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35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66

中国经济发展战略No.8(2010)图书

China economy development strategy

SSAPID:101-5685-2831-69
ISBN:978-7-5097-1640-3
DOI:
ISSN:
关键词:

经济 战略 环境

[内容简介] 主要内容是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经济战略专业委员会会员等学者对新时期城市化进程中的各类重大问题进行的多方位剖析和未来发展政策建议。鉴于目前城市发展中存在的种种弊端,为推进城市化的稳健有序发展,需要从以下一些方面着手进行调整和转型:从唯城市论、唯市民论的城市发展观转向城乡统筹、市民非市民共建城市发展观;从求大、求快的城市发展战略取向转向大、中、小合理布局、因地制宜、集群化、协调发展的战略取向;从以优先发展工业驱动城市产业发展转向以现代服务业引领多元化产业繁荣城市经济;从以经济发展为城市发展中心转向城市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从传统的计划命令城市管理模式转向民主科学的城市公共服务模式;从单纯的注重汲取国内城市历史发展经验教训转向立足自身特色基础上积极借鉴国际城市发展经验。

相关信息

丛书名:当代经济发展战略丛书
作 者: 李成勋 林跃勤
编 辑:丁凡;张永棣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年07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F0 经济学

 Abstract

 主要编撰者简介

 中文摘要

 序言

 第一篇 城市发展战略

  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化发展阶段及其演变

   一 改革开放前中国自上而下的城市化发展

   二 改革开放以来至1991年自下而上的城市化发展

    (一)1978~1984年,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要动力推动城市化阶段

    (二)1985~1991年,乡镇企业和城市改革双重推动城市化阶段

   三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快速推进

  推进城市化与发展集聚经济

   一 城市化的进程与我国城市化的现状分析

    (一)城市化概念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三)中国城市化进程

    (四)中国城市化进程仍滞后于工业化

   二 集聚经济的发展是推进城市化的基本动力

   三 加快集聚经济的发展

    (一)产业集群是集聚经济的具体形式

    (二)产业集群已遍布国内外

   四 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战略对策

    (一)大力提升对集聚经济的认识

    (二)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

    (三)大力筹措企业发展资金

    (四)增强产业集群的创新力和竞争力

    (五)做好产业集群发展与城市化发展的对接

    (六)强化集群文化建设

  论文明视野下的城市经济发展

   一 文明的内涵和发展阶段

   二 城市经济伴随文明发展阶段而发展

    (一)农业文明与城市经济

    (二)工业文明与城市经济

    (三)城市经济正在走向科学文明经济

   三 城市经济步入科学发展之路

  教育与现代城市经济的发展战略

   一 教育是现代城市经济的根基

   二 智力是现代化城市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三 人的全面发展是现代城市经济发展追求的目标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市化的发展道路

   一 不断深化的当代产业革命进程

   二 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市化是时代展示出的发展方向

   三 研究制定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战略

    (一)深化认识、转变观念,推动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市化的协调发展

    (二)加快配套改革和结构调整步伐,消除阻碍新型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的多种因素

  低碳城市发展与低碳城市规划初探

   一 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

    (一)低碳经济

    (二)低碳城市

   二 低碳城市发展规划基本理念

    (一)构建低碳产业结构

    (二)低碳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体系

    (三)低碳城市建设与城市布局

    (四)低碳的政府管理模式与低碳社会公共消费

    (五)低碳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六)城市低碳发展的外部性

   三 对城市发展规划的低碳水平评估

    (一)“规划定位”低碳发展评估的主导方向

    (二)“产业结构优化”的低碳发展评估主导方向

    (三)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建设的低碳发展评估主导方向

    (四)生态环境修复、保护与治理的低碳发展评估与修订主导方向

   结语

  农民工的最终出路与城市化的挑战

   一 到底什么是城市化:人的城市化,社会成员享受城市文明

   二 城市化水平到底有多高:2亿多农民工“被城市化”了

   三 是进城还是回乡:农民工不可能回乡了

   四 还能维持多久:农民工的现状

   五 障碍到底在哪里:附着在户籍制度背后的一系列福利

   六 如何解决:态度问题与制度创新

   七 如何提高承载能力:中等城市扩容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

  郊区化是扩大内需和启动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

   一 郊区化是城市化的必经阶段

   二 我国的郊区化趋势

   三 郊区化是扩大内需的有效途径

   四 住房是郊区化的突破口

   五 郊区化三大政策

    (一)赋予乡镇政府自主发展权

    (二)允许在农村集体土地上建设商品房

    (三)实行更灵活的土地政策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环境因素对农村发展的影响力分析

