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4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90

地方特色文化创意产业与社区:原理、战略与两岸个案图书

Creative Industries and Communities based on Local Culture: Principle, Strategies & Cases

SSAPID:101-5691-8609-77
ISBN:978-7-5097-9767-9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在对台湾海峡两岸几十个社区个案和企业个案进行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应用文化资源论、战略管理学、文化符号学、创意学、文化地理学等相关原理为理论工具,采用扎根理论方法、案例研究方法等方法,对地方特色文化创意产业与社区的概念、特点、规律、模式与战略等进行系统讨论,构建出一个通过对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的创意开发,推进在地产业发展和在地社区建设的完整体系。

相关信息

丛书名:阳光文汇丛书
作 者: 王秉安 施玮
编 辑:黄金平;梁祚涛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6年11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G0 文化理论

 总序

 第一篇 总论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基本概念

    一 地方特色文化的相关概念

     1.文化的概念

     2.地方特色文化的概念

     3.地方特色文化类型

     4.地方特色文化的特点

    二 地方特色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

     1.地方特色文化创意产业的定义

     2.地方特色文化产业对区域发展的特殊价值

    三 地方特色文化创意社区的概念

   第二节 基本模型

    一 地方特色文化创意产业相关模型

     1.地方特色文化创意产业模型

     2.地方特色文化产业化

      (1)地方特色文化产业化的模型

      (2)地方特色文化产业化的实证:福安畲族文化创意产业

     3.地方传统产业:茶叶的文化化

      (1)地方传统产业文化化模型

      (2)产业文化化的实证:德化陶瓷文化创意产业

     4.创意文化产业化

      (1)创意文化产业化模式

      (2)创意文化产业化的实证:北京百工坊

    二 地方特色文化创意社区的相关模型

     1.地方特色文化创意社区演化周期模型

     2.地方特色文化创意社区模型

   第三节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相关研究综述

   第一节 地方特色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研究

    一 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概念的相关研究

    二 地方特色文化创意产业的相关概念

    三 创意产业与文化关联的相关研究

    四 文化创意产业作用的相关研究

   第二节 地方特色文化社区的相关研究

    一 社区概念的相关研究

    二 创意城市概念的相关研究

    三 文化创意社区概念的相关研究

   第三节 两岸文化产业与社区发展相关研究

    一 大陆地区

     1.发展历程

     2.发展政策

    二 台湾地区

     1.发展历程

     2.发展政策

 第二篇 理论工具

  第三章 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学理论

   第一节 基本概念

    一 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的概念

    二 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的特征

     1.无形性

     2.传承性

     3.地域性

     4.稳定性

     5.共享性

     6.持久性

     7.整体性

     8.滞后性

     9.效能的最大性

     10.递增性

    三 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类型

    四 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开发的意义与原则

     1.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开发的意义

      (1)有利于经济增长,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2)有利于文化价值创新,增强民族信心

      (3)有利于区域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2.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开发的原则

