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绪论 东北亚各国关系及地区热点问题概述
第一节 东北亚的地域范围和地缘特点
一 东北亚的地域范围
二 东北亚的地缘特点
1.太平洋岛链
2.朝鲜半岛
第二节 东北亚各国关系和地区热点问题的研究范围、对象和特点
一 东北亚各国关系及地区热点问题研究范围和研究对象
二 研究的特点
第三节 东北亚各国关系和地区热点问题的研究方法及意义
一 研究方法
1.定性研究法
2.经济研究法
3.比较研究法
4.案例研究法
5.定量研究法
6.系统研究法
7.综合研究法
二 研究的意义
1.研究东北亚各国关系及地区热点问题关系到中国的和平发展
2.研究东北亚各国关系及地区热点问题关系到全亚洲的安全和经济发展
3.研究东北亚各国关系及地区热点问题关系到整个世界的安全
第一讲 中美关系的历史发展、现状与展望
第一节 中美关系的历史发展过程
一 建交前的中美关系(1949年10月~1979年1月)
1.相互敌对时期(1949年10月~1972年2月)
2.从缓和到建交时期(1972年2月~1979年1月)
二 建交后的中美关系(1979年1月至2009年)
1.加强交往时期(1979年1月~1989年6月)
2.危机中发展的时期(1989年6月~2001年9月)
3.相对稳定发展时期(2001年9月~2009年)
第二节 奥巴马执政后中美关系现状
一 当前中美关系的曲折发展(2009年1月至今)
二 中美关系中的主要障碍及问题
1.传统的“3T”问题
2.战略互信问题
3.美国重返亚太和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问题
4.中国东海、南海争端问题
三 造成中美关系曲折发展的原因
1.中国国家影响力的增强
2.美国国家利益和对华政策使然
3.东北亚周边国家内政的影响。
第三节 未来中美关系展望及应对
1.要集中精力发展自己
2.要制定东北亚区域战略
3.重视美国因素 培育战略互信
4.要注意研究外交艺术
第二讲 中俄关系的历史与热点问题
第一节 中俄关系的历史发展过程回顾
一 中俄关系的时空形态
二 中俄关系的历史发展过程
(一)沙俄和中国的关系(1917年“十月革命”以前)
(二)苏联和中国之间的关系(1917年“十月革命”以后到1991年苏联解体)
1.中苏关系的“蜜月”时期(1949年10月~20世纪50年代中期)
2.中苏关系曲折发展时期(20世纪50年代中期~60年代末)
3.中苏关系改善到正常化时期(70年代末~90年代初)
(三)中国与俄罗斯之间的关系(1991年~2000年)
1.中俄《御敌互相援助条约》(“中俄密约”)
2.《中苏友好同盟条约》
3.《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第二节 普京时代的中俄关系
第三节 中俄关系中的主要热点问题
一 关于中俄边界问题的解决
1.中俄两国一些人士对划界表示不满
2.对列宁主张“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的误读
二 中俄经济关系的发展问题
三 中俄战略共识问题
四 关于上海合作组织
结论
第三讲 战后中日关系的历史及影响因素
第一节 冷战时期中日关系的发展
一 建交前的中日关系(1949~1972年)
二 建交后的中日关系(1972~1989年)
第二节 冷战后中日关系发展的曲折历程
一 维持冷战格局下形成的友好关系期(1990~1993年)
二 中日关系转折期(1994~1996年)
三 中日关系缓和期(1997~2000年)
四 中日关系冷冻期(2001~2006年)
五 中日关系调整期(2006~2012年)
六 当前的中日关系现状(2012年至今)
(一)日本政治右倾化凸显
(二)钓鱼岛之争
第三节 中日关系曲折发展的深层次原因
一 政治、经济利益的争夺是中日矛盾产生的根源
二 日美同盟是影响中日关系的牵制性因素
三 地缘政治是影响中日关系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结论
第四讲 中韩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及其战略选择
第一节 中韩全面合作伙伴关系的发展历程
一 中韩睦邻友好合作关系时期(1992~1998年)
二 中韩合作伙伴关系时期(1998~2003年)
三 中韩全面合作伙伴关系时期(2003~2008年)
四 当前的中韩关系
第二节 中韩关系发展的影响因素
一 中韩关系发展的积极因素
1.地理和历史的纽带
2.政治上共同的利益
3.经济上较强的互补性
4.文化上有很大的相似性
5.民间外交的参与
二 中韩关系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内部因素
1.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上的差异
2.历史认知问题
3.贸易摩擦问题
(二)外部因素
1.朝鲜因素
2.美国因素
第三节 中韩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
一 中韩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基本内容
(一)政治安全领域
(二)经贸能源领域
(三)中韩FTA方面
(四)民间文化交流领域
二 中韩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重要意义
(一)对中韩关系的影响
(二)对韩美关系的影响
(三)对中朝关系的影响
第四节 中韩加强合作的战略选择
一 政治领域加强政治互信
二 经济领域要互利共赢
三 文化领域要加强交流
四 在地区及国际事务中加强沟通与协商
结论
第五讲 中朝关系及中国的作用*
第一节 中朝关系历史发展过程
一 “一边倒”时期的中朝关系
1.中朝关系蜜月期(1950~1964年)
2.中朝关系紧张期(1965~1970年)
3.中朝关系稳定期(1970~1978年)
4.中朝关系发展期(1979~1992年)
二 “两条线”时期的中朝关系
1.中朝关系摸索期(1992~1999年)
2.中朝关系调整期(2000年至今)
第二节 中朝两国国家战略的内容
一 中国的国家战略
二 朝鲜的国家战略
第三节 中朝国家战略的实施及其影响
一 朝核问题与中朝关系
二 朝美博弈与中朝关系
第四节 中国的作用
一 继续积极强化中朝传统政治与安全关系
二 继续推进对朝鲜经济的“输血”与“造血”
三 外交上,协调中朝与地区的利益
第六讲 美俄关系的历史、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第一节 美俄关系的发展历程
一 20世纪90年代的美俄关系
二 布什政府时期的美俄关系
三 奥巴马政府时期的美俄关系
第二节 美俄关系领域的重要问题
一 北约东扩问题
二 颜色革命问题
三 导弹防御问题
第三节 美俄关系的发展趋势
一 美俄间的战略冲突仍将继续
二 美俄之间地缘政治利益冲突依旧
三 美俄相互争斗的底线仍是“斗而不破”
第七讲 战后美日关系的历史发展评述
第一节 美军占领期的美日关系
一 美国对日单独占领以及美国主导下的体制改革
二 美国对日扶植政策的推行
1.召开对日媾和会议
2.复兴日本经济
3.重整日本军备
第二节 美日关系的发展变化
一 日本经济发展及追求与美对等地位的努力
1.日本回归国际社会与经济恢复的完成
2.日本对于改变美日不平等关系的要求
3.美日共同合作和安全条约的签订
二 美国战略收缩政策与美日防卫合作指针的签订
1.美国战略收缩政策
2.美日防卫合作指针的签订以及日本安全责任的增加
第三节 冷战后美日关系的重新调整及新的发展
一 冷战的结束及美日经济的结构性摩擦
二 冷战后完成反思及全面调整的美日关系
三 “9·11”后的美日关系
结论
第八讲 美韩关系的发展历史、影响因素及未来走向
第一节 美韩关系形成及演变
一 主从关系
二 对等关系
三 深化同盟
第二节 美韩关系未来走向预测及影响两国关系发展的因素
一 对美韩关系未来走向的预测
二 影响两国关系发展的因素之反美主义
(一)反美主义
(二)韩国“反美主义”的实质
第三节 研究美韩关系的意义
一 研究美韩关系关系到中国的和平发展
二 研究美韩关系关系到东北亚及全亚洲的和平稳定
三 研究美韩关系关系到全世界的和平稳定
第九讲 美朝关系的历史发展特点、实质及展望
第一节 美朝关系的演变历程
一 冷战时期的美朝关系
1.朝鲜战争后至60年代初期:全面对抗阶段
2.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互相寻求接触阶段
二 冷战结束后的美朝关系
1.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中期:实现和开始接触阶段
2.核框架协议签署生效后至今:围绕核问题软硬较量的阶段
3.奥巴马政府时期的美朝关系
第二节 美朝关系的特点及实质
一 美朝关系的特点
二 美朝关系的实质
第三节 美朝关系的未来展望
