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6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75

整合与形塑:地方政务服务机构的运作机制图书

Integrating and Shaping: Research on the Operating Mechanism of Local Administrative Organs: A Case Study of the Administrative Service Center in J City (1997-2011)

SSAPID:101-5616-5827-65
ISBN:978-7-5201-2290-0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依照组织运作环境-过程-结果的三维分析框架,通过对J市行政服务中心不同历史阶段特定事件的“深描”,力图展现一个新机构创建和发展的全景,以及各核心行动者在该“场域”中演绎的真实故事,探析影响地方政务服务机构运作的关键因素、运作困境及深层原因,从而厘清地方政务服务机构的运作逻辑、技术和机制。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谭海波
编 辑:胡亮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04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C93 管理学

 序言

 附录1 访谈对象名录

 图表目录

 附录2 访谈提纲

 文前辅文

 结束语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一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二节 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 地方政府

   二 政务服务机构

   三 运作机制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 文献回顾

    (一)政务服务机构出现的背景和成因

    (二)政务服务机构的功能和绩效

    (三)政务服务机构的结构与运行机制

    (四)政务服务机构发展中的问题与困境

    (五)政务服务机构的完善对策与发展方向

   二 文献评述

    (一)研究范围:局限在对政务服务机构内部的研究,忽略了外部环境对政务服务机构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二)分析路径:偏重于对政务服务机构静态结构、制度的研究,忽略了政务服务机构运作的动态过程

    (三)研究视角:注重对政务服务机构做体制、政策层面的宏观分析,缺乏政务服务机构在行动层面的微观视角

    (四)研究方法:缺乏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指导,较少采用规范的实证研究方法

  第四节 本书结构安排

 第二章 分析框架与研究设计

  第一节 分析框架:环境、过程与结果

   一 组织研究的传统路径与现代转向

    (一)传统路径及其解释困境

    (二)行动者系统:组织研究的现代转向

   二 “过程-事件分析”研究方法的启示

   三 组织运作整合性分析框架的建立:环境、过程与结果

    (一)环境

    (二)过程

     1.行动者

     2.权力关系

     3.特定事件

    (三)结果

     1.局部秩序

     2.实际行动体系

  第二节 研究设计:个案分析

   一 研究方法:定性研究

   二 研究工具:个案研究

   三 案例选择

   四 资料收集与分析

 第三章 机构集中:行政权力的推动与管理创新

  第一节 招商引资:机构创建的历史背景

   一 “办事难”:行政审批的低效率和部门的“官僚作风”

   二 “收费乱”:行政事业性收费多而无序

  第二节 政务服务机构的筹建

   一 缘起:人大代表的建议

   二 名称的三次变更

   三 “联合国”:机构性质与组织架构

    1.秘书科

    2.协调科

    3.行政科

   四 功能定位四个“一”

    1.落实“一座楼办事”

    2.落实“一个口受理”

    3.落实“一个窗收费”

    4.落实“一条龙服务”

  第三节 政务服务机构的运行

   一 “管委会”的设立与运作

   二 “双轨制”:创建初期的运行方式与推进策略

   三 “马上办”的合署办公与人力支持

   四 “明白卡”:审批信息的集中、公开与对外服务承诺

   五 审批书面授权与“二级章”的启用

  第四节 “貌合神离”:行政权力运作下的整合困境

   一 部门“软阻力”:从公开质疑到隐形抗拒

   二 收发室:“只挂号不看病”

   三 双重管理:窗口工作人员的尴尬处境

   四 各自为政:“穿新鞋走老路”

  本章小结 权力、策略与冲突性合作

 第四章 功能整合: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流程再造

  第一节 虚拟整合:信息技术应用的美好图景

   一 实现办公自动化,提高内部管理效率

   二 整合信息资源和业务流程,实现跨部门协同办公

   三 建设网上行政服务系统,提供无缝隙的网络服务

  第二节 网上行政服务系统的建设

   一 项目一期:先行的探索

    (一)技术方案:局域网互联基础上的协同整合模式

    (二)系统的推广应用

     1.盛大的开通启用仪式

     2.广泛的宣传报道

   二 项目二期:新的整合思路与系统建设

    (一)技术方案:数据库和信息交换平台支持下的系统对接模式

    (二)建设与应用:艰难地前行

  第三节 审批业务流程的优化与再造

   一 部门内部流程的优化与再造

   二 跨部门流程的优化与整合

  第四节 “建而不用”:信息技术整合的主要困境

   一 核心技术的“避用”

   二 二次录入的“反弹”