   一 城市发展对农村发展的双重影响

    (一)城市化过程中的环境因素对农村发展的负向影响

    (二)城市化过程对农村发展的正向影响

   二 研究构想

   三 城市环境因素与农村发展的相关分析

   四 面板数据分析

    (一)面板单位根以及面板协整检验

    (二)城市环境退化因素与农村发展的面板格兰杰因果检验

    (三)城市环境治理因素与农村发展的面板格兰杰因果检验

   五 结论

 第二篇 城市管理战略

  城市经济发展模式的战略选择

   一 城市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历史背景

   二 城市经济转型的内容

    (一)转变理念

    (二)实现以人为本的转型

    (三)文明范式的转型

   三 城市经济转型的战略选择

  大城市管理与中国政府改革

   一 准确定位政府职能,明晰城市经营理念

   二 建立以公众满意为导向的城市管理体系

   三 普遍服务,谨防现代化陷阱

   四 构建社会普遍服务体系,夯实大城市管理

    (一)构建人文普遍服务,保障民生平等

     1.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2.推进住房保障制度

     3.完善基础教育保障制度

     4.保障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改革现行户籍制度

    (二)构建网络产业化的社会普遍服务,推动产业持续升级

     1.推广先导技术产业,促进产业发展

     2.改造传统产业,推进产业升级

     3.加强企业社会责任

    (三)构建信息知识普遍服务体系,消除数字鸿沟

  城市经济发展与城市财政

   一 公共财政——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助燃剂

   二 城市财政稳定性分析

   三 城市财政可持续性分析

   四 对策研究

    (一)由年度预算向中期预算过渡

     1.使预算具有前瞻性,并与政府的政策和战略重心紧密相连

     2.为支出结构的优化调整提供政策保障

     3.预算限额可确保资金额度不被突破

    (二)建立稳定基金化解财政风险

  基于信息技术的城市政府绩效管理研究

   一 城市政府绩效管理的必要性

   二 深圳市政府绩效评估与管理的发展过程

   三 深圳市政府绩效评估系统概述

    (一)实时评估子系统

    (二)纠偏纠错子系统

    (三)预期预估子系统

    (四)绩效指数子系统

    (五)绩效展示子系统

   四 深圳市政府绩效管理工作的成效

   五 深圳市政府绩效管理的启示意义

    (一)绩效管理与城市政府绩效

    (二)政府绩效管理应该成为“一把手工程”

    (三)政府绩效管理模式的创新

    (四)政府绩效评估结果运用

    (五)政府绩效评估立法

  “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与城镇化的关系

   一 “省直管县”体制改革对城镇化的影响

    (一)“省直管县”体制改革对城镇化的制约

    (二)可能的后果

     1.市级城市的辐射效应将受到限制

     2.直管县的城镇化也会受到制约

     3.对“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产生障碍

   二 实行“省直管县”改革应充分考虑城镇化的趋势

    (一)有利于功能区合理布局,促进国土优化利用和区域协调发展

    (二)有利于优化配置资源,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提高区域整体竞争能力

    (三)有利于促进城市功能顺利转型,打造绿色宜居城市

    (四)有利于城市产业向郊县转移,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五)有利于城市反哺农村,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三 推进“省直管县”改革过程中统筹市县发展空间的政策建议

    (一)推进“省直管县”体制改革不搞一刀切

    (二)针对不同的地区采取不同的改革方式

    (三)适当调整一些地方的“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模式,把对当地城镇化的制约减少到最低限度

  地方金融改革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 宁夏城市经济发展现状

    (一)经济发展不平衡,城市间差异大

    (二)财政分配不均衡,财力水平悬殊

   二 宁夏地方金融改革成就

    (一)改制重组金融机构

    (二)完善内部管理制度

    (三)有效查处非法集资

    (四)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三 金融改革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正面影响

    (二)负面影响

   四 地方金融改革发展战略

    (一)扩大信贷投放总量,优化信贷结构

    (二)提高资本充足率水平,建立风险管理机制

    (三)明确市场定位,拓展信贷服务领域

    (四)加强征信体系建设,改善金融生态环境

    (五)推进金融改革创新,实现金融经济双赢

  大都市的金融创新战略

   一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给金融业带来了新的机遇

   二 金融业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面临新的挑战

    (一)建设“人文北京”面临的挑战

    (二)建设“科技北京”面临的挑战

    (三)建设“绿色北京”面临的挑战

   三 加强大都市金融创新的政策建议

    (一)围绕“人文金融”开展创新

    (二)围绕科技金融开展创新

    (三)围绕绿色金融开展创新

 第三篇 城市产业发展战略

  城市化进程中的产业结构调整与定位

   一 城市化的产业结构:向知识密集型转变

   二 城市化的产业结构:向服务功能型转变

   三 城市化的产业结构:向生态节约型转变

   四 结论

  中国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发展方向

   一 城市产业结构分类和发展趋势

   二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城市产业结构的发展走向及问题

   三 北京和上海两个城市的产业结构发展趋势比较

   四 结论与对策

  城市产业与中国城市产业发展战略

   一 对城市产业演变过程的分析

   二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城市产业演变的轨迹

   三 我国城市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及其实施对策

    (一)深化经济管理体制改革,为可持续发展建立优化的城市产业结构

    (二)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促使城市产业协调化、高级化,对可持续发展给予政策保证

