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0

引证文献

2 !

参考文献

285

中国儿童福利前沿(2011)图书

Discovery Report:Emerging Issues and Findings for Child Welfare Protection in China(2011)

SSAPID:101-5569-5275-32
ISBN:978-7-5097-2361-6
DOI:
ISSN:
关键词:

儿童福利 儿童保护

[内容简介] 中国儿童福利的制度突破已经开始,在这个新制度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国面对的最重要的挑战,不是资金的短缺,不是政治家的决心,不是整个社会的关注与否或儿童是否拥有政治声音,经过多年的努力,这些条件都已经具备。在本书中,我们对影响中国儿童福利制度未来发展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了初步探索。这些问题包括四大类:第一,中国儿童福利的政策;第二,中国的儿童预算和儿童成本;第三,中国弱势儿童群体的生存状态,第四,不同类型的儿童福利服务组织的公信力建设。

相关信息

丛书名:儿童生存现状系列
作 者: 尚晓援 王小林
编 辑:蔡莎莎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年06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 社会学

 前言

 后记 任重道远:理论研究和制度创新的挑战

 致谢

 第一部分 政策篇

  第一章 中国儿童福利政策报告(2011)

   一 中国儿童和儿童福利

    (一)中国儿童人口基本状况

    (二)中国儿童福利事业的发展

     1.历史起源

     2.新中国儿童福利的阶段性发展

    (三)中国儿童福利的管理与组织

   二 中国儿童福利政策概览

    (一)一般性儿童福利

    (二)儿童基本生活保障

     1.贫困儿童配套生活保障

     2.孤儿基本生活保障

    (三)儿童替代性养护

     1.国内外收养

     2.家庭寄养

     3.机构内养护

    (四)儿童健康与医疗卫生

     1.儿童初级保健策略

     2.儿童医疗保障与大病救助

     3.残疾儿童康复

     4.妇幼保健与儿童营养

    (五)儿童教育

     1.学龄前教育和照料

     2.义务教育发展

     3.特殊儿童教育扶持

     4.流动及留守儿童教育关注

    (六)儿童保护

     1.流浪乞讨儿童保护

     2.打击拐卖妇女儿童现象

    (七)非政府儿童福利组织

     1.中国非政府儿童福利机构政策法规

     2.非政府组织与困境儿童救助

    (八)中国儿童福利的制度缺口

   三 中国儿童福利项目

    (一)示范性的儿童福利项目

    (二)补救性的儿童福利项目

     1.孤残儿童

     2.贫困儿童

     3.受艾滋病影响的儿童

     4.流浪儿童

   四 中国儿童福利政策发展评估

    (一)总体特征:补缺型儿童福利政策阶段

    (二)四大转型:我国儿童福利服务面临转变

     1.就儿童福利的基本理念来说,正在经历着重大的转变

     2.就服务对象而言,我国狭义的儿童福利服务对象已经开始扩大,逐渐从只覆盖少数由国家监护的儿童,向社会上的弱势儿童扩展

     3.就福利服务的项目而言,当前儿童福利服务正经历着从一般的养育和照料,向养育、照料、康复和儿童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方面转变

