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辑专题
专题导言
“一国两制”下香港公民教育的反思与建构
一 公民教育与国民教育辨析
二 香港公民教育的回顾与反思
三 “一国两制”下建构香港公民教育的新思路
香港青年国家认同的影响因素与建构
一 香港青年国家认同与全球化
二 香港青年国家认同与社会流动
三 香港青年国家认同与社会媒体
四 香港青年国家认同与教育
五 结论与对策建议
澳门青年世代政治价值观变迁与现实考量
一 澳门青年世代政治价值观变迁的历史演进
二 澳门青年世代政治价值观变迁的具体表现及其影响因素
1.青年世代政治价值本位从集体本位转向个体本位
2.青年世代政治价值取向从一元转向多元
3.青年世代政治人格从殖民依附转向自主选择
4.青年世代政治参与从游移观望转向理性务实
三 澳门青年世代政治价值观变迁的现实考量
(一)澳门青年世代历史感的培养
(二)澳门当代青年归属感重塑和信心重建
(三)关注澳门青年当下的政治体验
(四)丰富体验认知,升华政治情感,培养民主意志
香港青年右翼民粹主义形成内因与意识形态分析
一 从本土主义到右翼民粹主义的原因分析
二 右翼民粹主义意识形态分析
1.右翼民粹主义利用粤语,建构出“我们-他们”
2.右翼民粹主义的反体制性
3.右翼民粹主义的反价值性
4.右翼民粹主义的政治激进主义
三 反思香港右翼民粹主义
港澳经济
民国时期广东对港澳市场的出口供应述论
一 从广东和内地对港澳出口市场的观察
(一)广东对港澳出口
1.粤港贸易的发展概况
2.广东出口港澳之比重
3.出口港澳商品之结构
(二)全国(内地)对港澳出口
1.内地输港商品概况
2.输港大宗商品分析
二 从香港进口和粤港走私层面的观察
(一)香港自内地的货物进口
1.概况情形
2.民国中前期数据分析
3.新中国成立前的数据分析
(二)港澳从内地的走私进口
三 从省港罢工封锁香港角度观察
(一)广州方面对港澳的封锁
1.封锁手段与进程
2.参与封锁的力量
(二)港英与反动派的反封锁
1.港英当局对封锁的反制
2.内地反动派破坏封锁
(三)历史评价与经验启示
1.封锁给香港造成打击
2.对封锁的认识与反思
澳门博彩业收入下降风险、隐患及对策分析
一 引言
二 澳门博彩业收入SD模型构建
(一)相关研究综述
(二)澳门博彩收入系统结构分析
(三)绘制因果关系图和系统流图
1.博彩收入经济环境子系统
2.博彩收入外部环境子系统
3.博彩收入复合系统
三 澳门博彩业系统动力学仿真依据
四 澳门博彩业收入下降模型仿真
(一)建立方程
(二)博彩毛收入和人数仿真分析
1.博彩毛收入仿真分析
2.旅客人数仿真分析
(三)澳门GDP和财政收入仿真分析
(四)澳门博彩业收入下降模型检验
五 结论
港澳社会
香港回归与内地移民初职地位获得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香港内地移民的经济融入
(一)人力资本理论及其经验研究
(二)社会政策理论与香港移民政策的变化
三 数据与变量
(一)数据
(二)变量
四 实证研究结果
五 结论与讨论
Web2.0时代新媒介公共文化空间转向及其张力
一 现代公共领域转型及公共精神培育
二 Web2.0时代新媒介公共文化空间转向的内在张力与矛盾
三 公共精神的失落:公民责任向度与权利向度的断裂
四 青年学生群体公共精神培育:新媒介公共文化空间建构的内在支撑
[1]彼特·H.舒克:《自由主义公民权》,载伊辛等《公民权研究手册》,王小章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2]高德胜、李松梅:《公民与公民教育辨析》,《思想理论教育》2010年第18期。
[3]尤尔根·哈贝马斯:《包容他者》,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4]爱弥尔·涂尔干:《道德教育》,陈金光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5]吴迅荣:《由公民权责、公民参与到参与性公民》,《中国教育学刊》2008年第2期。
[6]约瑟夫·R.斯特雷耶:《现代国家的起源》,华佳、王夏、宗福常译,格致出版社,2011。
[7]曾荣光:《香港特区教育政策分析》,香港:三联书店,2011。
[8]《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
[9]强世功:《中国香港政治与文化的视野》,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
[1]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译林出版社,2014。
[2]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
[3]俞可平等:《全球化与国家主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4]塞缪尔·亨廷顿:《我们是谁?——美国国家特性面临的挑战》,新华出版社,2005。
[5]任思燕:《近三十年港剧中内地人形象演变与身份认同》,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6]金太军、姚虎:《国家认同:全球化视野下的结构性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14年第6期。
[7]杨晗旭、徐海波:《“他者即恶”——香港青年社会运动与国家认同的流变》,中国青年研究》2016年第2期。
