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励学敦行 教人求真
后记 南京大学社会工作学科发展大事记
上篇 微观社会工作实务
抗逆小童星 提升流动儿童抗逆力社会工作服务*
一 抗逆小童星项目社会背景:流动儿童问题
二 抗逆小童星项目的理论支持与价值意义
(一)抗逆力理论与服务取向的概念操作化
(二)生态系统与优势视角的整合型社会工作
(三)流动儿童风险-保护两维四象限分析框架
1.个体脆弱性-抗逆力方面
2.系统风险-保护因素方面
三 项目前期:流动儿童需要前期评估和社区资源分析
(一)抗逆小童星项目进入HY社区
(二)流动儿童需要和社区资源评估方法
1.社区观察
2.个案访谈
3.座谈会
4.问卷调查
(三)外来工子弟学校流动儿童的多元需要
1.环境安全的需要
2.目标建立的需要
3.能力提升的需要
4.关系建立的需要
5.社区归属的需要
6.情绪管理的需要
(四)流动儿童集中居住的HY社区的资源分析
1.社区硬件资源
2.社区软件资源
四 项目中期:抗逆小童星项目的服务设计与介入行动
(一)服务策略:危险聚焦/资产聚焦/过程聚焦
1.风险聚焦策略
2.资产聚焦策略
3.过程聚焦策略
(二)服务实施:整合方法中的小组工作介入行动
(三)服务实施:整合方法中的社区与个案介入行动
(四)服务实施:介入行动中的专业督导
五 项目后期:抗逆小童星服务评估及效果
(一)抗逆小童星服务过程和目标的评估方法
(二)抗逆小童星服务效果评估结果分析
1.服务对象(流动儿童)参与度
2.目标达成度
3.对社会工作者和活动的满意度
4.对活动形式的满意度
六 项目反思:服务可持续性和社会工作重构
(一)抗逆小童星项目的可持续性
(二)抗逆小童星项目的局限性与调整建议
1.实务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定位
2.社会工作实务模式的多元整合
七 案例使用说明
(一)教学目的与用途
1.适用的课程
2.适用的对象
3.本案例教学目标规划
(1)覆盖知识点
(2)能力训练点
(3)观念改变点
(二)启发思考题
(三)分析思路
(四)理论依据与分析
1.儿童抗逆力理论与社会工作实践
2.社会工作中的文化问题与实践
3.社会工作项目的计划和实施
(五)方法分析
(六)关键要点
(七)建议的课堂计划
附录1 “情绪的秘籍”小组活动记录及评估报告
1.“情绪的秘籍”小组活动背景资料
2.活动目的
3.预备工作
4.活动前的观察
5.“情绪的秘籍”小组活动过程
6.“情绪的秘籍”小组活动评估
(1)“情绪的秘籍”小组活动目的达成情况
(2)“情绪的秘籍”小组活动内容及形式适合性
(3)“情绪的秘籍”小组组员参与程度、角色及与上次小组活动的区别
(4)“情绪的秘籍”小组动力
(5)“情绪的秘籍”小组发展阶段
7.遇到的困难及解决办法
附录2 抗逆小童星基本情况调查表
附录3 评估表
(一)“情绪连连看”活动过程评估表
(二)“情绪的秘籍”活动过程评估表
(三)“小乌龟的一天”活动过程评估表
(四)“目标进行时”活动过程评估表
(五)“沟通大作战”活动过程评估表
(六)抗逆小童星社会工作实务项目总评估表
卓越计划 促进大学生学习倦怠行为改变的社会工作服务
一 项目简介
二 案例背景
三 服务对象的核心问题确定
四 理念和价值观
五 介入方法
(一)个案工作服务
(二)小组工作
六 介入过程的综合思考
(一)服务对象
(二)社会工作者
(三)专业督导
(四)HND中心辅导员及相关工作人员
(五)安行工作室及负责人L老师
七 服务效果
(一)评估过程
(二)评估结果
1.项目活动参与情况
2.服务对象能力增长和满意度
3.需要倡导和改善服务对象的中观系统、外部系统甚至宏观系统,扩大服务对象的社会支持系统和资源体系
八 案例使用说明
(一)教学目的与用途
1.适用的课程
2.使用的对象
3.本案例教学目标规划
(1)覆盖知识点
(2)能力训练点
(3)观念改变点
(二)启发思考题
(三)理论依据及分析思路
1.青年正向发展理论
2.优势视角理论
3.社会生态学理论框架
(四)方法分析
1.课程与服务的整合
2.服务方式的整合