    (三)正确选定主导产业,提升城市产业层次,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条件

    (四)走适合国情的低碳经济之路,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所必需的绿色和低碳技术为标志的城市产业体系

    (五)加快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培养,大力发展教育,为可持续发展提供足够的人才支持

  创意产业与创意城市

   一 什么样的城市适宜发展创意产业

    (一)城市发展的阶段性条件

    (二)城市发展与产业转型

    (三)城市的创意资源

    (四)城市创意产品的市场条件

   二 城市在哪里创意

    (一)艺术创作驱动型的空间分布

    (二)现代产业发展驱动型的空间分布

    (三)居民消费驱动型产业的空间分布

  发展工业设计:后金融危机时期优化城市产业结构的重要抓手及其对策

   一 工业设计对于优化城市产业结构的重要作用

   二 我国工业设计发展的基本现状

    (一)现阶段我国工业设计发展的主要特点

     1.工业设计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2.设计人力资源队伍迅速扩大

     3.国内设计公司发展迅速

     4.跨国公司在华设计机构明显增长

     5.外资设计公司在华经营逐步活跃

     6.工业设计国际服务外包发展迅速

     7.已经初步形成了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三大设计产业带

    (二)我国工业设计发展迅速的主要原因

   三 我国工业设计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分析

    (一)工业设计创新体系基本没有形成

    (二)设计公司税负高、融资难、资金缺乏问题较为严重

    (三)工业设计人才普遍缺乏

    (四)缺乏设计知识产权的有效保护

    (五)缺乏行业统计体系和服务体系

    (六)缺乏规范的行业准入和市场引导

   四 积极提升我国工业设计竞争力的政策建议

    (一)建议国家设立专门机构对工业设计发展加以规划和引导

    (二)加强产业政策支持,为工业设计发展提供政策和制度保障

    (三)加快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设计专业人才

    (四)建立知识产权保护的有效机制,完善规范设计服务市场

    (五)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六)加强园区建设,提高设计产业聚集程度

    (七)积极承接国际设计外包,培育设计公司的国际竞争力

    (八)提高企业设计创新能力,积极培育国内设计市场

  中国高房价与城镇化低质量研究

   一 对当前我国住房价格的认识和判断

    (一)房价与租金严重失衡

    (二)房价收入比具有明显结构性特征

    (三)房屋空置率较高,空置面积较大

   二 我国城镇化低质量是结构性高房价产生的深层原因

    1.户籍管理体制改革落后于城镇人口数量和结构的变化

    2.住房资源分配不公改变住房市场供求关系,推使房价不断上扬

    3.城镇公共资源分配不合理导致局部房价呈现只涨不跌的态势

    4.城镇化快速扩张缺乏产业支撑,“土地财政”不断提高建房成本

    5.产业结构调整尚未到位,国民经济需要房地产这个火车头继续“冒烟”

