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9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86

中国制造业产能过剩问题研究图书

Research on the Excess Capacity over Chines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SSAPID:101-5701-3010-33
ISBN:978-7-5201-2782-0
DOI:
ISSN:

[内容简介]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提高制造业供给体系质量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本书考察了中国制造业产能过剩的现状与本质,系统分析了产能过剩的形成机制,提出了矫正体制性扭曲、刺激企业供给创新和激发企业有效投资是缓解供求关系结构性矛盾、化解产能过剩的根本出路,并从创新发展、国际产能合作以及建立市场化机制和产能共享机制等方面给出了具体的治理措施。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温湖炜
编 辑:冯咏梅;王春梅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07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F4 工业经济

 文前辅文

 附录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研究意义

  第三节 文献评述

   一 国外研究动态

   二 国内研究进展与评述

  第四节 研究框架和研究内容

   一 本书的研究框架

   二 本书的研究内容

  第五节 创新点与不足

   一 本书的创新点

   二 本书的局限性

 第二章 产能过剩的定义、测度方法及形成机理

  第一节 产能过剩的定义

  第二节 产能过剩的测度方法

   1.统计调查法

   2.峰值法

   3.成本函数法

   4.生产函数法

   5.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法

   6.协整方法

   7.数据包络分析法

  第三节 产能过剩的决定因素及形成机理

   1.经济周期论

   2.市场因素论

   3.政府干预论

  第四节 中国新一轮产能过剩成因及治理对策的思考

 第三章 中国制造业产能过剩的行业差异及影响因素

  第一节 中国制造业产能利用率的测度方法

   一 产能利用率的测度方法:固定效应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法

   二 产能利用率测度方法数据说明

   三 产能利用率测度模型的估计结果

  第二节 中国制造业产能利用率的测度结果及讨论

  第三节 中国制造业产能过剩的成因及治理对策

   一 成因分析的模型、数据与方法

   二 成因分析的回归结果及讨论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制造业产能过剩的省际差异及影响因素

  第一节 实证模型和估计方法

   一 省域层面产能利用率的测度方法

   二 空间动态面板模型及估计

   三 空间权重矩阵

  第二节 中国省域产能利用率的测度结果分析

   一 产能利用率测度的数据说明

   二 中国制造业产能利用率的区域差异

   三 中国制造业产能利用率的省际比较

  第三节 中国省域产能利用率影响因素的空间计量分析

   一 变量和数据说明

   二 空间动态面板模型的回归结果分析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研发投入、创新方式与产能过剩治理:来自制造业的实证依据

  第一节 理论框架与研究假说

   一 产能过剩形成机制的理论框架

   二 研究假说

  第二节 实证模型设定与数据说明

   一 计量模型设定

   二 变量内生性及其处理

   三 数据来源说明

  第三节 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 回归估计

   二 内生性问题处理

   三 联立性问题的探讨

   四 创新方式对产能过剩的影响

   五 稳健性检验以及潜在的问题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政府补贴、企业创新与产能过剩治理:来自上市企业的依据

  第一节 战略性新兴产业产能利用率的测度与分析

   一 战略性新兴产业产能利用率的测度方法

   二 数据说明和变量选取

   三 测度结果与分析

  第二节 理论假说与实证研究设计

   一 理论假说

   二 计量模型设定

   三 数据说明

  第三节 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 基准回归分析

   二 企业创新的中介效应分析

   三 科技补贴的调节效应分析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对外直接投资与产能过剩治理:来自工业企业的微观证据

