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7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88

传播效率与经济增长图书

SSAPID:101-5627-9911-18
ISBN:978-7-5097-0798-2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是国内第一步系统研究大众传媒与经济增长的学术专著。基于经济增长理论和发展传播学的相关研究,构建了包含传播效率变量的经济增长模型和基于媒介学习的经济增长模型。根据模型的结论,提出了两个理论假说:传播效率的提高能够提高经济增长率,并使劳动者从产品生产部门向知识生产部门转移;媒介数量、媒介的生产效率、媒介的质量和外部性都将影响经济增长率。在理论模型的基础上,利用计量经济学等量化分析方法,对理论假说进行了检验,并对中国的实践经验进行了梳理。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张晓群
编 辑:范迎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年07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F49 信息产业经济(总论)

 表目录

 序

 Abstract

 附表目录

 图目录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之一:中国迎来信息社会与知识经济时代

   1.1.2 现实背景之二:传播媒介在中国迅速普及

   1.1.3 现实背景之三:中国传媒发展存在很大的地区差距

   1.1.4 理论背景之一:传播学对传媒与社会发展的研究

   1.1.5 理论背景之二: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基础概念和文献述评

  2.1 基础概念

   2.1.1 媒介、传播媒介与大众传媒

   2.1.2 信息与知识

   2.1.3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2.1.4 技术进步、人力资本与全要素生产率

  2.2 相关文献述评

   2.2.1 有关传播媒介与社会发展的研究文献述评

    2.2.1.1 “精神交往论”

    2.2.1.2 “现代化理论”

    2.2.1.3 “媒介技术决定论”

    2.2.1.4 “知沟(Knowledge Gap)理论”

   2.2.2 有关经济增长模型的述评

    2.2.2.1 索洛(Solow,1956)模型

    2.2.2.2 罗默(Romer,1990)模型

    2.2.2.3 琼斯(Jones,1995)模型

    2.2.2.4 卢卡斯(Lucus,1988)模型

    2.2.2.5 琼斯(Jones,1998)模型

   2.2.3 与本书主题相近的研究文献述评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传播效率、知识生产与经济增长

  3.1 知识生产与传播效率

   3.1.1 知识生产过程中传播媒介的作用

   3.1.2 传播效率

    3.1.2.1 传播媒介形态变化

    3.1.2.2 媒介使用数量

    3.1.2.3 传播效率

   3.1.3 传播媒介是知识存在的一种重要形式

   3.1.4 传播效率对知识生产的重要影响

  3.2 包含传播效率的增长模型与理论假说

   3.2.1 罗默(1990)模型的知识生产方程及其改进

   3.2.2 包含传播效率变量的知识生产方程

   3.2.3 包含传播效率变量的经济增长模型

    3.2.3.1 模型描述

    3.2.3.2 分散模型(Decentralized Model)平衡增长路径上的解

    3.2.3.3 社会计划者模型(Social Planner Model)平衡路径上的解

   3.2.4 对模型的讨论与理论假说

  3.3 关于传播效率的进一步讨论

   3.3.1 传播效率的影响因素及其表达式

   3.3.2 传播效率的外生性与内生性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媒介学习、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

  4.1 媒介学习与人力资本积累

   4.1.1 知识的传播与传播媒介的作用

   4.1.2 传播媒介是劳动者学习知识的一种重要途径

  4.2 基于媒介学习的增长模型与理论假说

   4.2.1 基于媒介学习的经济增长模型

    4.2.1.1 模型描述

     (1)生产函数及资本积累方程

     (2)人力资本方程

     (3)偏好

    4.2.1.2 平衡增长路径上模型的解

   4.2.2 对模型的讨论与理论假说

  4.3 “媒介学习”积累人力资本的进一步讨论

   4.3.1 人力资本内涵的拓展

   4.3.2 传播媒介对人力资本的影响:以五种工具性自由的角度

   4.3.3 传播媒介的四种功能及其对人力资本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传播媒介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实证检验

  5.1 传播效率对知识生产效率影响的实证检验

   5.1.1 “数字鸿沟”与知识差距

    5.1.1.1 国家与地区间的“数字鸿沟”

