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0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31

中国传统文论话语存活论图书

On the Live of Discourse of the Traditional Literary Theory in China

SSAPID:101-5655-2009-67
ISBN:978-7-5097-4610-3
DOI:
ISSN:

[内容简介] “存活在现代文论中的中国古代文论范畴研究”是作者近年来提出的一个具有前沿性的新课题。本书在文献调查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在中国古代文论、中国现代文论和外国文论等学科视域,将“存活”现象置于20世纪复杂多变的历史文化语境中,进行了宏观分析和微观透视,提出了“存活”、“隐性传承”、“传统再生机制”、“话语四层面”等新概念和新观点,形成了具有原创意义的“存活论”。

相关信息

丛书名:人文传承与区域社会发展研究丛书·半塘文库
作 者: 古风
编 辑:孙燕生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3年06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H1 汉语

 后记

 导论 存活论的对象、概念和方法

  导论 存活论的对象、概念和方法

   一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

   二 与本课题相关的几个主要概念

    1.现代化

    2.全球化

    3.边缘化

    4.隐性传承

    5.存活

   三 本课题的基本研究方法

 上编 “存活”现象的宏观研究

  第一章 调查

   第一节 20世纪外国文论话语引进状况调查报告

    一 引言

    二 调查过程

     (一)外国文论话语引进的第一高潮期

     (二)外国文论话语引进的第二高潮期

     (三)外国文论话语引进的第三高潮期

    三 整合分析

   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论话语的边缘化状况调查报告

    一 从文论教材调查

    二 从文论选本调查

    三 从文论话语工具书调查

   第三节 中国传统文论话语的存活状况调查报告

    一 中国传统文论话语的“存活”状况调查

     (一)从文论教材调查

     (二)从文论论文调查

     (三)从文论话语工具书调查

     (四)从综合角度调查

    二 全面清点中国传统文论话语“存活”的数量

     (一)调查

     (二)总结

    三 中国传统文论话语“存活”的路径分析

    四 中国传统文论话语的“隐性传承”机制

  第二章 话语

   第一节 “话语”理论的引入及研究概况

   第二节 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话语”问题

   第三节 从话语视角看中国文学理论的创新

   第四节 从关键词看中国现代文论的发展

    一 “关键词”概念的引进与学术研究范式的演变

    二 中国现代文论关键词的基本来源

    三 中国现代文论话语“西化”的内在原因

    四 关于外国文论话语的翻译问题

   第五节 本土话语与“失语症”

   第六节 中国文学理论的话语重建策略

   第七节 中国文学理论话语研究的新拓展

  第三章 转换

   第一节 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何谓“现代转换”

    三 “现代转换”的依据

    四 怎样实现“现代转换”

    五 结语:转换后的中国现代文论景观展望

   第二节 古代文论现代转换的几个问题

    一 三个转换

    二 两种境界

    三 一个问题

 下编 “存活”现象的微观研究

  第四章 文学

   第一节 “文学”范畴存活概述

   第二节 1949年以来文学观念的演变与文学的发展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1949年以来文学观念的演变

    三 1949年以来文学观念对于文学发展的影响

    四 几点启示

   第三节 当前“文学”学科观念的混乱与对策

   第四节 “一学三支论”与文艺学学科模型设计

   第五节 “文学理论学”的基本内涵建设

   第六节 关于当前我国文学教育的几个问题

    一 聚焦我国文学教育的主要问题

    二 “硬教育”与“软教育”

    三 消费、消费时代与文学教育

  第五章 言志

   第一节 “言志”范畴存活概述

   第二节 “诗言志”产生年代考

   第三节 “诗言志”内涵的现代阐释

    一 序言

    二 志

    三 言

    四 诗

    五 结语

   第四节 “诗言志”的转换与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一 “诗言志”的古代转换

    二 “诗言志”的现代转换

    三 “诗言志”与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第六章 意境

   第一节 “意境”范畴存活概述

   第二节 现代语文视阈中的“意象”与“意境”