  第一节 对外直接投资化解产能过剩的理论分析

  第二节 测度方法、实证检验模型和数据说明

   一 产能过剩的测度方法

   二 实证检验模型

   三 数据说明和变量选取

  第三节 实证检验和结果分析

   一 用倾向得分匹配法计算平均处理效应

   二 PSM-DID回归结果与分析

   三 扩展回归分析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中国制造业产能过剩治理的长效机制分析

  第一节 “一带一路”倡议下国际产能合作分析

   一 我国制造业国际产能合作的必要性分析

   二 我国制造业参与国际产能合作的具体对策

  第二节 产能过剩治理的市场化法治化机制

   一 产能过剩治理的市场化法治化机制的必要性分析

   二 产能过剩治理的市场化法治化的机制研究进展

   三 市场化法治化化解产能过剩的长效机制

  第三节 制造业产能共享机制分析

   一 我国制造业产能共享机制的必要性分析

   二 我国制造业产能共享机制的发展分析

 第九章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一节 主要结论

  第二节 政策建议

 Abstract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提高制造业供给体系质量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2008年以后,全球制造业处于重塑发展理念、调整失衡结构、重构竞争优势的关键时期,中国制造业却出现产能利用率偏低、利润持续下滑甚至严重亏损等问题。如果不能有效解决制造业的产能过剩问题,不仅会继续造成生产资源低效配置,而且可能诱发系统性风险。鉴于此,本书考察了中国制造业产能过剩的现状与本质,系统分析了产能过剩的形成机制,提出了矫正体制性扭曲、刺激企业供给创新和激发企业有效投资是缓解供求关系结构性矛盾、化解产能过剩的根本出路,并从创新发展、国际产能合作以及建立市场化机制和产能共享机制等方面给出了具体的治理措施。

[1]白让让:《竞争驱动、政策干预与产能扩张——兼论“潮涌现象”的微观机制》,《经济研究》2016年第11期。

[2]包斯文:《上海钢贸企业创新钢贸流通模式应对产能过剩挑战》,《中国冶金报》2010年5月11日。

[3]曹秋菊:《对外直接投资与产能过剩化解》,《求索》2016年第6期。

[4]陈继勇、蒋艳萍、王保双:《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竞争性研究:基于产品域和市场域的双重视角》,《世界经济研究》2017年第8期。

[5]陈诗一:《中国工业分行业统计数据估算:1980—2008》,《经济学》2011年第3期。

[6]程俊杰:《基于产业政策视角的中国产能过剩发生机制研究——来自制造业的经验证据》,《财经科学》2016年第5期。

[7]程俊杰:《中国转型时期产业政策与产能过剩——基于制造业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财经研究》2015年第8期(a)。

[8]程俊杰:《转型时期中国地区产能过剩测度——基于协整法和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法的比较分析》,《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5年第4期(b)。

[9]董敏杰、梁泳梅、张其仔:《中国工业产能利用率:行业比较、地区差距及影响因素》,《经济研究》2015年第1期。

[10]杜威剑、李梦洁:《对外直接投资会提高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吗——基于倾向得分匹配的变权估计》,《国际贸易问题》2015年第8期。

[11]范林凯、李晓萍、应珊珊:《渐进式改革背景下产能过剩的现实基础与形成机理》,《中国工业经济》2015年第1期。

[12]冯梅、陈鹏:《中国钢铁产业产能过剩程度的量化分析与预警》,《中国软科学》2013年第5期。

[13]干春晖、邹俊、王健:《地方官员任期、企业资源获取与产能过剩》,《新产经》2015年第6期。

[14]高越青:《“中国式”产能过剩问题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5。

[15]戈清平:《风电产能过剩 亟待自主创新》,《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9年9月21日。

[16]郭长林:《财政政策扩张、纵向产业结构与中国产能利用率》,《管理世界》2016年第10期。

[17]郭庆旺、贾俊雪:《中国潜在产出与产出缺口的估算》,《经济研究》2004年第5期。

[18]〔美〕郭申阳 、〔美〕马克·W.弗雷泽:《倾向值分析》,郭志刚、巫锡炜译,重庆大学出版社,2012。

[19]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课题组:《产能过剩治理研究》,《经济研究参考》2014年第14期。

[20]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进一步化解产能过剩的政策研究》课题组、赵昌文、许召元、袁东、廖博:《当前我国产能过剩的特征、风险及对策研究——基于实地调研及微观数据的分析》,《管理世界》2015年第4期。

