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4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80

农村流动儿童调查报告图书

A Study Report of Rural Migrant Children

SSAPID:101-5691-3636-33
ISBN:978-7-5097-7588-2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从性别、流动情况、学校性质和学校类型等视角出发,分析农村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与亲子关系、学校教育与校园生活、心理健康与价值观、社会融合等现状,以期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地揭示农村流动儿童在城市的生存与发展的特征、规律和存在的问题,为促进农村流动儿童健康发展、推动我国教育公平、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相关信息

丛书名:
编 辑:高雁;梁雁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5年06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 社会学

 附录四 中小学生父母/监护人问卷

 前言

 绪论

  绪论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目标与内容

   三 调查介绍

    (一)调查地的选择

     1.深圳经济地位十分重要

     2.深圳是全国人口密度最大的城市

     3.深圳的流动儿童规模庞大

     4.深圳市政府重视流动儿童教育

     5.坪山新区和南山区

    (二)调查构成和内容

    (三)抽样

    (四)调查执行

    (五)数据执行和质量控制

     1.调查前的培训

     2.调查执行

     3.调查中的巡访

     4.问卷的审核

     5.数据录入控制

     6.逻辑检验

 中小学生篇

  第一章 样本基本信息

   第一节 样本的学校信息

   第二节 样本的个人基本信息

  第二章 家庭教育与亲子关系

   第一节 家庭教育

    一 父母关注学习情况

     1.总体情况

     2.多维视角分析

    二 父母辅导作业情况

     1.总体情况

     2.多维视角分析

    三 父母教育方式

     1.总体情况

     2.多维视角分析

   第二节 父母教养方式

    一 母亲的教养方式

     1.总体情况

     2.多维度视角分析

    二 父亲的教养方式

     1.总体情况

     2.多维度视角分析

   第三节 亲子关系

    一 父母间关系

     1.总体情况

     2.多维度视角分析

    二 学生与父母亲密度

     1.总体情况

     2.多维度视角分析

      (1)学生对妈妈的感情

      (2)学生对爸爸的情感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学校教育与校园生活

   第一节 学生学习

    一 学习态度和意愿

     1.总体情况

     2.多维视角分析

    二 学习行为与表现

     1.总体情况

     2.多维视角分析

    三 学习综合效果

     1.总体情况

     2.多维视角分析

   第二节 人际关系

    一 师生关系

     1.总体情况

     2.多维视角分析

    二 同学关系

     1.总体情况

     2.多维视角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心理、行为与价值观

   第一节 心理健康

    一 心理失范

     1.总体情况

     2.多维视角分析

    二 生活满意度

     1.总体情况

     2.多维视角分析

   第二节 问题行为

    一 异常行为

     (一)社会退缩

      1.总体情况

      2.多维视角分析

     (二)恐惧倾向

      1.总体情况

      2.多维视角分析

     (三)考试焦虑倾向

      1.总体情况

      2.多维视角分析

     (四)游戏成瘾倾向

      1.总体情况

      2.多维视角分析

    二 不良行为习惯

     (一)攻击行为

      1.总体情况

      2.多维视角分析

     (二)去网吧

      1.总体情况

      2.多维视角分析

     (三)早恋

      1.总体情况

      2.多维视角分析

     (四)抽烟

      1.总体情况

      2.多维视角分析

     (五)喝酒

      1.总体情况

      2.多维视角分析

     (六)赌博

      1.总体情况

      2.多维视角分析

   第三节 价值观

    一 积极的价值观

     (一)公平感

      1.总体情况

      2.多维视角分析

     (二)奉献精神

      1.总体情况

      2.多维视角分析

     (三)拼搏意识

      1.总体情况

      2.多维视角分析

     (四)知识观

      1.总体情况

      2.多维视角分析

    二 消极的价值观

     (一)享乐主义

      1.总体情况

      2.多维视角分析

     (一)拜金主义

      1.总体情况

      2.多维视角分析

     (三)唯利是图

      1.总体情况

      2.多维视角分析

     (四)不公平感

