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5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0

再论价值图书

On Value Again: Why Collaboration Can Create a Kind of Productivity

SSAPID:101-5685-2725-03
ISBN:978-7-5201-3433-0
DOI:
ISSN:

[内容简介] 经济学上一直较重视分工效应,对协作效应关注相对不足。马克思说:“通过协作提高了个人生产力,而且是创造了一种生产力,这种生产力本身必然是集体力。”美国管理学家彼得提出的木桶效应几乎人人皆知。本书正是基于此,对协作能提高创造价值的能力和促进财富增长进行系统性分析和论证,并有一些理论创新。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茆荣才
编 辑:颜林柯;刘翠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11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F0 经济学

 第一章 价值认识

  第一节 价值由什么决定

   一 价值是贡献和分配的关系

   二 劳动和效用合在一起才成为价值的充分必要条件

    (一)劳动是价值的必要条件,不是充分必要条件

    (二)效用是价值的必要条件,不是充分必要条件

    (三)劳动和效用结合在一起形成价值概念

    (四)价值=效用×劳动

   三 从主要比劳动到主要比效用,再到供需关系决定价值

  第二节 怎样量化和比较价值

   一 价值是矢量,有方向性

    (一)受益不同,方向不同

    (二)价值通常以共同利益为取向

    (三)货币的方向性

    (四)规避方向冲突,引导价值取向

   二 价值的量比实际上是模糊比较

    (一)价值的计量标准是浮动的

    (二)价值相对准确就能满足交换需求,促进经济发展

    (三)价值是价格的规律

   三 时间、周期与价值

    (一)劳动时间越长价值越大吗?

     1.简单产品的价值以劳动时间为主要参量

     2.等量价值所需的劳动时间越来越少

    (二)边际效用越大价值越大吗?

     1.消费周期和消费时间

     2.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具有周期性

     3.产品或行业的周期性

     4.消费的周期性使价值趋稳,价值多以平均效用为依据

  第三节 不可忽视的两种价值

   一 非物质化价值

    (一)为什么要区分物质化价值和非物质化价值?

     1.物质化价值有时是为了非物质化需求

     2.非物质化价值有时是为了物质化需求

    (二)价值需要一定的物化形式,却不能过于强调物质化

    (三)人本身就具有非物质化价值

    (四)用=、非物质化价值来解释两个经济问题

     1.斯密的价值悖论

     2.明星的高收入

    (五)非物质化价值的认识在加强、产值在增多

    (六)非直观物质价值和非物质化价值不要混淆

    (七)非物质化价值列举和简析

     1.知识、知识分子

     2.政治、精神生活

     3.拥有欲

     4.公平

     5.安全

     6.尊重、荣誉感

     7.交易

    (八)非物质化价值的损失

   二 负价值

    (一)正价值与负价值往往共存

     1.负价值伴随正价值而生

     2.正价值在前、负价值随后

     3.负价值在前、正价值随后

     4.对此是正值、对彼是负值

    (二)负价值的计量

     1.负价值常具有隐藏性、滞后性、更大的模糊性,计量更难

     2.负价值的效用计量

     3.负价值的劳动计量

     4.技术进步使负值加大,破坏自然和自然破坏都是负值

    (三)正负价值的相互派生和综合考量

     1.正负价值的相互派生和转换

     2.反制负价值就是正价值,负负得正

     3.正价值大于负价值,才具有真正的价值

     4.综合考量,规避和减少负价值

 第二章 价值的增减和转移

  第一节 价值有生有灭有转移

   一 价值的产生

    (一)生产与增加值

    (二)价值能凭空产生或增值吗?

    (三)生产具有周期性和批量性

   二 除了消费,浪费也使价值消失

   三 价值的转移

    (一)从商品的角度看价值的转移

     1.价值转移可分成两个过程

     2.价值转移不成就成浪费

    (二)从物权的角度看价值的转移

     1.交换(交易)

     2.赠送、继承

     3.占取

    (三)价值转移的成本

     1.商品中价值转移的成本

     2.物权上价值转移的成本

  第二节 消费简析

   一 消费的分类

    (一)物质消费和非物质消费

    (二)有一种消费也是生产

     1.生产消费是生活消费派生的

     2.生产消费与价值转移

     3.生活消费是最终消费

     4.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存在交叉

    (三)个人消费和集体消费

    (四)直接消费和间接消费

    (五)规范消费和非规范消费

    (六)有偿消费和无偿消费

   二 消费的替代性能限制价格上涨过高

   三 消费带动生产,生产促进消费

  第三节 浪费!浪费!