    一

    二

    三

    四

   第三节 意境与当代审美

    一 意境作为当代美学范畴

    二 意境与当代审美实践

     1.诗

     2.散文

     3.小说

     4.戏曲

     5.电影

     6.音乐

     7.舞蹈

     8.绘画

     9.书法

     10.篆刻

     11.雕塑

     12.建筑

     13.园林

     14.盆景

     15.摄影

     16.服饰

     17.雨花石

   第四节 意境理论的现代化

  第七章 美

   第一节 “美”范畴存活概述

   第二节 羊女为美:对“美”的另一种解读

   第三节 中国古代原初审美观念新探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色之一:以五色为美

    三 色之二:以文采为美

    四 “目观为美”观念的形成

    五 五觉与全美:本源于生活的原初审美观念

   第四节 20世纪中国古代美学研究方法反思

    一

    二

    三

 结论 存活论的基本观点聚焦

  结论 存活论的基本观点聚焦

 附录 存活在现代文论中的中国古代文论范畴研究

  附录 存活在现代文论中的中国古代文论范畴研究

   一 本项目研究计划的执行情况

   二 本项目的目的和意义

   三 本项目的主要内容

   四 本项目的学术创新和主要贡献

   五 本项目的学术反响

 总序

本书运用文献调査和数据分析等方法,在较为广阔的学术视阈中,考察和分析了中国传统文论话语的现代生态问题。作者立足前沿,综览全局,以理论创新的勇气,提出了“存活” 的新概念,发掘出“存活”的文艺学新现象,全面而系统地论述了中国传统文论话语在现代“存活”的具体路径和深层原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存活论” 。作者的新发现、新数据和新观点,对于中国当代文论话语的重建和中国文艺学学术史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学术参考价值。

1.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共四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2.张少康、卢永璘编选《先秦两汉文论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3.郁沅、张明高编选《魏晋南北朝文论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4.周祖譔编选《隋唐五代文论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5.陶秋英编选《宋金元文论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6.蔡景康编选《明代文论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7.王镇远、邬国平编选《清代文论选》(上下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8.舒芜等编选《近代文论选》(上下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9.王运熙主编,邬国平、黄霖编著《中国文论选·近代卷》(上下册),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

10.徐中玉主编《中国近代文学大系·文学理论集(1840~1919)》(共2册),上海书店出版社,1995。

11.穆克宏、郭丹编《魏晋南北朝文论全编》(修订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12.贾文昭编著《桐城派文论选》,中华书局,2008。

13.彭会资主编《中国文论大辞典》,百花文艺出版社,1990。

14.周振甫著《文心雕龙今译》,中华书局,1998。

15.周振甫主编《文心雕龙辞典》,中华书局,1996。

16.詹福瑞:《中古文学理论范畴》,河北大学出版社,1997。

17.汪涌豪:《中国文学批评范畴及体系》,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18.曾祖荫:《中国古代美学范畴》,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88。

19.成复旺主编《中国美学范畴辞典》,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20.曹顺庆等著《中国古代文论话语》,巴蜀书社,2001。

21.李剑波:《清代诗学话语》,岳麓书社,2007。

22.吴兴明:《中国传统文论的知识谱系》,巴蜀书社,2001。

23.马睿:《从经学到美学:中国近代文论知识话语的嬗变》,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

24.王毓红:《言者我也:〈文心雕龙〉批评话语分析》,商务印书馆,2011。

25.朱自清:《诗言志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6.刘九洲:《艺术意境概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27.林衡勋:《中国艺术意境论》,新疆大学出版社,1993。

28.蒲震元:《中国艺术意境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29.篮华增:《意境论》,云南人民出版社,1996。

30.薛富兴:《东方神韵:意境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31.古风:《意境探微》,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1。

32.夏昭炎:《意境概说》,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33.胡经之主编《中国古典美学丛编》,凤凰出版社,2009。

34.陈良运:《美的考索》,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5。

35.宗白华:《中国美学史论集》,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36.李泽厚:《华夏美学》,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

37.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38.黄维樑:《中国古典文论新探》,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39.王运熙主编,沙似鹏编著《中国文论选·现代卷》(上册),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

40.王运熙主编,许道明编著《中国文论选·现代卷》(中册),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

41.王运熙主编,张新编著《中国文论选·现代卷》(下册),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

42.唐金海等编《新文学里程碑·评论卷》,文汇出版社,1997。

43.童庆炳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论经典》,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4.葛红兵主编《20世纪中国文艺思想史论》(共三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6。

45.胡适编选《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1917~1927)(影印本),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

46.郑振铎编选《中国新文学大系·文学论争集》(1917~1927)(影印本),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

47.阿英编选《中国新文学大系·史料索引》(1917~1927)(影印本),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

48.王锦厚等编选《中国新文学大系·文学理论卷》(1937~1949)(共两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

49.白烨选编《2000中国年度文论选》,漓江出版社,2001。

50.白烨选编《2001中国年度文论选》,漓江出版社,2002。

51.白烨选编《2002中国年度文论选》,漓江出版社,2003。

52.白烨选编《2003中国年度文论选》,漓江出版社,2004。

53.白烨选编《2004中国年度文论选》,漓江出版社,2005。

54.姚永朴:《文学研究法》,黄山书社,1989。

55.刘永济:《文学论》,台湾商务印书馆,1967。

56.赵景深:《文学概论》,上海世界书局,1932。

57.姜亮夫:《文学概论讲述》,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

58.舒舍予:《文学概论讲义》,北京出版社,1984。

59.以群主编《文学的基本原理》(上下册),上海文艺出版社,1979。

60.蔡仪主编《文学概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61.刘衍文、刘永翔:《文学的艺术》,花城出版社,1985。

62.十四院校合编《文学理论基础》(修订本),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

63.九歌:《主体论文艺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64.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65.顾祖钊:《文学原理新释》,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66.董学文、张永刚:《文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67.毛庆耆、谭志图汇辑《文艺理论教材史料汇编》(油印本),暨南大学中文系文艺理论教研室编印,1981。