      1.总体情况

      2.多维视角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社会融合

   第一节 社会网络

    一 总体情况

    二 多维视角分析

     1.亲属

     2.同学

     3.邻居

   第二节 心理融合

    一 感知融合

     (一)归属感

      1.总体情况

      2.多维视角分析

     (二)对深圳的情感

      1.总体情况

      2.多维视角分析

    二 身份认同

     1.总体情况

     2.多维视角分析

    三 居住意愿

     1.总体情况

     2.多维视角分析

   第三节 文化融合

    一 方言掌握情况

     1.总体情况

     2.多维视角分析

    二 当地语言掌握情况

     1.总体情况

     2.多维视角分析

   第四节 社会距离

    一 流动学生与深圳本地学生的社会距离

     1.总体情况

     2.多维视角分析

    二 深圳本地学生与流动学生的社会距离

     1.总体情况

     2.多维视角分析

   本章小结

 中等职业学生篇

  第六章 样本基本信息

   第一节 样本的学校信息

   第二节 样本的个人基本信息

   第三节 样本的家庭基本信息

  第七章 家庭教育与亲子关系

   第一节 家庭教育

    一 父母关注学生学习情况

     1.总体情况

     2.多维视角分析

    二 父母教育方式

     1.总体情况

     2.多维视角分析

   第二节 父母教养方式

    一 母亲的教养方式

     1.总体情况

     2.多维度视角分析

    二 父亲的教养方式

     1.总体情况

     2.多维度视角分析

   第三节 亲子关系

    一 父母间关系

     1.总体情况

     2.多维度视角分析

    二 父母与学生亲密度

     1.总体情况

     2.多维度视角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学校教育与就业取向

   第一节 学校教育

    一 学习态度和评价

     1.总体情况

     2.多维视角分析

    二 入学意愿与学校满意度

     1.总体情况

     2.多维视角分析

   第二节 就业取向

    一 就业地点选择

     1.总体情况

     2.多维视角分析

    二 职业与专业相关度

     1.总体情况

     2.多维视角分析

   本章小结

  第九章 学生的心理与行为现状

   第一节 学生心理

    一 心理失范

     1.总体情况

     2.多维视角分析

    二 生活满意度

     1.总体情况

     2.多维视角分析

   第二节 问题行为

    一 异常行为

     (一)社会退缩

      1.总体情况

      2.多维视角分析

     (二)恐惧倾向

      1.总体情况

      2.多维视角分析

     (三)考试焦虑倾向

      1.总体情况

      2.多维视角分析

     (四)游戏成瘾倾向

      1.总体情况

      2.多维视角分析

    二 不良行为习惯

     (一)攻击行为

      1.总体情况

      2.多维视角分析

     (二)去网吧

      1.总体情况

      2.多维视角分析

     (三)早恋

      1.总体情况

      2.多维视角分析

     (四)抽烟

      1.总体情况

      2.多维视角分析

     (五)喝酒

      1.总体情况

      2.多维视角分析

     (六)赌博

      1.总体情况

      2.多维视角分析

   第三节 价值观

    一 积极的价值观

     (一)公平感

      1.总体情况

      2.多维视角分析

     (二)奉献精神

      1.总体情况

      2.多维视角分析

     (三)拼搏意识

      1.总体情况

      2.多维视角分析

     (四)知识观

      1.总体情况

      2.多维视角分析

    二 消极的价值观

     (一)享乐主义

      1.总体情况

      2.多维视角分析

     (二)拜金主义

      1.总体情况

      2.多维视角分析

     (三)唯利是图

      1.总体情况

      2.多维视角分析

     (四)不公平感

      1.总体情况

      2.多维视角分析

   本章小结

 父母篇

  第十章 样本基本信息

   第一节 父母的基本信息

   第二节 家庭基本情况

    一 家庭信息

    二 家庭住房及基本设施

     (一)住房情况

     (二)住房设施情况

      1.孩子单独的房间

      2.煤气/液化气

      3.厨房

      4.厕所

      5.洗澡设施

      6.住房用途

      7.现住所邻居

  第十一章 教育观与亲子关系

   第一节 父母教养方式自评

    一 总体情况

    二 多维视角分析

   第二节 父母与孩子沟通情况

    一 总体情况

    二 多维视角分析

   第三节 父母与孩子的亲密度

    一 总体情况

    二 多维视角分析

   第四节 父母对学校满意度

    一 对学校满意度

     1.总体情况

     2.多维视角分析

    二 对教师满意度

     1.总体情况

     2.多维视角分析

    三 对公办和民办学校的喜好

     1.总体情况

     2.多维视角分析

   本章小结

  第十二章 社会融合

   第一节 感知融合

