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2

引证文献

6 !

参考文献

139

京津冀发展报告(2017)图书

Annual Report on Beijing-Tianjin-Hebei Metropolitan Region Development Report (2017)

SSAPID:101-5689-3106-83
ISBN:978-7-5201-0964-2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形势与新进展”为主题,构建了发展、协同、生态文明、人口发展和企业发展五大指数,并运用构建的指标体系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进展进行测度与评价。其中总报告系统梳理了京津冀协同发展所取得的进展,得出基本判断、找出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分报告对京津冀协同发展新进展进行了测度与评价,包括总体水平、发展趋势、内部结构以及得分排名等;专题报告分别对京津冀三地进行综合发展指数研究,并针对重点领域进行了专项分析。

相关信息

丛书名:京津冀蓝皮书
编 辑:王玉山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7年06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E 军事

 皮书数据库

 中国皮书网

 摘要

 京津冀蓝皮书编委会

 子库介绍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皮书系列

 Abstract

 Ⅰ 总报告

  B.1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形势与新进展*

   一 主要进展与基本成效

    (一)规划蓝图已经绘就,协同发展迈入新阶段

     1.规划战略陆续出台,协同任务日益明确

     2.合作协议陆续落地,协同发展加速推进

    (二)非首都功能疏解有序推进,“大城市病”有所缓解

    (三)交通一体化建设成效显著,“1小时交通圈”正在形成

    (四)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加大,联防联控机制日益完善

    (五)产业转移对接步伐加快,产业空间布局得到优化

    (六)创新平台建设稳步推进,创新协同效果显著

    (七)公共服务一体化成效显现,地区间差距逐步缩小

    (八)市场一体化进程全面提速,要素流动日益频繁

   二 测度结果与综合分析

    (一)发展指数:北京总体最强,天津支撑力增长迅猛,河北辐射力快速上升

    (二)协同指数:总体协同程度呈上升趋势,生态环境和社会保障是短板

    (三)生态指数:北京总体水平最高,天津生态保护上升最快,河北资源利用率最高

    (四)人口指数:三地人口发展指数有所上升,京津石三足鼎立态势已确立

    (五)企业指数:北京整体最强,天津研发转化优势明显,河北商贸物流优势显著

   三 主要问题与关键症结

    (一)协调共享体制尚未完全形成,导致区域协同缺乏持续动力

    (二)配套政策不完善,导致功能疏解区疏解动力不足

    (三)生态补偿机制薄弱,导致环境问题缺乏长效管控

    (四)产业梯度落差较大,导致产业协同进展较慢

    (五)行政主导因素过强,导致优质要素分布不均

   四 基本路径与对策建议

    (一)建立协同发展的制度框架体系和区域协调机制

    (二)尽快完善功能及产业疏解的跨区域配套政策

    (三)尽快完善多元化的生态补偿机制

    (四)打造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世界级产业集群

    (五)重点加强公共服务领域的社会政策对接

 Ⅱ 分报告

  B.2 京津冀综合发展指数研究

   一 研究思路与分析框架

    (一)研究思路

     1.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

     2.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结合

     3.坚持统计数据分析与大数据分析相结合

     4.坚持纵向分析和长期监测与结构分析和综合监测相结合

    (二)分析框架

   二 测度结果与基本判断

    (一)发展指数——测度与结论

     1.指标体系构建

     2.研究方法及测度结果

     3.几点结论

      (1)从总体发展水平来看——北京核心地位稳固,津冀差距呈缩小趋势

      (2)从支撑力来看——北京实力最强,天津增长迅猛

      (3)从驱动力来看——北京领先但增速下降,河北与京津差距较大

      (4)从创新力来看——北京创新优势明显,津冀创新力有所提升

      (5)从凝聚力来看——北京呈下降态势,天津平稳上升,河北明显不足

      (6)从辐射力来看——北京辐射力最强,河北快速上升,天津有待提升

    (二)趋势分析

     1.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成效显著,成为三地创新发展的核心

     2.天津:驱动方式正处于转型升级阶段,凝聚力明显提升

     3.河北:驱动力得到改善,创新力是短板

   三 主要路径与对策建议

    (一)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为主线,以非首都功能疏解带动三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二)坚持绿色协调发展为保障,优化提升三地综合发展环境