3.资源整合
(五)说明关键点
1.如何界定服务对象的问题
2.如何识别服务对象及其系统
3.本案例中出现的伦理困境有哪些,如何处理
4.本案例中的环境改变策略有哪些
5.学校社会工作与学生工作、学生管理的冲突与融合表现在哪些方面
(六)建议的课堂教学计划
1.学生预习的知识
2.时间安排
革面之旅 对攻击性倾向儿童的社会工作服务
一 案例背景
二 分析预估
(一)主要问题表现
(二)分析预估
1.量表测试结果
2.成长经历
3.问题评估与综合分析
(1)内在动力
(2)外部环境
三 服务计划
(一)服务目标
(二)具体服务策略
1.方法及原理
2.直接治疗策略
3.间接治疗策略
(三)服务计划和方案
四 服务计划实施过程
(一)第一阶段
1.介入目标
2.服务过程
3.阶段评估
(二)第二阶段
1.介入目标
2.服务过程
3.阶段评估
(三)第三阶段
1.介入目标
2.服务过程
3.阶段评估
(四)第四阶段
1.介入目标
2.服务过程
3.阶段评估
(五)结案阶段
1.介入目标
2.服务过程
3.阶段评估
(六)后续跟进
五 服务效果评估
1.问题行为改善情况
2.重要他人评价
3.社会工作者评价
六 总结与反思
(一)总结
(二)反思
1.社会工作实务模式的选择
2.社会工作实务中存在的挑战
3.福利机构应对孤残儿童偏差行为的建议
儿童救助 整合流浪儿童的心理健康与社会工作服务
一 项目背景
(一)项目来源
(二)项目目标
(三)理论基础与服务理念
1.中国儿童福利制度变迁
2.社会福利与需要满足理论
3.工作理念
4.介入理念
二 项目基本信息
(一)服务对象
(二)参与人员
(三)时间
(四)地点
三 需要分析
四 项目实施过程
(一)服务方式
(二)实施进度
五 项目评估
(一)评估方法
(二)评估情况
1.人员培训情况
2.站内服务情况
3.站外服务情况
六 经验与反思
(一)基本经验
(二)项目反思
青奥我家 低收入家庭子女教育与社会融入暑期夏令营
一 项目背景
二 基本信息
(一)服务实施机构基本信息
(二)“乐扶加油站”项目基本信息
(三)“青奥我家”暑期夏令营小组活动基本信息
三 需要分析
(一)评估方法
1.问卷调查法
2.随机访谈法
3.社区座谈会
(二)服务对象需要情况
1.社会参与的需要
2.归属与爱的需要
3.自我实现的需要
四 实施过程
(一)总目标
(二)具体目标
(三)服务对象
(四)时间安排
(五)活动地点
(六)服务计划
(七)基本服务流程
五 成效评估
(一)成效评估方式
1.服务对象满意度调查
2.服务受益人群访谈
(二)服务成效
1.服务受益人群
2.服务目标达成情况
六 经验总结与专业反思
(一)经验总结
1.专业服务技巧的持续运用
2.专业服务信念的秉持
(1)深信人有能力和强项
(2)相信人会改变
(3)用自身经验,以生命影响生命
3.服务设计注重主题与形式的选择
(二)专业反思
1.项目设计紧贴生活实际
2.服务的去标签化
3.让服务计划跟着服务对象走
4.丰富青少年儿童的社区参与方式
5.持续性社工督导的重要性
附录1:“青奥我家”暑期夏令营评估问卷
附录2:“青奥我家”第一期活动效果评估问卷
健康有道 大学女生成长小组
一 项目背景
二 项目基本信息
三 需要分析
(一)评估方法
(二)评估内容
1.身体健康的需要
2.情绪管理与心理解压的需要
3.大学生活的指引需要
4.人际沟通能力培养的需要
5.自尊、自信的需要
四 项目实施过程
(一)初见
1.活动目标
2.活动器材
3.活动内容与过程
(1)破冰活动:自我介绍
(2)订立团体规范
(3)阐述团体目标和内容
(4)大家一起来交流
(5)总结
(二)十字路口
1.活动目标
2.活动流程
(1)热身游戏:暴风骤雨
(2)写下你的朋友
(3)我的时间蛋糕
(4)让我们来抢凳子(报纸也行)
(5)练瑜伽
(6)总结与回馈
(三)生命在于运动
1.活动目标
2.活动流程
(1)热身踢腿练习
(2)我的运动爱好
(3)运动的好处
(4)代表性物体
(5)瑜伽练习
(6)运动在于坚持
(7)总结与回馈
(四)睡美人
1.活动目标
2.活动流程
(1)运动计划实施分享
(2)作息时间分享
(3)睡眠的好处
(4)你来比画我来猜