    6.大量找不到出路的资本大量涌向房地产市场,流动性过剩促使房价虚高

    7.住房保障政策缺乏连续性和稳定性,居民贫富悬殊加剧住房资源不合理分配

   三 遏制过度高房价、提高在中国城镇化质量的思路对策

  房价失控与政府调控

   一 房产泡沫与政府调控关系研究

   二 中国房地产市场是否存在泡沫现象

    (一)房地产开发投资与按揭负债增长过快

    (二)房价上涨失控

    (三)房价收入比超高

    (四)房屋空置率偏高

    (五)租金回报率偏低

    (六)房地产投机现象猖獗

   三 政府房价调控失效原因何在

    (一)政府房价调控投鼠忌器和调控不力

    (二)政府调控政策执行力低

    (三)房地产腐败猖獗

   四 政策建议

    (一)增强对房产泡沫风险的预警和防范

    (二)推进发展思维和管理体制的变革

    (三)采取综合治理措施,遏制房价失控和市场扭曲

    (四)着力提高国家调控政策的执行力和效力

   五 基本结论

  楼宇经济发展动力初探

   一 从CBD热到楼宇经济热

   二 楼宇经济的基本内涵及其基本特征

    (一)以商用楼宇为基本载体

    (二)以服务业和新型都市工业的发展为依托

    (三)楼宇经济具有较强的集聚效应

    (四)楼宇经济是一种税源经济

    (五)楼宇经济的基本推动力是政府

   三 发展楼宇经济是城市转换发展模式的必然要求

   四 发展楼宇经济为城市发展提供持续的税源支撑

   五 化解楼宇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一)楼宇经济的均衡发展和模式选择

    (二)楼宇经济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要相互协调

    (三)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城市物流业发展定性定量分析

   一 天津物流业发展现状

   二 天津物流业发展水平定量分析

    (一)天津物流业集聚程度分析

    (二)天津物流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

   三 天津物流业发展的SWOT分析

    (一)天津物流业发展的优势

     1.政策优势

     2.区位和交通优势

     3.科学合理的规划和布局

     4.知名物流公司聚集

    (二)天津物流业发展的劣势

     1.物流企业规模小

     2.物流企业创新能力不足

     3.物流业管理体制条块分割

     4.物流专业人才匮乏

    (三)天津物流业发展的机遇

     1.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

     2.物流业具有广阔前景

     3.环渤海经济圈的快速发展

    (四)天津物流业面临的挑战

     1.金融危机的影响

     2.其他城市的竞争

     3.物流业发展的高标准要求

   四 推动物流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实施错位发展、合作发展

    (二)支持物流业信息化和标准化建设

    (三)强化物流业的服务理念

    (四)促进物流业和工业联动发展

    (五)抓紧物流人才的教育和培养

 第四篇 城市与区域发展战略

  基于流域经济区的城市带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一 地区间的利益博弈模型

    (一)区域性公共物品生产与政府“囚徒困境”的理论模型

    (二)地方政府间竞争导致了区域运行的低效率

    (三)地区间自愿达成市场解的条件难以成立

    (四)区域的潜在利润,须通过中央政府调控以降低交易费用来实现

   二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流域区经济和城市圈经济

    (一)流域区经济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二)城市圈经济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支点

    (三)区域可持续发展呼唤流域经济区与城市圈经济的融合和统一

   三 一个新型经济区的运行——以长江经济带为例

    (一)长江流域环境外部性的内部化呼唤长江经济带一体化管理

    (二)流域经济区内各个行政区政府须联合提供区域性公共物品

    (三)联合提供区域性公共物品的三重效应

  城市群建设中交通网络体系整合与优化的研究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城市群建设中交通网络体系的机理作用分析

    (一)交通网络体系对城市群建设的影响效应

    (二)交通网络体系对城市群建设的影响作用

    (三)基于交通网络体系整合与优化的城市群发展路径

   三 城市群交通网络体系整合与优化的思路与措施——以湖南省“3+5”城市群为例

    (一)城市群建设中交通网络体系存在的问题

     1.交通基础设施无法满足城市群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2.交通网络的内部协作效率不高,结构性矛盾突出

     3.交通网络发展的资源与环境压力较大

    (二)城市群建设中交通网络体系整合优化的主要思路与措施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完善城市群交通网络体系

     2.保持交通网络体系的适度超前发展

     3.整合优化各类交通基础设施,提高网络内联外引的效率

   四 结论

  打造宁夏沿黄城市群

   一 城市群形成的基本条件及其效应

    (一)城市群形成的基本条件

    (二)城市群经济产生的效应

     1.高聚集效应

     2.高能级效应

     3.高开放效应

     4.自组织效应

   二 实施宁夏沿黄城市群发展战略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沿黄城市群发展有利于提高区域经济的整体竞争力

    (二)沿黄城市群发展有利于降低发展成本

    (三)沿黄城市群发展有利于提高城镇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承载能力,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四)沿黄城市群建设有利于实现宁夏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 构建宁夏沿黄城市群的着力点

    (一)共绘规划

    (二)共建基础设施

    (三)共建统一大市场

    (四)共建“绿色沿黄城市带”

    (五)促进人力资源有序流动

   四 实施宁夏沿黄城市群战略的对策建议

    (一)实施城市群发展战略,要充分发挥政府的能动作用

    (二)要组建一个强有力的推进机构

    (三)创新机制

    (四)要做到规划、制度、政策“三统一”

    (五)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先易后难,分步推进

  资源型城市转型模式研究

   一 资源型城市面临的困境

   二 资源型城市转型探索

   三 启示和建议

    (一)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是一个从微观到宏观的全面转型,因此探索转型模式既要研究它的特殊性又要从战略上厘清系统性

    (二)在资源型城市转型模式的探索中,产业模式的选择是重中之重,但产业转型不应该是转型的全部

    (三)资源型城市在转型模式的探索中必须高度重视再工业化的问题

  北京市在环渤海经济发展中的机遇与挑战

   一 环渤海经济圈的现状与问题

    (一)环渤海经济圈发展的现状

    (二)环渤海经济圈发展的客观条件及现阶段面临的问题

   二 北京市在环渤海经济圈发展中的优势与劣势

    (一)在产业结构方面,北京应确立以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为主导的产业格局

    (二)北京是环渤海地区的金融中心城市

    (三)北京作为全国的文化中心,应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四)科技资源和人才资源在北京高度聚集,应注重发挥科技和人才优势