    (三)坚持开放共享发展为目标,提高区域综合发展水平

  B.3 京津冀协同发展指数研究

   一 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

   二 协同形势与主要进展

    (一)三地经济社会发展差距明显

    (二)跨区域协同机制作用仍不明显

    (三)《规划纲要》公布后,京津冀协同发展提速明显

   三 指标构建与评价方法

    (一)协同指数指标体系

    (二)评价方法

     1.原则

     2.指标选择

     3.具体指标

      (1)协同能力指数

      (2)协同行动指数

      (3)协同绩效指数

     4.测算方法

      (1)数据标准化处理

      (2)计算第i年份第j项指标值的比重

      (3)计算指标信息熵

      (4)计算信息熵冗余度

      (5)计算指标权重

      (6)计算单指标评价得分

   四 测度结果与综合分析

    (一)协同总指数

    (二)协同能力指数

    (三)协同行动指数

    (四)协同绩效指数

   五 基本结论和对策建议

    (一)建立有效、多样的政府协同发展体制机制

    (二)进一步破除障碍完善规则推进要素市场一体化

    (三)通过供给侧改革加强区域产业协同

    (四)加快推动区域环境协同治理

    (五)推进区域社会服务的共建共享

  B.4 京津冀生态文明指数研究*

   一 协同形势与主要进展

   二 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

    (一)总体评价思路

    (二)构建指标体系

    (三)数据来源和评价方法

     1.构建原始指标数据矩阵

     2.数据标准化处理方法

     3.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4.生态文明指数的计算

    (四)评价结果分析

     1.生态文明总体水平——北京最高,天津次之,河北差距大但上升快

     2.北京:总体上升明显,各项指标基本位居前列

     3.天津:与北京基本保持同趋势上升,资源利用水平还需不断提高

     4.河北:环境治理投入加大,但经济增长和环境质量等方面与京津的差距不容忽视

    (五)影响因素分析

     1.北京的影响因素

     2.天津的影响因素

     3.河北的影响因素

   三 基本结论与对策建议

    (一)主要结论

    (二)对策建议

     1.在生态环境协作方式上,更加注重长效性机制的建设

     2.在生态环境协同层面上,构建各主体共同参与的全方位体系

     3.在生态环境协同领域上,构建面向生态环境质量的格局

     4.在生态环境协同模式上,更加突出市场机制的功能

  B.5 京津冀人口发展指数研究*

   一 内涵界定与指标体系

    (一)人口发展内涵

    (二)指标体系构建

   二 评估方法与数据处理

    (一)评估方法——层次分析法

    (二)数据处理及人口发展指数计算

     1.人口发展指标的确定

     2.京津冀人口发展指数计算

   三 综合分析与基本结论

    (一)人口发展指数均有上升,各个城市位次基本稳定

    (二)人口发展京津石三足鼎立之势出现,但发展指数津石与北京差距仍然明显

    (三)人口发展指数呈波动趋势,波动原因各有不同

    (四)人口活力指数与人口结构指数排名起伏较大,生命质量指数较为稳定

    (五)人口发展能力差距拉大,城市之间不平衡加剧

   四 主要路径与对策建议

    (一)提升劳动力素质,奠定“内卷化”人口城镇化基础

    (二)优化区域产业功能布局,助推京津冀人口均衡发展

    (三)适时掌握京津冀人口发展动态,促进区域之间产业与人口的充分交流

    (四)扎实推进精准扶贫,整体提升人口发展水平

  B.6 京津冀企业发展指数研究*

   一 指标体系与构建原则

    (一)构建意义

     1.现实意义

     2.理论意义

    (二)构建原则

    (三)构建思路

     1.企业竞争力在要素层面取决于生产要素优质程度及其匹配程度

     2.企业竞争力在消费层面取决于能否顺应外部需求环境的变化

     3.企业竞争力在外部环境方面取决于能否拥有良好的外部配套环境

     4.企业竞争力在自身条件方面取决于自身竞争战略和组织结构是否正确

   二 指数评价与测度结果

    (一)指数测度

     1.从综合排名来看——北京整体实力最强、天津各区县悬殊较大、河北位居中等且企业综合实力逐步提升

     2.从企业实力来看——海淀区最强、红桥区最弱

     3.从企业活力来看——西城区最强、门头沟区最弱

     4.从企业创新力来看——海淀区最高,和平区最低

    (二)趋势分析

     1.从企业实力来看——北京优势明显,其存续企业数量占京津冀地区总量的一半,且企业注册资本总额占地区总量的六成以上

     2.从企业活力来看——京津冀地区北京企业对外投资额占比达七成以上,现代服务企业数量超过地区总量的一半

     3.从企业创新力来看——北京高新技术企业占比优势突出,新增专利数量方面北京排名第一,是天津的2~3倍,河北的4~5倍

   三 行业水平与区域分析

    (一)京津冀三地行业发展水平

     1.京津冀行业发展现状

      (1)从存续企业数量占比来看——批发和零售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业服务业、制造业四大行业排名靠前

      (2)从对外投资金额占比来看——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制造业三个行业上升明显,租赁和商业服务业呈现下降趋势

      (3)从国有企业发展来看——金融业、批发和零售业两个行业占比最高,制造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三个行业新增专利占比排名靠前

      (4)从民营企业发展来看——批发和零售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业服务业、制造业四个行业在企业数量占比中排名靠前,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制造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三个行业在企业新增专利方面居于前三位

      (5)从外资企业发展来看——租赁和商业服务业、制造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在企业数量占比中排名前三位,制造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三个行业在企业新增专利方面占比较高

     2.北京行业发展现状

      (1)从存续企业数量占比来看——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业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四大行业排名靠前

      (2)从对外投资金额占比来看——租赁和商业服务业表现突出

      (3)从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占比和新增专利数量占比来看——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优势明显

      (4)从国有、民营、外资企业占比来看——国有企业中金融业占比最高,民营企业中批发和零售业与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占比靠前,外资企业中租赁和商业服务业占比最高,企业总量中民营企业占比提升而国有企业占比下降

      (5)小结——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实力雄厚,服务业整体发展水平较高

     3.天津行业发展现状

      (1)从存续企业数量占比来看——批发和零售业、制造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业服务业4个行业排名靠前

      (2)从对外投资金额占比来看——金融业与租赁和商业服务业表现突出,农、林、牧、渔业有所上升,制造业与批发和零售业近年下降较快

      (3)从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占比和新增专利数量占比来看——制造业与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优势明显

      (4)从国有、民营、外资企业占比来看——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中批发和零售业均占比最高,外资企业中制造业占比最高,企业总量中国有企业占比下降,民营企业占比上升,达到近九成

      (5)小结——制造业发展基础好,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发展正逐步提升

     4.河北行业发展现状

      (1)从存续企业数量占比来看——批发和零售业、制造业、农林牧渔业、租赁和商业服务业4个行业排名靠前

      (2)从对外投资金额占比来看——制造业表现突出,租赁和商业服务业呈现上升趋势,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与房地产业近年下降较快

      (3)从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占比和新增专利数量占比来看——制造业优势明显,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水平不高,但在逐步提升