   三 部门惯性的“锁定”

   四 服务对象的“缺位”

  本章小结 技术、流程与开放性协同

 第五章 文化形塑:服务理念的培育与制度建设

  第一节 服务共同体:新时期的战略构想

   一 《行政许可法》的颁布与实施

   二 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兴起

  第二节 服务理念指导下的文化渗透

   一 打造规范化、人性化的服务环境

   二 《行政服务之歌》与“12345”政府服务热线

   三 会议与培训

   四 评比与激励

  第三节 组织管理中的制度建设

   一 首问责任制

   二 联合办理制

   三 服务质量标准:ISO质量管理体系的导入

   四 绩效合同与监督制度

  第四节 “形同质异”:文化形塑的困境与制约

   一 仪式的形式化遵从

   二 制度的选择性遵守

   三 理念的结构性制约

  本章小结 文化、制度与融合性共生

 第六章 研究发现与结论

  第一节 研究发现

   一 环境对组织运作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1.环境的构成要素

    2.环境对组织运作的作用机制

   二 组织运作过程中的行动者与权力关系

    1.行动者

    2.权力关系

   三 组织运作逻辑及其结果

  第二节 基本结论

   一 政务服务机构的基本性质与总体格局

   二 政务服务机构的运作机制与特征

   三 政务服务机构的运作困境与成因

  第三节 政策建议

   一 明晰机构职能,合理分层定位

   二 增加法律、制度供给,打破部门利益壁垒

 后记

本书依照组织运作环境-过程-结果的三维分析框架,通过对J市行政服务中心不同历史阶段特定事件的“深描”,力图展现一个新机构创建和发展的全景,以及各核心行动者在该“场域”中演绎的真实故事,探析影响地方政务服务机构运作的关键因素、运作困境及深层原因,从而厘清地方政务服务机构的运作逻辑、技术和机制。

〔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德〕马克斯·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法〕埃哈尔·费埃德伯格:《权力与规则——组织行动的动力》,张月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法〕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

〔法〕米歇尔·克罗齐埃:《科层现象》,刘汉全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法〕米歇尔·克罗齐耶、埃哈尔·费埃德伯格:《行动者与系统——集体行动的政治学》,张月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荷〕吉尔特·霍夫斯泰德、格特·扬·霍夫斯泰德:《文化与组织:心理软件的力量》(第二版),李原、孙健敏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美〕W.理查德·斯科特:《组织理论》(第四版),邱泽奇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美〕W.理查德·斯科特:《制度与组织——思想观念与物质利益》,姚伟、王黎芳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美〕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集体行动制度的演进》,余逊达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

〔美〕埃莉诺·奥斯特罗姆等:《公共服务的制度建构:都市警察服务的制度建构》,毛寿龙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

〔美〕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第十版)》,邱泽奇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美〕安东尼·唐斯:《官僚制内幕》,郭小聪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美〕彼得·M.布劳、W.理查德·斯科特:《正规组织:一种比较方法》,夏明忠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

〔美〕大卫·M.施维格:《整合》,李远慧译,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美〕戴维·奥斯本:《摒弃官僚制:政府再造的五项战略》,谭功荣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美〕戴维·奥斯本:《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周敦仁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

〔美〕戴维·米勒:《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美〕道格拉斯·C.诺思:《制度、制度变迁和经济绩效》,刘守英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

〔美〕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王福明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美〕盖·彼得斯:《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吴爱明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美〕盖瑞·J.米勒:《管理困境——科层的政治经济学》,王勇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

〔美〕海尔·瑞尼:《理解和管理公共组织》,王孙禺、达飞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美〕简·芳汀:《构建虚拟政府:信息技术与制度创新》,邵国松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美〕杰伊·R.加尔布雷斯:《如何驾驭矩形组织:像IBM与宝洁那样运作》,张浩林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美〕拉塞尔·M.林登:《无缝隙政府》,汪大海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美〕罗伯特·K.殷:《案例研究设计与方法》,周海涛主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

〔美〕罗伯特·丹哈特:《公共组织理论》,项龙、刘俊生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美〕切斯特·巴纳德:《经理人员的职能》,王永贵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美〕斯蒂芬·戈德史密斯、威廉·D.埃格斯:《网络化治理:公共部门的新形态》,孙迎春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美〕沃尔特·W.鲍威尔、保罗·J.迪马吉:《组织分析的新制度主义》,姚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美〕詹姆斯·Q.威尔逊:《官僚机构:政府机构的作为及其原因》,孙艳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