    5.1.1.2 国家与地区间的知识差距

   5.1.2 知识生产效率的估计

    5.1.2.1 数据包络方法(DEA)简介

    5.1.2.2 跨国数据的估计

    5.1.2.3 中国各地区数据的估计

   5.1.3 传播效率对知识生产效率影响的实证检验

    5.1.3.1 跨国横截面数据的实证检验

    5.1.3.2 中国各省份的平行数据实证检验

  5.2 传播媒介对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实证检验

   5.2.1 中国全要素生产率与经济发展的相关研究

   5.2.2 传播媒介对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经验分析

    5.2.2.1 模型设定与数据来源

    5.2.2.2 时间序列分析

    5.2.2.3 平行数据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中国实践经验的讨论

  6.1 中国抓住信息革命机遇建设世界最大的媒介社会

   6.1.1 信息革命的发生及各国的应对策略

   6.1.2 中国如何积极应对信息革命

   6.1.3 中国已建设成为世界最大的媒介社会

  6.2 中国利用传播媒介建设世界最大的学习型社会

   6.2.1 传播媒介为中国学校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6.2.2 传播媒介为中国远程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6.2.3 传播媒介是中国建立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工具

   6.2.4 传播媒介对中国人力资本水平的其他影响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

  7.1 研究路径与主要结论

   7.1.1 理论分析

   7.1.2 经验分析

  7.2 研究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7.3 政策建议

  7.4 研究的不足以及进一步研究的设想和建议

 附录

 后记

 摘要

在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作为信息和知识主要传播载体的传播媒介是否对经济发展产生了影响?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理论问题。发展传播学的研究者做了一些探索,但由于缺乏经济学的理论知识,他们无法将研究深入下去。由于学科视野的局限,发展经济学的研究者对这方面的关注也很少。本书运用规范的经济学理论和方法,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本书在传播学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知识传播”这一传播媒介的主要功能入手,分析传播媒介对知识生产以及人力资本的影响机理,构造了包含传播效率变量的增长模型和基于媒介学习的增长模型,在模型求解的基础上提出了传播媒介促进经济增长的两个理论假说。本书利用国内外的相关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并对中国的实践经验进行了讨论。本书使用的分析方法包括:动态优化方法、数据包络分析(DEA)、Tobin模型检验、单位根检验、平行数据(Panel data)模型检验。本书的主要结论如下。第一,包含传播效率变量的增长模型的平衡路径解显示:传播效率的提高能够提高经济长期增长率,还能使劳动力从产品生产部门向知识生产部门转移。中国数据的实证检验结果发现:传播效率对知识生产效率产生了正向影响,且在统计上是显著的。这个检验结果支持了本书对知识生产方程的改进,也为第一个理论假说提供了较为有力的支持。第二,基于媒介学习的增长模型的平衡路径解显示:知识媒介的生产效率、质量和外部性,对经济长期增长率产生影响。中国数据的实证检验结果发现:图书、报纸普及率的变化率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率产生正向影响,其中图书变量在统计上多数是显著的;杂志、电视和互联网的检验结果与预期有些矛盾,但也可以做出较为合理的解释。检验结果为第二个理论假说提供了一定程度的支持。第三,中国在促进传播媒介的变革和普及,以及利用传播媒介提升人力资本方面的经验是比较成功的。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媒介社会和学习型社会。

1.Arrow,Kenneth. “The Economic Implications of Learning by Doing”.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29(June),1962,pp.155-173.

2.Arrow,Kenneth. “The Economics of Information”. In Dertouzos,M. and Moses,J. The Computer Age:A Twenty-Five Year View. MIT Press:Cambridge,MA. 1979.

3.Amartya,“Sen. Development as Capability Expansion”. Journal of Development Planning 17,1989,pp.41-58.

4.Amartya,Sen. Inequality Reexamined.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2.

5.Amartya,Sen. “Capability and Well Being”. In Nussbaum,Martha,and Amartya,Sen.(eds). The Quality of Life. Clarendon:Oxford. 1993.

6.Aric W. Krause.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and Economic Growth. PHD Dissertation. Colorado State University,Fall. 1998.

7.Barro,Robert J.,Determinants of Economic Growth:A Cross-Country Empirical Study. Cambridge,Mass:MIT Press. 1997.

8.Barro,Robert J.,Human Capital and Growth in Cross-Country Regressions,1998. http://www.sofofa.cl/eventos/2002/enero-junio/barro7.5.B.pdf.

9.Becker,Gary S.,Murphy,Kevin M. and Tamura,Robert.Human “Capital,Fertility,and Economic Growth”.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98(October,Part 2),1990,pp.12-37.

