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3

引证文献

2 !

参考文献

81

上海经济发展报告(2011)图书

ANNUAL REPORT ON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SHANGHAI(2011)

SSAPID:101-5595-3962-03
ISBN:978-7-5097-2043-1
DOI:
ISSN:

[内容简介] 主报告将2011年定位在“十二五”开局之年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并通过回顾和分析2010年上海经济发展的态势与特征,2011年上海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利用经济领先指标及其合成指数的走势,运用情景分析对2011年上海经济形势和主要宏观经济指标进行了判断与预测。2010年上海经济取得了快速增长,这既是由于2009年同期二产基数偏低、2010年工业大幅增长原因所致,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世博”带来的旅游、消费和会展的大幅增长及其由此带来的货物与服务净流出的快速增长。结合分析和判断2011年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以及“世博后效应”对上海经济增长的影响与作用,通过对2011年上海宏观经济主要领先指标及其合成指数走势的分析,本报告认为,由于上海经济稳定快速增长的基础不够稳固,2011年经济增速的不确定性依然较大,经济出现一定幅度回落的可能性非常大。2011年上海宏观经济领先指数的走势将缓慢上升,但升幅不大,预计全年上海经济增速将低于8%。

相关信息

丛书名:上海蓝皮书
作 者: 潘世伟 沈开艳
编 辑:任文武;姚冬梅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年01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F0 经济学

 法律声明

 上海蓝皮书编委会

 Abstract

 主编简介

 中国皮书网

 中文摘要

 BⅠ 总报告

  B.1 “十二五”开局之年上海经济发展预测分析与对策建议

   一 2010年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上海经济运行态势的判断

    (一)2010年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二)2010年上海经济运行态势的分析与预测

     1. 2010年上海宏观经济主要领先指标及其合成指数走势的分析

     2.“世博效应”对上海经济增长的影响与作用分析

   二 “十二五”开局之年上海经济转型面临的突出问题

    (一)传统的外需推动模式难以维持,外部需求不会有明显增加

    (二)消费增长难以持续,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显著降低

    (三)经济与金融的不稳定性与风险可能出现加剧的趋势

    (四)投资储备不足,民间投资缺乏动力,政策退出风险压力临近

    (五)产业结构仍将被动调整,优化的基础不牢固

    (六)上海经济运行的工业、金融业和房地产业三大引擎的短中期动力已显不足

    (七)创新驱动模式在体制缺陷和监督不完善并存的条件下效率难以提高

    (八)“西快东慢”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形成过程是缓慢和曲折的,其增长重心逐步出现的多元化对上海经济挑战与机会并存

   三 “十二五”开局之年上海经济形势的判断与预测

    (一)2011年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的分析与判断

    (二)2011年上海经济运行态势的分析与预测

     1. 2011年上海宏观经济主要领先指标及其合成指数走势的分析

     2.“世博后效应”对上海经济增长的影响与作用的研判

     3. 2011年上海宏观经济形势预测及其情景分析

   四 “十二五”开局之年上海经济转型的对策建议

    (一)积极抓住“后世博”发展机遇,转变城市发展方式

    (二)积极推进体制与机制的转型,促进经济结构转型

    (三)抓住中西部积极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建设的时机,发挥东部地区投资效益高的优势,推动外需向内需的转型

