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0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24

北京产业发展报告(2020~2021)图书

Annual Report on Development of Beijing Industry (2020-2021)

SSAPID:101-5672-9050-92
ISBN:978-7-5201-8220-1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立足梳理北京产业发展全貌,跟进北京产业调整动态,为充分发挥北京既有产业优势、补足产业短板提供多方面的研究支持。本书通过全景式回顾2020年北京产业结构变化探寻北京产业结构调整进程,并采用指数分析法对北京制造业、“高精尖”产业、文化产业等进行定量分析,从定量角度评估北京相关产业的发展阶段、突出优势、相对弱点,同时以专题形式对北京多个产业进行案例或实证分析,为北京文创产业、文化旅游产业、金融业发展提供了有针对性的建议。

相关信息

丛书名:北京产业蓝皮书
编 辑:张丽丽;李惠惠;单远举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1年05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F2 经济计划与管理

[1]蔡昉、王德文、曲玥:《中国产业升级的大国雁阵模型分析》,《经济研究》2009年第9期。

[2]黄茂兴、李军军:《技术选择、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增长》,《经济研究》2009年第7期。

[3]张其仔:《比较优势的演化与中国产业升级路径的选择》,《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第9期。

[4]何德旭、姚战琪:《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效应、优化升级目标和政策措施》,《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第5期。

[1]刘维林:《产品架构与功能架构的双重嵌入——本土制造业突破GVC低端锁定的攀升途径》,《中国工业经济》2012年第1期。

[2]戴翔:《制造业服务化与价值链攀升:来自中国经验证据》,《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5期。

[3]陈秀英:《制造业投入服务化对制造业价值链攀升影响的实证研究》,《经济问题探索》2016年第7期。

[4]刘斌、魏倩、吕越、祝坤福:《制造业服务化与价值链升级》,《经济研究》2016年第3期。

[5]李强、郑江淮:《基于产品内分工的我国制造业价值链攀升:理论假设与实证分析》,《财贸经济》2013年第9期。

[6]白清:《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制造业升级的机制分析——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财经问题研究》2015年第4期。

[1]杨正一、张杰:《北京市“高精尖”产业集聚水平及效应研究》,《经营与管理》2019年第1期。

[2]张杰:《首都高精尖产业体系与减量发展》,《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6期。

[3]田新民、胡颖:《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高精尖”产业结构的构建——以北京市为例》,《经济与管理研究》2016年第8期。

[4]卢彦:《疏解非首都功能构建高精尖产业》,《中国经贸导刊》2015年第17期。

[5]李强、郑江淮:《基于产品内分工的我国制造业价值链攀升:理论假设与实证分析》,《财贸经济》2013年第9期。

[1]陆园园:《提升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北京日报》2019年8月19日第14版。

[2]郭梅、吕拉昌、黄茹、陈博群:《北京文化资源的评价及开发利用研究》,《现代城市研究》2014年第4期。

[3]解学芳:《文化安全与文化产业的关系悖论及价值选择》,《理论与改革》2007年第4期。

[4]黄妍妮、周晓宏、孔令池:《我国文化产业安全影响因素研究》,《文化产业研究》2017年第1期。

[5]王瑞香:《论总体国家安全观视野中的国家文化安全》,《社会主义研究》2016年第5期。

[6]石中英:《论国家文化安全》,《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1]施卫东、卫晓星:《我国文化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路径——基于PLS模型的验证》,《经济管理》2013年第5期。

[2]杜传忠、王元明、王飞:《中国文化产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及其机理分析——基于2001年~2011年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现代管理科学》2014年第1期。

[3]Kibbe,B.D.,Waskin,L.S.,Conklin,T.,“Creative Workers,Cultural Industries and Technology in the United States”,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1980.

