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6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0

城市北京与文化书写——北京题材影视剧研究(1978-2018)图书

Urban Beijing and Cultural Imagination: A Study of Beijing-themed Films and Television Drama Series (1978-2018)

SSAPID:101-5623-5790-83
ISBN:978-7-5201-3472-9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北京题材影视剧,总结出北京文化符号的三种表现形态:一是老北京、民国北京,主要是新中国成立前的北京历史与文化形象,如胡同、四合院等空间;二是革命北京、红色北京,主要是50年代到70年代与北京有关的历史记忆和城市空间,如大杂院、家属楼、顽主的大院;三是现代北京、国际之都,也就是与纽约、东京、香港等相并列的国际大都市。围绕着这样三种表现形式,产生了大量的影视剧作品,这些不同的历史叙述空间塑造出不同的北京文化形象,而这些北京形象在不同时代的流行也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心理。

相关信息

丛书名:北京文化研究丛书
作 者: 张慧瑜
编 辑:刘丹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11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I0 文学理论

 导论 城市空间与文化主体

  第一节 中国城市研究反思

  第二节 三种北京记忆与三个时代

  第三节 城市空间的双重转型

   1.从生产型城市到消费型城市

   2.后工业城市的浮现

 第一章 “城南旧事”:历史重述与80年代的北京故事

  第一节 民国北京的重现与两种“老北京”的故事

   一 《城南旧事》:找回逝去的“民国北京”

   二 老舍作品的重拍与现代北京的回归

   三 “清宫片”的重现与“民间”想象

  第二节 待业青年与“大杂院”空间

   一 “待业青年”与社会主义互助网络

   二 《本命年》:被阉割的主体

  第三节 顽主的自我意识及历史任务

  第四节 被遗忘的空间:《邻居》与单位制

 第二章 “阳光灿烂的日子”:消费主义时代的北京景观

  第一节 顽主的精神构成:姜文电影与冯氏喜剧

   一 姜文电影与“扮演”的政治

   二 “冯氏喜剧”的由来及终结

  第二节 文化隐喻:现当代历史剧、“帝王剧”与“商战剧”的流行

   一 历史的人质与后冷战的人性逻辑

   二 新的历史主体:从“帝王剧”到“商战剧”

  第三节 平民北京的视野

   一 胡同百姓的人间悲喜剧

   二 社会变革与北京记忆:宁瀛的“北京三部曲”

   三 “北京警察”的故事

  第四节 从都市边缘人到平民北京:第六代电影中的北京形象

   一 都市边缘人的故事

   二 平民北京的登场

 第三章 “北京爱情故事”:青春故事与双重北京空间

  第一节 青春剧的嬗变:从励志剧到腹黑剧

   一 青春文化的历史由来

   二 青春励志剧出现的社会语境

   三 电视剧《蜗居》与青春想象的破灭

    1.向下的青春:“梦想无法照进现实”

    2.《蜗居》的“现实感”

    3.“灰尘”/“死耗子”:房奴与空间区隔

    4.不“裸”的“裸婚时代”

   四 腹黑剧的流行:从《北京爱情故事》到《北京青年》

    1.职场腹黑化

    2.“回不去的”时代

  第二节 “青春”去哪儿:屌丝逆袭故事与反青春的青春片

   一 “小时代”的青春片

   二 反白日梦的白日梦:没有青春的青春片

   三 《心花路放》:作为Loser的屌丝

  第三节 江湖的消逝,后宫的浮现

   一 “宫斗”乍起

   二 “江湖”的消失,“后宫”的浮现

   三 从“宫廷”到“后宫”

   四 理性化的“铁笼”

   五 腹黑女变身情怀男:从《后宫·甄嬛传》到《琅琊榜》

  第四节 民国史观与“北平”故事

   一 新民国想象

   二 现代中国的民国化

   三 谁的人心?

 第四章 父亲的位置与两个时代的参照

  第一节 无法真正归来的“父亲”

   一 谁的归来?

   二 无法忘却的记忆

   三 被抹去的“历史”

  第二节 历史的“闯入者”

   一 谁是“闯入者”?

   二 跟踪的目光和历史的态度

   三 从历史返回现实

  第三节 借“老炮儿”之眼与父亲的角色

   一 “老炮儿”的精神构成

   二 借“老炮儿”之眼与社会空间的变迁

   三 被阉割的主体位置与1980年代的文化回响

  第四节 父亲的“审视”与两个时代的冲突

 结语 京沪双城对照记

本书主要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北京题材影视剧,总结出北京文化符号的三种表现形态:一是老北京、民国北京,主要是新中国成立前的北京历史与文化形象,如胡同、四合院等空间;二是革命北京、红色北京,主要是50年代到70年代与北京有关的历史记忆和城市空间,如大杂院、家属楼、顽主的大院;三是现代北京、国际之都,也就是与纽约、东京、香港等相并列的国际大都市。围绕着这样三种表现形式,产生了大量的影视剧作品,这些不同的历史叙述空间塑造出不同的北京文化形象,而这些北京形象在不同时代的流行也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