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8

引证文献

4 !

参考文献

88

生态补偿机制:市场与政府的作用图书

Payment for watershed services in China: the role of government and market

SSAPID:101-5653-3020-88
ISBN:978-7-80230-604-2
DOI:
ISSN:

[内容简介] 该书围绕政府和市场在生态补偿中的作用,探讨了三个政策主题,展示了五个案例研究成果。三个政策主题是:农业政策对生态补偿和土地利用的影响,全球化和国际环境公约对生态补偿的影响,以及流域森林生态效益补偿。

相关信息

丛书名: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学术文库
作 者: 李小云
编 辑:薛铭洁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年04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E 军事

 附表 中国流域生态补偿案例

 前言

 第一章 中国流域生态补偿:政府主导与市场力量

  一 中国生态建设、生态补偿的概述

   (一)中国生态建设的主要政策及走向、主要问题

   (二)中国生态补偿的主要政策、走向及问题

  二 全球化对中国生态流域服务付费的影响

   (一)全球化对中国生态环境建设的影响

   (二)全球化对中国生态流域服务交易的影响

   (三)全球化的制度体系/条例/法规对中国流域服务交易的影响

  三 中国农业政策对生态服务补偿的影响

   (一)中国农业政策对生态环境建设的影响

   (二)中国农业政策对政府支付的生态服务补偿的影响

    1.粮食政策对政府购买的生态服务补偿的影响

    2.促进农民增收政策对政府购买的生态服务补偿的影响

    3.农业生态建设对政府购买的生态服务补偿的影响

   (三)中国农业政策对市场支付的生态服务补偿的影响

    1.粮食政策对市场购买的生态服务补偿的影响

    2.促进农民增收政策对市场购买的生态服务补偿的影响

    3.农业生态建设政策对市场购买的生态服务补偿的影响

  四 中国流域生态环境服务付费的现状分析

   (一)中国流域生态环境服务补偿的法律框架及类型分析

   (二)中国流域生态环境服务补偿的实践经验

    1.以政府为主导,强调行政行为的交易方式

    2.以政府为主导,强调市场机制的交易方式

    3.市场主导的交易方式

   (三)中国流域生态环境服务补偿存在的问题

  五 生态流域补偿市场支付的前景及建议

   (一)全球化生态流域补偿服务交易发育对中国的发展机遇

   (二)中国现行的制度变革(产权/物权)对生态流域补偿产生的制度空间分析

   (三)中国环境保护法律及政策走向对生态流域市场补偿的影响

   (四)生态流域市场支付的管理机制的发育前景

 第二章 中国农业政策对生态服务补偿的影响

  一 前言

  二 中国农业发展的简要回顾

   (一)中国农业概况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业产量及结构的变化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土地制度的变迁与现状