1.美朝就缔结和平条约及关系正常化问题展开谈判,朝鲜在弃核道路上继续前进
2.日韩等国和美国国内保守势力牵制着奥巴马政府在朝鲜“弃核”问题上不能“降低标准”,美朝关系陷入僵持状态
3.六方会谈能否取得进展将取决于美朝双边会谈能否有所突破
第十讲 俄日关系的历史发展和存在问题的症结分析
第一节 俄日关系回顾
一 近现代俄日关系的演变
二 冷战时期的俄日关系
第二节 冷战结束后的俄日关系
一 叶利钦时期的俄日关系
二 普京时期的俄日关系
三 梅德韦杰夫时期的俄日关系
第三节 俄日关系存在的问题
一 俄日领土问题的形成与发展
二 冷战后领土问题的解决进程
三 制约问题解决的症结
第十一讲 韩俄政治关系的演变及其影响*
第一节 韩国的北方政策与韩苏建交
第二节 冷战后韩俄政治关系的演变
第三节 韩俄关系演变对东北亚地区的影响
一 韩俄合作有利于朝鲜半岛的稳定
二 韩俄合作有利于在东北亚地区建立多边主导的安全合作机制
第十二讲 俄朝关系的演变过程和制约因素
第一节 俄朝关系的发展演变过程
一 二战后及冷战时期的朝苏关系
二 苏联解体后朝俄关系的发展
1.独立初期的“亲韩疏朝”、对韩“一边倒”的政策
2.叶利钦执政后期俄朝关系开始缓和
3.普京执政时期俄朝关系的进一步改善
4.梅德韦杰夫执政以来的俄朝关系发展
第二节 朝核问题对俄朝关系的影响
一 朝鲜核问题的发展过程
二 朝核问题对俄朝关系的影响
第三节 未来俄朝关系的走向
一 俄朝关系发展的制约因素
二 由俄朝关系引发的进一步思考
第十三讲 若即若离的韩日关系之评估与展望*
第一节 准联盟理论与冷战后韩日关系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金大中上台执政与韩日短暂的“蜜月时期”
第三节 卢武铉上台执政与韩日关系的退潮
第四节 李明博上台执政与韩日关系的乍暖还寒
第五节 评估与展望
第十四讲 “后金正日时代”的朝鲜对外政策与朝日关系*
第一节 “后金正日时代”朝鲜对周边国家的外交政策
第二节 朝鲜新领导人的对日外交政策
第三节 日本民主党政府的对朝政策
第四节 “后金正日时代”朝日关系的发展趋势
第十五讲 朝鲜半岛南北关系的发展过程和主要课题
第一节 朝鲜半岛南北关系的曲折发展过程
一 朝鲜半岛南北关系分裂的形成(1948~1953年)
二 朝鲜半岛南北关系的曲折发展
1.冷战时期南北关系:对抗到缓和(1953~1990年)
2.冷战结束后的南北关系:缓和与对抗并存(1990年至今)
第二节 朴槿惠执政后的南北关系现状
第三节 朝鲜半岛南北关系中的主要课题及成因
一 主要课题
1.统一方案上的分歧
2.意识形态上冷战思维依然作祟
3.经济上的不对称和大规模交流与合作严重受阻
4.军事上双方的对峙和对抗
5.朝核问题凸显
二 形成的原因
结论
1.斯皮克曼:《和平地理学》,刘愈之译,商务印书馆,1965。
2.Kennan George,
3.王中书:《美苏争霸战略问题》,国防大学出版社,1988。
4.冯昭奎:《日本东亚战略初探》,《日本问题资料》1991年第1期。
5.崔丕:《东北亚国际关系史》,吉林人民出版社,1991。
6.冯昭奎等:《战后日本外交1945~1995》,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7.〔美〕布热津斯基:《大棋局》,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8.王逸舟:《西方国际政治学:历史与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9.金正昆:《现代外交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10.倪世雄等:《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11.石源华:《冷战以来的朝鲜半岛问题》,高句丽出版社,2001。
12.李少军:《国际政治学概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13.李五一:《大国关系与未来中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14.张蕴岭:《探求变化中的世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15.〔美〕马汉:《海军战略》,商务印书馆,2003。
16.〔美〕布热津斯基:《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1.韩念龙:《当代中国外交》,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2.《周恩来外交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
3.《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
4.《毛泽东外交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
5.〔美〕基辛格:《大外交》,海南出版社,1997。
6.钱其琛:《外交十记》,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
7.王传剑:《双重规制:冷战后美国的朝鲜半岛政策》,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
8.李宝俊:《当代中国外交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9.高民政:《1949~1979:中美围绕台湾问题的军事政治较量及其影响》,《军事历史研究》1999年第3期。
10.金强一:《论中国的东北亚区域战略》,《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11.袁鹏:《关于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战略思考》,《现代国际关系》2012年第5期。
12.金灿荣、段皓文:《当前中美关系的困境与出路》,《国际观察》2014年第1期。
1.《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
2.《毛泽东外交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
3.俞正梁:《大国战略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4.李宝俊:《当代中国外交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5.赵国刚:《地缘关系对美日俄亚太战略的影响》,《现代军事》2002年第2期。
6.王树春:《冷战后的中俄关系》,时事出版社,2005。
7.姜毅:《新世纪的中俄关系》,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
8.俞遂:《论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国际问题研究》2007年第3期。
9.牛军:《后冷战时代的中国外交》,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10.丛鹏、张颖:《战略视角下的中俄关系》,时事出版社,2011。
1.孙平化:《中日友好随想录》,世界知识出版社,1986。
2.《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
3.金熙德:《日美基轴与经济外交》,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4.〔美〕亨利·基新格:《大外交》,海南出版社,1998。
5.顾春太:《新形势下中日关系探析》,《日本学刊》1999年第2期。
6.王逸舟:《国家利益再思考》,《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
7.高连福主编《东北亚国家对外战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8.金熙德:《中日关系——复交30周年的思考》,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
9.张蕴岭:《未来10~15年中国与亚太地区面临的国际环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10.孙承:《日本与东亚:一个变化的时代》,世界知识出版牡,2005。