[4]袁连升、傅鹏:《文化产业发展助力区域经济增长的双重效应——基于中国省际面板的经验数据》,《产经评论》2018年第1期。

[5]丁芸:《优化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投资环境的财税政策研究》,《经济与管理评论》2015年第3期。

[6]陈东:《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有效性实证研究》,《现代经济信息》2016年第6期。

[7]张娜、蔺冰、鞠昕昱:《推进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前线》2018年第5期。

[1]赵磊、王佳:《中国旅游发展与经济增长——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协整分析》,《旅游科学》2015年第1期。

[2]张海燕、王忠云:《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资源开发与市场》2010年第4期。

[3]王琪延、徐玲:《基于产业关联视角的北京市旅游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研究》,《经济与管理研究》2014年第11期。

[4]胡鞍钢、沈若萌、刘珉:《建设生态共同体,京津冀协同发展》,《林业经济》2015年第8期。

[5]Ritchie J.R.Brent,Zins Michel,“Culture as Determinant of the Attractiveness of a Tourism Region”,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5(2),1978:252-267.

[6]Deborah L.Kerstetter,Kelly S.Bricker,Huan Li,“Vanua and the People of the Fijian Highlands:Understanding Sense of Place in the Context of Nature-Based Tourism Development”,Tourism Analysis 15(1),2010:31-34.

[7]A.M.Ogaboh Agba,Moses U.Ikoh,Antigha O.Bassey,et al.,“Tourism Industry Impact on Efik’s Culture,Nigeria”,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ulture,Tourism and Hospitality Research 4(4),2010:355-365.

[1]郭朝先:《疫情对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的影响及应对》,《统一战线学研究》2020年第3期。

[2]代茂兵:《北京市“高精尖”产业结构的驱动机制分析》,《中国商论》2019年第15期。

[3]韩永奇:《论新冠肺炎疫情对国内新材料产业影响及对策》,《新材料产业》2020年第2期。

[4]宋龙艳:《北京经济 高精尖唱主角》,《投资北京》2019年第7期。

[5]宋健坤:《大力推进北京高精尖产业发展》,《北京观察》2020年第9期。

[6]李惠钰:《高精尖产业的北京模式》,《中国科学报》2019年10月17日,第6版。

[7]吴爱芝:《北京“高精尖”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北京教育》(高教版)2019年第5期。

[8]乌兰哈斯:《在疫情防控大考中看“中国之治”新境界》,《大理大学学报》2020年第11期。

[1]黄雪莹、梁儒谦:《新冠肺炎疫情对旅游业的影响及应对策略》,《中国旅游报》2020年2月28日,第3版。

[2]明庆忠、赵建平:《新冠肺炎疫情对旅游业的影响及应对策略》,《学术探索》2020年第3期。

[3]张海峰:《新冠肺炎疫情对文化旅游业的影响及应对之策》,《阿坝师范学院学报》2020年第2期。

[4]严伟、严思平:《新冠疫情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与应对策略》,《商业经济研究》2020年第11期。

[5]陈玛琳、龚晶:《疫情对北京乡村旅游业的影响及建议》,《农产品市场》2020年第19期。

[6]冀文彦:《疫情期间北京文化产业的困境与机遇》,《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20年第2期。

[7]闫祥青:《疫情之后旅游业发展趋势分析与重振举措》,《人文天下》2020年第7期。

[8]唐亮:《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背景下文旅企业的发展》,《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20年第5期。

[9]王思佳:《新冠疫情下“云旅游”的冷思考及热机遇》,《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5期。

[10]杨仕清:《新冠肺炎疫情对文旅产业的冲击与对策》,《当代旅游》2020年第28期。

[1]荣梦杰、李刚:《区域金融风险的空间关联、传染效应与风险来源》,《统计与决策》2020年第24期。

[2]沈丽、刘媛、李文君:《中国地方金融风险空间关联网络及区域传染效应:2009—2016》,《管理评论》2019年第8期。

[3]丁述军、庄须娟、李文君:《区域金融风险部门间传染机理与实证分析》,《经济经纬》2019年第3期。

[4]李凯风、李星:《债务风险水平的识别及对区域金融风险的影响——基于熵权TOPSIS法和综合模糊评价法》,《上海金融》2019年第3期。

[5]王擎、刘军、金致雯:《区域性金融风险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分析》,《改革》2018年第5期。

