将到来的美中冲突》,隋丽君、张胜平、任美芬译,新华出版社,1997。

[102]〔美〕约瑟夫·S.奈:《硬权力与软权力》,门洪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03]〔美〕德沃金:《法律帝国》,李长青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

[104]〔美〕谢希登·J.沃林:《政治与构想——西方政治思想的延续和创新》,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9。

[105]〔美〕罗伯特·基欧汉:《新现实主义及其批判》,郭树勇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06]〔美〕乔纳森·特纳等:《社会学理论的兴起》,侯钧生等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

[107]〔美〕马斯洛:《人性应达的境界》,林方译,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

[108]〔美〕罗伯特·诺奇克:《无政府、国家和乌托邦》,姚大志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109]〔美〕黄仁宇:《万历十五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110]〔美〕史景迁:《追寻现代中国:1600~1912年的中国历史》,黄纯艳译,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远东出版社,2005。

[111]〔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第7版)》,董书慧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12]〔美〕罗伯特·J.阿特、罗伯特·杰维斯:《政治的细节》,陈积敏、聂文娟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4。

[113]〔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等译,新华出版社,2010。

[114]〔美〕弗朗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黄胜强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115]〔美〕弗朗西斯·福山:《政治秩序的起源:从前人类世代到法国大革命》,毛俊杰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116]〔美〕I.戴斯勒:《美国贸易政治》,王恩冕、于少蔚译,中国市场出版社,2006。

[117]〔美〕托马斯·索维尔:《知识分子与社会》,张亚月、梁兴国译,中信出版社,2013。

[118]〔美〕詹姆斯·G.马奇、〔挪〕约翰·P.奥尔森:《重新发现制度:政治的组织基础》,张伟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

[119]〔荷兰〕格劳秀斯:《战争与和平法》,何勤华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120]〔荷兰〕斯宾诺莎:《神学政治论》,温锡增译,商务印书馆,1963。

[121]〔加拿大〕威尔·金里卡:《当代政治哲学》,刘莘译,上海三联书店,2004。

[122]〔瑞典〕汤姆·R.伯恩斯等:《经济与社会变迁的结构化——行动者、制度与环境》,周长城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123]〔加拿大〕里克·斯塔彭赫斯特、〔美〕萨尔·J.庞德:《反腐败——国家廉政建设的模式》,杨之刚译,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124]〔意〕尼科洛·马基雅维里:《君主论》,潘汉典译,商务印书馆,1985。

[125]〔意〕尼科洛·马基雅维里:《论李维》,冯克利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126]〔意〕托马斯·阿奎那:《阿奎那政治著作选》,马清槐译,商务印书馆,1982。

[127]〔意〕登特列夫:《自然法》,李日章等译,新星出版社,2008。

[128]〔苏〕莫伊谢耶夫:《人和控制论》,吴仕康、曾盛林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

[129]〔奥〕凯尔森:《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沈宗灵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

[130]〔挪〕G.希尔贝克、N.伊耶:《西方哲学史——从古希腊到二十世纪》,童世骏、郁振华、刘进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13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2、3、4卷,人民出版社,1995。

[13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23、30、31、42、46卷,人民出版社出版。

[133]《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6。

[134]《列宁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85。

[1]陈忠:《规则论——研究视阈与核心问题》,人民出版社,2008。

[2]夏建国:《实践规范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3]徐梦秋等:《规范通论》,商务印书馆,2011。

[4]李锦辉:《规范与认同——制度法律理论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11。

[5]高尚涛:《国际关系的权力与规范》,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

[6]周永坤:《规范权力——权力的法理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

[7]彭定光:《政治伦理的现代建构》,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

[8]李月军:《社会规制:理论范式与中国经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9]李道揆:《美国政府和美国政治》,商务印书馆,1999。

[10]张文显:《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法律出版社,1996。

[11]叶皓:《西方国家权力制约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12]徐大同:《西方政治思想史》,天津人民出版社,1985。

[13]贺翠香:《劳动·交往·实践——论哈贝马斯对历史唯物论的重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14]张博树:《现代性与制度现代化》,学林出版社,1998。