11.李少军:《国际战略报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12.赵传君:《东北亚三大关系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1.陈峰君、王传剑:《亚太大国与朝鲜半岛》,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曹中屏、张琏瑰:《当代中韩关系史:1945~2000》,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
3.赵传君:《东北亚三大关系研究——经贸·政治·安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4.朴键一、朴光姬:《中韩关系与东北亚经济共同体》,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5.刘青才、高科等:《东北亚地缘政治与中国地缘战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1.《中朝经贸概况》,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大使馆,2011年7月4日。
2.〔美〕约翰·米勒:《对核武器的重新思考》,《外交政策》2010年1~2月号。
3.于洪洋、巴殿君:《论中朝关系及中国的作用》,《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期。
1.袁胜育:《转型中的俄美关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梁超:《中亚博弈新视角》,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3.赵常庆:《“颜色革命”在中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4.李兴、刘军等:《俄美博弈的国内政治分析》,时事出版社,2012。
5.郑羽:《新普京时代(2000~2012)》,经济管理出版社,2012。
6.李永全:《俄罗斯发展报告(201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1.〔美〕A.保罗(Paul):《美国海外军事义务》,拉特格斯大学出版社,1973。
2.〔日〕岸信介、伊藤隆:《官场政界六十年——岸信介回忆录》,商务印书馆,1981。
3.谭健等:《日本政治概况》,中国社会科学院,1982。
4.〔日〕中曾根康弘:《新的保守理论》,世界知识出版社,1984。
5.宋有成:《战后日本外交史》,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
6.于群:《美国对日政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7.〔日〕升味准之辅:《日本政治史》,商务印书馆,1997。
8.张蕴岭:《伙伴还是对手——调整中的中美日俄关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9.〔日〕信夫清三郎:《日本外交史》,商务印刷馆,2001。
1.〔美〕布热津斯基:《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2.王传剑:《双重遏制:冷战后美国的朝鲜半岛政策·前言》,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
3.〔韩〕苏俊燮:《韩美同盟的非对称性析论》,《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4.〔美〕卡伦·明斯特:《国际关系精要》,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4。
5.曹中屏、张琏瑰:《当代韩国史》(1945~2000),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
6.王宜胜:《美韩同盟关系转变的背后》,《人民日报》2007年3月2日。
1.〔美〕哈里·杜鲁门:《杜鲁门回忆录—考验和希望的年代》,李石译,三联出版社,1974。
2.〔美〕詹姆斯·曼:《布什战争内阁史》,韩红、田军、肖宏宇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王泰平:《新中国外交50年》,北京出版社,1999。
4.朱松柏:《金正日与北朝政局展望》,《问题与研究》1997年第12期。
5.单体瑞、路宝春编著《韩国研究》,军事译文出版社,2001。
6.王传剑:《双重规制—冷战后美国的朝鲜半岛政策》,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
7.宋德星、董庆安:《观念视角下的美朝关系——美朝关系的建构主义解读及其缺陷》,《军备控制与安全》2006年第1期。
8.徐文吉:《朝鲜半岛时局与对策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
9.陈先才:《朝鲜核危机管理:模式、前景及影响》,《韩国研究论丛》(第十六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
10.沈丁立:《朝美弃核政治与前景》,《韩国研究论丛》(第十五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
1.冯绍雷、相蓝欣:《普京外交》,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2.方连庆、王炳元、刘金质:《国际关系史》(现代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冯绍雷、相蓝欣:《俄罗斯与大国及周边关系》,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4.李勇慧、平战国:《新时代的俄日关系》,《东欧中亚研究》2000年第4期。
5.郭力:《日俄关系的发展及趋势分析》,《西伯利亚研究》2001年第2期。
6.刘爽:《当代俄日关系及其前景展望》,《黑龙江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
7.刘桂玲:《俄日关系的历史回顾》,《国际资料信息》2003年第4期。
8.陆钢:《九一一事件后俄日关系的发展趋势》,《当代亚太》2003年第4期。
9.陈洁华:《艰难调整中的俄日关系》,《俄罗斯研究》2004年第3期。
10.李勇慧:《普京执政以来的俄日关系》,《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4年第3期。
11.刘桂玲:《冷战结束以来俄日关系的新变化》,《现代国际关系》2005年第11期。
12.黄登学:《梅德韦杰夫外交初探》,《外交评论》2009年第4期。
13.李凡:《美国“冷战”政策与日苏领土问题的形成》,《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14.吕桂霞:《俄日关系中的“北方四岛”问题及其深层原因》,《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15.张丽:《梅德韦杰夫执政以来俄罗斯对外政策的转变》,《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
1.刘金质:《当代中韩关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2.〔韩〕宋永佑:《韩国外交》,平民社,2000。
3.〔韩〕洪献益:《东北亚多边安全合作和周边四强》,世宗研究所,2001。
4.陈峰君、王传剑:《亚太大国与朝鲜半岛》,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5.徐文吉:《朝鲜半岛时局与对策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
6.冯特君、蒲俜:《东北亚新形势下的韩国外交走向》,《韩国东北亚论集》1996年第2期。
7.〔韩〕河相植:《韩国对俄罗斯外交十年》,《岭南国际政治学报》2000年第3期。
8.郑泽民:《朝美核危机韩国发挥“主导作用”原因之探析》,《东北亚论坛》2003年第2期。
9.陆洋:《俄国人奔忙朝鲜半岛》,《瞭望东方周刊》2004年第35期。
10.姜联军、匡国栋:《东北亚多边安全机制的构建》,《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11.姜龙范:《朝核问题与中国的战略选择》,《东疆学刊》2007年第3期。
1.李静杰、郑羽等:《俄罗斯与当代世界》,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
2.〔俄〕库纳泽:《俄罗斯对朝鲜的政策》,《世界经济与国际关系》1999年第12期。
