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6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75

推进新疆社会稳定与长治久安新战略图书

SSAPID:101-5610-2077-37
ISBN:978-7-5201-0030-4
DOI:
ISSN:

[内容简介]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反新疆分裂主义斗争取得了重大的成绩,有效地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维护了新疆发展与稳定工作的大局,但仍存在值得反思之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忽视新疆分裂主义长期的历史文化基础,二是对外部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估计不足,三是未能有效处理好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本书重点从发展与稳定的关系的视角,分析两者关系的失调对改革开放以来新疆分裂主义及反分裂斗争的影响,提出政策建议。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李捷
编 辑:陈欣;王婧怡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7年04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D6 中国政治

 附录Ⅰ

 前言

 致谢

 绪论

  一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国内外分裂主义理论研究综述

    1.分裂主义界定研究

     (1)概念界定

     (2)分裂主义的构成要素

     (3)与其他概念的关联

     (4)分裂主义的类型

    2.分裂主义产生的原因分析

     (1)历史原因

     (2)国际环境因素

     (3)外部干涉因素

     (4)民族关系因素

    3.分裂主义的主要思想渊源

     (1)民族自决权

     (2)“一族一国”论

    4.分裂主义的治理研究

     (1)民族权力的政治承认

     (2)民族去政治化与国家整合

    5.国内分裂主义理论研究述评

   (二)新疆分裂主义及反“东突”斗争研究综述

    1.对改革开放以来新疆分裂主义及反“东突”斗争的研究

    2.对改革开放以来新疆分裂主义及反分裂斗争中发展与稳定因素的反思

    3.发展与稳定及其与新疆分裂主义的相关性研究

    4.对存在民族冲突和分裂主义地区发展与稳定关系的理论分析

  二 本书在理论研究或实际应用方面的意义和价值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 本书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一)研究目标

    1.对新疆分裂主义演变规律的探讨和反“东突”斗争的理论反思

    2.梳理新疆分裂主义与发展、稳定关系的理论脉络

    3.尝试为推进新疆的长治久安和跨越式发展战略建言献策

   (二)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和主要研究内容

    1.新疆分裂主义发展阶段的区分及对反“东突”斗争思想和实践的反思

    2.发展与稳定关系失衡对新疆分裂主义及反“东突”斗争的影响

    3.以发展与稳定协调关系推进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

    4.必须重视文化领域的反分裂斗争工作

  四 主要研究方法

  五 本书的创新性

   1.新疆分裂主义发展阶段的划分

   2.以发展和稳定关系的视角分析新疆分裂主义和反“东突”斗争

   3.阐释新疆发展和稳定的失衡对民族关系和分裂主义的影响

   4.加强文化领域的反分裂斗争

 第一章 新疆分裂主义的产生及发展演变

  第一节 新疆分裂主义产生的前提因素分析

   一 地理环境封闭

   二 文化差异

   三 中央权威衰落

   四 外部干涉

  第二节 新疆分裂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四个阶段

   一 新疆分裂主义的萌发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

    (一)中亚外来干涉与中央权威的衰落

    (二)英俄在新疆的争夺

    (三)“双泛”思潮在新疆的渗透蔓延

   二 新疆分裂主义的成熟期(20世纪30~40年代)

    (一)“东突厥斯坦伊斯兰共和国”的出笼和覆灭

    (二)“东突厥斯坦共和国”的建立与灭亡

   三 新疆分裂主义的相对停滞期(1949~1978年)

    (一)新疆分裂主义发展的限制因素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南疆地区的系列暴动案

    (三)20世纪60~70年代苏联支持下的“东突”活动

    (四)境外“东突”分子的活动

   四 新疆分裂主义的迅速发展期(20世纪80年代以来)

  第三节 改革开放以来新疆分裂主义的快速发展

   一 30多年来新疆分裂主义快速发展的几个时期

    1.20世纪 80年代:反弹与蔓延

    2.1990~2007年:恶性发展

    3.2008年至今:分裂主义的挑战长期化与复杂化

   二 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疆分裂主义发展的特征

    (一)暴力恐怖活动增加

     1.“7·5”事件中“东突”势力实施暴力恐怖的新特点

     2.警惕“东突”势力煽动大规模、多发性、低暴力群体事件

     3.“东突”暴力恐怖活动的本土化特征

     4.近年来暴恐活动的特性

    (二)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

     1.组建海外活动网络

     2.寻求国际支持和承认

     3.外部势力对新疆问题的干涉日益频繁

    (三)在文化领域扩张迅速

 第二章 对改革开放以来反新疆分裂主义斗争的反思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的反新疆分裂主义斗争的工作部署及经验

