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和会山东问题交涉与北京政府“联美制日”外交的形成
一 代表团的选派及与会方针的确立:“联美制日”的先声
二 和会上山东问题的提出:“联美制日”浮出水面
三 山东问题失败和对德和约的拒签:“联美制日”受挫
四 补签德约的纠葛:“联美制日”再起
五 结语
多方的博弈:余日章、蒋梦麟与华盛顿会议
引言
一 余、蒋与亲美势力的结合
二 三方互动和余、蒋的因应
三 余、蒋言论与国内政治
结语
欧战后中国知识界对建立国际联盟的思考
一 为何成立国联?
二 如何建设国联?
三 怎样看待国联?
四 结语
江浙战争中列强的态度与因应之道(1924)*
一 前言
二 江浙战争的背景与发展
三 江浙战争的威胁
四 上海中立化与自由航行权问题
(一)列强驻华使领机构的应变之道
(二)北京政府外交部所提的“上海、吴淞部分地区中立化”方案
五 列强驻沪海军实力与炮舰外交
(一)海军实力
(二)炮舰外交的展现
(三)驻华使领与海军之间的歧见:炮舰外交的尺度
六 江浙战争的暂时落幕与省思
七 列强对江浙战争的基本立场
(一)英国的态度
(二)美国的态度
(三)日本的态度
八 外人反应:民间观点
(一)列强干涉论的反思
(二)中国废约论的检讨
(三)上海的地位与未来安全问题的建议
九 结语
法国退还庚款与兴学
一 中法教育基金委员会的成立及组织管理
二 经办事业
三 问题探析
巴敦调查团与中国基督教教育体系的构建
一 巴敦调查团来华的历史背景
二 中华基督教教育会与巴敦调查团
三 巴敦调查团与调查团报告书
四 调查团报告书关于基督教教育体系的构建
五 各方反应
日据台湾时期日本在厦领事法庭考略
一 日本领事法庭的缘起
二 厦门领事法庭的运作实状
(一)厦门领事法庭的行政隶属关系
(二)领事法庭的审级及管辖范围
(三)领事法庭的附属机构
1.领事法庭审判之前的调节制度
2.领事法庭的侦察与检查职能的发挥
3.领事法庭的司法互助问题
三 厦门近代法院破茧
辜显荣在近代中日关系史上充当的角色
一 日据台湾与辜显荣的发迹
二 充当日本“掮客”、干涉中国内部事务
三 为日本侵略中国大陆顽固辩护的辜显荣
近代西方大公司的华南销售网
一 四大外国公司驻华南机构概况
(一)外国石油公司在华南的机构
(二)英美烟公司在华南的机构
二 外国石油公司华南销售网的创建
(一)三大公司在华南的竞争与妥协
(二)三大公司的销售网络系统
三 英美烟公司华南销售网的创建
(一)初创阶段(清末民初)
(二)初步形成阶段(20年代)
(三)最终奠定阶段(30年代)
四 四大公司华南销售网的有效经营
(一)三大石油公司的营销制度与策略手段
(二)英美烟公司的营销制度与策略手段
五 结语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教会租地政策
一
二
(一)租地者资格
(二)租地用途
(三)租地期限与永租权问题
(四)租地纳税问题
(五)违规的处理
(六)契约问题
三
海防惨案与南京国民政府的交涉*
一
二
三
国民政府1933年关税税率问题与日本:税率公布之前的双方动向
前言
一 1933年关税税率公布之前的国民政府内部动向
二 1933年关税税率案的提出与审议
三 1933年关税税率公布前的中日接触与日本外务省的情势判断
结论
《塘沽协定》后蒋介石的对日妥协外交
一 “以和日掩护外交”
二 关内外通车问题的交涉
1.大连会谈及平沈通车交涉的初步反响
2.冈村宁次北平会谈
3.黄郛南下与平沈通车交涉的重启
三 通邮交涉的经过
英国政府对西安事变的反应
一 英使馆对事态的关注与对事变性质的判断
二 艾登的建议
三 事变的解决与英国的动机
从“广田三原则”到“近卫三原则”
一 日本应对、否定中国的三原则而提出自己的“广田三原则”
二 日本在外交谈判中坚持“广田三原则”
三 处理“中国事变”的国策与“近卫三原则”的出笼
四 日汪密约、日“华”条约与“近卫三原则”的固定