[8]黎熙元:《梦想与现实——香港的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9]林滨、户晓坤:《香港学校教育“我—你”伦理关系建构与启示》,《当代港澳研究》2014年第4辑。
[1]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
[2]冯可立:《一个社运老兵对民主运动的观察》,《本土论述2013~2014中国因素:本土意识与公民社会》,台湾大雁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15。
[3]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
[4]张玉阁、郭万达:《香港经济未来发展面临的挑战与策略选择》,《港澳研究》2013年第1期。
[5]唐逸如:《香港的资本主义有多“裙带”》,《国际金融报》2015年9月15日。
[6]刘北成:《俄国民粹主义和民粹主义的再评价》,《战略与管理》1994年第5期。
[7]阿兰·谢里登:《求真意志:米歇尔·福柯的心路历程》,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8]本尼迪克·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1。
[9]《香港青年时代宣言》,《学苑》2015特刊。
[10]保罗·塔格特:《民粹主义》,袁明旭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11]CasMudde,“The Populist Zeitgeist,”Government and Oppositon,Vol.29,2004.
[12]Loannis D.,Evrigenis,Fear of Enemies and Collective Action,New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5.
[13]陈丽君:《香港社会关系与矛盾变化研究》,中华书局,2015。
[14]Balibar,E.& Wallerstein,I.,Race,Nation,Class:Ambiguous identities,New York:Verso.1991.
[1]袁持平:《澳门产业结构适度多元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2]陈广汉:《澳门经济多元化发展面对的困难与政策选择》,《港澳经济年鉴》,2010。
[3]冯邦彦:《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化的路向与政策研究》,《港澳经济年鉴》,2010。
[4]张应武:《澳门经济增长与波动基于产业结构变动视角的分析》,《国际经贸探索》2009年第11期。
[5]冯邦彦、赵雪梅:《微型经济体产业适度多元化理论与实证研究:以澳门为例》,《澳门理工学报》2006年第3期。
[6]孙茂辉:《服务贸易对澳门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世界经济研究》2005年第1期。
[7]陈文鸿:《全球化竞争与中小企业的应对策略——澳门中小企业发展与综合竞争力提升》,澳门大学澳门研究中心,2004。
[8]姜钰、贺雪涛:《基于系统动力学的林下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仿真分析》,东北林业大学,2013。
[9]王其藩:《系统动力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10]袁持平、介莹:《博彩业发展与澳门承载力适应性的研究》,《港澳研究》2014年第8期。
[11]杨燊荣、杨箐、杨家敏:《博彩业规模与澳门经济运行的适度关系分析》,《特区经济》2013年第5期。
[1]冯晓英:《香港新移民社会融入的经验与借鉴》,《人口与经济》2013年第2期。
[2]何雪松、楼玮群、赵环:《服务使用与社会融合:香港新移民的一项探索性研究》,《人口与发展》2009年第5期。
[3]孔杰、陈铭艳:《港生内地升读大学的诉求与回应——基于问卷与访谈的分析》,《高等理科教育》2013年第3期。
[4]李若建:《香港人口迁移及其社会问题》,《南方人口》1997年第1期。
[5]梁波、王海英:《国外移民社会融入研究综述》,《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6]瞿振元、卢兆彤、周利明:《香港高校内地招生的观察与思考》,《中国高教研究》2007年第5期。
[7]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2011年人口普查主要报告:第一册》,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2012。
[8]叶华:《出生地、教育获得地与香港居民的职业收入》,《当代港澳研究》2014年第4辑。
[9]叶仲茵、赵永佳:《青年“新香港人”的经济融合》,《港澳研究》2016年第1期。
[10]赵海清:《香港本地出生与非本地出生居民收入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当代港澳研究》2015年第3辑。
[11]Chiswick,B.R.,“Sons of Immigrants:Are They at An Earnings Disadvantage?”,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77,67(67),376-380.