   一 中央维护新疆稳定、反对分裂主义的工作部署

   二 反对新疆分裂主义斗争的成功经验

    1.旗帜鲜明地反对民族分裂,对“三股势力”实施重点打击

    2.坚持各级党委对反分裂斗争的领导,抓好党的建设

    3.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遏制非法宗教活动

    4.加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分裂斗争

    5.切实做好民族工作,始终坚持高举各民族大团结的旗帜

    6.加大外交斗争力度,压缩境外敌人的生存、活动空间

  第二节 对反新疆分裂主义斗争的反思

   一 对新疆分裂主义的历史文化基础重视不够

    1.新疆民族文化认同的特点

    2.文化差异、治理不足与分裂主义

     (1)文化差异的问题

     (2)治理不足的问题

   二 对新疆分裂主义的外部因素估计不足

    1.国际格局变动与外部势力的干涉

    2.第三次民族主义浪潮的影响

    3.宗教极端主义的影响

   三 未能妥善处理新疆发展与稳定之间的关系

  第三节 分裂和反分裂斗争中的文化因素与发展因素

   一 分裂主义产生过程中的文化因素

   二 分裂主义发展过程中的推动因素

   三 改革开放以来新疆分裂与反分裂斗争中的发展因素

   四 反分裂斗争中的文化因素与发展因素

 第三章 发展与稳定关系失调对新疆分裂主义及反分裂主义斗争的冲击

  第一节 新疆的发展失衡与群体差别的扩大

   一 新疆的发展失衡(经济层面)

    (一)区域差别:新疆落后于内地特别是沿海地区

     1.新疆与内地的差别

     2.西部与内地族群发展上的差距

    (二)地区差别:北疆地区明显超过南疆地区

    (三)城乡差别:大中城市发展远快于农村及小城镇

    (四)行业差别:能源、交通、建筑、金融等行业发展明显快于其他行业

    (五)群体差别:以上不断扩大的差别大多落脚于群体差别

     1.族群发展的落差

     2.少数族群发展的滞后

   二 群体边界的强化(社会层面)