     4.就服务提供者来说,我国的国有儿童福利机构正在面临着和经历着重大的转型和功能改造

    (三)福利提供:政府责任和家庭责任的重新定义

    (四)根本挑战:缺乏独立的国家儿童福利系统

    (五)公民社会参与儿童福利的决策过程

   五 对我国儿童福利政策未来发展的建议

    (一)借国家“十二五”规划的重大机遇建立健全儿童福利制度

    (二)建立专门的儿童福利行政管理机构

    (三)尽快在全国普及儿童大病的救助制度

    (四)建立针对残障儿童的福利津贴制度

    (五)强化儿童保护制度,预防家庭暴力和儿童虐待

    (六)建设专业化、职业化的儿童福利工作人员队伍

    (七)健全儿童福利服务体系,推动儿童福利立法

    (八)在城乡社区建设儿童之家,为儿童提供活动场所

    (九)改善儿童成长环境,确保儿童安全

    (十)强化学前教育支持,重视家长教育

   附录一 中国儿童福利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目录

   附录二 中国主要儿童福利项目

   附录三 中国儿童福利的主要非政府组织名录

 第二部分 预算篇

  第二章 中国儿童预算分析:一个基于儿童福利的概念框架

   一 引言

   二 福利概念及多维度儿童福利概念框架的发展

   三 基于儿童福利的儿童预算概念框架

    (一)概念框架

    (二)国际经验:圣地亚哥县案例

   四 中国儿童福利及儿童预算分析

   五 总结与建议

    (一)主要结论

    (二)政策建议

  第三章 夏县农村儿童抚育成本研究

   一 前言

   二 预算标准法的基本原理

    (一)什么是预算标准法

    (二)定义生活水平

    (三)如何确定预算中包括的商品和服务

    (四)预算标准法的理论依据

    (五)预算标准法的优点

    (六)预算标准的实际应用

   三 研究设计

    (一)调查地点的选择

    (二)研究对象及内容

    (三)研究方法

     1.每组的构成情况

     2.挑选被调查户的原则

    (四)调查步骤

     1.第一阶段:预备活动

     2.第二阶段:焦点小组讨论

     3.第三阶段:整理归纳

     4.第四阶段:信息反馈

     5.第五阶段:完成预算标准

    (五)辅助调查

   四 预算标准所涉及的消费领域

    (一)个人消费支出领域

     1.食品

     2.衣着

     3.个人护理

     4.教育和娱乐

     5.医疗支出

     6.交通费

     7.儿童照料

    (二)家庭共同消费支出领域

     1.居住

     2.家庭设备

     3.家庭日杂用品

     4.家庭服务

     5.交通与通信工具

   五 代表家庭类型生活成本

    (一)夏县农村主要家庭类型

    (二)代表家庭类型生活成本

   六 儿童抚养成本

    (一)儿童个人消费成本

     1.年龄的差异

     2.性别的差异

    (二)儿童家庭公共消费成本

    (三)总和儿童抚养成本及等值系数

     1.总和儿童抚养成本

     2.等值系数

    (四)结论

   七 儿童抚养成本的实际应用

    (一)夏县农村地区主要社会救助项目

    (二)测算生活成本与救助标准的比较

    (三)项目区儿童得到救助的基本情况

     1.项目区10个村的儿童的基本情况

     2.项目区儿童得到救助的情况

      (1)低保救助

      (2)浩德项目救助

     3.项目区儿童救助的特点

    (四)研究发现

     1.目前的救助项目救助标准偏低

     2.通过计算人均收入界定贫困的方法欠科学性

     3.救助面比较狭窄

    (五)讨论与建议

     1.地方政府要科学制定本地低保标准

     2.儿童救助项目是否要专项进行

     3.在儿童救助中政府与社会的角色

    (六)本研究的意义及研究不足

   附录一 食物成本的测算

    (一)个人消费食品

     1.主食

     2.鸡蛋、植物油和食盐

     3.牛奶和奶粉

    (二)家庭共同消费食品

     1.关于理想家庭蔬菜、调料和肉的消费

     2.确定不同年龄段和不同性别人士能量需求的等值系数

     3.计算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在三类食品的支出

    (三)总结食品消费成本

   附录二 商品和服务清单

 第三部分 状态篇

  第四章 四川省凉山州三县儿童状况及福利需求分析

   一 引言

   二 调查设计与实施

    (一)问卷设计

    (二)抽样方法

    (三)调查实施

   三 三县儿童生存与发展的基本状况

    (一)三县儿童发展环境及基本状况

     1.三县社会经济状况

     2.三县的人口状况

     3.三县各村儿童数占常住人口数的比例

     4.财政状况

     5.生活条件

    (二)三县各村有关儿童的公共基础设施情况

    (三)儿童家庭基本状况

     1.家庭儿童数目情况

     2.儿童与监护人的关系情况

     3.家庭氛围状况

     4.其他情况

    (四)儿童基本状况(体质、受教育程度、社会网络等)

     1.三县儿童健康状况

     2.三县儿童受教育情况

     3.儿童人际交往状况

    (五)需要特殊照顾的儿童状况

     1.需要特殊照顾的儿童比例

     2.残疾儿童需要及可满足程度统计

   四 三县儿童状况的特点及原因分析

    (一)三县儿童情况的基本特点

     1.儿童占总人口比重大,数量多

     2.重男轻女现象严重

     3.儿童监护人普遍文化程度较低

     4.基础设施匮乏

     5.儿童教育水平低,教学质量有待提高

     6.儿童家庭之间存在收入差距

     7.儿童人际交往面窄

     8.特殊儿童的需求迫切需要得到满足

    (二)造成儿童现状的因素

     1.自然地理条件的约束

     2.地区价值观念

     3.人口素质

     4.政策导向

   五 儿童需求

    (一)典型个案分析

     1.教育需求——以瓦托村小学为例

     2.特殊儿童需求——以吾合村残疾孤儿隔代养护家庭为例

     3.家庭环境——以昭觉县木渣洛村某家庭为例

    (二)普遍需求分析

     1.公平的受教育机会

     2.交通状况的改善

     3.医疗卫生条件改善

     4.家庭功能的正常发挥

     5.同辈压力与儿童兴趣发展

     6.娱乐活动设施缺乏

     7.各种知识、政策宣传

   六 应对策略

    (一)力所能及地改善交通状况

    (二)提高教育、医疗水平,宣传医疗常识

    (三)促进收入来源多样化

    (四)特殊儿童保护与设施建设

  第五章 中国儿童的水、卫生设施和能源服务

   一 引言

   二 不安全饮用水、卫生设施和能源对儿童健康的威胁

    (一)不安全的饮用水和卫生设施正在威胁着全球儿童的健康

    (二) 能源获得贫困对儿童的健康有着重要的潜在影响

   三 中国五省(区)农村儿童获得安全饮用水、卫生设施和能源的状况

    (一)框架

    (二)数据

    (三)结果

     1.家中燃料以柴草和煤为主,威胁着儿童健康

     2.部分农村家庭不能获得清洁水源,儿童饮用水安全令人担忧

     3.彝族家庭和贫困户儿童获得安全饮用水困难

      案例1 四川省昭觉县竹核乡案例

      案例2 山西省闻喜县有效的农村饮用水干预

     4.卫生设施的获得普遍较差,需高度重视

   四 政策建议

  第六章 家庭寄养、社会网络和成年孤儿就业渠道分析

   一 导言

    (一)理论框架

     1.什么是社会网络

     2.社会网络理论的两大研究群体:整体网络与个体中心网络

     3.就业研究的两大假设:弱关系力量假设与强关系力量假设

      (1)弱关系力量假设。

      (2)强关系力量假设。

     4.社会网络理论在不同群体就业研究中的本土应用

    (二)研究地点

    (三)资料收集方法

   二 农村孤儿的社会网络分析

   三 社会网络在成年孤儿就业中的作用

    (一)强关系之一:寄养家庭在成年孤儿求职中的作用

    (二)强关系之二:福利院在成年孤儿求职中的作用

     1.得而复失的职位

     2.弱关系求职失败,转而求助强关系

     3.高层次就业:从弱关系转而求助强关系

    (三)弱关系:其他社会网络在成年孤儿求职中的作用

   四 结论

    (一)农村寄养家庭的基础保障作用

    (二)福利院的多重特殊身份

    (三)强关系依赖与正规渠道失灵

    (四)孤儿就业之本:人力资本的培养

   附录 访谈提纲

    (一)成年孤儿访谈提纲

    (二)福利院领导访谈提纲

    (三)寄养家长访谈提纲

 第四部分 组织篇

  第七章 儿童福利服务组织的公信力研究

   一 理论框架

   二 主要假说

   三 资料收集方法和局限性

  第八章 儿童福利服务组织公信力建设研究之一:安琪之家的个案研究

   一 导言

   二 用户创造服务:安琪之家的创立

    (一)家长发起

    (二)多渠道寻求资源

    (三)经营过程中家长的支持

    (四)政府(南宁市政府、残联和妇联)的支持

    (五)公民社会的支持

   三 正规化和专业化之路

    (一)组织的正规化

     1.十年规划

     2.理事会

     3.管理结构

    (二)人力资源管理

     1.专家主导

     2.对职工的支持和技术培训

    (三)财务管理:公开、透明和非营利

    (四)家长参与和专业化引导

   四 安琪之家的公信力建设

    (一)对国家应责

    (二)对社会应责(捐赠者、媒体、志愿者)

