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1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41

中国经济发展中的财政分权体制改革研究图书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In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SSAPID:101-5558-2088-09
ISBN:978-7-5097-4509-0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研究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财政体制,侧重于1990年代分税制财政管理改革以来的有关内容。本书分四篇,第一篇 理论与比较, 介绍了相关文献与研究综述,比较分析了发达国家地方经济发展中财政分权状况. 第二篇 为事实与检验, 主要内容包括中国财政分权体制改革发展与演进, 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Ⅰ:省际间比较, 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Ⅱ:以吉林省为例的分析与检验, 第三篇 为分析与研判, 主要内容包括财政分权与分配差异:因患寡而不均, 财政生态与地方政府行为:利益驱动下的政策选择, 激励的悖论:分权化对企业的经济影响. 第四篇为发展与完善,主要内容包括完善的路径, 研究拓展.

相关信息

丛书名: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文库
作 者: 邵学峰
编 辑:张扬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3年07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F8 财政、金融

 后记

 Abstract

 导论

  导论

   一 我们的立意

   二 研究现状和主要文献回顾

   三 本书的篇章结构

   四 逻辑和技术路线

   五 创新和不足

 第一篇 理论与比较

  第一章 文献与研究综述

   第一节 传统财政分权理论缘起

    一 公共产品供给“市场解”:争论的出发点

    二 蒂伯特*模型:理想假设下地方性公共产品供给

     (一)蒂伯特模型及其假设条件

     (二)对蒂伯特模型的争论与研究拓展

     (三)蒂伯特模型的启示

    三 奥茨的财政分权理论与发展

     (一)对需求方的研究与奥茨分权定理

     (二)制度供给与地方公共选择

     (三)财政分权与经济发展

    四 传统财政理论的启示

   第二节 财政分权理论的深化

    一 地方经济发展中的公共政策选择

     (一)地方政府利益与财政政策选择

     (二)政府干预与效率

    二 预算约束与财政分权

     (一)集权条件下的软预算约束问题

     (二)财政分权与预算约束

     (三)硬化预算约束与制度运行效率

   第三节 财政分权与地方经济发展

    一 公共产品供给与财政分权治理

    二 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观点评述

    三 财政分权改革以来地方收入差距分析

    四 均衡发展:财政职能与分权化治理

     (一)代理人角色:经济发展中的地方财政

     (二)财政分权与地方经济发展

  第二章 发达国家地方经济发展中财政分权比较分析

   第一节 美国财政分权体制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一 美国政府间财政关系分析

    二 美国政府间事权划分与地方财政支出分析

    三 美国地方财政收入来源结构分析

    四 美国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体系分析

   第二节 德国财政分权体制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一 德国政府间财政关系分析

    二 德国政府间事权划分与地方财政支出分析

    三 德国地方财政收入来源结构分析

    四 德国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体系分析

   第三节 日本财政分权体制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一 日本政府间财政关系分析

    二 日本地方政府事权与财政支出分析

    三 日本地方政府收入来源结构分析

    四 日本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体系分析

   第四节 发达国家财政分权体制与地方经济发展

    一 发达国家财政分权体制比较分析

    二 地方经济均衡发展中的财政作用

 第二篇 事实与检验

  第三章 中国财政分权体制改革发展与演进

   第一节 计划经济下财政管理体制

    一 高度集中的财政管理体制

    二 财政集权管理困境:分权化改革诱因

    三 财政分权体制改革的初始模式

   第二节 渐进式分权:财政管理体制转变

    一 改革开放初期的财政管理体制

    二 以两步“利改税”为起点的财政分权体制改革

    三 1994年之后的财政分权体制改革

    四 横向分权:双重管理职能的分离

   第三节 财政分权体制改革的内生逻辑

    一 从计划到市场:财政分权内生性及利益调整

    二 财政分权体制改革目标

    三 基于公共产品供给的规范分析:一个归纳

  第四章 财政分权与经济发展:省际比较*

   第一节 分权化改革的效率与公平

   第二节 经济增长、分配差异与财政收支:特征性事实

   第三节 模型和数据

    一 模型和变量说明

     1.财政分权与县(市)经济增长

     2.财政分权与县(市)分配差异

    二 变量的单位根检验

    三 数据来源

   第四节 分析与检验Ⅰ:财政分权对县(市)经济增长的贡献

   第五节 分析与检验Ⅱ:财政分权扩大了县(市)分配差距吗?