    (一)发展失衡与群体边界

    (二)民族优惠政策与群体边界

     1.优惠政策与群体边界

     2.民族优惠政策与国家整合

    (三)文化隔离与分裂主义

  第二节 发展稳定关系的失调与群体冲突

   一 发展与稳定关系研究综述

   二 群体间横向差异的扩大与冲突

    (一)群体边界的清晰与固化

     1.文化差异与族性

     2.民族边界的清晰与固化

    (二)群体间的利益争夺

    (三)群体间的横向差异与冲突

     1.横向差异与怨恨

     2.作为动员手段的横向差异

    (四)亚齐的案例

  第三节 发展与稳定失调对新疆族群关系及发展稳定的影响

   一 发展问题对新疆族群关系的影响

   二 发展视角下的族群心理分析

   三 现代化与新疆族群矛盾

   四 民族地区危机事件的产生

   五 反分裂斗争中的政治稳定与社会稳定

    1.政治稳定及其挑战

    2.社会稳定及其影响因素

    3.社会分化、政治分化与分裂主义

  第四节 新疆发展与稳定失调的深层原因探讨

   一 参与发展的机会与能力不足

    1.市场参与率

    2.能力贫困

   二 南疆地区少数民族的贫困与参与机会不足

    1.市场参与能力不足

    2.发展参与机会不足

   三 少数民族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难与机会和能力的不足

    (1)机会不足的问题

    (2)参与能力缺乏的问题

   四 文化差异因素对新疆发展与稳定具有决定性影响

    1.文化差异异化与国家认同危机

    2.文化差异异化与宗教极端主义

 第四章 对新时期反新疆分裂主义的实践与理论思考

  第一节 反对分裂主义维护新疆稳定

   一 坚决反对分裂主义

   二 严厉打击暴力恐怖活动

    (一)应对新疆分裂主义暴力恐怖活动的新挑战

     1.对于境内的“东突”势力

     2.对于境外的“东突”势力

    (二)重视分裂主义的文化因素

    (三)推进新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1.国内机制

     2.国际机制

   三 在发展与稳定的协调中加强民族团结

    1.当前处理新疆发展稳定关系的基本原则

    2.缓解民族矛盾、促进民族团结

  第二节 实现新疆的均衡与科学发展

   一 均衡与科学发展的理论分析

    1.理论内涵与政策要点

    2.中国政府对包容性增长理念的倡导与实践

   二 努力实现发展与稳定的均衡

    (一)均衡发展与动态稳定的交叉点:公平

    (二)公平与机会平等

   三 必须从发展与稳定相协调的角度来推进新疆发展:以喀什为例

   四 努力推进新疆协调与科学发展

    (一)加快新疆发展方式的转变

     1.发展是解决新疆问题的关键

     2.传统的追赶型发展战略

     3.加快新疆发展方式的转变

    (二)保障和改善民生,使发展成果惠及全民

     1.将民生作为加快新疆发展及其方式转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保障和改善民生,共享发展成果

    (三)提高公民的经济参与能力,保证机会平等

     1.实施充分就业的策略

     2.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与能力

  第三节 加强文化认同建设构建公民国家

   一 加强文化认同建设与国家整合

    1.国家主体文化的弱化与分裂主义

    2.少数民族地区先进文化建设

    3.文化反分裂的几点建议

   二 个体机会平等与构建公民国家

    (一)从民族国家到公民国家

     1.部族、民族主义国家

     2.现代民族国家中的民族与国家

     3.公民国家

    (二)构建民主和谐的多民族公民国家的途径:从多元主义到公民主义

     1.多元主义

     2.塑造国族认同,确立公民身份权利——民族成员公民化

    (三)公民国家构建的长期性

 结语

 附录Ⅱ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反新疆分裂主义斗争取得了重大的成绩,有效地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维护了新疆发展与稳定工作的大局,但仍存在值得反思之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忽视新疆分裂主义长期的历史文化基础,二是对外部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估计不足,三是未能有效处理好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本书重点从发展与稳定的关系的视角,分析两者关系的失调对改革开放以来新疆分裂主义及反分裂斗争的影响。通过系统的理论和实践梳理,为新时期反新疆分裂主义斗争和新疆社会稳定与长治久安新战略的推进建言献策。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74。

[2]《列宁全集》(第二版),人民出版社,1990。

[3]《毛泽东文集》,人民出版社,1999。

[4]《邓小平文选》,人民出版社,1994。

[5]《江泽民文选》,人民出版社,2006。

[6]胡锦涛:《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新疆工作文献选编(1949~2010)》,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新疆工作文献选编(1949~2010)》,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

[8]杨恕:《世界分裂主义论》,时事出版社,2008。

[9]潘志平:《民族自觉还是民族分裂?》,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

[10]潘志平、王鸣野、石岚:《“东突”的历史与现状》,民族出版社,2008。

[11]厉声:《中国新疆:历史与现状》,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

[12]马大正:《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新疆稳定问题的观察与思考》,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

[13]马大正、许建英:《“东突厥斯坦国”迷梦的幻灭》,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

[14]张秀明:《新疆反分裂斗争和稳定工作的实践与思考》,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

[15]李琪:《“东突”分裂主义势力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16]陈衍德:《多民族共存与民族分离运动——东南亚民族关系的两个侧面》,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

[17]周平:《民族政治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18]周平:《中国少数民族政治分析》,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

[19]尹筑光:《新疆民族关系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1996。

[20]杨发仁:《西部大开发与民族问题》,人民出版社,2005。

[21]杨策:《近代新疆史事述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

[22]陈慧生、陈超:《民国新疆史》,新疆人民出版社,2007。

[23]张大军:《新疆风暴七十年》,兰溪出版有限公司,1980。

[24]王柯:《东トルキスタン共和国研究——中国のイスラムと民族问题》,东京大学出版会,1999。本书已由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国外新疆问题研究译丛》翻译。