    (五)北京拥有发展总部经济的有利条件

    (六)北京缺乏区域经济中龙头带动的经验

    (七)北京同其他城市的竞争加剧

    (八)民营企业发展不足

   三 北京市在环渤海经济圈中的发展方向

  海南省沿海城市经济发展比较及对策

   一 海南省沿海城市经济发展状况比较

    1.人均GDP发展状况

    2.人均投资额发展状况

    3.人均财政收入发展状况

    4.人均消费品零售额发展状况

    5.人均储蓄存款余额发展状况

    6.人均第二产业产值发展状况

    7.人均第三产业产值发展状况

    8.人均财政支出发展状况

    9.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发展状况

   二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城市经济竞争力比较

   三 海南省沿海城市经济持续发展对策

    (一)丰富消费品零售市场,优化消费环境和更新消费观念,提高居民消费水平

    (二)提高固定资产投资额,立足长期发展,优化投资结构

    (三)扩大财政收入规模,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增强城市经济发展活力

    (四)提高财政支出比重,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

    (五)中心城市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进一步提高中心地位,增强辐射和带动能力

    (六)加强城市合作,促进海南城市经济协调全面发展

 第五篇 城市发展战略国际比较

  经济发展中的城市化:发达国家早期与当今发展中国家比较

   一 发达国家早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城市化

    (一)工业化的完成先于城市化

    (二)早期城市化政策促成城市化由无序向有序转变

   二 当今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

    (一)同步型城市化:韩国

    (二)过度城市化:巴西

   三 简要的结论

  中央商务区(CBD)产业发展分析:国际比较与中国特色

   一 发展定位:特别功能区

   二 发展方式:规划指导为主、市场形成为辅

   三 发展布局:商业发展为主、商务办公为辅

   四 发展特色:突出强调金融业发展

    (一)金融机构集聚更倾向于靠近政府监管部门

    (二)通过轮轴集聚形式进行金融发展信息沟通和业务交流

    (三)金融机构集聚的主要动机之一在于突出品牌形象

   五 产业政策:企业入驻返还补贴

   六 产业关联:企业调整频率较高

   七 人才聚集:流动受制,高端匮乏

  “金砖四国”城市化发展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一 “金砖四国”城市化发展特点

   二 “金砖四国”城市化发展中的问题

    (一)与工业化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不相适应性

    (二)城市化中的负面因素影响经济社会发展

     1.城市失业率偏高,城市贫困人群较大

     2.畸形发展导致城市病严重

     3.城市化对土地、生态环境的破坏

   三 总结与启示

    (一)抓住城市化加速发展契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二)有效解决城市化中的挑战和问题是顺利推进城市化的关键

     1.协调城市化的速度与规模,避免盲目城市化和低级城市化

     2.注重城市化中的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

     3.强调城市化协调持续发展,妥善处理经济增长中城市化红利与城市化陷阱的关系

     4.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两个积极因素,推动城市健康发展

  巴西城市化问题研究

   一 巴西城市化进程

    (一)城市化萌芽阶段:城市带形成

    (二)城市化的迅速发展阶段

    (三)巴西城市化新趋势:内地城镇化加速发展

   二 城市化存在的问题

    (一)地区间存在较大差异

    (二)城市化率与经济发展水平不匹配

    (三)贫困问题成老大难问题

    (四)城市失业问题严重

    (五)城市污染问题严峻

    (六)城市犯罪问题严重

 后记

周一星:《城市地理学》,商务印书馆,1995。

饶会林:《城市经济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叶裕民:《中国城市化之路——经济支持与制度创新》,商务印书馆,2001。

傅崇兰:《小城镇论》,山西经济出版社,2003。

王梦奎主编《中国中长期发展的重要问题2006~2020》,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

李成勋:《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美〕约翰·郎戈内、布鲁斯·斯图兹、安德莉·诺波罗斯:《人一生要懂得的科学理论》,黑龙江科技出版社,2009。

〔英〕卡尔·波普尔:《科学发现的逻辑》,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

陈美东:《简明中国科学技术史论》,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

林成潘:《科学的发展史》,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英〕约翰·E.克拉克、迈克尔·阿拉比:《世界科学史》,黑龙江科技出版社,2009。

杨慧华:《践行科学发展观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经济研究导刊》2009年第9期。