   第六节 几点启示

  第五章 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以吉林省为例

   第一节 财政分权与地方政策

    一 经济发展战略与财政分权改革

    二 地方政府“经纪人”、政府代理人和双重激励

   第二节 财政分权与地方经济增长

    一 假设前提

    二 模型设计

    三 数据来源

    四 实证分析与检验

     (一)双向固定效应回归与随机效应回归检验

     (二)平衡样本与非平衡样本的EGLS检验

     (三)虚拟变量回归模型检验

    五 财政分权促进了经济增长吗?

   第三节 财政分权改革后地方政策偏好分析

    一 财政分权体制下的激励方式

    二 地方政府偏好的制度性成因

    三 财政分权的效果:一种视角

 第三篇 分析与研判

  第六章 财政分权与分配差异:因患寡而不均

   第一节 财政政策与政府间财政关系分析

    一 财政政策职能与调控效率

    二 财政分权过程中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

    三 地方经济均衡发展与财政政策选择

   第二节 财政分权促进地方经济均衡发展的实证分析

    一 模型设计

    二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三 实证分析及检验结果

     (一)全时期样本的实证分析

     (二)以1994年为分界点的实证分析

   第三节 地方经济发展中财政分权体制评析

    一 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的财政分权体制诱因

    二 经济发展不均衡的影响

    三 均衡发展的财政管理

  第七章 财政生态与地方政府行为:利益驱动下的政策选择

   第一节 分权下的财政生态解读

    一 基于机械论思想的财政生态

    二 分权治理对财政生态的社会经济影响

    三 优化财政生态的分权治理预期

   第二节 政策锁定与解锁

    一 分权改革的政策锁定与利益获取

    二 财政体制改革:“熨平”利益矛盾

   第三节 发展抑或控制:预算管理的纠结

    一 各级政府财政预算改革困境

     (一)信息不对称导致各级政府不可避免的“有限理性”

     (二)政策执行部门之间的利益博弈

     (三)改革阶段不断完善的预算约束框架

    二 各级政府预算管理与改革现状

     (一)预算涵盖范围过窄过浅

     (二)部分预算内容界定模糊

     (三)预算程序需要进一步调整和完善

     (四)预算监督流于形式

    三 财政预算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必备条件

     (一)公开原则

     (二)绩效激励原则

     (三)参与和质询原则

    四 财政分权体制下的预算管理创新

     (一)拓展和完善预算范围

     (二)硬化预算约束

     (三)择机引进激励机制

     (四)关注预算执行效率

     (五)加强人大等部门的监督与巡查

   第四节 总结

  第八章 激励的悖论:分权化对企业的经济影响

   第一节 分权化改革下国有资产“流失的悲剧”

    一 公地经济与“流失的悲剧”