[15]朱光磊:《以权力制约权力》,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

[16]张传有:《西方社会思想的历史进程》,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17]葛兆光:《中国思想史:七世纪前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18]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九州出版社,2011。

[19]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商务印书馆,2011。

[20]王国维:《观堂集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21]邬焜、李建群:《价值哲学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22]李连科:《价值哲学引论》,商务印书馆,1999。

[23]王玉樑:《价值哲学新探》,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24]李德顺:《价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

[25]王智:《价值与体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6]洪谦德:《人的解放:21世纪马克思学说新探》,台北扬智文化出版公司,2000。

[27]何华辉、许崇德:《分权学说》,人民出版社,1986。

[28]汪行福:《走出时代的困境——哈贝马斯对现代性的反思》,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

[29]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上海三联书店,1998。

[30]沈语冰:《透支的想象——现代性哲学引论》,学林出版社,2003。

[31]罗晓楠:《哈贝马斯对历史唯物论的重建》,台湾远流出版社,1993。

[32]章国锋:《关于一个公正世界的乌托邦构想——解读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

[33]黄德林、田家华:《公共管理若干前言问题研究》,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6。

[34]王文臣、曹明贵:《市场社会主义与人本社会主义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35]何怀宏:《公平的正义:解读罗尔斯〈正义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

[36]秦德君:《政治设计与政治发展》,商务印书馆,2009。

[37]苗力田:《古希腊哲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38]张志伟:《西方哲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39]陈振明、陈炳辉:《政治学——概念、理论和方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40]张国:《中国治国思想史》,新华出版社,2002。

[41]王荣华、童世骏:《多学科视野中的和谐社会》,学林出版社,2006。

[42]沈宗灵:《法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43]高铭暄、马克昌:《刑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4]肖金明:《行政处罚制度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

[45]宋振国、卫灵:《权与法的较量》,世界知识出版社,1996。

[46]张万寿:《纵横反腐倡廉》,宁夏人民出版社,2003。

[47]凌海:《反腐败方略研究》,中国方正出版社,2003。

[48]吴高庆:《惩治腐败犯罪之司法程序——〈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程序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49]《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

[50]《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

[5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

[5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2。

[53]宋玉波:《比较政治制度》,法律出版社,2001。

[54]陈晏清等:《马克思主义哲学高级教程》,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

[55]马德普:《普遍主义的贫困:自由主义政治哲学批判》,人民出版社,2005。

[56]袁正清:《国际政治理论的社会学转向:建构主义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57]焦坤:《从传统走向现代的文化阐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58]阎孟伟:《当代社会发展的理论与现实》,广西人民出版社,2011。

[59]阎孟伟:《在马克思实践哲学的视野中》,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

[60]阎孟伟:《论社会有机体的性质、结构与动态》,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

[61]杨晓东:《马克思与欧洲近代政治哲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62]杨晓东:《马克思解放视野中的社会政治生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63]杨东柱、杨晓东:《马克思主义生活理论探究》,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3。

[64]马俊峰:《马克思社会共同体理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65]马俊峰:《政治自由理念近代转向及批判反思——马基雅维利政治哲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66]张卫明:《罗尔斯正义论方法论研究》,世界图书出版广东有限公司,2012。

[67]陈洪英:《理性主义政治批判——奥克肖特政治哲学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

[68]郭树勇:《从国际主义到新国际主义——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思想发展研究》,时事出版社,2006。

[69](汉)司马迁:《史记》,韩兆琦译注,中华书局,2007。

[70]刘利等译注《左传》,中华书局,2007。

[71]杨伯竣:《孟子译注》,中华书局,2010。

[72]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人民出版社,2007。

[73](宋)朱熹:《四书集注》,陈戍国标点,岳麓书社,2004。

[74](宋)范晔撰:《后汉书》,(唐)李贤等注,中华书局,2005。

[75]杨天宇:《礼记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76]高华平等译注《韩非子》,中华书局,2010。

[77]兰喜并:《老子解读》,中华书局,2005。

[78]徐勇注译《尉缭子·吴子》,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

[79]张燕婴译注《论语》,中华书局,2006。

[80]王文锦:《大学中庸译注》,中华书局,2008。

[81]王秀梅译注《诗经》,中华书局,2006。

[82]彭林点校本《礼经释例》,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出版,2002。

[83]石敏敏:《希腊人文主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84]宋建丽:《公民资格与正义》,人民出版社,2010。