五 结论
杨杰将军与抗战前期军火采购
一 杨杰对苏工作之缘起
(一)长城战役遭受裁抑
(二)参谋本部与联苏制日
(三)全面抗战的展开
二 奉派出使与军火采购
(一)苏联出兵与借款购械
(二)杨杰作风的争议
(三)杨杰赴法任务
三 人事矛盾与返国撤职
(一)阿鲁福案之推动
(二)杨杰四面楚歌
(三)杨杰之召回与置散
四 结论
1938年日苏张鼓峰事件新论*
一 张鼓峰事件发生的历史原因
二 张鼓峰战事的基本过程
三 关于张鼓峰事件的几个问题的讨论
1.谁是这场战事的最终胜利者
2.战事双方频繁出现一些让人难以理解、完全不合常理的军事应对方式和外交举动的幕后原因
3.关于张鼓峰事件的性质
战时美国对中国抗战地位的认知轨迹
一 将中国抗战与维护自身利益相联系
二 视中国抗战为应对日本南进的战略因素
三 对中国战场在世界格局中地位的认定
1940年的国际危机与蒋介石的抉择
一 危机初临时刻的思考与“两全”方针的出台
二 制止两种“一边倒”
三 关于和战得失的再检讨
四 支撑蒋介石抉择的两大关键
1.对日本政策走向的观察
2.对德苏英美相互关系发展趋势的展望
五 结语
理念与实践
前言
一 “中国回教近东访问团”的起源
(一)组织
(二)访问团的使命
1.第一个使命
2.第二个使命
(三)访问团的希望
二 穆斯林的护国与护教行动
(一)中埃两国穆斯林合作事宜
1.成立中埃文化协会
2.确定中国留埃学生之学额*
3.艾资哈大学添授中文课程
(二)报告回教状况并请求支持抗日
三 “中国回教近东访问团”的影响
1.访问马来亚*
(1)新加坡
(2)霹雳、太平
(3)槟城
(4)重返新加坡
2.访问北婆罗洲
结语
试论1948年中印设领交涉
一 印度提出疏附建馆与国民政府的应对
二 罗家伦与梅农之交涉
三 外交部的妥协及疏附印度领事馆的建立
四 结语
1950年新中国接收美、英北京兵营地产若干问题探讨
一
(一)北京美国兵营地产问题的处理
(二)北京英国兵营地产问题的处理
二
1.美国把兵营地产问题当做“考验”新中国对美政策的一块试金石
2.美国国内的亲蒋势力极大地制约着美国政府的决策
3.美国政府认为新中国有求于它,可以利用此问题施压
1.相对于兵营地产问题而言,英国更看重的是在华的经济利益,以及香港问题
2.英国在兵营地产问题上比较和缓的态度与其对华现实主义外交是一致的
3.英国对当时中苏关系的认识也使它在兵营地产问题上采取比较和缓的态度
三
1.新中国对美、英的认识是不同的
2.美英与新中国的关系在新中国考虑对苏关系中的作用有所不同
抗美援朝运动中的美国形象与国家建构
一 政治宣传制度化
二 “战争贩子”的兽性
三 “纸老虎”
四 “美国鬼子”欠下的血海深仇
五 “家”与“国”
六 结论
美国对台军事援助研究(1950~1965年)*
一 美国对台军事援助的背景
二 美国对台军事援助概况
(一)陆军
(二)海军
(三)空军
三 美国对台军援类型和项目
四 美国对台军事援助机构
1.美军顾问团的设立和演变
2.怀特公司
五 结语
关于近代长江流域与日本关系研究的思考*
一 从区域层面考察近代中日关系的必要性及研究现状
二 应更加重视对近代长江流域与日本关系的研究
(一)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前,影响中日关系基本格局的重大事件没有发生在长江流域,从而使相关研究者减低了关注度
(二)长江流域在近代是英国势力范围之说,对人们低估日本势力在长江流域的存在与扩展不无影响
三 近代长江流域与日本关系中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从甲午战争以后到抗战前夕日本在长江流域的政治与军事存在,以及英美的态度
(二)长江流域的中日经贸关系
(三)近代长江流域社会变迁与日本的关系
(四)相关日文资料的整理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