[21]韩国高:《我国工业产能过剩的测度、预警及对经济影响的实证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22]韩国高等:《中国制造业产能过剩的测度、波动及成因研究》,《经济研究》2011年第12期。

[23]何彬:《基于窖藏行为的产能过剩形成机理及其波动性特征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24]何彬、范硕:《国有企业投资、需求波动及产能利用率关联性分析——基于PVAR模型》,《经济问题》2013年第9期。

[25]何蕾:《中国工业行业产能利用率测度研究——基于面板协整的方法》,《产业经济研究》2015年第2期。

[26]贾润崧、胡秋阳:《市场集中、空间集聚与中国制造业产能利用率——基于微观企业数据的实证研究》,《管理世界》2016年第12期。

[27]江飞涛、曹建海:《市场失灵还是体制扭曲——重复建设形成机理研究中的争论、缺陷与新进展》,《中国工业经济》2009年第1期。

[28]江飞涛等:《地区竞争、体制扭曲与产能过剩的形成机理》,《中国工业经济》2012年第6期。

[29]蒋冠宏、蒋殿春:《中国工业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与企业生产率进步》,《世界经济》2014年第9期。

[30]蒋冠宏、蒋殿春:《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出口效应”》,《经济研究》2014年第5期。

[31]李磊、包群:《融资约束制约了中国工业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吗》,《财经研究》2015年第6期。

[32]李小平、朱钟棣:《中国工业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测算——基于分行业面板数据的研究》,《管理世界》2005年第4期。

[33]李晓华:《后危机时代我国产能过剩研究》,《财经问题研究》2013年第6期。

[34]李扬:《2016年中国经济前景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35]林毅夫:《潮涌现象与发展中国家宏观经济理论的重新构建》,《经济研究》2007年第1期。

[36]林毅夫、巫和懋、邢亦青:《“潮涌现象”与产能过剩的形成机制》,《经济研究》2010年第10期。

[37]刘航、李平、杨丹辉:《出口波动与制造业产能过剩——对产能过剩外需侧成因的检验》,《财贸经济》2016年第5期。

[38]刘航、孙早:《产能利用不足发生机制的国内外研究述评》,《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6年第3期。

[39]刘建江、罗双成、凌四立:《化解产能过剩的国际经验及启示》,《经济纵横》2015年第6期。

[40]刘树成:《民间投资增速严重下滑与宏观经济波动》,《中国工业经济》2016年第11期。

[41]卢锋:《治理产能过剩问题:1999-2009》,载《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会议论文集》,2009。

[42]鲁保林、陆茸:《我国当前产能过剩五论》,《财经科学》2016年第10期。

[43]罗美娟、郭平:《政策不确定性是否降低了产能利用率——基于世界银行中国企业调查数据的分析》,《当代财经》2016年第7期。

[44]罗勇、刘锦华:《中国省域市场一体化影响因素研究——基于3D框架视角》,《软科学》2016年第8期。

[45]毛其淋、许家云:《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是否促进了企业创新》,《世界经济》2014年第8期。

[46]倪中新、卢星、薛文骏:《“一带一路”战略能够化解我国过剩的钢铁产能吗——基于时变参数向量自回归模型平均的预测》,《国际贸易问题》 2016年第3期。

[47]聂飞、刘海云:《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国内制造业转移——基于动态空间杜宾模型的实证研究》,《经济学家》2015年第7期。

[48]潘爱民、刘友金、向国成:《产业转型升级与产能过剩治理研究——“中国工业经济学会2014年年会”学术观点综述》,《中国工业经济》2015年第1期。

[49]潘文轩:《化解过剩产能引发负面冲击的总体思路与对策框架》,《财经科学》2016年第5期。

[50]邱斌等:《“‘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国际产能合作:理论创新与政策研究”学术研讨会综述》,《经济研究》2016年第5期。

