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口发展研究报告(2018)图书
Research Report on Population Development in Beijing (2018)
[内容简介] 本书立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非首都功能疏解与城市副中心建设等新规划、新战略,利用人口、就业、住房、教育、交通、医疗、消费等方面的数据,使用描述性分析、空间分析、模型分析、深度访谈等定量、定性方法,对促进北京人口发展、激发首都城市活力、更好地应对老龄化、做好流动人口聚居区的有效治理、服务科创人员的生产生活等现实性问题给出政策分析与对策建议。
文前辅文
“北京人口蓝皮书”编委会
摘要
Abstract
Ⅰ 总报告
B.1 北京人口形势分析报告(2018)
一 北京市人口发展形势
(一)人口规模呈现下降趋势
(二)超低生育水平格局未变,人口死亡率基本保持稳定
(三)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下降,人口抚养比不断上升
(四)外来人口“环中心”分布特征明显
(五)三成人口受过大学及以上教育
(六)城乡家庭规模小型化
(七)制造、批发和零售等行业就业占比仍较高
(八)“中心就业+郊区居住”的职住分离特征凸显
二 北京市人口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一)人口较多,人口调控难度大
(二)婴幼儿照料面临较多困境,生育率难以大幅提升
(三)人口分布不均衡
(四)高技术人才与创新人才缺乏
(五)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程度较低
(六)老龄化社会面临巨大挑战
(七)人口对资源生态环境的压力加剧
(八)人口服务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三 北京市人口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加强人口发展战略研究
(二)提升人口信息化建设水平
(三)促进生育政策和相关经济社会政策配套衔接
(四)促进女性发展,培育和谐家庭
(五)优化人口空间分布
(六)提高人口文化教育水平,加大人才投资吸引力度
(七)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
(八)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九)京津冀人口协同发展
Ⅱ 分报告
B.2 北京市流动人口现状
一 流动人口基本特征
(一)流动人口总量、比重呈双下降趋势
(二)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年龄上升
(三)已婚人口大幅增加,性别结构相对均衡
(四)整体文化水平有较大提升
(五)非农流动人口比例明显增加
(六)首都经济的虹吸效应不减
二 劳动就业状况
(一)求职途径趋于多元化
(二)行业分布集中,职业层次有所提高
(三)劳动合同签订率有所提高,医疗保障有待加强
(四)收入水平低且增速较缓
三 流动、迁移与聚集情况
(一)多来自环首都经济圈
(二)多数在京流动人口首选入京且居住时间长期化
(三)家庭化流动趋势明显
(四)多数流动人口留京意愿较强
(五)流动人口向心性分布明显
四 结语
B.3 城乡结合部地区流动人口聚居与治理
一 城乡结合部地区流动人口聚居情况
(一)流动人口总量呈现先快速增加,后略有减少的趋势
(二)经济因素是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聚集的主因,业缘与地缘是聚集的纽带
(三)拆迁整治引发城乡结合部人口疏解的“堰塞湖效应”
二 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聚居区的人口经济特征
(一)外地人与本地人之间的人口倒挂严重
(二)就业—居住空间分离现象突出
(三)集体经济和居民收入高度依赖土地和房屋出租
三 聚居区流动人口基本特征
(一)流动人口在村(社区)居住时间普遍较长
(二)大多数流动人口与家庭成员共同居住
(三)住房类型以平房为主
(四)生活“低消费、高积累”特征明显
(五)长期居住倾向明显
(六)在京生活满意度高
四 城乡结合部地区人口疏解难题分析
(一)非首都功能疏解只能部分解决城乡结合部人口疏解难题
(二)外来人口留京意愿强烈,考验政府人口疏解能力
(三)流动人口聚居区服务管理问题突出,考验政府城市治理能力
五 流动人口聚居区治理与善治思考