      (4)从国有、民营、外资企业占比来看——国有企业中金融业占比最高,民营企业中批发和零售业占比最高,外资企业中制造业占比最高,企业总量中民营企业占比最高,增长迅速

      (5)小结——制造业较为强势,批发和零售业与农林牧渔业具有一定实力,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创新能力有待提升

    (二)京津冀部分地区各个行业创新力分析

     1.重点地区各行业创新水平

      (1)海淀区——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在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新增专利数量、存续企业数量三方面中均排在首位,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在新增专利数量方面有优势,租赁和商业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在地区存续企业中占较大比例

      (2)朝阳区——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在高新技术企业中占比最高,制造业在新增专利数量中占比最大,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业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在地区存续企业中排名前四位

      (3)西城区——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在高新技术企业中占比最高,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在新增专利数量中占比最大,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业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在地区存续企业中排名靠前

      (4)丰台区——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在高新技术企业和新增专利数量中均占比最高,制造业的新增专利数量占比优势明显,批发和零售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业服务业在地区存续企业中排名前三位

      (5)东城区——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在高新技术企业中占比最高,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新增专利数量占比最高,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业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在地区存续企业数量占比中排名靠前

      (6)北京开发区——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制造业在高新技术企业和新增专利数量两方面均排在前两位,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在地区存续企业数量占比中排前三位

      (7)昌平区——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在高新技术企业中占比最高,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制造业在新增专利数量方面排名靠前但占比波动较大,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在地区存续企业数量占比方面旗鼓相当,排在前两位

      (8)滨海新区——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制造业在高新技术企业和新增专利数量两方面均排在前两位,批发和零售业在存续企业数量方面占比最高

      (9)石家庄市——批发和零售业、制造业、租赁和商业服务业在高新技术企业方面占比较高但波动明显,制造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在新增专利数量方面占比排名靠前,批发和零售业在存续企业数量方面占比最高

   四 研究结论与基本判断

    (一)京津冀企业整体实力大幅提升、行业结构趋于优化

    (二)北京企业整体实力最强,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具有很好的支撑

    (三)天津企业整体能力各区县悬殊较大,研发转发优势明显

    (四)河北企业整体能力居中且逐步提升,具备打造商贸物流基地的基础

    (五)创新能力北京占据绝对优势,不同区位有所不同

   五 主要路径与对策建议

    1.北京应依托优势产业、优势技术和重大战略价值的前沿领域,打造科技创新中心和创新策源地

    2.天津应面向国际、借势北京、立足自身,打造全国先进制造业研发转化基地

    3.河北应落实国家重大战略、承接非首都功能、发挥现有产业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

 Ⅲ 专题报告

  B.7 北京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进展与新举措*

   一 新形势与新任务

   二 主要成就与突出问题

    (一)非首都功能疏解

    (二)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

    (三)建设和谐宜居之都

    (四)依然存在的问题和难题

   三 指标体系与测度结果

    (一)监测评价指标设计原则

    (二)监测评价指标的构建

    (三)北京新进展监测评价结果分析

     1.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北京创造”潜力显现

     2.人口调控效果显现,引导人口流动是关键

     3.交通拥堵加剧,亟待改善路况

     4.绿色生态空间有所扩大,缺口仍然很大

     5.总体状况:保持平稳增长

   四 基本路径与对策建议

    (一)加快非首都功能疏解,创造职住接近的空间格局

     1.引导中心城区人口流动,落实疏解任务

     2.加快建立反磁力中心

    (二)处理好稳增长与人口控制两大发展目标之间的关系

    (三)建立公共交通快速通勤网络

     1.改造环线地铁线路,建成棋盘网格状地铁网

     2.充分利用交通方式多样化

     3.加强区域联系,消除“断头路”

    (四)建立城市公共绿色空间

     1.增加市民绿色休闲空间

     2.建立全流域范围内的水再生循环系统

     3.推进绿色建筑

  B.8 天津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进展与新举措

   一 新形势与新任务

    (一)我国区域发展战略体系不断完善

    (二)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深化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三)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的成就与面临的问题

   二 指标体系与测度结果

    (一)指标与数据说明

    (二)指标权重的计算和分析

    (三)天津综合发展指数变化趋势分析

     1.综合发展指数持续增长

     2.支撑力指数显著提升

     3.驱动力指数增长趋势增强

     4.创造力指数波动上升

     5.凝聚力指数尚不稳定

     6.辐射力指数缓慢增长

     7.承载力指数出现下降趋势

   三 主要进展和未来举措

    (一)平台建设取得新成就

     1.滨海新区在协同发展中积极唱主角作示范

     2.自贸区着力于制度创新积极为协同发展破解体制机制障碍

     3.区县产业园区成为承接京冀产业转移的集聚区

    (二)承接北京产业转移取得新进展

    (三)深化区域交流合作的新举措

  B.9 河北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进展与新举措*

   一 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

    (一)指标体系构建

    (二)评价方法

   二 测度结果与综合分析

    (一)支撑力指数

     1.地区生产总值

     2.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3.地方公共预算财政收入

     4.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5.城镇化率

     6.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6.支撑力指数计算与分析

    (二)驱动力指数

     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3.进出口总值

     4.实际利用外资

     5.驱动力指数

    (三)创造力指数

     1.专利授权量

     2.R&D经费支出

     3.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从业人员

     4.技术市场成交额

     5.创造力指数

    (四)凝聚力指数

     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农民人均纯收入

     3.在岗职工平均工资

     4.人均财政支出

     5.凝聚力指数

    (五)辐射力指数

     1.货物周转量

     2.客运周转量

     3.金融机构存款余额

     4.金融机构贷款余额

     5.入境游客数

     6.国内游客数

     7.辐射力指数

    (六)河北综合发展指数

    (七)结果评价

     1.支撑力指数

     2.驱动力指数

     3.创造力指数

     4.凝聚力指数

     5.辐射力指数

   三 基本路径与对策建议

    (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二)加大科技投入

    (三)加快城镇化发展步伐

    (四)提高居民收入

    (五)建设美丽河北

  B.10 北京市人口调控研究*

   一 规模变动及原因分析

    (一)快速增长阶段(1949~1964年)

