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此失彼的童年:流动人口子女的成长发展研究图书
Care for this While Lose That: The Dilemma during the Growth of Migrants' Children in China
[内容简介] 出于对儿童/青少年发展问题的关注,本书尤其关注成人流动背后的留守儿童以及流动儿童群体在目前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尤其是在健康和教育上存在的突出问题。本书所用资料来自多个大样本数据。多来源、大样本的数据分析能确保本书的结论可靠可信。同时,作者在重庆、北京、青岛等地就流动儿童以及留守儿童健康状况做的对相关管理部门、企业、学校、社区以及家庭监护人进行的访谈资料,为本书的深入分析提供了更丰富的资料基础。
相关信息
后记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相关文献综述
第一节 我国人口流动的状况、趋势及问题
一 中国人口流动的状况、特点与趋势
二 中国人口流动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挑战
第二节 我国留守儿童基本状况及问题
一 我国留守儿童基本状况
二 我国留守儿童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留守儿童教育及相关问题
1.学校教育
2.家庭教育
(二)留守儿童健康问题
1.身体健康状况
2.心理健康状况
(三)留守儿童思想品行、安全、社会化等问题
第三节 我国流动儿童基本状况及问题
一 流动儿童健康现状
二 流动儿童教育现状
(一)流动儿童教育政策问题相关研究
(二)流动儿童教育公平问题相关研究
三 流动儿童社会排斥相关研究
四 流动儿童状况相关研究总结
第四节 儿童随迁的影响因素及后果
一 儿童随迁的影响因素研究
(一)流动人口子女的个人特征
(二)流动人口自身的个人特征
(三)流动人口的家庭特征
(四)流动特征及流入地适应状况
1.迁移因素
2.迁入地适应状况
二 儿童随迁的后果
(一)儿童随迁后的身体健康状况研究
(二)儿童随迁后的教育问题研究
(三)儿童随迁后的社会文化适应状况研究
(四)儿童随迁后的心理状况研究
第三章 我国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及变动趋势
第一节 流动人口子女随迁状况
一 流动人口子女随迁比例的变化
二 流动人口子女分年龄组随迁比例
三 按流入地分流动人口子女随迁比例
四 按户籍地分流动人口子女随迁比例
五 按户口性质分流动人口随迁比例
第二节 流动儿童基本情况
一 流动儿童及其家庭基本特征
(一)流动儿童性别年龄分布
(二)流动儿童户籍地分布
(三)流动儿童家庭收入情况
(四)流动儿童家庭子女个数分布
二 流动儿童的流动特征
(一)流动儿童流入地分布
(二)流动儿童流动时间分布
(三)流动儿童流动范围分布
三 流动儿童家庭计划生育情况
(一)流动儿童分娩地分布
(二)流动儿童符合政策生育情况
四 流动儿童受教育情况
(一)流动儿童在学情况
(二)流动儿童的受教育程度
(三)流动儿童学校性质
(四)流动儿童缴纳赞助费情况
五 流动儿童公共卫生服务情况
第三节 留守儿童基本状况及变化趋势
一 留守儿童及其家庭基本特征
(一)留守儿童性别年龄分布
(二)留守儿童户籍地分布
(三)留守儿童家庭收入情况
(四)留守儿童家庭子女个数分布
(五)留守儿童家庭流入地分布
二 留守儿童家庭计划生育情况
(一)留守儿童分娩地分布
(二)留守儿童符合政策生育情况
三 留守儿童受教育情况
(一)留守儿童在学情况
(二)留守儿童的受教育程度
(三)留守儿童学校性质
(四)留守儿童缴纳赞助费情况
四 留守儿童公共卫生服务情况
第四章 农村留守儿童健康状况及服务需求
第一节 不同年龄阶段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状况
一 学龄前留守儿童健康状况及问题
二 小学阶段留守儿童面临的主要健康问题
三 初中阶段留守儿童的健康状况及问题
(一)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身体健康状况差别不大
(二)留守儿童健康、卫生习惯的养成要差于非留守儿童
(三)初中阶段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要差于非留守儿童
第二节 如何促进留守儿童身心健康
一 学校层面的经验
(一)学校整体健康教育能力不足,更难以满足留守儿童的健康知识需求
(二)基层教师在留守儿童相关工作上缺乏经济激励
(三)部分教师对留守儿童存有刻板化印象
(四)学校组织的针对留守儿童的关爱活动,客观上划分了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给留守儿童贴上了“标签”