(一)治理理念已上升为国家宏观战略
(二)从“善治”出发重新思考流动人口聚居区治理
1.善治的前提是善待流动人口
2.善治的关键是在城乡结合部地区施行善政
B.4 北京市高龄打工族社会保护研究
一 研究背景
二 北京市高龄打工族现状
(一)男性占比较高
(二)45~49岁年龄段打工人数最多
(三)以农业户籍为主
(四)九成有受教育经历
(五)来源地以北京周边省份为主
(六)职业分布较广
(七)仅有一成建立健康档案,新农合参保人数最多
三 北京市高龄打工族面临的困境与风险
(一)社会关系网络的转变导致社会支持弱化
(二)经济转型致使收入更显拮据
(三)长时段、高强度工作损耗身体机能
(四)缺乏一技之长,劳动力市场竞争弱
(五)家庭保障弱化,养老风险突出
四 北京市高龄打工族社会保护政策措施
(一)提升高龄打工族的社会支持
1.保障高龄打工族的法定节假日
2.提升高龄打工族的福利保障
3.北京市要构建高龄打工族友好型城市
(二)提升高龄打工族人力资本,强化劳动技能培训
1.针对暂时失业的高龄打工族,支持重点是从失业救济转向工作支持,让受助者实现自立
2.针对低收入的高龄打工族,干预重点则是通过教育、培训提升低收入者的劳动技能和竞争力,使之适应劳动力市场的变化
(三)增加高龄打工族就业机会,提高其支付能力
1.就业服务
2.创业服务
(四)改善高龄打工族身体机能,提高医疗保障水平
1.增加医护人员
2.加大医疗保障的投入
3.增设医疗服务点
(五)提升高龄打工族个人和家庭抗风险能力
1.失业保护
2.工伤保护
3.养老保险
(六)规范高龄打工族就业市场,加强劳动监管,营造良好就业氛围
1.北京市层面要确立最低劳动保障线
2.加强监管审查
3.调整舆论宣传导向,加强“老年”积极宣传,为高龄打工族就业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五 结语
B.5 北京市老年人口现状和变化趋势分析
一 北京市老年人口现状与变化趋势
(一)60岁及以上常住老年人口超过340万人,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16.38%
(二)老年人口比例不断攀升,老年人口规模递增快
(三)女性老年人口数量超过男性老年人口
(四)老年人口女性化趋势明显
(五)随着年龄的升高,老年人口的数量在减少,比例在下降
(六)老年人口年龄构成呈高龄化趋势
二 北京市老年人口的受教育水平状况
(一)老年人口受教育程度主要集中在初中及以下,比例接近三分之二
(二)老年人口受教育程度全国最高,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三)老年人口的受教育水平不断提高
(四)男性老年人口受教育程度显著高于女性老年人口
(五)老年人口受教育状况市最好,镇次之,乡最差
(六)老年人口文盲率随着年龄的升高而上升,女性老年人口文盲率显著高于男性老年人口
三 北京市老年人口的婚姻状况
(一)接近八成的老年人口有配偶,将近两成的老年人口丧偶
(二)老年人口有配偶的比例在上升,丧偶的比例在下降
(三)男性老年人口有配偶比例高,女性老年人口丧偶比例高
四 北京市老年人口的家庭与户居状况
(一)一人户中老年人口占五分之一,区域差异显著
(二)一人户中老年人口比例乡最高,市最低
(三)仅老夫妇户和单身老人户比例超过三分之一,老年人居住方式区域差异显著
(四)单身老人户和只有一对老夫妇的户的比例随着时间的推移均在上升
五 北京市老年人口分布状况
(一)老年人口主要分布在城镇,比例超过八成
(二)老年人口主要居住在朝阳、海淀和丰台,比例接近一半
六 北京市老年人口的在业状况
(一)老年人主要从事农、林、牧、渔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比例接近六成
(二)老年人从事的行业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三)大部分老年人从事农、林、牧、渔、水利业,比例接近三分之一
(四)老年人口的职业分布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七 北京市老年人口的健康状况
(一)老年人口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二)城乡老年人口健康状况差异显著,乡最差,市最好
(三)随着年龄的升高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在恶化
八 北京市老年人口的主要生活来源
(一)老年人口的主要生活来源是离退休金、养老金和家庭其他成员供养,比例超过九成
(二)男性老年人口更多地依靠离退休金、养老金,女性老年人口更多地依靠家庭其他成员供养