[25]沈志华:《中苏关系史纲》,新华出版社,2007。

[26]张家栋:《全球化时代的恐怖主义及其治理》,上海三联书店,2007。

[27]阿班·毛力提汉:《改革开放在新疆的实践与发展》,新疆人民出版社,2008。

[28]阿班·毛力提汉:《新疆农村贫困问题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

[29]国家统计局:《新疆统计年鉴》(2010),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29]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政策研究室课题组:《新疆贫困状况及扶贫开发》,新疆人民出版社,2010。

[30]伊庆双:《西部经济跨越式发展社会环境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31]李万明:《反贫困开发与可持续发展——新疆和田地区与哈巴河县案例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32]马戎:《民族与社会发展》,民族出版社,2001。

[33]马戎:《少数民族社会发展与就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34]费孝通:《费孝通学术精华》,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88。

[35]关凯:《族群政治》,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

[36]严庆:《冲突与整合:民族政治关系模式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37]胡鞍钢、王绍光、康晓光:《中国地区差距报告》,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

[38]胡鞍钢:《中国:民生与发展》,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39]李泽、李尚凯:《新疆民族心理研究》,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闻出版局出版发行处,内部发行,1992。

[40]吴琼:《新疆大开发中的民族关系及其调适》,新疆大学出版社,2006。

[41]赵振明、房文杰、刘仲康:《新时期新疆民族与宗教问题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

[42]司正家编《区域经济理论与新疆区域经济发展》,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43]中国社科院民族研究所:《中国少数民族现状与发展调查研究:墨玉县维吾尔族卷》,民族出版社,1999。

[44]李全胜:《新疆区域经济发展与大学生就业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

[45]世界银行:《增长报告:持续增长与包容性发展战略》,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

[46]温军:《民族与发展:新的现代化追赶战略》,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47]王希恩:《民族过程与国家》,甘肃人民出版社,1999。

[48]宁骚:《民族与国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49]〔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刘为等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

[50]〔美〕西德尼·塔罗:《运动中的力量:社会运动与斗争政治》,吴庆宏译,译林出版社,2005。

[51]〔英〕史蒂夫·芬顿:《族性》,刘泓等译,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

[52]〔英〕安东尼·吉登斯:《民族-国家与暴力》,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53]〔英〕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邓戈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54]〔英〕安东尼·史密斯:《全球化时代的民族与民族主义》,龚维斌、良警宇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55]〔美〕阿历克斯·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殷陆君编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

[56]〔美〕菲利克斯·格罗斯:《公民与国家——民族、部族和族属身份》,王建娥、魏强译,新华出版社,2003。

[57]〔德〕哈贝马斯:《包容他者》,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58]〔印度〕阿玛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于真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59]〔美〕西蒙·库茨涅兹:《各国经济增长》,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60]〔美〕拉铁摩尔:《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唐晓锋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61]〔美〕贾斯汀·卢德森:《绿洲特征:沿着中国丝绸之路的维吾尔民族主义》,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1997。

[62]〔德〕马克斯·舍勒:《价值的颠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63]〔美〕米尔顿·弗里德曼、罗斯·弗里德曼:《自由选择》,胡骑等译,商务印书馆,1982。

[1]温家宝:《关于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的几个问题》,《求是》2010年第7期。

[2]张春贤:《抓住机遇,后发赶超,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求是》2011年第10期。

[3]杨恕:《分裂主义界定研究》,《国际政治研究》2010年第3期。

[4]杨恕:《分裂主义产生前提及动因分析》,《世界经济与政治》2011年第12期。

[5]杨恕、曹伟:《评清朝在新疆的隔离制度》,《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8年第2期。

[6]杨恕、汪金国:《20世纪80~90年代全球民族主义浪潮及相关理论探讨》,《新疆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

[7]杨恕、李捷:《分裂主义国际化进程研究》,《世界经济与政治》2009年第12期。

[8]马戎:《理解民族关系的新思路——少数族群问题的“去政治化”》,《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

[9]马戎:《经济发展中的贫富差异问题——区域差异、职业差异和族群差异》,《北京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10]郑永年、单伟:《疆藏骚乱原因剖析暨新加坡经验的启示》,《东亚论文》2010年第77期。