〔美〕詹姆斯·汤普森:《行动中的组织——行政理论的社会科学基础》,敬乂嘉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美〕珍妮特·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丁煌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蔡立辉:《电子政务:信息时代的政府再造》,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曹正汉:《观念如何塑造制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陈昌盛、蔡跃洲编著《中国公共服务发展报告2006》,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陈翔:《地方行政服务中心的定位和方向——基于安徽省的实证研究》,安徽: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段龙飞:《我国行政服务中心建设》,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傅大友等:《行政改革和制度创新》,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

何显明:《市场化进程中的地方政府行为逻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何艳玲:《都市街区中的国家与社会:乐街调查》,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黄冬娅:《转变中的工商所:1949年后国家基础权力的演变及其逻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

井敏:《构建服务型政府》,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蓝志勇:《现代公共管理的理性思考》,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李汉林、梁敬东、夏传玲、陈华珊:《组织变迁的社会过程:以社会团结为视角》,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6。

李靖华:《电子政府一站式服务:浙江实证》,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

李军鹏:《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若干重要问题解析》,北京:中央党史出版社,2008。

李友梅:《组织社会学及其决策分析》,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1。

廖扬丽:《政府的自我改革:中国行政审批改革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马伊里:《合作困境的组织社会学分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2。

任晓:《中国行政改革》,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沈荣华、钟伟军:《中国地方政府体制创新路径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孙立平:《现代化与社会转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孙选中:《服务型政府及其服务行政机制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9。

田凯:《非协调约束与组织运作——中国慈善组织与政府关系的个案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汪向东、姜奇平:《电子政务行政生态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王丽莉:《服务型政府:从概念到制度设计》,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

吴毅:《小镇喧嚣:一个乡镇政治运作的演绎与阐释》,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

吴知论:《中国地方政府管理创新》,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于建嵘:《岳村政治: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俞可平:《地方政府创新与善治:案例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俞可平:《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曾繁正:《行政组织管理学》,北京:红旗出版社,1998。

张静:《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

赵永伟、唐璨:《行政服务中心理论与实践》,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6。

周黎安:《转型中的地方政府:官员激励与治理》,上海:格致出版社,2008。

周天勇等:《中国行政体制改革30年》,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周雪光:《组织社会学十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周怡:《解读社会:文化与结构的路径》,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朱国云:《组织理论历史与流派》,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

艾医卫、颜道成:《地方行政服务中心建设的成绩、问题和对策》,《中国行政管理》2007年第1期。

蔡立辉:《当代中国电子政务:反思与走向》,《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报)2005年第3期。

蔡立辉:《电子政务:因特网在政府提供公共服务中的运用》,《政治学研究》2003年第1期。

蔡立辉:《行政流程再造:电子政务应用中的问题与对策》,《电子政务》2007年第8期。

蔡立辉:《应用信息技术促进政府管理创新》,《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蔡立辉等:《整体政府:打破管理分割的一场革命》,《学术研究》2010年第5期。

曹正汉:《无形的观念如何塑造有形的组织——对组织社会学新制度学派的一个回顾》,《社会》2005年第3期。

陈时兴:《行政服务中心对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机理分析》,《中国行政管理》2006年第4期。

陈天祥:《中国地方政府制度创新的动因》,《管理世界》2000年第6期。

陈伟:《论我国西部地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经济体制改革》2004年第5期。

陈振明:《加强公共服务提供机制与方式的研究》,《东南学术》2007年第2期。

段龙飞、毕瑞峰:《组织文化创新与我国行政服务中心建设研究》,《中国行政管理》2006年第8期。

顾平安:《规范行政服务中心建设 统筹公共服务发展》,《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

郭济:《加强行政审批服务机构建设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国行政管理》2005年第12期。

郭小聪:《中国地方政府制度创新的理论:作用与地位》,《政治学研究》2000年第1期。

韩立达:《我国地方政府行政审批制度变迁的经济学分析》,《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何精华:《区分供给与生产:基于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实现方式的分析框架》,《中国行政管理》2007年第2期。

胡冕:《行政服务中心建设的组织行为学分析》,《市场周刊》2005年第1期。

胡仙芝:《关注与探索:政务服务机构的建设》,《中国行政管理》2005年第11期。

胡颖廉:《地方政府竞争与公共服务:基于中部六省数据的实证研究(1996-2005)》,《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黄萃:《基于门户网站的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整合机制研究》,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黄宗智:《认识中国:走向从实践出发的社会科学》,《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