    (三)对用户应责

    (四)自律与行业互律

   五 结论

  第九章 儿童福利服务组织公信力建设研究之二:儿童希望

   一 导言

   二 理论框架

   三 研究方法

    (一)儿童希望救助基金会的基本情况

     1.组织性质和组织的成长

     2.组织宗旨和主要活动

    (二)公信力建设:问责与应责

     1.问责与应责:公民社会组织与主管部门

     小结

     2.内部管理:问责与应责

     小结

     3.对社会问责的应答

     小结

     4.对用户问责的应答

    (三)结论

  第十章 儿童福利服务组织公信力建设研究之三:南宁市儿童福利院

   一 导言

   二 南宁市福利院

    (一)组织概况与发展进程

    (二)接受进院和在院儿童的数量

    (三)国际合作

     1.与世界宣明会的合作

     2.与美国浩德国际儿童服务中心的合作

     3.与美国永恒之家的合作

     4.与半边天基金会的合作

     5.与美国晨光国际儿童中心的合作

    (四)建设面向社区的资源中心

   三 福利院的公信力建设

    (一)政府

     1.组织应责和专业应责

     2.意识形态应责

     3.财务应责

    (二)社会

    (三)福利院的自身建设:对职工问责的应答

    (四)用户

   四 福利院面临的公信力挑战

    1.对政府负责

    2.对社会负责

    3.对自身负责

    4.对用户负责

   五 政策建议

中国儿童福利的制度突破已经开始,在这个新制度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国面对的最重要的挑战,不是资金的短缺,不是政治家的决心,不是整个社会的关注与否或儿童是否拥有政治声音。因为经过多年的努力,这些条件都已经具备。现在,最重要的挑战来自儿童福利学界自身:在这个极其重要的发展阶段,中国的学术研究在儿童福利的理念、制度创新和体制设计方面,能够前进多远,决定了中国新的儿童福利制度能够向前推进的程度。在本书中,我们对影响中国儿童福利制度未来发展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了初步探索。这些问题包括四大类:第一,中国儿童福利的政策;第二,中国的儿童预算和儿童成本;第三,中国弱势儿童群体的生存状态;第四,不同类型的儿童福利服务组织的公信力建设。

[1]《2003年中国人权事业的进展》,2004年3月31日《法制日报》。

[2]陈佳贵:《中国社会保障发展报告(1997~2001)》,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第282页。

[3]陈良瑾主编《中国社会工作百科全书》,中国社会出版社,1994。

[4]陈欣:《税费改革后农村五保工作告急》,《乡镇论坛》2005年第12期。

[5]大同市社会福利院:《抚孤助残半世纪:纪念大同市社会福利院建院五十周年专集1949~1999》,1999。

[6]大同市社会福利院:《家庭寄养是儿童保护的有效方式》(非正式出版物),2001。

[7]窦玉沛、王淑英:《抓住时机,深化改革,服务社会,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民政部,1998。

[8]多吉才让:《新时期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中央党校出版社,1995。

[9]贡森、王列军、佘宇:《农村五保供养的体制性问题和对策》,《江苏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

[10]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2009。

[11]国家统计局:《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12]云南省统计局:《云南省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5。

[13]盈江县统计局:《2004年盈江县国民经济运行简析》,《盈江统计》2005年第1期,2005。

[14]国务院:《国务院办公室转发民政部等部委关于加快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意见的通知》,2000。

[15]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编《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1992。

[16]河北省社科院社会学所河北省民政局联合课题组:《从社会办儿童福利机构的现状看完善其政策的紧迫性》,第一届全国社会福利理论与政策研讨会上提交的论文,2000。

[17]河南省民政厅:《艾滋病致孤人员生活救助手册》。

[18]河南省民政厅:《艾滋病致孤人员生活救助文件资料汇编》,2004。

[19]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学习辅导读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0]李春玲、王大鸣:《中国处境困难儿童状况分析报告》,《青年研究》1998年第5期。

[21]李海燕、尚晓援、程建鹏:《北京市孤残儿童被遗弃的原因分析》,《北京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

[22]李彦林:《上海市孤残儿童家庭寄养工作回顾》,孤残儿童照料家庭寄养研讨会报告,2000。

[23]刘翠霄:《各国残疾人权益保障比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24]刘继同:《郑州市流浪儿童保护中心的个案研究》,《青年研究》2002年第1期。

[25]刘继同:《中国青少年研究典范的战略转变与儿童福利政策框架的战略思考》,《青少年犯罪问题》2006年第1期。

[26]刘继同:《当代中国的儿童福利政策框架与儿童福利服务体系(上)》,《青少年犯罪问题》2008年第9期。

[27]刘继同:《当代中国的儿童福利政策框架与儿童福利服务体系(下)》,《理论研究》2008年第6期。

[28]刘继同:《儿童健康照顾与国家责任重构中国现代儿童福利政策框架》,《中国青年研究》2006年第12期。

[29]刘继同:《儿童福利的四种典范与中国儿童福利政策模式的选择》,《青年研究》2002年第6期。

[30]陆士桢:《中国城市青少年弱势群体现状与社会保护政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31]陆士桢、吴鲁平、卢德平:《中国城市青少年弱势群体现状与社会保护政策》,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32]陆士桢、任为、常晶晶:《儿童社会工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33]马洪路主编《中国残疾人社会福利》,中国社会出版社,2002。

[34]民政部:《儿童福利院管理暂行办法》,1999。

[35]民政部法规办公室:《民政工作文件汇编》,中国民主与法制出版社,1999。

[36]民政部计财司编:《中国民政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

[37]民政部计划与财务司统计:《中国民政统计年鉴》,1994。

[38]民政部社会福利和社会事务司、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艾滋孤儿救助安置政策研发项目——形势分析和国内外政策、实践初步汇总报告》,2004a。

[39]民政部社会福利和社会事务司、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艾滋孤儿救助安置政策研发项目——总报告》,2004b。

[40]民政部社会福利和社会事务司、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受艾滋病打击儿童关怀框架》,2004c。

[41]民政部社会福利和社会事务司、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艾滋孤儿救助安置政策研发项目——实地调研报告》,2004d。