二 基层政府层面的经验
(一)对留守儿童健康问题认识不足
(二)民政、卫计、教委各自为政,服务内容存在重复
(三)尚未明确对留守儿童健康教育的提供机制、方式方法的认识
(四)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亟须更新,需理解留守儿童的确切需求
(五)部分活动可能会对留守儿童带来负面的心理影响
三 相关对策建议
(一)加强儿童喂养和生长发育的宣传教育工作
(二)细分留守儿童群体,提供有针对性的健康服务
(三)转变基层卫生计生人员职能,开展儿童早期发展干预
(四)加强偏远地区留守儿童的疾病应急处理救助
(五)加强对青春期留守儿童的生理健康教育
第五章 农村留守儿童在校表现:父母流动究竟带来了什么影响?
第一节 留守状态对儿童在校表现影响相关理论
一 父母流动与留守儿童的智力行为
二 父母流动与留守儿童的人际行为
三 父母流动与留守儿童的内在行为
第二节 留守儿童在校表现基本情况
一 研究数据基本情况
二 留守儿童在校表现的衡量指标及基本状况
第三节 父母流动对留守儿童在校表现的影响:倾向得分匹配分析
第四节 父母流动对留守儿童在校表现的影响:小结及讨论
第六章 留守儿童校园欺凌状况及影响因素
第一节 留守儿童校园欺凌的理论框架
一 留守儿童的弱势地位
二 校园欺凌概念及理论框架
三 校园欺凌影响因素
第二节 农村留守儿童校园欺凌基本情况
第三节 农村留守儿童校园欺凌影响因素分析
一 留守对儿童遭受校园欺凌的影响程度
二 农村留守儿童遭受校园欺凌的影响机制分析
第四节 结论及讨论
第七章 儿童跨省流动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第一节 流动人口子女随迁的理论框架
第二节 流动人口子女跨省随迁的分析模型
一 研究数据基本情况
二 儿童随同父母流动的影响因素分析模型介绍
第三节 流动人口子女跨省随迁状况描述
第四节 跨越省份:流动人口子女随迁的影响因素
一 实证分析
二 小结
第八章 我国流动儿童学前教育的状况及其影响
第一节 我国的托幼政策变迁与学龄前流动儿童托幼服务
一 我国学前教育政策演变
二 流动人口学前教育的政策壁垒
三 学龄前流动儿童托幼服务困境
第二节 流动人口随迁幼儿学龄前教育状况
一 我国学龄前流动儿童基本状况
二 我国学龄前流动儿童早期照顾与教育基本状况
三 学龄前流动儿童学前教育的省级差异
四 流动儿童学前教育状况的城市层面观察
五 流动儿童学前教育状况的社区层面分析
第三节 流动儿童托幼服务成本及其对母亲就业的影响
一 流动儿童学前教育成本对女性就业影响的理论框架
二 流动儿童学前教育成本及女性就业基本状况
(一)数据来源及变量
(二)流动人口随迁子女托幼服务利用及成本状况描述
(三)不同就业和托幼服务利用下女性就业状况
三 流动儿童托幼成本对女性就业的影响:实证结果
(一)女性工资和托幼成本的Heckman两阶段回归结果
(二)女性劳动供给结构方程
第四节 改善学前教育供给,满足流动儿童需求的相关建议
第九章 流动人口妇幼保健服务:现状、问题及建议
第一节 流动人口孕产保健服务主要状况
一 流动女性基本情况
二 流动女性孕产期卫生保健服务情况
(一)孕前优生优育服务
(二)孕期《孕产妇保健手册》建立状况
三 流动人口分娩情况与产后访视服务
第二节 幼龄流动儿童健康保健基本情况
一 幼龄流动儿童基本情况
二 幼龄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状况
三 幼龄流动儿童健康检查状况
第三节 流动人口妇幼保健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对流动人口的免费叶酸提供、产后访视、适龄体检等公共服务供给依然有待加强
二 农村户籍流动人口在妇幼保健资源方面依然处于劣势
三 跨省流动人口接受妇幼保健服务的情况最差
四 生育政策外怀孕的妇女儿童权益保护不容乐观
五 流动人口孕产保健宣传与教育有待提升
六 不同城市流动人口妇幼保健服务的差异明显,流动人口聚集区域孕产保健服务提供需要改进
第四节 改进流动人口妇幼保健、促进幼龄流动儿童健康:政策建议
一 加强服务薄弱环节,推动流动人口妇幼保健服务均等化
二 加强对流动育龄人口的宣传,普及服务知晓率
三 建立全国联动的妇幼保健网络,实现保健手续的全国续接
四 为流动女性提供普惠式的妇幼保健服务
五 考虑流动人口的经济条件,强调服务的可及性和可负担性
六 加强流动人口较为集中的大型城市的服务水平和质量
第十章 青少年流动人口生殖健康知识及行为分析
第一节 青少年流动人口生殖健康知识及行为基本状况
一 青少年流动人口概念界定及群体规模
二 青少年流动人口的精神与文化生活状况
(一)近八成的青少年流动人口对社区活动漠不关心
(二)未婚青年农民工在流入地社会参与程度较低
(三)闲暇时间消遣形式较为单一,看电视/电影/录像和上网是最主要的业余休闲方式
三 青少年流动人口生殖健康知识相关状况及问题
(一)普遍缺乏生殖健康知识和保护意识
(二)青少年流动人口生殖健康知识获取渠道狭窄