[51]曲玥:《中国工业产能利用率——基于企业数据的测算》,《经济与管理评论》2015年第1期。

[52]沈坤荣、钦晓双、孙成浩:《中国产能过剩的成因与测度》,《产业经济评论》2012年第4期。

[53]孙璞、尹小平:《政府科技补贴能通过企业科技创新改善产能过剩吗?——基于新能源产业与汽车产业对比研究》,《华东经济管理》2016年第10期。

[54]孙巍、何彬、武治国:《现阶段工业产能过剩“窖藏效应”的数理分析及其实证检验》,《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第1期。

[55]孙焱林、温湖炜:《我国制造业产能过剩问题研究》,《统计研究》2017年第3期。

[56]孙焱林、温湖炜、周凤秀:《省域异质性视角下中国能源绩效的测算与分析》,《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6年第12期。

[57]王辉、张月友:《战略性新兴产业存在产能过剩吗?——以中国光伏产业为例》,《产业经济研究》2015年第1期。

[58]王立国、高越青:《基于技术进步视角的产能过剩问题研究》,《财经问题研究》2012年第2期。

[59]王立国、赵琳、高越青:《谨防风电设备、多晶硅行业性产能过剩的风险》,《宏观经济研究》2011年第5期。

[60]王袅:《中国产能过剩问题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5。

[61]王秋石、万远鹏:《“中国式”产能过剩的形成及其化解》,《江西社会科学》2016年第5期。

[62]王文甫、明娟、岳超云:《企业规模、地方政府干预与产能过剩》,《管理世界》2014年第10期。

[63]〔美〕威廉·鲍莫尔:《资本主义的增长奇迹》,彭敬等译,中信出版社,2004。

[64]温湖炜:《研发投入、创新方式与产能过剩——来自制造业的实证依据》,《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17年第4期。

[65]温湖炜:《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能缓解产能过剩吗——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的实证研究》,《国际贸易问题》2017年第4期。

[66]吴春雅、吴照云:《政府补贴、过度投资与新能源产能过剩——以光伏和风能上市企业为例》,《云南社会科学》2015年第2期。

[67]吴言林、白彦、尹哲:《经济周期、信贷扩张与政府逆周期宏观调控效果研究》,《广东社会科学》2013年第1期。

[68]夏晓华、史宇鹏、尹志锋:《产能过剩与企业多维创新能力》,《经济管理》2016年第10期。

[69]项本武:《对外直接投资对国内投资的影响——基于中国数据的协整分析》,《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70]肖慧敏、刘辉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提升了企业效率吗》,《财贸经济》2014年第5期。

[71]徐朝阳、周念利:《市场结构内生变迁与产能过剩治理》,《经济研究》2015年第2期。

[72]杨其静、吴海军:《产能过剩、中央管制与地方政府反应》,《世界经济》2016年第11期。

[73]杨洋、魏江、罗来军:《谁在利用政府补贴进行创新?——所有制和要素市场扭曲的联合调节效应》,《管理世界》2015年第1期。

[74]杨振:《激励扭曲视角下的产能过剩形成机制及其治理研究》,《经济学家》2013年第10期。

[75]杨振兵:《对外直接投资、市场分割与产能过剩治理》,《国际贸易问题》2015年第11期。

[76]杨振兵:《有偏技术进步视角下中国工业产能过剩的影响因素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6年第8期。

[77]杨振兵、张诚:《中国工业部门产能过剩的测度与影响因素分析》,《南开经济研究》2015年第6期。

[78]于立、张杰:《中国产能过剩的根本成因与出路:非市场因素及其三步走战略》,《改革》2014年第2期。

[79]余东华、吕逸楠:《政府不当干预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产能过剩——以中国光伏产业为例》,《中国工业经济》2015年第10期。

[80]余官胜、杨文:《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是促进还是挤出国内投资——影响机理与实证检验》,《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4年第6期。