[11]张建军:《近二十年民族分裂主义研究述评》,《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

[12]丁诗传、葛汉文:《对冷战后民族分离主义运动的几点思考》,《现代国际关系》2000年第11期。

[13]王建娥:《民族分离主义的解读与治理——多民族国家化解民族矛盾解决分离困窘的一个思路》,《民族研究》2010年第2期。

[14]朱毓朝:《国际法和国际政治中的分离主义》,《国际政治科学》2005年第2期。

[15]王联:《论民族主义与分裂主义》,《国际政治研究》2010年第3期。

[16]郝时远:《民族分裂主义与恐怖主义》,《民族研究》2002年第1期。

[17]李捷:《论分裂主义对国家安全的威胁》,《国际政治研究》2010年第3期。

[18]李捷、杨恕:《中国周边国家自治制度评析》,《广西民族研究》2009年第3期。

[19]李捷、王婷婷:《“疆独”、“藏独”国际化路径研究》,《广西民族研究》2010年第2期。

[20]郭艳:《民族分离运动与国家认同的构建——印度尼西亚个案研究》,《国际论坛》2004年第5期。

[21]梁敏和:《印度尼西亚现代民族分离主义运动的特点》,《世界民族》2002年第4期。

[22]张永红:《“民族分离主义”辨析》,《理论月刊》201年第7期。

[23]邢爱芬:《当代自决权问题新探》,《理论前沿》2003年第13期。

[24]王英津:《自决权:并非分离主义的挡箭牌》,《福建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25]朱伦:《走出“民族—国家”古典理论的误区——“民族自决,还是民族分裂”读后记》,《西域研究》2000年第2期。

[26]余建华:《世纪之交世界民族分离主义运动的背景及其理论探析》,《世界民族》1999年第2期。

[27]张洁:《从亚齐分离运动看印尼的民族分离主义问题》,《当代亚太》2000年第7期。

[28]胡润忠:《多民族国家民族分离主义治理战略研究》,《学术探索》2011年第2期。

[29]方华平:《试论冷战后的民族分离主义》,《国际政治研究》1995年第3期。

[30]李学保:《民族认同、族裔民族主义与后冷战时代的世界冲突》,《青海民族研究》2010年第4期。

[31]张友国:《亚文化、民族认同与民族分离主义》,《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7期。

[32]买买提祖农:《抗战时期新疆在中苏关系中的地位》,《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3期。

[33]徐玉圻、顿时春:《苏联与新疆三区革命》,《西域研究》1999年第3期。

[34]邓力群:《新疆和平解放前后——中苏关系之一页》,《近代史研究》1989年第5期。

[35]李爽:《试析新疆土地改革的特点》,《新疆大学学报》(社科版)1992年第3期。

[36]李晓霞:《新中国成立后新疆族际通婚政策的演变》,《西北民族研究》2006年第1期。

[37]邓茵:《“经济发展的速度不一定越快越好”——对话著名人类学家杨圣敏教授》,《中国民族》2011年第6期。

[38]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组织部课题组:《关于正确认识和处理新形势下新疆民族问题的调查报告》,《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1年第2期。

[39]熊坤新、严庆:《民族问题中的民族意识和民族主义情绪》,《广西民族研究》2005年第3期。

[40]王海霞、杨圣敏:《新疆库车县民族关系调查与试分析》,《西北民族研究》2007年第2期。

[41]孙雁:《累赘还是隐患?——评估中国族群问题的危机度》,《领导者》2011年第4期。

[42]关凯:《多元文化主义与民族区域自治——民族政策国际经验分析(下)》,《西北民族研究》2004年第2期。

[43]关凯:《民族政策的传统模式与民族问题的现代性解决方案》,《西北民族研究》2004年第1期。

[44]朱军:《城市化进程中民族地区危机事件产生机制分析》,《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

[45]郭志仪、祝伟:《我国山区少数民族贫困成因的框架分析——基于市场参与率的视角》,《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46]彭国华:《中国地区收入差距、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收敛分析》,《经济研究》2005年第9期。

[47]孙慧钧:《我国农村区域间收入差距构成的实证分析》,《统计研究》2007年第11期。

[48]李鹏:《农民转移就业的影响因素解析——以新疆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为视角》,《经济学家》2010年第7期。