    (四)逐步完善创新驱动发展模式,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真正转变

    (五)高度关注宏观调控政策力度,继续完善风险监测预警系统

    (六)妥善解决经济运行中的一些新“两难”问题,发挥各级政府的作用

   五 结束语

 BⅡ 综合篇

  B.2 经济发展不确定性条件下的转型动力

   一 2011年上海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分析

    (一)国际环境依然复杂严峻,但不乏有利因素

     1.后危机时代是上海城市转型的关键机遇期

     2.汇率变动将改变上海和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逻辑轨迹

     3.新经济的萌芽初露为上海城市转型提供了新的动力

    (二)国内环境总体平稳,但“调结构、转方式”压力重重

     1.通货膨胀上行压力凸显,可能会成为影响经济平稳增长的首要因素

     2.投资增幅回落,存在结构性调整要求

     3.出口走势尚不明朗,但回落可能性较大

     4.消费欲振乏力,对产业结构转型形成长期制约

   二 城市转型势在必行

    (一)传统增长动力不足,周边省市纷纷赶超上海

    (二)国家战略要求上海率先实现转型

    (三)国家产业政策和宏观调控导向的转变要求上海转型

    (四)内需不足,新老二元结构的问题必须要解决

   三 上海城市转型的条件分析

    (一)转型的有利条件

     1.世博会及其后续效应有利于上海的城市转型

     2.长三角同城化有助于上海的城市转型

     3.民营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为城市转型提供了重要支撑

    (二)转型的不利条件

     1.国有企业的保守和民营企业的弱小制约了对外辐射能力

     2.产业高端环节的竞争力偏弱

     3.行政性壁垒带来的隐性市场分割制约了资源的合理配置,影响了企业能级的提升

   四 上海城市转型的动力

    (一)新城建设为城市转型打开新空间

     1.有助于郊区实现产城融合,为上海经济增长提供新的空间

     2.有助于上海国际大都市目标的实现

    (二)对内开放为城市转型带来新活力

    (三)体制变革为城市转型带来新动力

  B.3 创新驱动与上海经济转型

   一 城市创新驱动的理论基础

    (一)服务经济: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

    (二)创新驱动:区域发展的高级阶段

    (三)创新城市:城市发展的高级阶段

   二 上海经济发展正面临资本驱动发展的困境

    (一)面临“中等收入陷阱”挑战

    (二)面临“鲍莫尔病”的考验

   三 上海形成创新驱动的创新条件评估

    (一)现状:城市创新条件逐步改善

     1.创新资金投入持续增加

     2.创新成果数量不断增多,质量提高

     3.企业作为城市创新主体的地位逐渐加强

     4.创新支持体系日趋改善

     5.创新创业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二)评价:创新条件总体水平仍显不足

     1.相对国际创新标准水平差距较大,创新总体条件仍较低

     2.相对国内城市,创新条件较好,列第3位,低于北京和深圳

     3.在长三角城市中创新条件最好,但增长指数较低,增长速度较慢

   四 制约上海走向创新驱动时代的瓶颈要素

    (一)创新氛围瓶颈

    (二)创新体制机制瓶颈

     1.技术创新决策主体不健全,创新组织机制不完善

     2.创新利益分配机制不合理

     3.技术创新扩散机制不健全

     4.资金来源渠道单一,中小企业极难得到创新资金

     5.人才激励机制不完善

     6.产学研合作缺乏制度保障

    (三)创新政策瓶颈

     1.创新需求鼓励政策明显不足

     2.政府发展政策与科技政策连接不够通畅

     3.创新税收政策推动作用不明显

   五 展望2011:“多元创新”助推上海转型

    (一)完善城市创新体系,形成城市创新发展环境

     1.政府强化管理创新

     2.学校、科研院所注重知识创新、人才创新

     3.企业加强技术创新

     4.社会中介机构完善服务创新

    (二)改善城市创新体制机制,营造城市创新发展氛围

     1.强化企业自主创新内生需求

     2.构建新型技术创新融资机制

     3.重构人才管理体制

     4.建立利益兼顾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完善产学研合作的相关机制