(三)随着年龄的升高,老年人口依靠劳动收入的比例在下降,依靠家庭其他成员供养的比例在上升
(四)老年人口主要生活来源城乡差异显著,市的老年人口依靠离退休金、养老金比例超过八成,乡的老年人口依靠家庭其他成员供养的比例接近四成
B.6 北京市养老服务
一 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政策演变
(一)“九养”阶段的政策状况
1.起步阶段
2.规范阶段
3.扶持阶段
(二)“养十条”阶段的政策状况
(三)“九养”到“养十条”的延续与变迁
二 北京市养老机构政策演变
(一)养老机构资助政策
(二)养老机构星级评定
(三)养老照料中心建设
(四)养老机构入住管理
(五)公办养老机构改革
三 北京市养老服务面临的九大挑战
(一)决策的科学性影响了政策的延续性
(二)部分养老服务项目定位不够清楚
(三)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模糊
(四)短期内全面推行可复制性未知的项目
(五)部分政策在基层落地不能生根
(六)居家养老服务与养老机构服务分工不明确
(七)养老服务供给与需求匹配的精准性不足
(八)老龄大数据平台尚未搭建起来
(九)人才队伍不足以支撑现有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四 积极应对北京市养老服务挑战的对策建议
B.7 京津冀人口发展态势
一 京津冀人口规模及变动
(一)人口规模变动
(二)人口增长模式
二 京津冀人口结构
(一)人口年龄结构
(二)人口素质结构
(三)人口就业结构
三 京津冀人口城镇化水平
四 京津冀人口发展的内部机制
(一)首都身份带来的资源集聚
(二)区域内部一体化壁垒仍旧存在
(三)短期内难以控制北京市非首都功能
五 小结
B.8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城市副中心职住平衡研究
一 通州副中心人口、就业和居住总体情况
(一)人口发展现状
1.人口呈稳定增长的趋势,局部集聚增长趋势明显
2.人口分布形成圈层的趋势在进一步加剧
3.人口向中心城区集中,与产业结构以及公共服务水平密切相关
(二)产业发展状况
1.第三产业增加值已经超过第二产业并在逐步增长
2.产业用地空间分布是大分散、小集中的态势
(三)就业情况
1.就业比重稳定增长,就业仍处于集聚发展阶段
2.产业就业结构仍需优化升级
3.制造业与批发和零售业等传统服务业仍是主导,而科研、金融等高端服务业所占比重相对较低
(四)交通情况
1.通州区的路网密度仍然较低
2.通州区的交通空间结构以环线+放射型为基本骨骼
3.通州区的公共交通发展相对滞后,私家车交通增长趋势明显
(五)居住情况
1.通州区户均住房以中小户型为主
2.中心城区户均住房间数少于外围地区
二 通州区职住平衡现状分析
(一)通州居住和就业空间分析
1.通州区的居住空间表现为相同特征居住人群聚集现象明显
2.通州区居住人群的学历聚集趋势初步显现
3.通州区居住人群的职业分野也是趋势明显
(二)通州区通勤现状分析
1.通州区常住人口的通勤以中心之间为主
2.通州区居住通勤和就业通勤呈现双向错位现象
(三)通州区职住系统匹配情况分析
1.通州区就业岗位呈现上升趋势
2.通州区就业中心与居住中心的匹配存在区域差异
3.通州区乡镇职住平衡度要优于城区街道
三 通州区职住系统评价与原因分析
(一)通州区职住系统评价
1.通州区通勤距离和时间处于不合理范围
2.北京城市副中心核心区职住严重失衡
3.通州区的就业—居住空间分异明显
4.通州区不同区域职住匹配状况差异较大
(二)通州区职住失衡原因分析
1.交通拥堵成为当前通州区职住平衡的关键问题
2.通州区居住空间—就业空间重组方向尚未达成良好的匹配关系
3.通州区居住—就业双向空间错位导致通勤交通的双向拥堵
四 通州区职住系统影响机制分析
(一)总体分析通州职住平衡的影响机制
1.城市定位与规划是政府作用于职住系统的关键因素
2.城市空间快速发展是职住空间演变的基础动力
3.城市土地与投资偏向也是直接推动职住空间演变的关键因素
4.追逐利益最大化的房地产开发是通州居住空间错位的动因
5.交通设施的快速发展与公共服务的聚集助推城市副中心职住空间错位
6.住房体制改革的严重滞后加剧了城市副中心职住空间错位现象
(二)分因素分析通州职住平衡影响机制
1.不同年龄的人群形成不同的居住空间
2.学历层次也是影响职住平衡的主要因素
3.从事现代服务业人员是通州副中心通勤最为活跃的群体
4.家庭人数与人员的流动性成反比
五 通州副中心职住平衡对策措施
(一)城市空间优化:立足京津冀,优化调整城市功能布局
(二)就业空间优化:消除就业障碍,提供与居住人群匹配的就业岗位