      (1)开发与保护相结合

      (2)传承与创新相结合

      (3)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

   第二节 主要内容

    一 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的评估

     1.地方特色文化资源评估的目的

     2.地方特色文化资源评估的方法

     3.地方特色文化资源评估体系

    二 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的管理

     1.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管理的概念

     2.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管理原理探讨

      (1)经济学分析

      (2)战略管理学分析

      (3)社会学分析

     3.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管理的方法论

      (1)文化地理学法

      (2)符号学法

      (3)创意学法

    三 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文创产业与文化社区

     1.文化资源、文创产业与文化社区的关系

     2.地方文化资源在文创产业、文化社区发展中的作用

     3.文创产业、文化社区发展对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的作用

  第四章 地方特色文化地理学理论

   第一节 基本概念

   第二节 主要内容

    一 地方特色文化地理学的体系结构

    二 文化生态论

     1.文化生态学概念

     2.地方特色文化的文化生态论分析

      (1)地方特色文化的形成与自然环境

      (2)地方特色文化的演化与自然环境

    三 文化景观论

     1.文化景观论的概念

     2.文化景观的构成

     3.地方特色文化的文化景观论分析

  第五章 地方特色文化创意学理论

   第一节 基本概念

   第二节 主要内容

    一 地方特色文化创意学结构

    二 地方特色文化创意的生成

     1.提出问题阶段

     2.创意酝酿阶段

     3.创意孵化阶段

     4.创意生成阶段

     5.创意成熟完善阶段

    三 地方特色文化创意的传播

     1.地方特色文化创意传播的概念

     2.地方特色文化创意传播的核心

     3.地方特色文化创意传播的路径

   第三节 案例:樟湖蛇文化创意产品设计

    一 案例背景

    二 樟湖蛇文化创意产品设计

     1.地方特色文化信息的确定

     2.产品设计的过程

     3.产品的造型设计

  第六章 地方特色文化符号学理论

   第一节 基本概念

    一 符号概念

    二 符号类型

     1.图像符号

     2.标志符号

     3.象征符号

   第二节 主要内容

    一 文化符号的五元符号模型

     1.索绪尔的二元符号模型

     2.皮尔斯的三元符号模型

     3.文化符号学中的五元符号模型

      (1)文化符号的特殊性

      (2)文化符号的五元符号模型的构建

      (3)五元文化符号层次模型的应用

    二 地方特色文化重构

     1.基于原型理论的重构原理

     2.基于文化文本的重构原理

      (1)历时性与共时性原理

      (2)聚合与组合原理

     3.地方特色文化的文化重构体系

   第三节 案例:闽西客家土楼文化

    一 案例背景

    二 客家土楼文化五层次符号体系分析

     1.客家土楼文化五层次符号体系模型

     2.土楼文化的核心文化符号层

     3.土楼文化的总体建筑文化符号层

     4.土楼文化的构件建筑文化符号层

     5.土楼文化的非建筑文化符号层

    三 振成楼文化的五元符号模型体系分析

     1.振成楼的总体建筑文化符号层

     2.振成楼的构件建筑文化符号层

     3.振成楼的非建筑文化符号层

     4.振成楼的核心文化符号层

     5.振成楼的汉文化核心层

 第三篇 研究方法

  第七章 扎根理论方法

   第一节 基本概念

   第二节 主要内容

    一 扎根理论方法的原理

     1.理论性取样(theoretical sampling)

     2.持续比较法(constant comparison)

     3.编码(coding)

     4.概念具有发展性(development of concepts)

     5.概念达到高密度(high density)

     6.重视概念间彼此的联结(linkage)