    (三)推动城市产业体系升级,完成经济发展驱动力转型

     1.推动价值链的跃升,带动制造业升级

     2.推动产业向价值链前后端延展,推动服务业升级

 BⅢ 专题篇

  B.4 后世博上海基础设施投资与经济发展

   一 复杂格局下上海基础设施投资的基本态势

    (一)上海电力建设投资的基本态势

    (二)上海交通运输投资的基本态势

    (三)上海邮电通信投资的基本态势

    (四)上海公用事业投资的基本态势

    (五)上海市政建设投资的基本态势

   二 上海基础设施投资与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

    (一)基础设施投资与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

    (二)“十二五”时期上海基础设施投资促进经济发展的动力

     1.后世博效应推进上海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

     2.上海郊区城镇化建设成为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的动力源

    (三)“十二五”时期上海基础设施投资促进经济发展的约束条件

     1.上海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缺乏稳定的来源

     2.人口向郊区流动与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相对集中在中心城区存在矛盾

   三 后世博上海基础设施投资对上海经济发展的动态分析

    (一)指标选取与相关检验

     1.单位根检验

     2.格兰杰因果检验

    (二)后世博上海基础设施投资对上海GDP的影响

     1.滞后阶数选择

     2.脉冲响应分析

     3.情景预测分析

   四 上海基础设施投资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政策建议

    (一)推进市政设施和公共事业建设向郊区转移

    (二)科学规划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基础设施的投资空间

    (三)深化电力投资的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相应城市基础设施投资风险机制

    (四)努力消除公共投资领域内的腐败现象

  B.5 世博后上海城市品牌建设与城市竞争力提升

   一 上海:从“十里洋场”到“四个中心”

    (一)城市品牌是城市的个性化名片

     1.城市品牌的内涵与要素组成

     2.城市品牌的内涵与特征*

    (二)上海城市品牌的丰富内涵与特征

     1.精明、规矩的上海人*

     2.建设中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3.长三角城市群中龙头城市

   二 世博精神助推上海城市品牌建设

    (一)世博景点、场馆增添上海旅游新品牌

    (二)世博平台全方位展示上海人新形象

    (三)世博舞台助推上海企业品牌建设

    (四)世博会对上海城市发展理念的丰富

     1.低碳城市建设

     2.时尚城市品牌

     3.教育基地建设

    (五)世博会对长三角城市群国际影响力的提升*

     1.上海市的高端国际化

     2.区域深度一体化

     3.向长江上游地区的空间扩展

   三 依托城市品牌建设,提升上海城市竞争力

    (一)城市品牌将进一步增强城市投入要素竞争力

     1.城市品牌建设有利于人才、机构、资金等相关要素的集聚

     2.城市品牌建设有利上海在全球或长三角城市群中分工地位的提高

     3.城市品牌建设有利于助推浦东再次创业的实现

    (二)城市品牌推动上海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1.在旅游资源和旅游理念两方面促进和提升上海旅游业发展

     2.从创意设计、展示技术、产业链建设、管理经验、团队建设等多方面提升上海会展业

     3.学习、吸收、利用世博会展示的许多创意设计,结合上海原有的多个相关基地推动上海文化产业、动漫产业发展

     4.世博带来大量的物流需求及国际化物流对象极大提升了上海物流业水平,也为上海会展物流业提供了发展空间

    (三)城市品牌助推上海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1.低碳世博助推上海新能源高新技术发展及其产业化进程