10.Capper,Joanne. “Teacher Training and Technology:An Overview of Case Studies and Lessons Learned”. Techknowlogia 2(6)(November/December),2000,pp.17-19.

11.Cass,David. Optimum Growth in an Aggregative Model of Capital Accumulation.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32(July),1965,pp.233-240.

12.Castells,M. The Rise of the Network Society. Blackwell Publishers,Inc. USA. 2000.

13.Charles I.Jones. “R&D-Based Models of Economic Growth Models”.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03(August)1995,pp.759-784.

14.Charles I.Jones. Introduction to Economic Growth. New York:London:W.W.Norton & Company,Inc.

15.Charles I.Jones.(2001)“Population and Ideas:A Theory of Endogenous Growth”,NBER Working Paper. 1998.

16.Charles I.Jones. “Growth and Ideas”,NBER Working Paper. 2004.

17.Crawford Richard. In the Era of Human Captial. New York,NY. Harper Business. 1991.

18.Croker David. “Functioning and Capability:The Foundations of Sen’s and Nussbaum’s Development Ethic”. Political Theory 20,No.4.1992,pp.584-612.

19.Dale W.Jorgens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U.S.Economy”. The American Review,Vol.91 No.2.2001.

20.Daniel Lerner. The Passing of Traditional Society:Modernizing the Middle East. Free Press. 1958.

21.Dasgupta,Subrata. Technology and Creativit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NY. 1997,p.181.

22.David Canning. “Infrastructure and Long Run Economic Growth”. CAER Ⅱ Discussion Paper 57. 1999.

23.David P.Foray. Information Distribution and the Growth of Economically Valuable Knowledge:A Rational for Technological Infrastructure Polities;Technological Infrastructure Policy: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Dordrecht. 1996.

24.David,Paul A.“The Dynamo and the Computer:An Historical Perspective on the Modern Productivity Paradox”,American Economic Association Papers and Proceedings 80(May). 1990,pp.355-361.

25.David Stromberg. “Mass Media and Public Policy”,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45,2001,pp.652-663.

26.David Stromberg. “Distributing News and Political Influence”,The Right to Tell:The Role of Mass Media in Economic Growth,The World Bank,Washington,D.C.,2002,pp.61-82.

27.Denison,Edward F.Trends in American Economic Growth,1929-1982. Washington,D.C.: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1985.

28.Denis McQuail and Sven Windahl. Communication Models for the Study of Mass Communication. London,New York:Longman,1981,p.85.

29.Dreze Jean,and Amartya Sen. Hunger and Public Action. Oxford,U.K.:Clarendon Press. 1989.

30.Eric W.Band and Ping Wang. “A General Two-Sector Model of Endogenous Growth With Human and Physical Capital:Balanced Growth and Transitional Dynamics”. 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 68,1996,pp.149-173.

31.Etzioni,Amitai. The Moral Dimension:Towards a New Economics. The Free Press:New York,NY. 1988.

32.Ettema,J.S. and Kline F.G.,“Deficits,Differences and Ceilings:Contingent Conditions for Understanding the Knowledge Gap”,Communication Research,Winter,1976,pp.179-202.

33.Everette M.Rogers Diffusion of Innovations,New York:Free Press,c1995,4th,ed.

34.Fritz Machlup Knowledge,Its Creation,Distribution,and Economic Significance. Princeton,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0.

35.Fritz Machlup. The Economics of Information and Human Capital,Princeton University Ptess,1984,p.430.

36.Grossman,Gene M. and Elhanan Helpman. “Comparative Advantage and Long-Run Growth”.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0,CVI(2):pp.531-555.

37.Jefferson T. “No Patent on Ideas:Letter to Isaac Mcpheson”,August 13,1813. Writings. New York:Library of American. 1984,pp.1286-1294.

38.Jorgenson,Dale W.,Frank M.Gollop,and Barbara M.Fraumeni. Productivity and U.S.Economic Growth,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7.

39.J.S.Ettema and F.G.Kline. “Deficits,Differences and Ceilings:Contingent Conditions for Understanding the Knowledge Gap”. Communication Research,Vol.4 No.2,April. 1977,pp.43-68.

40.Katzman,N. “The Impact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Promise and Prospects”.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Autumn,1974,pp.47-58.

41.Kendrick,John W.The Formation and Stocks of Total Capital.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6.