    二 国有资产流失的主要表现形式

    三 所有者主体缺位:国有资产流失的制度成因

   第二节 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主体缺位

    一 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基本状况和特点

    二 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的现实问题

    三 原因剖析

    四 分权改革下的治理缺失

 第四篇 发展与完善

  第九章 完善的路径

   第一节 面向和谐的财政分权改革

    一 思考的标准和尺度

    二 基本的目标

   第二节 向改革方向迈进

    一 对政策的修缮

    二 路径选择

   第三节 配套机制

    一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二 融资结构与融资渠道的优化与拓宽

    三 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与完善

  第十章 研究拓展

 摘要

 总的结论

 索引*

这是一部对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财政体制进行研究的著作,侧重于20世纪90年代分税制财政管理改革以来的有关内容。在此阶段,中央、省级以下地方政府进行财政分权体制改革,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政策性效果。财政分权体制改革作为经济发展的内生性变量,在提高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效率方面成绩显著。但是,现阶段的财政分权体制改革已经无法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从改革的进度看,财政分权体制改革滞后于经济高速增长,导致中央与地方、地方与地方之间诸多发展不均衡。从改革的绩效看,财政分权体制具有多重激励,不仅要关注于效率,还要关注于公平,尤其是财权和事权不匹配导致的利益选择;不仅要有利于保持稳定、持续的经济增长,还要面对地方政府诸多自利性行为导致的社会经济矛盾,现有财政体制在上述方面差强人意。客观评价中国的财政分权体制改革,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并存。当前亟待正视的事实在于,一方面,财政分权体制改革在关注效率的同时忽视了公平,追求高增长付出高成本,经济增长中福利短缺和分配机制出现“短板”;另一方面,各级政府激励有余而监管不足,尤其是个别地方官员为了实现个人晋升,利用财政权力为政治晋升做铺垫,甚至产生了贪腐、寻租等社会性问题。本书从学术视角就这一主题做一些研究。

毕世杰、马春文编《发展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陈共编《财政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五版)。

曹荣湘:《蒂布特模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

董礼胜:《欧盟成员国中央与地方关系比较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

高培勇:《中国财政经济理论前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高强编《日本税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

高强编《德国税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

高强编《美国税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

黄恒学编《公共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胡书东:《经济发展中的中央与地方关系:中国财政制度变迁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刘黎明等编《财政体制的理论与模型方法研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年。

刘光耀:《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理论、发展与比较》,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

李齐云:《分级财政体制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

林毅夫、蔡昉、李周:《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增订版)》,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第1、2卷,1995年。

乔宝云:《增长与均等的取舍——中国财政分权政策研究》,人民出版社,2002年。

孙开:《多级财政体制比较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

苏明:《财政理论研究》,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年。

唐朱昌编《新编公共财政》,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

魏杰、于同申:《现代财政制度通论》,高等教育出版社,第1版,1998年。

许纯祯编《西方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叶振鹏、张馨编《公共财政论》,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

张晏:《分税制下的财政政策与经济增长》,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美〕阿吉翁等:《内生增长理论》,陶然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印〕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美〕阿维纳什·K.迪克西特:《经济政策的制定:交易成本政治学的视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美〕安东尼·唐斯:《官僚制内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日〕大政川三等:《日本的财政》,创成社,2000年。

〔美〕丹尼尔·W.布罗姆利:《经济利益与经济制度——公共政策理论基础》,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德〕赫尔穆特·沃尔曼:《德国地方政府》,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德〕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商务印书馆,2002年。

〔美〕米尔顿·弗里德曼、罗丝·弗里德曼:《自由选择》,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年。

〔美〕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编《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1995年。

〔比〕热若尔·罗兰编《转型与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英〕斯蒂芬·贝利:《地方政府经济学:理论与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美〕庄宗明:《中国经济转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程远光:《论市场经济下的公平与效率》,《社会科学辑刊》2003年第3期。