     2.低碳世博助推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

   四 城市品牌建设的相关政策建议

    (一)以十二五规划制定为契机,分近期、中期和长期目标制定上海城市品牌建设战略规划

     1.发展思路

     2.主要目标

    (二)具体措施

     1.切实加强上海城市品牌提升的组织建设

     2.努力推动城市品牌建设的各项规章制度制定

     3.科学制定并尽快出台相关产业的扶持政策

  B.6 世博效应与高铁时代的长三角城市群新发展

   一 世博效应提升上海在长三角城市群中的核心地位

    (一)世博会促进上海产业结构高度化,提高上海城市首位度

     1.旅游业与会展业

     2.高新技术产业

     3.创意产业

    (二)世博会促进长三角产业结构合理化

    (三)世博会提高上海城市形象,丰富长三角城市文化内涵

    (四)世博会促进长三角城市社会和谐发展

   二 高速铁路推进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社会发展

    (一)飞速发展的长三角交通基础设施

    (二)高铁促进长三角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

   三 《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描绘长三角未来蓝图

    (一)长三角城市首位度问题与城镇体系发展思路

    (二)长三角城市之间分工协作问题与区域协调发展构想

    (三)长三角的基础设施衔接问题与六大重点交通通道建设

    (四)长三角产业同构问题与产业布局战略

    (五)推动长三角地区生产要素自由流动

  B.7 转型中的上海新城建设与城市空间结构的调整

   一 上海新城建设的历程与现状

    (一)上海新城建设的几个阶段

    (二)上海新城建设现状与特点

     1.松江新城——与长三角融合建城的经验

     2.嘉定新城——工业城与城市建设品位的关系

     3.临港新城——高标准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核心功能区

     4.宝山新城——统筹区域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示范区建设

   二 加快新城建设对上海转型与发展的战略意义

    (一)对上海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作用

    (二)对优化上海城市空间结构的作用

    (三)对提升上海城市产业能级的作用

    (四)对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作用

    (五)对建设低碳、生态、智慧、宜居城市的示范作用

    (六)对推进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作用

   三 上海新城建设中亟须解决的若干问题

    (一)提高新城建设在上海城市转型与发展中的战略定位

    (二)从长三角城市群建设的角度定位新城建设

     1.立足长三角是上海新城均衡发展的有效手段

     2.立足长三角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上海新城

    (三)从城市功能入手建设新城,调整建设思路

     1.产业城建设思路的路径依赖和局限性

     2.建立具有完整城市功能的上海新城

    (四)尽快制定有别于中心城区的人口导入计划

     1.新城人口分布特点

     2.人口分布与城市区域功能不匹配

     3.影响新城人口导入的因素分析

     4.新城人口导入的对策分析

   四 上海新城建设未来发展思路

    (一)总体思路

     1.明确战略定位

     2.秉持“人文关怀”的建设理念

     3.坚持可持续发展观

     4.促进产业与城市融合

    (二)新城未来基本布局设想

     1.空间布局

     2.人口布局

     3.产业布局

     4.生态布局

    (三)推进新城建设的政策建议

     1.颁布实施新城法,使新城建设有法可依

     2.探索和制定人口导入新机制

     3.探索投融资新机制,以确保资金投入

     4.加快交通体系建设,以交通引领新城开发

     5.提高社会事业配套设施等级

     6.创新市级统筹的新城开发的体制与机制

  B.8 劳动力成本上升与上海经济转型

   一 劳动力人工成本对经济发展转型的影响

    (一)劳动力人工成本的内涵与外延

    (二)劳动力人工成本上升是大势所趋

    (三)劳动力人工成本上升对经济发展转型的促进作用

   二 近年上海劳动力人工成本变动情况

    (一)近年来上海劳动力人工成本变动概况

     1.人工成本的总体变动

     2. 2008年劳动力人工成本变动

     3. 2009年上海人工成本变动情况

     4.最低工资标准与工资增长指导线

    (二)2010年上海人工成本变动情况

     1. 2010年人工成本总体变动情况

     2. 2010年某些区的薪酬变动情况

   三 2011年劳动力人工成本变动

   四 积极应对劳动力人工成本上升有效推进上海经济发展转型

  B.9 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一 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与特点

    (一)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

    (二)近阶段人民币区域化、国际化的主要特点

     1.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刚刚起步

     2.人民币国际化是个长期渐进的市场化过程

     3.我国是在资本项目未充分开放条件下开展的人民币国际化

     4.以金融创新和多元化举措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二 人民币国际化对上海金融中心建设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1.有助于增强上海在国际城市中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2.有助于规避汇价风险,促进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金融市场的发展

     3.有助于集聚更多的外资金融机构和国际化金融人才

     4.有助于推动金融创新与金融发展

    (二)负面影响

     1.资本项目开放过程中的潜在风险

     2.人民币国际化增加了国家及区域金融宏观调控的难度

     3.金融市场短期震荡的加剧

     4.反洗钱的压力将不断加大

   三 人民币国际化背景下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金融体制与国际接轨过程中存在不足

    (二)金融监管与货币、金融的国际化发展相比存在不适应之处

    (三)金融市场仍面临做强、做大及国际化发展的要求

    (四)与人民币国际化相适应的金融人才短缺成为重要瓶颈问题

   四 趋势展望与相关政策建议

    (一)趋势展望

    (二)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几点政策建议

     1.切实加强与金融货币国际化相适应法律体系建设

     2.稳步推进资本项目和金融市场开放

     3.探索推进金融监管体系改革

     4.不断提高人民币利率的市场化程度

     5.大力发展人民币在岸金融市场

     6.探索推动沪、港金融中心的联动发展

     7.努力构建上海国际金融人才体系

  B.10 房地产迷局与转型困境

   一 上海房地产迷局和转型困境的背景

    (一)房地产作为支柱产业对上海经济发展举足轻重

    (二)市场流动性过于充裕

    (三)产业结构调整需要时间

   二 2010年上海房地产市场回顾

    (一)房地产投资额继续保持高位运行

    (二)房地产市场呈现“价滞量跌”格局

     1.住宅成交量出现明显萎缩

     2.商品房在建规模继续扩大

     3.竣工面积仍呈下降态势

     4.商品房销售面积低位运行

    (三)存量房成交面积也是大幅下降

    (四)商业楼宇开始出现回暖

    (五)土地市场冰火“两重天”