68.南帆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批评99个词》,浙江文艺出版社,2003。

69.傅莹:《中国现代文学理论发生史》,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

70.包忠文主编《现代文学观念发展史》,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

71.王文生主编《中国现代文学理论批评史》(共三册),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

72.黄曼君主编《中国20世纪文学理论批评史》(上下册),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

73.包忠文主编《当代中国文艺理论史》,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

74.杜书瀛、钱竞主编《中国20世纪文艺学学术史》(共5册),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

75.董学文:《文学理论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76.姜文振:《中国文学理论现代性问题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77.杨俊蕾:《中国当代文论话语转型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78.尹康庄:《20世纪中国文学主流话语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79.盖生:《价值焦虑:新时期以来文学理论热点反思》,上海三联书店,2008。

80.钱中文、丁国旗主编《文学理论前沿问题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2011。

81.钱中文、杜书瀛、畅广元主编《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82.古风:《当代文艺美学的多维思考》,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

83.毛庆耆、董学文、杨福生:《中国文艺理论百年教程》,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84.陆梅林、盛同主编《新时期文艺论争辑要》(上下册),重庆出版社,1991。

85.白烨编著《文学论争20年》,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86.《红旗》杂志编辑部文艺组编《文学主体性论争集》,红旗出版社,1986。

87.王先霈主编《新世纪以来文学创作若干情况的调查报告》,春风文艺出版社,2006。

88.童庆炳主编《新时期高校文学理论教材编写调查报告》,春风文艺出版社,2006。

89.朱立元主编《新时期以来文学理论和批评发展概况的调查报告》,春风文艺出版社,2006。

90.〔美〕温彻斯特:《文学评论之原理》,景昌极、钱堃新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24。

91.〔日〕本间久雄:《新文学概论》,章锡琛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25。

92.〔苏联〕季摩菲耶夫:《文学概论》,查良铮译,平明出版社,1953。

93.〔苏联〕依·萨·毕达可夫:《文艺学引论》,北京大学中文系文艺理论教研室译,高等教育出版社,1958。

94.〔苏联〕维·波·柯尔尊:《文艺学概论》,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外国文学教研组译,高等教育出版社,1959。

95.〔美〕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

96.〔苏联〕格·尼·波斯彼洛夫:《文学原理》,王忠琪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

97.〔美〕乔纳森·卡勒:《文学理论》,李平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98.〔俄〕瓦·叶·哈利泽夫:《文学学导论》,周启超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99.〔美〕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郦稚牛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100.〔美〕刘若愚:《中国文学理论》,杜国清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101.〔俄〕别林斯基:《文学的幻想》,满涛编译,安徽文艺出版社,1996。

102.〔美〕韦勒克:《批评的概念》,张今言译,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9。

103.〔英〕彼得·威德森:《现代西方文学观念简史》,钱竞、张欣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04.〔法〕让·絮佩维尔:《法国诗学概论》,洪涛译,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

105.〔德〕卜松山:《与中国作跨文化对话》,中华书局,2000。

106.〔法〕让·伊夫·塔迪埃:《20世纪的文学批评》,史忠义译,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

107.〔加拿大〕马克·昂热诺等主编《问题与观点:20世纪文学理论综论》,史忠义、田庆生译,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

108.〔美〕拉尔夫·科恩主编《文学理论的未来》,程锡麟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109.伍蠡甫主编《西方文论选》(上下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110.伍蠡甫、胡经之主编《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共三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111.董学文主编《西方文学理论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12.张大明编著《西方文学思潮在现代中国的传播史》,四川教育出版社,2001。

113.〔英〕雷蒙·威廉斯:《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刘建基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114.赵一凡:《西方文论关键词》,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115.陈慧、黄宏煦主编《世界文学术语大辞典》,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116.王顺贵:《明清及近代诗学演进史稿》,江西人民出版社,2010。

117.王济民:《晚清民初的科学思潮和文学的科学批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118.杨联芬:《晚清至五四: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发生》,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19.本社编《中国近代文学的历史轨迹》,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

120.马以鑫:《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人文学科·文学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121.王瑶主编《中国文学研究现代化进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122.陈平原主编《中国文学研究现代化进程二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23.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共三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124.白烨主编《中国文情报告(2004~200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125.冯天瑜:《新语探源——中西日文化互动与近代汉字术语生成》,中华书局,2004。

126.沈国威:《近代中日词汇交流研究——汉字新词的创制、容受与共享》,中华书局,2010。

127.彭修银、皮俊珺等:《近代中日文艺学话语的转型及其关系之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

128.〔日〕实藤惠秀:《中国人留学日本史》,谭汝谦、林启彦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

129.王向远:《中日现代文学比较论》,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130.王晓秋:《近代中日文化交流史》,中华书局,2000。

131.〔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共四卷),贺麟、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