江红义、陶欢英:《行政服务中心:绩效、困境与走向》,《中国行政管理》2007年第3期。

姜晓萍、兰旭凌:《我国行政服务中心的发展障碍与对策思考》,《中国行政管理》2007年第10期。

姜晓萍、唐冉熊:《完善行政服务中心 深化审批制度改革》,《湖南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

蓝志勇:《给分权划底线,为创新设边界——地方政府创新的法律环境探讨》,《浙江大学学报》2010年第12期。

蓝志勇:《现代国家治理体系:顶层设计、实践经验与复杂性》,《公共管理学报》2014年第1期。

蓝志勇:《政府创新的瓶颈因素及其分析》,《学术研究》2006年第7期。

李广乾:《充分发挥行政服务中心在地方电子政务建设中的作用》,《信息化建设》2006年第9期。

李永生:《政务超市:政府治理转型的方向》,《理论导刊》2009年第10期。

刘熙瑞:《服务型政府——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政府改革的目标选择》,《中国行政管理》2002年第7期。

刘熙瑞、钱冰:《当前我国行政服务中心建设的问题与对策》,《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吕维霞、陈晔:《我国行政服务中心发展中的难题及对策研究》,《公共行政》2009年第4期。

罗德刚:《从行政服务中心遭遇“开倒车”看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困境》,《中国行政管理》2006年第11期。

马明洁:《权力经营与经营式动员:一个逼民致富的案例分析》,《清华社会学评论》2000年第1期。

毛飞:《顾客战略:政务超市的内部分析》,《理论与改革》2002年第6期。

牛美丽:《公共行政学观照下的定性研究方法》,《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潘迎春:《行政服务中心与政府管理方式创新》,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

彭程等:《面向电子政务的空间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设计与实现》,《地理信息世界》2006年第4期。

彭向刚:《我国行政审批制度的突出问题与政策的目标模式》,《学术研究》2003年第9期。

钱再见:《新公共管理对我国地方政府改革的启示——论“政府超市”在中国的兴起》,《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任文杰:《“一厅式”和“一站式”》,《信息化建设》2005年第6期。

佘建国、孟伟:《建立跨部门联办机制 提高政府行政能力——以北京市怀柔区行政服务中心为例》,《中国行政管理》2006年第2期。

沈荣华、杨国栋:《论“一站式”服务方式与行政体制改革》,《中国行政管理》2006年第10期。

四川省政府研究室调查组:《对绵阳市行政服务中心的调查》,《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孙立平、郭于华:《软硬兼施:正式权力非正式运作的过程分析:华北B镇定购粮收购的个案研究》,《清华社会学评论》2000年第1期。

唐璨:《依法行政理念指导下的行政服务中心》,《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

陶军:《一站式服务的“窗口不经济”》,《理论界》2005年第11期。

王宁:《电子政务中信息资源整合的建模方法与应用研究》,大连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王胜君、丁云龙:《行政服务中心的缺陷、扩张及其演化:一个行政流程再造视角的经验研究》,《公共管理学报》2010年第4期。

王莹、马斌:《无缝隙政府理论与政府再造》,《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王郅强、靳江好:《坚持科学发展观 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4年会暨“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改革”理论研讨会综述》,《中国行政管理》2004年第10期。

吴爱明、孙垂江:《我国公共行政服务中心的困境与发展》,《中国行政管理》2004年第9期。

吴剑明、刘寒雁:《试析地方政府政务服务机构的组织边界和行政权力》,《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吴慰娜:《基于工作流的“一站式服务”行政许可系统》,《计算机工程》2006年第18期。

武媛:《我国行政服务中心发展中的困境及对策研究》,《山东社会科学》2009年第S1期。

夏书章:《公共服务》,《中国行政管理》2003年第3期。

谢军:《行政伦理及其建设平台》,《道德与文明》2002年第4期。

许源源:《新公共服务理论视角中的行政服务中心建设》,《中国行政管理》2007年第10期。

杨瑞龙:《我国制度变迁方式转换的三阶段论——兼论地方政府的制度创新行为》,《经济研究》1998年第1期。

杨树人:《论行政审批“一站式”服务体制》,《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

杨四震:《关于行政服务中心的一些看法与观点》,首届全国政务服务机构建设论坛入选论文,北京怀柔,2005。

应星、晋军:《集体上访中的“问题化”过程:西南一个水电站的移民的故事》,《清华社会学评论》2000年第1期。

曾维和:《当代西方政府改革创新的反思——走向一种“整体政府”的改革模式》,《思想战线》2009年第1期。

湛中乐:《中国加入WTO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外法学》2003年第2期。

张成福:《电子化政府:发展及其前景》,《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

张霁星:《行政许可服务中心职能作用及发展分析》,《中国行政管理》2006年第2期。

张建:《建设便民高效的政务“超市”——对滁州市行政服务中心的调研与思考》,《中国行政管理》2005年第4期。

张紧跟:《组织间网络:公共行政的新视野》,《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张立荣、冷向明:《论中国未来政府治理范式的特质与进路》,《江海学刊》2007年第3期。