四 青少年流动人口生殖健康行为相关状况及问题
(一)近2成青年人口未婚同居,婚前性行为的比例超3成
(二)平均初次性行为时间早于法定婚龄,有性经历的青年性行为发生频度较高
(三)避孕措施使用率仅七成,不安全性行为导致较高的生殖健康风险
(四)意外怀孕发生比例较高,存在多次人工流产现象
第二节 青少年流动人口生殖健康服务需求及供给状况
一 现有卫生计生政策法规对未婚流动人口的相关服务内容
二 政府部门对青年流动人口生殖健康服务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 促进青年流动人口生殖健康的建议
一 加强教育与宣传,拓展流动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知识传播渠道
二 增强青少年流动人口性与生殖健康服务利用的可及性
三 在义务教育阶段增加关于生殖健康、避孕方法的知识教育
四 加强对有关人工流产广告的监管力度,增加有关生殖健康知识的公益广告
[1]谢晋宇、于静:《中国计划城市化人口与自发城市化人口对比研究——从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看“流动人口”和迁移人口在中国人口城市化研究中的不同地位》,《中国人口科学》1992年第3期。
[2]段成荣、杨舸、张斐、卢雪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流动人口变动的九大趋势》,《人口研究》2008年第8期。
[3]陈丙欣、叶裕民:《中国流动人口的主要特征及对中国城市化的影响》,《城市问题》2013年第3期。
[4]马红旗、陈仲常:《我国省际流动人口的特征——基于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人口研究》2012年第6期。
[5]翟振武、段成荣、毕秋灵:《北京市流动人口的最新状况与分析》,《人口研究》2007年第2期。
[6]李伯华、宋月萍、齐嘉楠、唐丹、覃民:《中国流动人口生存发展状况报告——基于重点地区流动人口监测试点调查》,《人口研究》2010年第1期。
[7]李强:《当前我国城市化和流动人口的几个理论问题》,《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8]段成荣、吕利丹、邹湘江:《当前我国流动人口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对策——基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人口研究》2013年第2期。
[9]杨菊华:《从隔离、选择融入到融合:流动人口社会融入问题的理论思考》,《人口研究》2009年第1期。
[10]侯玉娜:《父母外出务工对农村留守儿童发展的影响:基于倾向得分匹配方法的实证分析》,《教育与经济》2015年第1期。
[11]邬志辉、李静美:《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现状调查报告》,《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
[12]范先佐、郭清扬:《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回顾与反思》,《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
[13]段成荣、吕利丹、王宗萍:《城市化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4年第3期。
[14]郑磊、吴映雄:《劳动力迁移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发展的影响——来自西部农村地区调查的证据》,《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
[15]段成荣、吕利丹、郭静、王宗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生存和发展基本状况——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人口学刊》2013年第3期。
[16]李云森:《自选择、父母外出与留守儿童学习表现——基于不发达地区调查的实证研究》,《经济学》(季刊)2013年第3期。
[17]闫茂华、陆长梅:《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健康状况调查分析——以连云港市为例》,《安徽农业科学》2013年第2期。
[18]陈玥、赵忠:《我国农村父母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健康的影响》,《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2年第11期。