[49]葛笑如:《“包容性增长”的正义品质》,《求实》2011年第8期。

[50]艾弗兹·阿里:《不平等和亚洲包容性增长的必要性》,刘英译,《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1年第2期。

[5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研究院课题组:《对新疆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主要目标的测算与分析》,《新疆财经》2010年第4期。

[52]《十字路口的新疆》,《瞭望》2010年第24期。

[53]鄂璠:《民生建设年里的新疆加速度》,《小康》2011年第9期。

[54]王茂林:《对当前民生建设的几点认识》,《求是》2011年第17期。

[55]刘纯彬、李叶妍:《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就业状况调查报告——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为例》,《农村经济》2011年第6期。

[56]《民族融合是新疆政策的最高目标》,《南风窗》2010年6月。

[57]郭忠华:《民族国家的三大矛盾——来自吉登斯的启示》,《现代哲学》2006年第4期。

[1]世界银行:《冲突、安全与发展》,《世界发展报告》,2011年。

[2]世界银行:《公平与发展》,《世界发展报告》,2006年。

[3]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战胜人类贫困》,《2000年贫困报告》,2000年。

[4]世界银行:《从贫困地区到贫困人群:中国扶贫议程的演进——中国贫困和不平等问题评估》,2009年。

[5]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东突”恐怖势力难脱罪责》,2002年。

[6]郭正林、余振:《族群意识与国家认同:新疆维汉关系问卷分析》,《新疆民族团结研究调查报告》,2002年。

[7]常开霞:《我国社会转型时期民族利益协调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学位论文,2009年。

[8]胡锦涛:《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5年5月28日,第1版。

[9]《新疆2010年民生支出突破1000亿元》,人民网,2011-01-20(2).

[10]杨恕:《和田出点事,新疆的天塌不下来》,《环球时报》2011年7月19日,第14版。

[11]《“疆独”组织的钱从哪里来?》,《环球时报》2009年7月17日,第2版。

[12]杨思远:《民族区域经济的繁荣与民族经济的发展》,《中国民族报》2010年8月20日,第8版。

[13]努尔·白克力:《提高反分裂斗争水平,确保新疆长治久安》,亚心网,http://www.iyaxin.com,2008-09-10。

[14]《山东和新疆携手推进新疆农村双语教师培训》,新华网,http://www.sd.xinhuanet.com/news/2011-09/29/content_23803464.htm.

[1]Crawford,J.,The Creation of States in International Law,(Clarendon:Clarendon Press,2006).

[2]Bartkus,Viva Ona,The Dynamic of Secession,(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

[3]Aleksandar Pavkovi?,Peter Radan,Creating New States:Theory and Practice of Secession,(London:Ashgate Publishing Limited,2007).

[4]Dahlitz,J.,Secession and International Law,Conflict Avoidance-Regional Appraisals,(TMC Asser Press,2003).

[5]В.А.Бармин,Синьцзянв советско-китайских отношнгиях 1941-1949,(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БГПУ,Барнаул,1999).

[6]Gurr,Ted,Why Men Rebel,(Princeton,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0).

[7]DubéL,Guimond S.,“Relative deprivation and social protest:The personal-group issue”,Relative deprivation and social comparison:The Ontario symposium,J MOlson,C P Herman,M P Zanna,Eds,(Hillsdale,Nj:Erlbaum,1986).

[8]Nathan Glazer,Moynihan,Daniel P.,Ethnicity:Theory and Experience,(Ca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5).

[9]Barth F.,Ethnic Groups and Boundaries:The Social Organisation of Culture Difference,(London:Allen and Unwin,1969).

[10]Donald Horowitz,Ethnic Groups in Conflict,(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5).

[11]C.Crocker,F.O.Hampson and P.Aall,Leashing the Dogs of War:Conflict Management in a Divided World,(Washington DC:United States Institute of Peace,2007).

[12]Scheler,Ressentiment,(Milwaukee,Wisconsin:Marquette University Press,1994).

[13]Tilly,Charles,Durable Inequality,(Berkeley C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8).

[14]Gurr,Ted R.,Why Men Rebel,(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0).