(5)最喜欢的特质
(6)睡得香的小绝招
(7)瑜伽练习
(8)总结与作业:睡眠小检测
(五)吃出健康来
1.活动目标
2.活动器材
3.活动内容与过程
(1)暖身活动
(2)我的饮食习惯
(3)健康知识小问答
(4)三件我想改变的事
(5)瑜伽练习
(6)工作者总结,成员写活动感想
(六)做个情绪好管家
1.活动目标
2.活动器材
3.活动内容与过程
(1)暖身活动:解人结
(2)我的心情日记
(3)快乐有道
(4)情景再现
(5)性格描述:帮助成员进一步了解自己以及别人眼中的自己
(6)工作者带领大家在舒缓的音乐中练瑜伽,帮助成员达到心境平和
(7)总结
(七)困惑的美
1.活动目标
2.活动内容与过程
(1)暖身活动:一见钟情
(2)情绪与膳食
(3)自然美与人工美的选择
(4)总结
(八)别离
1.活动目标
2.活动流程
五 项目评估
(一)评估方式
1.团体评估
(1)工作者评估
(2)成员评估
(3)督导评估
2.按照活动进度评估
(二)成效评估
1.成员分析
2.宣传和招募策略
3.筹备工作
4.目标达成度
5.活动设计的评估
6.成员对程序安排的满意程度
六 总结反思
(一)专业实务能力表现
1.对成员的感受情绪
2.对成员的想法
3.对成员表情、动作、姿势的把握
4.对小组气氛的营造
5.对小组活动进程以及时间的掌握
(二)理论与实务结合的能力
1.优势视角的运用
2.增权理论
3.团体互动理论
4.生态系统理论
5.团体动力理论
(三)督导表现
1.专业技巧方面
2.情感方面
(四)工作者感受总结
新生女性 打工姐妹情感支持小组
一 项目背景
二 项目基本信息
三 需要分析
(一)女性打工者需要评估方法
1.个案访谈
2.座谈会
3.社区走访
(二)女性打工者需要情况
1.人际支持网络建立的需要
2.学习培训的需要
3.职业发展、职业规划的需要
4.情感纠纷、家庭事务咨询交流的需要
四 项目实施过程
(一)项目服务方式
1.小组社会工作
2.社区文艺演出活动
3.个案社会工作
(二)项目实施过程
1.第一阶段,2011年3月至4月的需要评估阶段
2.第二阶段,2011年4月至5月的方案制定阶段
3.第三阶段,2011年5月至8月的方案实施阶段
4.第四阶段,2011年8月至9月的方案结束与评估阶段
(1)小组组员评估
(2)小组组员汇报演出
5.第五阶段,2011年9月后的小组跟进阶段
五 项目评估
(一)项目成效评估方式
1.过程评估使用的方法
2.成果评估方法
(二)项目成效
1.服务对象的参与深度
2.项目的目标达成度
3.项目的成果
六 经验与反思
(一)项目顺利开展的原因
1.满足了女性打工者的实际需要
2.小组活动开展的开放、活泼、互动性
3.有工友家园这样的公益性活动平台
(二)项目开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1.项目工作人员的非专业性
2.活动成果的应用与研究
3.小组成员后期跟进面临的问题
舒心家庭 单亲家庭社工服务
一 项目背景
(一)项目目标
1.任务目标
2.过程目标
(二)理论基础
1.优势视角
2.增能理论
(三)工作理念
(四)项目来源
二 项目基本信息
(一)项目服务对象
(二)项目参与人员
(三)项目实施时间
(四)项目实施地点
三 需要分析
四 项目实施过程
(一)服务方式
(二)实施进度
1.项目的总时间
2.项目进度安排
(1)初期筹备阶段(2010年7月15日至7月30日)
(2)中期实施阶段(2010年7月31日至11月25日)
(3)后期总结评估阶段(2010年11月26日至12月30日)
五 项目评估
(一)案主收获
(二)社工收获
(三)社会效果
(四)机构主管单位效果
六 经验与反思
(一)项目经验
(二)项目反思
阿强康复 戒毒个案社会工作案例
一 戒毒社会工作背景
二 服务对象基本情况
三 服务流程
(一)专业关系的建立
1.流程
2.要点总结
(二)需求评估和制订康复帮扶计划
1.流程
(1)对毒品的认知和戒毒的信心
(2)家庭和社会交往状态
(3)工作状态
(4)心理状态
2.要点总结
(三)康复帮扶计划的实施
1.流程
2.要点总结
(四)康复帮扶计划的评估