   (四)国民经济发展中农业产值比重及城乡居民收入的变化

   (五)农业贸易情况

  三 中国不同阶段的农业政策

   (一)1949~1978年:以粮为纲

   (二)80年代初至80年代末:绝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开展多种经营

   (三)80年代末至90年代末:高产、优质、高效

   (四)90年代末至今: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

  四 相关涉农政策对生态服务补偿的影响

   (一)粮食政策对生态服务补偿的影响

    1.粮食政策对政府购买的生态服务补偿的影响

    2.粮食政策对市场购买的生态服务补偿的影响

   (二)促进农民增收政策

    1.促进农民增收政策对政府购买的生态服务补偿的影响

    2.促进农民增收政策对市场购买的生态服务补偿的影响

   (三)农业生态建设政策

    1.农业生态建设政策的主要内容

    2.农业生态建设政策对政府购买的生态服务补偿的影响

    3.农业生态建设政策对市场购买的生态服务补偿的影响

  五 未来农业政策的走向

  六 结论

 第三章 中国流域森林生态环境服务付费的现状评估和制度经济学分析

  一 前言

  二 史无前例的中国生态环境建设

   (一)公众剧增的生态需求——来自1999年零点调查公司的报告First Hand,1999-03-10 .">*

   (二)前所未有的生态环境建设

    1.声势浩大的六大林业重点工程建设

    2.爆炸式的自然保护区增长*

    3.大范围的小流域综合治理

    4.逐步展开的森林认证活动

   (三)中国生态环境建设的主要特点

    1.以恢复生态平衡、提供生态环境服务为主要目的

    2.范围广阔,规模巨大

    3.政府主导,市场补充

    4.逐步重视经济补偿手段的运用

    5.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加

  三 流域森林生态环境服务交易的理论及其理论分析框架

   (一)森林生态环境服务的公共品特性

   (二)公共品供给的制度选择

   (三)森林生态环境服务正外部性的矫正

   (四)全球森林生态环境服务交易市场的情形与交易方式*

  四 中国流域森林生态环境服务付费的法律框架和交易方式介绍

   (一)中国流域森林生态环境服务付费的法律框架

   (二)不同的交易方式

    1.政府主导的交易

     (1)以政府为主导,强调行政行为的交易方式——三北防护林工程

     (2)以政府为主导,强调市场机制的交易方式之一——退耕还林工程

     (3)政府主导、强调利益引导的交易方式之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

    2.市场主导的交易——四荒资源拍卖

     (1)四荒拍卖的基本情况*

     (2)驱动机制

     (3)四荒拍卖的效益和存在的问题

     (4)结语性评论

  五 结语

   1.关于流域森林生态服务的商品性质

   2.关于中国流域森林生态服务商品化进程的一般特征

   3.关于商品化的性质

   4.关于商品化的方式

   5.关于中国森林生态服务付费体系的特点

   6.关于对贫困人口和边缘社区的影响

   7.关于引进市场化机制的可行性

 第四章 全球化对中国土地利用与管理及流域森林生态环境服务付费的影响

  一 前言

  二 中国面临的全球化浪潮

   (一)全球化,经济全球化和环境全球化

   (二)WTO与多哈回合

   (三)国际环境公约

    1.《生物多样性公约》

    2.《防治荒漠化公约》

    3.《湿地公约》

    4.《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四)结语性评论

  三 入世、多哈回合及相关国际环境公约对中国农村土地利用与管理的影响

   (一)中国农村土地的利用与管理现状

    1.中国土地的基本情况*

    2.影响中国农村土地利用与管理的主要政策

     (1)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基本土地保护制度

    3.中国现行农村土地制度的优点和弊端*

   (二)加入WTO及多哈回合对中国农村土地利用与管理的影响

    1.加入WTO对中国农村土地利用与管理的影响

     (1)直接的农产品进口贸易对中国农村土地利用与管理的影响*

     (2)加入WTO对中国农村土地管理制度的影响

    2.多哈回合对中国农村土地利用与管理的影响

   (三)国际环境公约对中国农村土地利用与管理的影响

    1.建立了一系列配套的国内法律制度

    2.保护和治理了大片土地

  四 加入WTO、多哈回合和国际环境公约对中国流域森林生态服务付费的影响

   (一)流域森林生态服务的商品性质、商品化进程特征和中国的交易现状*

    1.流域森林生态环境服务的商品性质

    2.流域森林生态服务商品化进程和中国的交易现状

   (二)加入WTO及多哈回合对中国流域森林生态服务付费的影响

    1.加入WTO影响到中国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有利于国家增加生态供给

    2.加入WTO会促进土地产权和森林生态服务产权的明晰化

    3.多哈回合对中国流域森林生态服务付费的影响

   (三)国际环境公约对中国流域森林生态环境服务付费市场的影响

    1.《生物多样性公约》、《防治荒漠化公约》和《湿地公约》对中国森林生态服务付费的影响

    2.碳汇交易对中国森林生态服务付费的影响

     (1)碳汇交易给林业带来的新机遇*

     (2)林业碳汇项目在中国实施面临的难度

  五 结语

 第五章 中国流域生态服务补偿研究

  一 前言