    (二)稳定增长阶段(1964~1990年)

    (三)增长回升阶段(1990~2000年)

    (四)加速增长阶段(2000~2010年)

    (五)增长趋缓阶段(2010~2015年)

   二 空间分布与变动特点

    (一)核心区人口规模比例下降,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人口规模上升

    (二)不同区域人口密度相差悬殊,以首都功能核心区人口最为稠密

   三 人口承载与疏解方向

    (一)目前北京人口规模尚不超载,但资源环境是最大的限制因素

    (二)未来北京人口规模将超过资源环境承载力,合理调控势在必行

    (三)京津和京保石两主轴沿线城市人口承载力最大,应依此疏解产业与人口

   四 主要路径与对策建议

    (一)综合施策有序疏解

    (二)建设环北京区域性中心城市

    (三)疏解方向多元化

    (四)以生态或经济区域分配资源

    (五)注重产业均衡发展

    (六)强化人口调控的综合效果

  B.11 京津冀产业协作研究*

   一 基础条件与现状特征

    (一)基础条件

     1.三地经济发展出现失衡

     2.要素价格存在空间差异

     3.科技创新失衡

     4.经济发展关联较为明显

    (二)现状特征

     1.京津冀产业协作现状

     2.京津冀产业协作特征

      (1)经济活动继续向京津集聚

      (2)产业结构相似性较高

      (3)政府过度干预较明显

      (4)北京优势地位较突出

   二 协作目标与模式选择

    (一)产业协作的目标导向

     1.打造“反磁力中心”与京津实现有效对接

     2.破解行政区与区际间经济发展的矛盾

     3.减少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

     4.充分发挥北京的科技辐射作用

    (二)产业协作模式的选择

     1.京津冀产业协作模式演变

     2.未来京津冀产业协作模式

      (1)产业链分工

      (2)产业转移

      (3)产业集群

   三 布局优化与机制创新

    (一)优化产业布局

    (二)产业协作的体制机制创新

     1.提升承接平台的产业承接能力

     2.消除块状分割推进一体化发展

     3.厘清政府与市场间的相互关系

     4.使企业家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

  B.12 京津冀地区空间结构研究综述*

   一 空间组织架构

   二 城市规模分布

   三 区域差异测算

   四 城市空间联系

   五 功能空间分异

 法律声明

 主要编撰者简介

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已经三周年,2017年2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4月1日雄安新区正式设立,标志着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非首都功能疏解已经进入更高层次的发展阶段。京津冀协同发展在非首都功能疏解、交通一体化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升级转移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也存在着一些症结与障碍,如“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尚未完全打破、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及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配套政策等仍需进一步完善。本书在全面梳理京津冀协同发展进展与成效的同时,通过构建数理模型、运用指数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现状水平进行定量测度,试图找出协同发展过程中的短板,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本书以研究“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形势与新进展”为主题,构建了发展、协同、生态文明、人口发展和企业发展五大指数,并运用构建的指标体系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进展进行测度与评价,由总报告、分报告、专题报告共12篇报告内容组成。总报告系统梳理了自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在非首都功能疏解、交通一体化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升级转移等方面取得的显著进展,得出基本判断和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在协同进展方面,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蓝图已经绘就,协同发展迈入新阶段;非首都功能疏解有序推进,“大城市病”有所缓解;交通一体化建设成效显著,“1小时交通圈”正在形成;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加大,联防联控机制日益完善;产业转移对接步伐加快,产业空间布局得到优化;创新平台建设稳步推进,创新协同效果显著;公共服务一体化成效显现,地区间差距逐步缩小;市场一体化进程全面提速,要素流动日益频繁。在基本判断方面,本书通过构建数理模型、运用指数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现状水平进行定量测度,得出的基本结论是:在综合发展指数方面,北京总体最强,天津支撑力增长迅猛,河北辐射力快速上升;在协同发展指数方面,总体协同程度呈上升趋势,生态环境和社会保障是短板;在生态文明指数方面,北京总体最高,天津生态保护水平上升最快,河北资源利用水平最高;在人口发展指数方面,三地人口发展指数有所上升,京津石三足鼎立态势已确立;在企业发展指数方面,北京企业整体实力最强,天津研发转化优势明显,河北商贸物流优势显著。分报告由综合发展指数研究、协同发展指数研究、生态文明指数研究、人口发展指数研究和企业发展指数研究五个专题报告组成,对京津冀协同发展新进展进行了测度与评价,包括总体水平、发展趋势、内部结构以及得分排名等。专题报告分别对京津冀三地进行综合发展指数研究,并针对重点领域进行了专项分析。本书的主要建树:第一,进行了京津冀综合发展指数研究,构建了以支撑力、驱动力、创新力、凝聚力和辐射力“五力”为基本框架、由5个二级指标和33个三级指标组成的测度指标体系,并分别通过规模指标与人均指标对京津冀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及发展特征进行综合测度,得出以下几点结论:从总体发展水平看,北京核心地位稳固,津冀差距呈缩小趋势;从支撑力看,北京实力最强,天津增长迅猛;从驱动力看,北京领先,但增速下降,河北与京津差距较大;从创新力看,北京创新优势明显,津冀创新力有所提升;从凝聚力看,北京呈下降态势,天津平稳上升,河北明显不足;从辐射力看,北京最强,河北快速上升,天津有待提升。本研究提出的对策建议:坚持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线,以非首都功能疏解带动三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以绿色协调发展为保障,助力建设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坚持以开放共享发展为目标,优化津冀综合发展环境。第二,进行了协同发展指数研究,采用了定基指数方法,综合运用直接数据、间接数据和全口径大数据,从协同能力、协同行为、协同绩效三个方面,构建了3个二级指标和13个三级指标,对2005~2014年京津冀三地协同发展指数进行了分析,得出的结论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程度总体呈上升趋势,三地协同发展的基础不断稳固,企业对协同行动的贡献最大,但协同绩效需要进一步提升,并就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第三,进行了生态文明指数研究,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了2011~2015年京津冀三地生态文明建设的进展、特点和不足。