[19]谢贝妮、李岳云:《父母外出务工对子女高中教育的影响》,《经济管理》2012年第11期。
[20]陶然、周敏慧:《父母外出务工与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基于安徽、江西两省调查实证分析的新发现与政策含义》,《管理世界》2012年第8期。
[21]牛建林:《农村地区外出务工潮对义务教育阶段辍学的影响》,《中国人口科学》2012年第4期。
[22]赵苗苗:《贫困农村地区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健康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23]李强、臧文斌:《父母外出对留守儿童健康的影响》,《经济学》(季刊)2011年第1期。
[24]张俊良、马晓磊:《城市化背景下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探讨》,《农村经济》2010年第3期。
[25]王丽双:《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研究综述》,《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11期。
[26]范兴华、方晓义、刘勤学、刘杨:《流动儿童、留守儿童与一般儿童社会适应比较》,《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27]吴倩岚:《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28]胡枫、李善同:《父母外出务工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影响——基于5城市农民工调查的实证分析》,《管理世界》2009年第2期。
[29]史晖、王德勋:《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教育探索》2008年第9期。
[30]段成荣、杨舸:《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人口研究》2008年第3期。
[31]莫艳清:《家庭缺失对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的影响及对策》,《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期。
[32]唐春兰:《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33]赵新泉、林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以湖北省襄樊市襄阳区八镇十村“留守儿童”为个案》,《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07年第1期。
[34]王秋香:《同辈群体与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研究》,《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35]邹先云:《农村留守子女教育问题研究》,《中国农村教育》2006年第10期。
[36]王秋香:《家庭功能弱化与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文史博览》2006年第14期。
[37]周福林、段成荣:《留守儿童研究综述》,《人口学刊》2006年第3期。
[38]段成荣、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人口研究》2005年第1期。
[39]李庆丰:《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子女”发展的影响——来自湖南、河南、江西三地的调查报告》,《上海教育科研》2002年第9期。
[40]“农村外出劳动力在家子女受教育状况研究”课题组:《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子女”成长的影响及应对策略》,2001。
[41]全国妇联课题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 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中国妇运》2013年第6期。
[42]Yao Lu.(2012). Education of Children Left behind in Rural China.