    二 扎根理论方法的操作程序

     1.研究问题

     2.文献使用

     3.资料的搜集

     4.资料的分析

     5.摘记的撰写及图表的绘制

    三 方法要点说明

     1.运用科学的逻辑

     2.译码典范

     3.“互动”地思考

   第三节 案例:桃米里生态文化社区

    一 案例背景

    二 案例的扎根理论方法分析

     1.数据采集

     2.再造模式建构

      (1)开放编码

      (2)主轴编码

      (3)选择编码——构建社区再造模式

      (4)研究检验

     3.再造模型阐释

  第八章 案例研究方法

   第一节 基本概念

   第二节 主要内容

    一 案例研究方法的原理

     1.案例研究的维度

      (1)目的维度

      (2)数量维度

      (3)层次维度

     2.案例研究的要素

      (1)分析所要研究的问题

      (2)提出假设

      (3)界定分析单位

      (4)连接资料和假设的逻辑

      (5)解释研究结果的标准

    二 案例研究方法的操作程序

     1.案例研究的一般方法

     2.多案例研究的操作方法

      (1)启动

      (2)案例选择

      (3)研究工具和程序的设计

      (4)进入现场

      (5)案例内数据分析

      (6)寻找跨案例模式

      (7)形成假设

      (8)与文献对话

      (9)结束研究

    三 案例研究方法的要点

     1.理论对案例研究的重要性

     2.资料来源的多样性

     3.资料分析的策略

     4.报告的撰写

   第三节 实证:台湾文创社区

    一 实证背景

    二 台湾文创社区营造分析

     1.研究方法的选择

     2.资料收集方法

     3.多案例的分析

      (1)起步阶段营造分析

      (2)成长阶段营造分析

      (3)成熟阶段营造分析

    三 文创社区营造路径与对策

     1.文创社区营造的路径选择

     2.文创社区营造的对策设计

      (1)要有一个符合社区实际的营造切入点

      (2)要以培育一个“小而美”的模式社区为营造目标

      (3)要有一个合理的社区文化资源整合方式

 第四篇 产业战略

  第九章 地方特色文化产业化战略

   第一节 地方特色文化产业化战略体系

    一 地方特色文化产业化概念

     1.地方特色文化的概念

     2.产业化的概念

     3.地方特色文化产业化的概念

    二 地方文化产业化发展模式

     1.地方文化产业化发展模式的提出

     2.地方文化产业化发展模式体系

      (1)文化有形化

      (2)文化创新化

      (3)文化资源产业化

      (4)以文化产业街、文化产业园、文化产业区为载体

      (5)以政策、立法、资金为支撑体系

   第二节 案例:屏南黄酒文化

    一 案例背景

    二 资料收集与分析

     1.资料收集

     2.资料分析

    三 黄酒文化产业化模型的阐释

     1.影响路径1:黄酒文化挖掘→黄酒文化符号化→产品创意开发→黄酒产业集群

      (1)黄酒文化挖掘

      (2)黄酒文化符号化

      (3)产品创意开发

      (4)黄酒产业集群

     2.影响路径2:黄酒文化挖掘→黄酒文化符号化→创意服务提供→黄酒文化博览园

      (1)黄酒文化挖掘

      (2)黄酒文化符号化

      (3)创意服务提供

      (4)黄酒文化博览园

     3.影响路径3:黄酒文化挖掘→黄酒文化符号化→非遗技艺传承→黄酒文化节

      (1)黄酒文化挖掘

      (2)黄酒文化符号化

      (3)非遗技艺传承

      (4)黄酒文化节

   第三节 案例:马尾船政文化

    一 案例背景

    二 马尾船政文化产业化模式构想

     1.构建船政文化创意交流中心

     2.构建主体发展体系

      (1)文化创新化

      (2)文化有形化

      (3)资源文化化

    三 马尾船政文化产业化发展的对策

     1.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双管齐下

     2.立足本地,依托福州,联动台湾

     3.了解民众,迎合偏好,潜移默化

     4.利用科技,结合创意,赋予活力

     5.人才培养,课题支持,校企交流

     6.资源保护,兼顾各方,效益最大

  第十章 地方传统产业文化化战略

   第一节 地方传统产业文化化战略体系

    一 地方传统产业文化化的概念

    二 地方传统产业文化化发展的原理

     1.文化的资源性解析

     2.文化资源对传统产业的增值效应

     3.基于文化的产业市场需求持续增长的特点

      (1)注意力锁定

      (2)累积效应

    三 地方传统产业文化化的模式

     1.基于消费者偏好分析传统产业利用文化资源转型升级的路径

      (1)消费者偏好实证研究的基本思路

      (2)数据来源与描述统计

      (3)文化资源转化方式的消费者偏好因子分析

      (4)因子解释与传统产业利用文化资源转型升级路径提出

     2.传统产业文化化战略

      (1)传统产业文化化模式

      (2)传统产业文化化战略

   第二节 案例:台湾新北泰山乡芭比文化*

    一 案例背景

    二 泰山乡芭比文化创意产业剖析

     1.引入文化元素

      (1)外来的文化元素

      (2)内在的文化元素

     2.寻求差异化

     3.产业升级

    三 泰山乡芭比文化与社区发展

  第十一章 地方传统技艺文化产业化战略

   第一节 地方传统技艺文化产业化战略体系

    一 地方传统技艺概念

    二 地方传统技艺产业化原理

     1.文化竞争力与地方传统技艺的关系

    三 地方传统技艺文化产业化模式

   第二节 案例:福州工艺美术文化

    一 案例背景

     1.福州的地方文化条件

     2.福州工艺美术的技艺条件

    二 基于文化竞争力的福州工艺美术的文化产业化发展模式

     1.福州工艺美术的核心层