    一 归属感

     1.总体情况

     2.多维视角分析

    二 对城市的情感

     1.总体情况

     2.多维视角分析

   第二节 社会距离

    一 流动学生父母与深圳人的社会距离

     1.总体情况

     2.多维视角分析

    二 深圳本地学生父母与流动人口的社会距离

     1.总体情况

     2.多维视角分析

   本章小结

 政策篇

  第十三章 教育政策评价与建议

   第一节 与流动学生相关的义务教育政策

    一 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

    二 广东省出台的相关政策

    三 深圳市出台的相关政策

    四 学生父母对义务教育阶段政策的评价

     (一)教育政策了解程度

      1.总体情况

      2.多维视角分析

     (二)教育政策了解渠道

      1.总体情况

      2.多维视角分析

     (三)政策支持情况

      1.总体情况

      2.多维视角分析

     (四)具体政策评价

      1.总体情况

      2.多维视角分析

     (五)教育政策的满意度

      1.总体情况

      2.多维视角分析

   第二节 中等职业教育政策

    一 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

    二 广东省出台的相关政策

    三 深圳市出台的相关政策

    四 学生对职业教育免费政策的知晓度

     (一)中职学校困难学生实行免费政策知晓度

      1.总体情况

      2.多维视角分析

     (二)中职学校涉农专业实行免费政策知晓度

      1.总体情况

      2.多维视角分析

     (三)中职学校紧缺人才专业实行免费政策知晓度

      1.总体情况

      2.多维视角分析

   第三节 政策建议

    一 加大教育政策的宣传力度,拓展宣传途径,提高流动学生及其父母对深圳市义务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政策的知晓度

    二 民办学校增加社工岗位,开展学生心理辅导,改善流动学生的不良行为,促进其健康成长

    三 加强中小学校与社区“四点半学校”间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构建立体式公共教育服务体系,解决流动学生失管失教问题,促进学生安全成长

    四 学校应保护流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供相应的学习方法指导,促进流动学生提高学习能力与学习成绩

    五 学校应弱化学生的身份,引导深圳本地学生和流动学生交流互动,帮助流动学生尽快融入新的环境

    六 流动学生父母应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建立和谐亲子关系,形成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ABSTRACT

 内容摘要

 附录二 中学在校生问卷调查

 附录一 小学在校生调查问卷

 附录三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调查

[1]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流动人口司:《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3)》,中国人口出版社,2013。

[2]全国妇联课题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中国妇运》2013年第6期,第30~34页。

[3]王红时,范晓玲:《价值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长春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第73~75页。

[4]林崇德、杨治良、黄希庭主编《心理学大辞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5]陈旭:《留守儿童的社会性发展问题与社会支持系统》,人民出版社,2013,第1~2页。

[6]叶平枝:《儿童社会退缩的概念、分型及干预研究述评》,《调查与研究》2005年第11期,第22~24页。

[7]覃玉宇:《童年中期的攻击行为对同伴关系的影响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8]悦中山、杜海峰、李树茁、费尔德曼:《当代西方社会融合研究的概念、理论及应用》,《公共管理学报》2009年第2期,第114~121页。

[9]范兴华:《家庭处境不利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适应的影响》,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10]董妍:《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开明出版社,2012。

[11]周德钧、王之:《分享城市阳光——流动儿童的成长困境与融合教育之道》,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

[12]肖庆华:《农村留守与流动儿童的教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13]叶敬忠、杨照:《关爱留守儿童——行动与对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14]江立华、符平:《转型期留守儿童问题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13。