[6]黄锐、唐松、常曦、汤子隆:《中国“去杠杆”与区域金融风险防范研究——基于杠杆率的区域结构差异视角》,《学习与实践》2018年第1期。

[7]曹源芳、蔡则祥:《基于VAR模型的区域金融风险传染效应与实证分析——以金融危机前后数据为例》,《经济问题》2013年第10期。

[8]宋凌峰、叶永刚:《中国区域金融风险部门间传递研究》,《管理世界》2011年第9期。

[9]谭中明:《区域金融风险预警系统的设计和综合度量》,《软科学》2010年第3期。

[1]蔡昉、王德文、曲玥:《中国产业升级的大国雁阵模型分析》,《经济研究》2009年第9期。

[2]黄茂兴、李军军:《技术选择、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增长》,《经济研究》2009年第7期。

[3]张其仔:《比较优势的演化与中国产业升级路径的选择》,《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第9期。

[4]何德旭、姚战琪:《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效应、优化升级目标和政策措施》,《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第5期。

[1]刘维林:《产品架构与功能架构的双重嵌入——本土制造业突破GVC低端锁定的攀升途径》,《中国工业经济》2012年第1期。

[2]戴翔:《制造业服务化与价值链攀升:来自中国经验证据》,《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5期。

[3]陈秀英:《制造业投入服务化对制造业价值链攀升影响的实证研究》,《经济问题探索》2016年第7期。

[4]刘斌、魏倩、吕越、祝坤福:《制造业服务化与价值链升级》,《经济研究》2016年第3期。

[5]李强、郑江淮:《基于产品内分工的我国制造业价值链攀升:理论假设与实证分析》,《财贸经济》2013年第9期。

[6]白清:《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制造业升级的机制分析——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财经问题研究》2015年第4期。

[1]杨正一、张杰:《北京市“高精尖”产业集聚水平及效应研究》,《经营与管理》2019年第1期。

[2]张杰:《首都高精尖产业体系与减量发展》,《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6期。

[3]田新民、胡颖:《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高精尖”产业结构的构建——以北京市为例》,《经济与管理研究》2016年第8期。

[4]卢彦:《疏解非首都功能构建高精尖产业》,《中国经贸导刊》2015年第17期。

[5]李强、郑江淮:《基于产品内分工的我国制造业价值链攀升:理论假设与实证分析》,《财贸经济》2013年第9期。

[1]陆园园:《提升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北京日报》2019年8月19日第14版。

[2]郭梅、吕拉昌、黄茹、陈博群:《北京文化资源的评价及开发利用研究》,《现代城市研究》2014年第4期。

[3]解学芳:《文化安全与文化产业的关系悖论及价值选择》,《理论与改革》2007年第4期。

[4]黄妍妮、周晓宏、孔令池:《我国文化产业安全影响因素研究》,《文化产业研究》2017年第1期。

[5]王瑞香:《论总体国家安全观视野中的国家文化安全》,《社会主义研究》2016年第5期。

[6]石中英:《论国家文化安全》,《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1]施卫东、卫晓星:《我国文化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路径——基于PLS模型的验证》,《经济管理》2013年第5期。

[2]杜传忠、王元明、王飞:《中国文化产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及其机理分析——基于2001年~2011年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现代管理科学》2014年第1期。

[3]Kibbe,B.D.,Waskin,L.S.,Conklin,T.,“Creative Workers,Cultural Industries and Technology in the United States”,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1980.

[4]袁连升、傅鹏:《文化产业发展助力区域经济增长的双重效应——基于中国省际面板的经验数据》,《产经评论》2018年第1期。

[5]丁芸:《优化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投资环境的财税政策研究》,《经济与管理评论》2015年第3期。

[6]陈东:《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有效性实证研究》,《现代经济信息》2016年第6期。

[7]张娜、蔺冰、鞠昕昱:《推进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前线》2018年第5期。

[1]赵磊、王佳:《中国旅游发展与经济增长——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协整分析》,《旅游科学》2015年第1期。

[2]张海燕、王忠云:《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资源开发与市场》2010年第4期。

[3]王琪延、徐玲:《基于产业关联视角的北京市旅游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研究》,《经济与管理研究》2014年第11期。

[4]胡鞍钢、沈若萌、刘珉:《建设生态共同体,京津冀协同发展》,《林业经济》2015年第8期。

[5]Ritchie J.R.Brent,Zins Michel,“Culture as Determinant of the Attractiveness of a Tourism Region”,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5(2),1978:252-267.