     2.福州工艺美术的基础层

     3.福州工艺美术的提升层

 第五篇 社区战略

  第十二章 地方特色文化社区发展战略

   第一节 地方特色文化社区战略体系

    一 地方特色文化社区概念

    二 地方特色文化社区发展原理

    三 地方特色文化社区发展模式

   第二节 案例:福建桂峰文化创意社区

    一 案例背景

    二 桂峰村文化创意社区的构想

     1.桂峰村文化要素体系设计

     2.桂峰村文化创意经济体系设计

      (1)农作物经济

      (2)文化创意产品

     3.桂峰村的文化创意社会体系设计

     4.桂峰村的文化创意环境体系设计

      (1)社区自然景观设计

      (2)社区配套设施完善

      (3)社区居住条件改善

    三 桂峰文化创意社区建设的推进

  第十三章 地方特色文化古镇战略

   第一节 地方特色文化古镇战略体系

    一 地方特色文化古镇开发概念

    二 地方特色文化古镇开发原理

     1.有助于区域文化与技艺的传承与发展

     2.有助于实现“古城的保护与开发”的双赢

    三 地方特色文化古镇开发模式

     1.地方特色文化品牌化

      (1)地方特色文化品牌化的理解

      (2)地方特色文化品牌化的基本路径

     2.旅游景点文化化

      (1)旅游景点文化化的理解

      (2)旅游景点文化化的基本方法

     3.地方特色产业集中化

      (1)特色产业集中化的理解

      (2)地方特色产业集中化的基本路径

   第二节 案例:邵武和平古镇文化

    一 案例背景

    二 邵武和平古镇创意城开发的战略构想

     1.总体构想

     2.邵武和平古镇创意城的布局

     3.以和平古镇创意城为中心的邵武民俗文化旅游圈的布局

    三 推进邵武和平古镇创意城建设的对策建议

     1.加强组织领导,统一思想认识

     2.坚持规划先行,突出科学发展

     3.创新运行机制,健全管理体制

     4.坚持品牌带动,强化宣传促销

   第三节 案例:闽安古镇文化

    一 案例背景

    二 闽安文化古镇旅游开发的真实性原理

    三 闽安文化古镇旅游开发的模式

     1.基于存在真实性的闽安文化古镇旅游开发

     2.基于建构真实的闽安古镇文化旅游开发

     3.基于存在真实的闽安文化古镇旅游开发

  第十四章 台湾地方特色文创社区发展战略

   第一节 台湾地方特色文创社区战略体系

    一 台湾地区地方特色文创社区的开发溯源

     (1)点的示范

     (2)线的联结

     (3)面的扩散

    二 台湾地方特色文创社区开发模式与类型

     1.台湾地方特色文创社区开发模式

     2.台湾地方特色文创社区的开发类型

      (1)生态文创社区

      (2)产业文创社区

      (3)工艺美术社区

      (4)古迹文创社区

      (5)族群文创社区

    三 台湾地方特色文创社区开发的经验

     1.注重特色文化的多维度开发

     2.结合“生活”发展文化创意社区

     3.遵循一定的社区开发规律

   第二节 案例:台湾溪头妖怪村传说文创社区

    一 案例背景

    二 妖怪村基于地方特色传说文化的创意社区模式

     1.地方特色传说文化资源

     2.“妖怪村”地方特色文化创意社区的模式解析

      (1)传说文化资源的挖掘

      (2)妖怪村传说文化符号化

      (3)妖怪村传说文化产业化

    三 “妖怪村”地方特色文化社区的战略体系

     (1)妖怪村文化形象力的辐射效应

     (2)企业文化资源的社区共享

     (3)企业市场资源的社区共享

     (4)妖怪村文创商圈的商业模式效用

     (5)社区公众参与对企业努力的反哺

   第三节 台湾文创社区营造短案例

    一 案例一:台湾嘉义板头村文创社区

     (一)案例背景

     (二)板头村文创社区的营造实践

      1.触发点

      2.营造过程

      3.板头社区的营造成果

    二 案例二:台湾彩虹眷村文创社区

     (一)案例背景

     (二)彩虹眷村文创社区营造实践

      1.营造过程

      2.营造成果

 后记

本书在对台湾海峡两岸几十个社区个案和企业个案进行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应用文化资源论、战略管理学、文化符号学、创意学、文化地理学等相关原理为理论工具,采用扎根理论方法、案例研究方法等方法,对地方特色文化创意产业与社区的概念、特点、规律、模式与战略等进行系统讨论,构建出一个通过对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的创意开发,推进在地产业发展和在地社区建设的完整体系。将地方特色文化置于支撑地方发展的战略资源高度和将文化创意产业研究延伸到文化创意社区领域是本书两个最重要的探索。

〔英〕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连树森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

〔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彭强、黄晓京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何明:《中国文化产业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国人民大学,2001。

谢贵安等编著《旅游文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商务印书馆,2004。

胡适:《西洋文明的本质:胡适讲西学》,克川选编,当代中国出版社,2004。

余秋雨:《何谓文化》,长江文艺出版社,2012。

刘永佶:《中国文化现代化》,河北大学出版社,1997。

陈恩维:《试论地方特色文化与文化强省建设——以广东为例》,《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第5期。

于鹏杰:《社会结合与文化传统——以东莞为例谈地方特色文化的发展》,《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