  二 流域生态服务补偿综述

   (一)国外流域生态服务市场的发展

   (二)中国生态补偿的实践

  三 研究方法

  四 案例区特征

   (一)流域自然环境特征

    1.气候

    2.土地利用

    3.水资源

    4.森林资源

   (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1.人口

    2.主要产业及其经济发展水平

    3.流域生态补偿的主要利益相关者

   (三)流域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五 金华江流域的补偿机制

   (一)金华江流域的补偿机制和模式

    1.水权交易模式

    2.异地开发模式

    3.退耕还林项目

    4.封山育林项目

    5.植树造林项目

    6.地方政府投资项目(磐安县)

   (二)流域生态服务补偿支付的交易成本

    1.异地开发

    2.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

    3.退耕还林

  六 分析

   (一)利益相关者分析

    1.机构问卷调查

    2.农户问卷调查

   (二)流域生态服务补偿支付意愿

    1.流域生态服务补偿支付意愿

    2.流域生态服务补偿支付方式

     (1)环境保护的直接投入

     (2)林业生态保护投入

     (3)退耕地损失

     (4)发展权限制的损失

    3.基于数量和质量上的水资源价值评估

     (1)基本原理

     (2)方法

     (3)结论——流域水资源价值和支付

     (4)流域生态服务补偿分析与对比

  七 结论、经验及政策建议

   (一)市场与政府的作用

   (二)金华江流域生态服务补偿市场的特征

   (三)结论

   (四)经验

   (五)建议

  附表

 第六章 苏帕河流域生态补偿市场化可行性研究报告

  一 前言

   (一)研究背景和目的

   (二)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1.研究方法和工作计划

    2.研究内容

  二 流域概况

   (一)地理位置和流域范围

   (二)自然地理条件

    1.地形地貌

    2.气候

    3.土壤

   (三)社会经济条件

   (四)流域水电开发与生态环境状况

  三 政策回顾

   (一)国家退耕还林工程

   (二)天然林保护工程

  四 土地利用与农户生计分析

   (一)土地利用结构

   (二)土地利用与水土流失

    1.坡旱地

    2.轮歇地

    3.荒草地

    4.集体林地

    5.水电工程施工区

   (三)生态环境脆弱型土地的投入产出分析

    1.坡旱地

    2.轮歇地

    3.荒草地

    4.集体林地

    5.水电工程施工区

   (四)农户生计分析

    1.农户生计与土地利用

    2.农户生计与生态环境建设

  五 该流域的生态补偿市场化机制探索

   (一)各利益相关者分析

    1.保山市人大

    2.流域内各级政府

    3.保山市及龙陵县林业局

    4.流域内农户

    5.水电公司

   (二)市场化的推动过程

   (三)生态补偿价格机制

   (四)生态补偿管理机制

  六 可行性分析及可能的市场化机制

   (一)可行性分析

    1.失败的原因

    2.该流域生态补偿市场化可行性因素分析

   (二)我们建议的生态补偿市场运作机制

    1.该机制的内容

    2.该机制的框架

   (三)该市场机制能够建成的影响

    1.生态效益

    2.经济效益

    3.效益费用分析

  七 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建议

  致谢

 第七章 以市场为导向的方法:中国湖南汨罗流域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项目案例研究

  一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介绍

  二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项目(FECP)

  三 研究成果

   (一)介绍

   (二)湖南省案例研究地点

   (三)湖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执行情况

   (四)影响评估

    1.社区水平上的环境影响

    2.对农户生计的影响

   (五)利益相关者分析

    1.当地林业部门

    2.农户

    3.村委会

   (六)促进当地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变革可能的讨论

  四 湖南省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研究发现

   (一)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目标必须是清楚的和易被所有的利益相关者理解的

   (二)鼓励当地更多的人参与公益林的确立

   (三)应该使用自愿的和允许讨价还价的补偿手段

 第八章 以水土保持为目的的发展合同:中国江西省宁都县梅江流域环境和发展的双赢机会

  一 前言

   (一)地理位置

   (二)严重的水土流失

   (三)水土保持回顾

   (四)发展有利于保护

   (五)水土保持融入发展中

  二 研究方法

  三 有发展合同的水土保持

   (一)实践

   (二)开发进展

  四 利益相关群体分析

   (一)县政府

   (二)开发者(外地的、当地的)