研究得出的结论是:京津冀三地的生态文明水平在不断提高,呈现北京最高、天津次之、河北较低的总体格局。对北京市来说,其生态文明水平总体上升明显,但在资源利用和环境治理方面相对不足。对天津市来说,与北京基本保持同趋势上升,生态保护水平提升较快,资源利用水平下降明显。对河北省来说,其生态文明水平与京津两市之间的差距较大,经济增长质量和环境质量是河北生态文明水平的相对短板,但进步速度较快。第四,进行了人口发展指数研究,构建了人口活力、人口结构、生命质量3个二级指标和11个三级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对京津冀“2+11”城市的人口发展指数进行测算。研究得出,北京、天津、石家庄三地人口发展能力处于领先地位,但京津冀人口发展内部不平衡趋势凸显;同时,人口活力与人口结构波动较大,生命质量格局较为稳定。人口年龄结构不断老化,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在人口增长、受教育水平、居民健康水平等诸多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别。同时,从“内卷化”的人口流动模式、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发挥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等角度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第五,进行了企业发展指数研究,采用企业大数据对京津冀三地的企业发展实力、活力和创新力进行测度,并进行行业及重点地区分析。得出基本结论:从企业综合实力来看,北京最强、天津其次、河北较差;从行业来看,京津冀地区发展基础较好的行业为批发和零售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业服务业、制造业等;从地区创新水平来看,北京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创新能力最强,天津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制造业等行业创新能力较强,河北批发和零售业、制造业、租赁和商业服务业等行业创新能力较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三方面对策建议:一是北京应依托具有产业优势、技术优势和重大战略价值的前沿领域,打造科技创新中心和创新策源地;二是天津应面向国际、借势北京、立足自身,打造全国先进制造业研发转化基地;三是河北应落实国家重大战略、承接非首都功能、发挥现有产业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第六,针对主要问题,提出相应对策。本书综合五大指数及对京津冀三地和重点领域的研究,认为京津冀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协调共享体制尚未完全形成,导致区域协同缺乏持续动力;配套政策不完善,导致功能疏解区疏解动力不足;生态保护机制薄弱,导致环境问题缺乏长效管控;产业梯度落差较大,导致产业协同缺乏必要基础;行政主导因素过强,导致优质要素分布不均。为此,本书提出五点思路与对策:一是建立协同发展的制度框架体系和区域协调机制;二是尽快完善功能及产业疏解的跨区域配套政策;三是尽快完善多元化的生态补偿机制;四是打造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世界级产业集群;五是重点加强公共服务领域的社会政策对接。本书是京津冀三地作者通力合作的智慧结晶。作者是来自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河北经贸大学、天津行政学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本书为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首都发展研究报告(2017)——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形势与新进展”(项目编号:16JDYJB040)和北京市教委创新团队项目“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获得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研究基地、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特大城市研究院都市圈研究中心资助。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新华社,2015年11月3日。

[2]叶堂林、潘鹏、冯军宁:《科学构建京津冀生态补偿机制》,《经济日报》(理论版)2017年1月20日。

[3]《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说明》,新华网,2015年11月3日。

[4]《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2月26日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座谈会上做重要讲话》,新华网,2014年2月27日。

[5]《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人民网,2017年4月1日。

[6]《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解读: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光明网,2015年12月30日。

[1]文魁、祝尔娟等著《京津冀发展报告(2016)——协同发展指数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2]戚晓旭、祝尔娟:《京津冀地区创新能力的大数据分析》,《光明日报》(理论版),2016年5月25日。

[3]叶堂林、戚晓旭、何皛彦:《京津冀发展中几个值得关注的趋势》,《北京日报》(理论周刊),2016年5月30日。

[4]李国平:《京津冀区域发展报告2015》,科学出版社,2015。

[1]陈红霞、李国平:《1985~2007年京津冀区域市场一体化水平测度与过程分析》,《地理研究》2009年第6期。

[2]陈雯、王珏:《长江三角洲空间一体化发展格局的初步测度》,《地理科学》2013年第33(8)期。

[3]魏丽华:《京津冀地区市场协同发展研究》,《上海经济研究》2014年第4期。

[4]李琳、刘莹:《中国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驱动因素——基于哈肯模型的分阶段实证研究》,《地理研究》2014年第33(9)期。

[5]江曼琦、谢姗:《京津冀地区市场分割与整合的时空演化》,《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

[6]曾刚、王丰龙:《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测评研究》,《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6年第2期。

[7]陈红霞、席强敏:《京津冀城市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水平测度与影响因素分析》,《中国软科学》2016年第2期。

[8]祝尔娟、何皛彦:《京津冀协同发展指数研究》,《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41(3)期。

[1]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13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未来10年的生态文明之路》,科学出版社,2013。

[2]陈润羊、张贡生:《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建构》,山西经济出版社,2014。

[3]李惠茹、杨丽慧:《京津冀生态环境协同保护:进展、效果与对策》,《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41(1)期。