周尚意、沈小平:《北京美术产业对地方文化的嵌入性程度分析》,《人文地理》2008年第2期。

扶小兰:《论重庆地域文化资源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重庆行政》2007年第4期。

叶立群:《基于地域文化的辽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策略》,《理论界》2009年第8期。

李创新等:《文化创意产业视角的传统文化资源开发模式设计——对陕北民间文化开发与保护的实证研究》,《资源开发与市场》2009年第10期。

张京成主编《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07)》,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林拓、张修桂:《文化产业与城市竞争力的双向推动及其战略选择》,《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厉无畏:《创意改变中国》,新华出版社,2009。

胡晓鹏:《文化创意产业的地区发展模式研究》,《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

祝帅:《传统工艺:从“申遗”走向“文化创意产业”》,《美术观察》2010年第4期。

陈桂玲:《服装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现代商业》2010年第15期。

孙福民:《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化进程与文化产业扩张》,《湖北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5期。

吴承旺:《文化经济化与经济文化化——〈文化经济论稿〉简介》,《理论与当代》1996年第3期。

朱红缨:《茶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条件与路径探讨》,《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

尚洁:《充分利用地域文化资源大力开发文化创意产业——关于天津市老城博物馆拓展“记忆老城”文化创意产业规划的几点思考》,《中国博物馆》2007年第3期。

荆琳:《文化资本与当代文化产业》,《中国文化产业评论》2009年第1期。

胡惠林、陈昕主编《中国文化产业评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胡玲、熊伟、朱云莉:《论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体系的构建》,《中国陶瓷工业》2010年第3期。

毛文正:《论闽台高校文化创意产业平台的构建——福建传统民间工艺在闽台文化创意产业中的运用与实践》,《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英〕约翰·霍金斯:《创意生态》,林海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0。

傅晓:《文化创意旅游产品研究——以广州中心城区为例》,硕士学位论文,华南师范大学,2007。

吴祐昕:《Web2.0背景下的新兴文化创意产业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2013。

张振鹏、王玲:《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定义及发展问题探讨》,《科技管理研究》2009年第6期。

韦信宽:《地方特色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研究》,《三明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

姜长宝:《区域特色文化产业集聚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特区经济》2009年第9期。

李树启:《面向文化复兴的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建设:路径与策略》,《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12年第6期。

纪明辉:《关于吉林省特色文化产业的调查与思考》,《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第4期。

李炎、王佳:《文化需求与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学习与探索》2012年第1期。

李建柱:《论区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困境与对策——以吉林省为例》,《延边大学学报》2013年第5期。

王玲:《台湾创意生活产业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2014。

蒋玉婵:《地方文化产业营造与社区发展》,《社区发展季刊》2004年第107期。

张梅青、张蕾:《文化创意产业与社区交融互动模式研究——借鉴台湾社区营造实例》,《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年第S2期。

〔澳〕大卫·索罗斯比:《文化经济学》,张维伦译,典藏艺术家庭股份有限公司出版,2000。

鲍枫:《中国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13。

贾丰奇:《台湾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商业模式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师范大学,2008。

许莉:《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投资决策及运营模式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北京交通大学,2012。

朱虹:《文化创意发展指数及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现状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北京邮电大学,2013。

胡沂佳:《从创意园区到创意社区——山水杭州的创意之道》,《时代建筑》2010年第6期。

王衍宇、王秉安:《文化创意社区模型构建研究——马尾船政文化创意社区实证分析》,《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15年第1期。

颜潇潇:《台湾宜兰地区创意社区营造中公共空间设计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湖南大学,2012。

白璇煜:《加入WTO后中国文化产业政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2008。

王丹:《我国文化产业政策及其体系构建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13。

张国治:《从“社区总体营造”到“创意城市”——台湾地区文化创意产业政策发展与具体实践》,《临沂大学学报》2010年第6期。

林颖:《20世纪90年代台湾文化产业政策及其合法性建构》,《东岳论丛》2014年第3期。

陈晓彦:《台湾文化创意产业政策及其启示》,《台湾研究》2013年第6期。

林秀琴:《台湾文化创意产业政策的发展》,《东岳论丛》2011年第11期。

孙东方:《台湾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政策模式》,《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2年第8期。

朱国宏:《经济社会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周正刚:《论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开发》,《求索》2004年第11期。