   (三)农户

   (四)村委会

   (五)乡政府

  五 影响评估

   (一)对环境的影响

    1.水土流失

    2.环境污染

   (二)对水文的影响

    1.脐橙园开发对当地河流水质的影响

    2.河床:下降还是上升?为什么?

   (三)对生计的影响

  六 可以借鉴的启示

   (一)基本原理

   (二)发展中国家的双赢机会

 第九章 尺度问题

  一 前言

  二 中国及中国云南省的流域补偿

   (一)中国的流域补偿

   (二)云南省的流域补偿

  三 小寨子河流域

   (一)地理环境

   (二)社会经济情况

   (三)土地所有制

   (四)水政策、价格和成本

  四 摆菜村、金鸡村和罗寨村的土地利用变化

  五 小寨子河流域的流域补偿

   (一)金鸡村和罗寨村的水购买协议

   (二)摆菜村没有参加谈判协商

  六 结论

   1.地方保护的地区利益可以由地方推动

   2.流域补偿的测算方法

   3.流域补偿需要供给或需求方的驱动力

   4.在中国,土地管理和地方制度对于是否提供服务、如何提供服务以及如何进行补偿方面起着决定性作用

 代序 关于建立流域生态系统服务补偿体制的探讨

该书围绕政府和市场在生态补偿中的作用,探讨了三个政策主题,展示了五个案例研究成果。三个政策主题是:农业政策对生态补偿和土地利用的影响,全球化和国际环境公约对生态补偿的影响,以及流域森林生态效益补偿。

1.李小云等:《2003~2004中国农村情况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1990~2005),中国统计出版社。

3.范小建:《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回顾与思考》,《中国农村经济》2003年第6期。

4.唐华俊主编《农业资源利用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国人口出版社,2002。

5.唐华俊、钱小平等主编《食物供求 农业结构调整 可持续发展》,气象出版社,2003。

6.农调总队:《2003年全国粮食总产量8613亿斤》,http://www.sannong.gov.cn。

7.万宝瑞:《增加农民收入和确保粮食安全的战略对策》,《农业经济问题》2004年第4期。

8.胡小平:《宏观政策是影响中国粮食生产的决定性因素》,《中国农村经济》2001年第11期。

9.谢培秀:《中国的粮食安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国软科学》2000年第2期。

10.陶然等:《退耕还林:成本有效性、结构调整效应与经济可持续性——基于西部三省农户调查的实证分析》。

11.黄河、李永宁:《关于西部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可持续性推进问题的几点思考》,《理论导刊》。

12.胡丹丹:《2004,中国绿色食品出口增长速度超过50%》,新华网,2004年9月29日。

13.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中国农业发展报告》1995~2003年。

14.李成贵:《中国农业政策——理论框架与应用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15.许学工、后立胜:《基于比较优势的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区划》,《地理学报》2002年第2期。

16.牛刚、曹丽华:《论农产品多样性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现代化研究》2001年第3期。

17.王闰平、高志强:《土地制度与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研究》,《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

1.Bayha K.,C.Koski. “Anatomy of a River:an Evaluation of Water Requirements for the Hells Canyon Reach of Snake River”,Pacific North West River Basins Commission,Vancouver,Washington,plus Appendix. 1974,p.203.

2.Bowker,J.M.,D.B.English,J.A.Donovan. “Toward a value for guided rafting on southern Rivers”,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Applied Economics,1996,28(2):pp.423~432.