牛文元主编《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2009》,科学出版社,2009。

宋毅:《产业革命与产业技术发展战略》,群言出版社,2008。

史言信:《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任保平:《中国21世纪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申京淑、王德文:《北京市郊区化及其动力分析》,《中国城市经济》2009年第2期。

张然:《中国城市郊区化的动力机制浅析》,《理论学习》2009年第3期。

孙文华、代合治:《我国城市郊区化的机制、特点及其发展趋势》,《曲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35卷,2009年第4期。

林琳等:《市民视角的广州市居住郊区化研究》,《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第2期。

徐琳:《中国特色的城市郊区化及其政策探讨》,《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2009年第4期。

龚君卓:《郊区化背景下的城市经济发展策略》,《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年第19卷第26期。

饶会林:《城市经济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张峰编《城市经营:理论·实践·典型案例》,中国工商出版社,2003。

李津逵:《经营城市的10大抉择》,海天出版社,2002。

丁健编著《现代城市经济》,同济大学出版社,2001。

谢文葱等编著《城市经济学》,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孟晓晨:《西方城市经济学——理论与方法》,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秦润新:《农村城市化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王嗣均:《中国城市化区域发展问题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桑贾伊·普拉丹:《公共支出分析的基本方法》,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王雍君:《中国公共支出实证分析》,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爱伦·鲁宾:《公共预算中的政治:收入与支出,借贷与平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Allen Schick,The Federal Budget:Politics,Policy,Processc,Washington,D.C.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2001.

Batchelor R.A,“How Useful Are the Forecasts of Intergovernmental Agencies?The IMF and OECD Versus the Consensus”,Applied Economics,33(2001):pp.225-235.

Stephan Danninger,Marco Cangiano,Annette Kyobe,“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Revenue-Forecasting Experience from Low-Income Countries”,IMF Working Paper,(2)2005:pp.3-8.

Annette Kyobe,Stephan Danninge,“Revenue Forecasting——How Is It Done?Results from a Survey of Low-Income Countries,” IMF Working Paper 24(2005):pp.2-4.

Stephan Danninger,“Revenue Forecasts as Performance Targets”,IMF Working Paper 14(2005):pp.1-4.

U.S.General Accounting Office,Agencies’s Strategic Plans Under GPRA:Key Questions to Facilitate Congressional Review(GAO/GGD-10.1.6),1997:pp.1-5.

OECD,Managing Public Expenditure—A Reference Book For Transition Countries,2001.

Berkley,George and John Rouse,The Craft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6th ed. Madison:Brown & Bencchmark Publishers,1994.

Kettle,D.F. 2000:“Public Administration at the Millennium:The State of the Field.”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Vol. co,No1:pp.7-34.

Robert A.Dahl and Charles E. Lindblom,Politics,Economics and Welfare:Planning and Politico-Economic Systems Resolved into Basic Social Processe,Publisher New York,Harper,1953.

范柏乃、蓝志勇:《公共管理研究与定量分析方法》,科学出版社,2008。

范柏乃:《政府绩效评估与管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郭亚军:《综合评价理论、方法及应用》,科学出版社,2007。

〔美〕马克斯维尔公民与公共事务学院著《政府绩效评估之路》,邓淑莲等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袁政:《公共管理定量分析:方法与技术》,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

萧鸣政:《现代绩效考评技术及其应用》,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张锐昕:《基于电子政务系统的政府绩效评估研究》,《理论探讨》2009年第4期。

中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体系研究课题组:《中国政府绩效评估报告》,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9。

郑方辉:《2008年广东省地方政府整体绩效评价红皮书》,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卓越:《政府绩效管理导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尹全州:《在应对挑战中促进地方金融业的发展》,2009,http://www.nxyjs.com/ReadNews.asp?NewsID=2101。

尹全州:《关于地方金融业改革发展与经营管理情况的报告》,2008,http://www.nxrd.gov.cn/ReadNews.asp?NewsID=2085。

时向阳:《对加强征信体系建设、优化金融生态、改善社会信用环境的思考》,《大庆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

刘琼:《当前我区金融运行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政研工作专报》2006年第77期。

杜旭东:《发展社区银行大有作为》,《政研工作专报》2007年第81期。

饶会林:《城市经济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张峰编《城市经营:理论·实践·典型案例》,中国工商出版社,2003。

李津逵:《经营城市的10大抉择》,海天出版社,2002。

丁健编著《现代城市经济》,同济大学出版社,2001。

谢文葱等编著《城市经济学》,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孟晓晨:《西方城市经济学——理论与方法》,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秦润新:《农村城市化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王嗣均:《中国城市化区域发展问题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陈柳钦:《基于产业发展的城市化动力机理分析》2005-07-24/www.chinavalue.net/Article/Archive/。