杜超、王松华:《文化资源转化与文化产业业态创新》,《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陈炎:《文化资源论》,《天津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吴圣刚:《文化资源及其特征》,《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

胡惠林、李康化:《文化经济学》,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

李沛新:《文化资本论——关于文化资本运营的理论与实务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央民族大学,2006。

牛淑萍:《文化资源学》,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

向勇、喻文益:《区域文化产业研究》,海天出版社,2007。

〔法〕布尔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包亚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德〕卡尔·曼海姆:《文化社会学论要》,刘继同、左芙蓉译,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

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楚静:《文化社会学视域下云南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云南财经大学,2014。

张良林:《莫里斯符号学思想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南京师范大学,2012。

朱竑、刘博:《地方感、地方依恋与地方认同等概念的辨析及研究启示》,《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第1期。

〔英〕R.J.约翰斯顿主编《人文地理学词典》,柴彦威等译,商务印书馆,2004。

唐顺英、周尚意:《浅析文本在地方性形成中的作用:对近年文化地理学核心刊物中相关文章的梳理》,《地理科学》2011年第10期。

周尚意、孔祥、朱竑:《文化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陆梦秋、黄震方:《福建客家土楼的文化地理内涵》,《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2015年第3期。

高红:《妈祖文化与地理环境》,《人文地理》1997年第3期。

陈华伟:《一个传统客家村落的耕读文化与仕商精神——以连城培田为研究个案》,《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倪宁:《广告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郭辉勤:《创意经济学》,重庆出版社,2007。

陈刚、沈虹、马澈、孙美玲:《创意传播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赵毅衡:《符号学》,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

赵毅衡:《符号学原理与推演》,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

涂纪亮编《皮尔斯文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日〕池上嘉彦:《符号学入门》,张晓云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5。

郝朴宁:《影像符号的意义构成》,《当代文坛》2008年第3期。

〔法〕罗兰·巴尔特:《符号学历险》,李幼蒸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刘敦桢:《中国住宅概论》,百花文艺出版社,1956。

黄汉民、陈立慕:《福建土楼建筑》,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雷喜斌:《“重建”土楼——对土楼旅游文化再生产的话语分析》,硕士学位论文,中央民族大学,2004。

吴兴帜:《客家土楼的结构功能与文化隐喻》,《百色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韩啸:《福建土楼文化背景下的旅游纪念品开发设计》,硕士学位论文,江南大学,2013。

李志刚:《扎根理论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运用分析》,《东方论坛》2007年第4期。

杨莉、王传毅:《社会分层、利益群体联盟与地市城区义务教育发展之不均衡——基于扎根理论视角》,《湖北社会科学》2012年第10期。

曹爱华:《当代女研究生成就价值观的扎根理论研究》,《高教探索》2008年第1期。

朱劲松:《基于扎根理论的中国旅游保险发展影响因素研究》,《旅游学刊》2010年第1期。

陈向明:《扎根理论的思路和方法》,《教育研究与实验》1999年第4期。

周德祯:《排湾族教育——民族志之研究》,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1。

王锡苓:《质性研究如何建构理论——扎根理论及其对传播研究的启示》,《兰州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李燕萍、郭玮等:《科研经费的有效使用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基于扎根理论》,《科学学研究》2009年第11期。

孙海法、刘运国、方琳:《案例研究的方法论》,《科研管理》2004年第2期。

〔美〕罗伯特·K.殷:《案例研究:设计与方法》(中文第二版),周海涛主译,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

毛基业、张霞:《案例研究方法的规范性及现状评估—中国企业管理案例论坛(2007)综述》,《管理世界》2008年第4期。

陈春花、刘祯:《案例研究的基本方法——对经典文献的综述》,《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2010年第2期。

付真真:《案例研究方法——利用个案探索现象背后的本质》,《图书情报知识》2010年第1期。

李平、曹仰锋主编《案例研究方法:理论与范例——凯瑟琳·艾森哈特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孙忠:《地域文化在旅游规划中的重要性研究》,《知识经济》2010年第21期。

张凤琦:《“地域文化”概念及其研究路径探析》,《浙江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

骆伟、朱晓华:《试论地方文献与地方文化的关系》,《图书馆论坛》2000年第5期。

陶捷:《地域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谫论》,《中州学刊》2011年第5期。

段跃庆、任宁云:《云南民族文化形态产业化的客观必然性》,《云南社会科学》2000年第5期。

陈煦:《文化产业化发展战略的思考》,《理论与改革》2000年第5期。

李书文、尹作升:《文化产业化与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社会科学研究》2004年第3期。