[85]李小兵:《当代西方政治哲学主流》,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

[86]吕振羽:《中国政治思想史》,人民出版社,2008。

[87]费孝通:《乡土中国》,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88]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岳麓书社,2010。

[89]潘天群:《博弈生存:社会现象的博弈论解读》,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90]余秋雨:《何谓文化》,长江文艺出版社,2012。

[91]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中华书局,2003。

[92]成臻铭:《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传统研究》,群言出版社,2007。

[93]王卓君:《政府公共服务职能与服务型政府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

[94]冯尔康:《18世纪以来中国家族的现代转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95]宋希仁等主编《伦理学大辞典》,吉林人民出版社,1989。

[96]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西方哲学原著选读》,商务印书馆,1981。

[97]苗力田主编《亚里士多德全集》第9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98]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99]王逢振主编《现代性、后现代性和全球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00]余纪元、〔英〕尼古拉斯·布宁主编《西方哲学英汉对照词典》,人民出版社,2001。

[101]许纪霖编《共和、社群和公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102]纪宝成主编《中国古代治国通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103]刘军宁等编《自由与社群》,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104]周辅成编《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商务印书馆,1964。

[105]陆玖译注《吕氏春秋》,中华书局,2011。

[106]杜小真编《福柯集》,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

[107]任军锋编《共和主义:古典与现代》,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108]肖前等编《历史唯物主义》,人民出版社,1991。

[109]杨雁斌、薛晓源编选《重写现代性——当代西方学术话语》,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110]卲文杰等主编《中国方志大辞典》,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111]《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

[112]贺照田主编《西方现代性的曲折与展开》,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

[113]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114]王来华主编《舆情支持与舆情危机》,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3。

[115]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116]任剑涛主编《政治学:基本理论与中国视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1]孙伟平:《作为价值哲学的马克思哲学》,载《学术研究》2007年第1期。

[2]徐梦秋:《规范的类型和功能》,载《哲学动态》2006年第6期。

[3]徐梦秋:《规范何以可能》,载《学术研究》2002年第7期。

[4]徐梦秋:《规范论的对象和性质》,载《哲学动态》2000年第11期。

[5]徐梦秋:《规范的基础和自由的中介》,载《哲学研究》2001年第7期。

[6]李幼斌:《社会规范的定位与重塑》,载《社会主义研究》2003年第2期。

[7]童世骏:《没有“主体间性”就没有“规则”——论哈贝马斯的规则观》,载《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

[8]章前明:《英国学派和建构主义中的规范概念》,载《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9年第2期。

[9]高尚涛:《规范的含义与作用分析》,载《国际政治研究》2006年第6期。

[10]王玉樑:《对当代价值哲学的几点思考》,载《社会科学辑刊》2006年第2期。

[11]甘阳、刘小枫:《政治哲学的兴起》,载《南方周末》2006年1月12日。

[12]李海青:《超越规范性政治哲学——一种反思的视角》,载《哲学动态》2010年第8期。

[13]陈晏清、王新生:《政治哲学的当代复兴及其意义》,载《哲学研究》2005年第6 期。

[14]韩水法:《政治哲学在中国》,载《读书》2009年第9期。

[15]许小亮:《规范的正当性:孔子的追求》,载《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16]汪晖:《关于现代性问题答问》,载《天涯》1999年第1期。

[17]关永红、段淳林:《试论政治规范》,载《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4期。

[18]吕嘉:《政治哲学的社会功能》,载《学习与探索》2006年第1期。

[19]任剑涛:《试论政治学的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的关系》,载《政治学研究》2008年第3期。

[20]李江凌:《马克思哲学价值论探略》,载《广州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21]胡伟:《在经验与规范之间:合法性理论的二元取向及意义》,载《学术月刊》1999年第12期。

[22]杨晓东:《汉娜·阿伦特“公共领域”视阈中的生活世界》,载《中国社会科学》(内部文稿)2014年第5期。

[23]杨晓东:《自然权利在近代欧洲政治自由主义形成中的作用》,载《深圳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