3.Boyle,K.J.,M.P.Welsh,R.C.Bishop. “The role of question order and respondent experiences in contingent valuation studied”,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1993,25:pp. 80~90.

4.陈宏辉、贾生华:《企业利益相关者三维分类的实证分析》,《经济研究》2004年第4期,第80~90页。

5.鲁春霞、谢高地、成升魁:《河流生态系统的休闲娱乐功能及其价值评估》,《资源科学》2001,23(5):77~81。

6.Daubert J.,R.Young. “Recreational demands for maintaining in stream flows:a contingent valuation approach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81,63(4):pp.666~675.

7.封志明、郑海霞、杨太保:《基于GIS的甘肃省作物生产潜力分区》,《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第1期,第12~18页。

8.Ian Powell,Andy White and Natasha Landell-Mills,Developing Markets for the Ecosystem Services of Forests,2002.http://www.forest-trends.org.

9.Landell-Mills,N. Porras I.T.,Silver bullet or fools’ gold?A global review of markets for forest environmental services and their impacts on the poor,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IIED),2001.

10.李小云主编《参与式发展概论——理论—方法—工具》,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1,第135~139页。

11.Manrique Rojas,Bruce Aylward. “What are we learning from experiences with markets for environmental services in Costa Rica?”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Programme(EEP),IIED,http://www.eldis.org/static/DOC12191.htm.

12.磐安县国土资源局:《磐安县土地开发整理规划》,http://www.tdzl.cn/jhtdzl/pa/zxgh.htm。

13.Perrot-Maitre D.and P.Davis. Case Studies of Markets and Innovative Financial Mechanisms for Water Services from Forests,Forest Trends,2001,http://www.forest-trends.org.

14.赵同谦、欧阳志云、王效科:《中国陆地地表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生态经济价值评价》,《自然资源学报》,2003,18(4):443~452。

15.Ward,F.A. “Economics of water allocation to in stream uses in a fully appropriate River basin:evidence from a New Mexico Wild River”,Water Resources Research,1987,23(3):pp.381~392.

16.吴联生:《利益相关者对会计规则制定的参与特征——基于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经济研究》2004年第3期,第88~97页。

17.谢高地、鲁春霞:《冷允法》,《青藏高原生态资产的价值评估》,《自然资源学报》2003年第2期,第189~196页。

18.Young,R.A.,S.L.Gray. “Economic value of water:concepts and empirical estimates. Final rep. To the Natl. Water Qual. Comm”,Contract Nwc,70~280,Colo. State univ. Fort Collins,March,1972.

19.郑易生、孙桢:《以建立生态特区实现生态补偿》,《生态保护与建设的补偿机制及政策国际研讨会会议论文集》,第27~31页。

20.张志强、徐中民、程国栋:《黑河流域张掖地区生态系统服务恢复的条件价值评估》,《生态学报》2002年第26卷,第2期,第885~863页。

21.张志强、徐中民、王建等:《黑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冰川冻土》,2001年第23卷,第4期,第360~366页。

1.森林趋势组织:《森林水文服务市场开发的案例分析》,2001。

2.伦敦国际环境和发展研究所(IIED):《银弹或愚人金》,2002。

3.张惠远、万军、王金南:《生态补偿的现状评估及对策》,2003。

4.吕星、李和通:《中国贫困山区生态服务补偿研究》,2005。

5.龙陵县林业局保山市森林资源管理总站:《云南省龙陵县苏帕河流域生态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2004。

6.杨从明:《浅论生态补偿制度建立及原理》,2005。

7.吴水荣、马天乐:《水源涵养林生态补偿经济分析》,2000。

1.Cai Mantang,Liu Dachang and J.W. Turnbull,2003,Rehabilitation of Degraded Forests to improve the Livelihoods of Poor Farmers:A Synthesis of Four Case Studies in South China in Rehabilitation of Degraded Forests to Improve Livelihoods of Poor Farmers in South China. Liu,D.(ed). 2003.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Forestry Research,Bogor,Indonesia. p.97

2.Chen Gensheng. 2002.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Program”. Proceedings of the Workshop on Payment Programs for Environmental Services. China Forestry Publishing House.