   一 浪费无处不在

   二 浪费的分类

    (一)可避免的浪费和不可避免的浪费

     1.浪费不能完全避免

     2.不可避免浪费可转为可避免浪费

    (二)主动浪费和被动浪费

    (三)相对浪费和绝对浪费

     1.相对浪费

     2.绝对浪费

     3.实际浪费不以相对浪费为取值

   三 浪费与生产

    (一)浪费被转移支付

     1.转移支付的正向和逆向

     2.成本是浪费的遮羞布

     3.免费是浪费的助推剂

    (二)负价值与浪费

    (三)浪费价值与浪费时间

    (四)浪费与GDP

     1.生产中的浪费与GDP的增长

     2.消费中的浪费与GDP的增长

     3.浪费资源会制约今后GDP的增长

   四 浪费与消费

    (一)非消费,即浪费

    (二)节约与浪费

    (三)消费是有限的,浪费是无止境的

  第四节 储蓄

   一 储蓄是生存必需、生活必需、发展必需

    (一)储蓄是为了以后消费

    (二)储蓄是为了生产和再生产

   二 实物储蓄与货币储蓄

    (一)流动性偏好与货币储蓄

    (二)货币储蓄也会转为实物储蓄

    (三)储蓄升值与储蓄降值

   三 被动储蓄与主动储蓄

   四 储蓄会促进生产,也会制约生产

    (一)储蓄提升产量、产值

    (二)储蓄衍生出新的产品和产业

    (三)过度储蓄制约生产

 第三章 剩余价值与财富增长

  第一节 生产对比消费

   一 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对比

    (一)谁生产与谁消费

     1.生产给自己使用

     2.生产给别人使用

     3.生产既给自己使用又给别人使用

    (二)分工与分配

     1.生产-分工、消费-分配

     2.获得价值≠创造价值

     3.价格是分配方案、消费是分配结果

    (三)生产者与消费者人数上的对比

   二 生产量与消费量的对比

    (一)生产与消费的时序

    (二)一段时间内,一定人员的生产量与消费量的对比

     1.生产量减去消费量即为剩余价值

     2.始消费量、已消费量和剩余存量

     3.服务业:生产量等于消费量

    (三)消费量有限与两个定律

     1.恩格尔定律

     2.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定律

   三 生产时间与消费时间对比

    (一)量的对比时间对比

     1.以粮食为例(从数量角度)

     2.以汽车为例(从价值角度)

    (二)劳动具有价值和劳动创造剩余价值的实质

    (三)依据时间对比给产品分类

     1.传统的按消费时间分类

     2.时间顺差产品与时间逆差产品

     3.价值顺时差与价值逆时差

    (四)交易如何从时间上促进价值增值

  第二节 剩余价值的多种算法及称谓

   一 剩余价值的形成

    (一)增收货币并非绝对等于获得剩余价值

    (二)W—G—W′与G—W—G′

    (三)局部剩余价值和整体剩余价值

    (四)生产阶段的剩余价值和生活阶段的剩余价值

   二 增加值是企业整体的剩余价值

    (一)资本是剩余价值的积累和集中

    (二)不变资本的转移

    (三)可变资本的转移

    (四)产值(增加值合计)中含有浪费值

   三 企业增加值分割为利润和工资

    (一)利润是资方获得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二)工资是劳方获得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四 利润衔接成价值链,交换构成价值网

    (一)不同的G—W…P…W′—G′交接成网

    (二)产业关联紧密的风险

  第三节 消费总值(GDC)与存量总值(GDSt)

   一 宏观上的生产与消费

    (一)生产总值≠总收入,总支出≠消费总值

     1.总收入=总支出≠生产总值

     2.总生产量≠总消费量

     3.总支出与消费总值的差距主要体现在长期消费品上

    (二)经济增长与财富增长

     1.经济增长的是流量,财富增长的是存量,经济增长≠财富增长

     2.货币增加与财富增长

     3.GDP只是价值增加的流量,有片面性

    (三)投资、消费和出口其实都是消费

     1.投资属于生产性消费,出口属于外国人消费

     2.储蓄等于投资(S=I)的实意

    (四)储蓄转投资改变财富增长速度和存量结构

     1.货币储蓄与经济流量

     2.实物储蓄见证财富增长

   二 国内消费总值(Gross Domestic Consumption)

    (一)消费总值更能体现富裕程度

    (二)国内消费总值统计的难点和思路

    (三)消费总值计算方法的初探

     1.消费完的和未消费完的

     2.价值半衰期

     3.直线法计算已消费价值

     4.曲线法计算已消费价值

     5.永久性产品的已消费价值

     6.消费总值计算举例

   三 国内结余总值与国内存量总值

    (一)国内结余总值(Gross Domestic Surplus,GDSu)

    (二)国内存量总值(Gross Domestic Stock,GDSt)