陈工:《完善分权制财政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财政研究》2007年第8期。

陈健:《财政联邦制、非正式财政与政府债务——对中国转型经济的规范分析》,《财经研究》2007年第2期。

陈抗、Hillman、顾清扬:《财政集权与地方政府行为变化——从援助之手到攫取之手》,《经济学(季刊)》2002年第1期。

杜卫华:《经济增长会带来生活质量的提高么》,《上海经济研究》2005年第6期。

方晓利、周业安:《财政分权理论述评》,《教学与研究》2001年第3期。

冯健身、刘玲玲:《加快政府间转移支付立法》,《财政研究》2006年第8期。

傅勇、张晏:《中国式分权与财政支出结构偏向:为增长而竞争的代价》,《管理世界》2007第3期。

高培勇:《在推进改革中转向“稳健”》,《税务研究》2005年第1期。

郭冬梅:《日本近代地方财政制度的形成》,《现代日本经济》2007年第3期。

郭庆旺、吕兵洋:《分税制改革与税收快速增长:基于分权契约框架的分析》,《税务研究》2006年第8期。

郭旭新:《经济转型中的财政分权化与经济稳定》,《经济社会体制改革》2007年第2期。

韩朝华、戴慕珍:《中国民营化的财政动因》,《经济研究》2008年第2期。

贾康、白景明:《县乡财政困难和财政体制创新》,《经济研究》2002年第2期。

孔善广:《分税制后地方政府事权非对称性及约束激励机制变化研究》,《经济社会体制改革》2007年第1期。

李淑霞、苗裴:《日本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现代日本经济》2007年第4期。

李红坤:《公地的悲剧:国有经济效益滑坡的一种产权解释》,《财经科学》2003年第5期。

林毅夫、刘志强:《中国的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

刘穷志:《公共支出归宿:中国政府公共服务落实到贫困人口手中了吗?》,《管理世界》2007年第4期。

刘树成、张晓晶:《中国经济持续高增长的特点和地区间经济差异的缩小》,《经济研究》2007年第10期。

刘尚希:《中国财政风险的制度特征:“风险大锅饭”》,《管理世界》2004年第5期。

刘晓路:《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第二代财政分权理论》,《财贸经济》2007年第3期。

刘银喜:《财政联邦主义视角下的政府间关系》,《中国行政管理》2008年第1期。

陆铭、陈钊、严冀:《收益递增、发展战略与区域经济的分割》,《经济研究》2004年第1期。

马栓友、于红霞:《转移支付与地区经济收敛》,《经济研究》2003年第3期。

倪红日:《对中国政府间财政关系现状的基本判断和发展趋势分析》,《经济社会体制改革》2007年第1期。

潘屹:《论中国国家福利的重构》,《经济社会体制改革》2007年第2期。

平新乔:《中国地方政府支出规模的膨胀趋势》,《经济社会体制改革》2007年第1期。

邵学峰:《财政转型下的公共投资结构分析》,《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第5期。

邵学峰:《以公平促进效率: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税收理念》,《江汉论坛》2006年第7期。

邵学峰:《财政风险:根源、影响及防范》,《学习与探索》2007年第2期。

沈坤荣、付文林:《中国的财政分权制度与地区经济增长》,《管理世界》2005年第1期。

沈坤荣、付文林:《税收竞争、地区博弈及其增长绩效》,《经济研究》2006年第1期。

史宇鹏、周黎安:《地区放权与经济效率:以计划单列为例》,《经济研究》2007年第1期。

宋超、邵智:《中国财政转移支付规模问题研究》,《地方财政研究》2005年第1期。

王小鲁、樊纲:《中国地区差距的变动趋势和影响因紊》,《经济研究》2004年第1期。

王小龙:《中国地方政府治理结构改革——一种财政视角的分析》,《新华文摘》2004年第17期。

王文剑、覃成林:《财政分权、地方政府行为与地区经济增长——一个基于经验的判断与检验》,《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7年第10期。

王文剑、覃成林:《地方政府行为与财政分权增长效应的地区性差异——基于经验分析的判断、假说及检验》,《管理世界》2008年第1期。

王亚华、胡鞍钢:《从五大资本比较看中国经济追赶美国》,《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7年第1期。

王永钦、张晏、章元、陈钊、陆铭:《中国的大国发展道路——论分权制改革的得失》,《经济研究》2007年第1期。

薛刚、曾祥、董红锋:《对我国政府间税收竞争的认识及规范》,《涉外税务》2000年第8期。

严冀、陆铭:《分权与区域经济发展:面向一个最优分权程度的理论》,《世界经济文汇》2003年第3期。

杨汝岱、朱诗娥:《公平与效率不可兼得吗?——基于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的研究》,《经济研究》2007年第12期。