[42]民政部社会福利和社会事务司、英国救助儿童会:《流浪儿童工作资源手册》,《民政部社会福利和社会事务司与英国救助儿童会合作项目资料汇编》,2002。

[43]民政部社会福利和社会事务司救助站管理处、英国救助儿童会、北大专家联合调查组:《关于粤、桂、滇三省(区)流浪儿童救助工作的调查报告》(未发表工作报告),2004。

[44]民政部社会福利和社会事务司:《社会福利社会办文件汇编》,内部出版,2000。

[45]民政部政策研究办公室:《民政工作文件汇编》第一卷、第二卷,内部出版,1984。

[46]南昌市社会福利院(雷大旭主笔):《南昌市社会福利院院志:1680~1986》,内部印刷,1989。

[47]桑贾伊·普拉丹:《公共支出的基本方法》,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48]尚晓援、王小林、陶传进:《中国儿童福利前沿问题》,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49]尚晓援:《中国弱势儿童群体保护制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a。

[50]尚晓援:《中国孤儿状况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b。

[51]尚晓援、伍晓明、董彭滔:《调查报告:“黎明之家”的生存发展之路》,《NGO纵横》2006年第5期。

[52]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调查报告:民间儿童救助组织调查报告》,《NGO纵横》2006年第5期。

[53]尚晓援、李振刚:《儿童的抚育成本——安徽省阜南县农村儿童抚育成本研究》,《青年研究》2005年第9期。

[54]尚晓援、吴文贤:《对中国流浪儿童教育问题的探讨》,《青少年犯罪问题》2006年第1期。

[55]尚晓援、伍晓明、杨洋:《南昌市儿童保护制度的演变》,《青年研究》2004年第11期。

[56]尚晓援、李海燕、伍晓明:《家庭寄养的模式分析》,《社会福利》2003年第10期。

[57]尚晓援、伍晓明、万婷婷:《从传统到现代:从大同经验看中国孤残儿童福利的制度选择》,《青年研究》2004年第7期。

[58]尚晓援、伍晓明、李海燕:《社会政策、社会性别和中国的儿童遗弃问题》,《青年研究》2005年第4期。

[59]尚晓援:《政府—社会—公民:中国家庭寄养政策与实践的演变》,见阎青春、王素英、尚晓援著《社会福利与弱势群体》,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60]尚晓援、李海燕、伍晓明:《中国孤残儿童保护模式分析》,《社会福利》2003年第10期。

[61]尚晓援:《公民社会组织与国家之间关系考察——来自三家非政府儿童救助组织的启示》,《青年研究》2007年第8期。

[62]施德容:《完善孤残儿童照料体系,加强家庭寄养工作》,孤残儿童照料家庭寄养研讨会报告,2000。

[63]赵静特:《布拖县艾滋病致孤人员基本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方法》,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布拖县民政局文件,2005。

[64]苏力、葛云松、张守文、高丙中:《规制与发展:第三部门的法律环境》,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65]佟丽华:《未成年人法学》,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1。

[66]王岽兴:《美国拒绝批准〈儿童权利公约〉原因探析》,《青少年犯罪问题》第1期。

[67]王景英主编《农村初中学生辍学问题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68]王久安、张世峰、张齐安:《关于流浪儿童救助保护情况的调查报告》,《民政论坛》1999年第4期。

[69]王雪梅:《儿童权利论:一个初步的比较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70]王子今、刘悦斌、常宗虎:《中国社会福利史》,中国社会出版社,2002。

[71]伍晓明:《吾道一以贯之:重读孔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72]姚建龙:《少年刑法与刑法变革》,中国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

[73]姚建平、梁智:《从救助到福利——中国残疾儿童福利发展的路径分析》,《山东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总第173期。

[74]叶广俊主编《儿童少年卫生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75]英国救助儿童会、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参与式培训手册》,2002。

[76]英国救助儿童会:《儿童保护之机构政策:保护儿童防止虐待》,云南,内部资料,2003。

[77]张德耀:《进入家庭,融入社会》,在第一届全国社会福利理论与政策研讨会上提交的论文,2000。

[78]张凡:《转型阶段儿童福利事业发展的探索》,2000。

[79]张齐安:《首家开放式流浪儿童救助机构在昆明初见成效》,民政部社会福利和社会事务司提供,2003。

[80]张秀花:《家庭寄养:一条充满情与爱的路》,载于靳保利编《抚孤助残半世纪:纪念大同市社会福利院建院五十周年专集1949~1999》,非正式出版物,1999。

[81]郑秉文、史寒冰:《试论东亚地区福利国家的“国家中心主义”特征》,《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2年第2期。

[82]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变迁与评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83]中共随州市委办公室、随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随州市为民解困“五项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2005。

[84]中共昭觉县委、昭觉县人民政府:《昭觉县艾滋病孤儿救助工作情况汇报》,2005。

[85]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关于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的意见〉的通知》,1995。

[86]周弘:《社会福利制度的理论框架》,《中国人口科学》2001年第4期。

[87]朱延力:《儿童护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

[88]张玉林:《2004中国教育不平等状况蓝皮书》,2006年11月7日下载。

[89]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春蕾计划社会效益评估课题组:《春蕾计划社会效益评估报告》,http://www.nrcstd.org.cn/FCKeditor/userimages/web_shfzb-20051206045423. pdf。

[90]教育部:《2006年第10次新闻发布会散发材料之三——2005年“两免一补”工作成效显著》,http://202.205.177.12/edoas/website18/info19382.htm。

[91]民政部网站:《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工作简况》,http://www.mca.gov.cn/artical/content/WJG_YWJS/200443185205.html(4/11/2006)。

[92]民政部网站:《全国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工作研讨会在京召开》,http://www. mca.gov.cn/news/content/recent/20053790129.html (4/11/2006)。

[93]民政部网站:《2009民政发展事业发展统计报告》,http://www.cws.mca.gov.cn/article/tjbg/201006/20100600081422.shtml (24/6/2010)。

[94]《法律空白下的流浪儿童救助》,http://www.xawb.com 2006-05-08《西安晚报》。

[95]《中国妇女的状况》,http://www.china.org.cn/ch-book/funvzhuangkuang/woman8.htm。

[96]《中国的儿童状况》,http://law.chinalawinfo.com/newlaw2002/SLC/SLC.asp?Db=bwhi&Gid=150994963。