[81]余淼杰、崔晓敏:《中国的产能过剩及其衡量方法》,《学术月刊》2016年第12期。

[82]〔美〕张伯伦:《垄断竞争理论》,周文译,华夏出版社,2013。

[83]张峰、黄玖立、王睿:《政府管制、非正规部门与企业创新:来自制造业的实证依据》,《管理世界》2016年第2期。

[84]张国胜、刘政:《属地经营、省际市场扩张与产能过剩治理》,《财贸经济》2016年第12期。

[85]张林:《中国式产能过剩问题研究综述》,《经济学动态》2016年第9期。

[86]张龙鹏、蒋为:《政企关系是否影响了中国制造业企业的产能利用率?》,《产业经济研究》2015年第6期。

[87]张倩肖、董瀛飞:《渐进工艺创新、产能建设周期与产能过剩——基于“新熊彼特”演化模型的模拟分析》,《经济学家》2014年第8期。

[88]张少华、蒋伟杰:《中国的产能过剩:程度测算与行业分布》,《经济研究》2017年第1期。

[89]张占斌、张孝德:《产能过剩治理研究》,《经济研究参考》2014年第14期。

[90]赵宝福、黄振国:《中国煤炭产业产能利用率估算与演变特征研究》,《统计与信息论坛》2014年第9期。

[91]赵昌文等:《当前我国产能过剩的特征、风险及对策研究——基于实地调研及微观数据的分析》,《管理世界》2015年第4期。

[92]郑文、张建华:《进出口贸易“挤出”了中国企业的R&D投资吗》,《国际经贸探索》2012年第11期。

[93]钟春平、潘黎:《“产能过剩”的误区——产能利用率及产能过剩的进展、争议及现实判断》,《经济学动态》2014年第3期。

[94]钟洪亮:《我国产能过剩治理研究》,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5。

[95]周劲、付保宗:《产能过剩的内涵、评价体系及在我国工业领域的表现特征》,《经济学动态》2011年第10期。

[96]周瑞辉、廖涵:《国有产权、体制扭曲与产能利用——基于中国1998~2007年制造业行业的面板分析》,《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5年第1期。

[97]周亚虹等:《政府扶持与新型产业发展——以新能源为例》,《经济研究》2015年第6期。

[98]Ahiakpor F.,Asmah E. E.,Andoh F. K.,“Firm Capacity Utilization in Ghana:Does Foreign Ownership Matter?”Developing Country Studies,2014.

[99]Ahmed M. I.,Cassou S. P.,“Threshold Cointegration between Inflation and US Capacity Utilization,”Applied Economics,2016.

[100]Aigner D.,Lovell C. A. K.,Schmidt P.,“Formulation and Estimation of Stochastic Frontier Production Function Models,”European Journal of Clinical Pharmacology,6(1),1977.

[101]Akpan B.,“Analysis of Economic Capacity Utilization in the Nigerian Sugar Industry(1970-2010),”Journal of Development & Agricultural Economics,5(6),2013.

[102]Almus M.,Czarnitzki D.,“The Effects of Public R&D Subsidies on Firms' Innovation Activities:The Case of Eastern Germany,”Journal of Business & Economic Statistics,21(2),2003.

[103]Alvarez,Antonio,Corral D.et al.,“Modeling Regional Heterogeneity with Panel Data:Application to Spanish Provinces,”Efficiency,2006.

[104]Anselin L.,Florax R. J. G. M.,Rey S. J.,Econometrics for Spatial Models:Recent Advances(Berlin: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2004).

[105]Bansak C.,Morin N.,Starr M.,“Technology,Capital Spending,and Capacity Utilization,”Board of Governors of the Federal Reserve System,2007.

[106]Barde B. E.,Adamu A.,“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the Performance of Manufacturing Firms in Nigeria,”Research in Accounting in Emerging Economies,(12),2012.

[107]Battese G. E.,Coelli T. J.,“A Model for Technical Inefficiency Effects in a Stochastic Frontier Production Function for Panel Data,”Empirical Economics,20(2),1995.

[108]Battese G. E.,Coelli T. J.,“Frontier Production Functions,Technical Efficiency and Panel Data:With Application to Paddy Farmers in India,”Journal of Productivity Analysis,3(1),1992.