张锐昕、秦浩:《行政服务中心:发展愿景、路径选择与趋近策略》,《吉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

张祝平:《构建行政伦理新平台》,《市场论坛》2004年第6期。

赵定涛、卢正刚:《我国行政服务中心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行政论坛》2004年第3期。

周汉华:《“行政服务中心”还能存在多久》,《中国经济周刊》2005年第38期。

周健孟、祥瑞:《论中国行政服务中心重塑的整体性路径:由“收发室”到公共服务供给的整体性平台》,《天府新论》2011年第3期。

周九常、高洁:《基于知识管理的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整合》,《情报科学》2006年第1期。

周雪光、艾云:《多重逻辑下的制度变迁:一个分析框架》,《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第4期。

周毅:《电子政府的公共信息服务:一个研究框架》,《情报理论与实践》2007年第1期。

Alexander,Schellong,Dieter Mans.“Citizens Preference towards One-stop Government,”http://www.dgrc.org.1999.9.10.

Bennis,Warren G.“Leadership Theory and Administrative Behavior,”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4(1959):259-301.

Caudle,S.L.Reengineering for Results:Keys to Success from Government Experience(Washington,D.C.:National Academy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1995).

Child,J.“Organizational Structure,Environment and Performance:The Role of Strategies Choice,”Sociology,6(1972):1-21.

Christopher,Pollit.“Joined-up Government:A Survey,”Political Studies Review,25(2003):47-49.

C.Batini,M.Lenzerini and B.Navathe.“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Methodologies for Database Schema Integration,”ACM Computing Survey,18(1986):323-364.

Dunleavy,Patrick.Democracy,Bureaucracy and Public Choice(Helmel Hempstead:Harvester Wheatsheaf,1991).

Fligstein,Neil.The Transformation of Corporate Control 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0).

Geoff,Mulga.“Joined up Government:Past,Present and Future,”A Report that Examines how Social Innovations Grow,Drawing on Analysis and Case Studies,http://www.young foundation.org.UK.2005.10.5.

Halligan,J.“Regeneration in an International Context,”Australian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64(2004):10-12.

Herbert,Kubicek,Martin Hagen,“One-Stop-Government in Europe:An Overview,”http://www.egov.vic.gov.cn.2008.1.22.

Klaus,Land.“Electronic Service Delivery:A Diver of Public Sector Modernization,”Information Polity,7(2002):87-96.

Klijn E.J.Klppenjan and K.Termeer.“Managing Networks in the Public Sector:A Theoretical Study of Management Strategies in Policy Networks,”Public Administration,173(1995):442.

Lawrencea,Lorsch.Organization and Environment:Management Differentiation and Integration(Boston: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1967),pp.79-105.

Lda,Vincent etc.“Collaboration and Integrated Services in the NSW Public Sector,”Australian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9(1999):50-54.

Lenk,K.Traunmuller.“A Framework for Electronic Government,”11th Ternational Workshop on Database and Expert Systems Applications(2000):271-277.

Lloyd,A.D,R.Dewar,R.Pooley.“Business Process and Legacy System Reengineering:An Overview,”http://www.egov.vic.gov.cn.2009.3.12.

Meyer and Rowan.“Institutionalized Organizations:Formal Structure as Myth and Ceremony,”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83(1977):344.

Perri 6,Towards Holistic Governance:The New Reform Agenda(New York:Palgrave,2002).

Peter,Wilkins.“Accountability and Joined-up Government,”Australian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61(2002):114-119.

Selznick,Philip.Leadership in Administration(New York:Harper & Row 1957),pp.16-17.

Stinchcombe Arthur L.Social Structure and Organizations,In Handbook of Organizations,ed.James G.March(Chicago:Rand McNally 1965),pp.142-193.

Thompson,James D.And Frederick L.“Bates.Strategies,Structureand Administration,”Administration Science,2(1957):325-42.

Tom,Ling.“Delivering Joint-up Government in the UK:Dimensions,Issues and Problems,”Public Administration,4(2002):625-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