[43]陈明明:《城市外来务工子女与城区儿童疾病特点比较》,载浙江省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浙江省儿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05。
[44]仇叶龙、韩优莉、常文虎、周海清:《北京市某区流动儿童参加医疗保险意愿及其特征分析》,《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1年第4期。
[45]张泽申、鲁巧珍、刘红联、徐建兴、蒋宝凤、许衍穗:《上海市长宁区民工子弟学校小学生健康状况及常见病调查》,《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05年第2期。
[46]周凤梅、杨冬梅、常欣:《北京市通州区民工子弟小学学生常见病患病现况》,《中国学校卫生》2007年第2期。
[47]李海红:《杭州市余杭区流动儿童健康状况及分析》,《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9年第2期。
[48]高琼:《农民工随迁子女医疗保障问题研究》,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49]李怀玉:《城市化进程中流动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探讨——来自河南省郑州市的调查与思考》,《中州学刊》2009年第5期。
[50]白春玉、张迪、顾国家、刘娜娜、赵淑敏、王玉红:《沈阳市部分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12年第4期。
[51]段雯晴:《农村流动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研究》,《学周刊》2014年第28期。
[52]谢春风:《我国教育行政决策的伦理困境与出路》,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53]陶西平:《我国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的制约因素和政策出路》,《教育科学研究》2012年第5期。
[54]王琳:《中美流动儿童教育政策比较研究》,《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
[55]侯艳敏:《流动儿童教育公平研究》,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56]杨敏、赵梓汝:《城市流动儿童的教育公平问题研究——基于社会资源合理配置的社会学思考》,《学术论坛》2016年第2期。
[57]赵洁丽:《流动儿童教育公平问题研究》,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58]冯帮:《经济排斥与流动儿童的教育公平》,《教育与经济》2011年第1期。
[59]任云霞:《社会排斥与流动儿童的城市适应的研究》,《陕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60]高政:《社会排斥理论视角下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研究》,《教育探索》2011年第12期。
[61]徐玲:《流动儿童社会排斥的制度性因素分析》,载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经济学分会《2008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2008年8月。
[62]王慧娟:《流动儿童教育与社会排斥——基于森的能力取向社会排斥理论的分析》,《社会工作与管理》2016年第3期。
[63]梁宏、任焰:《流动,还是留守?——农民工子女流动与否的决定因素分析》,《人口研究》2010年第2期。
[64]吕利丹、王宗萍、段成荣:《流动人口家庭化过程中子女随迁的阻碍因素分析——以重庆市为例》,《人口与经济》2013年第5期。
[65]陶然、孔德华、曹广忠:《流动还是留守:中国农村流动人口子女就学地选择与影响因素考察》,《中国农村经济》2011年第6期。
[66]宋锦、李实:《农民工子女随迁决策的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14年第10期。
[67]柯宓:《农民工子女随迁的选择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劳动经济研究》2016年第1期。
[68]洪小良:《城市农民工的家庭迁移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以北京市为例》,《中国人口科学》2007年第6期。
[69]袁霓:《家庭迁移决策分析——基于中国农村的证据》,《人口与经济》2008年第6期。
[70]周佳:《农民工选择子女随迁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理性选择的视角》,《知与行》2015年第2期。
[71]许传新、张登国:《流动还是留守:家长的选择及其影响因素》,《中国青年研究》2010年第10期。
[72]徐晶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心理状况的比较研究》,《思想理论教育》2010年第10期。
[73]袁晓娇、方晓义、刘杨、蔺秀云、邓林园:《流动儿童社会认同的特点、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教育研究》2010年第3期。
[74]吴玉珅、徐礼平:《家庭功能理论视角下随迁儿童社会适应问题研究》,《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4期。
[75]王中会、蔺秀云、侯香凝、方晓义:《流动儿童城市适应及影响因素——过去20年的研究概述》,《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2期。
[76]史晓浩、王毅杰:《流动儿童的孤独感及其影响因素——基于农民工子女的抽样调查》,《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77]陶行、尹小俭:《留守儿童、随迁儿童和城市儿童营养状况的比较研究》,《体育与科学》2015年第5期。
[78]张华:《随迁子女、城市和留守学龄儿童体质健康的比较研究》,《科技信息》2013年第23期。