[109]Becheikh N.,Landry R.,Amara N.,“Lessons from Innovation Empirical Studies in the Manufacturing Sector: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from 1993-2003,”Technovation,26(5),2006.

[110]Bellone F.,Musso P.,Nesta L.et al.,“Financial Constraints and Firm Export Behaviour,”World Economy,33(33),2008.

[111]Belotti F.,Ilardi G.,Consistent Inference in Fixed-Effects Stochastic Frontier Models,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2014.

[112]Berndt E. R.,Fuss M. A.,“Productivity Measurement with Adjustments for Variations in Capacity Utilization and Other Forms of Temporary Equilibrium,”Journal of Econometrics,33(s1-2),1986.

[113]Berndt E. R.,Morrison C. J.,“Capacity Utilization Measures:Underlying Economic Theory and an Alternative Approach,”American Economic Review,71(2),1981.

[114]Blinder A. S. “Inventories and Sticky Prices:More on the Micro Foundations of Macro Economic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72(3),1982.

[115]Brealey R.,Leland H. E.,Pyle D. H.,“Informational Asymmetries,Financial Structure and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The Journal of Finance,32(2),1977.

[116]Calantone R. J.,Chan K.,Cui A. S.,“Decomposing Product Innovativeness and Its Effects on New Product Success,”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23(5),2006.

[117]Case A. C.,Rosen H. S.,Hines J. R.,“Budget Spillovers and Fiscal Policy Interdependence:Evidence from the States,”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52(3),1993.

[118]Chamberlin E.,“The Theory of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A Re-orientation of the Theory of Value,”Harvard Economic Studies,1933.

[119]Chen Y. Y. ,Schmidt P.,Wang H. J.,“Consistent Estimation of the Fixed Effects Stochastic Frontier Model,”Journal of Econometrics,181(2),2014.

[120]Chen Y. Y.,Schmidt P.,Wang H. J.,“Consistent Estimation of the Fixed Effects Stochastic Frontier Model,”Journal of Econometrics,181(2),2014.

[121]Christiano L. J.,“A Survey of Measures of Capacity Utilization,”IMF Economic Review,28(1),1981.

[122]Coelli T.,Grifell-Tatjé E.,Perelman S.,“Capacity Utilisation and Profitability:A Decomposition of Short-run Profit Efficienc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79(3),2002.

[123]Copeland M. A.,“On the Measurement of Capacity Utilization:Comment,”American Economic Review,58(1),1968.

[124]Corrado C.,Mattey J.,“Capacity Utilization,”Th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11,1997.

[125]Crotty J.,“Why There is Chronic Excess Capacity,”Challenge,45(6),2002.

[126]Dagdeviren H.,“Structural Constraints and Excess Capacity:A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of Manufacturing Firms,”Development Policy Review,34(5),2016.

[127]Demsetz H.,“The Nature of Equilibrium in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67(1),1959.

[128]Driver C.,“Capacity Utilisation and Excess Capacity:Theory,Evidence,and Policy,”Review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16(1),2000.

[129]Elhorst J. P.,Spatial Panel Data Models(Berlin: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2010).

[130]Elhorst J. P.,“Specification and Estimation of Spatial Panel Data Models,”International Regional Science Review,26(3),2003.

[131]Erturk K. A.,“Overcapacity and the East Asian Crisis,”Journal of Post Keynesian Economics,24(2),2002.

[132]Escobari D.,Lee J.,“Demand Uncertainty and Capacity Utilization in Airlines,”Empirical Economics,47(1),2014.

[133]Feldman M. P.,Kelley M. R.,“The Exante,Assessment of Knowledge Spillovers:Government R&D Policy,Economic Incentives and Private Firm Behavior,”Research Policy,35(10),2006.

[134]Felthoven R. G.,Horrace W. C.,Schnier K. E.,“Estimating Heterogeneous Capacity and Capacity Utilization in a Multi-species Fishery,”Journal of Productivity Analysis,32(3),2009.

[135]Fisman R.,Svensson J.,“Are Corruption and Taxation Really Harmful to Growth? Firm Level Evidence,”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83(1),2007.