3.张树华:《过渡时期的俄罗斯》,新华出版社,2001。
4.汪权:《俄罗斯对朝鲜半岛政策的调整》,《当代亚太》2002年第1期。
5.朴键一、韩喜爱:《俄罗斯对朝鲜半岛政策评述》,《当代亚太》2001年第12期。
6.〔俄〕格列里·希罗科夫、谢尔盖·卢尼奥夫:《当代全球化进程中的俄罗斯、中国和印度》,莫斯科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7.孟辉:《朝韩美中四方会谈及我们的对策思考》,《东北亚研究》1997年第2期。
1.〔日〕石丸和人:《战后日本外交史》(第6卷),三省堂,1983。
2.〔日〕山本一太:《如果我是日本首相》,当代世界出版社,2004。
3.金熙德:《21世纪的日本政治与外交》,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
4.孙德刚:《联盟、准联盟与合作关系——国际安全理论的重要命题》,《亚洲论坛》2003年第3期,
5.孙德刚:《国际安全之联盟理论探析》,《欧洲研究》2004年第4期。
6.汪伟民:《冷战时期的美日韩安全三角——准联盟理论与联盟困境的视角》,《国际政治研究》2005年第4期。
7.姜宅九:《“静观政策”未能使日本改变对韩恶意》,《世界知识》2005年第11期。
8.李敦球:《卢武铉做东北亚的“均衡者”》,《世界知识》2005年第11期。
9.孙德刚:《联而不盟:国际安全合作中的准联盟理论》,《外交评论》2007年第6期。
10.方秀玉:《李明博想超越韩日关系历史》,《世界知识》2008年第4期。
1.《????"????????????》,《??????》2011年11月1日。
2.《防衛相「北朝鮮軍の動きない」、海保は警戒強化》,《读卖新闻》2011年12月19日。
3.《政権、安保会議を招集 金総書記死去を受け》,《朝日新闻》2011年12月19日。
4.《3年以内に肉のスープ正恩氏が経済目標》,《读卖新闻》2011年12月21日。
5.《日方称朝鲜向日发出积极信号》,《新闻晨报》2012年01月20日。
6.《朝鲜释放两名日本贩毒嫌疑人被视为积极信号》,《京华时报》2012年1月22日。
7.金灿荣:《东北亚新变局与后金正日时代的朝鲜半岛》,《现代国际关系》2012年第1期。
8.〔俄〕普京:《俄罗斯与正在变化的世界》,《莫斯科新闻》2012年2月28日。
9.〔日〕和田春树:《金正日与日朝邦交正常化》,《世界》2012年3月。
1.斯皮克曼:《和平地理学》,刘愈之译,商务印书馆,1965。
2.《金日成著作集》(第35卷),朝鲜外文出版社,1989。
3.〔韩〕金大中:《金大中哲学与对话集:建设和平与民主》,冯世则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91。
4.《金日成著作集》(第42卷),朝鲜外文出版社,1997。
5.陈峰君:《当代亚太政治与经济析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6.宋国涛、金歌:《中国国际形势问题报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7.程玉洁:《朝韩首脑会谈与朝韩关系》,《现代国际关系》2000年第7期。
8.〔韩〕尹大奎:《冷战后朝鲜半岛南北关系的变化及发展前景》,《韩国研究论丛》2001年第00期。
9.陈龙山:《朝鲜半岛南北关系的新进展》,《亚非纵横》2007年第6期。
10.〔韩〕南成旭:《为推动南北关系阶段性地向前发展,需要做出冷静判断》,《统一韩国》2007年3月刊。
11.郭锐、苏红红:《朝鲜半岛问题的主题转换、历史根源与民族因素》,《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
〔日〕日本外务省编撰《日本外交文书》第十八卷“杂件”,日本国际联合协会发行,东京,1950年12月31日。
〔日〕日本外务省编撰《有关八重山群岛鱼钓岛所辖决定之件》,《日本外交文书》第二十三卷,日本国际联合协会发行,东京,1952年3月31日。
〔苏〕尼·尼·巴朗斯基:《苏联经济地理》,财政经济出版社,1956。
吉田茂:《十年回忆》(第二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64。
斯皮克曼:《和平地理学》,刘愈之,译,商务印书馆,1965。
〔日〕井上清著《“尖阁”列岛——鱼钓诸屿的历史解明》,日本现代评论社,1972。
〔美〕A.保罗(Paul):《美国海外军事义务》,拉特格斯大学出版社,1973。
〔美〕哈里·杜鲁门:《杜鲁门回忆录—考验和希望的年代》,李石译,三联出版社,1974。
〔日〕岸信介,伊藤隆:《官场政界六十年——岸信介回忆录》,商务印书馆,1981。
罗伯特·A.斯卡拉皮诺:《亚洲及其前途》,新华出版社,1983。
〔日〕石丸和人:《战后日本外交史》(第六卷),三省堂,1983。
〔日〕中曾根康弘:《新的保守理论》,世界知识出版社,1984。
斋藤荣三郎:《中曾根首相的思想与行动》,商务印书馆,1984。
《金日成著作集》(35),朝鲜外文出版社,1989。
〔美〕汉斯·J.摩根索著《国家间政治:寻求权力斗争与和平的斗争》,徐昕、郝望、李保平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
金大中:《金大中哲学与对话集:建设和平与民主》,冯世则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91。
信夫清三郎:《日本外交史》,商务印书馆,1992。
大韩民国国防部:《国防百科全书》(1996~1997)。
《金日成著作集》(42)朝鲜外文出版社,1997。
〔日〕升味准之辅:《日本政治史》,商务印书馆,1997。
〔美〕亨利·基新格:《大外交》,海南出版社,1998。
〔美〕布热津斯基:《大棋局》,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俄〕格列里·希罗科夫.谢尔盖·卢尼奥夫:《当代全球化进程中的俄罗斯、中国和印度》,莫斯科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克尔·H.阿马科斯特:《朋友还是对手一前美驻日大使说》,新华社出版社,1998。
五十岚武士:《日美关系和东亚》,东京大学出版社,1999。
迈克尔·格林、帕特里克·克罗宁:《美日联盟:过去、现在与将来》,新华出版社,2000。
〔韩〕宋永佑:《韩国外交》,平民社,2000。
〔韩〕洪献益:《东北亚多边安全合作和周边四强》,世宗研究所,2001。
〔美〕詹姆斯·曼:《布什战争内阁史》,韩红、田军、肖宏宇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美〕马汉:《海军战略》,商务印书馆,2003。
〔日〕石井明、朱建荣、添谷秀芳、林晓光编:《记录与考证日中邦交正常化、日中和平友好条约缔结谈判》,东京岩波书店,2003。
〔英〕伊恩·布朗利:《国际公法原理》,曾令良、余民友译,法律出版社:2003。
〔美〕卡伦·明斯特:《国际关系精要》,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4。
杉原高岭:《现代国际法讲义》,有斐阁,2004。
〔日〕山本一太:《如果我是日本首相》,当代世界出版社,2004。
〔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吴叡人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松井芳郎编《基本条约集》,东信堂,2006。
〔美〕罗伯特·吉尔平著《世界政治中的战争与变革》,宋新宁、杜建平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韩〕金明基:《独岛领有权和实效的支配》,我们的领土,2007。
〔澳〕加文·麦考马克:《附庸国:美国怀抱中的日本》,丁占杰、许春山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约瑟夫·泰恩特:《复杂社会的崩溃》,海南出版社,2010。
〔美〕布热津斯基:《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布热津斯基:《大博弈——全球政治觉醒对美国的挑战》,新华出版社,2011。
〔日〕村田忠禧:《日中领土争端的起源:从历史档案看钓鱼岛问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王铁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3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2。
谭健等:《日本政治概况》,中国社会科学院,1982。