[4]胡鞍钢、沈若萌、刘珉:《建设生态共同体,京津冀协同发展》,《林业经济》2015年第8期。

[5]张予、刘某承、白艳莹等:《京津冀生态合作的现状、问题与机制建设》,《资源科学》2015年第37(8)期。

[6]王树强、宫晴晴、田梦倩等:《京津冀生态环境共建共享的思路与重点》,载《河北省经济发展报告(201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7]潘家华、李萌、张莹等:《京津冀生态补偿促协同发展》,载《2016年中国经济前景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8]文魁、祝尔娟、张贵祥等:《京津冀发展报告(2016)——协同发展指数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9]吴志功:《京津冀雾霾治理一体化研究》,科学出版社,2016。

[1]薄文广、陈飞:《京津冀协同发展:挑战与困境》,《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

[2]程前昌、毛蒋兴:《中国人口文化素质指数及其空间分异》,《人文地理》2009年第3期。

[3]董燕、黄健元:《江苏人口发展水平评价研究——基于综合指数评价法》,《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4]何芬、赵燕霞:《京津冀协同背景下环京津贫困带减贫途径研究》,《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年第30(3)期。

[5]《京津冀协同发展3省市功能定位公布》,新华网,2015年8月23日。

[6]李国平、陈秀欣:《京津冀都市圈人口增长特征及其解释》,《地理研究》2009年第1期。

[7]王军平:《中国人口发展指数研究》,《人口学刊》2010年第2期。

[8]王维志:《试论衡量人口发展水平和趋势的综合指数法》,《中国人口科学》1993年第2期。

[9]续亚萍、俞会新:《基于熵值法的河北省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商业经济研究》2015年第16期。

[10]张耀军、李绍兴:《京津冀人口发展指数研究》,载《京津冀发展报告(201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1]叶堂林、祝尔娟等著《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基础与路径》,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5。

[2]祝尔娟:《扎实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经济日报》(理论版)2014年4月1日。

[3]京津冀大数据研究中心:《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最新进展——基于全国海量企业的大数据分析》,《人民论坛》2015年第9期。

[4]刘耀、黄新建、张滨松、许智宏:《创新型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5]周寄中、卢涛、汤超颖:《中国创新型企业的指标体系设计、评估与案例》,《中国软科学》2013年第1期。

[1]刘珉、胡鞍钢:《中国绿色生态空间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年第22(7)期。

[2]段霞:《城市大数据的分析与应用》,中国经济出版社,2015。

[3]陈佳鹏、黄匡时:《特大城市的人口调控:东京经验及其启发》,《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年第24(8)期。

[4]段霞:《应对首都城市病的几点建议》,国家社科基金《成果要报》2015年第36期。

[1]《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comments/2016-01/14/c_1117776578.htm.2016-01-14/2017-01-08。

[2]《张庆伟: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机遇》,新华网,http://he.people.com.cn/n2/2016/0111/c192235-27515970.html.2016-01-11/2017-01-05。

[3]律星光:《国家发改委解读九方面热点问题》,《财经界》2017年第2期。

[4]《风劲潮涌奋楫先》,天津政务网,http://www.bh.gov.cn/html/bhxqzww/CYDT 26537/2017-01-13/Detail_921417.htm。

[5]《新区聚焦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 七大功能区找准定位》,天津网,http://www.tianjinwe.com/tianjin/bh/jmbh/201611/t20161121_1079192.html. 2016-11-21/2017-01-02。

[6]《京津签署协议加快建设“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天津北方网,http://news.enorth.com.cn/system/2016/09/29/031199022.shtml.2016-09-29/2017-01-06。

[7]《治国理政新实践天津篇:天津自贸区京津冀协同新引擎 改革将涉深水区》,天津北方网,http://news.enorth.com.cn/system/2016/03/07/030847653.shtml. 2019-03-11/2017-01-11。

[8]《天津京滨工业园:雄踞京津冀“金三角”核心区域》,天津园区招商网,http://tj.cnipai.com/news/2017-05/198277.htm.2017-0508/2017-0508。

[9]《西青区打造南站科技商务区 承接首都资源新载体》,天津北方网,http://news.enorth.com.cn/system/2016/12/25/031438965.shtml.2016-12-26/2017-01-09。

[10]《20个央企项目签约落户天津 总投资额达1217亿元》,天津北方网,http://economy.enorth.com.cn/system/2017/01/06/031470626.shtml.2017-01-06/2017-01-09。

[11]《二级综合医院或整体转型 每千人拥有病床5.2张》,天津北方网,http://news.enorth.com.cn/system/2016/12/14/031407270.shtml.2019-12-14/2017-01-03。

[12]《滨海新区引进首都高等教育资源落户》,天津网,http://www. tianjinwe.com/jhpd/sylm/dc/201612/t20161226_1090298.html.2016-12-26/2017-01-10。

[13]《天津市河北省签署“1+4”合作框架协议》,天津北方网,http://news.enorth.com.cn/system/2016/11/09/031301902.shtml.2016-11-09/2017-01-04。

[14]《京冀开通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local/2017-01/06/c_1120254413.htm.2017-01-06/2017-01-11。

[15]《京津与河北签订结对帮扶协议》,中国经济网,http://www.ce.cn/xwzx/gnsz/gdxw/201612/19/t20161219_18811258.shtml.2016-12-19/2017-01-05。

[16]《京津冀司法行政协同发展 三省市签四项合作协议》,天津北方网,http://news.enorth.com.cn/system/2016/11/18/031333461.shtml.2016-11-18/2017-01-05。

[17]《滨海聚焦京津冀协同发展 七大功能区明确定位》,天津北方网,http://house.enorth.com.cn/system/2016/11/21/031336524.shtml.2016-11-21/2017-01-08。

[18]《天津与央企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恳谈会举行》,天津北方网,http://news.enorth.com.cn/system/2017/01/05/031469560.shtml.2017-0105/2017-01-10。

[1]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6~2016),中国统计出版社。

[2]河北省统计局:《河北经济年鉴》(2006~2016),中国统计出版社。

[3]《河北省政府工作报告(2017)》,2017。

[4]迟国泰等:《基于科学发展的综合评价理论、方法与应用》,科学出版社,2009。

[5]杜栋等:《现代综合评价方法与案例精选(第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6]陈正伟:《综合评价技术及应用》,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3。

[1]Boschma,R.A.(2004). Competitiveness of Regions from an Evolutionary Perspective. Regional Studies,38,1001-1014.