[136]Gong G.,“Product Innovation and Irregular Growth Cycles with Excess Capacity,”Metroeconomica,52(4),2001.

[137]González X.,Pazó C.,“Do Public Subsidies Stimulate Private R&D Spending?”Research Policy,37(3),2008.

[138]Gordon R. J.,“Comments(on Matthew Shapiro),Assessing the Federal Reserve's Measures of Capacity Utilization,”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1989.

[139]Gorodnichenko Y.,Schnitzer M.,“Financial Constraints and Innovation:Why Poor Countries Don't Catch up,”Journal of the European Economic Association,11(5),2013.

[140]Greene W.,“Fixed and Random Effects in Stochastic Frontier Models,”Journal of Productivity Analysis,23(1),2004.

[141]Greene W.,“Reconsidering Heterogeneity in Panel Data Estimators of the Stochastic Frontier Model,”Journal of Econometrics,126(2),2005.

[142]Guan Z.,Kumbhakar S. C.,Myers R. J.et al.,“Measuring Excess Capital Capacity i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91(3),2009.

[143]Helpman E.,Yeaple S. R.,“Export Versus FDI with Heterogeneous Firm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94(1),2004.

[144]Hijzen A.,Jean S.,Mayer T.,“The Effects at Home of Initiating Production abroad:Evidence from Matched French Firms,”Review of World Economics,147(3),2011.

[145]Hulten C. R.,“Productivity Change,Capacity Utilization,and the Sources of Efficiency Growth,”Journal of Econometrics,33(1-2),1986.

[146]Hussinger K.,“R&D and Subsidies at the Firm Level:An Application of Parametric and Semiparametric Two-Step Selection Models,”Journal of Applied Econometrics,23(6),2008.

[147]Igbinedion S. O.,Ogbeide F. I.,“Monetary Policy and Manufacturing Capacity Utilization:Further Evidence from Nigeria,”South-Eastern Europe Journal of Economics,14,2016.

[148]Ishii Jun,“Useful Excess Capacity? An Empirical Study of US Oil & Gas Drilling,”Working Paper,2011.

[149]Kalyuzhnova Y.,Vagliasindi M.,“Capacity Utilization of the Kazakhstani Firms and the Russian Financial Crisis:A Panel Data Analysis,”Economic Systems,30(3),2006.

[150]Kim H. Y.,“Economic Capacity Utilization and Its Determinants:Theory and Evidence,”Review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15(4),1999.

[151]Kirkley J.,Paul C. J .M.,Squires D.,“Capacity and Capacity Utilization in Common-pool Resource Industries,”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22(1),2002.

[152]Kirkley J.,Paul C. J. M.,Squires D.,“Deterministic and Stochastic Capacity Estimation for Fishery Capacity Reduction,”Marine Resource Economics,19(3),2004.

[153]Kleer R.,“Government R&D Subsidies as a Signal for Private Investors,”Research Policy,39,2010.

[154]Klein L. R.,Perry G.,“Capacity Utilization:Concept,Measurement,and Recent Estimates,”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4(3),1973.

[155]Klein L. R.,“Some Theoretical Issues in the Measurement of Capacity,”Econometrica,28(2),1960.

[156]Klein,L. R.,Preston R. S,“Some New Results in the Measurement of Capacity Utilization,”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57(1),1967.

[157]Knight J.,Wang W.,“China's Macroeconomic Imbalances:Causes and Consequences,”World Economy,34(9),2011.

[158]Kogut B.,Chang S. J.,“Technological Capabilities and Japanese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Review of Economics & Statistics,73(3),1991.

[159]Kumbhakar S. C.,Lien G.,Hardaker J. B.,“Technical Efficiency in Competing Panel Data Models:A Study of Norwegian Grain Farming,”Journal of Productivity Analysis,41(2),2012.

[160]Lall S.,Chen E.,“The New Multinationals:The Spread of Third World Enterprises,”New Multinationals Spanish Firms in a Global Context,1983.