俞万源:《城市化动力机制:一个基于文化动力的研究》,《地理科学》2012年第11期。

左惠:《文化产品供给论:产化产业发展的经济学分析》,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况成泉、夏燕:《红色文化产业化建设的模式研究——以重庆市为例》,《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年第S3期。

赵永进:《创意经济视角下的农村文化资源产业化研究》,《农村经济》2012年第8期。

李海舰、王松:《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发展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10年第9期。

张克伟:《沂蒙红色文化资源产业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2010。

胡晓鹏:《基于资本属性的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第12期。

厉无畏:《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创意转化》,《学习与探索》2010年第4期。

《台湾:芭比娃娃荣归故里》,《英语自学》2005年第9期。

吴静婷:《美宁姑娘:台北泰山美宁工坊文创开发案例分析》,台湾东华大学,2013。

林哲安、翁注重:《产业永续发展与地域振兴的关系——以泰山乡美宁工坊为例》,世界华人工业设计论坛,长沙,2009。

古翠娥:《梦想起飞处——台北县泰山乡学习型社区报道(3)》,台北县乡公所,2006.

林哲安:《运用文化资产于社区营造中的产业振兴——以泰山乡美宁工坊为例》,硕士学位论文,台湾长庚大学,2011。

姚伟钧、于洪铃:《中国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研究》,《三峡论坛》2013年第6期。

田小杭:《中国传统工艺全集——民间手工艺》,大象出版社,2007。

于平:《传统技艺》,山东友谊出版社,2008。

万辅彬、韦丹芳、孟振兴:《人类学视野下的传统工艺》,人民出版社,2011。

李宏岩:《传统手工技艺研究的理论综述》,《民间文化论坛》2012年第2期。

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万君宝:《西方文化竞争力研究的五种视角》,《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

〔美〕约瑟夫·奈:《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吴晓辉、钱程译,东方出版社,2005。

王庆鹏:《开发三坊七巷文化提升福州文化竞争力》,《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

黄玉妹:《市场混乱:福州工艺美术行业现状堪忧》,《中国特产报》2006年12月28日,第3版。

翁炳峰:《论福州工艺雕刻作品中得“含蓄美”》,《闽西职业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龚贻洲:《论社区文化及其建设》,《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5期。

黄瑞茂:《社区营造在台湾》,《建筑学报》2014年第4期。

刘平:《日本的创意农业与新农村建设》,《现代日本经济》2009年第3期。

秦红增:《消除歧视与社区营造——孟加拉国、台湾地区乡村建设的实证研究》,《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8卷第6期。

〔新加坡〕蔡曙鹏:《社区在保护无形文化遗产中扮演的角色:以新加坡的马来舞为例》,《贵州社会科学》2013年第7期。

王德刚:《旅游化生存与产业发展——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模式研究》,《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

魏成:《社区营造与古迹保护——20世纪90年代以来台湾地区古迹保护的经验与启示》,《规划师》2010年增刊第26卷。

乔志龙、滕驰:《文化整合与社区和谐:积极推进民族地区社会管理创新的思考》,《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1卷第2期。

赵沛:《社区文化评估研究》,《学习与探索》2011年第2期。

刘晓春:《日本、台湾的“社区营造”对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非遗保护的启示》,《民俗研究》2014年第5期。

黄艳、陈悦悦:《民俗文化在城乡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以三峡地区为例》,《社会科学家》2010年第4期。.

丁继军、凌霓:《创意社区:凯文·格罗夫都市村庄及其新都市主义设计》,《装饰》2010年第6期。

靳涛:《旅游景区文化营销方式的探衬》,《时代文学》2006年第1期。

彭兆荣:《民族志视野中“真实性”的多种样态》,《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

胡志毅、曹华盛:《西方旅游真实性研究综述》,《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第3期。

邓永成:《基于消费心理的商品真实性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

王新新、刘伟:《试论市场营销中真实性问题研究的缘起、主要内容与未来方向》,《外国经济与管理》2010年第7期。

徐伟、王新新:《商业领域“真实性”及其营销策略研究探析》,《外国经济与管理》2012年第6期。

陈享尔、蔡建明:《旅游客体真实性与主体真实性集合式关系探讨——以文化遗产故宫为例》,《人文地理》2012年第4期。

刘正江:《文化旅游的文化真实性及其被影响因素》,《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3期。