1.流程
2.要点总结
四 服务理论与方法
(一)理论基础
1.人本主义理论
2.认知行为理论
(二)主要的社会工作实践方法
1.动机式访谈
2.理性情绪疗法
五 案例使用说明
(一)教学的目的与用途
1.适用的课程
2.适用的对象
3.本案例教学目标规划
(1)涉及的知识点
(2)能力训练点
(二)教学思考题
(三)建议课堂安排
释放压力 化解问题的沙盘游戏服务
一 项目背景
(一)项目目标
(二)理论基础
(三)工作理念
(四)项目来源
二 项目基本信息
(一)服务对象
1.直接服务对象
2.间接服务对象
(二)参与人员
(三)时间和地点
1.时间
2.地点
三 需要分析
四 项目实施过程
(一)服务方式
(二)实施进度
(三)个案介绍
1.个体沙盘
(1)儿童:我的噩梦消失了
(2)作业拖拉的背后:从炸弹到星星的梦
(3)家长:我知道我们的问题在哪里了
(4)大学生:告别失恋,迈向未来
(5)离婚妇女:我的心结打开了
(6)空巢老人:夕阳无限好
(7)归侨:社区的居民有福了
2.团体沙盘
(1)规则和合作
(2)外来工子女:我也是社区小主人
3.小组工作
(1)生命成长小组
(2)青少年成长小组
(3)老年心灵茶吧
五 项目评估
(一)目标达成情况
(二)成效评估
1.社区居委会的支持力度
2.社区居民的知晓度与参与度
3.相关媒体的报道
4.社会影响
5.撬动的社会资源
6.服务群体的满意度
六 经验与反思
下篇 宏观社会工作实务
阳光伙伴 流动儿童成长助力社会工作服务
一 “阳光伙伴”项目的社会背景与专业背景
二 “阳光伙伴”项目的基本信息
三 流动儿童需要分析
(一)流动儿童需要评估方法
(二)流动儿童需要情况
1.亲子关系建立的需要
2.社会支持网络建立的需要
3.家庭和学校活动参与的需要
4.儿童个人发展的需要
四 “阳光伙伴”项目服务方式
(一)外展服务
(二)个案社会工作
(三)小组社会工作
(四)社区教育和社区倡导
五 “阳光伙伴”项目实施过程
(一)“阳光伙伴”项目社区服务
1.第一阶段,2015年3月至5月社区服务需要评估阶段
(1)社区观察
(2)座谈会
(3)个案访谈
(4)问卷调查
2.第二阶段,2015年5月至7月社区服务方案启动阶段
3.第三阶段,2015年7月至2016年1月社区服务方案实施阶段
4.第四阶段,2016年1月社区服务方案结束阶段
5.第五阶段,2015年5月至2016年2月评估阶段
6.第六阶段,2016年1月下旬至2017年2月回访阶段
(二)“阳光伙伴”学校服务
1.第一阶段,2016年4月学校服务需要评估阶段
2.第二阶段,2016年4月学校服务方案启动阶段
3.第三阶段,2016年5月至2016年6月学校服务方案实施阶段
4.第四阶段,2016年6月方案结束阶段,“阳光伙伴”学校服务结束典礼
5.第五阶段,2016年4月至6月评估阶段
6.第六阶段,2016年7月回访阶段
六 “阳光伙伴”项目评估
(一)“阳光伙伴”项目成效评估方式
1.过程评估使用的方法
2.目标达成度评估方法
(二)“阳光伙伴”项目成效
1.服务对象参与度
2.目标达成度
3.服务对象对社会工作者和活动的满意度
4.服务对象对活动形式的满意度
七 “阳光伙伴”项目经验与反思
(一)“阳光伙伴”项目经验总结
1.专业化
2.系统化
3.制度化
(二)“阳光伙伴”项目反思
1.社区服务连续性不强
2.资源链接面狭窄
1.以流动儿童朋辈系统为基础,避免以个体为基础的干预模式
2.以流动儿童“参与”、“体验”和“主动性”为活动设计的主旨,有效地使服务对象内化活动的理念和内容
3.多方合作模式,保证整合服务的效果
温馨家园 城市社区低龄老人服务
一 项目背景
二 项目基本信息
(一)项目服务对象
(二)项目参与人员
(三)项目实施时间、地点
三 项目需求分析
四 项目实施过程
(一)项目服务方式
(二)项目实施进度
五 项目评估
(一)项目效果
(二)项目的社会影响力
(三)项目创新性
(四)项目的可持续性
六 经验与反思
社区融入 社会工作视角下外来人口的社区服务
一 案例背景
(一)宏观环境背景分析
(二)社区蒲田村的背景分析
二 社区分析与需求评估
(一)社区分析
1.社区动力分析