(三)居住空间优化:建立与就业人群匹配的住房供应体系,防止出现“二次职住分离”
(四)通勤交通优化:完善绿色交通系统,提高公交通勤分担率
(五)设施配套优化:均衡配套公共设施,与城市副中心建设协同进行
B.9 雄安新区人口发展及政策调控研究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雄安新区人口发展现状
(一)常住人口增长缓慢,增速低于京津冀整体平均水平
(二)户籍人口规模基本稳定,年增长率波浪式下降
(三)常住人口密度有所增加,低于京津两地水平
(四)城镇人口稳步增加,城镇化率增长缓慢
(五)人口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高学历人才十分缺乏
三 雄安新区功能定位下的人口需求
(一)近期人口需求(2017~2030年)
(二)中期人口需求(2030~2040年)
(三)远期人口需求(2040~2050年)
四 雄安新区人口增长趋势预测分析
(一)人口预测的条件设定
(二)不同时期人口预测
1.近中期人口规模预测
2.远期人口规模预测
(三)人口预测结果整合
五 雄安新区人口调控管理重点措施
(一)积极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以业引人”
1.承接北京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引进一批高端研发人才
2.鼓励优质企业落户新区,吸引一批高端企业人才
3.打造大数据信息港,引进一批金融及信息技术人才
4.引导其他在京新兴产业进驻,快速聚集人气
(二)多措并举,持续严格控制人口无序聚集
1.研究制定“新区产业发展负面清单”,严格限制低端产业发展与流入,以业控人
2.研究“新区房屋交易和租赁管理条例”,以房限人
3.加强城市管理政策体系建设,以策管人
(三)多管齐下,着力推动原有人口转型就业
1.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
2.推动白洋淀淀区农民向职业生态工人转化,实现就地市民化
(四)完善政策机制,提升人口综合服务水平
1.短期内,建立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人口转移落户机制
2.实施居住证制度,大胆探索流动人口渐进式福利供给机制
3.突出重点,着力引入并留住优质人才
(五)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培育国际一流的地方品质
1.加快建设高标准公共交通体系
2.大幅度提升新区教育医疗服务能力水平
3.积极修复保护白洋淀生态区
4.推进绿化管控,形成适当密度的人居环境
5.积极培育包容性文化
Ⅲ 专题报告
B.10 北京市人口疏解的历史、现状与未来
一 不同历史时期北京人口疏解工作及效果
(一)调控机构的历史变化:从“1”到“3+1”
1.户籍人口管理:从“1”到“3”
2.流动人口管理:从“1”到“3+专”
(二)调控举措的历史变化:从“以行政为主”到“多措并举”
1.行政手段:以“双准入”“双管理”“属地责任”为特色
2.法律手段:以“管证”“管房”“管生”为主体
3.市场手段:以“市场准入”+“升级改造”为主导
4.规划手段:从单个城市发展规划到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
(三)调控主体的历史变化:从“政府独大”走向“多元共治”
1.政府部门的主体地位未变
2.相关辅助调控主体深度参与不足
(四)规划目标的历史变化:规划周期中段之前大多已突破
二 国际视野下大都市人口与产业发展中的“舍”与“得”
(一)推与拉:在产业结构优化中推动中心城人口疏解
1.北京中心城就业人口和常住人口“双高”,纽约中心城“双低”
2.北京中心城高产值、低产值行业“双聚集”,卫生和社会工作、批发和零售等生活性服务业最为突出
3.北京市需要重视职住平衡,加强“分散服务功能”和“集中发展功能”的互动
(二)疏解与提升:在产业转移中关注北京市公共服务改善
1.北京市制造、交通运输和教育三大行业占比略高
2.北京市公共服务业空间分布不均衡
3.在科技产业园区和第二产业的外迁中优化城市就业结构
(三)舍与得:在空间布局中关注产业分布的稳定性
1.关注常住人口与生活服务业空间布局的一致性
2.在人口和产业空间布局变动的过程中关注生活服务业配套
3.重视30~60公里圈在城市空间布局中的重要价值
(四)城市群与都市圈:双重定位下首都发展面临的困境与对策
1.明确北京市在京津冀城市群与首都都市圈中的双重功能
2.重视中心城空间优化在首都功能定位中的价值与作用
三 人口疏解应避免的几个认识误区
(一)人口疏解旨在“降规模”?