资中筠:《美国外交史》,世界知识出版社,1984。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文版),第6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
孙平化:《中日友好随想录》,世界知识出版社,1986。
魏敏主编《海洋法》,法律出版社,1987。
韩念龙:《当代中国外交》,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王中书:《美苏争霸战略问题》,国防大学出版社,1988。
《周恩来外交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
《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
崔丕:《东北亚国际关系史》,吉林人出版社出版,1991。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3。
《毛泽东外交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
吴廷璆:《日本史》,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
宋成有:《战后日外交史》,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
王铁崖:《国际法》,法律出版社,1995。
赵理海:《海洋法问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冯昭奎等:《战后日本外交1945~1995》,中国社会科学出版,1996。
田桓:《战后中日关系文献集》(1945~1970),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赵理海:《海洋法问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于群:《美国对日政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俞正梁:《大国战略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王逸舟:《西方国际政治学:历史与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李静杰、郑羽等:《俄罗斯与当代世界》,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
刘金质:《当代中韩关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王太平:《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第二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
米庆余:《日本百年外交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金熙德:《日美基轴与经济外交》,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王泰平:《新中国外交50年》,北京出版社,1999。
金正昆:《现代外交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李宝俊:《当代中国外交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米庆余、肖伟:《战后日本国家安全战略》,新华出版社,2000。
张平:《钓鱼岛风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0。
张蕴岭:《伙伴还是对手——调整中的中美日俄关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陈峰君:《当代亚太政治与经济析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倪世雄等:《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石源华:《冷战以来的朝鲜半岛问题》,高句丽出版社,2001。
翁里:《国际移民法理论与实践》,法律出版社,2001。
张树华:《过渡时期的俄罗斯》,新华出版社,2001。
国家海洋局政策法规办公室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法规选编》(第三版),海洋出版社,2001。
单体瑞、路宝春编著《韩国研究》,军事译文出版社,2001。
张蕴岭:《探求变化中的世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宋国涛、金歌:《中国国际形势问题报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李五一:《大国关系与未来中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朱听昌:《中国周边安全环境与安全战略》,时事出版社,2002。
蔡拓:《全球问题与当代国际关系》,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
高连福主编《东北亚国家对外战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金熙德:《中日关系——复交30周年的思考》,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
陈峰君、王传剑:《亚太大国与朝鲜半岛》,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李少军:《国际政治学概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薛君度、陆南泉:《俄罗斯西伯利亚与远东》,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
王联:《世界民族主义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张蕴岭:《未来10~15年中国与亚太地区面临的国际环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钱其琛:《外交十记》,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
陆忠伟:《非传统安全论》,时事出版社,2003。
王传剑:《双重规制—冷战后美国的朝鲜半岛政策》,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
李晓岗:《难民政策与美国外交》,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
鲁毅、黄金祺:《外交学概论》,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
徐显明:《国际人权法》,法律出版社,2004。
盛红生:《当代国际关系中的“第三者”——非政府组织问题研究》,时事出版社,2004。
刘天纯等:《日本对华政策与中日关系》,人民出版社,2004。
资中筠主编、冯绍雷、刘靖华、陈乐民著《冷眼向洋——百年风云启示录》(下),三联书店,2004。
刘清才:《21世纪初东北亚地缘政治》,吉林大学出版社,2004。
乐山:《潜流:对狭隘民族主义的批判与反思》,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冯绍雷、相蓝欣:《普京外交》,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方连庆、王炳元、刘金质:《国际关系史》(现代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冯绍雷、相蓝欣:《俄罗斯与大国及周边关系》,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李少军:《国际战略报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王树春:《冷战后的中俄关系》,时事出版社,2005。
孙承:《日本与东亚:一个变化的时代》,世界知识出版牡,2005。
曹中屏、张琏瑰:《当代韩国史(1945~2000)》,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
徐迅:《民族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吴广义:《解析日本的历史认识问题》,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李凡:《日苏关系史》,人民出版社,2005。