[15]Gurr,Ted R.,People Versus States:Minorities at Risk in the New Century,(Washington DC:United States Institute of Peace,2000).

[16]Tim Kell,The Roots of Acehmese Rebellion,1989-1992,(New York:Cornell University,1995).

[17]Buchignani,Norman,Continuous Journey:A Social History of South Asian and Canada,(Toronto:McClelland and Stewart,1985).

[18]R.L.Watts and D.G.,Brown,Options for a New Canada,(Toronto: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1991).

[1]Allen Buchanan,“Toward a Theory of Secession”,Ethics,Vol.101,No.2(1991).

[2]Allen Buchanan,“Theories of Secession”,Philosophy and Public Affairs,Vol.26,No.1(1997).

[3]Yuan-kang Wang,“Toward a Synthesis of the Theories of Peripheral Nationalism:A Comparative Study of China’s Xinjiang and Guangdong”,Asian Ethnicity,Vol.2,No.2(2001).

[4]Erin Jenne,“A Bargaining Theory of Minority Demands:Explaining the Dog That Didn’t Bite in 1990s Yugoslavia”,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Vol.48,No.4(2004).

[5]Olson J.M.,Roese N.J.,Meen J.,Robertson D.J.,“The preconditions and consequences of relative deprivation:Two field studies”,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Vol.58,No.4(1995).

[6]Fearon,James D.,David D.Laitin,“Explaining Interethnic Cooperation”,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Vol.90,No.4(1996).

[7]Hotowitz,“Ethnic Groups in Conflict”,Journal of Democratic,Vol.13(2002).

[8]Homer-Dixion Thomas F.,“Environmental Scarcities and Violent Conflict:Evidence from Cases”,International Security,Vol.19,No.1(1994).

[9]Percival Val and Thomas Homer-Dixon,“Environmental Scarcity and Violent Confelict:The Case of South Africa”,Journal of Peace Research,Vol.35,No.3(1998).

[10]Gudrun ?stby,“Horizontal Inequalities and Civil War:Do Ethnic Group Inequalities Influence the Risk of Domestic Armed Conflict?”,Cand.Polit.Thesis in Political Science,August 2003.

[11]Rogers Brubaker,“Nationalizing States in the Old ‘New Europe’—and the New”,Ethnic and Racial Studies,Vol.19(1996).

[12]Brown,“Horizontal Inequalities,Ethnic Separatism and Violent Conflict:The case of Aceh,Indonesia”,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2005 Issue Notes,2005.

[13]Bovingdon,G.,“Autonomy in Xinjiang:Han Nationalist Imperatives and Uyghur Discontent”,Policy Studies,Vol.11,No.1(2004).

[14]Daniel S.Treisman,“Russia’s ‘Ethnic Revival’:the Separatist Activism of Regional Leaders in the Postcommunist Order”,World Politics,Vol.49,No.2(1997).

[15]Ali I.,“Inequality and Imperative for Inclusive Growth in Asia”,Asian Development Review,Vol.24,No.2(2007).

[1]Toufiq Siddiqi,Pakistan:Between Rocks and Hard Places As Elections Approach,East-West Center,Asiapacific Bulletin,Feb.15,2008.

[2]Jessica Koch,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thnic Separatism in Western China:A New Model of Peripheral Nationalism,Working Paper No.134,Asia Research Centre,University of Amsterdam.

[3]Frances Stewart,Graham Brown and Arnim Langer,Policies towards Horizontal Inequalities,CRISE Working Paper No.42,March 2007.

[4]Lars-Erik Cederman,Nils B.Weidmann,and Kristian Skrede Gleditsch,Horizontal Inequalities and Ethno-Nationalist Civil War:A Global Comparison,Paper for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Association,and the 7th Pan-European IR Conference,August 25,2010.

[5]Stanley Toops,Demographics and Development in Xinjiang after 1949,East-West Center Washington,2004.

[6]Георгий МЕЛИКЯНЦ. ЗАБЫТ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Восточный Туркес-тан был брошен на произвол судьбы,http://www.inauka.ru/catalogue/article32556.html.

[7]Dolkun Isa. Three Years Working Report of the World Uyghur Congress,May 23,2009,http://www.uyghurcanadiansociety.org/09052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