[79]耿德伟:《随迁对流动人口未成年子女身体发育的影响》,《南方人口》2015年第6期。
[80]林献丹、陈玲萍、郑晓春、李万仓、王志刚、邓泽静:《流动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1年第1期。
[81]邬志辉、李静美:《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城市接受义务教育的现实困境与政策选择》,《教育研究》2016年第9期。
[82]吴霓、张宁娟、李楠:《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的五大趋势及对策》,《当代教育科学》2010年第7期。
[83]吴霓、朱富言:《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升学考试政策分析》,《教育研究》2014年第4期。
[84]张绘、龚欣、尧浩根:《流动儿童学业表现及影响因素分析——来自北京的调研证据》,《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1年第3期。
[85]吕建强:《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述论》,《闽江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86]徐华潇:《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成就动机及其对学业成就的影响研究》,南京邮电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87]陈明明:《城市外来务工子女与城区儿童疾病特点比较》,载浙江省医学会儿科学分会《2005年浙江省儿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05年1月。
[88]仇叶龙、韩优莉、常文虎、周海清:《北京市某区流动儿童参加医疗保险意愿及其特征分析》,《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1年第4期。
[89]张泽申、鲁巧珍、刘红联、徐建兴、蒋宝凤、许衍穗:《上海市长宁区民工子弟学校小学生健康状况及常见病调查》,《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05年第2期。
[90]周凤梅、杨冬梅、常欣:《北京市通州区民工子弟小学学生常见病患病现况》,《中国学校卫生》2007年第2期。
[91]李海红:《杭州市余杭区流动儿童健康状况及分析》,《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9年第2期。
[92]高琼:《农民工随迁子女医疗保障问题研究》,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93]李怀玉:《城市化进程中流动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探讨——来自河南省郑州市的调查与思考》,《中州学刊》2009年第5期。
[94]白春玉、张迪、顾国家、刘娜娜、赵淑敏、王玉红:《沈阳市部分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12年第4期。
[95]谢春风:《我国教育行政决策的伦理困境与出路》,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96]陶西平:《我国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的制约因素和政策出路》,《教育科学研究》2012年第5期。
[97]王琳:《中美流动儿童教育政策比较研究》,《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
[98]侯艳敏:《流动儿童教育公平研究》,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99]杨敏、赵梓汝:《城市流动儿童的教育公平问题研究——基于社会资源合理配置的社会学思考》,《学术论坛》2016年第2期。
[100]赵洁丽:《流动儿童教育公平问题研究》,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101]冯帮:《经济排斥与流动儿童的教育公平》,《教育与经济》2011年第1期。
[102]任云霞:《社会排斥与流动儿童的城市适应的研究》,《陕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103]高政:《社会排斥理论视角下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研究》,《教育探索》2011年第12期。
[104]徐玲:《流动儿童社会排斥的制度性因素分析》,载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经济学分会《2008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2008年8月。
[105]王慧娟:《流动儿童教育与社会排斥——基于森的能力取向社会排斥理论的分析》,《社会工作与管理》2016年第3期。
[106]段成荣、吕利丹、郭静、王宗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生存和发展基本状况——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人口学刊》2013年第3期。
[107]Oswald F L,Schmitt N,Kim B H,et al. Developing a Biodata Measure And Situational Judgment Inventory as Predictors of College Student Performance[J].
[108]Seginer R. Parents’ Educational Involvement:A Developmental Ecology Perspective[J].
[109]Hoover-Dempsey K V,Sandler H M. Why Do Parents Become Involved in Their Children’s Education?[J].
[110]Mckenzie D,Rapoport H. Can Migration Reduce Educational Attainment?Evidence from Mexico[J].