王虎华:《国际公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子杉:《国家的选择与安全》,三联书店,2005。
袁胜育:《转型中的俄美关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赵传君:《东北亚三大关系研究:经贸·政治·安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金熙德:《21世纪初的日本政治与外交》,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
鲁义:《中日相互理解还有多远?——关于两国民众相互认识的比较研究》,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
刘雪莲、许琳:《中国东北亚地缘战略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
朴键一、朴光姬:《中韩关系与东北亚经济共同体》,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蓝皮书》(2005~2006),当代世界出版社,2006。
刘青才、高科等:《东北亚地缘政治与中国地缘战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陈先才:《朝鲜核危机管理:模式、前景及影响》,《韩国研究论丛》(第十六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
沈丁立:《朝美弃核政治与前景》,《韩国研究论丛》(第十五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
姜毅:《新世纪的中俄关系》,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
纪廷许:《现代日本社会与社会思潮》,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
徐文吉:《朝鲜半岛时局与对策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
刘长敏:《论朝鲜核问题解决中的国际斡旋与调停》,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
朱锋:《国际关系理论与东亚安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刘江永:《中国与日本:变化中的“政冷经热”的关系》,人民出版社,2007。
汪伟民:《联盟理论与美国的联盟战略》,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
阮宗泽:《中国崛起与东亚国际秩序的转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蓝皮书》(2006~2007),当代世界出版社,2007。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政策研究局:《中国外交》(2007),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蓝皮书》(2007~2008),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政策研究司:《中国外交》(2008),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
陈波:《冷战同盟及其困境——李承晚时期美韩同盟关系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武心波:《“一元”与“二元”的历史变奏:对日本“国家主义”的再认识》,上海三联书店,2008。
沈定昌:《韩国外交与美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罗贤佑:《中国民族史纲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蓝皮书》(2008~2009),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政策规划司:《中国外交》(2009),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
孙岩:《台湾问题与中美关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孙茹:《朝核问题地区合作进程研究》,时事出版社,2009。
秦亚青:《国际体系与中国外交》,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
郑仁桥:《东亚细亚经济统合——主要国家的立场及统合关联议题》,首尔经济经营出版社,2009。
牛军:《后冷战时代的中国外交》,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刘建军:《当代中国政治思潮》,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政策规划司:《中国外交》(2010),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蓝皮书》(2009~2010),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
吴寄南:《新世纪日本对外战略研究》,时事出版社,2010。
王晓波:《布什政府的朝鲜政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梁超:《中亚博弈新视角》,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赵常庆:《“颜色革命”在中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陈琪:《中国崛起与世界秩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秦亚青:《大国关系与中国外交》,世界知识出版社,2011。
丛鹏、张颖:《战略视角下的中俄关系》,时事出版社,2011。
郭树勇:《中国软实力战略》,时事出版社,2012。
李寒梅:《日本民族主义形态研究》,商务印书馆,2012。
李兴、刘军等:《俄美博弈的国内政治分析》,时事出版社,2012。
郑羽:《新普京时代》(2000~2012),经济管理出版社,2012。
李永全:《俄罗斯发展报告》(201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冯昭奎:《日本东亚战略初探》,《日本问题资料》1991年第1期。
冯特君、蒲俜:《东北亚新形势下的韩国外交走向》,《韩国东北亚论集》1996年第2期。
田培良:《日本政局的演变及对外政策趋向》,《世界经济与政治》1996年第4期。
刘江永:《论钓鱼岛的主权归属问题》,《日本学刊》1996年第6期。
宫力:《中美关系中的台湾问题》,《党史天地》1996年第7~12期。
〔韩〕南雄雨:《以独岛问题为契机的航空电力》,《韩国军事》1996年8月号。
韩玉贵:《中美关系中的台湾问题》,《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2期。
孟辉:《朝韩美中四方会谈及我们的对策思考》,《东北亚研究》1997年第2期。
朱松柏:《金正日与北朝鲜政局展望》,《问题与研究》1997年第12期。
顾春太:《新形势下中日关系探析》,《日本学刊》1999年第2期。
高民政:《1949~1979:中美围绕台湾问题的军事政治较量及其影响》,《军事历史研究》1999年第3期。
〔俄〕库纳泽:《俄罗斯对朝鲜的政策》,《世界经济与国际关系》1999年第12期。
谢郁:《中美关系中的台湾问题》,《世界知识》1999年第16期。
〔韩〕河相植:《韩国对俄罗斯外交十年》,《岭南国际政治学报》2000年第3期。
李勇慧、平战国:《新时代的俄日关系》,《东欧中亚研究》2000年第4期。
苏格:《中美关系与台湾问题》,《世界知识》2000年第5期。
程玉洁:《朝韩首脑会谈与朝韩关系》,《现代国际关系》2000年第7期。
任东来:《中美关系中的台湾问题》,《北美行》2000年第35期。
〔韩〕尹大奎:《冷战后朝鲜半岛南北关系的变化及发展前景》,《韩国研究论丛》2001年第1期。
郭力:《日俄关系的发展及趋势分析》,《西伯利亚研究》2001年第2期。
吴辉:《从国际法论中日钓鱼岛争端及其解决前景》,《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1年第3期。