(二)依赖纯行政手段的惯性思维还会奏效?
(三)“疏解”与“服务”是一对矛盾?
(四)人口疏解能够一蹴而就?
(五)人口调控的着眼点是个人?
(六)人口疏解依然“单兵作战”?
四 化解人口疏解风险的帮扶保障政策体系研究
(一)构建“疏助结合”的治理机制,对非首都功能人群中的弱势群体“扶上马、送一程”
1.鼓励相关人员随业迁移,并立足“首都圈一盘棋”思路,将配套资源向承接地倾斜,助其应对居住、教育等方面的后顾之忧
2.对于因产业结构调整或居住成本提高而返乡的流动人口,要提供必要的补贴和返乡就业/创业支持
(二)从社会安全稳定大局出发,对疏解中的沉淀人群要安其居、分其群、定其心
1.非正式居所的清理整治要与对沉淀人口的临时救助安置政策相结合,力避流民与贫民窟现象的出现
2.加强落实公共住房向外来人口有序开放的政策,同时要避免保障性住房在空间上过于集中,诱发社会排斥问题
3.继续提倡厚德包容的北京精神,完善沉淀人口的社区参与保障政策,避免普遍性城市认同危机
(三)通过机制创新实现功能替代,帮助处于成长期的首都功能发展需求人员应对疏解中的现实困难
1.通过技术与制度手段,充分保障各类生活服务的可获得性,着眼细节,增加生活便利性
2.完善创新公共住房保障制度,加强住房供给的有效性和系统性
五 首都人口疏解的政策建议
(一)国家层面
(二)省际及首都层面
1.以功能疏解和产业外迁为契机,运用市场手段引导人口外迁
2.以市场化机制为杠杆,减少特大城市对流动人口的过度需求
3.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积极探索多主体综合调控模式
4.以法律法规建设为重点,综合运用多手段影响人口变化
5.以居住证为载体,突出证件管理在人口管理中的引导功能
6.以绩效考核为导向,提升地方政府人口转移动力
7.以打造反磁力“微中心”为抓手,促进市域内的人口合理分布
8.以特别管理措施为保障,促进京津冀人口格局的优化
B.11 北京科技创新人才城市满意度与居留意愿分析
一 引言
二 研究方法与数据情况
三 科技创新人才对北京城市满意度的总体感受与评价
(一)对北京城市生活水平的总体满意度评价
1. 45岁以上科技人才对生活水平满意度最高,青年人才满意度较低
2.中共党员、有留学经历的科技人才对生活水平满意度评价相对较高
3.京籍比非京籍科技人才的满意度评价高16个百分点,上大学前的地点性质对满意度评价有较大影响
4.年薪在20万元以上的科技人才对北京城市生活水平较为满意
5.有能力支付月均房租4000元与学习培训500元以上的科技人才生活满意度较高
6.上下班通勤时间30分钟是城市生活满意度评价的分水岭
(二)对北京城市工作环境的总体满意度评价
1. 35~45岁科技创新人才对城市工作环境满意度评价最高
2.学历最低和最高的科技人才对城市工作环境满意度评价相似,留学经历在1年以上的满意度高于其他群体
3.上大学之前曾居住在大城市的科技人才对北京城市工作环境满意度评价较高
4.相较于低消费群体来说,高消费科技人才对北京城市工作环境较为满意
5.开汽车、通勤时间30分钟内的科技人才对工作环境满意度评价较高
四 科技创新人才北京长期居留意愿现状分析
(一)女性长期居留意愿较强,46~60岁居留意愿呈现出确定性
(二)有北京户籍比没有北京户籍科技人才的长期居留意愿高
(三)居留意愿与受教育程度的关系以硕士学历为分界线,呈现出分阶段的特点
(四)收入越高,长期居留北京意愿越强
(五)文化艺术参与度高的群体居留意愿强
(六)政治活动参与度对科技人才城市长期居留意愿影响不大
(七)社区邻里关系对科技人才长期居留意愿有影响但并不大
五 对影响科技创新人才城市居留意愿的因素分析
(一)经济因素中的“工作机会”对居留意愿的影响比较大
(二)城市生活便利性对居留意愿会产生较大影响
(三)好的城市公共服务对居留意愿影响明显
(四)城市包容性、文化魅力对居留意愿的影响比较大
(五)城市可提供的学习资源对居留意愿会产生影响
六 结论与政策思考
B.12 北京城市创新能力优势与不足:与上海、广州、深圳比较
一 引言:关于城市创新的几个维度
二 北上广深城市创新主体比较
(一)北京人口规模和多样性尚可,但人口密度远低于上海、深圳与广州
(二)北京的企业组织数量具有绝对优势,广州科技企业组织较多,深圳信息企业组织较多
(三)北京高新企业从业人数、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与社会组织的数量均高于其他三个城市
三 北上广深城市创新资源比较
(一)北京城市创新资源得天独厚,较上海、广州、深圳具有较大优势
(二)北京的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内部支出与产出效益低于深圳,专利含金量有待提升
(三)广州城市创新资源薄弱,上海科技与金融融合的路径值得借鉴
四 北上广深城市创新环境比较
(一)北京在城市绿色发展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二)北京在公共服务资源方面总体占优,上海的公共图书馆藏书量文化资源优势明显
(三)深圳在城市包容度方面明显好于北京、上海、广州
五 城市创新的趋势研判与特点
主要编撰者简介
皮书数据库阅读使用指南
[1]北京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委员:《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2017年9月29日。