[12]Chiu,S.W.K.,Choi,S.Y.P.& Ting,K.F.,“Getting ahead in the Capitalist Paradise:Migration from China and Socioeconomic Attainment in Colonial Hong Kong”,International Migration Review,2005,39(1),203-227.
[13]Constant,A.,& Massey,D.S.,“Labor Market Segmentation and the Earnings of German Guest Workers”,Population Research and Policy Review,2005,24(5),489-512.
[14]Fix,M.,Zimmermann,W.& Passel,J.S.,The Integration of Immigrant Families in the United States,2001,http://www.urban.org/publications/410227.html.
[15]Friedberg,R.M.,“You Can't Take it with you?Immigrant Assimilation and the Portability of Human Capital”,Journal of Labor Economics,2000,18(2),221-251.
[16]Junger-Tas,J.,“Ethnic Minorities,Social Integration and Crime”,European Journal on Criminal Policy & Research,2001,9(1),5-29.
[17]Lam,K.& Liu,P.,“Earnings Divergence of Immigrants”,Journal of Labor Economics,2002a,20(1),86-104.
[18]Lam,K.& Liu,P.,“Relative Returns to Skills and Assimilation of Immigrants in Hong Kong”,Pacific Economic Review,2002b,7(2),229-243.
[19]Lam,K.& Liu,P.,“Immigration,Population Heterogeneity,and Earnings Inequality in Hong Kong”,Contemporary Economic Policy,1998,16(3),265-276.
[20]Martion Papillon,Immigration,Diversity and Social Inclusion in Canada's Cities,Canadian Policy Research Networks Inc.,2002.
[21]Omidvar,R & Ted Richmond,Immigrant Settlement and Social Inclusion in Canada,Perspectives on Social Inclusion Working Paper Series,Toronto:Laidlaw Foundation,2003.
[22]Ou,D.& Pong,S.L.,“Human Capital and the Economic Assimilation of Recent Immigrants in Hong Kong”,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and Integration,2013,14(4),689-710.
[23]Penninx,R.,Integration of Migrants,Economic,Social,Cultural and Political Dimensions,New Demographic Regime Population Challenges & Policy Responses,2005.
[24]Pries,L.,“Labour Migration,Social In Corporation and Transmigration in the New Europe the Case of Germany in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Transfer,2003,9(3),432-451.
[25]Sweeting,A.& Vickers,E.,“Language and the History of Colonial Education:the Case of Hong Kong”,Modern Asian Studies,2007,41(1),1-40.
[26]Zhang,Z.,& Wu,X.,“Social Change,Cohort Quality and Economic Adaptation of Chinese Immigrants in Hong Kong,1991-2006”,Asian and Pacific Migration Journal,2011,20(1),1-29.
[27]Zhen Zeng & Yu Xie,“Asian-americans' Earnings Disadvantage Reexamined:The Role of Place of Education”,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2004,109(5),1075-1108.
[1]Renee Hobbs,The Seven Great Debates in the Media Literacy Movement—Circa,2001.
[2]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学林出版社,1999。
[3]喻国明:《关注Web2.0:新闻新传播时代的实践图景》,《新闻与写作》2007年第1期。
[4]格雷姆·特纳:《普通人与媒介:民众化转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5]段伟文:《网络空间的伦理反思》,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
[6]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