朴键一、韩喜爱:《俄罗斯对朝鲜半岛政策评述》,《当代亚太》2001年第12期。
汪权:《俄罗斯对朝鲜半岛政策的调整》,《当代亚太》2002年第1期。
刘爽:《当代俄日关系及其前景展望》,《黑龙江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
王逸舟:《国家利益再思考》,《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
赵国刚:《地缘关系对美日俄亚太战略的影响》,《现代军事》2002年第2期。
王春亮:《关于苏联占去中国领土黑瞎子岛的历史》,《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
王传剑:《美国亚太安全战略中的美韩军事同盟》,《现代国际关系》2002年第5期。
陈池:《从朝鲜“革新”内外政策看半岛形势》,《社会观察》2003年第1期。
巴殿君:《日本与朝鲜半岛国家的战略选择》,《东北亚论坛》2003年第1期。
郑泽民:《朝美核危机韩国发挥“主导作用”原因之探析》,《东北亚论坛》2003年第2期。
周定国:《韩日独岛(竹岛)归属之争》,《纵横故事》2003年第5期。
孙德刚:《联盟、准联盟与合作关系——国际安全理论的重要命题》,《亚洲论坛》2003年第3期,
刘桂玲:《俄日关系的历史回顾》,《国际资料信息》,2003年第4期。
陆钢:《九一一事件后俄日关系的发展趋势》,《当代亚太》2003年第4期。
张业亮:《布什政府对朝政策与朝核危机》,《美国研究》2004年第1期。
金强一:《论中国的东北亚区域战略》,《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陈洁华:《艰难调整中的俄日关系》,《俄罗斯研究》2004年第3期。
李勇慧:《普京执政以来的俄日关系》,《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4年第3期。
〔韩〕苏俊燮:《韩美同盟的非对称性析论》,《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韩〕苏俊燮:《韩美同盟的非对称性析论》,《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孙德刚:《国际安全之联盟理论探析》,《欧洲研究》2004年第4期。
陆洋:《俄国人奔忙朝鲜半岛》,《瞭望东方周刊》2004年第35期。
沈海涛:《从战略的高度看东亚合作与中日安全关系》,《东北亚论坛》2005年第1期。
高科:《2004年美、日、韩3国的军事发展动向与东北亚政局》,《东北亚论坛》2005年第1期。
姜联军、匡国栋:《东北亚多边安全机制的构建》,《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张景全:《关于中日钓鱼群岛争端的几点认识》,《东北亚论坛》2005年第2期。
汪伟民:《冷战时期的美日韩安全三角—准联盟理论与联盟困境的视角》,《国际政治研究》2005年第4期。
秦克铸:《日韩独岛问题由来》,《中国社会报》2005年第6期。
姜宅九:《“静观政策”未能使日本改变对韩恶意》,《世界知识》2005年第11期。
李敦球:《卢武铉做东北亚的“均衡者”》,《世界知识》2005年第11期。
刘桂玲:《冷战结束以来俄日关系的新变化》,《现代国际关系》2005年第11期。
宋德星、董庆安:《观念视角下的美朝关系——美朝关系的建构主义解读及其缺陷》,《军备控制与安全》2006年第1期。
〔韩〕南成旭:《为推动南北关系阶段性地向前发展,需要做出冷静判断》,《统一韩国》,2007年3月刊。
张英:《评21世纪的韩美关系》,《东北亚研究》2007年第2期。
郭震远:《中美关系中的台湾问题:变化与影响》,《国际问题研究》2007年第2期。
俞遂:《论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国际问题研究》2007年第3期。
姜龙范:《朝核问题与中国的战略选择》,《东疆学刊》2007年第3期。
孙向丽:《朝核问题实质与发展前景》,《现代国际关系》2007年第6期。
孙德刚:《联而不盟:国际安全合作中的准联盟理论》,《外交评论》2007年第6期。
陈龙山:《朝鲜半岛南北关系的新进展》,《亚非纵横》2007年第6期。
韩景云:《当今日本政治右倾化评析》,《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第36期。
何志工、安小平:《朝核六方会谈:从应对危机到东北亚安全机制》,《和平与发展》2008年第3期。
方秀玉:《李明博想超越韩日关系历史》,《世界知识》2008年第4期。
陈刚华,《韩日独岛(竹岛)之争与美国的关系》,《学术探索》2008年第4期。
王子昌:《新马岛屿争端之判决:依据与启示》,《东南亚研究》2009年第1期。
李凡:《美国“冷战”政策与日苏领土问题的形成》,《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黄登学:《梅德韦杰夫外交初探》,《外交评论》2009年第4期。
胡明远:《以朝核问题为视角探析布什政府的对朝政策》,《学理论》2009年第14期。
虞少华:《朝核问题:出路在哪里?》,《世界知识》2009年第18期。
〔美〕约翰·米勒:《对核武器的重新思考》,《外交政策》2010年1~2月号。
曲波:《有效控制原则在解决岛屿争端中的适用》,《当代法学》2010年第1期。
吕桂霞:《俄日关系中的“北方四岛”问题及其深层原因》,《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韩献栋:《利益差异、战略分歧和美韩同盟关系的再调整》,《东北亚论坛》2010年第1期。
王伟男:《试论新形势下台湾问题在中美关系中的核心地位》,《太平洋学报》2010年第4期。
刘雪莲、李家成:《冷战后美韩同盟不断强化的深层动因解析》,《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年第6期。
汪伟民、李辛:《美韩同盟再定义与韩国的战略选择:进程与争论》,《当代亚太》2011年第2期。
张丽:《梅德韦杰夫执政以来俄罗斯对外政策的转变》,《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
王晓波:《朝核问题:内在逻辑与中国的外交政策选择》,《国际观察》2011年第3期。
金灿荣:《东北亚新变局与后金正日时代的朝鲜半岛》,《现代国际关系》2012年第1期。
田春树:《金正日与日朝邦交正常化》,《世界》2012年3月。
于洪洋、巴殿君:《论中朝关系及中国的作用》,《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期。
袁鹏:《关于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战略思考》,《现代国际关系》2012年第5期。
包霞琴、贺蔚:《中日关系中钓鱼岛问题的缘起》,《太平洋学报》2012年第12期。
郭锐、苏红红:《朝鲜半岛问题的主题转换、历史根源与民族因素》,《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
金灿荣、段皓文:《当前中美关系的困境与出路》,《国际观察》2014年第1期。
Arnold Wolfers. “Alliance”,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he Social Science. NewYork:Macmillan Company & The Free Press,Vol.1,1974,pp.268-269.
Small,Melvin and J.David Singer. Formal Alliances,1816-1965:An Extension of Basic ata. Journal of peace Research Vol.3,1969,pp.257-282.
Glenn H.Snyder,“The Security Dilemma nAlliance Politics”,World Politics,Vol.34,No.3,July 1984,pp.461-495.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t(简称FRUS),1952-1954,Vol.15,Korea,Washington D.C.: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84,pp938-940.
Seigen miyasaio,JF. Dulles and the Peace Settlement with Japan,RH. immerman ed,John Foster dulles and the Diplomary of the Cold war,Prinston Univ.p,1990,pp.189-212.