     1. 2010年初,上海土地市场继续上演火爆行情

     2.在“4·17”房地产新政以后,上海土地招拍挂市场上出现冰火两重天的局面

     3.土地出让金达到新水平

    (六)住房保障有所突破

     1.廉租房不断创新完善

     2.经济适用房制度有序启动

     3.住房保障的要求注入旧区改造

     4.公共租赁住房迅速启动

   三 2011年上海房地产市场展望

    (一)2011年上海房地产市场发展背景分析

     1.从经济发展的前景和要求总体看

     2.从上海“四个中心”建设的影响来看

     3.从大浦东、大虹桥发展的要求看影响

     4.从后世博的影响来看

    (二)“9·29”房地产新政和“上海12条”对房地产市场影响

    (三)2011年上海房地产市场发展走势分析

   四 若干建议和措施

    (一)在舆情宣传中,要正确处理好房地产业的定位

    (二)在思想认识上,要还住房的本原

    (三)在具体行动上,住房保障要落实到位

    (四)提高房地产宏观调控的执行力

    (五)在房产税问题上,需要慎重再慎重

    (六)在政策设计上,多用经济手段少用行政命令

    (七)增强房价的透明度,正确引导住房价格预期

    (八)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

 BⅣ 案例篇

  B.11 经济转型中的新型业态对现行管理体制的挑战

   一 转型经济条件下的产业融合与业态创新趋势

    (一)当前全球产业融合与业态创新发展趋势

    (二)产业融合与新型业态的表现形式

    (三)现代经济发展必然促使新型业态出现

    (四)新型业态的发展将成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二 上海经济转型对业态创新提出了新需求

    (一)经济转型催生新型业态的成长与发展

    (二)转型期的上海新型业态丰富多样

   三 新型业态的典型——“春宇公司”成长发展的过程及特点分析*

    (一)一家基于互联网的供应链平台

    (二)面广量大的业务范围和内容

    (三)创新先进的管理体系和业务流程

    (四)新型业态为企业带来的效益

   四 “春宇现象”对当前传统体制和机制的挑战

    (一)“春宇公司”的困惑

     1.企业性质的界定与管理归口存在问题

     2.税制管理上存在滞后

     3.汇结算问题

    (二)当前传统体制和管理机制的缺失

    (三)顺势而为,政府管理体制正在悄悄变革

    (四)量身定制,浦东新区为“春宇公司”服务开“绿灯”