陈亮全:《近年台湾社区总体营造之开展》,《住宅学报》2000年第1期。

王本壮:《社区总体营造的回顾与展望》,《府际关系研究通讯》2008年第3期。

王进义:《一个理事长的小区营造日记:推展小区营造的省思与最适化模式探讨》,硕士学位论文,高雄大学,2011。

〔日〕宫崎清:《展开崭新风貌的社区总体营造》,黄淑芬、翁徐得译载《文化、产业研讨会暨社区总体营造中日交流展论文集》,1995。

向家弘:《日常生活、社区营造与社会实践——一个台湾社区工作者的观察》,硕士学位论文,台湾交通大学,2008。

刘立伟:《社区营造的反思:城乡差异的考虑、都市发展的观点、以及由下而上的理念探讨》,《都市与计划》2008年第4期。

陈其南:《社区营造与文化建设》,《理论与政策》1996年第2期。

林明瑞、陈柏言:《社区营造对居民自然保育态度、行为模式影响之探讨——以南投县桃米生态社区为例》,《环境教育研究》2007年第1期。

李孟君:《用文化与创意来酿酒——以埔里酒厂、信义乡农会酒庄、车埕酒庄为例》,第一届文化资产与创意国际学术研讨会,2010。

孙华翔:《创新社区工艺价值——台湾社区工艺发展探索》,《台湾工艺》2013年第48期。

林佳蓁:《客家文化创意产业之回应性评估研究:以苗栗大湖草莓园区为例》,硕士学位论文,台北大学,2005。

郑怡然:《台湾地方文化馆研究:理念、实践及启示》,硕士学位论文,云南大学,2013。

徐勇:《阶级、集体、社区:国家对乡村的社会整合》,《社会科学战线》2012年第2期。

李雯雯:《“扎根”:台湾社区营造中的文化认同构建》,硕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14。

Creative Economy Report 2010,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Trade and Development,2010.

Oliver E.Williamson,“A Dynamic Theory of Interfirm Behavior,”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65,79(4):579-607.

Y.F.Tuan,“Space and Place:Humanistic Perspective,” in S.Gale and G.Olsson,eds.,Philosophy in Geography,Dordrecht:Reidel Publishing Co.,1979,pp.387-427.

J.K.Wright,“Terrae Incognitae:The Place of the Imagination in Geography,”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1947,37(1)1-15.

J.Wright,“Geopiety:A Theme in Man’s Attachment to Nature and to Place,” in Y.F.Tuan,ed.,Geographies of the Mind:Essays in Historical Geosophy,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1976.

E.Relph,Place and Placelessness,London:Pion,1976.

D.Seamon,A Geography of the Lifeworld:Movement,Rest and Encounter,New York:St Martin’s Press,1979.

Y.F.Tuan,Topophilia:A Study of Environmental Perception,Attitudes and Values,New Jersey:Prentice-Hall Inc.,1974.

J.Pierce,D.G.Martin,J.T.Murphy,“Relational Place-making:The Networked Politics of Place”,Transactions of the Institute of British Geographers,2011,36(1).

D.N.Livingstone and R.T.Harrison,“Meaning through Metaphor:Analogy as Epistemology,”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American Geographers,1981,71(1).

N.Thrift,Spatial Formations,London:Sage,1996.

J.Barnes and S.Duncan,Writing Worlds:Discourse,Text and Metaphor in the Representation of Landscape,London:Routledge,1992.

S.Hall,Representation:Cultural Representations and Signifying Practices,London:Sage,1997.

D.Gregory,R.Johnston,G.Pratt et al.,The Dictionary of Human Geography,5th ed,West Sussex:John Wiley & Sons Ltd.,2009.

A.Strauss and J.Corbin,Grounded Theory Methodology:An Overview,Thousand Oaks,CA:Sage Publications,1994.

K.M.Eisenhart,“Building Theories from Cases Study Research,”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9,14(4).

Graham T.Allison and Philip Zelikow,Essence of Decision:Explaining the Cuban Missile Crisis(2nd ed.),New York:Addison Wesley Longman,1999.

A.J.Scott,“The Cultural Economy of Citi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21(1997).

M.Heidegger,Being and Time,A Translation of Sein und Zeit,Trans.by J.Stambaugh,Albany: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96.

N.Wang,“Rethinking Authenticity in Tourism Experience,”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