[97]《关于审议中国执行〈儿童权利公约〉情况第二次报告有关补充问题的答复材料》,http://www.ohchr.org/english/bodies/crc/docs/AdvanceVersions/CRC.C.RESP.89(I)_C.pdf。

[98]民政部:《民政部救助管理机构基本规范》,《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基本规范》,中华国际出版社,2006。

[99]《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info5903.htm,1991。

[100]《社会力量办学印章管理暂行规定》,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info6653.htm,1991。

[101]《禁止使用童工规定》,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info1427.htm,1996。

[102]《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info 5952.htm,1998。

[103]《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info5905.htm,1999。

[104]《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info3912.htm,2001。

[105]《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info1433.htm,2002。

[106]《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通知》,http://www.agri.gov.cn/zcfg/nyfg/t20060123_541054.htm,2002。

[107]《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部署2004年农业和农村工作》,http://www.agri.gov.cn/zcfg/nyfg/t20060123_541736.htm,2003。

[108]《国办要求做好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管理和服务工作》,http://www.agri.gov.cn/zcfg/nyfg/t20060123_541183.htm,2003。

[109]《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意见的通知》,http://www.cnan.gov.cn/cnan/zcfg/zhfg/jiaoyu/t20031010_1955.phtml,2003。

[110]《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level3.jsp?tablename=673&infoid=4908,2004。

[111]《教育部、监察部、国务院纠风办关于严厉禁止学校违规收费落实政府对教育的投入责任的紧急通知 》,http://www.eol.cn/20050825/3148430.shtml,2005。

[11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http://www.agri.gov.cn/zcfg/nyfg/t20060221_555140.htm,2006。

[113]《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http://www.agri.gov.cn/zcfg/nyfg/t20060328_580078.htm,2006。

[114]《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http://www.gov.cn/ziliao/flfg/2006-06/30/content_323302.htm,2006。

[115]CDPF,Data Report on the Status of Disabled Children in China,document provided by UNICEF,2006。

[116]《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http://www.newedu.jxnews.com.cn/system/2008/02/28/002687739.shtml,date:25/6/2010)。

[117]崔清新、李菲:《我国正在制定2011~2020年中国儿童发展纲要》,http://www.gov.cn/jrzg/2010-11/04/content_1738415.htm。

[118]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中国版2009世界儿童状况》,北京,UNICEF,2010。

[119]中国残联康复部:《关于印发残疾儿童康复工作座谈会领导同志讲话的通知》,北京,2006-10-27。

[120]窦玉沛副部长在全国贯彻《关于加强孤儿救助工作的意见》会议上的讲话,http://shfl.mca.gov.cn/article/ldjh/200807/20080700017722.shtml。

[121]《民政事业统计季报(2010年4季度)》,http://www.files2.mca.gov.cn/cws/201101/ 201101 30160410749.htm。

[122]Beckett,C.,Child Protection:An Introduction (Sage Publications Ltd).

[123]Brown,P. H. and A. Park,“Education and poverty in rural China”,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 (2002)21(6).

[124]Cameron,G. and N. Freymond,“Towards Positive Systems of Child and Family Welfare:International Comparisons of Child Protection”,Family Service,and Community Caring Systems,Univ of Toronto Pr. (2006).

[125]CDPF,“Data Report on the Status of Disabled Children in China”,document provided by UNICEF (2006).

[126]Cockburn,J. and J. Kabubo-Mariara,“Child Welfare in Developing Countries:An Introduction”,Child Welfare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2010).

[127]De Boer,C. and N. Coady,“Good Helping Relationships in Child Welfare:Learning from Stories of Success”,Child & Family Social Work (2007) 12(1).

[128]Er,B.,China’s Neo-Traditional Rights of the Child, Lulu. Com (2006).

[129]Goodman,R.,Children of the Japanese State:The Changing Role of Child Protection Institutions in Contemporary Japa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130]Gough,I.,“Society and Social Policy: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on Welfare”,JSTOR. (1979) 22.

[131]Grant,H. M.,“Youth Justice and Child Protection”,The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 (2008)192(1):73.

[132]Hendrick,H..,Child Welfare and Social Policy:An Essential Reader(The Policy Press,2005).

[133]Humphreys,C. and N. Stanley.,Domestic Violence and Child Protection:Directions for Good Practice(Jessica Kingsley Pub,2006)

[134]Lindsey,D. and A. Shlonsky,Child Welfare Research:Advances for Practice and Polic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8)

[135]Liu,X. and A. Mills,“Financing Reforms of Public Health Services in China:Lessons for Other Nations”,Social Science & Medicine(2002)54(11):1691-1698.

[136]Lonne,B.,“Reforming Child Protection”,Taylor & Francis (2009).

[137]Mandel,D.,“Child Welfare and Domestic Violence:Tackling the Themes and Thorny Questions That Stand in the Way of Collaboration and Improvement of Child Welfare Practice”,Violence Against Women (2010)16(5):7.

[138]Mapp,S. C.,Global Child Welfare and Well-being(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0).

[139]Mishra,R.,“The Welfare State in Capitalist Society:Policies of Retrenchment and Maintenance in Europe,North America and Australia”,Harvester Wheatsheaf. (1990)

[140]Moccia,P.,Progress for Children:A Report Card on Child Protection(United Nations Pubns,2009).

[141]Noonan,K. G.,C. F. Sabel,et al.,“Legal Accountability in the Service Based Welfare State:Lessons from Child Welfare Reform”,Law & Social Inquiry (2009).34(3):523-568.

[142]Pecora,P. J.,“The Child Welfare Challenge:Policy,Practice,and Research”,(Aldine,2000).

[143]Rose,R.,R. Shiratori,et al.,The Welfare State East and West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6).

[144]Ross,T.,Child Welfare:The Challenges of Collaboration(Urban Inst Press,2009).

[145]Shang,X.,“Looking for a Better Way to Care for Children:Cooperation between the State and Civil Society in China”,The Social Service Review (2002)76(2).

[146]Shang,X. and X. Wu.,“Protecting Children under Financial Constraints:’Foster Mother Villages’ in Datong”,Journal of Social Policy(2003) 32(04).