2.社区资源分析
(二)需求评估
1.经济层面的融入需求
2.社会层面的融入需求
3.心理层面的融入需求
三 社会工作理念与理论
(一)社区工作理念
(二)结构功能理论和系统理论
(三)资源整合与社会资本理论
四 社会工作介入方法
(一)社区工作
(二)小组工作
(三)个案工作
(四)社会行政
五 社会工作介入过程
(一)吸纳外来人口参与社区管理
(二)解决外来人口的基本生存需求
(三)组织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四)加强对外来人口的就业指导和工作技能培训
(五)转变政府角色,充分发挥使能者和增能者的作用
六 社会工作介入效果分析与讨论
(一)可实现的效果
1.解决矛盾冲突,促进社区融合
2.推动经济发展,促进文化交流
3.加快社区转型,实现人、村双赢
(二)面临的挑战
1.蒲田村本地人对外来人口的歧视不容忽视
2.由于语言不通形成的沟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当地人与外来人口的交往
3.社会工作介入蒲田社区也存在着社工普遍面临的尴尬困境
七 案例使用说明
(一)教学目的与用途
1.适用的课程
2.适用的对象
3.本案例教学目标规划
(1)涉及的知识点
(2)能力训练点
(二)启发思考题
(三)分析思路
(四)关键要点
(五)建议的课堂计划
探访快车 流动人口教育扶贫的社区服务
一 项目概述
二 项目背景
(一)传统社区服务方法的缺陷
(二)传统流动儿童教育的缺陷
(三)流动人口及其子女成长的需求
(四)社会发展的需求
三 项目模式
四 项目活动
(一)主要活动
1.开展教育物资巡回传递的服务活动
2.开展参与式教育活动
3.开展流动家长培训服务活动
4.开展流动教师培训服务活动
5.开展城市主流人群与流动人口之间的公民教育展示宣传活动
(二)实施过程
1.建立包括不同群体志愿者在内的项目执行小组
2.前期准备工作:2008年11月至2009年1月
3.服务试点工作:2009年1月至3月
4.正式实施工作:2009年3月至10月
(1)正式启动项目
(2)项目推进
5.评估、总结与推广活动
(1)评估活动
(2)总结活动
(3)推广活动
五 项目成效
六 经验与反思
(一)主要经验
(二)反思
1.项目资金支持方式的固化制约项目开展
2.不可抗拒因素的制约,如甲流
3.与基层政府合作中的非正常因素的干扰
营造社区 开拓公益教育助力保障房社区治理
一 背景介绍
二 项目目标
(一)总目标
(二)分目标
三 项目理念
(一)地区发展模式
(二)优势视角理论
四 项目实施方案
五 项目实施过程
(一)小组教育显成效,社区大学见雏形
(二)社区居民齐参与,教育空间共营造
1.建立教师、学员招募及管理制度
2.社区大学课程体系化、多元化运作,满足学员的多样化需求
(三)能人社团常挖掘,精品社团共扶植
(四)互助友爱成佳话,社区共享你我他
六 项目成效总结
(一)成功搭建了居民交流和学习的平台
(二)形成了优质的社区志愿者教师资源库,营造了教育空间
(三)居民以社区大学为纽带参与社区治理,建立了互助支持网络
七 专业反思
(一)地区发展模式、优势视角在项目中的运用
(二)社会工作者在项目中的角色和意义
鼎星创业 支持型社会组织发展模式
一 鼎星社会组织创业中心发展背景
(一)支持型社会组织的概念
(二)鼎星社会组织创业中心组织结构
(三)“鼎星”组织与社会优势
1.基层党建优势
2.社会协同优势
3.组织孵化优势
二 “鼎星”支持社会组织发展案例
(一)农村社区的支持型工作:LT街道
1.合作背景
2.LT街道的特点
3.LT街道社会组织服务中心
4.内培社会组织
5.外引社会组织
(二)城市社区的支持型工作:XL街道
1.合作背景
2.XL街道的环境
(1)社区环境
(2)居民特点
(3)社会组织
3.XL街道社会组织服务中心
4.XL街道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的工作
三 “鼎星”社会组织建设的反思
(一)“鼎星”的成功经验
1.以群众需求为导向
2.促进社区居民参与
3.注重资源内外整合