3.Dai Guangcui,et. al.,2002,The tenure system of the collective forest area in China,unpublished working paper,FEDRC,SFA.

4.Durst,P. B.,et al. 2001,Forests out of Bounds:Impacts and Effectiveness of Logging Bans in Natural Forests in Asia-Pacific,FAO Regional Office for Asia and the Pacific,Bangkok,Thailand.

5.Enters,T.,et al. 2000,Decentralization and Devolution of Forest Management in Asia and the Pacific. RECFTC Report no. 18,Bangkok,Thailand.

6.FEDRC,2003,A Comprehensive Review on Current Status and Development of Collective Forests in China,unpublished working paper.

7.Liu,D.(ed). 2003. Rehabilitation of Degraded Forests to Improve Livelihoods of Poor Farmers in South China.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Forestry Research,Bogor,Indonesia. p.97

8.Liu Dachang,(undated),Tenure and Management of Non-State Forests in China,Since 1950,in Environmental History.

9.Lu Wenming,et al. 2002,Getting the Private Sector to Work for the Public Good:instruments for sustainable private sector forestry in China,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Environmental and Development.

10.Mario Monzoni,Market-Based Innovations for 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 in Brazil,Workshop on payment scheme for environmental service,November 2002.

11.Ministry of Finance(MOF)and the State Forestry Administration(SFA). 2001.“Regulations on the Pilot Implementation of the Forestry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Program(FECP)”.

12.Natasha Landell-Mills and Ina T. Porras. 2002. Silver Bullet or Fools’ Gold?A Global Review of Markets for Forest Environmental Services and Their Impact on the Poor,A research report prepared by the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IIED),London.

13.Ralph Heimlich,the US Experience with Land Retirement for Natural Resource Conservation,Workshop on payment scheme for environmental service,November 2002.

14.Sara Scherr,Factors to Consider in Choosing Instruments to Promote Environmental Services,Workshop on payment scheme for environmental service,November,2002.

15.Sara Scherr,Andy White and Arvind Khare. 2004. For Services Rendered:the 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Potential of Markets for the Ecosystem Services Provided by Tropical Forests,International Tropical Timber Organization(ITTO).

16.Schwarzwalder,B.,et al. 2001,Tenure and Management Arrangement for China’s Forestland and Grassland Resources:Fieldwork Findings and Legal and Policy Recommendations,unpublished working paper.

17.Shi Kunshan,et al. 1997,China’s Country Report on Forestry,Working Paper series of Asia-Pacific Forestry Sector Outlook Study,FAO,FAO Regional Office for Asia and the Pacific,Bangkok,Thailand.

18.State Forestry Administration(SFA),2000,China Forestry Development Report,China Forestry Publishing House.

19.Xu Jianchu,2002,Decentralization and Accountability in Forestry Management,paper presented at the Conference on Decentralization and the Environment,Bellagio,Italy,18~22,February,2002.

20.Xu Xiuli and Zuo Ting. 2004. Implementation Gap:A Critical Analysis of the County Forestry Bureau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of the Cropland Conversion Program(CCP),Proceedings of the Workshop on Issues of Decentralization and Federation in Forest Governance.

21.Ye Jingzhong. 2002. Process of Enlightenment:Farmer Initiatives in Rural Development in China,Netherlands:Wageningen University,p.7.

22.Zuo Ting and Xu Jianchu. 2001. Decentralization Trends of Watershed of Southwest Yunnan. REPSI Project China Country Report,the World Resource Institute.

23.Zuo Ting. 2002. Chapter 3:Implementation of the SLCP,in Lessons and Policy Recommendations:Implementing the Natural Forest Protection Program and the Sloping Land Conversion Program,Xu Jintao et al. ed. China Forestry Publishing House,pp. 49~70.