[24]杨晓东:《马基雅维里政治哲学的方法论》,载《天津社会科学》2013年第2期。

[25]杨晓东:《公众参与在廉政建设中的作用》,载《行政论坛》2012年第5期。

[26]马德普:《普遍主义还是历史主义?——马克思主义与西方传统政治哲学在方法论上的区别》,载《政治学研究》2005年第1期。

[27]万俊人:《现代性的伦理话语》,载《社会科学战线》2002年第1期。

[28]张卫明:《罗尔斯反思平衡法探析》,载《江淮论坛》2006年第3期。

[29]刘祖云:《当代中国公共行政之反思》,载《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30]潘信林:《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行政发展的成就、问题及方向》,载《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

[31]阎静等:《国际政治的道德追求:基于国际关系规范理论的述评》,《外交评论》2010年第6期。

[32]李顺德:《全球化与多元化:文化普遍主义与特殊主义之争的思考》,载《社会科学论坛》2002年第4期。

[33]长和:《中国与国际制度——一项研究议程》,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年第10期。

[34]《胡锦涛总书记在沙特阿拉伯王国协商会议的演讲》,载《人民日报》2006年4月23日。

[35]李滨:《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5年第5期。

[36]时殷弘:《成就与挑战:中国和平发展、和谐世界理念与对外政策形势》,载《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年第2期。

[37]〔英〕罗斯玛丽·福特:《中国与亚太的安全秩序:“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余潇枫译,载《中国外交》2008年第4期。

[38]潘云华:《“社会契约论”的历史演变》,载《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39]张定河:《制衡与三权分立是否同一项原则辨析》,载《世界历史》2005年第5期。

[40]冯克利:《政治学的史学转向——马基雅维里的现代意义刍议》,载《政治思想史》2011年第3期。

[41]李开盛:《世界主义和社群主义——国际关系规范理论的两种思想传统及其争鸣》,载《现代国际关系》2006年第12期。

[42]陈嘉明:《个体理性与公共理性》,载《哲学研究》2008年第6期。

[43]顾肃:《普适价值与自由民主:当代政治哲学的透视与反思》,哲学中国网,http://www.chinese-thought.org/zwsx/003219.htm。

[44]贾义猛、刚威:《试论“复合一院制”:现代代议机构院制理论与中国人大院制结构的现实选择》,载《南开大学法政学院学术论丛》,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

[45]胡锦涛:《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 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中国共产党新闻网,http://cpc.people.com.cn/GB/164113/15049679.html。

[46]《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2-11/19/c_123967017_3.htm。

[47]习近平:《统筹城乡 带动“三农”》,中广网,http://www.cnr.cn/home/column/kxfz/dbky/200503140084.html。

[48]李放:《现代化深度发展中的政治稳定及其控制》,载《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0年第3期。

[49]李放:《现代国家制度建设:中国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选择》,载《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4期。

[50]王星、李放:《制度中的历史——制度变迁再思》,载《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1年第2期。

[51]《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发布(全文)》,http://news.xinhuanef.com/huose/suzhou/2013-11-12/c_118113773.htm。

[1]N.Luhmann,Zweckbegriff und Systemrationalit?t,Tübingen,1968.

[2]Jürgen Habermas:Faktizitt und Geltung:Beitrige zur Diskurstheorie des Rechts und des demokratischen Rechtsstaats,Suhrkamp Verlag,Frankfurt am Main,1997.

[3]Jürgen Habermas:Vorstudien und Ergaenzungen zur Theorie des kommunikativen Handelns,Suhrkamp,1995.

[4]Jürgen Habermas,On the Pragmatics of Social Interaction:Preliminary Studies in the Theory of Communicative Action,translated by Barbara Fulner,The MIT Press,Cambridge,Mass,2001.

[5]Jürgen Habermas,Theorie des kommunikativen Handelns,Band 2,Zur Kritik der funktionalistischen Vernunft,Suhrkamp Verlag,1987.

[6]Ludwig Wittgenstein,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translated by G.E.M.Anscombe,The MacMillan Company,1964.