[147]Shang,X.,X. Wu,et al.,“Welfare Provision for Vulnerable Children:The Missing Role of the State”,The China Quarterly (2005) 181(1).

[148]Stoltzfus,E.,Child Welfare:State Performance on Child and Family Services Reviews(Nova Novinka,2006).

[149]Sturt,S. M..,Child Abuse:New Research (Nova Science Pub Inc.,2006).

[150]Symonides,J. and Unesco,Human Rights:Concept and Standards(Ashgate,2000)

[151]Titmuss,R. M. and A. Seldon,“Commitment to Welfare”,Social Policy & Administration(1968) 2(3).

[152]UNESCO,EFA,“Global Monitoring Report 2007:Strong foundations,Early Childhood Care and Education”,http://www.unesco.org/en/efareport/reports/2007-early-childhood/,date:25/6/2010.

[153]UNESCO,EFA,“Global Monitoring Report 2010:Education for All-Global Monitoring Report:Reaching the Marginalized”,http://www.unesco.org/en/efareport/reports/2010-marginalization/,date:25/6/2010.

[154]Wilensky,H. L.,The Welfare State and Equality:Structural and Ideological Roots of Public Expenditur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4).

[155]Wilensky,H. L.,The “New Corporatism”,Centralization,and the Welfare State, (Sage Publications,1976).

[156]Wilensky,H. L. and C. N. Lebeaux,Industrial Society and Social Welfare(Free Press,1965).

[157]Wong,L.,Marginalization and Social Welfare in China(Psychology Press,1998).

[158]Wulczyn,F.,Beyond Common Sense:Child Welfare,Child Well-being,and the Evidence for Policy Reform(Aldine De Gruyter,2005).

[159]Shang X,“Moving towards a Multi-level and Multi-pillar System:Changes in Institutional Care in Two Chinese Cities”,Journal of Social Policy(2001)30(02).

[1]王小林、梅鸿:《中国预算体制与儿童教育卫生服务筹资》,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2006。

[2]贺颖清:《中国儿童参与权状况及其法律保障》,《政法论坛》(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6年第24(1)期。

[3]Sen,A.K.,“Development:Which Way Now?”,The Economic Journal,(1983) 93(372).

[4]Sen,A.K.,Inequality Re-Examined(Oxford:Clarendon Press,1992).

[5]Sen,A.K.,Development as Freedo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

[6]UNDP,Human Development Report(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

[7]UNDP,Human Development Report(New You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0)

[8]Lau,Maggie and J. Bradshaw,“Child Well-being in the Pacific Rim”,Child Ind Res (2010) 3.

[9]OECD(2009),“Doing Better for Children”.

[10]Johnson,Kay A. and Sandra L. McBrayer,“San Diego Children’s Budget:Financial Data to Improve Future Returns”,2003.

[11]Saith,Ashwani and Rekha Wazir,“Towards Conceptualizing Child Wellbeing in India”,2010.

[12]“The Need for a Paradigm Shift”,Child Ind Res,3.

[1]刘娟:《贫困标准上调与扶贫开发思路调整》,《理论探索》2001年第1期。

[2]莫泰基:《香港减贫政策探索:社会发展的构思》,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1999。

[3]夏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夏县志》,人民出版社,1998。

[4]杨立雄、谢丹丹:《“绝对的相对”,抑或“相对的绝对”——汤森和森的贫困理论比较》,《财经科学》2007年第1期。

[5]张时飞、唐钧:《中国的贫困儿童:概念与规模》,《河海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

[6]Bradshaw,J.ed,“Budget Standards for the United Kindom”,Avebury,1993.

[7]Bradshaw,J.,Middleton,J.,Davis,A.,Oldfield,N.,Smith,N.,Cusworth,L. and Williams,J.,“A Minimum Income Standard for Britain,”http://www.minimumincomes-tandard.org/publications.htm,2008.

[8]Elling Borgeraas. Ragnhild Brusdal,“The Cost of Children——A Comparison of Standard Dudget and Income Approach”,Child Indicators Research,(2008) 1.

[9]Elling Borgeraas,ESpen Dahl,“Low Income and ‘Poverty Lines’ in Norway:A Comparison of Three Concepts”,International Social Welfare,(2009)19.

[10]National Institute for Consumer Research,“The Norweigian Standard Budget”,http://www.sifo.no/page/Links/Meny_engelsk_hoyre/10418/10424,2009.

[11]Roseborough,H.,“Some Sociological Dimensions of Consumer Spending”,The 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1960)26(3).

[12]Saunders,P.,Chalmers,J.,McHugh,M.,Murray,C.,Bittman,M. and.Bradbury,B.,Development of Indicative Budget Standards for Australia,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1998.

[13]Saunders,P.,“Budget Standards and the Costs of Children”,Family Matters,(1999) No.53.

[14]SIFO,“National Institute for Consumer Research”,2009.

[1]仇雨临:《 我国孤残儿童福利保障政策的评析与展望》,《社会保障研究》2007年第2期。

[2]刘继同:《儿童健康照顾与国家福利责任重构中国现代儿童福利政策框架》,《中国青年研究》2006年第12期。

[3]刘继同、郭岩:《整合儿童健康与儿童福利:重构中国现代儿童福利政策框架》,《学习与实践》2007年第2期。

[4]尚晓援:《中国弱势儿童群体保护制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5]尚晓援、陶传进:《中国儿童福利制度的权利基础及其限度》,《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

[6]孙莹:《我国特殊困难的儿童福利需求分析及其应有的干预政策》,2004。

[7]王雪梅:《儿童权利论:一个初步的比较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8]Jane Waldfogel,“Welfare Reform and the Child Welfare System”,Children and Youth Services Review,(2004)26.

[9]Jeffrey A. Anderson,Rhonda D. Meyer,W. Patrick Sullivan,Eric R. Wright,“Impact of a System of Care on a Community’s Children’s Social Services System”,Journal of Child and Family Studies,(2005) Vol.14(4).

[10]Karen S. Budd,“Assessing Parenting Capacity in a Child Welfare Context”,Children and Youth Services Review,(2005)27.

[11]Karla T. Washington,“Attachment and Alternatives:Theory in Child Welfare Research,”Advances in Social Work,(2008) Vol.9 (1).