Kennan,George:Memoirs1925-1950,Vol.1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1967。
〔韩〕鄭秉峻:《解放後韓国の独島に対する認識と政策》(1945~51)。
〔韩〕李汉基:《独岛(竹岛)关系资料集—往复外交文书》(1952~76)。
〔韩〕???:《??????? ?? ??—??? ????—》,2000?6?。
〔韩〕???:《???????????????????》,?????,??????.2010?8?
沈斌:《非传统安全问题对中国外交的挑战——以脱北者为例》,2006年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国华文:《地缘政治视角下的中俄安全合作战略研究——以黑瞎子岛为例》,2009年贵州师范大学硕士论文,第32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外交部部长周恩来《关于美国及其仆从国家签订旧金山对日和约的声明》,《人民日报》1951年9月19日。
《闯日本驻沈阳领馆的5人身份曝光》,《环球时报》2002年5月16日。
《什么是“非法移民”》,《人民日报》2002年9月3日。
安替、平安夜:《朝鲜偷渡者在延边》,《21世纪环球报道》2002年12月31日。
安替:《非政府组织参与——去年1500朝鲜人经中国偷渡韩国》,《21世纪环球报道》2003年1月27日。
王逸舟:《重视非传统安全研究》(上),《人民日报》2003年5月21日。
《社论:绑架问题有所进展吗?》,〔日〕《东奥日报》2004年2月29日。
《谁在策动闯馆——前台是非政府组织幕后是政府支持》,《中国青年报》2004年10月29日。
沈林:《中国将严惩闯馆“蛇头”》,《环球时报》2004年11月1日。
《中日东海争端全景》,《国际先驱导报》2005年7月25日。
杨东:《朝鲜正为改革开放提速》,《中国商报》2006年1月14日。
《小泉剧场最后一幕,通常国会闭幕遗留问题众多》,〔日〕《中文导报》2006年6月22日。
王宜胜:《美韩同盟关系转变的背后》,《人民日报》2007年3月2日。
〔朝〕《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外务省声明》,《劳动新闻》2009年4月15日。
盛世良、詹德斌、周彪、贾都强:《全球岛屿争端不断 部分通过国际仲裁解决》,《环球》2010年11月。
《中朝经贸概况》,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大使馆2011年7月4日。
《????????????????》,《??????》2011年11月1日。
《防衛相「北朝鮮軍の動きない」、海保は警戒強化》,《读卖新闻》2011年12月19日。
《政権、安保会議を招集 金総書記死去を受け》,《朝日新闻》2011年12月19日。
《3年以内に肉のスープ正恩氏が経済目標》,《读卖新闻》2011年12月21日。
《日方称朝鲜向日发出积极信号》,《新闻晨报》2012年1月20日。
《朝鲜释放两名日本贩毒嫌疑人被视为积极信号》,《京华时报》2012年1月22日。
〔俄〕普京:《俄罗斯与正在变化的世界》,《莫斯科新闻》2012年2月28日。
《台湾问题与中美关系》,《联合早报》2012年9月1日
王文香:《韩国国会议员在京搞非法入境者记者会被制止》,http://news.163.com/50114/1/1A17VCPT0001124L.Html。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八部分“岛屿制度”第121条规定,http://www.un.org/zh/law/sea/los/article8.shtml。
赵镇熙:《论韩日独岛(竹岛)之争》,http://www.sis.pku.edu.cn/pub/chenfengjun/korea/histroy.htm。
刘宏:《中美关系中的台湾问题》,http://www.china.com.cn/chinese/2002/Jul/176118.htm。
《共同社:俄罗斯反对六方会谈中谈论“绑架”问题》,http://news.sina.com.cn,2004年2月26日。
《朝鲜称如日本再提绑架将拒绝日本参加六方会谈》,http://news.qq.com,2004年2月14日。
〔日〕河野洋平:2004年4月28日的国会演讲,http://china.kyodo.co.jp/2004/sekai/20040429-204.Html。
《外交部谈韩国会议员开关于“脱北者”记者会等》,http://news3.xinhuanet,com/newsoenter/2005.01/13/eoatent 2456776.hlm。
《第四轮六方会谈共同声明》,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5-09/19/content_3511768.htm。
莫乃倩:《凤凰专报:美国考虑给予朝鲜难民政治庇护》,《凤凰卫视》,2005年5月12日。http://www.phoenixtv,com/phoenixtv/7263 1543436148736/200505 13/549228.shtml。
《台湾问题》,http://www.gov.cn/test/2006-02/28/content_213151.htm。
《横田惠的丈夫是如何找到的?》,http://www.nhk.or.jp,2006年4月15日。
《安倍官房长官的历史观比小泉还要深刻》,http://www.chosunon-line.com,2006年4月20日。
《日对朝鲜制裁再出招,仿效美通过朝鲜人权法案》,http://news.china.com,2006年6月19日。
《第五轮六方会谈第三阶段闭幕 通过共同文件》,http://news.sina.com.cn/w/2007-02-13/173512309075.shtml。
《韩反感日本搅局,称抓着绑架问题不利于六方会谈》,http://www.chinanews.com.cn,2007年4月6日。
张宝仁、徐咏梅:《近代日韩经贸合作关系的问题和策略》,http://www.lwxz8.com/jjx/gj/201004/14471_6.html。
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历年两岸人员往来与交流统计表》,http://www.gwytb.gov.cn/lajlwl/rywltj/201101/t20110120_1715616.htm。
商务部台港澳司,《2010年1~12月大陆与台湾贸易、投资情况》,http://www.gwytb.gov.cn/lajm/lajm/201101/t20110128_1737103.htm。
《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登上北方四岛日本表示抗议》,http://china.cnr.cn/gdgg/201011/t20101101_507252590.shtml。
《俄总统登争议岛屿:俄风景秀美之地如此之多》,http://news.163.com/10/1102/04/6KF664K500014JB5.html。
《日俄领土争端升级》,http://finance.ifeng.com/forex/whyw/20101103/2819042.shtml。
《台湾问题与中美关系》,《联合早报》2012年9月1日,http://www.zaobao.com/special/forum/pages5/forum_us070505.html。
《奥巴马首次公开宣布钓鱼岛适用美日安保条约》,http://news.xinhuanet.com/photo/2014-04/24/c_1264295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