杨雷:《财政分权中非正式财政收入的膨胀及后果》,《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姚洋、杨雷:《制度供给失衡和中国财政分权的后果》,《战略与管理》2003年第3期。

赵奉军:《收入与幸福关系的经济学考察》,《财经研究》2004年第5期。

张军、傅勇、高远、张弘:《中国为什么拥有良好的基础设施?》,《经济研究》2007年第3期。

张军:《分权与增长:中国的故事》,《经济学(季刊)》2007年第1期。

张澍:《财政联邦主义理论的新发展》,《财经科学》2004年第5期。

张晏、龚六堂:《地区差距、要素流动与财政分权》,《经济研究》2004年第7期。

张晏、龚六堂:《分税制改革、财政分权与中国经济增长》,《经济学(季刊)》2005年第4期。

张晏、夏纪军:《地区竞争与市场化进程的趋同性——中国是否会出现“一个国家,两种经济”》,《财经问题研究》2007年第4期。

张志海:《财政分权、政治集权与经济增长——基于公共品投入信息不对称的博弈分析》,《世界经济情况》2007年第8期。

张紧跟:《浅析协调政府间横向关系》,《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周黎安:《晋升博弈中政府官员的激励与合作——兼论中国地方保护主义和重复建设问题长期存在的原因》,《经济研究》2004年第6期。

周黎安:《中国地方官员的晋升锦标赛模式研究》,《经济研究》2007年第7期。

〔美〕阿萨德·阿拉姆、〔德〕马克·辛德伯格:《十年财政转型》,庞娟译,《社会经济体制比较》2007年第3期。

Arrow,Kenneth J.,Social Choice and Individual Value(New York:Wiley,1951).

C.V.Brown,P.M.Jackson,Public Sector Economics(Blackwell Ltd.,2000).

Marco,Antonio De Viti.,First Principles of Public Finance(New York,1936).

Musgrave,The Theory of Public Finance(New York:McGraw-Hill,1959).

Nelson,Richard R.and Winter,Sydney G.,An Evolutionary Theory of Economic Charge(Cambridge,Mass.:Belknap Press,1982).

Niskanen,William A,Jr.,Bureaucracy and Representative Government(Chicago:Aldine,1971).

Oates,Wallace E.,Fiscal Federalism(New York: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1971).

Rosen,Harvey S.,Public Finance(McGRAW Hill International Edition Press,Ⅶ,2005).

Ricard W.Tresch.,Public Finance(Business Publication.Inc.,1981).

Schmidt,K.,The Cost and Benefits of Privatization:An Incomplete Contracts Approach(Mimeo,University of Bonn,1995).

Shirk,S.,The Political Logic of Economic Reform in China(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3).

Akai N.,Sakata M.,“Fiscal Decentralization Contributes to Economic Growth:Evidence from State-Level Cross-Section Data for the United States”,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 52(2002).

Baicker,K.,“The Spillover Effects of State Spending”,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89(2005).

Bewely,T.,“A Critique of Tiebout’s Theory of Local Public Expenditures”,Econometrica(1982).

Blanchard,O.,and A.Shleifer,“Federalism with and without Political Centralization:China versus Russia”,MIT Working Paper,00215(2000).

Bromley,Daniel W.,“Resource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An Institutional Perspective”,Journal of Economic,Issues 19(1985).

Buchanan,J.M.,“An Economic Theory of Clubs”,Economica,31(1965).

Besley and Case,“Incumbent Behavior:Vote-seeking,Tax-setting,and Yardstick Copmetition”,American Economic Review,85(1995).

Buchanan,James M.and Charles J.Goetz.,“Efficiency Limits of Fiscal Mobility:An Assessment of the Tiebout Model”,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1(April 1972).