     1.国内存量总值计算举例

     2.国内存量总值与货币存量大致相等

     3.自然资源价值的减量与人类创造价值的存量

     4.最关键的财富积累是人创造能力的积累,知识存量最重要

 第四章 协作升值

  第一节 从分工协作到要素协作

   一 分工必须协作

    (一)每项分工中都有协作的内涵

    (二)协作才能完成最终的价值创造

   二 分工与要素

    (一)自然要素、人力要素、结合要素

    (二)要素多元化实为结合要素的细化

    (三)物质化要素和非物质化要素

    (四)作用要素和受作用要素

     1.资本的原名是工具,狭义的资本属于广义的工具

     2.知识和技术是附在劳动和工具上的作用要素

   三 生产要素协作产生新的增加值

  第二节 协作简析

   一 协作分类

    (一)先后协作和同步协作

    (二)有组织协作和无组织协作

    (三)接触协作和非接触协作

    (四)狭义协作和广义协作

   二 协作的方式

    (一)机械式协作

    (二)交换式协作

    (三)奉献式协作

    (四)竞争式协作

    (五)综合式协作

  第三节 协作何以升值

   一 分工效应与协作效应

   二 协作升值的实质

    (一)协作进一步缩短生产时间、降低劳动强度

    (二)协作减少了资源浪费

    (三)协作统一价值的方向,消减负价值

    (四)协作使创造的效用大大增加

   三 分工形成比较优势,协作实现优势互补

    (一)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

    (二)协作实现差异化互补、避免优势空余

   四 交换式协作的重要性

    (一)如果没有交换,我们将几乎没有剩余价值

     1.交换已成为剩余价值实现的条件

     2.人类发明交换的方式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二)交换加速分工,有利于优势更优、普惠大众

    (三)非物质化价值的收益必须通过交换

    (四)降低交易成本更加有助于财富增长

   五 负协作效应

    (一)协作可带来升值、协作不成也会带来降值

    (二)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

 第五章 协作升值与分配

  第一节 要素的贡献和要素的价格

   一 要素的价格名义上等于要素的贡献

   二 要素贡献的集体性

   三 要素贡献的模糊性和可比性

   四 要素贡献的动态和静态特性

    (一)生产要素具有流动性

    (二)要素不变,贡献不同

     1.自然要素不变,贡献不同

     2.结合要素不变,贡献不同

     3.要素不变,替代性、稀缺性变化,贡献在变

    (三)要素贡献具有相对稳定时态

   五 要素的价格既有黏性,也有预测性

  第二节 用价值生产价值

   一 受作用要素的价值转移到产值中,对增加值的贡献是零

   二 对增加值的贡献皆归于劳动和工具

    (一)产值分解归类

    (二)自然要素、自然资源与增加值

   三 作用要素与产出具有规模收益变化的特性

    (一)劳动与产出的规模收益变化

     1.劳动的边际产出都是递减的吗?

     2.边际产出与边际创出

    (二)作用资本与产出的规模收益变化特性

     1.消耗料用量与产出

     2.固定资产折旧与产出

     3.人均资本量与产出

  第三节 生产效率的测算

   一 生产率和产出率

    (一)劳动产出率是更准确的劳动生产率

     1.劳动单位不同,劳动生产率的表现形式不同

     2.量化劳动的维度

    (二)资本产出率是更合适些的资本生产率

     1.静态的资本产出率

     2.单项的资本产出率

     3.资本耗减速度和动态的资本产出率

    (三)全要素产出率

     1.动态的全要素产出率

     2.静态的全要素产出率和产出的综合费率

   二 生产率(产出率)与贡献率(分配率)

    (一)规模收益同比的分配原则

     1.等量消耗应换来等量创出

     2.贡献率的调整和模糊性

     3.劳资双方受益关系四分图

     4.规模收益变化会带来差额

     5.规模收益同比原则的实例

    (二)以产出率为基础的生产函数

    (三)协作升值率

    (四)产出率变化带来贡献率的变化

    (五)静态全要素产出率趋低至100%

    (六)生产效率的指标对此

   三 负价值的协作效应

  第四节 按贡献分配

   一 劳动——工资

    (一)按劳分配原则

     1.马克思设想按劳分配

     2.按劳分配的适用范围

     3.按劳分配的模糊性

    (二)协作升值与工资

     1.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在于劳动能力和协作效应

     2.工资应与生产率的增长同步,技术人员待遇优先提高

   二 土地——地租、地价

    (一)部分地租属于劳动所得

    (二)地价中包含协作升值

   三 资本——利润、利息

    (一)资本的收益

     1.利润有多种说法

     2.资本的收益并不都是不劳而获

     3.正常的利息来源于协作升值

    (二)资本所有者和控制者在分配中的优势

    (三)超额利润的来源

     1.压榨和剥削没有销声匿迹

     2.协作升值是超额利润的正道

   四 企业家才能——利润、工资

    (一)企业家最重要的职责是协作

     1.企业的组建就是发起分工和协作

     2.企业的管理就是指导分工和组织协作

    (二)企业家才能体现为协作升值,收益也来自协作升值

   五 政府——税收

    (一)政府的管理也是生产要素

     1.政府不创造价值吗?

     2.政府是协作的成果,民主是协作的方式

     3.政府有助于分配更公平合理

    (二)政府的行为决定税收的性质

     1.税收用之于民就实现了广义协作

     2.腐败是浪费和负值的叠加

经济学上一直较重视分工效应,对协作效应关注相对不足。马克思说:“通过协作提高了个人生产力,而且是创造了一种生产力,这种生产力本身必然是集体力。”美国管理学家彼得提出的木桶效应几乎人人皆知。本书正是基于此,对协作能提高创造价值的能力和促进财富增长进行系统性分析和论证,并有一些理论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