[111]Robles V F,Oropesa R S.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and the Education of Children:Evidence from Lima,Peru[J].
[112]Arguillas M J B,Williams L. The Impact of Parents’ Overseas Employment on Educational Outcomes of Filipino Children[J].
[113]Benedictis G,et al. Assessing the Impact of Remittances on Child Education in Ecuador:The Role of Educational Supply Constraints[J].
[114]Bowlby J M.
[115]Steinberg L.
[116]李庆丰:《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子女”发展的影响——来自湖南、河南、江西三地的调查报告》,《上海教育科研》2002年第9期。
[117]范方、桑标:《亲子教育缺失与“留守儿童”人格、学绩及行为问题》,《心理科学》2005年第4期。
[118]Gottfredson M R,Hirschi T.
[119]Hope Trina L.,et al. The Family in Gottfredson and Hirschi’s General Theory of Crime:Structure,Parenting,and Self-Control[J].
[120]Gagnon P. Role of the Family in the Development of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J].
[121]段成荣、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人口研究》2005年第1期。
[122]Woelfel J,Haller A O. Significant Others,The Self-Reflexive Act and the Attitude Formation Process[J].
[123]Vock M,Preckel F,Holling H. Mental Abilities and School Achievement:A Test of a Mediation Hypothesis[J].
[124]Stürmer T,Rothman K J,Glynn R J. Insights into Different Results from Different Causal Contrasts in the Presence of Effect-Measure Modification[J].
[125]Guo S,Fraser M W.
[126]吴帆:《家庭发展能力建设的政策路径分析》,《人口研究》2012年第7期。
[127]赵燕:《新迁移经济学对研究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的适用性分析》,《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第11期。
[128]钟水映:《人口流动与社会经济发展》,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129]周皓:《中国人口迁移的家庭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人口研究》2004年第6期。
[130]侯佳伟:《人口流动家庭化过程和个体影响因素研究》,《人口研究》2009年第1期。
[131]陈卫、刘金菊:《人口流动家庭化及其影响因素——以北京市为例》,《人口学刊》2012年第6期。
[132]段成荣、吕利丹、王宗萍、郭静:《我国流动儿童生存和发展:问题与对策——基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南方人口》2013年第4期。
[133]谢建社、牛喜霞、谢宇:《流动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研究——以珠三角城镇地区为例》,《中国人口科学》2011年第1期。
[134]张华:《随迁子女、城市和留守学龄儿童体质健康的比较研究》,《科技信息》2013年第23期。
[135]范兴华、方晓义、刘勤学、刘杨:《流动儿童、留守儿童与一般儿童社会适应比较》,《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136]吴帆、杨伟伟:《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成长环境的缺失与重构——基于抗逆力理论视角的分析》,《人口研究》2011年第11期。
[137]盛亦男:《流动人口家庭化迁居水平与迁居行为决策的影响因素研究》,《人口学刊》2014年第3期。
[138]杨舸、段成荣、王宗萍:《流动还是留守:流动人口子女随迁的选择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9期。
[139]吕利丹、王宗萍、段成荣:《流动人口家庭化过程中子女随迁的阻碍因素分析——以重庆市为例》,《人口与经济》2013年第5期。
[140]郭亨贞:《生存在城乡“夹缝”中的孩子——流动人口子女学前教育问题的个案研究》,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141]贺琳霞:《流动幼儿家园合作的现状及思考》,《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08年第4期。
[142]李敏、卢伟:《成都市流动人口子女学前教育现状调查》,《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08年第7期。
[143]马国才、王留柯:《农民工子女入园现状及其存在问题与解决——以鞍山市为例》,《学前教育研究》2011年第5期。
[144]杨菊华、段成荣:《农村地区流动儿童、留守儿童和其他儿童教育机会比较研究》,《人口研究》2008年第1期。
[145]易承志:《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教育问题的政府治理——以上海为个案》,《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
[146]王涛、冯文泉:《流动儿童学前教育问题与应对策略探讨》,《当代教育论坛》2011年第4期。
[147]吴瑞君:《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及解决思路》,《教育发展研究》2009年第10期。
[148]湛卫清:《农民工随迁子女融合教育的困惑与对策》,《教育发展研究》2008年第10期。
[149]张燕:《社区非正规教育:解决流动儿童学前教育问题的另一种思路和途径》,载《儿童发展国际论坛论文集》,2005。
[150]赵建明:《在京某综合市场流动学前儿童家长教育方式的调查》,《上海教育科研》2005年第4期。
[151]周皓:《流动儿童的义务教育:政策制定与服务到位》,《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152]Hubenthal,M.,& Ifland,A.M.(2011). Risks for Children?Recent Developments in Early Childcare Policy in Germany.