   五 对管理体制改革与政府职能转变的建议

    (一)创新理念,顺应产业融合和业态创新趋势

    (二)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和体制机制环境

    (三)通过务实的服务促进新型业态企业健康发展

  B.12 产业转型与创新模式:日本川崎市的经验启示

   一 川崎都市的发展与变化特征

    (一)川崎都市的发展

    (二)产业结构和都市功能的变化

     1.产业及就业结构的变化

     2.城市功能的转变

   二 推动川崎产业转型的背景

    (一)石油危机后日本经济发展的国际环境变化

     1.国际石油价格飙升

     2.日元大幅升值

     3.对外经济摩擦扩大化

    (二)日本经济发展国内环境的变化

     1.石油危机对日本经济的冲击

     2.石油危机后的主要问题

   三 川崎产业创新的模式与经验

    (一)川崎产业创新模式

     1.重化工产业的创新模式

     2. ICT产业创新模式

     3.中小企业创新模式

     4.新兴创新企业创新模式

    (二)川崎推动产业创新的经验

     1.政策创新,引领未来

     2.营造创新环境,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

     3.构建“三位一体”的支援体系,提高对创业者的支援效率

     4.搭建各种“独特”的创新支援平台,促进中小企业创新

   四 对上海产业转型的几点思考

    (一)上海产业转型面临的主要问题

     1.制度制约

     2.空间制约

    (二)几点思考

     1.转变传统的发展观念、营造产业创新环境

     2.突破空间壁垒、推动区域产业协同发展

     3.制度创新、完善创新支援体系

  B.13 后记

 皮书数据库阅读使用指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皮书系列

《上海经济发展报告(2011)》由总报告、综合篇、专题篇及案例篇组成。总报告将2011年定位在“十二五”开局之年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并通过回顾和分析2010年上海经济发展的态势与特征,预测2011年上海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利用经济领先指标及其合成指数的走势,运用情景分析方法对2011年上海经济形势和主要宏观经济指标进行了判断与预测。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非常重要的一年。上海在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不仅需要解决发展过程中长期存在的旧问题,还将面临新出现的一些“两难”问题。基于这些矛盾和问题,再结合2011年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以及“世博后效应”对上海经济增长的影响与作用,通过对2011年上海宏观经济主要领先指标及其合成指数走势的分析,本报告认为,由于上海经济稳定快速增长的基础不够稳固,2011年经济增速的不确定性依然较大,经济出现一定幅度回落的可能性非常大。2011年上海宏观经济领先指数的走势将缓慢上升,但升幅不大,预计全年上海经济增速将低于8%。在“十二五”期间,上海发展的主线是转型发展与创新驱动。经济发展形势尚不明朗的2011年是上海城市实行转型的关键一年。其间,转型的障碍主要来自于上海节点枢纽功能的尚未建立,区域经济龙头地位的尚未确立,以及上海对外辐射和服务全国的能力尚显不足等方面。为此,如何从系统、网络和功能的角度来看待上海的城市转型,如何在时空坐标中对上海作更加合理的定位,同时也从中寻找城市转型的新动力,如何进一步优化城市空间的新城战略,进一步发展民营经济的对内开放战略,以及如何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体制等是至关重要的。本书还通过实证案例对日本川崎市的产业发展特征和产业结构变化进行分析,进而对上海的产业转型提出了颇具思考性的问题。从创新的角度讲,从资本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是城市在高级发展阶段转型的基本方向。上海是否具备了从资本驱动发展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变的条件了呢?本书基于对城市发展阶段理论的分析,并通过对上海创新条件的整体评价,认为当前上海的创新条件离发达国家创新城市的标准仍有比较大的差距。在创新条件不足的背景下,上海在“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只有通过包括理念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城市经营管理创新、产业体系创新和技术创新等在内的多元创新形成上海的转型动力,才能推动上海向创新驱动阶段发展。从2011年起,上海的城市发展和经济发展正式进入了“后世博”时代。“后世博”时代是上海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的重要转折期,是上海城市品牌建设与城市竞争力提升的关键时期,也是借助于虹桥综合交通枢纽与长三角同城化效应的进一步突显期。对此,本书通过三个世博专题报告分别作了详细分析。2011年,随着中心城区利用和发展空间的日趋狭小,上海需要加快新城建设。这对上海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对优化上海城市空间结构,对提升上海城市产业能级,对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对建设低碳生态、智慧宜居城市,对推进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具有重大作用。为此,必须提高新城建设在上海城市发展中的战略定位,要从长三角城市群建设的角度重新定位,从城市功能入手调整建设思路,并尽快制订有别于中心城区的人口导入计划。2011年的上海,还需要关注以下话题:第一,产业融合与业态创新已成为当前全球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新动向。上海在经济转型过程中也出现了新型业态企业。这些新型业态给当前传统政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带来了巨大挑战,值得关注。第二,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年龄结构变动,上海的劳动力成本上升已成定势。上海在直面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同时,更需提出有效应对成本上升和促进经济转型的对策措施。第三,房地产市场走势向来是经济发展景气与否的重要因素。上海房地产市场在经历多次宏观调控后,2011年调整势在必然,房价将有微幅下跌。第四,人民币区域化、国际化进程明显加快。在人民币国际化背景下,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仍存在金融体制、金融监管、市场基础、金融人才等领域的瓶颈与问题,迫切需要各方共同克服,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10年秋季报告》(2010年10月),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蓝皮书“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