42.Kimberly Speight. “Gaps in the Worldwide Information Explosion:How the Internet Is Affecting the Worldwide Knowledge Gap”. Telematics and Informatics 16. 1999,pp.135-150.

43.Kuznets,Simon. Modern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Less Developed Countries. Conference on Experience and Lesson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aiwan,Taipei,The Institute of Economics,Academia Sinica. 1981.

44.Lars,Hendrick and Leonard,Waverman. Telecommunications Infrastructur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A Simultaneous Approach. 2001.http://skylla.wz-berlin.de/pdf/1996/iv96-16.pdf

45.Linda Low. The Economic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Media. Singapore:Singapore University Press. 2003.

46.Lucas,Roberts E.,Jr.“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22(July),1988,pp.3-42.

47.Lucas,Roberts E.,Jr.“Why Doesn’t Capital Flow from Rich to Poor Countrie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80(May),1990,pp.92-96.

48.McLuhan Marshall. Understanding Media:The Extensions of Man,London:Routledge,2001,c1994.

49.Mokyr,Joel. “Evolutionary Biology,Technology Change,and Economic History”,Bulletin of Economic Research 43,No.2,1991,pp.127-149.

50.M.Tahranian. Communication and Development Communication Theory Today,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

51.Mulligan,Gasey B. and Xavier Sala-I-Martin. “Transitional Dynamics in Two-Sector Models of Endogenous Growth”.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08(August),1993,pp.739-774.

52.Neil T.Gavin. The Economy,Media and Public Knowledge. Leicester University Press,London and New York. 1998.

53.N.G. Mankiw,David Romer,and David N. Weil. “A Contribution to the Empirics of Economic Growth”.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May. 1992.

54.Pippa Norris. Digital Divide:Civic Engagement,Information,Poverty,and the Internet Worldwid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55.Pilat Kirk and Frank Lee “Productivity Growth in ICT-producing and ICT-using Industries:A Source of Growth Differentials in the OECD?” STI Working Paper,OECD. 2001.

56.Rebelo,Sergio. “Increase Returns and Long-Run Growth”.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94(October),1991,pp.1002-1037.

57.Lars-Hendrik Roller re Leonard Waverman,“Telecommunications Infrastructur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A Simultaneous Approach”,American Economic Review,American Economic Association,Vol.91(4),pp.909-923.

58.Roger,Fidler. Mediamorphosis:Understanding New Media. Pine Forge Press. 1997,pp.47-66.

59.Romer,Paul M. “Increasing Return and Long-Run Growth”.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94,5(October),1986,pp.1002-1037.

60.Romer,Paul M.“Endogenous Technological Chang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98,5(October),PartⅡ,1990,pp.71-102.

61.Romer,Paul M.“Two Strategies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Using Idea and Producing Ideas”. In Proceeding of World Bank Annual Conference on Development Economics. Washington D.C.:World Bank. 1993.

62.Schultz,Theodare W.(1961)“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51,pp.1-17.

63.Solow,Robert M.A “Contribution to the 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39,1956,pp.312-320.

64.Solow,Robert M.Learning from ‘Learning by Doing’:Lessons for Economic Growth. California 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65.Stiglitz,“Transparency in Government”,The Right to Tell:The Role of Mass Media in Economic Growth,The World Bank,Washington,D.C,2002,pp.27-44.

66.Swan,T. W.“Economic Growth and Capital Accumulation”. Economic Record. November 32,1956,pp.334-361.

67.Tichenor P.J “Mass Communication and Differential Growth in Knowledge”.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Summer,1970,pp.158-170.

68.Timothy Besley,Robin Burgess,and Andrea Prat. “Mass Media and Political Accountability”,The Right to Tell:The Role of Mass Media in Economic Growth,The World Bank,Washington,D.C. 2002,pp.45-60.

69.Timothy Besley and Robin Burgess. “Political Agency,Government Responsiveness and the Role of the Media”,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45. 2001,pp.629-640.

70.Todaro,Michael. “Economic Development”. Addision-Wesley:Reading,MA.,1997.

71.Uzawa,Hirofumi. “Optimal Growth in a Two-sector Model of Capital Accumulation”,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31(January),1964),pp.1-23.

72.Tsui,Kai Yuan. “China’s Regional Inequality,1952-1985”.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15,1991,pp.1-21.

73.Wilbvr Schramm. Mass Media and National Development. The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 UNESCO. 1964.