[12]Terry Donald,Jon Jureidini,“Parenting Capacity”,Child Abuse Review,(2004)Vol.13.

[1]胡四一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编《中国水资源公报2005》,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

[2]贫困—环境合作项目组:《环境健康为什么对减贫很重要》,见吴忠主编《国际减贫理论与前沿问题》,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

[3]世界银行:《2010年世界发展报告:发展与气候变化》,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4]王五一、杨林生等:《中国的环境变化健康风险管理对策》,见Jennifer Holdaway、王五一等主编《环境与健康:跨学科视角》,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5]ADB,“Attaining Access for All:Pro-Poor Policy and Regulation for Water and Energy Services”,Asian Development Bank,2010.

[6]Lauren Smith,“Unhealthy Consequences:Energy Costs and Child Health”,Child Health Impact Working Group Boston,Massachusetts,2007.

[7]Mark Kaiser and Allan Pulsipher,“Concerns Over the Allocation Methods Employed in the US Low-Income Home Energy Assistance Program”,Interfaces(2006)36 (4).

[8]Martens P.,McMichael A. J.,Patz J.,“Globalization,Environmental Change and Health”,Global Change and Human Health,(2000)1.

[9]Rehfuess,E.A.,S. Mehta,and A. Prüss-Uestün,“Assessing Household Solid Fuel Use:Multiple Implications for the 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 114(2006).

[10]UNICEF,“Progress for Children:Achieving the MDGs with Equity”,2010.

[11]WHO,“Fuel for Life:Household Energy and Health”,Geneva,2006.

[1]桂勇、陆德梅、朱国宏:《社会网络、文化制度与求职行为》,《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2]桂勇、顾东辉、朱国宏:《社会关系网络对搜寻工作的影响:以上海市下岗职工为例的实证研究》,《世界经济文汇》2002年第3期。

[3]肖鸿:《试析当代社会网研究的若干进展》,《社会学研究》1999年第3期。

[4]赵延东:《求职者的社会网络与就业保留工资:以下岗职工再就业为例》,《社会学研究》2003年第4期。

[5]张存刚、李明、陆德梅:《社会网络分析:一种重要的社会学研究方法》,《甘肃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

[6]唐咏:《社会网络与大学生毕业生的就业研究》,《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7期。

[7]赵延东:《再就业中的社会资本:效用与局限》,《社会科学研究》2002年第4期。

[8]尚晓援、伍晓明、万婷婷:《从传统到现代:从大同经验看中国孤残儿童福利的制度选择》,《青年研究》2004年第7期。

[9]张宛丽:《非制度因素与地位获得》,《社会学研究》1996年第1期。

[10]边艳杰:《找回强关系:中国的间接关系、网络桥梁和求职》,《国外社会学》1998年第2期。

[11]边艳杰:《社会网络与求职过程》,《国外社会学》1999年第4期,

[12]边艳杰、张宏文:《经济体制、社会网络与职业流动》,《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2期。

[13]李培林:《流动民工的社会网络与社会地位》,《社会学研究》1996年第4期。

[14]项飚:《逃避、联合与表达:北京“浙江村”的故事》,《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8年第2期。

[15]刘世定:《乡镇企业发展中非正式关系资源的运用》,《改革》1995年第2期。

[16]高灵芝:《“治理理论”视角下的城市农民工就业促进的组织网络:以济南市为个案》,《东岳论丛》2006年第11期。

[17]张秀花:《家庭寄养:一条充满情与爱的路》,载靳保利著《抚孤助残半世纪:纪念大同市社会福利院建院五十周年专集1949~1999》(非正式出版物),1999。

[18]苏春艳:《社会网络与职业获得:转型期下岗失业女工再就业过程研究》,上海大学,2005。

[19]蔡玉敏:《劳动力市场、社会关系网络与职业地位获得:转型期城镇下岗女工再就业问题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03。

[20]林南:《社会网络与地位获得》,俞弘强译,《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3年第2期。

[21]Bian,Yanjie,“Bringing Strong Ties Back in:Indirect Ties,Network Bridges,and Job Searches in China”,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97) Vol. 62,Iss. 3.

[22]Freeman,Linton C. and Danching Ruan,“An International Comparative Study of Interpersonal Behavior and Role Relationships”,LAnnee Sociologique 47(1997).

[23]Freeman L.C.,“Centrality in Social Networks:I. Conceptual Clarification”,Social Networks 1(1979).

[24]Granovetter M.,“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78 (6),May 1973,doi:10.1086/225469.

[25]Granovetter M.,Getting A Job:A Study of Contacts and Careers(Ca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1974).

[26]“Threshold Models of Collective Behavior”,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83 (6):,November 1978,doi:10.1086/226707.

[27]“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A Network Theory Revisited”,Sociological Theory (Blackwell) 1,1983,doi:10.2307/202051.

[28]Marsden,Peter V.;Lin,Nan,eds.,Social Structure and Network Analysis,Sage,1982.

[29]Ruan,Danching,Linton C. Freeman,Xinyuan Dai,Yunkang Pan,and Wenhong Zhang,“On the Changing Structure of Social Networks in Urban China”,Social Networks 19(1997).

[30]Ruan,Danching,“Interpersonal Networks and Workplace Controls in Urban China”,Australian Journal of Chinese Affairs, (now called The China Journal) 29(1993).

[31]“Economic Ac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The Problem of Embeddedness”,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91 (3),November 1985,doi:10.1086/228311.

[32]Nohria,Nitin;Eccles,Robert,eds.,“Problems of Explanation in Economic Sociology”,Networks and Organizations:Structure,Form,and Action,Boston,Mass:Harvard Business School,1992.

[1]Adil Najam,“NGO Accountability:A Conceptual Framework”,Development Policy Review 14 (3)(1996).

[2]Chisolm,L.B.,“Accountability of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and Those Who Control Them:The Legal Framework,”Nonprofit Management and Leadership,(1995)6(2).

[3]Edwards,M.,& Hulme,D.eds.,Beyond the Magic Dullet:NGO Performance and Accountability in the Post-Cold War World(West Hartford,CT:Kumarian Press,1996).

[4]Fox,J.A.,& Brown,L.D.eds.,The Struggle for Accountability:The World Bank,NGOs,and Grassroots Movements(Cambridge,MA:The MIT Press,1998).