[153]王玉香:《农村留守青少年校园欺凌问题的质性研究》,《中国青年研究》2016年第12期。.
[154]吴方文、宋映泉、黄晓婷:《校园欺凌:让农村寄宿生更“受伤”——基于17841名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的实证研究》,《中小学管理》2016年第8期。
[155]赵苗苗、李慧、李军、李林贵、王翠丽、Stephen Nicholas、孟庆跃:《父母外出务工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2年第29(1)期。
[156]刘霞、张跃兵、宋爱芹、梁亚军、翟景花、李印龙、石敬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Meta分析》,《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3年第21(1)期。
[157]唐有财、符平:《亲子分离对留守儿童的影响——基于亲子分离具体化的实证研究》,《人口学刊》2011年第5期。
[158]宋月萍、张耀光:《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以及卫生服务利用状况的影响因素分析》,《人口研究》2009年第33(6)期。
[159]李钟帅、苏群:《父母外出务工与留守儿童健康——来自中国农村的证据》,《人口与经济》2014年第3期。
[160]段成荣、吕利丹、王宗萍:《城市化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4年第12(3)期。
[161]李庆海、孙瑞博、李锐:《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模式与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基于广义倾向得分匹配法的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14年第10期。
[162]郑磊、吴映雄:《劳动力迁移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发展的影响——来自西部农村地区调查的证据》,《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
[163]魏叶美、范国睿:《社会学理论视域下的校园欺凌现象分析》,《教育科学研究》2016年第2期。
[164]Olweus,D.(1994). Bullying at School:Long-Term Outcomes for the Victims and an Effective School-Based Intervention Program.
[165]Bronfenbrenner,U.(1977). Toward an Experimental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
[166]Espelage,D.L.(2014). Ecological Theory:Preventing Youth Bullying,Aggression,and Victimization.
[167]Smith,P.K. & Sharp,S.(1994). The Problem of School Bullying.
[168]Adams,R.E.,& Bukowski,W.M.(2008). Peer Victimization as a Predictor of Depression and Body Mass Index in Obese and Non-Obese Adolescents.
[169]Swearer,S.M.,Espelage,D.L.,Vaillancourt,T.,& Hymel,S.(2010). What Can Be Done about School Bullying?Linking Research to Educational Practice.
[170]Low,S.,& Espelage,D.L.(2014). Conduits from Community Violence Exposure to Bullying and Victimization:Contributions of Parental Monitoring,Impulsivity and Deviancy.
[171]Craig,W.M.,& Pepler,D.J.(1997). Observations of Bullying and Victimization in the Schoolyard.
[172]Salmivalli,C.(2010). Bullying and the Peer Group:A Review.
[173]Kasen,S.,Berenson,K.,Cohen,P.,& Johnson,J.G.(2004). The Effects of School Climate on Changes in Aggressive and Other Behaviors Related to Bullying. In D.L.Espelage & S.M.Swearer(Eds.),
[174]Lee,C.H.(2009). Personal and Interpersonal Correlates of Bullying Behaviors among Korean Middle School Stud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