[15]赵俊超:《中国留守儿童调查》,人民出版社,2012。

[16]袁振国:《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17]李少聪:《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及行为问题疏导》,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11。

[18]曾守锤:《流动儿童的心理弹性和积极发展:研究、干预与反思》,《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年第3期,第62~67页。

[19]张丽、张建华、栾筠竹、杨苑芬:《广州市白云区流动儿童行为问题特征研究》,《中国全科医学》2012年第25期,第2950~2952页。

[20]李晓巍、邹泓、金灿灿、柯锐:《流动儿童的问题行为与人格、家庭功能的关系》,《心理发展与教育》2008年第2期,第54~59页。

[21]张巧玲、张曼华、刘婷:《北京市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年第8期,第1237~1239页。

[22]刘正荣:《进城就业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问题研究》,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23]茆怡娟、王守恒:《进城农民工子女的心理状况研究文献综述》,《基础教育研究》2011年第1期,第51~57页。

[24]胡宁、方晓义、蔺秀云、刘杨:《北京流动儿童的流动性、社交焦虑及对孤独感的影响》,《应用心理学》2009年第2期,第166~169页。

[25]李晓巍、邹泓、王莉:《北京市公立学校与打工子弟学校流动儿童学校适应的比较研究》,《中国特殊教育》2009年第9期,第81-85页。

[26]刘霞、申继亮:《流动儿童的歧视知觉及与自尊的关系》,《心理科学》2010年第3期,第695~697页。

[27]方晓义、戴丽琼、房超、邓林园:《亲子沟通问题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年第3期,第47~52页。

[28]吴彦文:《初中生父母养育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第30期,第71~72页。

[29]余毅震、胡虞志、王玉玲:《父母教育方式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中国学校卫生》1996年第2期,第89~91页。

[30]马燕、李玉茹:《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子女心理的影响》,《中国学校卫生》1997年第5期,第343~344页。

[31]施学忠、吴敏等:《家庭教育方式与儿童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中国学校卫生》2002年第2期。

[32]栾文敬、路红红、童玉林、吕丹娜:《家庭关系对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学前教育研究》2013年第2期,第27~36页。

[33]胡军生、王登峰、李泉:《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年第4期,第449~451页。

[34]王毅杰、高燕:《流动儿童与城市社会融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35]张铁道、梁威:《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研究》,未来出版社,2003。

[36]全国十二所重点大学:《教育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37]陈淑丽:《加强和改进中职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思考》,《当代教育论坛》2008年第9期,第24~26页。

[38]王丽娟:《中职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策略》,《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年第6期,第27~28页。

[39]朱莉:《中职生价值观培养的策略与方法》,《职业》2014年第5期,第120~121页。

[40]杨运齐:《增强中职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中国职业教育》2014年第14期,第77~78页。

[41]王景珍:《试论中职生职业价值观教育》,《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年第6期,第68~70页。

[42]侯娟、邹泓、李晓巍:《流动儿童家庭环境的特点及其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心理发展与教育》2009年第2期,第78~85页。

[43]袁立新、张积家、苏小兰:《公立学校与民工子弟学校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比较》,《中国学校卫生》2009年第30期,第851~853页。

[44]刘欣、师保国、肖敏敏:《流动儿童的自尊与幸福感——不同学校类型的作用》,《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第30期,第44~48页。

[45]曾守锤:《流动儿童的幸福感研究》,《中国青年研究》2008年第9期,第37~41页。

[46]王瑞敏、邹泓:《北京市流动儿童主观幸福感的特点》,《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0年第2期,第131~134页、第148页。

[47]徐凤娇、邓瑞姣:《长沙市流动儿童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11年第32期,第544-546页。

[48]李华英:《流动初中生学校适应及其与社会支持、生活满意度的关系》,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49]徐丽敏、单红伟:《农民工随迁子女的主观幸福感调查分析——以天津市为例》,《社会福利》(理论版)2013年第2期,第48~52页。

[50]余毅震、胡虞志、王玉玲、尹玉娥:《父母教育方式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中国学校卫生》1996年第17期,第89~91页、第161页。