高丽峰:《城市化进程中的生态工业建设》,http://www.china001.com/show_hdr.php?xname=PPDDM 25K 2009-11-17。

刘喜凤、罗宏、张征:《21世纪的工业理念:生态工业》,《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

钟书华:《工业生态学与生态工业园区》,《科技管理研究》2003年第3期。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研究所:《北京宜居城市建设研究》2007年。

李倩、盛逖:《城市产业生态化实现路径及效率研究——以北京市为例》:《2008城市发展与规划国际论坛论文集》,2008年12月21日。

景普秋:《产业演进与城市化发展——中国的实证与应用》,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余典范:《城市化与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升级》,《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谢文惠、邓卫:《城市经济学》,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陈可、顾乃华:《城市化与第三产业协调发展的辩证思考》,《南方经济》2002年第4期。

李诚固、韩守庆、郑文升:《城市产业结构升级的城市化响应研究》,《城市规划》2004年第4期。

秦宪文:《城市化与产业发展》,《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干春晖、余典范:《城市化与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升级》,《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蒋作斌:《日韩经验对加速湖南新型城市化进程的启示》,www.cet.com.cn/20090114/d1.htm。

牛桂敏:《循环经济:从超前性理念到体系和制度创新》,《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

朱之鑫:《循环经济为什么要加快发展》,2004年12月20日《经济日报》。

卢中原主编《世界产业结构变动趋势和我国的战略抉择》,人民出版社,2009。

丁一兵:《欧盟区域政策与欧洲产业结构变迁》,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

郭树言、欧新黔:《推动中国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与优化升级探索》,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原毅军:《产业结构的变动与优化:理论解释的定量分析》,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李金华:《中国产业结构·增长及效益》,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张亚雄、赵坤:《区域间投入产出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顾朝林:《产业结构重构与转移——长江三角洲地区及主要城市比较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尚列:《我国经济发展新阶段中的资源战略调整和产业结构转型》,载李成勋、剧锦文主编《中国经济发展战略(200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尚列:《资源有效使用、产业发展方向与和谐社会建设》,载李成勋、剧锦文主编《中国经济发展战略(2007)》,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尚列:《产业结构调整与中长期发展战略》,载李成勋、剧锦文主编《中国经济发展战略(200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尚列:《从资源短缺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紧迫性》,载杜基尔、蔡富有主编《创新发展的战略选择》,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美〕沃尔特·亚当斯、詹姆斯·W.布罗克:《美国产业结构》(第10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高铪等译,商务印书馆,1984。

罗伯特·M.索洛:《经济增长理论:一种解说》,中译本,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90。

鞠方:《房地产泡沫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白山:《房地产泡沫与金融风险关联机制研究》,《金融理论与实践》2008年第3期。

姜云卿:《房地产泡沫识别方法研究》,《现代商贸工业》2008年第10期。

林跃勤:《泡沫风险需谨慎对待》,2010年1月19日《中国财经报》。

胡文政:《房地产泡沫与金融风险防范——兼议央行6·13〈通知〉》,《中国房地产》2003年第10期。

杨玉科:《房地产泡沫聚合下的金融风险》,《中外房地产导报》2003年第12期。

周方明:《房地产泡沫测度研究》,《经济师》2006年第5期。

陈秀梅、韩和林、赵元兵:《中国房地产价格波动对经济的影响分析——兼论我国房地产宏观调控》,《价格理论与实践》2009年第8期。

〔美〕科斯、诺思、威廉姆森等著,〔法〕克劳德·梅纳尔编《制度、契约与组织——从新制度经济学角度的透视》,刘刚等译,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美〕道格拉斯·C.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陈郁、罗华平等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美〕保罗·R.伯特尼、罗伯特·N.史蒂文斯:《环境保护的公共政策》,穆贤清、方志伟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美〕威廉·J.鲍莫尔、华莱士·E.奥茨:《环境经济理论与政策设计》,严旭阳等译,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美〕R.科斯、A.阿尔钦、D.诺思等著《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美〕乔·B.史蒂文斯:《集体选择经济学》,杨晓维等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林涛:《国民经济区域调控——中心城市调控模式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厉以宁主编《区域发展新思路》,经济日报出版社,2000。

陈德敏主编《区域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探索》,重庆大学出版社,2000。

邹逸麟:《我国古代经济区的划分原则及其意义》,《历史研究》2001年第4期。

刘朝明:《区域经济一体化与中国的发展战略选择》,《经济学动态》2002年第4期。

伍新木、李雪松:《流域开发的外部性及其内部化》,《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第11卷。

王洪庆、朱荣林:《制度创新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经济问题探索》2004年第5期。

蔡其华:《关于长江重大问题的思考》:http://www.chinawater.net.cn。

程启智:《内部性与外部性及其政府管制的产权分析》,《管理世界》2002年第12期。

杜振华、焦玉良:《横向转移支付:一种基于生态补偿的分析框架》,《中国可持续发展》2004年第3期。

Don Prackley. Development of Policy Papers of Phase Two of the Transportation Master Plan for the City of Hamilton. Provincial Highwayinitiatives Policy Paper,2005:1173.