[161]Malhotra D.,“Measures of Capacity Utilization and Its Determinants:A Study of Indian Manufacturing,”Applied Economics,39(6),2007.

[162]Massis A. D.,Frattini F.,Kotlar J.et al.,“Innovation through Tradition:Lessons from Innovative Family Businesses and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Academy of Management Executive,30(1),2016.

[163]Michaillat P.,Saez E.,“Aggregate Demand,Idle Time and Unemployment,”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2015.

[164]Morrison C. J.,“Primal and Dual Capacity Utilization:An Application to Productivity Measurement in the US Automobile Industry,”Journal of Business & Economic Statistics,3(4),1985.

[165]Morrison,C. J.,“On the Economic Interpretation and Measurement of Optimal Capacity Utilization with Anticipatory Expectations,”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52(2),1985.

[166]Murphy D.,“Excess Capacity in a Fixed-Cost Economy,”European Economic Review,2017.

[167]Nahuis,N.J.,“An Alternative Demand Indicator:The Non-Accelerating Inflation Rate of Capacity Utilization,”Applied Economics,35,2003.

[168]Nelson R. A.,“On the Measurement of Capacity Utilization,”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nomics,37(3),1989.

[169]Niizeki T.,“Capacity Utilization and the Effects of Energy Price Increases in Japan,”B E Journal of Macroeconomics,14(1),2014.

[170]Ogawa H.,Nishimori A.,“Do Firms Always Choose Excess Capacity?”Economics Bulletin,12(2),2004.

[171]Parmeter C. F.,“Efficiency Analysis:A Primer on Recent Advances,”Foundations & Trends in Econometricsv,7(3-4),2014.

[172]Paul C. J. M.,The Short Run,Capital,and Capacity Utilization,Cost Structure and the Measurement of Economic Performance(U.S.:Springer,1999).

[173]Phillips A.,“An Appraisal of Measures of Capacity,”American Economie Review,1963.

[174]Pindyck R. S.,“Irreversible Investment,Capacity Choice,and the Value of the Firm,”American Economic Review,78(5),1988.

[175]Rosenbaum P. R.,Rubin D. B.,“The Central Role of the Propensity Score in Observational Studies for Causal Effects,”Biometrik a,70(70),1983.

[176]Sahoo B. K.,Tone K.,“Decomposing Capacity Utilization in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An Application to Banks in India,”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195(2),2009.

[177]Shaikh A. M.,Moudud J. K.,“Measuring Capacity Utilization in OECD Countries:A Cointegration Method by,”Economics Working Paper Archive,2004.

[178]Smithies A.,“Economic Fluctuations and Growth,”Econometrica,25(1),1957.

[179]Smolny W.,“Determinants of Innovation Behaviour and Investment Estimates for West-german Manufacturing Firms,”Economics of Innovation & New Technology,12(5),2003.

[180]Stock J. H.,Watson M. W.,“Forecasting Inflation,”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999.

[181]Styhre L.,“Strategies for Capacity Utilisation in Short Sea Shipping,”Maritime Economics & Logistics,11(4),2009.

[182]Tian X. L.,“Participation in Export and Chinese Firms' Capacity Utilization,”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Trade & Economic Development An International & Comparative Review,25(5),2016.

[183]Wang H. J.,Ho C. W.,“Estimating Fixed-effect Panel Stochastic Frontier Models by Model Transformation,”Journal of Econometrics,157(2),2010.

[184]Wu W. M.,“Capacity Utilization and Its Determinants for a Container Shipping Line:Theory and Evidence,”Applied Economics,44(27),2012.

[185]Yu J.,Jong R. D.,Lee L. F.,“Quasi-Maximum Likelihood Estimators for Spatial Dynamic Panel Data with Fixed Effects When both N and T are Large,”Journal of Econometrics,146(1),2008.

[186]Zhang Y.,Zhang M.,Liu Y.et al.,“Enterprise Investment,Local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and Coal Overcapacity:The Case of China,”Energy Policy,101,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