[2]尹德挺、闫萍、杜鹃:《北京人口发展研究报告(2013)》,《新视野》2013年第6期。
[3]王培安:《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开创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新征程》,《人口研究》2018年第1期。
[4]贺承志:《乘势而上 创新发展 为滨海新区深入开发开放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人口与计划生育》2013年第8期。
[5]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2014年3月16日。
[1]丁文文:《福利多元理论视角下高龄农民工养老困境及治理对策研究——基于郑州市实证分析》,《领导科学论坛》2017年第11期。
[2]靳小怡、胡钊源、顾东东:《谁是“高龄”农民工——基于流动人口监测调查的数据分析》,《管理评论》2018年第7期。
[3]吴敏、段成荣、朱晓:《高龄农民工的心理健康及其社会支持机制》,《人口学刊》2016年第4期。
[4]熊仁明:《高龄面临的困境及对策研究》,《经济研究导论》2016年第5期。
[5]国际劳工局编著《世界社会保障报告(2010~2011)》,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障研究所译,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1。
[6]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7]尚晓援:《中国社会保护体制改革研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2。
[8]唐钧:《反思高龄农民工的养老困境》,《中国老年报》2015年3月24日,第1版。
[9]周虎城:《农民工养老保障亟需完善》,《南方日报》2015年5月14日,第2版。
[10]周人杰:《农民工靠什么老有所依》,《人民日报》2015年5月5日,第5版。
[11]Alderman,et al.,,2012.
[12]ILO,,2014.
[13]World Bank,,Powerpoint for Consultations,2011.
[1]封志明、杨玲、杨艳昭、游珍:《京津冀都市圈人口集疏过程与空间格局分析》,《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13年第1期。
[2]姜玉、陈英姿、庄亚儿:《北京市实有人口构成研究》,《人口与发展》2016年第2期。
[3]李培、邓慧慧:《京津冀地区人口迁移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人口与经济》2007年第6期。
[4]赵勇:《城市化对北京市教育需求的影响》,《浙江教育科学》2016年第1期。
[5]唐杰、杨胜慧:《北京新城流动人口结构及流动机制分析》,《城市发展研究》2012年第12期。
[1]2016年通州区五项基础数据普查初步统计结果。
[2]《通州区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3]2000~2015年《通州统计年鉴》。
[4]2000~2015年《北京统计年鉴》。
[5]《2012年北京区域统计年鉴》。
[6]《北京市通州区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
[7]《北京市通州区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
[8]《通州区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9]《2015年通州区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10]张车伟、王智勇:《中国人口合理分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11]石宝娟:《资源、环境、人口增长与城市综合承载力》,冶金工业出版社,2014。
[12]李国平:《京津冀区域发展报告(2016)》,科学出版社,2016。
[13]焦朋朋:《城市居住、就业用地与交通系统:以北京为例》,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
[14]李伟东:《北京社会发展报告(2014~201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15]沈千帆:《北京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1]陈红霞、李国平:《1985~2007年京津冀区域市场一体化水平测度与过程分析》,《地理研究》2009年第6期。
[2]周均旭、胡蓓:《产业集群人才引力效应与成因分析——以佛山为例》,《管理评论》2010年第3期。
[3]陈剑锋、唐振鹏:《国外产业集群研究综述》,《外国经济与管理》2002年第8期。