[2]Brown,P.J.B.,& Hincks,S.(2008). A Framework for Housing Market Area Delineation: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 Urban Studies,45(11),2225-2247.

[3]Communities and Local Government(2010). Functional Economic Market Areas:An Economic Note. London:Communities and Local Government.

[4]Entwisle,B.,Stern,P.C.(Eds.),2005. Population,Land Use,and Environment:Reasearch Direction. National Academy Press,Washington,DC.

[5]杜艳莉、胡燕:《北京人口疏解中的难题及对策》,《未来与发展》2016年第10期。

[6]高颖、张秀兰:《我国特大城市人口结构特点及变动趋势分析——以北京为例》,《人口学刊》2016年第216(2)期。

[7]侯亚非:《关于“不流动的流动人口”的思考》,《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8]马学广、李贵才:《欧洲多中心城市区域的研究进展和应用实践》,《地理科学》2011年第12期。

[9]孟向京:《中国人口分布的合理性评价》,《人口研究》2008年第32(3)期。

[10]饶烨、宋金平、于伟:《北京都市区人口增长的空间规律与机理》,《地理学报》2015年第24(1)期。

[11]孙铁山、刘霄泉:《中国超大城市常住外来和常住户籍人口居住—就业的空间错位——基于北京、上海和广州的实证》,《人口与经济》2016年第218(5)期。

[12]王铮、孙翊:《中国主体功能区协调发展与产业结构演化》,《地理科学》2013年第6期。

[13]肖金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载《投资建设三十年回顾——投资专业》,2008。

[14]张耀军、李硕、孙艳宇等:《京津冀人口承载力研究》,载《京津冀发展报告(201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15]张耀军、岑俏、何茜:《京津冀城市群空间布局及协同研究》,载《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展望与思考——201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研讨会论文集》,2014。

[16]张耀军、刘沁、韩雪:《北京城市人口空间分布变动研究》,《人口研究》2013年第6期。

[1]安树伟、肖金成:《京津冀协同发展:北京的“困境”与河北的“角色”》,《广东社会科学》2015年第4期。

[2]白永秀、惠宁:《产业经济学基本问题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3]程李梅、庄晋财、李楚、陈聪:《产业链空间演化与西部承接产业转移的“陷阱”突破》,《中国工业经济》2013年第8期。

[4]付承伟:《大都市经济区内政府间竞争与合作研究——以京津冀为例》,东南大学出版社,2012。

[5]郭克莎:《中国工业化的进程、问题与出路》,《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3期。

[6]黄志基、贺灿飞:《制造业创新投入与中国城市经济增长质量研究》,《中国软科学》2013年第3期。

[7]李国平、张杰斐:《京津冀制造业空间格局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

[8]陆铭:《大国大城》,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

[9]马海龙:《京津冀区域治理——协调机制与模式》,东南大学出版社,2014。

[10]芮明杰、李想:《网络状产业链构造与运行》,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11]唐浩、蒋永穆:《基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产业链动态演进》,《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第5期。

[12]文魁、祝尔娟:《首席专家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重点》,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5。

[13]文魁、祝尔娟等:《京津冀发展报告:城市群空间优化与质量提升》,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1]陆大道、陆玉麟:《区域发展的空间结构》,载陆大道等《中国区域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科学出版社,2003。

[2]张杰斐:《京津冀区域空间发展》,载李国平主编《京津冀区域发展报告2014》,科学出版社,2014。

[3]孙铁山:《不同空间尺度的首都圈》,载李国平、孙铁山、张文忠、卢明华、韩振海、李涛《首都圈结构、分工与营建战略》,中国城市出版社,2004。

[4]陆大道:《2000年我国工业布局总图的科学基础》,《地理科学》1986年第6(2)期。

[5]李国平、孙铁山:《首都圈:蓝图与营建战略》,载李国平、孙铁山、张文忠、卢明华、韩振海、李涛《首都圈结构、分工与营建战略》,中国城市出版社,2004。

[6]李国平、陈红霞、孙铁山、张冰雪:《京津冀区域空间结构及其发展格局》,载李国平、陈红霞等《协调发展与区域治理:京津冀地区的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7]肖金成:《“一轴两带”:京津冀空间布局优化构想》,《中国经济周刊》,2014年12月8日。

[8]樊杰、周侃、陈东:《环渤海—京津冀—首都(圈)空间格局的合理组织》,《中国科学院院刊》2016年第31(1)期。

[9]北京城市经济学会:《京津冀城市群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研究》,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14。

[10]陈秀欣、李国平:《京津冀都市圈人口空间结构变动与影响因素》,载李国平、陈红霞等《协调发展与区域治理:京津冀地区的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11]张春燕:《京津冀城市中心地体系结构分形研究》,《现代商贸工业》2016年第11期。

[12]吴庆玲:《京津冀区域城市体系规模结构探讨》,载文魁、祝尔娟等《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发展报告(201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13]李青淼、李国平、张丹、杨昕:《京津冀区域空间发展》,载李国平主编《京津冀区域发展报告2012》,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14]Lambregts B. Polycentrism:Boon or Barrier to Metropolitan Competitiveness?The Case of the Randstad Holland. Built Environment. Vol.32,No.2,2006:114-123.