74.Young Alwyn. “Invention and Learning by Doing”.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01(3),1993,pp.443-472.

75.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76.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77.埃弗雷特·M.罗杰斯:《创新扩散》,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78.阿尔文·托夫勒:《大趋势——改变我们未来的十个新趋势》,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7。

79.巴罗、萨拉伊马丁:《经济增长》,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80.保罗·施瑞约:《信息与通讯技术对产出增长的贡献》,胡鞍钢编《知识与发展:21世纪新追赶战略》,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81.毕世杰编《发展经济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82.查尔斯·I.琼斯:《经济增长导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83.陈至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开创电大教育新局面——纪念邓小平同志批准创办电大25周年》,《中国远程教育》2003年第5期。

84.崔保国、卢金珠、王叙虹:《改制与转折:2004~2005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总报告》,崔保国主编《2004~2005年: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85.蔡增正:《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的计量分析》,《经济研究》1999年第2期。

86.陈力丹:《精神交往论: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播观》,北京,开明出版社,1993。

87.陈志武:《市场机制的必要制度机制:新闻媒体》,天则经济研究所第230次学术讨论会,2004,http://www.sile.org.cn/dis/。

88.丹尼斯·麦奎尔、斯文·温德尔:《大众传播模式论》,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89.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简明本),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85。

90.德斯蒙德·基更:《远距离教育:国际终身教育的第一选择》,《开放教育研究》1998年第2期。

91.丁未:《社会结构与媒介效果——知沟现象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92.丁兴富:《三代信息技术和三代远程教育》,《中国远程教育》2000年第8期。

93.翟杰全:《让科技跨越时空》,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94.方晓红:《大众传媒与农村》,北京,中华书局,2002。

95.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北京,三联书店,1997。

96.郭庆光:《传播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97.哈罗德·英尼斯a:《帝国与传播》,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98.哈罗德·英尼斯b:《传播的偏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99.葛伟民:《网络效应:互联网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

100.高洪深、杨宏志编《知识经济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101.郭克莎:《中国:改革中的经济增长与结构变动》,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3。

102.霍明远:《知识议程:第二次现代化的成功之路》,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103.卡尔·波普:《客观知识》,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104.胡鞍钢、熊义志:《我国知识发展的地区差距分析:特点、成因及对策》,《管理世界》2000年第3期。

105.胡鞍钢、周绍杰:《中国信息化战略:缩小信息差距》,《中国工业经济》2001年第1期。

106.胡鞍钢、周绍杰:《中国如何应对日益扩大的“数字鸿沟”》,《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第3期。

107.胡鞍钢编《知识与发展:21世纪新追赶战略》,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108.胡鞍钢a:《中国未来经济增长取决于提高TFP》,胡鞍钢编《中国大战略》,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

109.胡鞍钢b:《科技与发展:关于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战略研究的若干看法》,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国情报告》2003年第45期。

110.胡鞍钢:《加快缩小信息差距的步伐》,《瞭望新闻周刊》2000年第47期。

111.胡鞍钢、王亚华:《国情与发展》,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112.胡鞍钢、张晓群:《中国传媒普及率追赶的实证分析》,《新闻与传播研究》2004年第4期。

113.胡永泰:《中国全要素生产率:来自农业部门劳动力再配置的首要作用》,《经济研究》1998年第3期。

114.胡延平编《跨越数字鸿沟》,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115.黄顺基编《信息革命在中国》,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116.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编《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7。

117.鞠颂东等编著《知识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118.联合国贸发会议跨国公司与投资司:《1995年世界投资报告:跨国公司与竞争能力》,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996。

119.赖景昌:《总体经济学》,台北,双叶书廊有限公司,2001。

120.李彬主编《大众传播学》,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

121.李京文、龚飞鸿、明安书:《生产率与中国经济增长》,《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6年第12期。

122.李春波:《中国各地区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差距研究》,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论文,2001。

123.李向民、王晨:《精神经济:经济增长的新范式》,向勇编《北大文化产业前沿报告》,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24.廖晓其编《中国电子商务报告》,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125.刘吉、金吾伦等:《信息化与知识经济》,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126.罗杰·菲德勒:《媒介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介》,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127.克劳斯:《从哲学角度看控制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12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2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30.麦克卢汉:《传播工具新论》,台北,臣流图书公司,1978。

131.美国信息研究所编《知识经济:21世界的信息本质》,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