4.吸引整合政府资源
(二)“鼎星”的实践教训
1.过度依赖政府
2.资金渠道单一
3.专业人才短缺
(三)“鼎星”未来发展的对策建议
1.构建新型政社关系
2.开辟多元资金渠道
3.建设专业人才队伍
编委会
杜立婕,2007,《使用优势视角培养案主的抗逆力》,《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第3期。
葛忠明,2006,《经验研究中的“文化问题”——以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为例》,《江苏社会科学》第6期。
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2,《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
国家统计局,2011,《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韩晓燕、朱晨海,2009,《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格致出版社。
联合国,1989,《儿童权利公约》(
刘玉兰,2011,《西方抗逆力理论:转型、演进、争辩和发展》,《国外社会科学》第6期。
马尔科姆·派恩 (Malcolm Payne),2008,《现代社会工作理论》,冯亚丽、叶鹏飞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彭华民,2010,《论志愿服务的社会工作督导模式》,《中国青年研究》第4期。
彭华民,2014,《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高等教育出版社。
彭华民、刘玉兰,2012,《抗逆力:一项低收入社区流动儿童的实证研究》,《广东青年职业学院学报》第10期。
全国妇联课题组,2013,《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中国妇联新闻,http://acwf.people.com.cn/n/2013/0510/c99013-21437965.html,最后访问日期:2013年6月10日。
Saleebey.D,2004,《优势视角:社会工作实践的新模式》,李亚文、杜立婕译,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沈之菲,2006,《青少年抗逆力的解读和培养》,《思想理论教育》第1期。
田国秀,2007,《从“问题视角”转向“优势视角”——挖掘学生抗逆力的学校心理咨询工作模式浅析》,《中国教育学刊》第1期。
王思斌、熊跃根等,2004,《社会工作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吴增强,2003,《当代青少年心理辅导》,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钟宇慧,2009,《香港抗逆力辅导工作及其启示——以“成长的天空”计划为例》,《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第8期。
Ann S.Masten. 2000. “Children Who Overcome Adversity to Succeed in Life”,http://moodwatchers.com/wp/wp-content/uploads/2012/07/Children-Who-Overcome-Adversity-to-Succeed-in-Life.pdf.
Anthony E.J.,Cohler B.J. 1987.
Germain C.B. & Gitterman A. 1987. “Ecological Perspective,” In A. Minahan Ed.,Encyclopedia of Social Work. Silver Springs.