[5]Cornwall,A.,Lucas,H.,& Pasteur,K.,“Introduction:Accountability through Participation:Developing Workable Partnership Models in the Health Sector”,IDS Bulletin,(2000)31(1).

[6]Fry,R.E.,“Accountability in Organizational Life:Problem or Opportunity for Nonprofits?”Nonprofit Management and Leadership,(1995)6(2).

[1]邓国胜:《构建我国非营利组织的问责机制》,《中国行政管理》2003年第3期(总第213期)。

[2]李虹:《论非营利组织社会公信力的建设》,《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第11卷,总29期)。

[3]蔡磊:《论非营利组织的公共责任机制》,《学术探索》2004年第4期。

[4]曾维和:《浅议非营利组织的诚信建设》,《唯实(哲学视界)》2004年第5期。

[5]刘俊:《完善我国非营利组织的问责机制》,《湖北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

[6]李水金、侯静:《中国非营利组织问责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

[7]李勇:《非政府组织问责研究》,《中国非营利评论》2010年第1期。

[8]Lu Y.,“The Growth of Civil Society in China Key Challenges for NGO”,Asia Programme,Chatham House,London,2005.

[9]Douthwaite M.,Mayhew S.,Hammer M.,“Balancing Protection and Pragmatism,A Framework for NGO Accountability in Rights-based Approaches”,Health and Human Rights,2006.

[10]Bovaird T.,“Beyond Engagement and Participation:User and Community Coproduction of Services”,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2007.

[11]Cavet J.,Sloper P.,“The Participation of Children and Young People in Decisions about UK Service Bevelopment”,Child:Care,Health and Development,2004.

[12]Chisolm,L.B.,“Accountability of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and Those Who Control Them:The Legal Framework”,Nonprofit Management and Leadership,(1995)6(2).

[13]Edwards,M.,& Hulme,D.eds.,Beyond the Magic Dullet:NGO Performance and Accountability in the Post-Cold War World(West Hartford,CT:Kumarian Press).

[14]Fox,J.A.,& Brown,L.D.eds.,The Struggle for Accountability:The World Bank,NGOs,and Grassroots Movements(Cambridge,MA:The MIT Press,1998).

[15]Cornwall,A.,Lucas,H.,& Pasteur,K.,“Introduction:Accountability through Participation:Developing Workable Partnership Models in the Health Sector”,IDS Bulletin,(2000) 31(1).

[16]Fry,R.E.,“Accountability in Organizational Life:Problem or Opportunity for Nonprofits?” Nonprofit Management and Leadership,(1995) 6(2).

[1]邓国胜:《构建我国非营利组织的问责机制》,《中国行政管理》2003年第3期(总第213期)。

[2]李勇:《非政府组织问责研究》,《中国非营利评论》2010年第1期。

[3]Nancy M.Toelle and Karen E.Blankenship,“Program Accountability for Students Who Are Visually Impaired”,Journal of Visual Tmpairment & Blindness,February 2008.

[4]Jonathan GS Koppell,“Pathologies of Accountability:ICANN and the Challenge of ‘Multiple Accountabilities Disorder’”,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January/February 2005,Vol.65,No.1.

[5]ALNOOR EBRAHIM,“Accountability in Practice:Mechanisms for NGOs”,World Development(2003) Vol.31,No.5.

[6]Alnoor Ebrahim,“Making Sense of Accountability:Conceptual Perspectives for Northern and Southern Nonprofits”,Nonprofit Management & Leadersship,Vol.14,No.2,Winter 2003.

[7]Chisolm,L.B.,“Accountability of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and Those Who Control Them:the Legal Framework”,Nonprofit Management and Leadership,(1995) Vol.6,No.2.

[1]陈丽宁:《南宁发展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事业的实践探索》,中国儿童福利政策研究暨第五届全国儿童福利院长论坛,2009。

[2]《南宁市社会福利院1988年度工作总结》。

[3]《南宁市社会福利院1995年自查报告》。

[4]《南宁市社会福利院2000年度工作总结》。

[5]《南宁市社会福利院2001年度工作总结》。

[6]《南宁市社会福利院2004年度工作总结》。

[7]《南宁市社会福利院2007度工作总结》。

[8]《南宁市社会福利院2008度工作总结》。

[9]《南宁市社会福利院2009年度工作总结》。

[10]南宁市社会福利院:《关于做好2010年上半年考核工作的通知》。

[11]南宁市福利院网站http://www.nnswi.com/hzxm.htm。

[12]Chisolm,L.B.,“Accountability of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and Those Who Control Them:The Legal Framework”,Nonprofit Management and Leadership,(1995)6(2).

[13]Edwards,M.,& Hulme,D.eds.,Beyond the Magic Bullet:NGO Performance and Accountability in the Post-Cold War World(West Hartford,CT:Kumarian Press).

[14]Fox,J.A.,& Brown,L.D.eds.,The Struggle for Accountability:The World Bank,NGOs,and Grassroots Movements(Cambridge,MA:The MIT Press,1998).

[15]Cornwall,A.,Lucas,H.,& Pasteur,K.,“Introduction:Accountability through Participation:Developing Workable Partnership Models in the Health Sector”,IDS Bulletin,(2000) 31(1).

[16]Fry,R.E.,“Accountability in organizational life:problem or opportunity for nonprofits?”Nonprofit Management and Leadership,(1995) 6(2).

简 介:本书对东西方儿童福利理论、体系、制度进行了比较研究,考察了儿童福利制度演进历史,探究了不同国家儿童福利制度发展特点、模式及其变革以及我国儿童福利制度状况以及变革的必要性。作者认为,中国儿童福利制度体系应满足儿童在物质、心理、精神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采用政府为主导、家庭承担首要责任、专业化社会化的运行模式,尽快从福利服...

作者: 王雪梅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4年07月

简 介:《中国社会工作研究》作者系长期从事社会工作教学、研究及实践的学者专家,他们深入实际,调查并总结社会工作的经验,对新时期中国社会福利与社会政策变迁与发展、社会工作者的使命及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方法和策略等理论与现实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本书既是学术取向的,也是实践取向的。这些论文不仅代表了中国社会工作研究的最高水平,也...

作者: 王思斌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3年0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