[7]George Herbert Mead,On Social Psychology:Selected Papers,edited and with an Introduction by Anselm Strauss,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Chicago and London,1956.

[8]Jürgen Habermas,Justification and Application:Remarks on Discourse Ethics,translated by Ciaran Cronin,The MIT Press,Cambridge,Mass and London,England,1993.

[9]I.Kant,Kritik der praktischen Vernunft/Grudnlegung zur Metaphysik der Sitten herausgegeben von Wilhelm Weischedel,Suhrkamp,1996.

[10]Immanuel Kant,Critique of Pure Reason,translated by Werner S.Pluhar,Hackett Publishing Company,Inc.,Indianapolis/Cambridge,1996.

[11]Renate Bartsch,Norms of Language,Longman,1987.

[12]Georg Henrik von Wright,Norm and Action,N.J.:The Humanities ? Press,1963.

[13]Nicholas G.Onuf,World of Our Making,S.C.: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Press,1989.

[14]Maja Zehfuss,Constructivism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

[15]Peter J.Katzenstein,Robert O.Keohane and Stephen D.Krasner,eds.,Exploration and Contestation in the Study of World Politics,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nd the IO Foundation,1999.

[16]R.H.Hare,The Language of Moral,Oxford Clarendon Press,1952.

[17]Amitai Etzioni,The Spirit of Community:Rights,Responsiblities and the Communitarian Agenda,New York:Crown,1993.

[18]Omar Dahbour,Three Models of Global Community,Journal of Ethics,Vol.9,No.1/2,Current Debates in Global Justice,2005.

[19]Amitai Etzioni.The Responsive Community:A Communitarian Perspective,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96,Vol.,61.

[20]Divid Miller,Philosophy and Ideology in Hume’s Political Thought,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1.

[21]J.A.Herdt,Religion and Faction in Hume’s Moral Philosoph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22]John Rawls,Political Liberalism,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3.

[23]Jackson,R.,The Global Governant:Human Conduct in a World of States.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24]Neil MacCormick,Institutions of Law:An Essay in Legal Theory,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7.

[25]Aron,“L’Avenir des religions séculières”,in Une histoire du uingtième siècle,ed.By Christian Bachelier,Paris:Plon,1996.

[26]J.Habermas,The Philosophical Discourse of Modernity,Cambridge,Polity Press 1987.

[27]Peter Bürger,Theory of Avant-Gard,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84.

[28]John Rawls. The Priority of Right and Ideas of The Good,Philosophy and Public Affairs,1998(17).

[29]Habermas,Reconciliation through the Public Use of Reason:Remarks on John Rawls’ Political Liberalism,Journal of Philosophy,Vol.XCII,No.3,1995.

[30]Alasdair Macintyre,After Virtue,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Press,1981.

[31]Maitland,Community Lost,Business Ethics Quarterly,1998.

[32]Megill,The Community in Marx’s Philosophy,International Phenomen-ological Society,1970.

[33]Humberto Schettino,The Notion of Politics in Marx’s Early Writings,Revista Hipanoamericana de Filosofia,Vo1.36,No.107,2004.

[34]Allen Bushman. The Internal Legit in Acy of Humanitarian Intervention,Journal of Political Philosophy,Vol.7,No.1,1999.

[35]Michael Walzer,Just and Unjust War:A Moral Argument with Historical Illustration(2nd),New York Basic Books,1992.

[36]Henry Shue,Bssic Rights Subsistence,Affluence and US Fereign Policy(2nd),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6.

[37]Thomas Risse et al.,The Power of Human Rights:International Norms and Domestic Change,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

[38]Jeffrey Checkel,The Constructivist Turn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A Review Essay,World Politics,Vol.50,No.2,Spring,1998.

[39]John Rawls. The Law of Press. 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9.

[40]Hey T.Checkel,Norms,Institutions and National Identity in Contemporary Europe,http://www.arena.uio.no/publications/wp98_16.htm.

[41]Jorge Larrain,The Concept of Ideology,Hhtchinson & Co.(Publishers)Ltd.,1979.

[42]Charles Taylor,The Ethics of Authenticity,Cambridge,Massachusett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