Goldstein H. Joe King. 1990. “A Study of Strengths and Morality,”
Kieran O’ Hagan. 1999. “Culture,Cultural Identity,and Cultural Sensitivity in Child and Family Social Work,”
Macarov D. 1995. “Social Welfare:Structure and Practice,”
M.U.Tsui. 2008. “The Nature of Practice Wisdom in Social Work Revisited,”
蒋俊梅,2002,《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及矫正》,《教育探索》第8期。
刘灵、严亮华、刘建建,2011,《中学生攻击行为现状调查研究》,《中国校外教育》(理论)第z1期。
邱智慧,2010,《运用综合治疗模式介入个案社会工作》,《社会工作》(下半月)第10期。
王道中,2001,《攻击性倾向学生的心理辅导个案报告》,《青少年犯罪问题》第4期。
许莉娅,2004,《个案工作》,高等教育出版社。
杨应红,2003,《幼儿攻击性倾向的成因及矫正》,《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1期。
冯元,2012,《构建需要为本的流浪儿童救助政策》,《社会福利》(理论版)第3期。
冯元、冯曙,2010,《以社工为依托推进流浪儿童人性化救助——以南京地区为例》,《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5期。
冯元、彭华民,2012,《社会工作伦理视角下流浪儿童救助困境探析》,《前沿》第9期。
关颖,2008,《我国城市流浪儿童的基本特征分析》,《中国青年研究》第6期。
刘继同,2003,《中国儿童福利政策模式与城市流浪儿童议题》,《青年研究》第10期。
彭华民,2007,《福利三角中的社会排斥》,上海人民出版社。
彭华民,2008,《社会福利与需要满足》,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彭华民,2010,《需要为本的中国本土社会工作模式研究》,《社会科学研究》第3期。
薛在兴,2005,《社会排斥理论与城市流浪儿童问题研究》,《青年研究》第10期。
顾东辉,2008,《社会工作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
江苏省妇女联合会,2013,《妇女儿童家庭社会工作实务案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金盛华,2010,《社会心理学》(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刘梦,2003,《小组工作》,高等教育出版社。
Leon H.Ginsberg,2013,《社会工作评估:原理与方法》,黄晨曦译,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彭华民主编、徐愫副主编,2011,《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高等教育出版社。
童敏,2008,《社会工作实务基础——专业服务技巧的综合与运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翟进、张曙,2001,《个案社会工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顾东辉,2008,《社会工作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
李军红,2011,《新妇科千金方》,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刘梦,2003,《小组工作》,高等教育出版社。
孙静,2012,《女人28天身体日历大全集》,云南人民出版社。
周沛,2009,《社会工作概论》,天津大学出版社。
丁国锋,2011,《解决好农民工问题将为加强社会管理提供新引擎》,法制网,http://www.legaldaily.com.cn/dfjzz/content/2011-07/15/content_2796294.htm?node=7093,最后访问日期:2011年7月20日。
高峰,2006,《苏南地区外来农民工市民化长效机制的构建》,《城市发展研究》第4期。
何晓红,2011,《一个女性农民工的30年进城打工生活史——基于生命历程理论研究的视角》,《中国青年研究》第5期。
林志斌、张立新,2008,《打工者参与式行动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潘毅,2011,《中国女工》,九州出版社。
秦阿琳,2011,《女性农民工的“个体化困境”及社区支持研究》,《湘潮》(下半月)第9期。
任秀杰,2009,《新生代女性农民工的社区融入研究》,《农村经济与科技》第8期。
佟新,2003,《异化与抗争——中国女工工作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刑玉兰,2011,《新生代女性农民工社会融入问题及应对策略——以苏州为例》,《苏州大学学报》第4期。
杨曌、宋言奇,2011,《新生代城市农民工生存状况的调查与思考——以苏州市农民工为案例》,《泉州师范学院学报》第11期。
张志胜,2007,《脱根与涅槃——新生代女民工的市民化释读》,《中国青年研究》(社会调查版)第3期。
邹农俭,2008,《江苏沿江农民工现状调查报告》,《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期。
邹农俭等,2009,《江苏农民工调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何雪松,2007,《社会工作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
李婵,2004,《社会学视野下的单亲家庭》,《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第 5期。
王瑞鸿,2010,《社会工作项目精选》,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张文霞、朱冬亮,2005,《家庭社会工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朱眉华、文军,2006,《社会工作实务手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曹绍平,2014,《人本主义理论在大学生就业焦虑心理辅导中的运用》,《教育教学论坛》第42期。
高巍,2014,《社会工作介入强制隔离戒毒领域的重要意义》,《中国司法》第9期。
李华,2013,《人本主义理论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第7期。
李世虎,2010,《理性-情绪疗法在戒毒工作中的应用及评价》,《云南警官学院学报》第5期。
刘春洋,2015,《认知行为理论视角下青少年成长困境的个案探究》,《产业与科技论坛》第14期。
刘柳,2015,《帮助药物成瘾者实现自我转变——论动机式访谈法在社会工作教学与实践中的运用》,《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4期。
刘柳、段慧娟,2015,《关于中国女性吸毒者维持毒品使用行为的研究》,《人口与发展》第4期。
沈黎,2009,《支持与应对:家庭为本的青少年戒毒社会工作模式研究》,《中国青年研究》第 3期。
苏茜、王维利,2009,《对理性情绪疗法的反思》,《护理研究》第23期。
童韵、潘东海,2016,《社会工作介入青少年社区戒毒探索与实践》,《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第 25期。
王竹换、庞鑫,2009,《浅析认知行为理论在社会工作实务中的运用》,《法治与社会》第1期。
许书萍,2014,《强制隔离戒毒的治理理念纠偏及创新——基于社会工作与强制隔离戒毒相融入的视角》,《政法学刊》第 31期。
Herink R. 1980.