[15]邢珊:《京津冀区域经济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燕山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16]马国霞、田玉军、王志强:《京津冀都市圈经济增长区域差异及其动力机制量化分析》,《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7年第24(4)期。

[17]张素敏:《京津冀地区经济增长与地区差异分析》,东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18]盖美、张丽平、田成诗:《环渤海经济区经济增长的区域差异及空间格局演变》,《经济地理》2013年第33(4)期。

[19]陈东:《京津冀城市进化与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研究》,河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20]沈体雁、魏海涛、杨宏伟:《京津冀就业空间结构及其演化——基于全国经济普查数据的分析》,载文魁、祝尔娟等《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发展报告(201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21]赫胜彬、杨开忠:《京津冀区域经济空间差异研究》,《统计与决策》2016年第11期。

[22]赵雪冉、周文通、陆军:《京津冀区域经济空间差异研究》,《工业技术经济》2015年第12期。

[23]张亚明、王帅:《京津冀区域经济差异分析及其协调发展研究》,《中国科技论坛》2008年第2期。

[24]周立群、邹卫星:《京津冀地区差距、因果积累与经济增长》,《天津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

[25]马国霞、田玉军、石勇:《京津冀都市圈经济增长的空间极化及其模拟研究》,《经济地理》2010年第30(2)期。

[26]孙久文、丁鸿君:《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与特征分析》,载文魁、祝尔娟等《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发展报告(201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27]关晓光、刘柳:《基于修正引力模型的京津冀城市群空间联系分析》,《城市问题》2014年第11期。

[28]祝辉、张晋晋、安树伟:《城市群发展状态的测度研究——以京津冀城市群为例》,《工业技术经济》2014年第9期。

[29]牛方曲、刘卫东、宋涛、胡志丁:《城市群多层次空间结构分析算法及其应用——以京津冀城市群为例》,《地理研究》2015年第34(8)期。

[30]赵渺希、魏冀明、吴康:《京津冀城市群的功能联系及其复杂网络演化》,《城市规划学刊》2014年第1期。

[31]陆玉麟:《论点—轴系统理论的科学内涵》,《地理研究》2002年第22(4)期。

[32]祝尔娟、李茂勋:《京津冀产业发展升级的现实依据》,载祝尔娟、王安伟、陈安国等《京津冀产业发展升级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

[33]李青淼、张梦心:《京津冀承载力相关数据及空间分布》,载文魁、祝尔娟等《京津冀发展报告(2013)——承载力测度与对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34]马菲菲、李国平:《京津冀大都市圈城市职能演变及其影响因素》,载李国平、陈红霞等《协调发展与区域治理:京津冀地区的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35]吴康:《京津冀城市群职能分工演进与产业网络的互补性分析》,《经济与管理研究》2015年第36(3)期。

[36]石郑:《京津冀协同发展下的城市功能分工与互补性研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

[37]曾鹏、罗艳:《中国十大城市群城市职能结构特征比较研究》,《中国科技论坛》2013年第2期。

[38]周一星、R·布雷德肖:《中国城市(包括辖县)的工业职能分类——理论、方法和结果》,《地理学报》1988年第43(4)期。

[39]陈航、栾维新、王跃伟:《首都圈内城市职能的分工与整合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年第5期。

[40]李佳洺、孙铁山、李国平:《中国三大都市圈核心城市职能分工及互补性的比较研究》,《地理科学》2010年第30(4)期。

简 介:中央商务区产业大规模发展是推进我国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重点所在。本书以CBD产业发展为研究基础,以数据分析、实证研究和发展路径为逻辑架构,通过中央商务区高质量发展的数据支撑研究,对当前一线城市和新一线城市,特别是京沪穗等重点城市CBD产业高质量协调发展、新时期中央商务区楼宇经济高质量提升路径等做了专...

作者: 蒋三庚 张杰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9年09月

简 介:本书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时代背景,以习近平总书记对共享发展内涵的阐释为依据,构建了中国经济共享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以期科学、全面、建设性地评价作为高质量发展重要组成部分的共享发展水平。书中利用统计数据,对全国以及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19年共享发展基本情况和2000~2019年共享发展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测算;对部分...

作者: 韩保江 邹一南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0年09月

简 介:本书立足高质量协调发展这一主题,以CBD现代服务业发展为研究基础,以数据分析、实证研究和发展路径为逻辑架构,通过中央商务区高质量发展的数据支撑研究,对当前一线城市和新一线城市,特别是京沪穗等重点城市CBD产业高质量协调发展、新时期中央商务区楼宇经济高质量提升路径等做了专题研究,系统地阐述了当前中国中央商务区产业高质量发...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11月

简 介:中央商务区产业大规模发展是推进我国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重点所在。本书以CBD产业发展为研究基础,以数据分析、实证研究和发展路径为逻辑架构,通过中央商务区高质量发展的数据支撑研究,对当前一线城市和新一线城市,特别是京沪穗等重点城市CBD产业高质量协调发展、新时期中央商务区楼宇经济高质量提升路径等做了专...

作者: 蒋三庚 张杰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9年09月

简 介:本书立足高质量协调发展这一主题,以CBD现代服务业发展为研究基础,以数据分析、实证研究和发展路径为逻辑架构,通过中央商务区高质量发展的数据支撑研究,对当前一线城市和新一线城市,特别是京沪穗等重点城市CBD产业高质量协调发展、新时期中央商务区楼宇经济高质量提升路径等做了专题研究,系统地阐述了当前中国中央商务区产业高质量发...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11月

简 介:本书是从宏观形势分析入手,就河北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研究的年度报告。全书主要包括总报告、经济篇、社会篇、案例篇四个部分,在深度分析2017年河北经济社会运行态势的基础上,就2018年的发展形势进行预测,旨在为新时代全面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新征程提出对策建议。全书注重研究的前瞻性、原创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作者: 康振海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0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