[4]蔡翼飞、张车伟:《地区差距的新视角:人口与产业分布不匹配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12年第5期。
[5]姜鹏飞、翟瑞瑞、唐少清:《区域异质性视域下京津冀产业升级的就业效应研究》,《当代经济管理》2015年第7期。
[6]常进雄、楼铭铭:《关于我国工业部门就业潜力问题的研究——基于产业结构偏离度的分析》,《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7]金福子、崔松虎:《产业结构偏离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以河北省为例》,《生产力研究》2010年第7期。
[8]张江雪:《我国三大经济地带就业弹性的比较——基于面板数据模型(Panel-data model)的实证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5年第10期。
[9]张本波:《我国就业弹性系数变动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经济学动态》2005年第8期。
[10]朱相宇、乔小勇:《北京第三产业就业潜力与调整升级——基于产业结构偏离度的国际比较与分析》,《经济体制改革》2014年第2期。
[11]魏守华、王缉慈、赵雅沁:《产业集群:新型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经济经纬》2002年第2期。
[12]陈岩、武义青:《关于京津冀产业优化调整的思考》,《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4年第4期。
[13]祝尔娟:《京津冀一体化中的产业升级与整合》,《经济地理》2009年第29期。
[14]叶振宇、叶素云:《北京市产业对外疏解的现实思考》,《城市》2015第1期。
[15]马海龙、刘焱:《区域治理:一个概念性框架》,环渤海地区区域演变及可持续发展学术研讨会,2010。
[16]张贵、石海洋、刘帅:《京津冀都市圈产业创新网络再造与能力提升》,《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
[17]徐永利、赵炎:《京津冀协同发展:河北省产业逆梯度推移策略》,《河北学刊》2014年第4期。
[18]杨舸:《国际大都市与北京市人口疏解政策评述及借鉴》,《西北人口》2013第3期。
[19]尹德挺:《人口有序管理的国际经验与中国实践——基于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视角》,《人口与经济》2012年第2期。
[20]尹德挺、张子谏:《首都人口问题的国际比较及其启示》,《数据》2013年第9期。
[21]陆杰华、尹德挺:《北京“十一五”人口规划目标面临的挑战及政策思路》,《新视野》2007第1期。
[22]周学馨:《人口发展治理视野下的政府人口管理创新》,《理论与实践》2009年第6期。
[23]周申蓓、周学馨:《基于社区治理的人口治理》,《市场与人口分析》2007年第5期。
[24]吴群刚:《北京市人口规模现状与调控》,《城市问题》2009年第4期。
[25]王瑜:《京津冀协同发展下人□调控的制度障碍及创新建议》,《理论与思考》2015年第5期。
[1]陶雪飞:《城市科技创新综合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实证研究》,《经济地理》2013年第10期。
[2]王宁:《消费流动:人才流动的又一动因——“地理流动与社会流动”的理论探究之一》,《学术研究》2014年第10期。
[3]王宁:《劳动力迁移动机的三个理论视角及其整合》,《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期。
[4]吴军:《流动的逻辑:解读创新创业者大城市聚集动力》,《城市发展研究》2016年第8期。
[5]祁述裕、吴军:《文化场景视角下北京中关村创新创业社区发展的动力探索》,《艺术百家》2017年8月。
[6]吴军:《大城市发展新行动战略:消费城市》,《学术界》,2014年第2期;随后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社会学)全文转载,2014年第6期。
[7]吴军:《场景理论与城市公共政策》,《社会科学战线》2014年第1期。
[8]Cary Wu、马秀莲、吴军:《文化增长机器:后工业城市与社区发展的路径探索》,《东岳论丛》,2017年7月。
[1]左学金、王红霞:《大都市创新与人口发展的国际比较——以纽约、东京、伦敦、上海为案例的研究》,《社会科学》2009年第2期。
[2]谢志岿、李卓:《移民文化精神与新兴城市发展:基于深圳经验》,《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5期。
[3]苏倩:《浅析国内外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典型经验及借鉴》,《时代经贸》2013年第17期。
[4]吴军:《流动的逻辑:创新创业人员大城市聚集动力》,《城市发展研究》2016年第8期。
[5]祁述裕、吴军:《文化场景视角下中关村创业大街发展动力探索》,《艺术百家》2017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