Miller W. & Rollnick S. 1991.
Wood A.R.,Ager R.D. & Wood R.J. 2011. “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A Qualitative Examination of Factors Impacting Adoption and Implementation in a Community—Wide Setting,” J
博伊科、古德温,2012,《沙游治疗:心理治疗师实践手册》,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伊娃·帕蒂斯·肇嘉,2006,《沙盘游戏与心理疾病的治疗》,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刘玉兰、彭华民,2014,《嵌入文化的流动儿童社会工作服务:理论与实践反思》,《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期。
刘玉兰、彭华民,2016,《家庭抗逆力视角下流动儿童家庭社会工作服务实践重构》,《中州学刊》第11期。
彭华民,2010,《需要为本的中国本土社会工作模式研究》,《社会科学研究》第3 期。
塞勒伯,2004,《优势视角——社会工作实践的新模式》,李亚文、杜立婕译,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王思斌,2010,《社会工作综合能力》,中国社会出版社。
梁莹,2013,《绿色社区中的公民治理:绿色志愿者与社工的伙伴关系》,《江苏社会科学》第5期。
梁莹,2012,《公民治理意识、公民精神与草根社区自治组织的成长》,《社会科学研究》第1期。
徐永祥、曹国慧,2016,《“三社联动”的历史实践与概念辨析》,《云南师范大学学报》第3期。
徐永祥,2002,《论社区服务的本质属性与运行机制》,《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第4期。
何雪松,2007,《社会工作理论》,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
李真,2004,《打工时代》(全两册),华夏出版社。
李真,2005,《工伤者》,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李真,2005,《流动与融合》,团结出版社。
李真,2005,《农民工流动在边缘》,当代中国出版社。
李真,2008,《农民工城市新生活自助手册》,农村读物出版社。
陆士桢,2003,《儿童社会工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周沛,2002,《社区社会工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葛俊芬、仲红俐,2017,《新常态下社区教育的发展实践》,《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第3期。
胡智龙,2017,《中老年学习者角色认知及服务实践》,《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第6期。
徐永祥、曹国慧,2016,《“三社联动”的历史实践与概念辨析》,《云南师范大学学报》第3期。
陈洪涛、王名,2009,《社会组织在建设城市社区服务体系中的作用——基于居民参与型社区社会组织的视角》,《行政论坛》第1期。
葛亮、朱力,2012,《非制度性依赖:中国支持型社会组织与政府关系探索》,《学习与实践》第12期。
韩丽侠,2015,《南京市城郊社会组织运作模式新探——以鼎星社会组织创业中心为个案》,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大学。
李莉、宋蕾放,2011,《以社会资本为视角的社会组织专业人才管理模式探析》,《社团管理研究》第10期。
南京市民政局,2013,《进一步促进社区杜会组织发展的意见》,http://www.nanjing. gov.cn/njszf/bm/mzj/201312/t20131223_2342125.html,最后访问日期:2013年12月30日。
潘建雷、张子谏,2013,《“强政府、大社会”:关于社会组织发展的理论思考》,《中国社会组织》第11期。
齐素平,2015,《城郊涉农社区社会组织的培育与发展——以LT街道社会组织服务中心为例》,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大学。
阮云星、赵照,2011,《都市支持型社会组织何以快速成长:上海 NPI 的政治人类学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
苏娟,2016,《政府购买社会服务互动机制研究——基于第三方评估机构视角》,博士学位论文,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汪颖佳,2015,《自我造血:中国非营利机构的必修课》,《中国社会组织》第4期。
王惠,2017,《资源整合视角下支持型社会组织运作模式探析——以南京市X街道社会组织服务中心为例》,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大学。
《以推动“三社联动”,创新社区服务方式——南京市鼓楼区鼎星社会组织创业中心的工作实践与思考》,http://www.chinanpo.gov.cn/1921/84995/index.html,最后访问日期:2017年12月20日。
张丙宣,2012,《支持型社会组织:社会协同与地方治理》,《浙江社会科学》第10期。
张祖平,2011,《中国慈善组织资金筹集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组织》第1期。
祝建兵,2016,《国内支持型社会组织研究:重点议题与研究检视》,《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