《未来中国国内环境发展变化与上海经济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编号:2009—Z—10),2009年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委托,朱平芳主持。

《2010年上海经济形势研判与跟踪研究》(课题编号:2010—Z—09),2010年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委托,朱平芳主持。

〔美〕格里高利·曼昆著《宏观经济学》,梁小民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上海统计年鉴2009》,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上海统计年鉴2010》,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上海市统计月报》(2009年1月至2010年10月),上海统计局。

《中国创新城市评价报告》课题组:《2009中国创新城市评价报告》,2010。

Baldwin,C.Y,Clark,K.B.,“Managing in an Age of Modularity”,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7(5).

Porter,M.E.,“Clusters and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8(11).

Charles Landry,The Creative City:A Toolkit for Urban Innovators(1st edition).London:Earthscan Publications Ltd.,2000.

S.库兹涅茨:《现代经济增长》,戴睿、易诚译,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邓智团:《产业网络化的系统经济学解读》,《新华文摘》2009年第23期。

邓智团:《产业网络化——城市—区域竞合范式的理论与实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管顺丰、徐文广、祁华清:《产业创新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

胡晓鹏:《以多元创新推动上海迈向全球城市》,2010年6月1日第7版《上海证券报》。

上海市统计局编《上海统计年鉴2010》,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施振荣:《再造宏碁:开创、成长与挑战》,中信出版社,2005。

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网站,http://member.sgst.cn/jsp/lbym.jsp。

屠启宇、王成至:《综合创新 全面提升上海国际化水平》,《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

陈勇鸣等:《创新的瓶颈与突破》,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严洁:《本市企业自主创新情况简析》,上海统计网,2007年12月6日。

上海市人事局主编《人才战略与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产学研合作现状及推进举措》,2007。

侯颖:《深圳基本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2006年3月20日《羊城晚报(网络版)》。

赵幕兰等:《硅谷模式》,《新经济导刊》2006年第8期。

C.G.Clark,Condition of Economic Progress,London:Macmillan,1940.

Hofmann W.G.,Industrial Economics, Manchesters University Press,1958.

罗斯托:《经济成长的阶段:非共产党宣言》(1960),郭熙保、王松茂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Gras,N.S.B.,An introduction to economic history, New York:Harper,1922.

A.G.B.Fisher,The Clash of Progress and Security,London:Macmillan,1935.

Peter Hall,Cities in Civilization:Culture,Innovation and Urban Order,London:Weidenfeld & Nicolson. 1998.

Simmie,J.,Innovative Cities,Spon Press,London/New York,2001.

Dahlman C. J.,Aubert J-E.,China and the Knowledge Economy,Seizing the 21st Century.Washington D.C.,2001.

上海市统计局:《上海统计年鉴2010》,www.stats-sh.gov.cn。

郭庆旺、贾俊雪:《基础设施投资的经济增长效应经济理论》,《经济管理》2006年第3期。

范九利:《基础设施资本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文献综述》,《上海经济研究》2004年第1期。

马树才:《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拉动经济增长测算研究》,《统计研究》2001年第10期。

柳杰、李治国:《基础设施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商业时代》2007年第30期。

课题组:《后世博上海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动力和机制研究》,《科学发展》2010年第4期。

陈群民、吴也白、刘学华:《上海新城建设回顾、分析与展望》,《城市规划学刊》2010年第5期。

傅崇兰:《新城论》,新华出版社,2005。

吴敬琏、黄少卿等:《无锡经验——中国经济发展转型的个案研究》,上海远东出版社,2010。

黄文忠:《上海卫星城与中国城市化道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上海城市建设学院:《迈向二十一世纪的上海城市建设》,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5。