[6]Deborah L.Kerstetter,Kelly S.Bricker,Huan Li,“Vanua and the People of the Fijian Highlands:Understanding Sense of Place in the Context of Nature-Based Tourism Development”,Tourism Analysis 15(1),2010:31-34.

[7]A.M.Ogaboh Agba,Moses U.Ikoh,Antigha O.Bassey,et al.,“Tourism Industry Impact on Efik’s Culture,Nigeria”,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ulture,Tourism and Hospitality Research 4(4),2010:355-365.

[1]郭朝先:《疫情对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的影响及应对》,《统一战线学研究》2020年第3期。

[2]代茂兵:《北京市“高精尖”产业结构的驱动机制分析》,《中国商论》2019年第15期。

[3]韩永奇:《论新冠肺炎疫情对国内新材料产业影响及对策》,《新材料产业》2020年第2期。

[4]宋龙艳:《北京经济 高精尖唱主角》,《投资北京》2019年第7期。

[5]宋健坤:《大力推进北京高精尖产业发展》,《北京观察》2020年第9期。

[6]李惠钰:《高精尖产业的北京模式》,《中国科学报》2019年10月17日,第6版。

[7]吴爱芝:《北京“高精尖”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北京教育》(高教版)2019年第5期。

[8]乌兰哈斯:《在疫情防控大考中看“中国之治”新境界》,《大理大学学报》2020年第11期。

[1]黄雪莹、梁儒谦:《新冠肺炎疫情对旅游业的影响及应对策略》,《中国旅游报》2020年2月28日,第3版。

[2]明庆忠、赵建平:《新冠肺炎疫情对旅游业的影响及应对策略》,《学术探索》2020年第3期。

[3]张海峰:《新冠肺炎疫情对文化旅游业的影响及应对之策》,《阿坝师范学院学报》2020年第2期。

[4]严伟、严思平:《新冠疫情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与应对策略》,《商业经济研究》2020年第11期。

[5]陈玛琳、龚晶:《疫情对北京乡村旅游业的影响及建议》,《农产品市场》2020年第19期。

[6]冀文彦:《疫情期间北京文化产业的困境与机遇》,《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20年第2期。

[7]闫祥青:《疫情之后旅游业发展趋势分析与重振举措》,《人文天下》2020年第7期。

[8]唐亮:《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背景下文旅企业的发展》,《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20年第5期。

[9]王思佳:《新冠疫情下“云旅游”的冷思考及热机遇》,《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5期。

[10]杨仕清:《新冠肺炎疫情对文旅产业的冲击与对策》,《当代旅游》2020年第28期。

[1]荣梦杰、李刚:《区域金融风险的空间关联、传染效应与风险来源》,《统计与决策》2020年第24期。

[2]沈丽、刘媛、李文君:《中国地方金融风险空间关联网络及区域传染效应:2009—2016》,《管理评论》2019年第8期。

[3]丁述军、庄须娟、李文君:《区域金融风险部门间传染机理与实证分析》,《经济经纬》2019年第3期。

[4]李凯风、李星:《债务风险水平的识别及对区域金融风险的影响——基于熵权TOPSIS法和综合模糊评价法》,《上海金融》2019年第3期。

[5]王擎、刘军、金致雯:《区域性金融风险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分析》,《改革》2018年第5期。

[6]黄锐、唐松、常曦、汤子隆:《中国“去杠杆”与区域金融风险防范研究——基于杠杆率的区域结构差异视角》,《学习与实践》2018年第1期。

[7]曹源芳、蔡则祥:《基于VAR模型的区域金融风险传染效应与实证分析——以金融危机前后数据为例》,《经济问题》2013年第10期。

[8]宋凌峰、叶永刚:《中国区域金融风险部门间传递研究》,《管理世界》2011年第9期。

[9]谭中明:《区域金融风险预警系统的设计和综合度量》,《软科学》2010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