Buchanan,James M.,“A Contractarion Paradigm for Applying Economics”,American Economics Reviews,No.5(1975).

Cai,Hongbin and Daniel Treisman,“Does Competition for Capital Discipline Governments Decentralization,Globalization and Public Policy”,American Economic Review,95,3(2005).

Era Dabla-Norris,“The Challenge of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in Transition Countries”,Comparative Economic Studies,48(2006).

Field,Alexander James,“On the Explanation of Rules Using Rational Choice Models”,Journal of Economic,Issues 13(1979).

Fischel,William,“Public Goods and Property Rights:Of Coase,Tiebout,and Just Compensation”,The Economics and Law of Property Rights Conference held at the Hoover Institution,Stanford,CA,May 15(2000).

Hamilton,Bruce,“Zoning and Property Taxation in a System of Local Governments”,Urban Studies,12(June 1975).

Jin Hehui,Qian Yingyi,Weingast Barry.“Regional Decentralization and Fiscal Incentives:Federalism,Chinese Style”,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Vol.89(9-10)(2005).

Li,Hongbinand Li-an,Zhou,“Political Turnover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the Incentive Role of Personnel Control in China”,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89(2005).

Lin,J.Y.and Z.Liu,“Fiscal Decentraliz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49(1)(2000).

Martinez-Vazquez,Jorge and R.M.McNab,“Fiscal Decentraliz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World Development,31(2003).

M.Keen,and M.Marchand,“Fiscal Competition and the Pattern of Public Spending”,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Vol.66(1997).

Musgrave,Richard A.,“The Voluntary Exchange Theory of Public Economy”,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February 1939).

Oates,Wallace E.,“The Effects of Property Taxes and Local Public Spending on Property Values:an Empirical Study of Tax Capitalization and the Tiebout Hypothesis”. 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Vol.77(1969).

Oates,Wallace E.,“Fiscal Decentraliz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National Tax Journal,(1993).

Oates,Wallace E.,“An Essay on Fiscal Federalism”,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Vol.37(1999).

Oates,Wallace E.,“Toward A Second-Generation Theory of Fiscal Federalism”,International Tax and Public Finance,12(2005).

Persson,T.,G.Roland,and Tabellini,“Comparative Politics and Public Finance”,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2002).

Qian,Yingyi,and Chenggang Xu,“Why China’s Economic Reform Differ:the M-Form Hierachy and Entry/Expansion of the Non-state Sector”. Economics of Transition,1(2)(1993).

Qian,Yingyi,and Weingast,“Federalism as A Commitment to Preserving Market Incentives”,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11(4)(1997).

Qian Yingyi and Gerard Roland,“Federalism and the Soft Budget Constraint”.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88,No.5(1998).

Rubinfeld,Daniel L.,Shapiro,Perry and Roberts,Judith,“Tiebout Bias and the Demand for Local Public Schooling”,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Vol.69,Issue 3(1987).

Rogowski,Ronald,“Globalization and Governance:Implications of Tiebout Models for a World of Mobile Factors”,Annual Meeting of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Association,(2000).

Samuelson,Paul A.,“The Pure Theory of Public Expenditures”,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ⅩⅩⅩⅥ,No.4(November 1954).

Shah,Anwar and Qureshi,Zia,“Intergovernmental Fiscal Relations in Indonesia”,World Bank Discussion papers,239(1994).

Stansel D,“Local Decentralization and Local Economic Growth:A Cross-Sectional Examination of US Metropolitan Areas”,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57(2000).

Tiebout,Charles M.,“A Pure Theory of Local Expenditures”,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Vol.64(1956).

Xie D,Zou H,Davoodi H,“Fiscal Decentraliz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n the United States.” 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45(1999).

Zhang,T.and Zou,H.,“Fiscal Decentralization,Public Spending,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Vol.67(2)(1999).