132.潘中淑编《现代化教育技术教程》,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

133.邵培仁、张健康:《关于跨越中国数字鸿沟的思考与对策》,《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134.邵培仁、叶亚东:《新闻传播学》,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

135.邵培仁、江潜:《知识经济与大众传媒》,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

136.世界银行:《1998~1999世界发展报告:知识与发展》,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

137.世界银行:《1991年世界发展报告》,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1。

138.世界银行:《全球知识经济中的终身学习——发展中国家的挑战》,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39.沈坤荣:《体制转型期的中国经济增长》,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

140.沈坤荣、马俊:《中国经济增长的“俱乐部收敛”特征及其成因研究》,《经济研究》2002年第1期。

141.约瑟夫·斯蒂格利茨:《经济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142.舒尔茨:《人力资本投资——教育和研究的作用》,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143.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2。

144.舒元、徐现祥:《中国经济增长模型的设定:1952~1998》,《经济研究》2002年第11期。

145.孙宝文:《信息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

146.谭崇台编《发展经济学的新发展》,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第5~7页。

147.王绍光、胡鞍钢:《中国:不平衡发展的政治经济学》,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9。

148.王小鲁:《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与制度变革》,《经济研究》2000年第7期。

149.王怡红:《论农业新技术的传播》,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硕士论文,2000。

150.韦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传播学概论》,重庆,新华出版社,1984。

151.韦尔伯·施拉姆:《大众传播媒介与社会发展》,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

152.维纳:《人有人的用处——控制论的社会》,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153.乌家培等:《经济信息与信息经济》,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

154.吴刚、施利:《经济增长的引擎——信息化》,北京,中国冶金出版社,2002。

155.吴春玉、苏新宁:《各种“场”及其在知识创造过程中的作用》,《情报学报》2004年第2期。

156.吴国林:《探索知识经济》,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157.席酋民、贾理群:《我国基础性科学的结构与发展》,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5。

158.夏立容编《信息时代与信息科学》,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

159.邢志强、赵秀恒:《信息化对经济增长影响的量化分析》,《运筹与管理》2002年第4期。

160.西蒙·库兹涅茨:《现代经济增长》,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1。

161.萧璐:《略论大众传媒的教育功能》,《新闻界》2003年第1期。

162.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63.熊澄宇:《信息社会4.0——中国社会新对策》,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

164.熊澄宇编《中国现代远程教育发展战略》,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65.熊义志:《以知识为基础的发展战略研究:理论模型与经验分析》,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论文,2004。

166.徐升华、毛小兵:《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管理世界》2004年第8期。

167.薛澜:《关于知识的经济学研究》,载冯之浚编《知识经济与中国》,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

168.殷晓蓉:《战后美国传播学的理论发展》,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169.殷晓强:《中国电信业改革路径》,《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170.鄢显俊:《从技术经济范式到信息经济范式》,《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年第12期。

171.杨琳、李明志:《中国地区间数字鸿沟的现状与对策》,《软科学》2002年第4期。

172.易纲、樊纲、李岩:《关于中国经济增长与全要素生产率的理论思考》,《经济研究》2003年第8期。

173.袁志刚:《知识经济学导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174.约翰·奈斯比特:《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方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175.约翰·丹尼尔:《开放教育与知识媒体:新机遇、新挑战》,黄清云编《国外远程教育的发展与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176.詹姆斯·科塔达主编:《知识工作者的兴起》,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177.张国良编《传播学原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

178.张涛甫:《当代社会转型与中国传媒业改革》,《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179.赵秀玲、李春友:《英国工业革命世界影响启示录》,《发展论坛》1999年第7期。

180.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课题组:《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181.中宣部等:《广播电视与农村发展》,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9。

182.钟志贤:《远程教育导论——学与教的原理和方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183.郑京海、胡鞍钢:《中国改革时期省际生产率增长变化的实证分析(1979~2001年)》,《经济学》(季刊)2005年第1期。

184.郑玉歆:《全要素生产率的测度及经济增长方式的“阶段性”规律》,《经济研究》1999年第5期。

185.周子学:《信息社会的基本特征和趋势探讨》,《理论研究》2004年第23期。

186.周绍杰:《信息与发展:中国信息差距实证研究(1978~2000)》,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论文,2002。

187.朱海就:《区域创新能力评估的指标体系研究》,《科研管理》2004年第3期。

188.倪延年:《论知识传播》,《江苏图书馆学报》2000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