Yoivg Lyoul Kim. 2006. SPATIAL ECONOMETRIC ANALYSIS OFHIGHWAY AND REGIONAL ECONOMY IN MISSOURI. A Dissertation Presented to the Faculty of the Graduate School University of Missouri-Columbia.

Kaan ozbay,dilruba Ozmen-Ertekin,Joseph Berechmam,2007. “Contribution of transportation investments to country output.” Transport Policy,pp.317-329.

王维:《长三角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研究》,《学海》2006年第6期。

王为林:《“十一五”我国区域城市交通发展》,《铁道运输与经济》2007年第8期。

连珂、刘权乐:《基于城市生态交通理论的交通节能研究》,《生态经济》2007年第10期。

俞献民:《“金义主轴线”交通引导浙中城市群发展》,《浙江经济》2007年第13期。

单连龙:《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群交通发展构想》,《综合运输》2006年第5期。

孙晓东:《东北经济振兴与综合交通网络建设》,《综合运输》2006年第4期。

黄健:《城市集聚的空间经济学分析——基于长沙、株洲、湘潭城市群发展的理论思考》,《金融经济》2007年第8期。

顾朝林:《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城市发展》,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2期。

苗长虹、王海江:《中国城市群发展态势分析》,《城市发展研究》2005年第4期。

姚士谋、朱英明、陈振光等:《中国城市群》,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期。

王一鸣、杨汝万、吴永辉:《兰州—西宁—银川城市带与西部开发》,《地理学报》2004年第3期。

国发[2007]38号《国务院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

刘力钢、罗元文:《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年第5期。

宋毅成、张新:《解读资源枯竭型城市的产业接续问题》,《中国城市经济》2009年第5期。

徐旭:《黑龙江省东部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策略》,《当代经济》2009年第4期。

岳顺之、许家玲:《山东省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对策研究》,《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年第3期。

石嘴山市发改委:《石嘴山市经济转型交流材料》,2009年第5期。

李文章:《坚持科学发展 打好转型硬仗》,2009年4月。

谭崇台主编《发展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刘传江:《中国城市化的制度安排与创新》,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钟水映:《人口流动与社会经济发展》,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王章辉、黄柯可:《欧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与城市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丁建弘:《发达国家的现代化道路》,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陈龙山、张玉山、贲贵春:《韩国经济发展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

江时学:《拉美发展模式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1996。

赵利济、金赢亨:《韩国经济腾飞的政策剖析》,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

保尔·芒图:《十八世纪产业革命——英国近代大工业初期的概况》,商务印书馆,1983。

世界银行:《2002年世界发展报告:建立市场体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综合统计研究室:《苏联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历史统计集》,人民出版社,1989。

B.R.米切尔:《帕尔格雷夫世界历史统计:欧洲卷,1750~1913》,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Baer,Werner,1983,The Brazilian Economy:Growth and Development,New York:Praeger Publishers.

Jones,Gavin W. and Pravin Visaria,eds.,1997,Urbanization in Large Developing Countries:China,Indonesia,Brazil,and India,Clarendon Press,Oxford University Press.

Mills,Edwin S. and Byung-Nak Song,1979,Urbanization and Urban Problem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Cambridge,MA.,U.S.A.16.

Ban,Sung Hwan,Pal Yong Moon and Dwight H. Perkins,1980,Rural Development,Harvard University Press,Cambridge MA.,U.S.A.

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课题组:《城市化、产业效率与经济增长》,《经济研究》2009年第10期。

李瑞林:《巴西城市化模式的分析及启示》,《城市问题》2006年第4期。

〔英〕爱德华·卢斯:《不顾诸神:现代印度的奇怪崛起》,张淑芳译,中信出版社,2007。

俞路、邱显平:《转轨以来的俄罗斯城市化进程研究》,《俄罗斯研究》2006年第2期。

韩俊、崔传义、赵阳:《巴西城市化过程中贫民窟问题及对我国的启示》,《中国发展观察》2005年第6期。

刘小雪:《中国与印度的城市化比较》,http://www.usc.cuhk.edu.hk/wk_wzdetails.asp?id=2383。

王红生:《印度城市化进程缓慢原因探析》,http://ims.gdass.gov.cn/news_view.jsp?cat_id=1001794&news_id=2301。

高强、董启锦、史磊:《巴西农村城市化的进程、特点和经验及其启示》,《世界农业》2006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