[51]王建中、汪群:《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6年增刊,第104~105页。

[52]钱铭怡、肖广兰:《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自我效能、自尊与父母养育方式的相关研究》,《心理科学》1998年第21期,第553~555页。

[53]姜国瑞、汤家彦:《部队士兵家庭教养方式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中国健康心理学志》2009年第17期,第675~677页。

[54]郑立新、陶广放:《儿童主观生活满意度影响因素的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1年第9期,第105~107页。

[55]王金霞、王吉春:《中学生一般生活满意度与家庭因素的关系研究》,《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年第3期,第301~304页。

[56]杨冠军:《父母教养方式对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第9期,第93~96页。

[57]张素琴、张小聪、周甦:《流动儿童主观幸福感及影响因素研究》,《社会心理科学》2013年第11期,第68~72页。

[58]王玉凤:《学业不良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59]蒋佩、聂衍刚:《回汉初中生生活满意度及教养方式的对比研究》,《青海民族研究》2008年第19期,第163~165页。

[60]王世嫘:《父亲教养方式与母亲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济宁学院学报》2013年第34期,第45~48页。

[61]郑忠梅:《论父母在儿童社会性发展中的作用(上)》,《教育导刊(幼儿教育)》2000年第6期,第8~10页。

[62]赵金霞、王美芳:《母亲教养方式与幼儿行为问题、同伴交往的关系》,《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年第18期,第664~666页。

[63]李丹、崔丽莹、岑国桢、周嘉、陈欣银:《6~8岁儿童同伴互动及与父亲教养方式的关系》,《心理科学》2004年第27期,第803~806页。

[64]李维:《从母子的依恋到父子的互动》,《当代青年研究》1998年第6期,第15~17页。

[65]朱宇、林李月:《流动人口的流迁模式、权益问题和社会保护:以福建省为例》,海洋出版社,2013。

[66]梁鸿:《中国在梁庄》,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

[67]梁鸿:《出梁庄记》,花城出版社,2013。

[68][美]罗杰·霍克:《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白学军等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14。

[69][苏]艾达罗娃等:《小学生家庭教育》,汪昌仁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70]G.H.埃尔德:《大萧条的孩子们》,译林出版社,2002。

[71]Aberg,K.C.,Clarke,A.M.,Sandi,C.,et al.,“Trait Anxiety and Post-learning Stress do not Affect Perceptual Learning”,Neurobiol Learn Mem ,2012(3),pp.46-53.

[72]Keogh,E.,Ench,C.C.,“Test Anxiety,Evaluative Stress,and Susceptibility to Distraction from Threat”,Europea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2001,15(2),pp.123-141.

[73]Crick,N.R.,Grotpeter,J.K.,“Relational Aggression,Gender and Social-psychological Adjustment”,Child Development ,1995(6),pp.710-722.

[74]L.Srole.,“Social Integration and Certain Corollaries:An Exploratory Study”,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1956,21(6),pp.709-716.

[75]Pintrich,P.R.,“The Role of Motivation in Promoting and Sustaining Self-regulated Learning”,Int.J.Educ.Res.,1999(31),pp.459-470.

[76]Achenbach,T.M.,Mcconaughy,S.H.,Howell,C.T.,“Child Adolescent Behavioral and Emotional Problems:Implications of Cross-informant Correlations for Situational Specificity”,Psychological Bulletin ,1987,101(2),pp.213-2321.

[77]Darling,N.,Steinberg,L.,“Parenting Style as Context:An Integrative Model”,Psychological Bulletin,1993(11),pp.487-496.

[78]Leung J.P.,Leung K.,“Life Satisfaction Self-concept and Relationship with Parents in Adolescence”,Youth Adolescence,1992(21),pp.653-665.

[79]Criss,M.M.,Pettit,G.S.,Bates,J.E.,“Family Adversity,Positive Peer Relationships and Children’s Externalizing Behavior:A Longitudinal Perspective on Risk and Resilience”,Child Development,2002,73(4),pp.1220-1237.

[80]Dew,T.,Huebner,E.S.,“Adolescents Perceived Quality of Life:An Exploratory Investigation”,Journal of School Psychology,1994,32(2),pp.185-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