24.陈爱平:《公益林生态效益价值理论依据级补偿机制实现方式》,《贵州林业科技》2002年2月。

25.陈钦、徐益良等《公益林补偿制度研究综述》,《改革之窗》2000年5月。

26.陈钦、刘伟平:《建立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理论依据》,《林业经济问题》2000年8月。

27.李金昌:《关于环境价值的探讨》,《林业经济》1993年4月。

28.刘吉祥、张树文等《浅谈生态公益林效益补偿的收费办法》,《吉林林业科技》1999年8月。

29.马国青、宋春姬:《森林效益评价与公益林生态补偿问题的思考》,《防护林科技》2002年3月。

30.聂华:《试论森林生态功能的价值决定》,《林业经济》1995年5月。

31.宋晓华、郑小贤等:《公益林经济补偿的研究》,《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1年5月。

32.王惠恒、景彦勤:《建立效益补偿制度》,《促进生态公益林体系建设》,《改革之窗》2001年10月。

33.张建国:《当前福建林业建设与发展的几个的热点问题》,《林业经济问题》1998年1月。

1.《2004中国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

2.Schwarzwalder、Brian、李平、郑宝华、苏宇芳、张立昌:《中国林地和草地资源使用期限和管理安排》,《实地考察发现和法律及政策建议》,西雅图,RDI,2001。

3.国家林业局:《中国林业发展报告(中文)》,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

4.Weyerhaeuser,Horst,Andreas Wilkes,and Fredrich Kahrl:《中国西北云南省对于地区森林保护和恢复项目的地方影响》,《农业体系》,85(3):234~253,2005。

5.徐金涛和Ulrich Schmitt:《中国采伐配额》,关于中国森林政策进程的国际论坛,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6.徐志钢、Michael T. Bennett、Ran Tao、徐金涛:《中国退耕还林工程四年概况:“现状、未决问题”工作报告系列》,No.FE20050016,2004。

7.云南统计局:《云南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

8.张雷、张昆、赵锦成、梁永卫:《中国木材采伐管理》,《采伐政策》。《财产问题介绍:集体森林政策的问题和机遇》,中国福建和北京,2005。

9.赵俊臣、徐建楚、齐康:《中国云南自然林保护项目和退耕还林项目研究报告(中文)》,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1。

10.左停:《退耕还林项目的执行》,载于Xu Jintao,Eugenia Katsigris,and Thomas A.:《执行自然林业保护项目和退耕还林项目:教训和政策建议》,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

简 介:本书共分5章,内容包括:三江平原湿地保护的现状与策略、资源保护与生计替代的策略、生计替代的技术选择方案、社区参与自然资源管理、公共政策对湿地保护的影响。

作者: 汪力斌 李小云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年12月

简 介:本书从流域生态系统的自然和经济属性出发,揭示了流域生态系统蕴含的复杂利益关系,分析了流域区际生态利益结构及其多元主体的行为特征,比较了科层机制、市场机制、资助治理机制和网络治理机制等流域治理制度的内容、技术条件及运行绩效,比较了美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国流域区际生态利益机制的具体实践,并以闽江流域的治理为例,探索了我国构...

作者: 胡熠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3年09月

简 介:本书关注政府间的协调和行动以及治理的问题,采用实证研究方法,研究当前中国流域治理碎片化现状及解决碎片化问题的政府间协调机制,梳理了协作性治理、整体性治理、市场型治理三种指导思想及协调思路。本书以清水江为例,梳理了流域治理中基于市场型治理的政府间协调创新,指出了各种协调类型的局限性和相应对策。在此基础上提出:目前中国流域...

作者: 任敏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01月

简 介:本书主要借助于近年来备受关注的环境空间经济学的一些理论和方法,来研究区域之间的生态系统保护和补偿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意义:一、为制定区域生态补偿政策提供理论依据;二、完善外国的生态环境保护政策;三、深化区域经济学对生态环境的研究。

作者: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年0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