叶贵勋:《循迹启新——上海城市规划演进》,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

李志平、陈群民:《上海市新城人口导入对策研究》,《现代城市研究》2006年第8期。

陈建华:《上海的城市发展阶段与郊区新城建设研究》,《上海经济研究》2009年第8期。

黄扶生:《长三角联动发展背景下的上海郊区发展新视角》,《上海经济研究》2008年第7期。

李荣:《上海新城建设纳入长三角规划》,《广西城镇建设》2010年第7期。

郁鸿胜:《长三角大融合新思路》,《上海经济》2008年第6期。

陶希东、黄珊:《国际大都市新城建设经验及对上海的启示》,《上海经济研究》2005年第8期。

马梅:《加快推进郊区新城建设促进城市空间结构调整》,《科学发展》2009年第4期。

张占耕:《上海新城建设与中心城区改造》,《上海城市规划》2003年第1期。

俞斯佳、骆悰:《上海郊区新城的规划与思考》,《城市规划学刊》2009年第3期。

陈璐:《论上海全球城市建设》,《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6年第6期。

顾朝林、陈璐:《从长三角城市群看上海全球城市建设》,《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年第1期。

张晓明:《长江三角洲巨型城市区特征分析》,《地理学报》2006年第10期。

徐大军:《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新城建设探索》,《山西建筑》2006年第10期。

檀学文:《制定新城政策促进新城发展》,《中国首都城乡发展报告》,2007。

陶希东:《国际大都市新城建设经验及其对上海的启示》,《上海经济研究》2005年第8期。

历年《上海统计年鉴》,上海市统计局,中国统计出版社。

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网站,www.12333sh.gov.cn。

陈建平:《工业化进程中工资水平对产业升级影响的研究》,《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4期。

秦丽娟:《从工资成本角度论中国制造业的产业竞争力》,《学术探讨》2008年第7期。

辛冲等:《劳动力成本与产业结构升级》,《改革与战略》2008年第3期。

魏满霞:《论珠三角制造业劳动力成本上升及其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广东财经职业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孙军等:《全球产业链、区域工资差异与产业升级——对长三角和珠三角产业发展模式的一个比较研究》,《当代经济科学》2010年第5期。

徐晓红等:《市场化、全球化与劳动力工资不平等增长——基于第二产业的实证研究》,《经济问题》2009年第3期。

周国良:《人工成本不升反降企业用工趋于谨慎》,2010年4月22日《中国经济时报》。

Mundell.R.A,“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ystem and Outlook for Asian Currency.Collaboration”,The Journal of Finance,Vol 58,No.4,Aug,2003.

戴维·里维里恩、克里斯·米尔纳主编《国际货币经济学前沿问题》,赵锡军、应惟伟译,中国税务出版社,2000。

李稻葵:《双轨制实现人民币国际化》,《新财富》2007年11月。

姜波克编著《国际金融新编》第四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周振华主编《建设全球城市,加快城市转型》,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王涛、姚玉洁:《上海将加快人民币在岸市场发展》,新华网,2010年10月12日。

左学金等:《上海经济改革与城市发展:实践与经验》,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

顾建发:《上海房地产周期波动分析》,上海三联书店,2008。

《在前沿交叉边缘领域拓展服务业发展空间——以上海春宇供应链管理公司为例》,中共浦东新区区委研究室、中共浦东新区区委党校编《浦东创新发展案例选编》,2010年10月。

屠启宇、沈开艳主编《上海经济发展蓝皮书(201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卢胜清:《关于物流企业税收问题的几点思考》,海南省洋浦地方税务局,中国税务信息网,http://www.chinesetax.net/index/SingleInfoShow.asp?InfoID=82779。

“上海春宇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成功实践”,http://www.techweb.com.cn/news/2010-06-30/631886.shtml。

简 介: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重点是经济体制改革,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顺应国际经济贸易新形势和新趋势,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成立,拉开了开放促改革的序幕。作为作为改革开放最前沿的城市,上海必须率先探索改革开放的新路径,也是上海转型发展的新机遇。2014年是“十二...

作者: 沈开艳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4年01月

简 介:本书以“核心功能发挥与改革创新示范”为主线,跟踪分析了浦东新区经济体制探索、产业转型升级、重大项目建设、区域金融创新、外向经济发展、核心功能塑造等重点领域的新举措、新机构、新思路、新政策、新成果、新数据,并对当期影响浦东、上海、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的重大经济事件、重大建设项目进行深入剖析。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3年0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